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轰动美国的贺梅监护抚养案来龙去脉(贺梅去中国了)
newcomer 离线
级别: 班长
显示用户信息 
20楼  发表于: 2004-05-14   
谁受欺负的时候,都觉得不公正。歧视呀,偏见呀,反正哪个帽子大,就扣哪个。 我咋就觉得身边没人看我的眼光像看外国人呢(除了找工作受限制,咱可连个绿卡都没有啊)。

少抱怨,过日子吧。真真有了委屈,就举个牌游行去,找人权机构要律师去。当了美国公民还不去努力完善这个国家,岂不是两面派吗?实在您觉着有如地狱,移民回中国吧。
Troublemaker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21楼  发表于: 2004-05-14   
QUOTE (newcomer @ May 14 2004, 03:17 PM)
(除了找工作受限制,咱可连个绿卡都没有啊)。

少抱怨,过日子吧。

ohmy.gif
吃了两惊!
1. 新来的, 你会打中文呀. 以前光看你写英文, 还以为你是那种中文的口头革命派--只说不练的呢
2. 你不只能写中文, 而且写出来的还很言简意赅呢!
"少抱怨,过日子吧。"
你看看, 这多好! biggrin.gif
小平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22楼  发表于: 2004-05-14   
对于小NEW同志, 俺, 俺都吃了八惊了.
哈哈....
臭孩兒 离线
级别: VIP
显示用户信息 
23楼  发表于: 2004-05-14   

我沒法理智地看這個案件﹐
因為賀家將孩子寄養在別人家讓我反感﹐
把孩子當物品這樣欲取欲攜﹐為她著想過嗎﹖
scubadiver 离线
级别: 营长

显示用户信息 
24楼  发表于: 2004-05-15   
i will shut up after this remark.

I only had a chance to glance the court ruling, and still think the court is at least biased, one indication is that all witness for the Hes are thrown out or deemed not credible, while witness on the other side is either expert or flawless and trustworthy. The Hes probably did something wrong in the past or were incredibly unlucky, what makes me sympathetic to them is the struggle and hardship they went through. frankly speaking, many of the things that the court used against them were common among new immigrants, e.g., a lot of chinese students worked as waiter or waitress on student visa, with undocumented cash income. Just imagine, if you had that kind of experience, it can be used against you when/if you are in litigation, no matter how much tax you are overpaying today ...

I have two kids of my own, and it's hard for me to imagine people will leave their kids to other people for even a few days, let alone 90 days and more. that said, if I were in Mr. He's situation, with a pending criminal charge, no money, no way to make money, and a new born child with respiratory distress, which undoubted means more expenses and medical bills, I am not sure I will be able to make the right decsion.

Let's just hope that the Bakers are as good as the court portrait them to be and at least AMH will grow up to be a normal and healthy woman.
lotus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25楼  发表于: 2004-05-20   

贺绍强夫妇及其支持者的14点声明在英文媒介引起强烈共鸣
岳东晓 2004-05-19


贺绍强夫妇及其支持者昨日正式向媒体发布14点声明,对法官剥夺其父母权的判决首次做出正式反应。该声明公布后,引起强烈共鸣,COMMERCIAL APPEAL于5月19日同时发表三篇文章进行相关报道和评论。

Wendi C. Thomas发表了题为“法官彻底搞砸判决”的评论。WENDI在该文中对CHILDERS法官不时加以辛辣的讽刺。她精辟地总结CHILDERS法官的判决为四个字:贝好贺坏。“贺氏夫妇得用吃的引贺梅过来。CHILDERS法官指出这个,就像说,看,我告诉你他们是坏吧!”评价CHILDERS对贺家通盘的无端指责, 作者一针见血的说,“读完这73页的判决,我就等着CHILDERS法官怪罪贺家引起全球升温和油价暴涨了。CHILDERS根本没有证明贺氏夫妇是不称职的父母。他倒是证明了他的所谓司法公正是偏见的。我希望这个判决被推翻.”

主编Shirley Downing的一篇题为“法律专家对判决表示尊重也表示震惊”的报道。她说某些律师高度评价CHILDERS过去的表现。但是很多其他专家表示“惊骇”,“目瞪口呆”,“震惊”。芝加哥的法学教授Steven Lubet对CHILDERS判定贺家故意遗弃表示简直不可想象,LUBET教授说CHILDERS在所有可能的地方都影射攻击贺氏夫妇,而且很多显然是没有任何根据的。LUBET教授准备把这个判决作为他法学课堂上的反面教材。美国国家儿童保护协会的执行主任Richard Wexler说该判决令人骇异,他认为,CHILDERS是通过向贺家喷射蛇汁毒液来转移人们对核心问题的注意力。孟菲斯大学法学院的Chris Zawisza也质疑判决的合理性。

在题为“父母对贺梅案判决提出上诉”的报道中,Shirley Downing引用了贺家及其支持者14点声明的部分内容。该声明指出,法官故意公开判决内容是无视并损害贺梅的利益。声明并且指责CHILDERS有种族优越主义倾向。

COMMERCIAL APPEAL是一个美国南部跨州的大报。

USATODAY也将对贺14点声明进行报道。

贺梅案判决后,纽约时报,今日美国报进行了大篇幅报道。在其他媒体如美联社,洛杉机时报等也在关注此案。

国内中文媒体,特别是贺氏夫妇的家乡,湖南和四川的媒体也对此案表示了关注。贺绍强国内的家人谴责了CHILDERS的判决,义无反顾的支持贺家。部分海外华人也强烈支持贺家维护自己的基本人权。也有相当部分的旅美华人对贺家父母权被剥夺拍手称快,极为兴奋,贝克已经设立基金欢迎广大华人踊跃捐助。

贺家及其的声明内容提纲如下:
1)法官公开一篇充满人身攻击,事实的歪曲和谎言的判决,违背了领养案文件保密的原则
2)法官公布上述文件不可弥补地损害了贺梅的利益,对贺梅造成不可逆转的精神与心理伤害,涉嫌触犯田纳西州刑法
3)法官迫不及待的在互联网公布判决全文,体现了他无法控制的对贺家发泄仇恨的强烈冲动
4)法官表现了种族优越主义思想
5)法官只选择了对贝克有利的贝克证词,蓄意忽略关键的贝克证词
6)基于以上蓄意忽略证据,法官制造了贝克从未阻挠干涉贺家探望的谎言
7)法官关于2001年1月28日的事实确认,采用了贝克方翻供后的证词,结果造成判决在这个问题上的说法自相矛盾
8)法官从开庭第一天就表现了对罗秦的极端憎恶情绪
9)法官蓄意地把贝克证词装扮成贺绍强证词,以误导公众
10)法官在最佳利益问题上采用出自贝克的虚假的证据
11)法官所谓罗秦在要回贺梅的申请书上蓄意不写要求探望的说法完全不能维持最起码的逻辑自恰
12)法官关于禁止接触令的来源的说法,涉及法庭本身是否违法,是正在司法调查的内容,法官的结论不符合贝克律师的宣誓证词
13)法官所谓贺家要回小孩是为了避免被美国驱逐出境的说法完全缺乏逻辑和法律的依据
14)法官所谓贺家不健康不安全的说法不符合有关检查报告,是歧视的表现

声明英文全文登在www.hunanfellow.com

有关报道见如下网页。


http://www.commercialappeal.com/mca/news_c...2898787,00.html

http://www.commercialappeal.com/mca/local_...2899689,00.html


http://www.commercialappeal.com/mca/local_...2899502,00.html
Anna Mae decision botched by judge


scubadiver 离线
级别: 营长

显示用户信息 
26楼  发表于: 2004-05-20   
ZT, supposedly from Mr. He himself, however, authenticity is not verified.

我是贺少强。说起来可能你们不相信,我这个人其实很少上网。这几天上网看看
,发现竟然有这么多人关心我的案子,让我感动不已。遗憾的是很多人对我有许
多误解,所以特在这里做一些解释并发表一项申明。

1.关于我要回MEI的动机问题。很多人认为我只是想借这个官司留在美国,甚至
法官在判决书中也指出我每次提出要回MEI都在移民局给我离境通知之后不久,因
此他也怀疑我要回MEI的动机。这里法官大人忽略了另外一种可能性,也就是正因
为我不得不离开美国,我才迫切地想要要回我的孩子,否则我有可能再也见不到
她。作为我本人,我并不想留在美国哪怕是一天。众所周知,按照我目前的情况
,如果我留在美国的话,也就是洗一辈子碗了。而我回国的话,凭我科班出身,
骂得洋鬼子也哑口无言的英语,不是吹牛,我随便在那个大城市教教英语,做做
即时翻译,多了不敢说,一个月两万三万一点问题没有。我在美国已经没有前途
,而回国大有可为,这种情况下我怎么可能是因为想留在美国而去打这个官司。
事实上,正是由于对MEI的割不断的感情驱使我打这个官司,即使几年如一日的在
餐馆里干最粗最累的活也无怨无悔。

