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宇称不守恒: 82岁杨振宁要娶28岁硕士娃(综合报道)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20楼  发表于: 2004-12-21   
洋人如何议论杨振宁的“黄昏恋”
消息源:联合晚报

(香港综合讯)82岁的杨振宁将迎娶年仅28岁的翁帆。由于男主角是知名学者,一对“新人”年纪又相差54岁,所以消息传出,非但轰动华人社会,连外国媒体也争相报道。

  在三大通讯社之中,一向以亚太新闻见长的法新社前天引述台湾报纸的内容,最先发出报道。

  美联社和路透社于昨天相继跟进。前者引述新华社,后者则取材自《北京晨报》。

  有趣的是,路透社把杨振宁这则新闻放在“奇闻异事”(Odd)的标题下。

  该通讯社会把每天一些“咄咄怪事”贴上Odd这个标题,旨在博君一笑。名满士林,社会地位崇高的杨振宁博士,大概做梦也想不到,他的黄昏之恋会成为外国人眼中的趣闻吧!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pool1989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21楼  发表于: 2004-12-21   
引用
下面是引用lili于2004-12-17 12:24发表的:
depress... depress...
give me a news on 82 老太 取28岁小伙 让我活的 更有希望。



为满足lili军长的要求,特此转贴下文:


非洲67岁老妇嫁25岁青年


http://www.nen.com.cn   2003-07-28 16:31:11 华商报
  
  67岁的瓦姆布伊·奥蒂诺是非洲国家肯尼亚最著名的女权运动领袖,25岁的彼得·姆布古亚是她家中的一名长工,他们默默相爱了大半年,上周,这对年龄相差悬殊的奇特恋人终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然而,他俩的婚姻却在全非洲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指责和反对之声几乎使这对新婚夫妇成了非洲大陆最孤独的一对“新人”。《华盛顿邮报》25日对此进行了报道。

  在肯尼亚,甚至全非洲,奥蒂诺是一名家喻户晓的“自由战士”,同时也是一名倡议男女平等的女权主义者。而25岁的姆布古亚则是她家中的一个勤劳长工,来自于一个贫民家庭。他是她最好的听众,他的勤劳和朴实深受她的喜爱;而她活跃的政治性演说和为非洲独立而与殖民者斗争的迷人故事也深深地吸引了他,于是,尽管年龄相差悬殊,他们仍然秘密相爱了。18日,67岁的新娘奥蒂诺和25岁的新郎姆布古亚终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然而这对新婚夫妇的婚礼没有受到任何祝福。

  一周来,非洲每一家报纸和电台都在讨论这个67岁老妇嫁给25岁青年的消息,指责之声不绝于耳。有媒体称,姆布古亚之所以愿意娶一个老年女人,纯粹是为了她的钱;而奥蒂诺愿意嫁给一名青年男子,只是想用“实际行动”贯彻她的女权主义主张,两人间根本没有所谓的“爱情”存在。事实上,所有争议都归结于一个焦点——老年女性嫁青年男子违反了非洲大陆的部落传统。接受记者采访时,新娘奥蒂诺道∶“事实上,这是一件多么伪善的事,老年男性可以迎娶少女,任何人都不会说半个不字;但老年女性嫁年轻人却受到了如此广泛的攻击。”

  据奥蒂诺称,她和丈夫是在奈洛比市一座政府建造的公共结婚场所内举行婚礼的,当时双方的家庭没有一名亲人到场,倒是有数千名看热闹的肯尼亚人如潮水般拥进来,带着惊讶的目光参观了他们的婚礼。尽管所有人都不支持他们的婚姻,但姆布古亚说:“我爱我的妻子!”

( 英格)


“白发披白纱” 孤寡老人勇敢追求幸福婚姻


2002-12-17 10:42:43 新华网 周剑虹 沈翀

--------------------------------------------------------------------------------

  南方网讯 一年前,82岁的阮永兰成为中国年龄最大的征婚女性;一年后的今天,阮永兰无名指上的新戒指明白无误地向大家宣布:她结婚了。

  新婚的阮奶奶神采奕奕,自己亲手染的黑发使她仿佛年轻了20岁。“老伴儿人好心好,特别会照顾人,”提及自己的新婚生活,阮奶奶满脸幸福。

  而比阮奶奶年轻六岁的新郎官也连说找对了人:“她年纪是比我大不少,但身体好,说话幽默,给我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欢乐。”

