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人生如同一场皮影戏
浮生 离线
级别: 班副

显示用户信息 
20楼  发表于: 2006-02-16   
我也搜了一下﹐竟然發現很多網站轉了轉了我的文章。把我的名字刪了都沒什么﹐反正在網上發文章就是和大家分享寫字的快樂。但讓我不快的是﹐有些人直接上到他的Blog上﹐好像他是作者似的。更讓我不能容忍的是﹐有人把我文章中的段落整段的收入他自己的文章中。所以我說多虧我沒附上參考書目。我摘其中一篇吧﹐這看似學朮論文。作者为南开大学文学院团委《文学院快报》编辑部原副主编:丁颖磊 。〔文中紅字全是剽自我的文章﹐藍字為改寫〕

★★★★★★★★★★★★★★★★★★★
张艺谋电影的色彩和造型艺术

丁颖磊   0212818   编辑出版学

作为摄影出身的导演,色彩和造型一直是张艺谋所关注的。张艺谋对于电影色彩和造型艺术的探索也显示了他在美学方面的天才,他的电影画面从来就不缺乏视觉冲击力。张艺谋不但善于使用适当的电影色彩以使观众产生心理刺激和视觉震撼,而且擅长使用独特的造型达到他所追求的隐喻和象征效果。

色彩实际上是包含在造型艺术里的。在电影作品中,色彩和光线、画面构图等都具有视觉造型的功能。但是本文为了突出张艺谋独具特色的色彩运用,特别地将色彩单列出来进行论述。

一、张艺谋电影的造型艺术

电影是以造型艺术为依托的综合艺术。近年来,一些欧美国家常用“视觉艺术”来涵盖绘画、雕塑、摄影、电影艺术等多个艺术门类。而电影艺术与绘画、摄影等传统艺术门类的相同之处就在于其造型性。

造型艺术是指占有一定空间、构成有美感的形象、使人通过视觉来欣赏的艺术。电影重视画面艺术构成,强调视觉效果的感染力,造型艺术恰恰满足了电影的需要。默片时代的电影理论家卡赞斯基曾经说过:“电影就其艺术材料和表达手段而言,是属于造型艺术的”。①造型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叙事技巧,还可以用来塑造环境,表现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铺排故事情节的重要支撑点。

中国第五代导演极为注重电影中的造型艺术,而他们中间最为突出、最为优秀的就是张艺谋。以剧情为依托实现造型艺术是张艺谋电影的重要特点。

张艺谋惯于在他的电影中使用色彩斑斓的造型来烘托电影的气氛,增强视觉效果。这些造型可能是一幕场景,一些道具,也可能是一些动作,它们和故事情节紧密结合,不光给予观众以强大的视觉冲击,也象征性的传递了导演想在电影中表现的主题。

红高粱、红花轿、红辣椒、红剪纸、酒坊、酒缸、黄土地、染布池、红灯笼、深宅大院、布条、唢呐、京剧、脸谱、书法、皮影戏、赌场、骰子、红色标语、大炼钢铁、毛主席画像、红袖章、红宝书……这些都是张艺谋电影中的造型。

张艺谋的早期电影全是改编自出版的小说,但张艺谋常常在电影中使用独特的造型,为原著添加神来之笔,使得电影比原著显得更加丰富和出彩。时明时暗的大红灯笼从没有出现在苏童的《妻妾成群》中,大红大黄的染布条也不是刘恒的《伏羲伏羲》中的创意,皮影戏更是和余华的同名小说《活着》毫无关联。然而,皮影戏绝不是张艺谋信手拈来,而是经过深思熟虑选择。在余华的原著中,福贵只是个日出而作的老农,终日对着那条同名的老牛喃喃自语。电影中的主角由老农变成皮影戏艺人显然会使整个故事更加耐看,更加富于戏剧性。

下面以《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等影片来诠释张艺谋电影的独特造型艺术。

在《红高粱》中,电影造型的精巧几乎成为张艺谋在艺术形式上最主要的追求。《红高粱》的追求是对生命力的讴歌,影片在表现的时候,选取了一系列独特的造型:抬轿的狂颠,高粱地上的野合,酿酒时热闹繁忙的场面,伙计们抱着酒罐向日本的汽车冲去;太阳下爷爷奶奶泥塑般的造型,孩子声嘶力竭的哭喊和日食等。《红高粱》中无边无际的高粱地,黄土弥漫的土围墙,火光,水气冲天的酒坊,都表现了原始生命力的蓬勃旺盛和热烈张扬。