有的网友说我因为说了中国的坏话而回国也成问题,那更是笑话。不知是谁杜撰
的我告诉Bs在中国女婴的死亡率50%,即使我说了这句话,没有确切人证的情况下
中国又能对我怎么样?我也不会到政府机关去求职。使馆现在仍然支持我已经对
这个问题做了最好的回答。

2.关于为什么将MEI给别人寄养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人指责我在MEI不到
一个月就送出去收养是缺乏亲情的一种表现。我承认,在MEI的出身前后我对她的
感情确实不深。我的确怀疑过她是否是我的亲身女儿。大家都知道,我和我太太
是那种大龄青年回国速配的婚姻,走的就是先结婚后恋爱的路子。所以即使我太
太已经来到美国,那时我对她并不是非常了解。正常的也就对我回国几天就中采
的可能性表示怀疑。加之当时我官司缠身,所以产生了将MEI送给人收养的想法。
我太太当时心里虽然舍不得,但她隐隐约约察觉到我的想法,同样因为对我不了
解,她隐藏了自己的想法,同意了我的决定。后来我才慢慢意识到这样做对我太
太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后来随着我们夫妇互相了解的深入,我开始相信妻子的话,MEI确实是我的亲身骨
肉。其实在那时这个问题已经不在重要。人和人的感情大部分是在接触中产生的
。在探视MEI的过程中,我逐渐喜欢上了这个活拨可爱的小姑娘,并且在感情上越
来越离不开她。对妻子的爱也使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要回MEI,不管怎么说她也是从
我妻子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即使她不是我的亲生女儿。

有的人对我们夫妇有四个月不探望MEI颇有微词, Bs也用这一点促使法官做出了
对他们有利的判决。四个月,准确地说是117天,我们的确没有见过MEI。但大家
想一想,我们和Bs关系紧张,我和我太太打工又很忙,所以很难找到一起去Bs家
的时间,这种情况下,117天是很容易就过去的。我们当时根本就没有事实遗弃的
概念,而现在我甚至怀疑Bs就是故意设置这个陷阱给我们。我们曾经有数次联络
不到Bs,他们的理由是去度假,有几次他们定出的探视时间正好给在我们有人打
工的时候,这样一晃四个月就过去了。

3.关于我们夫妇又生两个小孩的问题。第一个小孩是我们计划中的。那时候我们
已经准备要回MEI,所以想生一个小孩给MEI做伴,另外也估计到官司是漫长的,
一个新生儿可以聊解一下我们,尤其是我太太的相思之苦。第二个确实是计划之
外,那时还在哺乳期间,以为没事,结果中招。我们想这个小生命也是上帝给我
们的礼物,这样第二个孩子也就出生了。

有人攻击我想通过生小孩留在美国,这纯粹是无稽之谈。除了我前面说过的我不
想留在美国的原因外,我很早就知道我并不能通过美国公民的子女留在美国。我
是湖南土家族,本来我就有两个生育指标。再说国外出身的多胎子女既然可以办
中国护照,回国上户口又会有什么问题。最后,我如果能在国内挣足够多的钱,
四个五个小孩又有什么关系。所以我并不是想通过生小孩来得到留在美国和不回
中国的理由。

3.关于我的齐某官司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是犯了和科比一样的每个男人都
会犯的错误。一个妻子有着可能不是自己孩子的八个月身孕,一个老公远在千里
之外。ONE NIGHT
STAND,在海外也还算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可某些人总觉得自己吃了亏,需要男
方给出某种补偿。等到事情闹大,丈夫有所察觉之后就只有一口咬定自己是被迫
的。齐某新发的帖子就能看出她完全是给丈夫一个原谅自己的理由。这个帖子漏
洞百出,不值一驳。我承认我确实对不起我的妻子,但当时我考虑的更多的是她
可能先对不起我。为此事,我已经向我的妻子道歉,但我绝对不会向齐某道歉。


4.关于两份F2和其它一些关于诚信方面的问题。两份F2的情况很简单,就是第一
次相亲在到了谈婚论嫁的情况下(F2表已填),女方反悔了。买车的损招是车行
教我的。其实,这些并不是什么大事,如果没有以后的风波对我也不会有什么影
响。如大学并没有因两份F2表的问题而处理我。

挂一漏万,这里只是对网友们误解最大的几点做出解释。我承认我不是什么圣人
,但也决不想某些人想的那么不堪。最后想发表一项申明。

我看到岳某们在网上写的对我那些似褒实贬的文章,再联想他们对我出的那些溲
主意,非常生气。他们那些愚蠢的做法是导致法官反感和网友误会的最重要的原
因。说的好听一点,他们是好心办了错事,说的难听一点,他们简直是Bs派在我
身边的特务。另外,基金会也是由他们管理的,在日常工作中我从没有用过基金
的一分钱。我看基金的帐目也需要核查。因此,我郑重申明,以后岳某们的所做
所为与我无关,不代表我的立场。我将调查他们的动机和检查基金的帐目,并保
留运用法律手段追究某些不良行为的权利。

最后还想多说几句个人感想。在这几年的风风雨雨中,我失去了许多东西,人生
宝贵的几年时光,美国的身份(可能反而是一件好事),MEI的监护权。但同时我
也得到了很多东西,和妻子从最初的不了解互相猜疑到现在的患难与共,相濡以
沫,心心相印,两个健康聪明漂亮的宝宝,以及许许多多真心关心我的朋友。也
许在不久的将来我就会回国开始一段的生活,但这段宝贵的人生经历将永远不会
从我的记忆中抹去。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27楼  发表于: 2007-01-23   
贺绍强说会让女儿记住贝克家的爱
来源:美联社

在经历七年的漫长官司后,曾经失去女儿抚养权的贺绍强夫妇终于在2007年1月23日赢回了贺梅的抚养权。田纳西州最高法院法官在一致通过的裁决中,推翻了孟菲斯巡回法院作出的剥夺贺绍强夫妇父母权的判决。

田纳西州最高法院指出,孟菲斯巡回法院法官错误地剥夺了贺绍强夫妇的父母权。美联社最新消息说,最高法院还指出,因为不懂得美国的司法体系,并认为暂时放弃女儿便可让她得到医疗保险,贺绍强夫妇已因此得以了惩罚。

美联社称,现在,即将于下个月就满8岁贺梅,将会很快被从她只熟悉的贝克家中带走,返回她的亲生父母身边。不过,田纳西州最高法院并没有给出贺家团聚的时间表。报导说,在贺梅不到1岁时,这场争夺抚养权的官司便在田纳西法院展开。2006年,孟菲斯巡回法院法官钱德斯剥夺贺绍强夫妇父母权的决定,招致广泛的批评,指责其在文化和种族上存有偏见。

美联社指出,贺绍强夫妇争夺女儿抚养权的努力,得到了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和全美华裔社区的大力支持,他们指责孟菲斯巡回法院法官钱德斯存有文化偏见。

在赢回女儿的抚养权后,贺绍强对媒体表示,他和妻子渴望尽快与女儿团聚,但将会慢慢地给她一些时间,来调整离开贝克家的心情。贺绍强强调说,“我们想要我们的孩子记住他们(贝克家)的好,他们的爱。”

到目前为止,贝克家拒绝对田纳西州最高法院的裁决发表评论。贝克对美联社说,“现在,我们不知道何去何从,我们将会尽我们最大的努力。”

在小贺梅出生后,贺家又增添了两个孩子。贺绍强说,“在她每天早晨醒来时,她就能看见她的妈妈爸爸和弟弟妹妹,我们都有一样的面孔。”

记者注意到,在多维社1月23日第一时间披露贺绍强夫妇赢回女儿抚养权的消息后,一些网友在多维新闻的“网友互动” 栏目内留下很多评论。有网友说,Great News!(好消息);还有一位名叫ChunIn Lin的网友用英文写道:We are so happy to hear this result, we all support you Mr. & Mrs He(听到这个结果我们都非常高兴,我们都支持贺绍强夫妇)。

另一位多维网友写道:“我再次学到了一点:任何事情,不可以轻言放弃。你不放弃,赢的希望终将存在;你若放弃,赢的希望则灰飞烟灭。贺氏夫妇,十分了不起!经历如此的坎坷和挫折而没有放弃,明天应该会更美好!”

不过,也有网友留言道:“整个过程我都做了跟踪,我看不出谁是谁非。从自己是中国人来看,当然希望自己的同胞胜诉。但认为小女孩跟着那白人更好些。矛盾啊。”

还有网友用英文写道:Mr. He should get this lesson: never give your kids to any one even if it is short time. you did totally wrong no matter how difficult you had, stay together! (贺先生应该吸取这个教训:即使在困难时,也不要把自己的孩子给任何人。你做得完全错了,不管当时你有多难,都要跟孩子在一起。)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六六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28楼  发表于: 2007-01-24   
活该!