  在今日的中国,象阮奶奶这样勇敢寻找晚年情感寄托的孤寡老人越来越多;而过去,这是老人们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受“从一而终”、“一女不二嫁”的传统思想影响,阮永兰在第一个丈夫死后很长时间都没有考虑再婚。但一个人养活五个孩子实在太难,后来她改嫁了。第二个丈夫过世已13年了,阮奶奶生活得很平静,但总觉得缺点什么:“虽然孩子们照顾得很好,但仍感到孤单、寂寞。”

  在弟媳的帮助下,阮永兰鼓足勇气,于去年走进了婚介所。她郑重填下征婚要求:年龄相当、身体健康、思维清晰、有经济收入、有住房、子女独立且支持老人再婚。“其实孤寡老人都明白,儿女的孝心无法代替夫妻间相互关爱的情趣,晚年要生活得幸福,最好的办法就是再找个老伴,但要迈出这一步不容易。”“爱之桥”婚介所心理咨询顾问宋辉说:“阮奶奶来征婚,我们很钦佩她的勇气,但当时我们确实不抱太大的希望。”由于是中国年龄最大的征婚女性,阮奶奶一时间成了媒体焦点。全程参与报道的《江淮晨报》记者说,“我们要通过这件事唤起老人追求幸福的热忱,告诉孤寡老人追求婚姻幸福应当理当气壮,这绝不是丢人的事。”统计资料显示,中国有1.2亿老年人,占全世界老年人口的1/5,60岁以上的丧偶老人有4500万。过去,这个庞大的群体思想保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日益开放,老年人的生活有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内涵,不但老人们自己开始勇敢追求晚年的情感寄托,整个社会也由过去对老人再婚的反对、反感变为默许和支持。阮永兰勇敢而大胆的行动使一些孤寡老人心底深处沉睡的感情萌动了。广西一位80岁的老者和江苏一名年纪相仿的老人看了报道后,向阮奶奶抛出了绣球。贵州市84岁的钟贵发为与阮永兰见面不远千里从贵阳赶到合肥。宋辉说,在阮奶奶的带动下,到“爱之桥”婚姻介绍所登记征婚的60岁以上的老人比过去多了好几倍,已经超过一百人,其中三分之一已处于热恋和新婚中。阮永兰的孙女王芳十分理解和支持奶奶的征婚行动,不但陪伴奶奶奔走相亲,还和奶奶一道远赴重庆、杭州等大城市做节目,向更多的人展示奶奶“人老心不老”的风采和冲破传统枷锁的勇气。

  目前,中国的法律为保护老年人再婚明确提出:儿女干涉父母再婚是违法行为。

  但仍有少数人觉得阮奶奶征婚是丢人现眼、老不正经。面对闲言碎语,阮奶奶说:“不管别人说什么,重要的是自己过得好。”

  安徽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邦虎认为,阮奶奶公开征婚的方式和众多老人的积极响应,以及其子女、亲属、朋友乃至整个社会对这件事所持的宽容态度,显示出中国社会越来越文明进步。(编辑:姜志)
我要你们 幸福微笑......
lotus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22楼  发表于: 2005-01-06   
三联生活周刊:走近真实的杨振宁

以82岁之身迎娶28岁的女研究生,2004年底爆出的这条新闻,使杨振宁一下子成了全球瞩目的新闻焦点。且不说新浪网上数以万计的留言评论,就连大名鼎鼎的路透社、美联社,也借此机会,八卦了一回。

  有人说,杨振宁已经成为一个中国成功男性的符号:生于学术世家,学术上,35岁就得了诺贝尔奖,自此成为一代宗师;政治上,地位超然,历代领导人都礼为上宾;生活上,妻子杜致礼是大家闺秀,子女双全且均事业有成,到了耄耋之年,又有“上帝恩赐最后的礼物”……

  但符号从来都不是全部的真实。今年早些时候,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杨振宁题为“《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的演讲,经网络和大众媒体的辗转相传,成了一场中西符号大战。具讽刺意味的是,仔细探究之下,你会发现,在这场大战中,声音最响亮的那群人,既不知道杨振宁到底说了些什么,也不知道《易经》说过些什么。同样的事情在几个月后重演。很多人都知道杨振宁是“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但他究竟做过些什么,是个什么样的人,却很少有人清楚。但其实,只有把这些弄明白,你才可能会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杨振宁,这样的中国科学界,这样的故事……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因他父亲当时正在安庆一所中学教书,安庆又名怀宁,故此给长子取名振宁。