“颠轿”一场戏:黄土高原的空旷,崎岖的道路,滚滚的黄尘,轿夫近似疯狂般的野性舞蹈,以及轿中“我奶奶”的表情,鲜活的呈现出了一种张扬生命的力量。颠轿是一种狂乐的纯自然的表现,光头的汉子有在异性面前表现的强烈欲望,在空旷寥寂的黄土地上的那种狂热是缺乏理性的、完全凭感觉的、粗糙的、原始性的情绪自然地表露。
“酿酒“一场戏:通过作坊里面的大酒缸、大海碗、烟气和来回走动的人从而营造出来一种热气腾腾的气氛,来表现一种强烈的力量美。

“野合”一场戏:高粱地里的高粱在风中狂舞不止,心跳似的鼓声和呐喊似的唢呐声拔地而起,热血男女激情云雨,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人性的解放和爱的觉醒。倒塌的红高粱形成了情欲的温床,波澜壮阔的高粱地里设置了帷帐的屏障,无所不在的摄影镜头穿透进去,顺着男主角阳刚而伟岸的躯体,完成了对女性的俯视与压迫的情欲的主观角度再造。另外,野合地点是男主角踩倒高粱的高粱地,那个形状与女性生殖器极为相似,有生殖崇拜的意义。

给观众以强烈震动的是“剥皮”的场面,鲜血淋漓,控诉了侵略者的暴行和中华民族的英勇不屈。“剥皮”是自然主义的展示,有一些暴力美学倾向,是一种令人震惊的感人造型。

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影片最后的日食造型,日食的意蕴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首先是为了衬托“我爷爷”、“我奶奶”们壮烈的牺牲;其次是为了表达对日军侵略的愤懑与仇恨,最后是为了凸现我们的民族精神。

总之,《红高粱》中的这些造型或体现了人的力量、情绪和生存方式,或展示了人的活力、死的悲壮和民族气节。这些热烈鲜明的造型,增强了电影的形象直观冲击力,使作品在总体上透出了一种强悍的、狂野的、生机勃勃的气质。

红辣椒是张艺谋最常用的造型,在《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秋菊打官司》等影片中都有出现。红辣椒往往是挂在黄色或者蓝色的墙上,这样的原色对比十分强烈、鲜明,首先能够带给观众视觉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红辣椒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红色象征着热情,辣椒代表着强烈。

《大红灯笼高高挂》增加了小说《妻妾成群》中所没有的点灯、封灯、吹灯、灭灯的仪式。这个大院没有生气,永远不变的是每天的仪式。这个仪式虽然真实性不足,但是代表和象征性很强。象征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整个“暂时做稳了奴隶和想做奴隶而不得”②的历史。大红灯笼在喜庆、光明、祥和的虚伪假面下,成为一种文化,一个悲剧的象征,有暗示出中国封建士大夫阴暗、卑琐、病态的心理。

深宅大院是《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故事发生地。旧宅院中那极度规矩的构图与故宫的建筑有完全相同的意味,都显现出一种异常稳定、简单延续的秩序和这种秩序的强大力量。影片中采用俯拍角度的纵深构图,使院子狭长,横向高而窄,又增强了闭锁感。深宅大院是最传统的铁屋子的意象,是“宅院中国”的模型,象征着森严、稳定、坚硬,表达了对封建主义的诅咒、剖析和对传统生活氛围的恐惧与逃脱。另一方面,深宅大院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互相隔绝的透不过气来的憋闷。

在电影《活着》里,中国的民间艺术皮影戏承担了视觉符号这一角色。皮影戏绝不是有些人想象的所谓的张艺谋又在玩民俗的噱头,皮影戏是电影《活着》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皮影戏不但是故事情节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且满足了观众的视觉享受,更重要的是,皮影戏隐喻着整部电影——人生如戏。富贵一家在电影中的悲惨遭遇只是层面上的故事,影片的主旨却是在演绎人在世上和命运抗争却无能为力的境况,去再现张艺谋要表现的宿命论人生观。贯穿整部电影的皮影戏是我们理解这一主旨的最重要依据。 