可怜的不过是孩子.
累嗳,不想说话。。。
清心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29楼  发表于: 2007-01-24   
心理堵得慌

不管怎样,祝福小贺梅,从现在开始健康,平安,幸福,不再被这件事烦扰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30楼  发表于: 2007-01-24   
贺梅案判决书:尽速让贺梅与亲生父母团聚
来源:美联社

2007年1月23日,田纳西州高等法院对贺梅案做出裁决,推翻原审法院所有判决,将此案交还雪碧县青少年法院(Juvenile Court of Shelby County),并命令其拟订计画,尽速让贺梅与亲生父母团聚。

首席法官贝格(William Baker)指出,这件父母(贺氏夫妇)寻回女儿抚养权的案件,原审法院基于亲生父母拋弃,并故意不履行子女探视义务长达4个月为由,终结其监护权。

但首先,田纳西州法并不禁止高等法院介入终止父母权案件。其次,证据清楚显示,在贺氏夫妇未尽探视义务的4个月期间,亲生父母与养父母(贝克夫妇)间存在纠纷,后来并形成司法案件。对此,原审法院对于故意不探视的裁决有误。而经过归纳,贺氏夫妇同意交让监护权给贝克夫妇的决定,是在不了解后果的情况下所做出。

父母权受宪法所保障,只有子女遭受实质伤害威胁时,才可被剥夺。虽然本案未成年当事人(贺梅)已与养父母居住达7年,培养深厚感情。但将监护权交还亲生父母,并不构成实质的伤害威胁。

基于上述考量,高等法院推翻原审法院的裁决,并命令其拟订计画,让当事人与父母团聚。

判决书摘译如下:

依法,任何人寻求终止他人父母权,有义务先证明2大要素:第一、有绝对稳固的理由;第二、必须证明终止父母权符合孩子的最佳利益。以上2者,皆须明确、有说服力的证据。这点,原审法院依据的证人,缺乏清楚的说服力。

本案中,终止父母权的判决主要基于,在养父母提出申请时,亲生父母已有4个月未尽探视义务。美国及田纳西州的宪法,均要求在法院终止父母权前,必须证明父母不适任,或若不终止,孩子将有实质伤害威胁(substantial harm)。

拋弃(abandonment)依法可以构成终止父母权的前提。拋弃的定义是:为了让孩子能被他人领养,父母放弃监护权。父母连续4个月故意未探视孩子,而且不提供合理的养育费用。事实上,虽然故意未尽探视义务可被视为不适任父母,但非故意连续4个月未探视,并不构成拋弃。此案中,亲生父母在这所谓拋弃期之间,曾积极透过法律途径争取监护权,虽然同时未尽探视义务,我们认为亲生父母有意探视,维持与孩子的关系,但遭不可抗拒的外力所阻挡。

根据纪录,2001年1月28日,贺氏夫妇在贝克夫妇家探视贺梅,但因为无法带女儿外出拍照而感到愤怒。两人拒绝离开现场,直至警察介入。接下来的4个月又5天,在贝克夫妇提出终止父母权诉讼前,贺氏夫妇曾寻求当地法院及媒体的援助,并得到2次出庭的机会。但2次开庭,皆被贝克夫妇藉法律程序拖延。

由于两家庭间就此产生敌意,贺氏夫妇的努力被导往法院,这不构成故意不探视或拋弃。因此,贝克夫妇收养及终止父母权的请求,应被驳回。

关于监护权的归属,原审法院的命令无法执行(unenforceable)。依法,亲生父母在争取监护权时,应享有优先权。但即便原先亲生父母自愿放弃监护权,在不具备极端状况(absent extraordinary circumstances)的情形下,亲生父母若在之后有意翻案,则不享有这种优先权。

然而,证据显示,当贺氏夫妇自愿放弃监护权时,受误导以为这只是暂时性的处置,且不了解这可能导致日后丧失争取监护权时的优先权。当时法院负责拟定同意书的职员作证时表示,贺氏夫妇曾被告知这只是暂时安置,而且他们有权探视。法院翻译人员则表示,母亲在签字前曾不断询问,确定这只是暂时安排,而且是为了让孩子获得健康保险才签字。因此,我们认为贺氏夫妇仍具备该项优先权。

此外,依法,法院终止父母权前,必须证明父母不适任,或若不终止,孩子将有实质伤害威胁。但在此案中,唯一的危险是孩子与养父母间的情感,这并不构成前述要求。而且我们过去也曾裁决,因案件延迟而导致孩子与养父母长期居住时,养父母并不因此占有争取永久监护权的优势。

最后,我们认为,关于贺氏夫妇有意带孩子回中国,这与孩子是否有危险无关。在与亲生父母争取监护权时,非亲生父母的经济优势或生活环境,并不影响判决。证据也显示,贺氏夫妇已经克服许多生活挑战,而且经济能力稳固。

基于以上因素,我们认为,贺梅的监护权,必须交还其亲生父母。原审法院应立即朝减少孩子心灵创伤为目的,准备并执行家庭团聚计画。

长期关心此案,过去曾全文翻译法院判决书的李进进律师指出,本案的重点在于,法官对于“拋弃”的定义。在此案中,由于诉讼,亲生父母有4个月的时间未尽探视义务,法官认为这不构成拋弃。

李进进认为,在此情形下,当双方有利害争议时,原审法官本应将监护权暂时交予第三者,同时让双方都有探视权,这可以避免孩子尔后许多不必要的心理创伤。此外,虽然孩子已在贝克夫妇家居住7年,但法官不认为离开贝克夫妇,会对孩子造成实质伤害。对此,法官明显不苟同非亲生父母藉技术拖延,保护自己与孩子的关系,导致日久生情,甚至据此争论孩子最佳利益的作法。法官也不同意因此降低判断标准,来决定亲生父母的优先抚养权。这点,他预料将形成案例。

他指出,若不服判决,贝克夫妇仍可要求联邦最高法院调卷审理。但在此同时,目前已得到的法院命令仍将持续执行。虽然联邦最高法院有权决定是否受理上诉,但在这类案件中,正义与否是其次。即便是联邦最高法院法官,也会以孩子的利益为优先。因此,他推测受理的机会不高。

以法律层面而言,最高法院完全推翻之前的判决,他认为贺绍强夫妇可谓全胜。贝克夫妇除失去监护权外,也将负担此案的所有上诉费用。对于华人,本案具有教育意义。遇到类似事件,一定要找负责任的律师,依法律程序争取监护权,最后必能得到公平的判决。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31楼  发表于: 2007-01-26   
贺绍强一家3个月内团聚 盼两年内举家回中国
来源:星岛环球网

对于田纳西州最高法院23日把贺梅的抚养权判回给她亲生父母的裁决,目前最惹人关注的是贺氏一家何时可以与小贺梅团聚,以及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的贺梅能否适应这个转变。贺梅父亲贺绍强昨(25日)对本报表示,相信最晚3个月内,便可以与女儿团聚,目前正与心理医生商讨一个最佳的过渡方法,他还强调,最迟不会超过两年,他们一家人最后仍会回到中国生活,不过,他并不会阻挠贝克夫妇日后探望贺梅。
此外,贝克夫妇上诉得胜的机会虽然不太,但法理上他们有3个月时间决定是否向联邦最高法院提出上诉。但不少法律界人士指出,贝克夫妇虽有权提出上诉,但预料获联邦高院接纳的机会不高。而贝克也曾表示,如果对贺梅交接的过渡安排顺利,他不会提出上诉。

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夺回女儿抚养权的贺绍强,目前正积极準备接回女儿的过渡工作,希望在心理医生的协助下作出一个最合适的安排,相信未来一个至三个月内,贺梅便可以与他们一家聚团。

贺绍强说,下星期会先带同两名弟妹,及其他华裔小朋友一起与贺梅见面,这是3年多来,他们首次一家人共聚一起,也是他们夫妇的朝思夜盼。贺绍强还记得,上一次与贺梅相见是在法庭内,只有20分鐘,4岁多的贺梅当时还记得他们,临别前还问父母为甚么一直不来看她,贺绍强当时含着泪回应,爸妈会每个星期来探望,可是这个承诺直到今天才能实现。

他还说,虽然贺梅与他们分开多年,但一直以来,贺梅都知道自已是中国人,也一直知道亲生父母的存在,而且弟妹与她年纪相若,一家人都能说英语,相信贺梅回家后并不会难以适应,只是在心理上需要一个过渡时间,他也会尽量作出配合。

谈到贝克夫妇,贺绍强难以不无怨恨,他无法理解的是,口口声声说为贺梅利益着想,为甚么贝克夫妇二人,却一再在贺梅面前,说她亲生父母的坏话,而且剥夺她与亲生父母见面的权利,这对于一个稚童,必然会造成不可弥补的心理创伤。不过,贺绍强考虑到贝克夫妇对贺梅的照顾,以及贺梅对二人的感情,所以他绝对不会阻止贝克夫妇前来探望贺梅,相信这对女儿也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至于接回贺梅后,他们一家何去何从,贺绍强表示,短期内仍必须以女儿的过渡期为依归,但长远而言,他还是想回到中国发展,一些国内的大学已向他招手,预料不会超过两年,他们将会举家回国。

贺绍强说,「在美国只能导餐馆打工,回国的发展肯定比这?好」。

如何交接小贺梅 两家均愿为孩子着想

田纳西州最高法院23日裁定华裔女童贺梅应尽快与生父母团聚,但其生父贺绍强和养父贝克均同意,为贺梅着想,重聚一事不能过于仓促。儿童心理专家也提醒双方要照顾贺梅的心理状况,搞不好可能严重影响贺梅的心智发展。

