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革:我跟偶得爹说,你赶紧订书。我们这次回新加坡三张票,60公斤行李,你喜欢的书,提前准备好,我们背走。偶得爹轻飘飘回一句:“不用了,我现在只看电子书了。网上都有。”我 听君一席话,立刻改变了我家的装修方案,把以前的大书房,变成现在的小书房。把以前围了三圈的大书架,只象征性地做了个小书架,而且以装饰作用为主。想来里面若存书,一定是大英百科全书或者金庸全集再或者我自己的全集,其他就可以放点青花瓷瓶什么的。另,受偶得爹的影响,我今天迅速将自己全部文字的电子版权分别授予多家网站,换点钱花。------有些改革,是顺势而为,你不改都要改了,因为因循守的那个“旧”自己没了。迟改不如早改,还踩在时代的鼓点。被逼着改,不如主动改。
2.改革:家门口有家徽菜馆,是我的大爱,常去里面点青椒臭干,黄豆蒸咸鸭,一进饭店,满屋子飘干锅菜的香,地上油油的,走路须特别持重。这样的店,也许在合肥很常见,在上海是很不好找的。店里的服务员小姑娘,大多都是来自大别山区,上次还听一个小丫头说一口金寨话,很亲切。今天再去店里,招牌还是那个招牌,味道还是那个味道,却大变样!招了个大堂经理,穿得西装革履,手里拿着步话机,对所有的员工指手划脚。以前小姑娘见面都特别亲切地喊我“大姐”,今天统一喊我“小姐”,进门大呼“欢迎光临”九十度鞠躬,出门大呼:“请慢走欢迎下次再来!”再辅以九十度大躬。每个人都穿得笔挺挺的,连收银员找钱,都是捧着大酒店才有的找钱夹子,打开以后却是找回来的硬币,依旧不收信用卡。唯一让我欣慰的改变就是,地板不那么油腻了,走起路来不必提心吊胆。想来老板从安徽来,在上海打拼天下,赚了些钱了,也要搞服务标准化ISO啥的,店员清一色不用乡亲了,来自祖国各地大家庭,而大堂经理竟然用的是上海本地人,很有三十年代旧上海和平饭店襄理的风范。只可惜,这样的变革,总让我心里想发笑,因为感觉格局不搭。就好象四合院里种的是梨杏桃,打开家门进去一看是欧式装修风范。-------------有些改革,看起来很顺应潮流或者很进步,甚至具有喜感,但其实劳民伤财,收效不大。还不如不改呢!
3.改革:书报亭里,放眼望去,现在的高端时尚杂志真多啊!或者说,高端时尚杂志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上,让你有购买的欲望。每张杂志的封面照,都是天王天后什么的,估计对粉丝有号召的销量。我认识的一个杂志,名字类似于妇女家庭爱人之类的,最近痛定思痛,也要改革了。因为他们原本销量很大的,却偏偏因为装帧比较差,现在总沦落在报摊主的腿地下,有人问才拿出来,好像卖白粉一样,销量直线下降。主编想来想去,跟我说,他也要大刀阔斧了,要改成时尚版,要请一线大牌,然后上大量的广告。他跟我说,其实大多数的杂志,时尚类的,杂志本身是亏钱的,全靠广告撑着,什么LV 啊,CELINE啊,或者雅诗兰黛,男士杂志就做豪车或者名表广告,现在连兰蔻都不太好意思登场了。他也奔那个方向而去,还要求我给他的杂志改版写一篇特约文章。像我这种婆婆妈妈,总是拉扯家长里短的,第一次被邀请写时尚性文章,甚是兴奋,特地备课查资料,写了一篇我觉得很有情调的小资文章:旧上海的那些名媛们。后来杂志出刊了,据说。我特地去书报亭去找封面上写有六六名字的文章,依旧没有找到。问摊主,还是从腿缝里掏出那个期刊,印刷和纸质的确提高了,封面人物也一线大牌,可惜,竟然是闫妮。仔细想想,倒是与杂志定位很切合的。翻开里面的广告,花花哨哨,但最大牌的化妆品,竟然是欧莱雅旗下的小护士护手霜。其他的广告页,还是在卖99元一件的羊毛衫和小霸王复读机。我哑然失笑。特地电他们主编,语气非常沉重,跟我说:“改革貌似失败了,杂志添了那么多彩页,只加了一块钱,却没人买了,更糟糕的是,广告收不着钱,单位承担不起这么庞大的开支。”他跟我说,顶多,再坚持六个月。如果没有起色,就换回去算了。我哈哈大笑,跟他说,其实下个月你就可以换回去了。-----------历史上,大多数改革,都是失败的。比方说张居正,或者王安石。很多改革是被逼无奈,不改是死,改也是死,但改一改,可以换个死法。你不得不改的原因是,你不幸地,恰巧地,处于历史的拐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