  杨振宁的父亲是杨武之。现在说起这个名字,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但半个多世纪以前,在学界提到杨武之,真是“天下无人不识君”。杨振宁才10个月大,杨武之便考取安徽公费留学,前往斯坦福大学学习,随后在芝加哥大学数学系师从著名数学家迪克森(L.E.Dickson),成为中国第一名因数论研究获得博士的学者。归国后,杨武之在清华大学担任算学系(后改称数学系)教授和系主任长达20年之久,陈省身、华罗庚等均出自他门下。华罗庚曾写信给杨武之道:“古人云,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我之鲍叔乃杨师也。”

  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杨振宁的早慧很早就被发现和善加引导。杨武之教儿子天文、物理、数学、英文、唐诗宋词、易经八卦,为他延请的家教,也均是当时清华燕大名师最得意的门生。在清华园和燕园中,“杨武之之子”成为许多教授教育子女的榜样。

  迄今为止,共有6名华人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探究他们的身世,你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丁肇中的父亲丁观海,早年留学美国,是臧克家的同学,山东大学著名教授。李远哲之父李泽藩是著名水彩画家,台湾新美术运动先锋之一。朱棣文是著名化学家朱汝瑾之子,母亲李静贞也是负有盛名的化学家。只有李政道和崔琦,出身贫寒,但他们的成功,也多赖吴大猷、吴健雄等名人之后的提携。

  这种世家的力量,在生于20世纪早期的科学家群体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举国烽火,中原板荡,只有世家子弟,才可以奢侈地躲进学术世界自成一统。1945年8月29日,23岁的杨振宁从昆明飞往印度,然后乘船过红海、地中海和大西洋,来到纽约。从哥伦比亚大学到普林斯顿,再到芝加哥大学,辗转反复,杨振宁才最终找到战时因为参与原子弹研制工作而行踪被保密起来的物理学大师费米。经费米推荐,杨振宁得以成为美国氢弹之父特勒的学生。

  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最初的研究工作并不太顺利。虽然师长们对他的见识非常欣赏,但缺乏动手能力却成了杨振宁的死穴。他自幼便是左撇子,好不容易才被母亲纠正过来。关于他的笨手笨脚有个笑话:杨振宁小时候曾用泥捏了一只鸡,拿给父母看,杨武之夫妇为了鼓励他,夸奖说:“这支藕做得真不错哦!”而在芝加哥大学,“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的笑话,更是一直流传至今。1948年初,获知杨振宁在实验室不顺经历的特勒给出了建议:转攻理论物理学。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师从吴大猷做分子光谱与群论研究时,采取的是推演法,即从数学推演到物理的方法。而在特勒门下,主要的研究法却是归纳法,也就是从物理现象引出数学表达的方法。对研究方法的掌握被杨振宁视为早期学到的最重要一课。正因为有这些当年的经历和经验,50年之后,杨振宁才会在人民大会堂侃侃而谈: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有归纳法而无推演法,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原因之一。

  1949年春,杨振宁前往奥本海默主持下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从事量子电动力学研究。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未来的妻子杜致礼。

  杜致礼是杜聿明的长女,与杨振宁相识于西南联大,曾是杨的学生。虽然曾为权倾一方的高官之女,但此时,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战败被俘,杜致礼的学费也就没了着落,只好打工维持学业。1949年圣诞节,杨振宁和普林斯顿的同事、物理学家鲁丁格(J.M.Luttinger)到中餐馆“茶园餐厅”吃饭,邂逅杜致礼。相逢于患难之时,两人很快就谈起了恋爱。1950年8月26日,杨、杜二人在普林斯顿结婚。两人育有二子一女,携手度过53年的人生风雨,直至杜致礼于2003年10月因病去世。

  杨振宁翁帆订婚的消息传出后,有家北京媒体登出了一篇《吴大猷与爱妻终生厮守》的文章,一半内容倒是凭空的臆测。一位台湾物理学家对记者说,上世纪60年代,往返于加拿大和台湾之间讲学的吴大猷,曾瞒着妻儿在台湾收养了24岁的义女吴吟之,一度闹得满城风雨。直到80年代,吴吟之的身份才被公众所知。1998年,吴大猷曾送诗给吴吟之:“把断线风筝拴在地上,使其能高扬的吟之,有你的地方就是我的家。”虽然议论纷纷,但在学界却也是一段佳话。换成今日大陆的杨、翁,却不知为何成了窥私的狂欢,令人慨叹。其实,像吴大猷、陈省身这样的大师,当年都是风流倜傥的翩翩佳公子,远不是几十年来僵化语境下的“上大人老夫子”。而学者的声色犬马之欲、爱恨情仇,皆是私事与个人选择,又和他们的贡献、身份有什么必然联系呢?

