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ZT 中国古代科场上的作弊关节
六六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05-01-02   

ZT 中国古代科场上的作弊关节

中国古代科场上的作弊关节 新增加拿大 ;gD })@  
文章来源: 青虫爱你 于 2005-01-01 22:29:16   oe ~'o'  
av(6wht8  
Qry@ s5  
HRpte=`q  
科场关节作弊,始自两宋,盛于明清。这是科举时代隐蔽性最强的一种舞弊  > ^O7  
手段,是在科场采取弥封和誊录两项防范措施后出现的作弊新招,其花样繁多, cQjv$$&6[  
危害极大。 Q*GN`07@?d  
ImA @}:  
  所谓关节,就是指考官与考生通过卷面上特定的字眼来进行作弊的暗号。北 Hkg2P ,2  
宋真宗景德年间,朝廷制定了两项在古代科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考场规则:一 %J}xg^+f  
是糊名,二是誊录。糊名,是将试卷上考生的姓名、籍贯等项都用纸糊盖起来, iR HQ:Y!  
使批阅试卷的考官不知道手头的卷子是何人所作;誊录,则是在考生交卷后,另 m%0p\Y-/  
由考场专雇的誊录人员将考卷全部重抄一遍,然后再交考官评阅,这样,就连考 3h]g}&k  
生的笔迹,考官也无法认出了。可是,就在有了弥封糊名和誊录易书这两项防弊 ~kV/!=  
措施之后,又有了新的作弊“对策”,即订关节递条子。具体讲,就是考生与考 k<z )WNBf  
官串通作弊,考前约好,在试卷内诗文某处用什么字作为记号,为确保录取时准 ynp8r f  
确无误,每个关节条子都订三、四处的字眼。对订好的关节,写在条子上。考官 A_rG t?i  
入场后,留心于他要关照的人,凭手头字条上的关节暗号录取,一找一个准儿, ,10=  
决不会遗漏。那些送了银子通了关节的考生,哪怕是答卷驴唇不对马嘴,也能取 +l42Awl>K  
中,这便是关节的妙用。这里我们看到,官府为防止考官知晓考生姓名或认识考 8u"U1  
生笔迹从而徇私舞弊而推出了用心良苦的弥封和誊录制度,可是作弊者紧接着就 M^A48u{,"  
又想出了暗订关节的绝招,这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花样 XjBW9a  
百出的关节作弊——— ),_@WW;k  
gZVc 5u<  
  (一)北宋的“丕休哉” S0$8@"~=  
\a<wKTkn  
  据载,北宋真宗时,朝廷刚刚制定了弥封、誊录等一套防范措施,就有关节 "6A ` q\  
之弊在科场上产生了。当时,有个叫杨亿的翰林学士,声名很高,在省试开考前 ufj,T7g^  
夕,他特地招待来京应试的同乡举子。应邀前来聚会的考生个个兴奋不已,席间 |o7[|3:M  
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有的称颂杨学士诗名著天下,此次必作“文衡”(主考官), RCJ|P~*  
有的则直接请求杨亿给予“指导”。听到这些,杨亿勃然变色,口中边说“丕休 [=C6U_vU  
哉”,边甩袖而去。“丕休哉”三个字出自《尚书》,是一句骂人的话。在场的 UklUw  
同乡举子们,死脑筋的以为碰了钉子,聪明点的则听出话中有话。果然,数日后 g/4[N{Xf  
杨亿出任知贡举,几位卷子中用了“丕休哉”的,都被录取了。 ;cNv\t  
&.3"Uo\#  
  (二)南宋秦桧的关节把戏 ]iVcog"T  
yER(6V'\iQ  
  南宋奸相秦桧,有个叫秦暄的族内子弟将要应试。临考前,秦桧派人把中书 aI'&O^w+  
舍人程子山召入相府,只让仆人用美酒好饭侍候,秦桧本人并不出面接待。程子 x exaQuK  
山独自一人呆得无卿,便翻看桌子上标有“进士秦暄呈”的札文浏览再三,几乎 ^ "E^zHM(  
背诵下来。几天后,程子山接到入闱典试的任命,并得知秦暄参加考试。这时, A]*}HZ ,  
程子山立刻想到日前秦桧刻意安排的用意,遂以秦暄的札文作为考试内容。那秦 {.`vs;U  
暄自然高中榜首。应该说,秦桧在这里就是在做巧通关节的把戏。 />C^WQI^  
Od,=mO*.Q  
  (三)明时的土语“囡” 2 'l'8  
rD tY[  
