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的哥臧勤的事,不仅有些感慨,忍不住也说上几句。 -qz;
}5-^:}gL
我时常会对我们有些人的人性产生怀疑,为什么一件事情出来了,总有那么多无聊好事者在那里无休止地讨论、争辩,甚至不惜大泼冷水,高唱反调,可让人感到讽刺且可笑的是,有些人的反调儿唱得太过俗浅,也太没有水准。 AB40WCu]*
sG*1 ?
的哥用心研究自己的工作,争取实现个人收益的最大化,这何错之有?他做事的精明与智慧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吗?可我们有些人就不是这样了,他们甚至还没有明白事情的全部,就开始大谈特谈自己颇显高深的论断了,而且调子很高,动辄就跟人性道德扯在一起,虚伪的标榜自己的高尚,我姑且认为这是一种高尚吧,毕竟人家拿人性道德来扯淡,你敢说不是吗?
+{N LziO
^yg`U(
对于的哥臧勤月入8000的真实性,一些同行纷纷提出置疑,甚至有好笑者竟然扬言要去扁人家臧勤,还有人要放下自己的生意去跟踪调查,说是什么自我炒作,破坏行规,真是叫人哭笑不得。于这些凡事喜欢较真的朋友们,我没有多少话可说,倒觉得他们有一些可爱之处。不过,有这些时间,用心去研究研究自己的生意经,想想自己如何才能做得跟臧勤一样好,我想这比什么都好。
M]:4X_
B ?96d'A
人跟人总是有差别、总是有差距的,问题是,看到差距你能不能去主动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缩小甚至消除这个差距。遗憾的是我们有些人或是根本就没看到差距,或是看到了也觉得无所谓,总之他们永远都不会去思量自己的短板在那里,而认为自己的见解才不一般,自己对人性、对道德的洞察才深刻,并以唱反调、挑毛病,借小聪明显示自己的大能耐为乐事,为本事。有个网名叫六六的女人,看到的哥之事写了这样一篇文章: azKbGS/X
4-z3+e
Se+sgw_"
bIt%KG{PY6
跟出租车司机唱个反调调 '}4LHB;:
`sOCJ|rc5
这个出租车司机的MBA课上得非常精彩!很多道理蕴涵在里面,可他忽视了其中一点,那就是人心。 &yN@(P)
显然,干出租行业的有比较平庸的人,出一身傻力,不怎么赚钱,但还是有相当多的人很出色,对顾客也很有研究。为什么人家没赚这么多钱? f.cIh ZF
因为有个职业道德在里面。 LL@VR#n"V
出租车行业的行规之一就是不许挑客,严禁拒载。在医院门口,一个是病得东倒西歪的耄耋老人,一眼就看出住在家附近,另一个是胜利出院的年轻人,花大价钱去远处,司机该载谁? 7k}[x|u
有良心和职业道德的司机就会载老人。为什么?老人病中,不能久等,下一辆车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你为多赚一点,让个老人撂在大太阳下,很多人于心不忍。病好的人,多等一刻没关系。 tKgPKWP
这让我想到去年怀孕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我挺着个肚子在马路边拦车去附近上课,在我前面有三个年青人。来了一辆出租车,年轻人开门准备进去,司机摆手说,你们能不能让这个大肚子先走?她站着怪累的。小年轻就答应了。 E]V:@/(M'
把我感动得呀! j#r|t+{"C
我去的地方开车只要2块8就到了,其实,在我不怀孕的时候,我通常走着去上课。新加坡的出租车司机的单位成本,比上海要高多了,这里车的价格,汽油的价格是世界闻名。人家拉我这一趟肯定是亏本了,可人家司机到地方还替我拉车门呢!一点也没有露出吃亏的表情。 7H~StdL/>
人有时候干活,不能光谈钱,还得有点感情在里面。 9cu
d CF
1a4
[w
有些人,你明知道他就住在附近,超市门口的客人,提着大包小袋,小孩子抱不动了只好打车,你难道就因此假装见见,从人身边擦身而过?如果每个司机都这样挑客,我想这个行业就办不下去了。这个行业之所以存在几十年,就是因为有一些比较善良或傻得可爱的司机,总在明知道亏本的情况下还做一单生意。 UbKdB
IT]D;
所有的司机都等在写字楼门口或者机场门口,那也不现实。散客还是要拉。 5xL%HX[S
能拿8000块固然是顶级司机,但是那些能拿到8000而牺牲自己的利益的,才是真正的超级司机。 JaP2Q} &B
我倒觉得,这位旅客除了请这位司机讲课,还该请一些更有人性化的更有情感的人来讲课,讲什么呢?讲不是在生意中谋求最大利润,而是在生意中谋求客观利润,既不把消费对象一次诈干,又不让自己总做亏本生意。顾客常回头,对你有的不仅仅是生意往来,还有私人感情在里面,生意才会久远。 >u#c\s
#jn6DL@[{
给企业多灌输点什么是情感管理。微软估计缺的就是这个。别动不动就先让人免费试用,等人用熟了,就开始打击盗版。 O0Y/y2d
;g$s`l
/
4
]}H;`H
不知各位看了有何感觉,我只觉得有些可笑。从该女士博客上这篇文章的跟帖来看,认同者较多,我不否认职业道德不可丧失,但我觉得她看问题的角度与出发点不对,有点“动机不纯”。请问六六,你知道什么叫挑客,什么又叫拒载?你怎么就知道的哥臧勤没有职业道德,一味求利?你调查过没有?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可以看看2006年03月24日的《新民晚报》记者张欣平的文章(节选): ?it49
_svY.p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