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集结号》
i }Zz[b E @Rb+8}," &Fjyi"8(r 学校的时候物理化学老师讲内能,内能不可怕?给你手里握个手榴弹试试!当时大家都呵呵地傻笑。从小到大战争片没少看,除了热闹,还真没感觉什么残酷性,最多也就英雄临死从口袋里掏出几张血浸的钞票,挣扎着要交党费,我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又是红药水染的。回想小时候看老毛子的《解放》,前后八小时,亢奋得不行,场面大啊,比平常玩的游戏好看多了。后来看《大决战》,除了佩服老毛运筹帷幄,还真没其他什么感觉。
|lu@rN %|f@WxNrU
aD6!x3c/ $
BB^xJ\O 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雷恩》第一次让我见识了把步兵战斗的真实性。热兵器战斗,第一线的步兵,基本没有存活的机会。以普通轻机枪(比如日本的歪把子)每分钟500发的射速,30度射面,3秒钟摆动一次,每度大约可以打出去1发子弹,在200米远的距离上,平均1米间距一颗子弹。1米,也就两个人的宽度,但是谁会在攻击正面就布置一挺轻机枪?还有步枪,重机枪呢?成年男人的体格,从概率上讲,根本不可能躲得过去!看这种战争电影的时候,心里老有个念头,还好没生在那个年代。宁为盛世狗,莫为乱世人啊。所以打了胜仗的步兵特别残暴,这对于我,是一件很可以理解的事情。每年愤青们吵吵南京,我觉得没什么意思,打赢了,拿敌方的平民发泄,是战争的惯例,从古至今都是如此。中国人反应这么大,主要是因为近代从来没赢过。据说曾经有人问俄国人对德国鬼子的暴行有什么感想,人家说,没什么,后来我们红军也强奸了30万德国女人!
HqV4!o9' gp
H@FX S&k/Pc
/q7
$"wP 《集结号》在表现残酷上面,一点都不输给美国大片。血都是暗红色的,军服是冷绿,连太阳都惨白得没什么温暖,打仗么,本来就不是赏心悦目的事情。
Bsd~_y}8 xo n^=Wo; f8
UO`*O ]@}h
yM[D; 但是喜欢《集结号》。
jIHY[yDT h uR ^l sEZ2DnDI :O?3lj) 中国话讲,一将成名万骨枯,共和国开国一共10个元帅,10个大将,55个上将,175个中将,798个少将,合计1048人。按比例,应该有1048万具枯骨。《集结号》讲的,就是这些枯骨。
322-'S3< #SjCKQ~ hewc5vrL
1!E}A!; 中野独2师139团三营九连的46个青壮年,不到半天,就全部倒在汶河旧煤窑的窑洞里了。我是个怕死的人,如果想象自己在暖气房里冒着热气的身体成为冰凉僵硬,我很恐惧。可是就几个小时,这四十六个暖血躯体,就失去了与环境不同的红外特征。“失踪了,”战后分粮食的时候民政部门对他们的家属说。“牺牲的分700斤,失踪的分200斤。”单从这一点来讲,作为唯一的幸存者谷子地,也当然要为自己过命的弟兄们争取承认,争取荣誉。结局是美好的,凭借他不依不饶的性格,和炮兵中校在朝鲜救命的关系,最后终于让一个大校为47个人发了解放勋章。感觉上,中国人,是第一次为这些普通的兵士,也就是枯骨们,树碑立传。这一点,我佩服冯大牙,虽然他让大家都一口北京痞子口音。
-lq`EB+ &zVXd }g|9P SbJ HzuG- V 最后的庆功辞中,大校表扬他们“出色地完成了阻击任务”。但是看着镶红五星的纪念碑,和排列整齐的仪仗队,我脑子里一直徘徊的,是汶水河边,和这47个战士同样英勇的对手们。谷子地们都是农民的孩子,对面顶着青天白日的士兵,没穿军装之前,不过也是邻村的铁蛋二娃。赶集的日子,大家说不定还帮手推把车;农闲的日子,还搭伙舞个旱船呢。为了谁呢,值得在背井离乡的冰天雪地拼死搏杀?这边戴红五星的死了46个,那边呢?2倍?3倍?4倍?谷子地后来在烈士陵园扶着红五星这边无名烈士的墓碑感叹:爹妈都是给起了名儿的,怎么都成了没名儿的孩子呢?但是好歹,红五星还有人惦记着,青天白日那边呢?
9
(_n8br1
O`N,aYo
ycvgF6Me< > %Hw008 据说亚特兰大的葛底斯堡有个公墓,供奉大战里牺牲的南北双方将士。红旗照耀下的中国,我没有听说纪念青天白日士兵的场所。台北的忠烈祠,倒是供奉着每一位国军将士的灵位,但那里又没有“共匪”的痕迹。我想,什么时候这个民族有了像葛底斯堡公墓那样的地方,它才是真正成熟了。
hw)z] }*aj& z8)&ekG YhooD
,[. 最后小梁子吹起了集结号,对于在军队里长大的我,听起来,象熄灯号。
|<y1<O>F !|9k&o Mpk7$=hjc YfseX;VX 管他集结不集结,所有在战争中死去的枯骨们,熄灯了,祝你们睡得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