登录注册
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杨振宁夫妇很生气:我们骂不倒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06-02-09   

杨振宁夫妇很生气:我们骂不倒

来源:中国时报



据中国时报报道,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和妻子翁帆在最新一期的亚洲周刊中,联名发了一封公开信,强烈抗议与反驳,一月廿二日亚洲周刊上刊载的平路专栏《浪漫不浪漫?》在影射他们,并要求平路反省和道歉。联名信说:「她的文章中多处是在咒骂我们,我们是骂不倒的,可是她是否应该反省,应该道歉呢?」

作者无奈:杨翁没幽默感

「这是一篇好玩的文章,我真的不知道有这样强烈的反应,这是不是叫没有幽默感?」平路有点无奈的说。不过平路〔原名路平〕告诉记者:「他有他认为的真相,我有我的剖析,为什么要跟他们『道歉』呢?为什么我需要『反省』呢?」

根据杨振宁和妻子翁帆的联名信,他们对平路的文章的反应是「嘲笑和骂了老年人身体不好的窘态;嘲笑和骂了儒家传统的种种;用了多种言语描述老夫少妻婚姻有『解决不了的孤独』。在我们看起来,整篇文章缺少的是阳光、是希望、是同情、是爱」。

绝非咒骂再看就知好玩

目前是新闻局驻港单位光华新闻文化中心主任的路平说,她的文章绝对没有「咒骂」杨翁,更加没有对老夫少妻任何贬意。平路说:我只是说外界给予杨翁两人「浪漫」的称号,可能只会影响他们两人的快乐。

以写作见着的路平说,她希望杨翁「再看一遍我的文章就知道多么好玩」。路平还特别以书面回应杨翁的公开信。她写道:「一篇幽默与诙谐的文章,却说我『咒骂』他们,刚好旁证这代沟,得过诺贝尔的老先生与新现代女性的代沟确实很大。而这种『大男人』的心胸气量,突然让我明了,啊,难怪当年两位得奖的科学家会一朝反目,变成终身的仇家。」

剖析浪漫意在探讨迷思

路平继续说:「我顺便也剖析一下什么叫做『浪漫』,那是需要坚贞勇气与叛逆精神的精诚所致。而他们的婚姻,却隐含着对传统价值的归顺依从。其实我是在阐释有关『浪漫』的迷思。」

路平希望读者特别仔细了解她文章中所说的「明明是在传统架构里镶嵌得宜,却名之为浪漫、名之为勇气....其实并非异类的情爱,亦算不上艰辛的苦恋痴恋,过程既不惊世、也不骇俗,譬如老少配,这种诸种滋味备尝的相处,却可能由于男方是诺贝尔得主、或者是富商巨贾企业主,便也脱离了现实,烘托成为值得向往的浪漫情事」。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沙发  发表于: 2006-02-09   
浪漫不浪漫?-- 老少配的“迷情”(平路)
老科学家与新婚妻子在传统架构里镶嵌得宜,却名之浪漫、名之勇气……它关系着女人继续把皮相青春当作本身可欲与否的唯一标准。

--------------------------------------------------------------------------------

平路,原名路平,祖籍山东,出生于台湾高雄。台湾大学心理系毕业,美国爱奥华大学数理统计硕士,作家;著有《玉米田之死》、《行道天涯》和《何日君再来》等小说。现任台湾驻香港光华新闻文化中心主任。

不久之前,音乐会中见到那位老科学家与他的新婚妻子。

其实,我见到的是他们的后脑袋,唧唧咕咕不时在私语。看起来,年轻妻子频繁请教,得过诺贝尔奖的老科学家耐性作答。小鸟依人一般,妻子时时把一头秀发靠了过去。



结束时他们起身,沿着走道往出口走,众人让路,眼光里有朝圣般的景仰艳羡。男士们大概也深受鼓舞,有为者亦当如是;女士们瞪着她光洁的面孔,这一刻优劣立判,是的,年轻就是胜利。

两人十指紧扣,走道两边频频轻呼:

「好浪漫!」

「没见过的,真罗曼蒂克。」

这么样目光所聚,背叛了世俗?不,我要说,他们恰恰是切合于世俗。



远远看着,白发红颜,像浪漫的佳偶。

几乎淹没了真相。尤其我们的儒家传统温柔敦厚,总为贤者讳。不像日本,作家习惯写作诚实的私小说,譬如川端康成、谷崎润一郎等人,将老之际,便用文字坦露面对年轻女性苍凉而异色的心境。

但在儒家传统的道袍之下,老夫少妻的匹配对照于社会期待,反而相得益彰:他们是常规的遵循者,不是顽勇的叛逆者。

男性家长制的权威操控,其实,正是儒家文化中被一再遵循的家庭模式。儒家的丈夫角色如父如兄,因之,最可以消受白纸白璧般无知无瑕的小女人:幼齿的「幼」、尚青的「青」、乃至雏妓的「雏」,对男人来说,意味着无须拼搏就可以轻松操控。

更何况,儒家文化对女性的训育也着重在妾妇之德:所谓的妇德、妇工、妇言,都教女人及早放弃自己的自主性,甘愿把心智停留在稚嫩的髫龄。

对妻子,毕竟是一种太长久的压抑,所以儒家文化的家庭结构包含着隐隐的暴力:日后,不满足的妇人用扭曲的欲望或变态的凌虐,掌理家、支使子媳、或顿挫那只无能的老兽。



真相是……

老夫少妻怎么过日子?