  明代,暗通关节之弊日渐盛行。史载:“明季即有以关节进者。每科五六月 ~"gA,e-)  
间,房考就聘之期,则先为道地,或晋谒,或为之行金以贿诸上台,使得棘闱之 SV4E0c>  
聘后,分房验取如操券而得也,每榜发,不下数十人。”看来,棘闱之内,场场 cUk7i`M;6  
有关节之弊,而且干此勾当者不在少数。 :S]%6gb8G  
v{RZJ^1  
  明神宗万历年间有一起典型的关节作弊案。那是万历十六年(1588年)戊子科 D#aDv0b  
乡试,宰相黄洪宪充任北闱考官。这位主考大人在入场前接收了大把的条子,录 1> ?M>vK  
取时单看“字眼关节”是否相符,“势高者无子则录其婿,利重者非子则及其 W@>% {eE  
孙”。当时,有位叫李鸿的浙江士子,场前重金买通黄洪宪,暗中订下关节,在 #x@$ lc=k3  
两场卷文中都使用了与上下文毫无关系的吴地土语“囡”字,结果取为第十一名 IZf{nQ[0  
举人。在黄洪宪手下以关节取中的卷子,“文理讹谬,章章若是”。由此引起众 UJUEYG  
怒,“榜出而人人切齿,无不欲唾洪宪之面而笞其背也。”刑部主事饶伸上疏弹 ]dVGUG8  
劾,说:“今邪臣所为罔上行私者,莫如科场之弊。”他直言指陈:“未有大通 , };& tR  
关节肆无忌惮如黄洪宪之为者。” \eTwXe]Pv  
]U?^hZ_  
  (四)清代的“统筹全局”、“水烟袋”及其它 j\yjc/m  
m5n #v  
  1、隐姓埋名在卷中 0J*??g-n  
$L `d&$Vh  
  把关节用到皇帝主持的朝考上,可以说这一作弊行径在科举的塔尖上也在所 H;mSkRD3N  
难免。而用隐姓埋名的办法来作暗号,其手法就更绝了。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 ?PL Pf>e  
已丑科殿试之后进行朝考,读卷大臣将准备录取的卷子进呈皇帝。乾隆帝打开弥 >\R+9p:o  
封,一边看士子姓名,一边看卷文,结果发现了问题:第一名严本,卷子中有 "37lx;CH  
“人心本浑然也,而要必严办于动静之殊”两句,严本的姓名显然藏于文中。第 I]|Pq  
二名王世维,卷中有“维皇降衷”之句。第三名鲍之钟,文中用“包含上下”之 _IMW {  
句,包是鲍字的一半,又同音。第五名程沅,试卷内说“成之者性也”,成与程 /*~EO{o  
音相同。看到这些,乾隆帝感到:“其字迹可疑,且不止一卷,岂得尽谓偶然适 ; T\%|O=Ke  
合?似此隐藏字样,非关节而何?若谓此非关节,亦不解复有何等字样为关节 Brw@g8w-X  
者。”乾隆帝认为,“如此拟取,不足以昭公道而服人心。”他谕令军机大臣会 Q)#B0NA;T  
同原来派出的阅卷官,将所有朝考卷文重新评阅,被乾隆帝点名的那四份卷子这 RIR\']WN  
回排在了末尾,几位读卷大臣则“交部议处”。 kb%;=t2  
?9vuuIE  
  2、翁同龢有心栽花花不开 q$L%36u~/  
a"1t-x  
  清代科场多关节,就连皇帝的老师都在做手脚。那是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 7jrt7[{  
辰科会试,状元出身的光绪帝老师翁同龢出任正总裁。参加此次会试的有后来成 N CXRevE  
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的张謇。张謇其人,自幼聪颖好学,刚16岁 T}Tp$.gB  
就考上了秀才,可是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参加礼闱大试时,却榜上无名。这次 wKh4|Ka  
会试前,张謇与好友刘可毅一起去拜访江苏老乡翁同龢。作为考官的翁同龢一直 rE7G{WII  
很赏识张謇的才气,也很为他上次礼闱落榜而遗憾。见面之后,先是一阵寒暄, QP==?g 3  
接着翁同龢便反复叮嘱说:“今日时势,宜统筹全局。”正直的张謇只以为翁同 _ >?\DgjH  
龢是在议论时局,没有想到这是一种暗示,而旁边的刘可毅却默记在心上了。第 .D~;u-%|F  
一场考试,刘可毅就将“统筹全局”四字嵌入八股文稿的破题之中,翁同龢看到 _{ue8kGt  
这份卷子时,以为必是张謇的,没有细阅全卷,就在上面批道:“为国家得人 z9f-.72"X  
庆。”定为这场的第一名。等到拆封才发现该卷不是张謇的,而是刘可毅的。翁 Mc lkEfn  
