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分享我的生日礼物
六六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10-04-22   

分享我的生日礼物

朋友发给我的一篇文章,我非常喜欢,也转送给大家。

http://www.nfcmag.com/articles/1941/page/1

难以道别的司徒雷登

作者:齐宏伟  来源:南风窗  日期:2010-02-11 

  浙江经视4集大型人文纪录片《司徒雷登先生》近期一经播出,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令很多刚庆祝了燕京大学90年校庆的校友奔走相告,观众们也第一回见到了一个别样的司徒雷登。

  之所以说“别样”,是因国人对他早有了根深蒂固的偏见,这偏见是由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别了,司徒雷登》带来的,作为“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他在我们脑海中就这样被定型了。1967年版《毛泽东选集》对此文还有一条注释说,“他一向是美国对华文化侵略的忠实执行者。”

  殊不知,同样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闻一多的《最后一篇演讲》,原文中有这么一段话:“现在司徒雷登出任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是教育家,他生长在中国,受的美国教育。他住在中国的时间比住在美国的时间长,他就如一个中国的留学生一样,从前在北平时,也常见面。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是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这不是说司徒雷登有三头六臂,能替中国人民解决一切,而是说美国人民的舆论抬头,美国才有这转变。”奇怪的是,这段文字总被无情删除,不见天日。

  但总有热爱真相的人们。2008年11月17日,司徒雷登骨灰安葬在杭州半山安贤陵园文星苑,美国驻华大使和杭州市副市长均出席安葬仪式。60年来关于他的争议也该尘埃落定,该还世人一个真实的司徒雷登了。这正是《司徒雷登先生》摄制组北上南下、国内国外辛苦拍摄的初衷。显然,《别了,司徒雷登》一文说司徒雷登“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是不公平的。对于一个在中国生活了56年,创办了著名的燕京大学,又留下遗嘱愿埋骨中国的人来说,这份爱要怎样假装出来呢?

  说到底还是因为我们无法理解这份爱。他怎么可能爱得那么痴情,那么愚蠢,那么义无反顾?而这也正是《司徒雷登先生》的纪录片仍然未能解释清楚的地方。
  
  无缘无故,重返中国
  司徒雷登在自传《在华五十年》开篇即写:“我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以中国为家。精神上的缕缕纽带把我与那个伟大的国家及其伟大的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晚年长期照顾司徒的傅泾波及其女儿傅海澜回忆,这位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姓的老人家晚年常常望着中国的方向,身在美国心却盼着回中国,在他心底,他仍执拗地以中国为家,哪怕这个国家如此深地误解着他甚至伤害着他。他精心地保存着所有跟中国有关的物件,卧室墙壁上四处挂着燕京大学的照片。

  他的父母是来杭州的传教士,他在杭州出生,一直长到11岁,牙牙学语之时即操杭音,能说一口流利的杭州话。到河坊街王润兴饭庄吃饭,会对伙计说:“件儿要瘦、肥了倒胃;木郎豆腐多放胡椒,要烧得入味;响铃儿要熬稍!”后来他还学会了南京话、苏州话和上海话。

  1887年他回到美国,1893年考入汉普顿悉尼学院。1896年他大学毕业,到母校潘托普斯学校当拉丁文和希腊文教师。1899年入弗吉尼亚协和神学院读神学。他在自传中回忆,在第二个学期他感受到要去中国的召唤。他厌恶到中国,不愿意“在街角的小教堂里和庙会上给那些懒散、好奇的人群大声布道,几乎白送一样地向人推销宗教小册子,被当地老百姓戏弄,忍受人生的种种烦恼和困苦,没有机会搞学术研究,过着一种现代遁世隐居者的生活”。但他所信仰的就是一位为了别人肯牺牲自己的神,由此他无法面对内心的拷问。他彻夜反省自己是否愿意抛弃物质因素和人生种种享受而为了信仰的无上价值而牺牲。