眼前飞着细小的蚊子,视网膜有破洞,膝盖头也飕飕地风湿骨刺,睡到夜晚有欲尿的感觉,站着,憋气,却又像滴漏一样迟迟出不来。

老男人的夜,实情像叶慈的诗篇《航向拜占庭》吗?

An aged man is but a paltry thing/老年男人无非琐屑小事

A tattered coat upon a stick/竿子上汤着一件破布衫

还有彼此体温也解决不了的孤独。

见诸艾瑞丝.梅铎(Iris Murdoch)的丈夫John Bailey描述他们晚年相处的书(英文书名是《Elegy for Iris》,中文译成《挽歌》),写到「我们在彼此身上看到了孤独」,当杨振宁碰到翁帆,老年的孤独碰上青春的孤独,加起来,说不定正好是小说家马奎兹的题目:

一百年的孤独。

无从跨越的还有……两人之间两个甲子的时代,其中难以跨越的时代感。他的生命章节已经写到最后,而前面那些关键的章节,萧条异代不同时,她甚至尚没有出生,又怎样用超前的心智一起去重数、去缅怀、去相濡以沫?

即使两人偶有温馨的时光,不是昂扬、不是灿烂,像是站在晚霞的回光里,随处带着淡淡的哀愁,或许因为快乐而悲伤,或许因为悲伤而快乐……

问题是,谁会告诉我们这样的真相呢?



对隐然合于流俗的事,华人世界总喜欢锦上添花。因此,这「美丽的礼物」,目前看来,将为大师的晚年红袖添香;为传统老男人的生命,添加上令人羡慕的尾巴。

我在意于它强化的仍是某种「迷思」(Myth)。教导俗世男女,追求最传统的标的物。偏偏有人说他们充满勇气。这是混淆视听的说法。

其实,他们依着传统的模式相遇与相交,像是某种形式的郎才女貌、某种形式的各取所需,其实并非异类的情爱,亦算不上艰辛的苦恋痴恋,过程既不惊世、也不骇俗,后来婚礼果然祝福盈庭,如果要说当事人有勇气,他与她的勇气加起来也比不过任何一位毅然出柜的同志朋友。

明明是在传统架构里镶嵌得宜,却名之为浪漫、名之为勇气……

而我担心的尤其是,这浪漫的「迷思」将影响深远:它关系着女人继续把皮相青春当作本身可欲与否的唯一标准。■

[email protected]

亚洲周刊
[ 此贴被卡拉在2006-02-09 17:14重新编辑 ]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板凳  发表于: 2006-02-09   
浪漫不浪漫?——老少配的“迷思”(续篇。平路)
那是富贵人家,观众便露出妒羡目光?忽略了父权之下,玲珑心窍的女子们总不免陷落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命运

--------------------------------------------------------------------------------

平路,原名路平,祖籍山东,出生于台湾高雄。台湾大学心理系毕业,美国爱奥华大学数理统计硕士,作家;着有《玉米田之死》、《行道天涯》和《何日君再来》等小说。现任台湾驻香港光华新闻文化中心主任。

 
两星期前,本专栏写到杨振宁与翁帆的老少配,引起阵阵反响。前几天,一月十九日台湾的《联合报》上,恰恰刊载了一则相差六十六岁结连理的消息。

报道中,孟老先生九十三岁,婷婷二十七岁。他是山东籍的老荣民,她是公园流浪的弱智女。孟老先生一九四九年随国民党军队到台湾,始终独居。婷婷从小就轻微智障,在公园里经常横遭欺负。四年前,老先生拄着拐杖散步回家,楼梯间看见一个女孩倒在地下,头还流血,老先生随即报警,叫救护车……后来,老先生乾脆好人做到底,又帮着付了一万多医药费。病愈出院,婷婷亟需住的地方,老先生也希望有人做家事、推轮椅。这一老一少凑和住在一起。