贺绍强的代表律师表示,贺氏夫妇希望尽快跟分别多年的女儿团聚,但他们不会急着要她回家,会让她慢慢适应转变﹔同时会邀请儿童心理学家及其他相关的专家帮忙拟定重聚计划,务求减低事件对小贺梅造成的身心影响。贺家现时首要的是重新开始接触贺梅。

贝克24日透露,贺梅已在23日晚知悉了事情的最新发展,她虽然扮作不明白所谓何事,但相信她是瞭解的。

多位儿童心理专家均提醒贺家和贝克家,必须注意贺梅的心理状况,否则可能造成终身难以磨灭的负面影响。

临床心理学家指出,从一个熟悉的家庭转到另一个陌生的家庭生活,对一个成年人来说也不是轻易的事,必须小心处理,绝不能要贝克家庭就此在贺梅的生命中消失,应该让贺梅感到舒服的情况下与贝克家继续保持往来。

否则如果处理不当,将会造成严重后果,包括令贺梅神经过敏或是变得孤立拒绝跟社会接触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halfmoon2 离线
级别: 排长
显示用户信息 
32楼  发表于: 2007-01-26   
A few thoughts that I have to let out:
1 I disagree with the statement "什么都不能剥夺父母之为父母的权利." I think it depends on what kind of parents we are talking about. I agree with 臭孩兒. I look down on HEs for their 將孩子寄養在別人家. I mean this is a baby we are talking about, not a furniture that you can put in a storage when you don't have enough space for it at home. Someone tried to excuse HEs by saying that they should be allowed to make mistakes and be forgiven for their mistakes. Well, they are allowed to make mistakes, but they have to face the consequences of their mistakes and suck up the serious consequence! HE was playing fire and now that he was caught on fire, he can only blame himself.
2. Disagree with 伪小宝. He's loss and gains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discrimination or being immigrants. He's initial loss was mainly because he was perceived as one with no integrity, which I agree. In a society like America where credit and credibility is the law, you lose your credit, you are discredited for ever and you will be "discriminated" for ever even for simple things such as applying for a credit card.
3. dislike what HE said about Bakers: "谈到贝克夫妇,贺绍强难以不无怨恨". I am sorry, they have raised your child for eight years. be grateful that your daughter is doing well in your absence.
4. 岳东晓's posts are suspicious? Is he really an attorney? His posts have more emotions than facts.
5. One message from the case: there is no free lunch.
6. Wish the little child all the best!!!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33楼  发表于: 2007-01-27   
中国尊严VS美国优越 贺梅父母细谈心路历程
来源:潇湘晨报
记者:曾鹏辉

昨日上午11时30分,美国田纳西州当地时间晚上9时30分,在旧金山岳东晓博士的帮助下,记者终于与贺绍强夫妇电话取得了联系。

“7年时间,所有的滋味都尝过了,让我心痛……好在这一切都过去了,永远会过去的。”电话那头,是搬动椅子的响声。贺绍强说,那是他的另两个儿女在房间里做游戏,再过不久的时间,贺梅回家后,他们三姊妹可以一起尽情玩耍了。

田纳西州的孟菲斯市(该州的第二大城市),一间租住房,一个普通的华人家庭,经历了7年血肉情感的磨难后终于有了笑声。他们所经历的事件惊动了中国驻美大使馆、30万海外华人、包括《纽约时报》等世界所有知名媒体、好莱坞影片制作中心……有人甚至更直接地说:“这是一个普通华人对美国法律的挑战。”

“感谢岳东晓博士、中国驻美大使馆、两位美国律师,7年来,此时,我们终于可以真正地松一口气了。”贺绍强现在安心地在当地一家中国餐馆连锁店当经理。

暂时寄养孩子引发7年官司

潇湘晨报记者(以下简称记者):你是怎样认识贝克夫妇的(抢夺女儿的美国人,他们有三个小孩)?

贺绍强:那是1998年年底的事,我妻子已经怀着贺梅。一个美国朋友在教堂里介绍认识的贝克,因为我妻子英文不好,但孟菲斯的教堂里可以学英语。正好贝克夫妇在那里,他们是世代基督徒。后来,我才知道,教堂里有一个“儿童领养中心”,贝克是要在那里领养小孩。后来发生的一切,都与这有关(一声长长的叹息)。

记者:第一次感觉贝克为人怎样?

贺绍强:还好,很有修养。因为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贺绍强被诬告性骚扰),我才把女儿交给贝克暂时抚养。他们夫妇很好,很喜欢孩子。我当初还心存感谢,孩子真的幸运。

记者:贝克什么时候开始翻脸的?

贺绍强:女儿没有医疗保险,贝克夫妇提出纳入他们名下,可以解决将来看病费用的问题。1999年6月,妻子与贝克签订了一个临时抚养协议。我们的失误是抚养没标明时限。签了字后,我们去贝克家见女儿时,被他们阻止,他们说,我们不能见贺梅了,小孩属于他们的了。我以为是开玩笑的,没料贝克夫妇满脸凶煞。

法院记录里被称为“恐怖分子”

记者:当初见不到女儿时,你们怎么对付的?

贺绍强:妻子天天哭啊,到贝克家里要人,他就打电话报警。而且,他还说,他的年薪40万美元,如果我们还闹的话,可以请最好的律师,立即将我们送回中国。进不了贝克的家,我们只能在他家外面哭泣。

记者:母子连心,妻子思念女儿时,有什么特别的行为?

贺绍强:两个事情我一辈子不会忘记。一是,女儿两岁生日时,我们向贝克请求一家人照全家福,但贝克拒绝。1月28日,女儿生日,下雪。妻子做了一块纸板,上面写着“归还我们的女儿”。我在外面打工,直到下班时,才发现妻子在贝克家附近。我们两人都哭了。二是,我们知道贝克每天下午4点有带着小孩散步的习惯,妻子就躲在附近的一个加油站看着自己的女儿,20多天后,被发现,加油站也不准呆了(贺绍强要把话筒交给妻子罗秦,但记者听到女子的哭泣声,罗秦没接电话)。

记者:你们不停地起诉,贝克威胁过你们吗?

贺绍强:可以讲他们一刻也没停止过。妻子在他家门外哭着要女儿时,他竟然叫来警察说我们是精神病患者。他们在当地很有势力,司法机关的许多人都是他们的朋友。孟菲斯法院的法官还是他的铁杆哥们,法院的记录里,我们还被称为“恐怖分子”。我失去了孟菲斯大学的奖学金后,只能到餐馆洗碗,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突然,孟菲斯市30多家餐馆同时拒绝我当洗碗工。后来才知道是贝克写的恐吓信,说哪家收容了我这个恐怖分子,就会要立即关门。没法,我转到了亚特兰大打工。

最险的时刻差点被驱逐出境

记者:这么多年来,许多美国人都认为,你们不可能赢这场官司。你们与贝克的较量中,有没有最险的时刻?

贺绍强:有。2003年10月4日上午10点开庭,孟菲斯法院法官准备要把我们驱逐出境。9点30分时,移民警察还来了,就只等法官宣布了,就送我们上飞机。这一切都是贝克搞的。因为我们不是美国公民,也没有绿卡。就在法官要宣布前,一位秘书紧急将一份特快专递交到了法官面前。戏剧性的事发生了。原来,中国驻美大使馆参赞兼总领事邱学军一直关注我们的事情,他们专门给美国移民法官交了报告,意思是,我们的官司不结束,就不能把我们遣送。那是美国移民局特地给我们一个特殊的政策(听到了笑声)。好多人都在帮我们啊。

记者:有多长时间没看见女儿了?

贺绍强:三年多了。上一次,是在2003年9月,孟菲斯法院指定的一个法院办公室里见到的。我与妻子都哭了。我们好想女儿。

记者:贝克耽误了你们7年时间,但也看到他对你女儿爱的决心,回过头来,你怎么评价贝克夫妇?

贺绍强:贝克对我的女儿很好,照料得很好,可以讲是真爱。但是他的爱是极为自私的,带着占有欲,没顾及他人感受。当然,我还是会感谢他的,毕竟他们伤害的是我们,没有伤害女儿。

记者:你们胜诉后,你跟贝克打过电话吗?

贺绍强:没有。

记者:孩子什么时候回来?你准备怎样给她解释这段历史呢?