  最终,他决定以一生来回应这份召唤,于是才有了后来45年之久在中国的经历。

  这份超凡脱俗到无缘无故的爱,直到今天我们还感到陌生。6年前,我到贵州凯里采访一对夫妇,他们放弃在美国的绿卡,跑到偏远的凯里长期住在那儿,从海外募捐资金帮助那些上不起学的苗族孩子,让他们不至于辍学。我住了一周,看到他们帮助了几十个孩子,有的孩子到广州去当乞丐,被他们找回来继续上学。这些善举得不到当地政府的理解,后来他们被劝退了。面对我的提问,那对夫妇回答:“没有别的原因,是因为信仰让我们不要受人的服侍,而是要服侍人。”
  
  燕园之美,何以支撑
  这样的话同样体现在燕京大学的校训“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中。校训取自《圣经》里耶稣的两句话,“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这是我见过的最深邃美丽的校训。这一校训对燕大学生影响深远,司徒雷登自豪地说,他所知道的大学校训没有哪一个像这个一样对学生产生这么重大而有力的影响。

  关键是燕大的首任校长和校务长就是这样的人。1904年司徒雷登偕新婚妻子回到中国,1907年协办育英书院和之江学堂。1908年迁居南京金陵神学院任希腊文教授。1902年他的二弟受美南长老会委派来杭州之江大学任教。1919年5月,司徒雷登受聘成为新成立的北京燕京大学校长。

  他多方结识中国政要和美国富人,并在美国各界为燕大筹款。他用不到10年时间,便把一个几乎一无所有的烂摊子,办成一所闻名世界的综合性大学,获得哈佛大学的认可,两者还合作成立哈佛燕京学社。燕大教师包括吴雷川、周作人、张东荪、冯友兰、俞平伯、谢冰心、钱穆、顾颉刚、钱玄同、赵紫宸、陈垣、埃德加·斯诺等,可谓群英荟萃。

  1922年,他又为燕大找到清华园对面未名湖畔的新址。为了新校舍,这位司徒校务长披荆斩棘,聘请美国著名设计师墨菲按中国文化理念设计建筑,建成了当时中西合璧的美丽的燕园。

  到1937年止,燕大收到的捐款高达250万美元。1917~1918年,燕大总预算为3.5万美元,有87%来自教会捐助。1937~1938年预算为21.5万美元,教会捐助达14%以上,美国私人捐赠为55%。
  燕大有钱,但司徒雷登本人却没钱,他很少买衣服,袜子和内衣上都是补丁,哪怕1946年到1949年当过驻华大使,到了晚年仍是一文不名,无任何积蓄,寄居在亦生亦友的傅泾波家中,在美国连立锥之地都没有。

  据统计,从1919年到1952年,燕大办学仅33年,注册的学生达9988名,为中国培育了一大批高水平人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各学科带头人超过100人。“二战”时,中国驻世界各大城市的新闻特派员,90%以上是燕大新闻系毕业生。“二战”结束,在美国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受降仪式,中国派出的3位记者均出自燕大。1979年邓小平访美,代表团21人集中了当时中国的精英,其中燕大毕业者竟达7人之多。
  
  无处埋骨
  燕大今日早已并入北大。燕大旧址仍有北大最美丽的塔光湖影,却寻不见一丁点儿对司徒雷登的纪念。司徒早年埋葬妻子的燕大公墓早成了社区体育活动场所,他的临湖轩住所已成会客室。

1955年8月1日,司徒雷登留下遗嘱,里边提到,“我指令将我的遗体火化,如有可能我的骨灰应安葬于中国北平燕京大学之墓地,与吾妻遗体为邻;我并指令,如果此种安葬证实不可能,则上述骨灰可安葬于其他任何地方。”1962年,司徒雷登逝世,傅泾波1973和1984年两次访问北京,均向有关当局提出将司徒雷登骨灰回葬燕园之事。傅泾波在1986年还为此事请中国驻美大使递信给邓小平。

  1986年6月,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北大校务委员会主任王学珍去信同意司徒雷登骨灰以原燕京大学校长名义安葬于临湖轩。“不料,一群‘马列主义老太太’联名反对,事情不得不搁置。”燕大校友王百强回忆,有人联名上书反对安葬。