住在一起,却引来闲言闲语。房东既担心老先生惹上麻烦,又不忍心弱智的女孩再度流浪。在房东与社区服务员促成下,到法院公证结婚,成了相差六十六岁的一对新人。

两人名为夫妻,状似祖孙。办结婚手续,其实有另一层现实考量:孟老一旦亡故,婷婷还能够以眷属的身分领一半月俸,有七千多台币,加上每月四千的残障津贴,生活上勉强过得去。

这则消息,乃是因为新上任的县长走访,偶然间报道出来。政治话题闹嚷嚷的台湾,大家最多当做趣闻轶事,当天的版面就过去了,不会激起一丝涟漪。


台北縣長周錫瑋(右)和孟爺爺(左)相見歡,右二為婷婷。


孟老与婷婷挤在六、七坪的屋子里。「墙上,挂着两人的结婚照,照片上,男女主角少了笔挺的西装和华丽的结婚礼服。」报道中提到这对老少的相处细节,山东腔对上闽南语不免误解丛生,教育程度的差异也常起勃溪。譬如县长十八日到访,婷婷接到通知,在笔记上先写了「18」,加个「县」字,但「县」太难,写不出,只写了偏旁,搞得老先生事先不知道这回事,所以操着山东腔埋怨:「哎,她就是大字不识一个。」

想着两人相互磨合、彼此取暖的真实生活,记起我年轻时读过的《将军族》,陈映真笔下,退役的喇叭手在康乐队里遇见苦命的逃家女孩,那位三角脸的老男人对小瘦丫头说:「要是那时我走了(指一九四九年离开大陆)之后,老婆有了女儿,大约也就是你这个年纪吧。」

同是天涯沦落人,情话也就是那样平淡如常。小说里,老男人又像个父亲,呵护着无人疼惜的小女孩。

后来两人重逢,在吹丧乐的仪仗队里再次相遇。上次分离,老男人悄悄留下退伍金给她赎身还债。一时千言万语,都浓缩成年龄悬殊……带来的沧桑之感:

「你老了。」

「老了、老了。」

「才不过四、五年。」

「才不过四、五年。可是一个日出、一个日落呀!」



日出日落,总是时不我予。小说描写畸零人之间的相濡以沫。同病而不同命,苟延到死而不离不弃,在千疮百孔的现实中,却丝丝缕缕……嗅到了令人心动的浪漫气息。

像是孟老与婷婷。

可惜,男主角不够俊,女主角不够美,商业电影不会拍他们的故事。

对人生的真切情境,我们愿意……理解多少?

每天在杂志上、报纸上,总有Party里人们的集锦照片。名人俪影双双,对镜头挤眉弄眼,做出恩爱的形貌。宴席上戴什么?穿什么?手指套着几克拉钻戒都是报道焦点。阅听大众像饲料鸡一样被喂养、被填塞,误以为寻常人生亦当如是:我们若不曾那般的幸福模样,只因为我们不曾那般的权势与富贵。

譬如老少配,这诸种滋味在心头的艰难相处,却可能由于男方是诺贝尔得主、或是富商巨贾企业主,便也脱离了现实,烘托成值得向往的浪漫情事。正好像我们看待名人总用双重标准,举例而言,对经营之神王永庆、博彩之王何鸿□,一般人对他们妻妾成群的家室竟然由衷倾慕:只因为是豪门,似乎一切有解,也自然解决包括重婚触法的问题。媒体报道中,三姨四姨争奇斗妍,一片花团锦簇,由于那是富贵人家,观众便露出妒羡的目光?忽略了父权之下,玲珑心窍的女子们总不免……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哀愁命运。

每看见媒体里的社会示范,我偏不以为然其中的伪善。

同样逻辑下,我不是反对老夫少妻,只是反对将名衔、地位、财富、容貌等表面的附丽,当成通往幸福的金光大道。这类媚俗的说法,既虚构了所谓的「浪漫」││那是需要坚贞勇气与叛逆精神的精诚所致,它也遮蔽了人们清亮的眼睛,以及眼睛里对人生实况的体察……以及悲悯。■

[email protected]

亚洲周刊
[ 此贴被卡拉在2006-02-09 17:24重新编辑 ]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鹏飞 离线
级别: 军长

显示用户信息 
地板  发表于: 2006-02-10   
世间本无事呀~~~
人嗳,仁爱,忍捱,刃挨~~~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地下室  发表于: 2006-02-10   
楊振寧夫妇的公开信:我們的婚姻是「天作之合」
来源:亞洲週刊

[編按:最新一期亞洲週刊刊載了楊振寧、翁帆共同執筆的反駁,以下是摘要]

