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里看懂中国:NHK,来自他者的眼光2010-4-18 14:04:00 ?,`g h}>
来源: 南都周刊 浏览量: 3536 跟帖 5 条 nX_w F`n"
w `nm}4M
国内新闻纪录片要么是先拍,回来才发现该深入的地方没有拍;要么就是主题先行,然后去拍摄相应的内容为主题服务。 8#nAs\^
有一位日本编导为制作一期中国节目,花了两三个月看了60多本书;至于拍摄地点和人物的选择,往往更是要跑很多趟。国内新闻纪录片要么是先拍,回来才发现该深入的地方没有拍;要么就是主题先行,然后去拍摄相应的内容为主题服务。 wEF"'T
34,'smH i%
文_彭远文 [XhG7Ly
wq7h8Z}l
1 安徽某农村,一个孩子的视网膜脱落,母亲从娘家借了900元, 5gSe=|we*p
准备带孩子去北京同仁医院复查,年迈的母亲连10元钱也给了她。 A<y]D.Z"
tR\cS)
2 没钱去北京给孩子复查,母亲很悲伤,无奈的父亲开门走出去。 7<ZGNxZ~
n-u
HKBq
3 孩子的奶奶也生病了,自己在家输液拖着。 D(WdI
f hjlt#
4 提起生病的孩子,母亲很伤心。 2~l +2..
%Jji<M]
5 父亲独自在发愁。 tIT/
HG_o
/Un\P
“最好的”来自国外 Z*+y?5+L"P
,R\e x =c
“我们的纪录片要赶上NHK,一定比我们的汽车赶上丰田要晚。”——李伦 (央视新闻频道《24小时》制片人) t52KF#+>
.L~
NX/V
一开始的场景就让人想起小学课本里的《多收了三五斗》:镜头摇过排队长龙,凌晨五点的北京,同仁医院门前人头攒动,前来就诊的患者及家人约有800人。有人大声吆喝着维持秩序,有人说已经排了一宿,有人说冻得感冒了,一个东北口音的女孩子说又冻出病来这病可咋治……黄牛党兜售挂号券,排队的人抱怨普通人哪买得起。两小时后挂号开始,热门医师的号十分钟卖完,人们垂头丧气:“完了,又完了。白排了,真气人。” w\RYxu?
ti^=aB
这样的场景已经被拍过无数次,但在NHK纪录片中,镜头之准确,叙事之精巧,仍然明显比其他同类片子高出一筹。 ,<BV5~T.|
TbD
$lx3>
这是NHK“激流中国”系列之《病人大长龙》的开场,片子迅速以一个急救病人住院不停付费切入,然后以来自安徽农村的患者家庭的遭遇和同仁医院市场化迅速发展过程,作为两条主线展开叙事。廉价药房、农村简陋的医疗设施、形同虚设的农村医疗保险、医院以富人为服务群体展开的市场化扩张、医疗改革方案等诸多中国医疗体制问题,随着故事一一呈现,个体叙事和宏大叙事结合得浑然天成。结尾一组镜头又回到同仁医院排队的大长龙,最后一句解说词这样说道:“今天又将是通宵达旦。” tM|/OJ7
6j Rewj
《病人大长龙》播出后获得一系列国际纪录片大奖:法国国际电视节(FIPA)纪录片部门金奖、意大利国际电视节2008年度纪录片金奖、摩洛哥蒙特卡洛电视节最优秀奖、德国世界媒体视听节最优秀奖、匈牙利国际影视节金椅子奖。在“激流中国”系列纪录片中,《病人大长龙》并不是唯一获奖作品,而在NHK拍摄的中国题材纪录中,“激流中国”只是诸多系列之一。 9tWpxrig%
if?X^j0
可以说,但凡中国的重大事件,NHK均推出了系列纪录片,近几年就有“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系列、“激流中国(奥运前的中国)”系列、“四川大地震”系列以及最新的“中国力量”系列等,而针对中国今年最重要的世博会,现在就有三组人正在上海拍摄制作。 PJO.^OsM
ZPG~@lU
就质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题材的纪录片,无论叙事、影像、深度、广度,NHK的纪录片都是一座标志性的高峰,远远超出中国国内和欧美国家的其他同类作品。 t$3B#=
TkR#Kzv380
“我们的纪录片要赶上NHK,一定比我们的汽车赶上丰田要晚。”央视新闻频道24小时制片人李伦如是说。他是中国最早一批拍摄新闻纪录片的编导,后来由他担任制片人的《社会记录》是中国唯一强调纪录片形式的新闻日播栏目(2008年初被撤销,《南都周刊》曾做过题为《一个另类央视节目的消亡》的报道)。在李伦看来,中国目前很多纪录片还停留于呈现的层面,而NHK的纪录片则是思考性质的,并且已经形成产业化规模效应。 Iqci}G%r