  据《司徒雷登与西湖》和《走近司徒雷登》两书作者沈建中介绍,为首的上书者,正是司徒雷登当年一位秘书的遗孀。反对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司徒雷登是毛主席点名批评的人。于是,1987年4月,中美驻美使馆正式通知傅泾波,此事因故暂缓办理。1988年,傅泾波带着遗憾在美国病逝,去世前还在念叨此事。

  毕业于燕大政治系的林孟熹2001年4月在新华出版社出版《司徒雷登与中国政局》一书,在附录中他呼吁:“过去的燕园曾经培育出无数英才,其中不乏蜚誉国际的大师级人物,如今的燕园更成为中国首席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所在地。但是这位燕园的策划者司徒雷登的骨灰,至今仍在大洋彼岸寂寞凄冷地等待着,何时才能重新回到他一手策划经营并曾誉满全球的美丽燕园与他的爱妻长相厮守?”
  随着“暂缓办理”,中美关系已入新局,国人重新认识传教士“带着爱来中国”和“用生命爱中国”的情怀,对他们的贡献高度肯定,也有人重新反思司徒雷登的大使生涯,他的和平、民主谋求和理想主义精神及处处为中国争取美国贷款的义举并建议蒋介石退休的提议……但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司徒雷登仍不能入土为安。

  于是,傅泾波后人开始考虑让司徒雷登骨灰安葬杭州。杭州毕竟是杭州,不仅没有拒绝,反而积极欢迎司徒雷登的归来。沈建中更是出书赞成,他在《司徒雷登与西湖》中认为司徒出生在杭州,会讲一口杭州话,又是杭州的荣誉公民,家庭成员中,父母和两个弟弟均葬在西湖之滨,耶稣堂弄又有他的故居和讲过道的天水堂,因此,若不能回葬燕园,杭州当是首选。此书出版次年,司徒雷登安葬于杭。有燕大校友感慨说:“偌大的燕园,竟容不下一个司徒雷登!”
  
  有憾,但无悔
  究其实,这并非仅只一安葬问题,许多到中国的传教士都有这样的心志:要死在中国。因为“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这样的心志,同样是我们感到陌生的。爱,就是要花时间经营,就是要至死不渝,就是要地老天荒永在一起。试想,若没这份爱,司徒雷登怎会在日本人占领北京后还坚守燕大?怎肯在日本人监狱中坐牢3年半?当时并不是有国难回,司徒雷登却自己选择守在战火频仍的中国,跟中国人一起受苦。

  今天,中国终于有勇气凭良心说话,承认自己对不起司徒雷登,对不起这位为中国活了一辈子的美国人。国人常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面对人家的“涌泉”之恩,我们“滴水”回报也没有,到现在还在猜疑他办学的动机,还有人抱着他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美国对华政策失败的象征”的观点不放。新中国成立前后,我们一边倒要反美拥苏,于是只好对司徒雷登坐等解放军进南京、积极奔走直到1949年8月2日才乘飞机离开中国的举动视而不见。

  既然燕园已无司徒雷登,既然有人认为凡是毛主席点名批评的就应该永世不得翻身,我决定还是去杭州寻觅一下司徒雷登的踪迹,也凭吊这位甘愿死在中国的“好人”——这是燕大校友们给他的评价。
  跟几年前比,杭州堵车严重多了。七弯八绕才找到那条叫“耶稣堂弄”的小巷,不管从中山北路这边还是银泰百货那边进去,很快就能看到司徒雷登的塑像,上边说他是传教士和外交官,而忘了写上他更是教育家。在中国,他贡献最大的还是教育。

  他原来的故居占地4138亩,他就出生在这儿,现在只剩下一座230多平方米的中西结合的二层小楼,里边有司徒雷登1946年获赠的杭州市“荣誉公民”的金钥匙。还有许多友人在他过生日时赠送的字画,以及国民政府的褒奖令等等。