我們以前沒有聽說過平路女士,也沒有看過她的文章。但是她點了我們的名字,說三道四了一通。我們覺得有必要在亞洲週刊上作一回應。


平路在短短一千多字的文章中:嘲笑和罵了老年人身體不好的窘態;嘲笑和罵了儒家傳統的種種;用了多種言語描述老夫少妻婚姻有「解決不了的孤獨」。

在我們看起來,整篇文章缺少的是陽光、是希望、是同情、是愛。

文章中說:「或許因為快樂而悲傷,或許因為悲傷而快樂……問題是,誰會告訴我們這樣的真相呢?」

平路女士:我們現在就告訴你我們相處的真相:我們沒有孤獨,只有快樂;與你所描述的、或所期望的,完全不同。我們認為我們的婚姻是「天作之合」。

不管平路女士怎樣解說,在我們讀來,她的文章中多處是在咒罵我們。我們是罵不倒的。可是她是否應該反省,應該道歉呢?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5楼  发表于: 2006-02-13   
专栏作家拒绝向杨振宁道歉:老先生没有幽默感
来源:新华网

台湾专栏作家路平文章影射“老少配”,杨振宁翁帆夫妇首次联名撰文高调反驳----“我们没有孤独只有快乐”

新快报综合消息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与妻子翁帆的结合,因两人相距五十八岁而轰动一时。台湾驻港机构、光华新闻文化中心主任路平上月在《亚洲周刊》发表一篇老夫少妻并不浪漫的文章,触怒了杨振宁夫妇。杨振宁夫妇在最新一期的《亚洲周刊》首次联名撰文反驳,指路平咒骂他们,但他们是骂不倒的,要求路平反省和道歉。路平却坚持,现在不是文字狱时代,拒绝道歉,希望事件不会影响她日后发表文章的空间。


路平1月22日在《亚洲周刊》专栏上,发表了一篇以《浪漫不浪漫?》为题的文章,不点名质疑杨振宁夫妇老夫少妻的结合是否浪漫。不过,结婚一年多的杨振宁夫妇却在最近一期的《亚洲周刊》中共同执笔高调回击,没有孤独,两人关系并不如路平所说,老夫少妻有解决不了的孤独,并认为两人的婚姻是天作之合。杨振宁夫妇的文章刊登后,路平马上又以《浪漫不浪漫?之续篇》回应。


路平没有在文中道歉,她表示已读过杨振宁和其妻子的文章,认为两人误解她文章的内容,不会道歉。并说明自己不是反对老夫少妻,只是反对将名衔、地位、财富、容貌等表面的附丽,当成通往幸福的金光大道。她说,这类媚俗的说法既虚构了所谓的浪漫,也遮蔽了人们清亮的眼睛以及对人生实况的体会。


她强调,自己作为文化评论者,以文字拆解文化迷思是她的信念,不会受社会保守势力影响,希望以后还有园地和空间让她发表观点。

路平说:“我认为老夫少妻切合懦家的传统,并不反叛,真正的浪漫一定是反传统,要有勇气承担和传统不同的信念。我想指出,可能是老先生没有幽默感,很久没有接触观点进步的文章,欢迎大家讨论。”
图片:luping.jpg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Troublemaker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6楼  发表于: 2006-02-14   
这实在是一场又无聊, 又无趣, 又。。。战争。

药人!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7楼  发表于: 2006-02-14   
路平:猜猜杨老为何怒?
来源:华商晨报

事情缘起

2月14日,情人节,有关什么是浪漫的争论从香港蔓延起来。这场争论因为评论人路平对杨振宁夫妇的文章,导致杨振宁夫妇首次联名发表文章批驳,并要求路平道歉。自从两人结婚后,这对老少配如此高调地进入公众领域尚属首次。

面对杨振宁夫妇的要求,路平干脆地说:“我不会道歉。”并且批评杨振宁“没有幽默感,没有读懂我的文章”。

双方的各执一词,很快引来了公众的注意,公众互相辩驳的观点已经超越了何为浪漫的范围,而路平得到更多人支持的现象也颇令人深思。

路平,台湾省驻港机构、光华新闻文化中心主任。她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反叛精神的女人,在台大念心理系时,谈恋爱遭到家人的反对,她就自杀,自杀不成到美国念硕士,立刻就在拉斯维加斯结婚,由晚上在赌场兼职做发牌员的牧师证婚,结果还是离离合合。

现在,她成为了一个焦点人物,因为她让杨振宁和翁帆怒了。


关于浪漫的争执

杨翁反击女作家


路平于2006年1月22日《亚洲周刊》的专栏中发表《浪不浪漫?》的文章,文章虽然没有直接点名,但是“不久之前,音乐会中见到那位老科学家与他的新婚妻子……年轻妻子频繁请教,得过诺贝尔奖的老科学家耐性作答”,让人一看便知是谁。

路平的文字肯定触怒了正在度假的杨振宁夫妇,两人联合署名发表文章,发表在2月9日的《亚洲周刊》上批驳路平,文章的名字就是《我们是天作之合》。

对于路平的“说三道四”,杨翁夫妇二人认为有必要“回应”,但他们也通过媒体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在我们看起来,整篇文章缺少的是阳光、是希望、是同情、是爱。

我们现在就告诉你我们相处的真相:我们没有孤独,只有快乐。与你所描述的,或所期望的,完全不同。我们认为我们的婚姻是天作之合。

不管路平女士怎样解说,在我们读来,她的文章中多处是在咒骂我们。我们是骂不倒的。可是她是否应该反省,应该道歉呢?