把皮影戏引入电影《活着》之中是张艺谋作为导演最匠心独运的一次尝试。皮影戏使《活着》的故事演化成三层,福贵一家的故事,皮影戏的故事,以及人类的故事。人在世上的双重角色在他和玩偶之间的关系上得到充分的显示。一方面,人是玩偶的操纵者;另一方面,人却如同玩偶被一种不可知的强大力量所操纵。皮影戏带给电影《活着》的内涵是多层面的。皮影戏首先是戏,而戏至少在这里又分两层含义。一是它不是真实的,二是它有脚本,一切剧情都可以预知的。用戏来衬托福贵的一生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浮生若梦,亦真亦幻。人生就如同一场早已安排好的戏。实际上,人生如戏是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譬喻。

影片的结尾的小鸡和皮箱也是富有象征性的。当福贵的外孙馒头问他的姥爷把他爸爸为他买的小鸡放到哪里时,福贵从床底拖出那个劫后余生原来装皮影的木箱,和他一起把小鸡一只一只的放进去。毫无疑问,这里小鸡代表的是年轻一代,代表着未来,而曾经装皮影的木箱由于是个盛体和封闭物,表示禁锢和束缚,象征着命运。通过这一象征,张艺谋无非在告诉我们,人类将继续受命运的控制,永远不能摆脱命运的主宰。



二、张艺谋电影的色彩运用

色彩强烈是张艺谋电影的主要特点。张艺谋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认为在电影的视觉原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上摄影课时,老师告诉我们,构成电影造型有四大要素:色彩、光线、构图、运动。我自已认为,从生理上说,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波动。”③

色彩是人在接受光的刺激后,视网膜的兴奋传送到大脑中枢而产生的感觉。我们看到的色彩,事实上是以光为媒体的一种感觉。我们四周不管是自然的或人工的物体,都有各种色彩和色调。色彩是具有情感的,人们长期生活在色彩的世界中,积累了许多视觉经验,视觉经验与外来色彩剌激产生呼应时,就会在心理上引出某种情绪。色彩还具有象征性,色彩情感的进一步升华,在于它能深刻地表达人的观念和信仰,这就是色彩的象征性意义。

色彩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视觉语言。色彩能够影响我们的情绪,“色彩即语言,色彩即思想,色彩极为情绪,色彩即情感,色彩即节奏”④,色彩能够为影像画面注入情感,烘托视觉要素的表现力。色彩还是“表现思想主题,刻画人物形象,创造情绪意境,构成影片风格的有力艺术手段”。

张艺谋导演在拍摄影片时,色彩运用得非常成功,从《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再到《活着》、《我的父亲母亲》,一直到最近的《英雄》和《十面埋伏》,他都通过对画面形象的色彩设计、提炼以及选择搭配,渲染、烘托出了主题内容所需要的情绪基调和特定氛围,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张艺谋对色彩的处理不满足于对客观世界的简单摹写与还原,还很强调色彩的象征意义和主观表现性。

在《红高粱》中,观众不会忘记青纱口那一望无际的高粱地,那野性弥漫的绿色向我们张扬着自然和生命;在《菊豆》中,观众的视觉中反复出现杨家染坊里自房粱上悬挂而下的红黄布条,黄色暗含淫荡而红色却预示血腥和死亡,那布条更是给人束缚和限制的联想;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陈家大院里的大红灯笼以及灰色的高墙更是电影故事的主线,红灯笼让人想到青楼和挑逗而灰色的高墙则象征着幽闭和囚禁。这些强烈的视觉符号形成了张艺谋电影独特的风格,为张艺谋的电影增加了厚重的内涵。

《英雄》是视觉的盛筵。在《英雄》中,张艺谋把色彩分成几大块,配合故事段落。所有色彩的设计都是为了叙事。《看电影》是这样评判《英雄》的色彩运用的:“白色象征最美丽的死亡,蓝色象征最崇高的较量,红色象征最织热的生命,绿色象征最宁静的回忆,黑色象征最博大的胸怀。”⑤

