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林语堂听到的声音-by十六棵树
莲子 离线
级别: 师长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06-04-04   

林语堂听到的声音-by十六棵树

林语堂听到的声音
十六棵树

没有想过林语堂这位幽默大师的另一面。印象中他总是闲适通达的,像悟透了一切的逍遥人。近日读他的《信仰之旅》,赫然发现他竟那样执著。自大学毕业开始,他离开家庭信仰,在东西方思想文化森林里漫漫求索30年,在克服了种种困惑、彷徨、失望之后,最终定格了自己的灵魂家园。一个中国文化中的逍遥者如此执著地寻求拯救,颇是发人深省。

或许因为他保守了一颗猴子般活泼探寻的心。文庸在《信仰之旅》的序言里说,灵魂皈依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因起主要作用的被动皈依者,一类是内因起作用的主动皈依者。前者的特点是“先信仰后理解”,后者则是“先理解后信仰”。后者不满足于知其“当然”,更要探个究竟,弄明白“所以然”,而后,才把自己的灵魂完全交托出去。林语堂属于后者。他不但深入儒、释、道三家宗教哲学的核心去切磋琢磨,而且与西方的笛卡尔、叔本华、弗洛伊德、达尔文等伟大智慧者“直接对话”,慎思明辨,决不盲从,一定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文庸感慨:这样的人多多益善。

林语堂踏破铁鞋的决意也在提醒,信仰这个东西不可忽视。用他的话说,它“是人的道德性对宇宙的总反应”,“是人类知识所不及的剩余区域”,“我们没有适当的可理解的名称,有人称它为信仰,有人称它为直觉”,或者“良心的命令”。每个人都不能忽视这个命令,否则,人所为人的基本价值就成了问题。林语堂就是被这个命令驱使着,一路向宗教哲学大师们发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莲子 离线
级别: 师长

显示用户信息 
沙发  发表于: 2006-04-04   
这个问题其实是叩问生命与宇宙本相的。它像一把剑,直指所有大师的思想核心。又像是一条分界线,将人的俗常世界和灵魂家园一分为二,线里面,是有限的可见之地,线外边,是无垠的神游之境。
在这条线前,林语堂遇到了几乎所有的大智慧者。孔子站在这里,庄子也站在这里。孔子与庄子的不同之处在于,孔子让林语堂和这条线保持距离。他对林语堂说“未知生,焉知死”,告诫他“敬鬼神而远之”,告诉他别想太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如折回身,做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德人吧。一句话,他给这位学生的答案是:保持距离,做个好人。庄子则不然。他邀林语堂继续往前走,直到紧贴这条线才停下;停下的时候,他兴致盎然地为林语堂指点线的周围:山花烂漫,野果佳美,还有一条灵石。那岂不是刚好可以卧石而眠做个好梦?没准,在梦中可以变成一只自在的蝴蝶,也许你就是蝴蝶,或者蝴蝶就是你。庄子给林氏的指点,其实就是:往前走走,做个好梦。

可以说,儒家的“好人”之说,林语堂是会心的。他只是纳闷:难道这就是完全的人?孟子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但惊异之心,也的确是人皆有之的。人除了有道德的一面,还有梦想的一面,除了思想的权利,还有惊异的权利。虽说人或许不能了解世界以外的事儿,但即使没有得到答案,也总比完全没有惊异心好吧?所以,似乎老庄之言更吸引林语堂,尤其是其中的谦柔、自在,令他领受到一种莫大的解放。只可惜,老庄的世界变幻莫测,仿佛笼罩着梦一般的缥缈,缺乏一种可靠性。林语堂醒来之后发现,刚才倾心不已、身临其境的一切,像个幻影,像无。

我想,林语堂站在这条线前,肯定苦闷了很久。儒和道是中国人心灵的两面,可两者并不能将他带到线的那边,而那“良心的命令”依然呼召着他向前。

这个时候,怜悯一切的佛对他发了慈悲。佛似乎对他说:我可以渡你过去——不过有个条件。什么条件?就是先把你身上的八万四千条罪业除去。怎么除去?最起码要六根清静。要封住你的口,闭上你的眼,塞住你的耳,绑住你的手,屏住你的鼻息,更重要的是,不能相信你那颗跳动的心;一言以蔽之:否定一切。如此,你就可能修炼成一个“超人”,超越有限,进入寂然的自由。

林语堂吃了一惊。佛的怜悯,他感念;佛的超然,他心动,也似乎从中听到了庄子的回声;但佛的条件,他不敢领受,望而却步,因为他知道,他这样的性情中人,无论如何也无法割舍对这个世界的绕指之情。
莲子 离线
级别: 师长

显示用户信息 
板凳  发表于: 2006-04-04   
从东方转首向西,林语堂又听到了远远近近许多不同的口音。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笛卡尔、帕斯卡、伏尔泰、叔本华、弗洛伊德、达尔文,等等。他们似乎都在告诉林语堂,在哪里发现了一块又一块新大陆。不过,林语堂把这些大师给他的面包一块块咀嚼消化之后,感到其中的味道和东方的其实很类似,像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罢了。比如,柏拉图对社会的理想和亚里士多德对人伦的关注,恰可以与孔子对接;帕斯卡的神秘主义和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正好是庄子的别解;弗洛伊德虽然是一个极奇怪的造物----有土拨鼠的本能,能向黑暗的地方钻,搜出那些东西隐藏的地方,把一大堆污泥拨到地上----但是,他发现的那个内在的我,和佛的发现没有多大差别,而叔本华也用苦行主义及克服自我来逃避同样的结论。