  其实,原来的住宅早被拆掉了,这一座小楼是复建的。2001年,杭州市文物部门以240万元购得司徒雷登故居的房屋产权,顶着压力修复故居。修复后的住宅为二层,顶为人字屋架,四面坡屋顶,上覆小青瓦,倒也别致。只是墙上配着一幅天主教圣母的画,显然缺乏基本的宗教常识。
  司徒雷登墓在杭城东北郊安贤陵园,这里苍松翠柏,流水潺潺,飞瀑四溅,风景宜人。墓碑上简简单单写着他的中英文名字和生卒年月,还有“燕京大学首任校长”字样。不过,黑色碑石上倒是刻印着一张司徒雷登微笑着的照片。他的眼睛凝望着,他说他相信永恒,相信灵魂不朽,从那不朽的岸边,他回望到这块他回不来但最终还是回来了的土地。

  他晚年极钟爱这首诗:“我要这样地死去/漫漫时日使命已履/已得酬报的我心中有一只岁暮百灵在歌唱/让我皈依那宁静西方/像日落,死得灿烂、安详。”

  回南京的车上,同胞们的争吵声中,我还在回想他那释然眼神和灿烂笑靥。我记起一个登山家的故事。人们责备他为什么总要离家外出,他说:“不为什么,因为山在那边。”若有人问司徒雷登为什么一定要来中国,我想他也会说:“不为什么,因为中国在那边。”

  有憾,但无悔。付出者在付出中已得酬报,因他不是为了果效,而是为了心中那不灭的信念和伟大的爱。从1876年到现在,100多年过去了,那份爱还在激荡,让人终还是无法挥手道别。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累嗳,不想说话。。。
六六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沙发  发表于: 2010-04-22   
朋友是一个古道热肠的人,而且正直善良乐于奉献。

他周身的朋友们因大多都是基督徒,就多次影响他,希望他入教。他总是说NO,他说,我是个无神论者,我没有信仰。

有一天,他说,我觉得自己是个好人啊,我需要入教吗?

我笑了,跟他说,你如果现在没有被神感召,没有准备好,就不要强迫自己。其实,上帝也好,神明也好,祂们并不在意你是否信仰,而在意你是否服务。

他说他有一次被一幅油画所感动,那幅画画的是耶稣第二次回归。画面上挤满了人,你如何从如许的众生中将基督认出?

他说,他一眼就认出了。

因为基督摄人魂魄。

他既不是最伟岸的,也不是最神气的,也不是看起来最有权势的,他是那个服务于他人的人。他搀扶着老弱病残。

他于是跟我说,生命的意义何在?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服务他人。

我当时就笑了,心说,其实你信不信基督已经不重要了。基督想让你明白的道理,你都明白,你也在实践。

在毛泽东的那个年代,他出身于残败,成长于战乱,所见所感,全部是掠夺残害求生存,求空间。你让一个满眼看出去,绝大多数外来的人都带着枪炮来,带着财富走,你让他去理解什么是超越民族种族国界,没有利益的大爱,这是很难的。

所以我并不认为毛泽东对司徒雷登的误解是狭隘。

视野就是你目光所及之处的涵盖。

而像司徒雷登这样的大爱,即使是今天,也并不常见。

但我很高兴,今天的中国人,已经没有了弱国寡民胸怀,我们已经能够理解不一样的大爱,并坦然接受且纠正过去,迎接未来。

这就是司徒雷登曾经存在的意义。

所以,他是蒙神眷顾的。

他晚年极钟爱这首诗:“我要这样地死去/漫漫时日使命已履/已得酬报的我心中有一只岁暮百灵在歌唱/让我皈依那宁静西方/像日落,死得灿烂、安详。”

这首诗美得像印象派。

我相信,司徒雷登,无论将生命结束于何处,他的心在告别的时刻,就如这首诗般妙不可言。

“Service to others is the rent you pay for your room here on Earth.”