杨振宁夫妇的文章刊登后,路平马上又以《浪漫不浪漫之续篇》回应。她没有在文中道歉,并说明自己不是反对老夫少妻,只是反对将名衔、地位、财富、容貌等表面的附丽,当成通往幸福的金光大道。她说,这类媚俗的说法既虚构了所谓的浪漫,也遮蔽了人们清亮的眼睛以及对人生实况的体会。

猜猜杨老为何怒

下面这几点是路平在文章中表达的观点,也可能是引起杨老震怒的原因:

1.在儒家传统的道袍之下,老夫少妻的匹配对照于社会期待,反而相得益彰:他们是常规的遵循者,不是顽勇的叛逆者。老少配悲哀的“真相”是“眼前飞着细小的蚊子,视网膜有破洞,膝盖头也飕飕地风湿骨刺,睡到夜晚有欲尿的感觉,站着,憋气,却又像滴漏一样迟迟出不来”。

2.男性家长制的权威操控,其实,正是儒家文化中被一再遵循的家庭模式。儒家文化对女性的训育也着重在妾妇之德:所谓的妇德、妇工、妇言,都教女人及早放弃自己的自主性,甘愿把心智停留在稚嫩的髫龄。

3.对妻子,毕竟是一种太长久的压抑,所以儒家文化的家庭结构包含着隐隐的暴力:日后,不满足的妇人用扭曲的欲望或变态的凌虐,掌理家、支使子媳,或顿挫那只无能的老兽。

4.除了生理方面无法契合之外,路平还认为,老夫少妻在心智上差距太大,存在难以跨越的时代感,怎么能够相濡以沫?

5.其实,他们依着传统的模式相遇与相交,像是某种形式的郎才女貌、某种形式的各取所需,其实并非异类的情爱,亦算不上艰辛的苦恋痴恋,过程既不惊世、也不骇俗,后来婚礼果然祝福盈庭。

无休无止的争执

正方:他们没有义务成为完人


关于翁杨的恋情和婚姻,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这场在道德层面上的争论一直延续到今天。双方的互不相让,很快引来了公众的注意,不少网民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

支持杨老的人提出:

你凭什么可以公然地对别人的私生活恶意地品头评足……为了给自己攻击别人找点理由,掩盖自己的醋意妒意,还说这样做是为了担忧女人们从此更会出卖自己的“皮相青春”。真是侮辱了中国的女子了!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摆脱世俗的观点?一老一少结婚难道就没有真正的感情吗?或许在他们之间已经不再是爱情了,已经升华为亲情了!两个人在一起久了,即使是没有相互的血缘关系,但是因为时间久了,他们之间也就变成不可或缺的亲情了!

为什么要去苛求他们成为完人?他们没有义务成为完人!

新加坡女作家尤今在2005年12月19日撰写文章《旷世之恋》,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虽然相差了整整54岁,可是,在翁帆的眼中,杨振宁教授精神矍铄,说话、行动、思维都很快,除了年纪大一点之外,他具备了男人所有的魅力。丘比特的箭射得她无路可逃,惟有甜蜜地投降。至于杨振宁呢,基于两人感情日渐深厚,无时无刻不想待在一起,最后决定彻底抛开世俗的眼光,筑个天长地久的爱巢。文章认为:我觉得新加坡女作家尤今在2005年12月19日撰写文章《旷世之恋》,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虽然相差了整整54岁,可是,在翁帆的眼中,杨振宁教授精神矍铄,说话、行动、思维都很快,除了年纪大一点之外,他具备了男人所有的魅力。丘比特的箭射得她无路可逃,惟有甜蜜地投降。至于杨振宁呢,基于两人感情日渐深厚,无时无刻不想待在一起,最后决定彻底抛开世俗的眼光,筑个天长地久的爱巢。文章认为:我觉得杨振宁不但睿智,而且,勇敢。在人人认为他该与爱情“诀别”的耄耋之年,他敢于追求真爱,敢于向全世界承认,而又敢于堂堂正正地将真爱迎娶回家。翁帆呢,聪颖,而且,也同样的勇敢。她不畏人言,不管流言,百分之百地忠于自己的感受,敢于接受幸福、敢于开拓幸福的新天地。

反方:“老夫少妻”是复古现象

反对杨老这次婚姻的人认为:


他们从一开始就自己跳出来说这桩婚姻是如何的美满幸福,这就是他们要拿自己的婚姻出来供大众作为谈资了,既然这样,有赞美有怀疑有不屑,是意料中的事吧?怎么能听到不同看法就火冒三丈呢?

