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地址:
0K7]<\) http://www.zaobao.com/yl/yl110324_002.shtml 65AXUTg f]"][!e!, 作者:桂晓伟
[YP8z~ _v4TyJ ,R0@`t1 p A$ %5l 日本核危机,导致一衣带水的中国出现了“抢盐风波”。对此,网络上形成了两种声音:一方认为抢盐者的无知和盲从比地震海啸更可怕,他们缺的不是碘盐,而是知识、素质和自我判断能力;另一方认为,抢盐的根源在于中国人缺少安全感,缺少对外部信息和政府的信任。两种观点各执一端。如果我们把“抢盐”也看作由“不明真相的群众”参与的群体性事件,并将之与“泄愤事件”对比,或许能透过两者的差异看到一些被忽视的问题。
k6rX/ocu xtf]U:c nS[0g^} “不明真相的群众”是群体性事件中的惯常表述,“少数别有用心者”的煽动和政府的“公信力缺失”,是对此类事件的两种代表性解释。在以往的“群体性”事件中,“公信力”问题的突出,往往掩盖了群众的“自治力”问题。而从“泄愤”到“抢盐”,两类群体性事件的差异,恰凸显了“不明真相的群众”背后,既有公信力的缺失,也有自治力的阙无,即个体的盲从和非理性。
iQ*JU2;7t =]oBBokV ||hy+f[A “泄愤事件”是于建嵘教授提出的一个观点。何谓“泄愤事件”?于教授举过一个在重庆发生的例子:一个挑夫撞了一个妇女;妇女骂挑夫瞎了眼,两人起了争执;妇女的丈夫介入,打了挑夫,并宣称自己是公务员,打了他也是白打;事件升级,谣言流变成国家公务员打死了挑夫,而且还宣称打死了也是白死;百姓从围观、聚集到包围派出所要求交出尸体交出凶手;派出所当然交不出所谓的“尸体”和“凶手”,结果大家砸了派出所,进而砸了管辖派出所的地方政府。
Gdnk1_D> -_'M
*- 'GQ1;9A57 这便是泄愤事件,它突发、无利益诉求,但也无规则底限。如果把“泄愤事件”的主要原因归结为社会不公、官员贪腐所导致的政府公信力缺失,甚至是合法性危机,我想少有人会提出异议;但如果将“抢盐”事件也扣上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帽子,却并不那么令人信服。
ba|x?kz Y{Kpopst 当然,我们仍然可以找到不少理由。恰如一位网民所言,轻信源于不信任;不信任的前面写着“经常被骗”,后面写着“无安全感”。的确,今天的社会在太多方面没有给人们提供安全感:住房难、看病难、教育难成了压在中国人身上的新“三座大山”;货币贬值、食品安全和越“抑制”越攀升的房价,也让大家常常感到无助和被欺骗。这些问题背后,往往有着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确实让小民难以信任;但“抢盐”呢?此等偶发事件,如何在短
时间里建立政商勾结的利益链条?此等利薄(相对而言)的产业,如何吸引贪官的兴趣?政府纵有万般不是,难道连盐的持续供给都无法保证吗?可以看到,即便怀有最悲观的揣测,“抢盐”也很难与公信力缺失合理地联系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