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转贴】杨振宁通过《面对面》为自己一生作最完美解释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05-02-27   

【转贴】杨振宁通过《面对面》为自己一生作最完美解释

作者:绮雅
来源:『天涯杂谈』

各位,很多人鄙视中国人性格中某些狭隘自私的地方,但是,你不能指责中国人对杨翁这件事的这么强烈的关注反映中国人封建、用道德压制人性的的缺陷。

  杨振宁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很幸运地在每一个选择的关头作了对自己人生最有利的选择。他这样一语蔽之,掩盖了其言下之意,没有像邓稼先、钱学森等人冒死回国,是自己的幸运,因为这样才不会在国内艰苦的环境中早早过世,为祖国付出毕生精力而无法享受国家的富强所提供的优越条件和上帝最后的礼物。

  关于杨振宁为什么不回国,杨先生的回答是:在我之前的中国人赴海外求学,都是学成即回国。可是当我拿到博士学位之时,韩战爆发,美国不允许理工科博士回国,因此滞留在美国。而为什么加入美国国籍?杨振宁的回答是因为他所持的中华民国护照在出国旅游签证时非常不方便,所以加入美国国籍。在这里,我想说出心里觉得很不舒服的几句话:很多当时出国留学的杰出学者,拿的都是博士学位,他们也知道美国不允许他们回来,可是,国家正遭遇苦难,八年抗战、三年内战之后中国人民并不能完完全全地站立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国家作为世界的唯一霸主,不肯放弃在亚洲的势力存在,所以,当摆脱八国联军、摆脱日本铁蹄侵略的中华民族正有机会一统中华板块,而日本作为战败国在亚洲已奄奄一息无法实现在亚洲的实力制衡之时,巧妙插手朝鲜战争,试图在与中国东北接壤的地方建立一个傀儡国,同时牵制中国与日本,也牵制了中国统一台湾的步伐。也许此时,作为掌握世界先进物理科学技术的顶尖科学家,留在世界上最强的国家是一种“幸运”有一整套科研环境让其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也有优越的环境,在杨振宁七八年后获得诺贝尔奖即可拿到普林斯顿50万美元的周薪,可是杨振宁有没有想到,为什么美国在六十年代给他媲美国际巨星的待遇?为什么有同时赴美留学的钱学森与美国抗争一年零六个月,历经美国的软禁折磨直到周恩来用朝鲜战争的十名美国战俘把他换回国?为什么同样博士学位的邓稼先不顾当时禁止理工科博士回国的禁令一定要回国为国家完成原子弹研究的事业?没有这些掌握国际先进科研技术的学者回来为国家打下国防科技、核工业的基础,中国现在有杨振宁得以享受的环境吗?而杨振宁还在那里提倡“人生的每一个选择都作出了最有利于自己的抉择”,如果中华民族没有牺牲自己为国家奠定核武器和导弹技术的老一辈科研工作者,恐怕文革那时候我们已经亡国了,世界上也就没有一个国家打败联合国军队的奇迹,更不可能在美国支持下的蒋介石反攻大陆计划和日本在亚洲势力扩张中建立中华民族今天在世界版图中的生存资源与尊严。

  杨振宁回避并忽略了之前同一批出国留学人员的贡献,大大炫耀吹嘘自己在美的成就,并鼓励下一代科研人员走这种“有利于自己人生的选择”。对于祖国的认同因为国家的护照出国旅游不方便就抛弃了,他还有什么资格在这里宣扬自己的成就,更细致入微的比较和自己合作过的科学家在自己的科研成果中的投入,影射李政道是那种作出30%的贡献,一定要说自己有 70%功劳的那种人。为了抬高自己规范场的地位,把和自己合作的米尔斯教授说成是所在的俄亥俄大学五十年来所有科学上的论文、无论、生物、数学、化学、还是其它物理学成就,都没有米尔斯教授和自己发表的这篇论文重要。以此类推,从来没有培育过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清华大学,这一百多年来所有科研方面的成就,恐怕也没有杨振宁任何一篇小文章的贡献,所以,他选择80几岁后回国养老,让科研落后的中国见识一下国际级大师,也就怪不得顶着国人这么大的质疑,迎娶一位离婚在职研究生,因为以他所作出的贡献和人生抉择的成功判断,在任何时候都要作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老年回国养老的杨振宁,不选择一位对自己追求不矣的年轻女人,还能作出什么体现其人生精明的判断和价值的呢?

  杨振宁这种回避重点的说法,在主持人挖掘71年回国听到邓稼先说原子弹是完全靠中国人自己研究做出来的成果时,杨振宁为什么落泪的原因,是否因为自己的祖国能作出这样自豪的成就,而作为搞这一行、物理研究的顶尖科学家,没有为国家尽一份力的遗憾?或是这项研究居然由自己的朋友、童年一起成长一起留学的邓稼先完成,而感到懊悔呢?杨振宁的回答是很多种感情参杂在一起,不是仅仅因为一种原因才止不住落泪。对于杨振宁这种和李政道争执了半个世纪的顶尖科学家,他怎么会不在意国家关键性的科研成就有没有自己的参与呢?可是作为因为旅游签证不方便就把自己的国籍放弃的一位所谓美籍华人,他来讲爱国,恐怕台独分子都要耻笑,试问台湾两千四百万同胞有多少人因为世界上只有二十个国家承诺中华民国,而与世界上很多国家出现签证麻烦而放弃自己的中华民国国籍?杨振宁现在还用这个理由出来讲,是不是提醒国外留学人员,当你的中国护照不好用,赶快换一本美国的吧,管他爱国不爱国“有利于自己”才是优先考量。