杨的表率,会使这种“忘年恋”在中国泛滥成灾的,因为终于有了参照。

“老夫少妻”本身彰显的就是男女不平等现象,现代的“老夫少妻”说白了就是一种复古现象。但现代的“老少配”,更多了一些物质功利因素。试想:假如那 82岁的老翁不是有名望的杨振宁,翁帆会“爱”上他吗?假如翁帆不是二八少女,杨会“爱”上她吗?这婚姻里掺杂了太多的物质功利,与“浪漫”二字根本不沾边,可他们中的一方作为社会名人,却又怕担当“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占有年轻女子”的罪名,另一方怕惹上“卖身求荣”的耻辱,于是给自己仿造了一些“浪漫”。

网友的批评并没有到此结束,除了众多的情绪性语言外,还有网友列举了杨振宁与邓稼轩的差距,甚至翻出杨振宁买房、翁帆上大学的旧事。

华商晨报对话路平

浪漫不是交换告我没关系


身在香港的路平接受了记者的电话采访。

华商晨报:你为什么要写那篇文章,为了出名?

路平:不是,可能是内地的朋友对我的文章不太了解,我在美国留学多年,很多文章都发表在海外的刊物上,并不是为了出名。实际上,在一场音乐会上,我遇到了杨振宁夫妇。音乐会退场时,看到大家一致认为“杨振宁夫妇太浪漫了”,我决定应该通过文字,让大家知道什么是浪漫,浪漫不是世俗中的交换。

华商晨报:你和杨振宁夫妇打过交道吗?

路平:没有,我不是反对老夫少妻,只是反对将名衔、地位、财富、容貌等表面的附丽,当成通往幸福的金光大道。这类媚俗的说法既虚构了所谓的浪漫,也遮蔽了人们清亮的眼睛以及对人生实况的体会。我希望通过文字让大家去讨论真相,是不是我们眼前看到的繁花似锦就是真正的浪漫,以及婚姻所代表的意义,它不是指男人只要有地位、金钱,年纪多老也没关系。而大众只是看到表面现象,以为这样就是浪漫。

华商晨报:那你眼中的浪漫是什么?

路平:浪漫就是反叛,对传统世俗的背叛。我认为老夫少妻切合儒家的传统,并不反叛。真正的浪漫一定是反传统,要有勇气承担和传统不同的信念。

华商晨报:你认为自己是一个浪漫的人吗?

路平:当然是啊,我是一个非常浪漫的人,因为我身上有背叛的力量(笑)

华商晨报:你已经明确表示不会道歉,如果杨振宁起诉你,如何面对?

路平:没关系啊,我愿意大家互相讨论。本报记者丛治国

编后

杨老,情人节快乐


一个是声名赫赫的学者,一个是研究生。

一个年过八旬,一个青春年少……背景的反差引起世人的惊诧。

面对世人充满疑问的目光,他们没有回避。但,他们想解释,希望能得到世人的理解。从他们走在一起的那一天,关于他们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为了这个情字,他们面对的压力可想而知。

这次,杨老怒了,夫妻二人联手对“浪漫”进行了捍卫,因为他们的爱情来得实在是不容易。

可以这样理解,他和她是情人。一对在思想上高度契合的情人。

为了这个情,他们勇敢地手扣手面对世俗的刀山火海,对一个有如此身份的人来讲,这刀山火海就是世人不理解的目光。

去年6月在香港,有人问起他们生儿育女的问题,翁帆的脸红了。这一脸娇羞让我们感动,从中我们可以读出她对生活的想法。

去年12月,在广东外大四十周年校庆上,人们注意到了他们十指紧扣的双手,他们这不经意的动作,让那些质问的目光难以回避,这是一种反击,这更是一个解释。

杨老,祝你们情人节快乐。为你们的真情。更为你们的勇敢……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8楼  发表于: 2006-02-20   
《浪漫不浪漫?》的虚实——再谈杨翁之恋
作者:平路
来源:《亚洲周刊》二○○六年第八期

我质疑的,是外界配合当事人塑造的虚像,以及实相与虚像的距离。我的文章与杨振宁文章,说的不是一回事!

