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明艳春日,云白天蓝,空气透亮澄澈。阴雨天沙发上躺过两天,阳光充沛的上午第三次读完《春宴》。没用笔,读到深以为然处折一下书角,或用手机拍下那段文字。最后一遍,最后要读那两个章节,耐心不再,难免就一目十行仓促跳跃。(刻意模仿,有没有那么一点儿安妮味道?)
三遍过去,一本书就被大大小小的折角加厚好多。故事性远不如对人物内心及人物关系的剖析检阅明晰,手术刀一般精准切割,冷静客观再现纹理细节。作者和读者一路随着文字走下去,彼此应该都有些些残忍和自虐。
故事结构还是精心设计过了,自有它的独特风格。有村上1Q84影子,不同之处在于,青豆和健吾分单复章出现,而后是共同的交集。安妮的两个女主角没有交集,单纯分章出现,有交集的是作者和其中一个女主角,至于另一个女主角,怎么看都觉得那就是作者。开头的歧照和结尾的京都部分是第一人称自述,其与庆长外貌有一字不差的描写和情节前后关联映照。第三遍的时候,我就按照作者、信得、庆长三部分阅读。其实信得的故事不如她的养母明晰动人。
其实书中一共是讲了四个二十几岁女孩的故事。两个女主角不同出身背景,迥异成长道路,两样恋爱过程,痛,孤独,却是一样尖锐凛冽。关于作者选取的写作地岐照,用墨颇多,其实是个隐喻。那座城池,那座一次一次被洪水吞噬又原地复活的城池,就是故事里那些为爱生生死死的女子。
读了三次,次次清醒堕入,坦然承受,没有动用眼泪。
安妮的文字简洁锋利,她用词多为实词,直接排列,似乎有意减少动用虚词粘连,句子有时显得支离破碎生硬突兀。这也是安妮一贯风格,爱谁谁。不是她的忠实读者怕是难以忍受。我是试了三次才勉强冲破那些孤傲冷艳支离破碎的开头章节,读下去了第一遍。却是欲罢不能,接下去第二遍和第三遍。
安妮前期文字不记得读过多少,但肯定读过。07年买过她的一本《素年锦时》,应该是她所有作品里最明亮温暖的文字集了。据说那年她生下了一个女儿,想必处境安详,文字也就少了疼痛阴郁。这一本出版于11年的《春宴》讲了一个五年之间的故事,冷静的文字下是一颗心饱受撕扯寻求解脱。妄自猜测,安妮曾经从每一个文字经过。正好五年。
这本书最美的章节是信得和母亲与琴药那一场春宴。和信得有关的故事都发生在春天。和庆长相关的故事则安排在冬日。春日盛宴,信得心中是无法直视的悲凉;冬日寒凉,庆长心中生长无限渴望。结局,是满天繁星一样的仓凉忧伤。
读完整个故事再看安妮的自序,才会明白她那些跳跃的文字指向。关于故事、关于她的写作态度、关于外界评判,她都有预料且已在序言中表明个人立场:我写我的,你读你的,你想你的,你评你的,互不相干,我不介意。
书中两个男主角,一个小城市里行踪不定的浪子,一个大都市里国际范儿的成功男士。两个男子对于遇到他们的女主角来说都是无限美好,契合内心需索。可是那个浪子有各色女子作伴,走到眼前也是和养母在一起,小小的她还能怎样?那场春日华美盛宴,她只能退避,选择沉沉睡去。母亲与之交好,用情用心,却最终得不到她想要他给的安稳,甚至任她沉落湖底,选择沉默。书中这个成功男士属于众多女子,合法的妻子,相处几年的女友,爱慕着他的诸多红颜。纵然他说庆长就是他要找的那个人,他可以为她去死。温暖相伴美妙相处的时间总是那么短,需要面对的残缺总又那么多。烟火世俗炙烤之下,一切面目全非。磨合之中呈现种种感伤、痛楚、纠结、纠缠,不至于说两败俱伤,庆长是死过一回了,而这个成功男人最终的选择不是最爱的庆长,不是结发妻,却是最乖巧隐忍给他轻松自在的那个女友。
庆长最终随那个德国的心理医生远走他乡。他的厚重沉稳,容得下庆长一路走来裹挟的所有创伤痛楚。
信得则是选择漂泊于异国他乡。
庆长成长过程苍白窘迫,信得成长过程丰足优越,却都因了缺少情感滋润而内心干枯寥落。社会低层浪荡的琴药,标准成功人士的清池,却是一样的自私自我。男人,终究不可依傍。安妮对男人该有多么失望和心伤,才用这样的文字表达绝望?
世俗道德的标准,不适用于这个故事的衡量。它只是单纯人的内心需索与情感关系的呈现剖析。命运拔弄之下,这就是现实,谁也无可选择,无以逃脱。
故事中的庆长和信得,还有作者,无数次选择堕入沉睡。那是无力面对现实时的逃遁和自我保护。如同那一场大水漫过那座城池,不挣扎不后退,任那洪水淹没,安然沉浸其中。等待那一场大水退去,旧地复活重建,还是那一座同样的城池。
还是那一座同样的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