R"yxpw
落后是全方位的。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就加入NHK纪录片制作的一名摄制组成员说,类似《病人大长龙》这样50分钟的节目,成本大概是人民币150万元(国内纪录片水平最高的栏目之一是央视的《纪事》,经费是4.5万元),采访拍摄周期两三个月,片比(拍摄素材与最终成片的比例)超过100:1(一般的纪录片片比是50:1),整个制作周期达半年。 ^WrL
S.Q:O{]
前期准备工作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如“激流中国”系列的《富人与农民工》,光是中文资料翻译成日文就译了上百万字,这只是资料收集中很小的一部分。日本编导在这方面非常认真,如果不懂就一定搞懂为止。 = q(?ALGc
CofTTYl
有位日本编导为制作一期中国节目,花了两三个月看了60多本书。至于拍摄地点和人物的选择,就更不用说了,得要跑很多趟。国内新闻纪录片往往是先拍,回来才发现该深入的地方没有拍;要么就是主题先行,再去拍摄相应的内容为主题服务。 H;seT XL
1QPz|3f@\
张华东帮NHK做了十年的摄像,做了三四年摄像助理才终于转正。目前,他的日薪是1200元,而在国内,一般摄像的日薪是500元左右。有次为了拍摄一个沙漠落日的镜头,他从兰州租车跑了三天。张华东开玩笑说:“日本人A型血比较多,特别轴。” dZY|
6
`MHixQ;j
李伦认为,NHK的纪录片“在影像叙事方面已经挑不出毛病了”。 H)h$@14xu
Kk,u{EA
像《病人大长龙》,后期制作中改稿就改了八遍。NHK的节目在日本是全民收看的,要求能吸引老人小孩看下去。这并不意味着要削弱片子的思想性,前述那位NHK摄制组成员说,上大学的时候,教材往往会说电视语言不擅长表达深刻的东西,其实并非这样,只不过电视语言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而已。 Ob/i_
qe5;Pq !G
当然,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也许最容易记住的是NHK记录的深入程度,比如最新的“中国力量”系列有一期是关于中国电影的,让网友大发感慨的是导演陈可辛与媒体讨论如何打压《三枪》的过程,居然也让NHK给全程记录下来。而在《富人与农民工》一片中,富翁李晓华和其他人商讨如何操纵股市,会议讨论进入实质环节的时候才不让拍了,摄像不慌不忙徐徐退出,画面平稳流畅。这样让人拍案叫绝的细节,在NHK的纪录片中随处可见。 u+O"c
=M6{{lI/
NHK的生存之道 IF cre
vm7ag 7@O
“NHK把握尺度把握得非常好。”——刘斌(梅地亚中心电视业务部总监) {"2Hv;x
0RjFa;j
梅地亚中心紧挨着央视,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栋大楼是NHK和央视合资修建的。当初是为了方便转播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而修建,因为NHK属于日本国家电视,不允许盈利,梅地亚中心作为酒店在日本国内引起一些反应,最后在2001年退出了合资经营。但NHK和央视下属的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梅地亚中心电视业务部几乎成为专门为NHK服务的一个部门。梅地亚中心电视业务部总监刘斌提供了一个数字,这些年NHK的纪录片业务占了该部门90%的业务量,今年才略有下降。 zE Ly1v\"
TBIr^n>Z<k
刘斌说,在中国,像梅地亚中心电视业务部这样专门为某个外国电视台服务的公司极为少见,人员多达30多人,其他从事同类业务的公司往往只有6、7人,而且基本是民营性质,不可能有央视这样的背景。 AyNpY_B0c
-,Js2+QZ#
梅地亚中心参与的方式主要是,自己报题,NHK通过,然后获得资金进行拍摄,题材主要是人文风景类,比如中国武术等,新闻方面比较少,曾经拍过新疆采棉工,四川地震博物馆等。涉及中国社会问题的纪录片,梅地亚中心参与较少,即使参与也主要是提供器材和摄像人员。 "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