于是,林语堂觉得,这些对生命和宇宙的纷纭众说,除了真正的宗教解释外,其实可以归为三堆:一是拜偶像者----太多神;二是人文主义者----一种中间地位;三是惟物主义----神不够。第一类属于万物皆神论。第二类在线这边和线那边(人类生命及宇宙中),都为上帝留有余地。他也发现,一个完全无神的人文主义者是很少见的。第三类,不是怀疑上帝的存在(不可知论),就是坦白地断定没有神(无神论),后者在思想史上也是比较少的。孔子、苏格拉底及伏尔泰都有点站在中间,不相信偶像或民间的神祗,也不否认一个较高概念中的神,而且有时十分愿意参加某种宗教集会。

这些发现令他欣然,也令他深思。他确认,许多大路小路都是互相交叉贯通的,且有益于通向线那边的“长安”,但很遗憾,所有的路延伸到线的前边即不了了之,落得个“山重水复疑无路”。其中有两条路看起来很有方向感,就是笛卡尔和达尔文的,但在林语堂眼里,都很容易走偏,一旦中毒太深,后果不堪设想。帕斯卡说:我不能宽恕笛卡尔。林语堂也深有同感地高喊:我也不能宽恕笛卡尔。因为他固执地用逻辑这把尺子去丈量不能丈量的领域,有误人之嫌、亵渎之意。

至于达尔文,林语堂赞叹他的天才想象力。他的进化论很有创意,在概念上不错,可就是经不起问上几句。林语堂怎么也想不透,整个进化论的基础竟然是“瞎碰机会”。他问达尔文:我从哪里来?生命是怎么发生的?进化是怎么进行的?达尔文只回答两个字:运气。是什么样的运气?达尔文会说:很简单,就是1后面跟着23个零分之一,1/00000000000000000000000,举例说,就是大英博物馆突然爆炸了,其碎片落下来,刚好形成了莎士比亚全集。达尔文的语气镇定自若,林语堂听得目瞪口呆。

站在纷纭众说里,林语堂就这样小心地走,像行在森林里,行在黑夜中。那一束束或一朵朵的光,闪了,又熄了,近了,又远了,还是没有可靠地回答那个回荡在内心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

林语堂似乎行到了水穷处。
莲子 离线
级别: 师长

显示用户信息 
地板  发表于: 2006-04-04   
又一种光破空而来。投射在他的身上。

林语堂感到这光与众不同,温暖,明朗,单纯,还带着融化一切的力。

这光从哪里来?林语堂诧异着,渐渐清晰地听出在这光里回荡着一个2000年前的拿撒勒人、一个木匠的儿子的声音。那是他从没有听过的一种新的声音。他的话不像其他任何的大师。他从来没有解释他的信仰,从来没有申论它的理由。他用了解知识的平易及确信的态度来说话。他最多是说:“你们到如今还未明白吗?”他教人不用假设也不用辩论。他用极度自然和优美的态度说:“你们是世上的光”、“你们是世上的盐”。他用完全简易、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态度说:“来,跟从我。” “我这样吩咐你们,是要叫你们彼此相爱。”“有了命令又遵守的,这人就是爱我的,爱我的必蒙我父爱他,我也要爱他,并且要向他显现。”这统统是在历史上的一种新的声音。这种简明的话极为有力,比如他说:“我留下平安给你们,我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我所赐的,不像世人所赐的,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也不要胆怯。”他有一种真正高贵的声调,比如“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这是他温柔的声音,同时也是强迫的声音,一种最近2000年来浮现在人了解力之上的命令的声音。林语堂虽然不能了解,但内心的那个声音与此相和,使他确认这声音中有一种可靠的性质,正如在某些小说中有一种可靠的性质。

这样,在这种声音的世界里有着光的绝对明朗。没有孔子的自制,佛的心智分析,或庄子的神秘主义。这个木匠的儿子的话处于和以往哲学家的教训不同的等级。在别人推理的地方,他施教;在别人施教的地方,他命令。他说出对线那边的最圆满的认识及爱心。林语堂说:如果一切大真理都是简单的,我们现在是站在一个简单真理的面前,而这真理,包含有一切人类发展原则的种子,这就够了。

林语堂这样满足地想着,回顾所来之径,忽觉黑夜不知何时已经过去,他正站在黎明的光里。他脑海中浮出当年中国的尧帝登位时,一位隐遁的先知所说的话----

把蜡烛吹熄,太阳升起来了。


2006年3月25日
莲子 离线
级别: 师长

显示用户信息 
地下室  发表于: 2006-04-04   
林语堂的这本书也是我最喜欢读的书之一

“爱屋及乌”,因此将一朋友的读后感与大家一起分享。
莲子 离线
级别: 师长

显示用户信息 
5楼  发表于: 2006-04-06   
没人看过这本书?
pingping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6楼  发表于: 2006-04-07   
我也一直在追寻信仰,来美十年,圣经读过,有关的材料,中.英文的也都没少读,但还是不成功。归过于自己太刨根问底,看到林语堂大师最终得到,又点燃了我的希望。一定找这本书来看,谢谢莲子。希望有机会讨论一些我的疑问。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3 * 6 = ? 正确答案:1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