《英雄》的整个基调是黑色的,张艺谋选择用红、蓝、绿、白四段视觉的变化把故事的不同版本分别讲述。黑色被张艺谋认定为秦朝的颜色。黑色从影片的开始、秦宫的面对、无名长空的决战一直到无名的结局几乎贯穿影片。红色的故事都是很强烈的、有点扭曲的情绪。红色的夸张和叙事的情绪是一致的,这是无名给秦王编造的残剑飞雪的故事,因为这根本是编造的,红色的基调反映出无名心中的躁动;而红色的故事中又包含了忌妒、怒火、痛苦,这一段在飞雪将如月斩杀后满天黄叶变成红色达到极致。蓝色本身有客观、冷静的特征,蓝色部分的故事也是比较真实的部分,很写实的叙事。而绿色代表家乡、过去、浪漫,和平。这是残剑给无名讲述的故事,残剑心态已经返朴归真,柔和的绿色也为几乎真实的描述添加了一些祥和。这一段在残剑放弃刺杀秦王,秦宫无尽的绿纱缓缓落下时达到了极致。白色出现在无名真实的叙述中和残剑飞雪的结局上,意味着恐怖、决裂和死亡。

《英雄》中的人物,都淡化成了一个英雄的符号,在服装颜色的变化中写意英雄的风情韵致,张曼玉红衣飘摇中的绝美,李连杰黑衣劲装中的刚毅,梁朝伟白衣飘飘中的孤绝无一不跃然而出。

《英雄》中,秦宫中由上而下飘展的绿帐和胡杨树林黄色树叶,在色彩上极为饱满,充满了画面,具有铺天盖地的气势,宏大到几乎逼迫观众接受一种美学方式。
《十面埋伏》也有与《英雄》基本类似的倾向,里面的山川、竹林的颜色非常浓重的,镜头效果依然眩目。张艺谋在打造了《英雄》中的唯美境界后,又固执地选择了黄、白、绿,继续将这种风格糅入到《十面埋伏》。可以说这种选择显得很极端,带有浓烈的实验色彩。

在所有的颜色中,张艺谋偏爱浓郁的红色,他把对红色的运用推向了极致。
红色是最强有力的色彩, 冲击波最强,有力、强烈,最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兴奋、激动、紧张,同时给视觉以迫近感和扩张感,能引起肌肉的兴奋、热烈、冲动。
由于红色的注目性和美感,它在标志、旗帜、宣传等用色中占据首位。在世界各国的国旗中,80%的国旗都有红色;传说在古代的竞技场表演前,被关进红色屋子的角斗士要比其他选手发挥得更出色。是红色点燃了他们的斗志、激起了热情。红色也常用来作为警告,危险,禁止,防火等标示用色。另外,在公用印章上可以见到红色,这时的红色代表了权威和不可侵犯。

红色的涵义很多,像喜庆、热情、热闹、温暖、活泼、艳丽、芬芳、青春、幸福、吉祥、性感、浪漫、革命、火焰、暴力、侵略、危险等都是其寓意。红色在心理上还象征激情,特别是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激情,同时还表达一种潜意识的愤怒、仇恨情绪。总之,红色是吉祥也是灾难,是战乱的标志,也是平和的象征,它把青春与死亡、崇高与淫乱、激情和欲望、热情与疯狂、神圣与亵渎这些反差几近水火难容的内涵全都混合在了一起。

红色是最有中国特色的色彩。红色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喜庆、成功、吉利、忠诚和兴旺发达等义的象征。这源于古代对日神的崇拜。中国的皇族推崇红色,红色象征着特权与富足。古代达官贵人的住宅是朱门,他们穿的衣服是朱衣;乘的车子叫朱轩。在传统京剧里,关羽的一张大红脸象征着他耿直、忠义的品格。在传统婚礼上张贴的是大红喜字,给新娘遮脸的是红盖头,新娘穿的吉服是大红袄,新郎胸前佩戴的是大红花等等。这些红色服饰不但给婚礼带来喜庆的气氛,同时也暗示着新婚夫妇婚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在当代汉语里红色是政治色彩最浓的一个颜色词,象征着革命和进步。如:红旗、红军、红心、红卫兵、红色政权、又红又专等等。在文革期间,甚至用红海洋来表示革命。