贺绍强:还要一个过渡期。孩子回来后,我们会回到湖南,估计是今年五月份。等孩子长大后,我会慢慢告诉她的,父母一直爱着她。

给女儿准备了三个月过渡期

按田纳西州的法律规定,最高法院将贺梅判给了贺绍强,但不能立即得到孩子。

岳东晓说:“相关手续还要从田纳西州法院移到孟菲斯法院,要点时间,但绝不是重新审理,理论上最快至少也要12天。”

贺绍强专门请了心理医生,医生建议用三个月时间让孩子逐渐适应从养父母到生父母的过渡。

贺绍强昨日在电话中告诉记者:“第一个月女儿留在贝克家里,我们去探望,次数逐渐增加;第二个月再把女儿接回家,允许贝克来看望,但次数逐渐减少;第三个月,终止贝克来看望。”

明天,1月28日,将是贺梅8周岁生日。贺绍强说在贝克夫妇家,贺梅将第一次与生父母、养父母一起过生日。

“帮他,因为我们都是华人”

远在旧金山的岳东晓益阳话溜得很

正在美国旧金山的岳东晓昨天上午干脆用益阳方言与记者(记者老家也在益阳)交流。

“我是2002年从网上看到的贺梅案件,很震撼,我觉得要帮贺绍强,在当地媒体上,特别是当地法院的网站,我写了大量的文字对案件予以质疑。”

2006年10月4日,田纳西州最高法院的法庭上,已经电话联络了4年时间的岳东晓与贺绍强第一次见面。

“他很憔悴,但没有绝望。”贺绍强久久抓着岳东晓的手,说是用感激是不能表达的。

岳东晓不是律师,只是一位电脑兼物理博士。他用搞科研般的思维、逻辑,终于从案件中找到了破绽,让一直处于劣势位置的贺绍强终于彻底翻盘,赢得了官司。

“反正你不是律师,可以轻装上阵。”记者说。岳东晓立即驳回:“错了,我的压力还大些。”

岳东晓分析,一方是要确立美国的优越,一方是要树立中国的尊严。这是一场真理之战、道义之战。在美方,被认为是善良的美国人拯救被遗弃中国女孩的真情故事。好莱坞电影制作中心早已经盯上了这个题材,只待结果出来,就立马开拍。贝克的律师也正在用这个成功剥夺中国非法移民父母权的案子作为竞选田纳西州司法部长的资本。

“我跟贺绍强说,假如此案失败,你赔了女儿还将成为民族的罪人,一点也不夸张。真善美,假恶丑,胜者决定一切。我们每个华人都输不起的!”

在岳东晓接受案件5年的时间里,他多次从旧金山飞到3000多公里外的田纳西州最高法院,免费为贺绍强出谋划策。

根据田纳西州的法律,父母如果蓄意连续四个月没有探望小孩,或者蓄意四个月没有支付抚养费,则构成故意遗弃。

“贺绍强构成故意遗弃的条件都具备,这是导致他以前败诉的最主要原因。后来我所做的就是围绕这个找到论据来推翻。”

在田纳西州,岳东晓遇到了最强力的对手,贝克的律师帕立西,一个担任过10多年美联邦检察官、在当地最权威的律师----而且,“他与贝克的关系好得几乎是一个鼻子出气”----但还是被岳东晓打败了。

“这官司会不会就此彻底结束,贝克还会再翻盘吗?”记者问。

岳东晓很认真地说道:“他们要告的话,就只能是美联邦法院了,但这种再翻盘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贺绍强可以开香槟庆贺了。”

许多街坊到贺绍强老家邵阳祝贺

昨日下午,记者联系到了邵阳市贺绍强90岁的老父亲贺胜意。听到孙女终于判归贺家后,老人大声说:“我要我的孙女!”

贺胜意的大女儿贺合群说,这么多年来,年迈的父母亲一天都没放弃过要回孙女的想法,时不时要骂几句:“美国佬不要脸,人家的崽也要,又不是一个用的家伙,你要就拿走算了。”

贺合群说,父母亲退休后身体很健康、开朗,只是思念弟弟一家人时,就闷闷不乐。贺绍强共有四兄弟、两姊妹,他排在最末。

贺绍强从失去女儿到赢回女儿的悲喜经历,邵阳老家人全都知道了。这几天,许多街坊邻居都特意来祝贺。

尽管离贺绍强一家回来还有一段时间,但贺胜意已经开始张罗迎接他们了。
[ 此贴被卡拉在01-27-2007 12:34重新编辑 ]
描述:图:贺绍强夫妇在得知胜诉消息后激动万分
图片:2n9kghu.jpg
描述:2003年时的贺梅
图片:31824621.jpg
描述:2006年10月4日,当地华人在田纳西州法院前声援贺绍强夫妇,左一为贺绍强。
图片:3198723.jpg
描述:2006年10月4日,岳东晓和贺绍强(右)在田纳西州最高法院的合影。
图片:3204392.jpg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lili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34楼  发表于: 2007-01-28   
what if HE MEI say... I do not want to go back to CHINA?
iceberg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35楼  发表于: 2007-01-28   
虽然胜了,但是以后的问题,哎……
不是每只蛋在二十一天后都会孵出小鸡来,有很多事情光看开头是猜不到结尾的。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36楼  发表于: 2007-01-31   
美国酝酿首部以华人命名法律“贺梅法案”
来源:青年周末

胜诉关键:州高院法官不受地方政治影响

贺梅生父暂未打算反诉美国司法制度


首部以华人命名,也将是美国田纳西州首部保护亲生及领养父母权利的法律----“贺梅法案”正在酝酿中。

“贺梅法案”源于一起抚养权案,看似简单,却审了7年。该案因涉及一对留美中国夫妇、一对美国白人夫妇及中国夫妇8岁女儿的归属,吸引着无数中国人、美国人的关注。

当地时间1月23日上午,田纳西州最高法院推翻了之前两个地方法庭对此案的判决,把贺梅,这个8岁女孩交还到亲生父母贺绍强夫妇手中。而之前的两次判决中,贺绍强夫妇被剥夺了为人父母的一切权利:探视权、监护权、父母权……

7年光阴蹉跎,背后是怎样的力量在左右?

终于赢了的贺家,是否会为自己失掉的7年时间讨回公道?

迎接小贺梅的有新的床和新的名字

1月23日,对贺绍强一家来说绝对值得纪念。大女儿贺梅的案子判决的日期与儿子贺文漓的第一次的手术竟然是同一天。今年六岁的贺文漓是贺家唯一的儿子,但是,这个浓眉大眼的男孩子,右边的耳朵出现了天生不健全。因为手术,他们得到大女儿可以回家的消息及接受各大新闻媒体访问都是在医院进行的。

从医院回家的2小时后,记者来到他们家。在3个小时的采访中,罗秦的眼泪一直没有干过,“贺梅还没回来,我们一家现在5缺1。”罗秦说。

清贫的家等待大女儿归来

贺绍强夫妇目前和儿子、小女儿一起租住在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郊外一栋公寓楼里。这是一个安静的住宅小区,离孟菲斯市中心不到20分钟的车程。连体的小楼,朝阳的露台,在冬日里也透着温暖。

女主人罗秦给记者开的门。这个两房两厅的房子,从门口可以直接看到另外一边的阳台,除了饭桌与一张沙发之外几乎没有任何的家具。

家里的地毯实在应该清洗了,放在地上的各种水果堆在一起,贺绍强正站在厨房的电饭锅前吃饭。电饭锅和一个20寸的液晶电视机是他们自有电器。

这套房子的房租大约每个月需要600美元。再加上大约100-200美元的保险费、一家人200-300美元的伙食费、2个孩子的花费,贺绍强每个月在中餐馆打工挣来的2000美元所剩无几。

他们有两辆轿车,看不出牌子,却看得出很破旧。他们还曾经因为汽车太破出过几次车祸。在美国,轿车就像鞋子,是必需品。

贺绍强本来有一部手机,但每分钟0.45美元的通信费是笔不小的开支。官司打完了,贺绍强就把手机停了。家里又没有固定电话,将来要找到他们也许会不太容易。

新床是为女儿准备的

贺绍强夫妇从来都是睡在地上,仅有的2张床垫是两个孩子的。其中一张白色的床垫是2006年买好的,专门给贺梅留着。

贺梅现在还在养父母贝克夫妇家。贺绍强夫妇的代表律师高登(Richard Gordon)与西格尔(DAIVE SIEGEL)告诉记者,目前法院的判决已经下来了,法庭的判决很直接,因此女儿可以直接回家,没有任何的障碍,只是程序上的等待。

“最迟2月5日,孩子就可以与父母团聚了。”高登律师说。

罗秦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的交接可以顺利完成,能够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让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而在贺梅适应了“新家”之后,就带孩子回中国。

贺梅的原名是贺思家

“原来我们给女儿起名叫‘贺思家’,就是思念家乡的意思,但是,在女儿还小的时候,就出现了这件官司,于是有了贺梅(ANNA MAEHE)的名字,现在女儿可以回到自己身边,会考虑把名字改回来。”贺绍强说。

回忆起与女儿相处的时间,夫妇俩的脸上出现了微笑。在贺梅2岁的时候,法庭允许他们见过一次贺梅,相处得十分愉快。这个愉快,伴随他们3年之久。3年之后,孩子5岁的时候,他们再次见到女儿。当时,由律师向法庭申请的这个有录像的30分钟相会,为此次在最高法院最终赢回女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时,他们十分担心女儿会不认识亲生父母了,因为当时抚养孩子的贝克夫妇希望贺梅可以完全忘记自己的父母。然而,当时在见面的时间里,他们相处得很好,孩子一点也没有不适应的感觉。