  提到杨振宁,一个不可忽略的名字是李政道。从1946~1962年,两人的合作长达16年,曾经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同出吴大猷和费米门下,因宇称不守恒理论永被后世学者铭记,同获诺贝尔奖,最后却断然决裂,数十年虽对面而如陌路,不能不谓遗憾。

  李政道比杨振宁小4岁,生于上海,在西南联大读大学二年级时,经吴大猷推荐进入芝加哥大学当研究生。当时,杨振宁在芝大已经是小有名气的“学生老师”,李政道却还是“后学小子”,杨振宁对李政道的帮助甚多,以至于后来回忆道“在芝加哥的岁月里,事实上我倒成了他(李政道)的老师”。1951年,在杨振宁的建议和帮助下,李政道前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两年后又转去哥伦比亚大学。两人一直保持每周定期的互访。

  从1954~1956年,杨、李二人都在关注后来将他们推上成功巅峰的宇称不守恒问题。1956年4月初,第6届国际高能物理会议在罗切斯特大学召开。杨已是第5次参加这个会议,在最后一天的讨论会上应邀做该问题的介绍报告。第一次参加该会议的李政道也参与了讨论,物理学家费曼和布洛克还同他交流了一些看法。一个月后,杨、李二人就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的假说。

  对于是谁最先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杨、李二人各执一词。作为外人,没有探知真相的可能,也没有这样的必要。我们只知道,这一年5月,本来计划前往日内瓦参加学术会议的吴健雄因为深知此事重要,留下来与美国国家标准局的4位物理学家进行了检验实验。1957年1月9日,实验结果证明了杨、李假说的正确性。杨振宁在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介绍这一成果时,会场爆满,以至于有人甚至“爬上了吊灯”。宇称不守恒定律是如此的重要,一向矜持的瑞典皇家科学院也打破了常规,不到一年就把物理学奖授予两名年轻的中国人。

  就在两人的声望如日中天之时,不和的阴影却也开始弥漫开来。未出名时,论文的排名或许可以风水轮流转,但成名后,尤其是论文的重要性开始凸现出来,争执却变得无法避免。这种争执在1962年随《纽约客》上的一篇文章到达顶点,这年夏天,两人公开决裂,“永远分手”。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恩怨,在许多人看来,无非是“学院里的分赃不均”,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杨、李后来都有多次与他人合作的经历。杨振宁三大成就中另外两项——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和杨-巴克斯特方程,也是与人分享,但却没有蹈杨、李之争的覆辙。

  其实,这种不和,或许可以从更久远的过去中找到解释。无论是世家还是贵族,它们的力量和魅力,都在于可以超脱于凡世,维持一个自我的外人无法轻易进入的小圈子。在贵族式微的时代,转向高深的不足为稻粱谋的学术,成为许多最后的贵族的选择。所以,会有袁家兄弟、吴家兄弟、陈省身、杨振宁……身为圈外人的华罗庚、李政道,不可能不与圈子中的人发生接触,但却又无法越过那道看不见的障碍。那种发自内心的沮丧与失落,同今日网络上因杨、翁订婚而引发的俗世百相,大约并无本质的区别。 ◎鲁伊
我随你
lotus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23楼  发表于: 2005-01-06   
为杨贵族的血统论热烈鼓掌!

 
“其实,这种不和,或许可以从更久远的过去中找到解释。无论是世家还是贵族,它们的力量和魅力,都在于可以超脱于凡世,维持一个自我的外人无法轻易进入的小圈子。在贵族式微的时代,转向高深的不足为稻粱谋的学术,成为许多最后的贵族的选择。所以,会有袁家兄弟、吴家兄弟、陈省身、杨振宁……身为圈外人的华罗庚、李政道,不可能不与圈子中的人发生接触,但却又无法越过那道看不见的障碍。那种发自内心的沮丧与失落,同今日网络上因杨、翁订婚而引发的俗世百相,大约并无本质的区别”
我随你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3 * 6 = ? 正确答案:1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