我把这句话,作为我三十六岁生日时对自己的告白。
[ 此贴被六六在04-22-2010 13:16重新编辑 ]
累嗳,不想说话。。。
liuliulover 离线
级别: 连长
显示用户信息 
板凳  发表于: 2010-04-22   
没想到,六六最终也谈到宗教了。
君子 离线
级别: 师长
显示用户信息 
地板  发表于: 2010-04-22   
Service to others is the rent you pay for your room here on Earth

希望自己能常常记住这句话。
六六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地下室  发表于: 2010-04-22   
老师纠正:

毛主席不是不理解大爱。他理解得相当深刻,白求恩就是代表。“别了,司徒雷登”是政治需要,当时要跟美国开战了。还有些个人情感原因。
累嗳,不想说话。。。
Wen Wen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5楼  发表于: 2010-04-22   
好感动这样的生日礼物!

也感动于六六懂得珍重和分享这样一个宝贵的礼物。

"Service to others is the rent you pay for your room here on Earth."

如果我们都不赖账,这个世界就是乐园了!
Wen Wen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6楼  发表于: 2010-04-22   
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 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 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 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 ( 马太 22:37-40)

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 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 ( 约翰 13:34-35)

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 马太 7:12)

你们倒要爱仇敌,也要善待他们,并要借给人不指望偿还。你们的赏赐就必大了,你们也必作至高者的儿子。因为他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恶的。 ( 路加 6:35)

只是在你们中间,不是这样。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 在你们中间,谁愿为首,就必作众人的仆人。 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 马可 10:43-45)

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 我给你们作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作的去作。 ( 约翰 13:14-15)
9斤 离线
级别: 班副
显示用户信息 
7楼  发表于: 2010-04-22   
生日快乐!六六。期盼着读到你更多更好的作品。
平安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8楼  发表于: 2010-04-22   
生日快乐!永远18!!!
农场主 离线
级别: 军长
显示用户信息 
9楼  发表于: 2010-04-22   
生日快乐。。。。。。。。。。。
lilylily 离线
级别: 营长
显示用户信息 
10楼  发表于: 2010-04-22   
爱,就是要花时间经营,就是要至死不渝,就是要地老天荒永在一起。
其实,上帝也好,神明也好,祂们并不在意你是否信仰,而在意你是否服务。
感动,谢谢分享!
maxjames777 离线
级别: 军长
显示用户信息 
11楼  发表于: 2010-04-22   
First of all, a very happy birthday to you - after all this is YOUR special year of the Tiger. Wish you forever young – as your penname says, you will be forever 36.

Thank you so much for sharing this story of John Leighton Stuart. Sadly, there are quite a few Americans who truly love China and the Chinese people, but however have been labeled as “anti-Chinese”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under Mao. Pearl S Buck (赛珍珠) was another one of them. Here is an article about her: “赛珍珠的中国情缘” (作者:齐宏伟)  http://js.xhby.net/system/2008/07/24/010302998.shtml

 2008年,是在中国长大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l892-1973)诞辰105周年。这位终生与中国分不开的美利坚女性,对于西方人认识中国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是无与伦比的,然而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之中,她的名字曾经被冷落,甚至被一度误读,而今,深藏于南京大学内的“赛珍珠故居”早已修缮并挂牌,就像暖风吹过,尘封的记忆苏醒了。

  赛珍珠父亲赛兆祥曾任南京神学院函授学院院长,是1883年来华的美国传教士,英文名叫阿布索伦·赛登斯特里克。赛兆祥不会想到,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出生4个月后带来中国的女儿,日后会摘取世界文学的桂冠。这个洋娃娃叫珀尔·赛登斯特里克,英文原名中有珍珠的意思,后来她起中文名字赛珍珠,赛来自她娘家的姓的第一个音节。

  赛珍珠的童年是随着身为传教士的双亲,在镇江愉快地度过的。一个蓝眼睛、黄头发的西方女性,却自幼受私塾先生教诲,遍读中国典籍。18岁回美国念康奈尔大学,主修英国文学,论文却是《中国与西洋》。当传教士父母相继去世,写的传记又以中国为背景。1919年下半年,赛珍珠与丈夫卜凯来到南京,受聘于南京大学的前身金陵大学,住进了校园里的这一幢两层的独院小楼,直到1934年离开南京,也就离开了中国。