“我相信血浓于水,孩子一定是我的。”罗秦说。


除了感谢还是感谢

采访时,“谢谢”几乎被贺绍强夫妇不停地挂在嘴边。

孟菲斯当地华人在2000年组织了“贺梅基金”,但2003年,地方法院第二次判决后,“贺梅基金”被法院下令封了,理由是不允许以“贺梅”的名字命名基金。“直到今天,我们也没弄明白第一个基金里的钱到哪里去了,据说是用来支付法庭给贺梅指派的社工和心理医生的费用。”蔡金良说。

很快,华人们就又组织了一个新的基金,叫做“贺家团圆基金”。

最后,中国驻美大使馆也介入此案,并希望能得到公正的判决。

“要不是得到许多华人朋友的支持,这个官司是无法进行下去的。”贺绍强说。

是否反诉美国司法制度未定

贺绍强夫妇现在并没有在美国的合法居留权。下一步的打算他们也并没有太清楚的规划。

“大概要半年后回国吧。”贺绍强说。半年里,他们得让小贺梅尽快适应环境,还得把儿子的耳朵治好,毕竟孟菲斯的儿童医院是世界著名的,而且儿子是美国公民,可以享受免费医疗。

至于是否会反诉贝克夫妇以及整个司法制度,他们也不知道。原先义务为他们做了5年辩护律师的两个善良的犹太人,并不是民权律师,而且,似乎并不愿意介入带有种族、政治等色彩的官司中。因此若要反诉,贺家必须另外找民权律师。但贺家仍然拮据,有民权律师愿意像高登与西格尔那样义务帮助他们吗?一切都是未知。

但可以确定的是,贝克夫妇不会向联邦最高法院上诉庭上诉了。贺梅回归家庭只是时间早晚和方式问题。

“我特别想回国。找个大学教英语,应该没问题的。”贺绍强说。

7年过去,他们笑到了最后。但用来交换这个结果的代价,实在太大了。

贺梅抚养权案过程

-1999年2月23日正在亚里桑那大学就读的贺绍强因被指控性侵犯而面临着棘手的法律和经济问题。随后,贺绍强夫妇签署临时协议,把出生仅3周的女儿贺梅托付给白人夫妇贝克一家抚养。

-2000年贝克夫妇不再同意贺绍强探视贺梅,双方发生冲突,贝克夫妇认为贺绍强夫妇遗弃贺梅,要求儿童法庭剥夺贺氏夫妇抚养权。

-2004年5月12日孟菲斯地方法庭的一位法官作出判决,宣布终止贺绍强夫妇对女儿贺梅的父母权,让贝克夫妇继续抚养贺梅。

-2005年11月23日孟菲斯巡回法院作出判决,维持地方法庭判决。

-2006年4月田纳西州最高法院接受了贺绍强夫妇的上诉申请。

-2007年1月23日田纳西州最高法院将贺梅抚养权判给贺氏夫妇。

“之前参与审判的人应感到羞耻”

“其实这个案子再简单不过了,就是一对父母要求要回自己的孩子,现在要回来了,仅此而已。但我在贺绍强的律师那里看到的卷宗,叠起来比我还高。”美国《侨报》驻洛杉矶记者蔚宇告诉记者。她接到采访“贺梅案”的任务后,在孟菲斯待了3天,交出了9000字左右的稿件。

不了解寄养协议是贺家的失误

1999年2月23日,罗秦第一次把贺梅送到贝克夫妇手里时,她不会料到这一送,会惹来一场长达七年的麻烦。

贺绍强当时被控性侵犯一位华人女性,丢了工作。妻子罗秦刚生下小贺梅不到3周,这个家庭就面临断炊的窘境。为了腾出时间找工作,贺绍强夫妇与当地的贝克夫妇签了一个为期3个月的临时协议,把贺梅寄养在贝克家。

“当地有一个专门到中国领养孩子的父母圈子,都是医生、律师等工作体面、收入又高的美国人,贝克夫妇没有孩子,但因为他们是做生意的‘暴发户’,不容易进入这个圈子。所以他们从1998年就在当地领养孩子的中介机构登记要领养孩子,到1999年才排到他们。”蔚宇说。

孟菲斯天主教会向记者证实了贝克夫妇是他们的“客户”之一。一位叫Dianne的工作人员称天主教服务处寻找合适的领养对象是基于对被收养家庭的倾向和收养家庭的环境的考虑。但由于对当事人隐私的保护,Dianne拒绝透露贝克家的任何情况,也拒绝说明在当时贝克一家是否最适合领养小贺梅。

临时协议规定的3个月过去了,罗秦打算把贺梅送回重庆老家由母亲抚养,并为孩子办了护照。但一时间找不到回国的朋友帮忙。而这时贝克夫妇提出由他们出钱为贺梅重新购买一份“富人”的医疗保险。“他们对贺家说贺梅原来的保险是穷人的保险,不全面。你知道,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他们就答应了,并且签了一份寄养书,就和把孩子送回重庆要签一份寄养书一样,只是暂时交出监护权而已。”蔚宇说。

1年后,贺绍强的性侵犯案被判无罪。当夫妻俩去贝克家领回孩子时,却被告知不得见贺梅,也不能把贺梅领回去。只有高中学历的罗秦,当即哭昏在地,贝克夫妇叫来警察,说罗秦有精神病,不适合做贺梅的母亲。

随后贝克夫妇以贺氏夫妇遗弃贺梅为由,向地方法院要求剥夺贺氏夫妇的抚养权。

一纸寄养书,是否能说明贺氏夫妇主动放弃了贺梅?因为没有明确的法律,地方法院两次都站在了贝克夫妇这一边。直到最终最高法院的彻底改判。在1月23日田纳西最高法院长达20页的判决书中,用“negate of duty”(“失职”)来表述孟菲斯地方法院和青少年法院的法官、书记员、律师、心理医生。这些专业人士的做法,直接导致了“贺梅案”延至7年。

没有陪审团地方法庭法官作用独大

2000年第一次审判开始时,贝克夫妇就向法庭提出不要陪审团参与审案。

“因为这个案子牵涉到‘人’的问题,当事人贺梅又是个孩子,孩子是无辜的,也没有办法为自己说任何一句话,通过专业人士来判,公正的可能性更大。当时大家也都这样接受了,但是没想到是这样的一群人……”蔚宇说。

DNA测试是对贺氏夫妇的侮辱

翻阅前两次审判的记录,会发现许多被法官采信为“证据”的说法其实很可笑。“贝克家的律师在法庭上说罗秦要把贺梅送到每月只有25美元生活费的重庆,贺梅会饿死,还说他们现在不止一个孩子,贺梅又是女孩子,一旦回到大陆,会被绞死。”蔚宇说着说着自己忍不住笑起来了。

“贝克夫妇急着要赢官司,他们在庭审现场怎么说都行,但是这个涉及到另一个国家国情的言论,与案情毫无关系,也被法官当作‘证据’写到判决书里 ,我觉得很难以想象。难道人们可以自动选择祖国?” 蔡金良说。

在第一次审判中,法庭要求贺氏夫妇做DNA测试,因为怀疑贺梅不是他们的女儿,并且法官承诺,如果他们通过这个测试,就让他们见女儿。

“这是对当事人的极大侮辱,在美国,只要是婚姻内的子女,父母没有义务向任何人解释孩子是哪里来的。但是罗秦还是去做了这个检测,但结果呢,根本没见到贺梅。”蔚宇说。

在孟菲斯地方法院,有一位法官站在贺氏夫妇一边,却被调离了。

地方法庭指派的心理医生并未与贺家见面

“我们交了5000美元的钱,被告知是给心理医生的,但是我们到现在都没见过前两次审判时的心理医生。”贺绍强回忆,当时在前两次开庭中,心理医生都作证说贺梅如果回到父母身边会受到伤害,因此要永久剥夺他们的父母权,不让孩子和父母见面。而事实是,这位心理医生并没有见到贺梅与亲生父母的接触就给出证言。

这次最高法院的审判有两位心理医生,一位白人,一位黑人。最后这两位心理医生做出了和之前截然相反的证言,说孩子与亲身父母生活在一起是好选择。

最高法院的判决下来之后,孟菲斯地区最大的媒体《孟菲斯商报》(Commercial Appeal)在当天的评论员文章中说,之前参与审判的人,都要“感到羞耻”(“feel shameful”)。

“这句话是很‘powerful’的,我再没有见过比这更强烈的字眼了。美国人是很讲面子的,现在这么多人在当地的主流报纸上被这样说,真是找个地洞钻进去都不为过。”蔚宇说。

前两次判决被种族歧视所左右

“贺梅案”早就不仅仅是华人的事了。当地的黑人团体,黑人教会、朝鲜人、日本人、越南人、广东老华侨后裔……全部出动了。

“当我和当地其他少数族裔的负责人说起‘贺梅案’,大家都非常有共鸣,也都很帮忙。我们都是少数族裔,我们知道在孟菲斯,美国南部,种族歧视意味着什么。”蔡金良说。

在记者采访与此案有关的人时,“种族歧视”是绕不开的字眼。蔡金良告诉记者,之前在当地西班牙语族裔中也曾经发生过类似“贺梅案”的官司,但在地方法院就被纠正了。不像“贺梅案”闹得这么大。

为什么“贺梅案”到了田纳西最高法院才会得出这样一个完全推翻地方法院的判决?