本专栏前几期《浪漫不浪漫?》(亚洲周刊二零零六年第四期)文章,并不是对特定人物有意见,也不是对于诸般滋味备尝的「老少配」有批评,我在文中讨论的乃是外界一味艳羡的眼光。

虚实之间,我说的始终是实相与虚像的距离。

本专栏的每一篇,包括之前我个人发表的、出版的一本本文化评论,总努力厘清某种「虚像」;同时,藉着解构传统的窠臼,也希望建构出更有自由度、更有创造力的未来。



实相是什么,我不知道。我只是对「虚像」存疑。

旁引杨振宁与翁帆在人前显出的可羡形影,其实是想要轻轻撩开围绕着「虚像」的迷雾,同时,正因为他们的俪影承载着人们的艳羡,而我的疑问在于(恐怕杨振宁先生始终没弄明白的地方也在于)∶所谓上帝赐给的「礼物」、当事人所沾沾自喜的「天作之合」,并不是像牛顿的苹果一样,平空掉在头上。「礼物」有它的社会条件,礼物包装纸底下,原有一套男女性别所代表的交换价值。

怕的是,世人只看到花花绿绿的包装纸,回过头又强化了这种「虚像」。



问号,包括文章标题的问号,像一枚枚引出问题的豆芽菜。接着,我才在《浪漫不浪漫?》文章中问道,对人生的实况我们理解多少?

若您细读过我的文字,上下文应该看得很清楚,所以用文学性的辞汇形容老年,唉,世间好物不坚牢,藉着文学意象,那在描绘人世间成、住、坏、空的众生相啊。原文援引了一堆包括叶慈英诗在内的作品,也因为文学语言里想像力的勾联,往往替我们释放出(也因此得窥)集体潜意识中被压抑的人生实景。

作为写作者,我尤其喜欢虚与实的对照,其中的某种跌宕,恰恰推移出疑问的空间。而这份怀疑,除了作为文字的内在动力(依照罗兰巴特的定义,所谓「文学」,就是问题减去它的答案),也该是科学的真精神吧。

读到杨文的回应,令我十分无奈。他这番回应,便难怪陈文茜于二月十一日台湾《苹果日报》 《杨振宁的平路经验》 的文章中写道,科学家做了一件不科学的事情。

平心静气地看,不科学,尤在于论辩的不能够聚焦。杨先生所辩驳的,可能属于他认定的相处实相,我所质疑的,却是外界配合当事人塑造出来的虚像。我的文章与杨的文章,说的不是一回事!

关于实相与虚像的距离,身兼哲学家与思想家的汉娜鄂兰(Hannah Arendt)有深刻的见解。她曾与德国哲学大师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灵欲纠缠,对于公开在世人面前的恋情,她这样剖析∶「爱情,袒露在公众面前的那一刻,已经被杀死、被灭绝。」(Love, is killed, ...distinguished, the moment it is displayed in public.)

身为公众人物,一旦开始了在人前十指紧扣的爱侣画面,接下去,经常有不得不维持的社会压力。譬如说,在浪漫像瘟疫般流行的这个时节,我总想到那可怜的温莎公爵。真实生活里,退位后的公爵是个在闺房中动辄得咎的受气包,却因为他贴着为美人放弃江山的情圣标签,竟难以公开这秘密,他每每私下怨叹,他失去了像其他人一样不继续「浪漫」的自由。

所以说,杨与翁,又何苦继续被裹胁?为这个浪漫形象担负以正视听的责任。其实,心证意证,浪漫只需自证,换句话,何必向外界宣称两人的天地「只有快乐」?

还是再说一次,对他们真实的私人生活我并没有兴趣,我担心的是因为虚构,所以复制,又复制出社会上无数的艳羡。这也是我《浪漫不浪漫?》文章中写的∶「我在意于它强化的仍是某种迷思(Myth),教导俗世男女,追求最传统的标的物。」

这也是我念兹在兹的∶实相与虚像的辩证。



围绕着浪漫,虚实相间,其中有许多值得人们思辩的问题。只是很无奈,顶尖的科学家不一定拥有普通读者对文字的理解能力。

写作,本来像头脑在做游戏∶它是细致的抽丝剥茧,不是高调的气焰压人!若问任何人,他孤独吗?婚姻孤独吗?里面总有些迟疑的延宕,绝不会说出「我们没有孤独,只有快乐」。杨先生一句又一句,皆是英文所谓的Sweeping statement,简言之,就是我说了算,不容质疑的空间。只有快乐吗?自亚当夏娃以降,人间哪有这样的伊甸园?



杨先生曲解我的意思,说我「咒骂」他们,还说我「整篇文章缺乏的是阳光、是希望、是同情、是爱」。如果像杨先生一样没有幽默感的话,那么,面对他不容质疑的「误读」,我是不是也要跟他一样,生气地要求道歉?