  南京与赛珍珠一生辉煌关系密切。她在晚年的自传中,曾深情地说:“我生活的一部分是在金陵大学、东南大学和后来的南京大学教书,教授英国文学……”她还坦陈:“当我生活在中国人世界里时,我是中国人,说话、做事、吃饭、思想、情感和中国人一模一样。”

  就在南京的这栋小楼里,赛珍珠写出了著名小说《大地》,成为美国1931年和1932年的最佳畅销书,1932年获得普利策奖,1937年被改编成好莱坞电影引起轰动,给她带来巨大荣耀。《大地》英文版印行70多版次,被米高梅公司拍成电影,影响了几代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赛珍珠是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也是用英语写作中国题材获此奖的西方作家第一人,这个第一至今仍是唯一。诚如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评语”所言:“为西方世界打开一条路,使西方人用更深的人性和洞察力,去了解一个陌生而遥远的世界。”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热情地称赞赛珍珠“是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

  就在赛珍珠离开南京的3年之后,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同年12月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赛珍珠竭尽全力,“为中国抗战奔走呼号”。她在美国发表了广播讲演,向美国民众宣传中国的全民族抗战。至今,我们读这位美国作家的讲演稿,还会热血沸腾,而她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西方人对中国漠视甚至鄙视的时代。

  “美国人知道当时中国并没有充足的军事准备,他们觉得与久宿野心的日本相对敌,中国是支持不久的,是必会投降的。但我以为这是不会有的事,中国绝对不会屈服日本!因为我不能想象到我们认识的那些健壮实在的农人,那些稳健的中产商人,那些勤苦的劳工,以及那些奋勇热心的学界领袖,会受到日本降服的。所以在言论上,在著作上,我曾大胆地发表我的自信。我说,中国人是不会投降的!”

今天的我们,对于赛珍珠知道得太少了。

  当红军长征70周年纪念日来临时,斯诺的长篇通讯《西行漫记》又被提起,我们才知道,《西行漫记》最先发表于赛珍珠与丈夫办的《亚洲》杂志。当赛珍珠与林语堂的稿酬官司一再被人津津乐道时,我们却忽略了赛珍珠热情帮助过老舍、胡适、王莹、林语堂等许多中国文化人,曾安排并主持王莹在白宫的抗日宣传演出,请总统等美国政要观看。当赛珍珠的声誉在中国政治旋涡中沉浮时,我们也“淡忘”了赛珍珠如何带头为中国抗战捐款,动员美国名流与民众给经受苦难的中国人民写声援信,其中有九个州的州长,声援信雪片般地飞向大洋彼岸,达上万封之多……

  当南京落入侵华日军的铁蹄之下时,赛珍珠以她的方式,对中国这块土地投以最真诚的关注。她到处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日精神,认定中国人不会向日本屈服。她由衷赞扬过蒋介石,但对蒋介石的统治方式颇有微词。1938年她接受西方记者采访时,公开抨击“蒋介石因无视农民而失去了他的机会”。赛珍珠的“放肆言论”激怒了当时的中国官方,虽然她获诺贝尔奖与中国有关,南京国民政府派驻瑞典的使节却奉命拒绝参加。

  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赛珍珠在“红色营垒”似乎也不受欢迎。“东风压倒西风”的极端思维盛行,赛珍珠被判为“美国反动文人”和“美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急先锋”。当她被打入“另册”时,她仍痴痴地写道:“我一生到老,从童稚到少女到成年,都属于中国。”

  上世纪60年代,台湾作家林海音赴美访问,她在《作客美国》中写到赛珍珠:由她的描述,可以看出这位半生岁月在中国度过的赛珍珠,“暮年对于两个故乡的心情。”美国费城“赛珍珠基金会”办公楼,大门玻璃用红漆写着“赛珍珠”三个中国篆字。客厅有个彩色小喷水池,旁边有石观音像,雕花木椅和墙壁国画,都是地道的中国风格。

  上世纪70年代初期,赛珍珠渴望的中美关系“解冻”终于实现,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赛珍珠告诉新闻媒体,她也将访问第二故乡中国。不过,已经80岁的赛珍珠却没来得及等到中国的签证。

  据说,赛珍珠生前亲自选定的墓碑铭文与众不同,镌刻的不是英文,而是“赛珍珠”三个篆体中文字。这是怎样的一个美国人啊!