“其实说白了也很好理解。地方法院,包括青少年法院的法官都是选民选出来的,而最高法院的法官是州长推荐的。如果是选民选出来的法官,那么自然要按照大多数选民的意愿来办事,其实并不真正独立于地方政治。而在孟菲斯或者说田纳西州,可以说持有种族歧视观点的白人比其他地方都多。只需要看看法庭对待贺家的态度就知道了。歧视从经济地位,到国家背景,到文化程度,无处不在。”

孟菲斯是个有故事的城市。

臭名昭著的“3K党”的发源地,1968年马丁路德·金就是在这里遇刺身亡。

蔚宇在这里接触了一些参与了前后两次庭审的人。“都是与贺家素不相识的人,在法庭上哭的晕过去了的都有。所以我在稿子里说:很多的团体,花费了无限的时间和精力在帮助贺家。”

在孟菲斯用了三天时间做完所有采访后,蔚宇在临走之前来到了马丁路德·金的博物馆。

“我在里面哭了2个小时。我看到黑人争取平权这条路,一步一步走过来有多么的不容易,一个个夏天的步行,一个个黑人串连,多少个失踪的黑人,拿着名单一个个对。当时的黑人面临的是大屠杀,几万黑人就这么没有了。在那种情况下他们还是挺过来了,而且确实拿到了平权法案。给中国人也带来好处。”

“如果我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要把他们的事情推到好莱坞去拍一部电影。来美国10年了,第一次接触到这种能够进入到美国社会各个环节的案子----关乎伦理道德,司法体系,并且挖到人心的最深处。”蔚宇说。

“贺梅法案”开始酝酿

1月25日,美国田纳西州众议员候选人哈德威(G.A. HARDAWAY)准备向州议会提交名为“贺梅法案”(“ANNA MAE HE ACT”)的提案,以健全目前田纳西州的法律,确保亲生父母权及领养的父母权不再受到不必要的干扰。

这个目前尚在酝酿中的法案,会交给参众两院的专业律师起草为成文的文件。如果能在参众院得到大家的支持,州长签字后将成为田纳西州第一部用华人名字命名的法律。

“贺梅案”成为典型案例

哈德威和大孟菲斯地区华人联合会前会长蔡金良是朋友。由于蔡金良一直在帮助贺绍强一家打官司,哈德威也格外关注“贺梅案”。

“小贺梅是一个‘百万宝贝’。” 颇具演说家气质的哈德威说,“目前是提交这个提案的最佳时间。小女孩父母权之争的背后,更是一场残酷的战争,牵涉到美国的政治、文化、种族及社会方方面面。”

田纳西最高法庭为了这起家庭伦理案,破天荒地连续11天公开审理,每天12小时的听证,全城轰动。

判决书下来之后,《Good Morning, America》的金牌主持拉里·金在现场做直播,这些美国最主流的媒体在当天都在头条做了讨论。

“贺梅案”,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家庭伦理案拖了7年之久;第一次这样的家庭伦理案,打到了最高法院上诉庭;而且最高法院完全推翻前两次地方法院的判决,也是罕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贺梅案”创造了一个田纳西州历史上所没有的儿童抚养权案例,让“贺梅法案”也就有了可资借鉴的真实案例。

田纳西州一直没有对父母权利的明确法律

田纳西州参议员铁特(REGINALD TATE)在州议会明确地表达了对哈德威和他带来的“贺梅法案”的支持。

“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就像原色彩一样不容混淆的。”这位非洲裔美国人是个对装饰艺术很有研究的设计师。

“但这个简单的案子延迟了许久才解决,并且需要层层苦苦上诉,更说明了田纳西州在法律上对于父母权及领养父母权方面的不完善,是时候通过立法把这些权利的‘定义’确定下来了。”铁特说。

在争夺孩子的历程里,贺家面对的不是一个贝克,而是一个系统。

“原审法庭从法官到参与此事的专业人员,包括律师,心理医生等等,他们原来应该有的良知都不知道为什么不见了。最高法院的最终判决书,就直接的指出了这一点。只有立法,才可以堵住这个漏洞。”哈德威说。

不但是对亲生父母,“贺梅案”也暴露出对领养人权益保障的缺乏。“如果不立法,很多想领养孩子的家庭会由于法律规定的模糊而犯错,从而失去自己领养的孩子。也许贝克夫妇也是其中之一。”蔡金良说。

这位1986年从北大经济系毕业赴美留学的高个子男人现在已经是孟菲斯地区华人圈子里的领袖人物,他对“贺梅法案”的通过很乐观,但不敢作出时间上的判断。
描述:罗秦:“贺梅还没回来,我们一家现在5缺1。”
图片:Img247979507.jpg
描述:蔡金良、哈德威、铁特在一个黑人酒吧讨论“贺梅法案”。
图片:Img247979509.jpg
描述:犹太律师无偿帮助贺家打了5年的抚养权官司
图片:Img247979510.jpg
描述:资料图片:贺梅
图片:Img247979511.jpg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姍姍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37楼  发表于: 2007-02-02   
I feel happy for the Chinese couple, especially feel happy for the mom.
I know how difficult it is for Chinese to win a case in the U.S.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38楼  发表于: 2007-02-21   
特稿:贝克让贺梅首次公开面对媒体
来源:多维新闻网

多维社记者纪军报导/多维社近日分别采访了岳东晓、贺绍强和罗秦,并从2月20日开始陆续发表这些专访。据贺绍强和美国媒体最新透露,贺家和贝家律师2月21日下午在孟菲斯少儿法庭商讨贺梅抚养权移交问题。不过,就在少儿法庭将就贺梅移交事宜做出最后决定之际,贝克家却让8岁的贺梅首次出现在美国主流媒体上。

美国广播公司(ABC)在2月21日的《早安美国》节目中,播放了贺梅在贝克家的生活片段,然后又以连线直播方式对贝克夫妇和他们的律师进行了现场采访。多维社注意到,在ABC播放的视频片段中,首先出现了贺梅在趴在地毯上画画的镜头,随后又出现了贺梅的特写镜头。

ABC说,这场历时七年令人心碎的抚养权争夺案,今天已进入最后阶段。双方律师将在孟菲斯少儿法庭敲定抚养权移交的计划。在ABC的视频中,出现了贝克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饭,以及贺梅吃饭时有说有笑的画面。ABC说,从小就开始抚养贺梅的贝克家,在田纳西最高法院做出判决后,现在到了让贺梅与其“从未知道”的亲生父母团聚的时候。

随后,ABC报导还介绍说,8岁的贺梅还有三周时间与贝克家生活在一起,在田纳西最高法院做出判决后,贝克家将逐渐把贺梅归还给她的亲生父母。这时,贺绍强夫妇出现在画面上。ABC接着说,贝克担心的是,贺家会把贺梅带回中国。

画面上再次出现了贺梅趴在地毯上与贝克下棋的镜头。贝克说:“你认为你去中国是幸运的?”贺梅回答说:“永远不。”ABC说,在贝克家首次公开的在本周录制的录像中,贺梅不承认自己有中国血统,她不想吃中餐,她还告诉大家,她是墨西哥人。

在ABC播出的节目,还有贺梅头戴墨西哥帽子,以及她贝克一家人在沙发上和同贝克家小女儿拥抱的镜头。随后,ABC又简单介绍了这场历时近七年的官司,并配有贺绍强夫妇和贝克夫妇在法庭内和法庭外的镜头。ABC说,上个月,田纳西最高法院裁定归还贺绍强夫妇父母权。不过,贝克父母仍在挑战最高法院的判决。

在对贝克夫妇的连线直播采访中,主持人说:还有三周时间你们就将把贺梅交给她的亲生父母,她现在怎么样?贝克说:我们现在已提出上诉,但也为最坏的结果做准备。我们已把法官的决定跟贺梅解释过了,她将与她的亲生父母团聚。此外,我们还将等待少儿法庭,法官还没有做出决定。

主持人对贝克家的律师帕里什(Larry Parrish)提问说:今天少儿法庭将商讨移交抚养权问题,贝克家和贺家都不会参加,只有双方律师到场,你预计今天会发生什么?帕里什说:现在所有的主题都是有关贺梅本人,与贺家和贝克家都无关,所有这一切都是关于贺梅本人的。我们感到非常欣慰的是,少儿法庭昨天已经指定了一名保护人还有一名律师。现在,贺梅已经有了自己的律师和保护人。我们现在可以把我们所有担心,都交给她的保护人和律师。少儿法庭也将会根据贺梅的最佳利益,来做出决定。现在这个案子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贺梅的最佳利益。

主持人对贝克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贝克一家如何度过目前这个难关。贝克说,我们现在已为最坏的结果做了准备,贺梅还没有接受它,她现在对这些计划还不太了解。贝克还说,贺梅现在也不知道,她可能会被带上汽车交给陌生人,她可能还会被带到机场送到中国,而她却不懂那里的语言,不认识那里的任何人。贺梅对所有这些都不了解。

