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记效新书卷十四·拳经捷要篇 》和少林寺玄机和尚的《拳经》(中,图略) =*ErN
:EHk]Hkz
B:v_5e\f@
笔者少年在老家跟师父先学的是南少林,后来学六合心意(形意分支),但没学完,只练到五行拳,十二形只练了个熊膀(穿心肘式)。后来转学陈式太极。这是后话。不过,《拳经捷要》却不是师父传的。而是和一位学武当南派的朋友交流时第一次看到。 2&:z[d}~H
oO?+2pTQV
当时与朋友探讨太极的松静之义,并非懒散无力,遂论及内家拳的“拳家八反” (也称内家七病:一反懒散迟缓、二反歪斜寒肩、三反老步腆胸、四反直立软腿、五反脱肘截拳、六反扭臀曲腰、 七反开门捉影、八反双手齐出)。朋友出示其家传的拳谱,其中有戚家三十二势长拳和《拳经捷要》。据朋友说,明代嘉靖三十八年至三十九年(1559—1560) 间, 戚继光驻兵宁波府镇海县甬江口的沙蟹岭。当时武林抗倭几乎是同仇敌忾。少林僧兵南下宁台抗倭前线。武当也不后人。戚继光在宁波结识了新科武状元杨斌。杨斌是武当七子之已的张松溪的同门师弟。经杨斌引见, 张松溪和杨斌及其他十一位师兄弟共同帮助戚继光训练新兵。戚继光取武当拳法中能上阵实用的的精萃,编成利士兵快速掌握初学入艺之门的“戚继光三十二势长拳” 。此拳后经张松溪传入浙东民间,也称 “戚家拳”、“南兵拳”或“浙兵拳”。 =2GKv7q$x,
8NNh8k#6
笔者当时注意到戚家三十二势长拳中有相当多的架子跟陈式太极,甚至练名称都一样,如起手式“懒扎衣” 。有人统计戚家三十二势中有二十九势被化入了陈式太极。想必太极拳和武当南派有相当深的渊源。 W%^!<bFk}m
8(K:2
DQ
= {
卷十四·拳经捷要篇原文: ,|\\C6s
wVf 7<@/y
此艺不甚预于兵,能有馀力,则亦武门所当习。但众之不能强者,亦听其所便耳。于是以此为诸篇之末第十四。 wo(O+L/w
BRu}"29
拳法似无预於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故存於后,以备一家。学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腿可飞腾,而其妙也,颠起倒插;而其猛也,披劈横拳;而其快也,活捉朝天;而其柔也,知当斜闪。故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微妙莫测。窈焉冥焉,人不得而窥者,谓之神。俗云: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谓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博记广学,多算而胜。 MhE".ZRd
x{w|Hy
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囵拳,名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至今之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虽各有所(缺)传,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就可取胜於人,此不过偏於一隅。若以各家拳法兼而习之,正如常山蛇阵法,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身而首尾相应,此谓上下周旋,无有不胜。大抵拳棍刀枪钗钯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先由拳法活动身手。其拳也,为武艺之源。今绘之以势,注之以诀,以启后学。既得艺,必试敌,切不可以胜负为愧、为奇,当思何以胜之,何以败之。勉而久试,怯敌还是艺浅,善战必定艺精。古云艺高人胆大,信不诬矣!余在舟山公署,得参戎刘草堂打拳所谓犯了招、架便是十下之谓也,此最妙,即棍中之连打连戳一法。 58#nYt
wY\,b*x
P6> C+T1
戚家三十二势长拳图解 *(r9c(x a
lbovwj
懒扎衣变金鸡独立 cL4Go,)w
UJL'4 t/
探马变拗单鞭 O
!dS;p-F
_ti^i\8~
七星变倒骑龙 Ofoh4BL'1@
}eZ\~2
悬脚变邱倒 Kzq^f=p
4pXY7+e
2'
下插变埋伏 !WlL RkwO
&${| o@
抛架变拈肘 .0U[nt6
,Q Ge=Exn
一霎步变擒拿 5X];?(VTsb
85|u;Fxf
井拦变鬼蹴
R7z @y o
\oxf_4X
指裆变兽头 1qn/*9W}=
)eZuG S
中四平变伏虎 5 8;OTDR!
_/P;`@
高四平变倒插 X{!,j}
8o,0=
'U
神拳变一条鞭 =m (u=|N3
`/R. 5;$|
雀地龙变朝阳手 rf+}J_
kP('X/
雁翅变跨虎 E,?IIRg&
FG71<}C[K
坳鸾肘变当头炮 `:r-&QdU o
;
Gv-$0{P3
顺鸾肘变旗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