  10年前,1998年,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访问中国时,在南京专程探望了南京大学的“赛珍珠故居”。两年后的2000年5月,“赛珍珠故居”正式挂牌。“赛珍珠故居”见证了中美两国曾经走过的风风雨雨,也见证了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彼此携手的真实历史。“赛珍珠故居”陈列的许多图片、书籍、史料,让人们想起美国著名学者汤姆森做出的一段评价:“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有了赛珍珠,一代代的美国人才带着同情、热爱和尊敬的目光来看待中国人。”傅宁军
maxjames777 离线
级别: 军长
显示用户信息 
12楼  发表于: 2010-04-22   
引用
引用第11楼maxjames777于04-22-2010 21:24发表的  :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赛珍珠告诉新闻媒体,她也将访问第二故乡中国。不过,已经80岁的赛珍珠却没来得及等到中国的签证...
.......

There seem to be some minor errors in the article. For example, Pearl S. Buck was born in West Virginia, not Virginia (these are two different states).

Also, her application to re-visit China with Nixon in 1972 was denied, specifically by Madame Mao (江青)。Pearl died in deep disappointment in 1973. 

Othewise this article is a pretty accurate account of Pearl Buck.
柯羽飞 离线
级别: 团长
显示用户信息 
13楼  发表于: 2010-04-22   
祝福六六,生日快乐!

(最喜欢这一句:“视野就是你目光所及之处的涵盖。”)
jiangwenxiao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14楼  发表于: 2010-04-22   
生日快乐!你还有我还有其他这两天过生日的人!
端午去海边,开心~
很有可能 离线
级别: 连长
显示用户信息 
15楼  发表于: 2010-04-22   
亲爱的六六:happy birthday!
六九 离线
级别: 班长
显示用户信息 
16楼  发表于: 2010-04-22   
来点实际的生日礼物 介绍一款老公很爱吃的粗粮食品的做法  大家都知道近年来粗粮被现代人重新认识 巴马的长寿村就是以豆类玉米为主食的 减肥专家也说少吃米面 多吃蔬菜粗粮 眼下黑豆都十元一斤了
  我用黄豆面 玉米面 小米面 掺和一起 比例吗玉米面多一些 小米面少一些
  取大半碗面加少许水 就像蒸窝头的比例 和韵 水烧开 将面面像做水饺纪子一样 在手中一团一压 大小像一元硬币 饼状 一个个下入沸水锅 大概煮四、五分钟 出锅前加入菠菜油菜之类的绿叶菜 少许盐 香油 好了出锅
快捷方便口感清淡爽口 减肥养生
昨晚老公回来的晚 12岁的儿子睡了 我就麻利快的在老公进家门前做好了 老公吃的津津有味的 十分 哈哈
男人总想飞出牢笼,女人总想坚固牢笼。
六九 离线
级别: 班长
显示用户信息 
17楼  发表于: 2010-04-22   
追着六六的足迹 进入论坛 喜欢这里的豁达直爽了乐观真实 不知该在哪里发帖 就在六六的生日贴上吧
以食养生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共同分享
男人总想飞出牢笼,女人总想坚固牢笼。
雪儿妈 离线
级别: 师长
显示用户信息 
18楼  发表于: 2010-04-22   
“Service to others is the rent you pay for your room here on Earth.”



俺也很喜欢这个:

我要这样地死去/

漫漫时日使命已履/

已得酬报的我心中有一只岁暮百灵在歌唱/

让我皈依那宁静西方/

像日落,死得灿烂、安详。

真得很美很美非常美。。。

谢谢,谢谢六六总是与我们分亨这样美妙的一切。。。


 

祝生日快乐,开心平安    
真性情不做作
柯羽飞 离线
级别: 团长
显示用户信息 
19楼  发表于: 2010-04-22   
呵呵,六九真是一位快乐主妇。那份快乐,令人羡慕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3 * 6 = ? 正确答案:1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