露易丝最后表示,未来几周的成功关键将会是,“我们是否能够一起工作,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愿意这样,但我不知道他们(贺家),是否也愿意这样。”文章最后说,贝克夫妇和贺绍强夫妇可能会在今天就得到答案。

在美国广播公司和《今日美国报》都以大篇幅对贺梅首次曝光进行报导后,多维社在2月21日上午致电贺绍强,请他谈谈对贝克家最新举动的看法。贺绍强对多维社说,他刚和他的律师谈论了这个问题。贺绍强说,贝克家把贺梅的照片放在《今日美国报》第一版的最上面,令我们感到非常担忧。

贺绍强告诉多维社,贝克以前曾说过,他们不会把贺梅曝露在媒体面前,因为他们说要保护小孩的最佳利益。但他现在却主动第一次向媒体公开了贺梅的照片,我们刚才同律师交谈了一下,律师指出,贝克这样做充分暴露出他们的虚伪性,当他自己想做一件事的时候,他根本就不考虑小孩的最佳利益。


贺绍强对多维社说,贝克以前不让媒体见到贺梅,主要他自己心中有愧,不想让孩子知道这些。贝克的举动,已经充分地暴露出他的两副面孔。关心这个案子的人,通过今天的报导,就会对贝克家有更真实的了解。

稍后,多维社将会跟踪报导少儿法庭对贺梅抚养权移交事宜的商议结果。此外,多维社还将在晚些时候发表对岳东晓的专访。多维社计划在本周末发表对贺绍强的专访。


贝克最后说:贺梅所知道的一切就是,她从出生三周后就认识的这个家庭,现在对她最重要的事情,也是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我们要把贺梅的最佳利益放在首位。焦点不要关注我们和贺家,贺梅才是关注的焦点。我们希望关心我们的人访问我们的网站,会发现更多的有关贺梅的信息。

多维社还注意到,2月21日的《今日美国报》也发表了贺梅案的长篇文章,并配发了几张图片,其中包括在头版刊出贺梅的近日照片。《今日美国报》说,今天这个小女孩的战争,可能正接近结束。在田纳西最高法院判定归还贺绍强夫妇父母权后,根据最高法院的决定,贺家的律师和贝克家的律师将在少儿法庭会面,商讨制裁出一项让贺梅与其亲生父母团聚的计划。

但贺家和贝克家正以不同的方式来为这个即将到来的日子做着准备工作。《今日美国报》说,贝克家并没平静地面对下一章。在经过几年“非常小心和非常具有保卫性的”保护,不让贺梅在媒体前曝光后,贝克夫妇已经决定敞开家门,欢迎《今日美国报》和美国广播公司的记者采访,希望借此来吸引公众对贺梅案的关注。贝克说,“很明显,我们更加绝望了。”

文章说,贝克也开诚布公地谈论了他让贺梅在媒体前曝光的策略。他说,“我们想让人们站出来说,这(田纳西最高法院的判决)不是正确的。”在谈到此时这样做会带来什么不同结果时,贝克表示,让法院重新审理这个案子,让他们留住贺梅。贝克说,失去她就会象是经历一次死亡。

贝克说:“我们现在请求的是,一些人能抽出一些时间来问问她都在想些什么。”

但贺家则指出,现在法院已同意,他们是贺梅的父母,她是他们的女儿,是他们的亲生骨肉。贺家发誓永远不会放弃女儿,并已为此搏斗了好多年。英文不是很好的罗秦,通过丈夫贺绍强的翻译对记者说,她对女儿的爱是一种母亲本能的爱,是无私的和无条件的爱。

《今日美国报》还用很篇幅介绍了贺梅案的经过。文章最后又回到贝克家中,贝克夫从露易丝坐在沙发,平静地谈着过去两家人因争夺贺梅抚养权所引发的争执。两家住得很近,贺家住在两英里以外的地区。两家的孩子都在一个公园,有时露易丝和罗秦还能在当地的沃尔玛相遇,最近就曾碰到过一次。
描述:图为美国广播公司(ABC)2月21日公开的贺梅最新照片。
图片:Duowei_2007_2_21_14_12_50_242_850.jpg
描述:2月21日出版的《今日美国报》发表了有关贺梅案的长篇报导,并首次在平面�
图片:Duowei_2007_2_21_13_53_46_366_361.jpg
描述:2月21日出版的《今日美国报》发表了有关贺梅案的长篇报导,并首次在平面�
图片:Duowei_2007_2_21_13_51_0_431_39.jpg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39楼  发表于: 2007-02-21   
After custody battle, Chinese girl set to be united with birth parents
By Robert Davis, USA TODAY

MEMPHIS — Today the war over a little girl may finally be coming to an end.
Eight years ago, two Chinese immigrants gave their infant to a Memphis couple. Shaoqiang and Qin Luo He, known as "Jack" and "Casey," were battling legal and health problems at the time. They say Jerry and Louise Baker promised to care for their daughter only until they could get back on their feet.

But the Bakers have denied that in court. They took the child through an arrangement with a Christian adoption agency and did not return her, instead making moves to adopt the girl. The custody battle has made news all over the world and drawn attention from family advocates, the Chinese community and groups concerned about adoption and immigrant rights. Across this city and across the nation, people have voiced strong opinions about where the girl should live.

After years of bitter fighting and court decisions, the Tennessee Supreme Court has restored the Hes' parental rights. And today, when lawyers meet in juvenile court here, they are expected to map out a plan to reunite 8-year-old Anna Mae He with the biological parents she has never really known.

The two families are preparing for the future in very different ways.

"The war is over," Jack He says. "The end of war brings love, peace and happiness." He says he looks forward to getting to know his daughter and telling her: "You are a lucky Chinese girl. You have two families to love and two families that love you."

The Bakers are not facing the next chapter quietly. After years of being "very careful and very protective" in shielding Anna from the spotlight, they decided to open their home to USA TODAY and ABC News in hopes of drawing public attention to their case. "We're obviously more desperate," Jerry says.

Anna Mae has lived with the Bakers since she was 1 month old. For years, the courts had supported the Bakers' contention that they could provide a safer, more stable home.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court battles, Casey He was prone to strong emotional outbursts. And Jack was accused of sexually assaulting another student when he was attending the University of Memphis, causing him to lose his scholarship and his job. He was acquitted. But even now it is unclear whether the couple will be allowed to stay in the USA once the custody battle is over.

At one point, the Hes' parental rights were severed. That all changed when the Tennessee Supreme Court ruled in January that the Hes had been illegally deprived of their child and ordered the juvenile courts to transfer custody to them, a process that begins today.

The Bakers are candid about their strategy to show Anna to the public now. "We want people to rise up and say this is not right," Jerry says. What difference could that possibly make at this point? Perhaps, he says, a court will rehear their case and let them keep the child. Losing her, he says, would be like suffering a death.

"All we are asking is for someone to take the time to ask her what she wants."

But the Hes contend, and the courts now agree, that they are Anna's parents, pure and simple. She's their daughter, their flesh and blood. They vowed they would never give her up and have fought for years to get her back. Casey still struggles with English, so Jack translates: "She says that her love for Anna is a mother's instinct love. Unselfish. Unconditional."

Echoes of another case

The scenario in Tennessee, experts say, is sadly similar to the highly publicized 1995 "Baby Richard" case in Illinois.

In that case, Danny Kirchner's father, Otakar, won a four-year battle to get his son back from Jay and Kim Warburton of Schaumburg, Ill., only to have the Warburtons refuse to cooperate in the transition. Former newspaper columnist Bob Greene wrote columns that fueled outrage across the state before and after the 4-year-old known in court documents as Baby Richard was taken in April 1995 from the Warburtons in front of reporters, protesters and law enforcement officers.

A traumatic transition in contested-custody cases "is horrifying," says Bruce Boyer, director of the Loyola Child Law Center in Chicago. "I would hope that the adults (in the Anna Mae case) would all recognize there is a child in the middle of this and do everything they can to get the lawyers out of the way. The terms of the transition should not be made by lawyers but by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The help they need isn't legal, it's child psychologists."

Karen Moriarty, a psychologist on the three-member team assigned to help "Baby Richard," says the boy made a great transition into his parents' home. "They loved him deeply," she says. "They worked on nothing else but getting him back for four years. They marveled at everything he did. The mom slept with him for the first two months just in case he woke up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He warmed to them very quickly."

As for Anna Mae, she "suffered every day her parents and the Bakers were battling over her future," Boyer says. "She can survive this transition if the parents and the Bakers find a way to cooperate. It's going to be hard because they have been at war all of these years. It's on the Bakers more than the Hes at this point."

'To be part of her life'

The Hes say they look forward to working with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assigned by the court to ease the custody transition, but Jack says he has little hope that the Bakers will start cooperating now.

At the Bakers' house, Louise sits on a sofa and talks quietly about how the two families at odds over custody are so close, and yet so far. The Hes live 2 miles away. The kids play at the same park. Louise and Casey sometimes bump into each other at the Wal-Mart, most recently a cordial experience.

The key to success in coming weeks, Louise says, would be "if we could all work together to be part of her life. We are willing, but I don't know if they are willing."

Today both couples may find their answer.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3 * 6 = ? 正确答案:1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