同龢对刘可毅不甚了解,所以十分沮丧。经过打听才知道刘可毅也是江南名士, ~i= _J3'  
心里才稍安些,自我安慰道:“差强人意”。第二场考试,翁同龢发现一份卷子 'd0~!w  
中有“策马三韩,雪花如掌”之语,因为张謇曾随清军去过高丽,翁同龢遂认定 S)(.,x  
此卷必是张謇的,取为第一。待拆开封号一看,还是刘可毅。张謇会试又没通过。 B kAm/R  
在考官翁同龢这里,真可以说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9 wP  
- nm"of\o  
  3、误事的“水烟袋” m[osg< CR_  
uo:J\E  
  在科场关节作弊中,也有不少弄巧成拙张冠李戴的事。这里试举两例:其一, 4(n-_BS  
清代翰詹大考,试卷不用誉抄,于是以关节作弊者,其手法也就可简单些。道光 DDQx g  
时,某届翰林院、詹事府词臣会考,主事者是朝中重臣许乃溥,一位熟识的老翰 299H$$WS,Z  
林求他阅卷时多加照应,尽量取在三等之上。许乃溥当面答应,让这位老翰林在 1y &\5kB  
写完卷子后微洒几滴墨水,作为暗号。当时曾国藩正任职翰林检讨,他答完卷子, XT s8s12  
在插戴笔套时,墨水被挤出几滴,不慎沾在卷子上。许乃溥阅卷时,遂把曾国藩 b1q"!+8y  
的卷子误认为是老翰林的,取在二等。最后,经道光帝御览,曾国藩列为二等第 J6"9v;V  
一名,升擢为侍讲学士。那位虽点墨水未被推荐的老翰林,则因名列末等降级使 L<c4kw  
用。 >IafUy  
>tS'Q`R  
  其二,据晚清文人钟毓龙回忆,湖南士子李幼梅曾向他讲了这样一桩十分懊 j a[Et/r  
丧的事:某年,李幼梅考试举人,开考前他特请一位“至好”代订关节,当时社 |T /ZL!  
会以吸食水烟为时尚,所订关节便为“水烟袋” 三字,那位好友“令其于诗中 E)&I@m  
必用之。”不料,这事让李幼梅的岳母知道了,岳母共有三婿,她想让三位女婿 r wL`Czs  
一同中第,也好光耀门庭,便把李幼梅的关节偷偷告诉了另外两位也在准备应试 (y'hyJo  
的女婿。李幼梅入场后,即把“水烟袋”三字写入诗文的开头:“烟水苍茫里, 'ycJMYP8  
人才夹袋中。”闱中主考受托录取有“水烟袋”字样的卷子,可是接连发现三本 K`eCDvlH  
卷子都有这一关节,主考犹豫了一下,决定取其中的两个,没想到被遗落下的恰 b)#hSjWO#  
是李幼梅。 MR7}s4o  
sfH_5 #w  
  4、鲁迅祖父的条子 n)/z0n!\  
W.jGGt\<\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 (1871年)辛末科三甲第15名进士。光绪十 Oamg]ST  
九年(1893年)三月,身为内阁中书的周福清,因母亲去世,丁忧回乡。这年八月 \<h0Q,e  
浙江乡试,主考官通政使司参议殷如璋,恰是与周福清一同登科的进士。当周福 ')Zvp7>$  
清得知浙省主考是殷如璋后,便想“为子求通关节”,同时为几位亲友子弟请托, $QF{iV@6d4  
以图在亲友那里得到“酬谢之资”。七月二十七日,主考殷如璋乘船自京抵达苏 Z3e| UAif  
州。早已在此等候的周福清,为避人耳目,派家仆陶阿顺登船送上密信一封,信 <\ y@*fg+  
内请殷如璋关照其子周用吉等6位考生,暗订关节均用“宸忠”“茂育”四字, Rr$-tYy6  
另在一张纸上写着“洋银一万元”,是许诺事成酬谢的价钱。由于家仆陶阿顺的 yqs4[C  
莽撞,周福清递送关节之事在考官船上当众败露。殷如璋立刻翻脸不认人,把陶 nbp =PzZy  
阿顺连人带信送到苏州府审讯,信内提到的几位举子“一并扣考”,不得参加考 FgnTGY}  
试。至于周福清,先是逃到上海躲避,后来听说朝廷已下令将他革职,正四处查 u]wZQl#-  
拿,便回到浙江会稽投案自首,被押赴杭州审讯,最终坐了八年的大牢,周家也 x^qVw5{n  
从此衰败下去。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累嗳,不想说话。。。
黑色情花 离线
级别: 师长
显示用户信息 
沙发  发表于: 2005-01-03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3 * 6 = ? 正确答案:1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