但阳光之下,眼见这虚实之间拉出的辩证,却在「误读」之中又重新合拢,为这失去的讨论空间,为各种八卦因而衍生的炒作空间,我心中的无奈,恐怕不是谁向谁道歉、或者谁比谁生气……所得以抚平。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9楼  发表于: 2006-02-20   
陈文茜:杨振宁的平路经验
作者:陈文茜
来源:《苹果日报》

诺贝尔得主也是中国人之宝杨振宁,不开心作家平路写了一篇文字,分析他的老少情。杨大科学家生气地要平路公开道歉,我认为杨振宁做了一件很不科学的事。

杨振宁恨平路,恨得有没有道理?有。因为平路的文章写得太真了,也太穿了;被她当成写作对象的当事人,像被迫剥光了衣服的一对男女,在众人面前,没得遮掩,于是原本世俗定义下的美好就成了世俗镜框下的赤裸裸;没人会舒服。

其实爱情原本有它的交易性质,老少配的交易不见得比其他「正常」婚配的交易规模大,只是交换的「礼品」项目比较特别。平路的文字,相当不媚俗地点出这桩老少配的双方所得,压抑彼此因年龄世代背景差异的孤独,交换双方特有的地位与青春。

爱情最怕被人看穿

如果杨振宁坚持这是一桩美满且成功的婚姻,那也只是表示他们俩人结合之后获得比失去的多,算算,因此就有了一种幸福感。

平路可爱地回答,她只是在开玩笑,希望杨振宁以幽默对之。这是平路式的狡滑;她的文字很好、很深刻、很冲击,尤其独到;但不是幽默。平路为文的目的,还是在说明一个男体与女体的性别精神认同。川端康成愈到老年,愈忠实地叙述他对年轻女体的异色想像。晚年的川端,常到京都左京区,找一名艺妓,往往凝视她一整个下午,什么事也不做。川端可以承认,因为他是不受儒学压抑的日本男人。

日本文人向来大大方方,从不隐瞒他们对自己错过青春肉体的惆怅;于是每个日本作家的晚年,总有一个白皙的年轻女体,让他回忆一生紧致缠绕的人生点滴。惟有如此,垂垂老矣的身躯,才能形成悲剧的怆凉之美。

爱情,最怕的,还是看穿了。爱得天昏地暗时,一对恋人往往误以为他们拥有全世界,彼此没有隔阂。旁观好事者,若来个平路般的聪明女人,抽丝剥茧,那个美好的妄想就成了精神分析下的不同脑皮质分泌;这一块可能是自我的实现,那一份可能是自卑感的满足,再下一区,则以物质或身分地位的欲望为主轴。

没有一个爱情,经得起「美好的」分析,就好像没有一个人生永远可以维持如意事。我们总在渴望人生,就好像我们总在渴望爱情,最后往往以失望收场。莎士比亚笔下,人只是在不同的戏剧里串演他或她的悲剧,接受就侥幸地活下来,不接受就痛苦的选择分离。

真正让杨振宁痛苦地,还是平路无情地道出他们夫妻俩灵魂中渴望却又不肯承认的秘密。那个秘密不见得是杨振宁和他的妻子个人的,而是性别类型的秘密。

我们俗称的郎才女貌,说的就是两个性别的「商品」竞争力。男要有才,女要有貌。但这个才在世俗中绝非李敖或李白式的才气,而是财大的「财」。中国人伪善,爱钱不好说穿;男子作为婚姻的对象,女方算计的无非是身分地位财富。《傲慢与偏见》里写的母亲,其实是天下所有的女人,表面妇德妇言,心里还是只会算计,遇到一名男子,就算算他在现实世界的斤两,拨拨合算,加点自我催眠的想像,就爱上了。

婚姻把爱情制度化

爱情本身其实就是一种虚妄,婚姻更是。婚姻把爱情交易制度化、合理化、也道德化。我们总想把自己的婚姻吹得天花乱坠,祝福得举世无双,说穿了,其性质不过是彼此需要,接着有了精神认同,接着想像的美好来了,于是那个叫「爱情」的玩意儿就出现了。

杨振宁与他的年轻妻子,在这样的性别类型中,惟一独特的只是地位与年龄的落差太大,但这也是俗世惊奇欣羡之处。

平路不开心地说他们不世俗,却也最符合世俗,并强化了世俗。我会说,作为一场爱情交易,他们的买卖贸易额度比凡人大,女的换到了所有年轻女人梦寐以求的地位;男的获得了所有年老男子共同渴望的年轻肉体。至于平路对婚姻孤独的想像。唉,天杀的!天底下有哪几个婚姻不孤独?

而杨振宁又何必生气呢?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renée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10楼  发表于: 2006-03-02   
浪漫不浪漫,本是各人心里的感觉。既然不认识别人,要用世俗的框框去品评衡量,却非要打着“破世俗”的旗号。
或者,她要把自己的“浪漫”骚给别人看,再赚几个面包钱?
在海外发过文章就算“名人”了吗?这样说来,在海外演过几部A片的,都算是国际名星那!
一半是冰水,一半是火柴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3 * 6 = ? 正确答案:1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