  清华在中国的历史上,虽然没有培养出获得诺贝奖的国际性科研专家,可是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扎实而不受政治风气影响的奉献。无论在国家科学、工业、等各方面建设领域,都展现着一种勤勤恳恳、实事求是、中流砥柱的作用。也许中国一路走来的国力,还没有条件作出世界顶尖水平的科学研究,可是国家各方面发展特别是工科类的基础和成就,清华培养出来的人代表一种风气、一种作风,这种风气和作风,是能够在各种政治风波和潮流中,依然把握国家建设的实际工作,哪怕在文革的环境中依然没有让国家的国防科研、基础研究停滞或放弃,为中国社会民生的发展,做出符合事理的种种是敢于基本原则。可是在今天清华园的这次访问中,我觉得很多东西扭曲了。通过暧昧与一脸微笑的王志,他所想讲又不敢直接讲的那些提问,通过杨振宁得意与自我炫耀的种种做法,通过一旁满足与欣喜地参与录影的翁帆,我只能说,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观念冲击真的太大了,大到半个世纪前不顾一切回国奉献的老一辈科学家的牺牲都得重新定义与思考了。也许通过这次的提问,杨振宁回回忆起当年她所做出的选择,当年听到老朋友原子弹是中国人自己研究出来的事实那种震撼,可是今天他的选择、清华的选择、翁小姐的选择、都不是那么一回事了。更确切的定义是:这是一位80多岁还回国养老享受国家特殊照顾的伟大美籍华人科学家,他身边是他晚年上帝所赐与的最后一个礼物,而这个礼物现在也属于美国,清华所做出的巨大投入是为这一对美籍华人在中国的价值宣扬作全面背书。杨振宁对中国最大的价值体现是其一生在任何时候都做出对的选择——当然是对他自己。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翁帆,一位28岁嫁给82岁美籍华人的年轻女子。这恐怕是中国社会本年度最有社会价值判断的选择了。而今晚,杨振宁为这一价值认定,作最完美的解释。
[ ������卡拉��2005-02-28 18:24���±༭ ]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沙发  发表于: 2005-02-27   
【新闻回放】杨振宁坦陈杨翁恋 在央视亮相讲述心路历程
著名物理学家、82岁的杨振宁先生与28岁的翁帆喜结良缘的消息,曾一度被世人关注。昨晚,杨振宁在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亮相,公开讲述“杨翁恋”的心路历程。在采访中,杨振宁还透露了获得诺贝尔奖的感受,他说,他一生最大的贡献也许不是得诺贝尔奖,而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了一个看法——中国人不如外国人的看法。


  获诺贝尔奖

  帮国人改变不如人的看法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宙守恒定律”,提出“宇宙不守恒理论”,从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和李政道也成为最早获得这一荣誉的中国人。

  记者:杨先生,您说过您一生最大的贡献也许不是得诺贝尔奖,而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了一个看法,不如人的看法。

  杨振宁:你如果看过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献,你就会了解到,那时中国的科学是多么落后。我想在20世纪初,中国念过初等微积分的人恐怕不到十个人。所以你可以想象,在那种落后的情形下,一些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有多强的自卑感。1957年李政道和我得到诺贝尔奖,全世界的华人都非常高兴,我就讲了刚才那番话。

  杨翁忘年恋

  上帝给我最后一个礼物


  记者:回国定居是怎么决定的?

  杨振宁:我虽然在美国住了50多年,可是就像我的一个朋友所讲的,杨振宁你血管里所流的是你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记者:美国的生活您舍得下吗?

  杨振宁:我想多半我在美国的朋友,当然都是学术界的,他们对我在80多岁搬了一个地方,要想创建一个新的事业,正确的描述是赞赏和羡慕。我这一辈子非常幸运,人生的每一个转折点都很顺利。我想很少有人能有我这么幸运。我还有最后一个幸运,就是上帝给了我最后一个礼物。

  杨振宁所说的上帝给他的最后的礼物指的是他新婚的妻子翁帆,2004年12月24日,82岁的杨振宁和28岁的硕士生翁帆在广东汕头登记结婚。

  杨振宁说浪漫史很美丽

  记者:你好像从来没有在公开场合谈论过她?你介意说一说她吗?

  杨振宁:我想提一下可以,不必深谈。

  记者:您这次引起强烈关注,好像就是因为您的婚事。

  杨振宁:我想大家可能觉得年龄差距这么大,毕竟是少有的。不过我们觉得,这是我们自己的事情,虽然有压力,但我们也可以承受。我相信我们这次结合,最后大家会认为是绝对美好的。

  记者:您不在乎吗?

  杨振宁:当然,翁帆跟我都有一点点在乎。我记得当时跟她说,不管现在别人怎么讲,过了三十年以后、四十年以后,大家一定会认为我们的结合是一段美丽的浪漫史。

  妻子觉得杨振宁很纯很真

  记者:您认为您的妻子爱您什么呢?

  杨振宁:我们没有仔细讨论过这个问题,不过我猜想,她觉得我这人很纯、很真,我想这是她主要欣赏我的地方。

  记者:翁小姐那么年轻,您不担心她把您给骗了?

  杨振宁:是。我想是有人这样想,但我想还有更多的人是不是觉得我做了不道德的事情,骗了一个年轻的女孩子。事实上呢,我想我们两个人都是想得很成熟的,我想这个是最主要的条件。

  人物背景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1945年留学美国;1957年和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年加入美国籍;2003年底回国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所长。

  据央视《面对面》
[ ������卡拉��2005-02-27 23:08���±༭ ]
图片:_1109394726_yzn.jpg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3 * 6 = ? 正确答案:1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