中国文化喜爱和崇拜红色,还可能与文化传统中对欲望、激情的压抑相关。中国人通过对一种抽象色彩的喜爱和崇拜,迂回曲折地表达了一种内心深处隐秘的欲望。
下面主要谈谈《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和《我的父亲母亲》等电影中的红色运用。

《红高粱》是张艺谋的导演处女作,张艺谋大胆运用了色彩的特殊的审美价值,使用了红色这一极为强烈的颜色,为观众创造了一个红色的世界。片中那种自始至终的红让人热血沸腾,不仅有红高粱、红花轿、红棉袄、红盖头、红被子、红辣椒、红剪纸、红对联,还有红色的高粱酒、红色的火焰、红色的太阳、红色的鲜血等等。影片通过红酒般的浸血画面,自始至终呼唤着一种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表现了人物对生命赤裸裸的欲求,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事实上,高粱酒应是白色的,但是在影片中却进行了艺术加工,变成了红色的。这是张艺谋为突出酒神精神而特意设计的。

在中国文化中,红色是喜庆的象征,比较张扬、热烈、奔放,代表的正是中国人最深层的原始个性:热情奔放、恣肆张扬,很适合表现《红高粱》宣扬的那种狂放不羁、敢爱敢恨的生命态度。

红色有性的含义,这一点从口红具有是性的诱惑就不难看出,《红高粱》中也借助红色表达了这一欲求。在“野和”一场戏中,“我奶奶”全身都是红色的,“我爷爷”裸露的皮肤也是红色的,背景是无边无际血海般狂舞的红高粱。

《红高粱》结尾处,“我奶奶”被日本鬼子击中,胸口汩汩地流血,前景背向镜头站着童年时的“我爸”,这时画面映成一片红色,不仅倒毙在地的“我奶奶”是红色一片,嗣后连成片的高粱地也成了红色。然后是日全食,天地变成通红的世界,一切都像血一样红,血红的太阳,血红的天空,血红的高粱漫天飞舞。影片借助这种红色表现的是“我奶奶”牺牲的壮烈性、庄严性与崇高性。这里的红色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残酷、复仇、战争的敌对性和对立性。

张艺谋曾经说过“人活着要有精气神”,在他的影片中,他用色彩和造型表达了对这种精气神的象征,《红高粱》里最为典型,高粱的红色,是北方人民刚直不阿的性格象征。

在接下来的《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铺张的色彩比以前更有形式感,《菊豆》里,那些高有丈多、遮天蔽日的染布倾泻而展开,《大红灯笼高高挂》里刺目的红灯笼,都是用强烈的色彩来组织空间造型,这种强烈刺目的色彩通过生理对人造成一种极不舒适的心理冲击。这些刺目强烈的色彩作为性欲或生命欢腾的象征是对愚昧压抑的染坊的否定力量,在封闭规整的乔家大院里,红色在扭曲的使用中,同样形成了对扭曲生命的否定。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铺天盖地的大红灯笼更是将红色运用得出神入化。《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红色与《红高粱》中的红色有着迥异的意象潜流。《红高粱》中的红色浸透着酒神精神,生命、性、生殖、种族都隐喻在茫茫一片如火的高粱地里。而《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红色则几乎全部散发着腐朽的美丽气息和血腥的灾难气息。

在电影《活着》中,红色被作为影片突出的饰物和象征性的幕景。红色的皮影戏、挂着大红灯笼的赌场、红色的标语、红色的毛主席画像、红袖章、红宝书等在影片中十分醒目。影片开始时是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结束时是80年代的中国。影片的前部,红色作为共产主义革命到来之前的过渡和先兆,很多事物都穿插着红色的象素,赌场,人物的服饰,皮影等。影片的后半部,红色开始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生动,直接隐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红海洋”是那个时代的基调。

片头红色字幕的出现就让观众开始注意到影片《活着》中红色的份量。

首先是赌场,赌场中处处可见红色的意象。形形色色的大红灯笼照亮赌场的每一个角落,一张张桌子上点燃着红色的蜡烛。红黑两色压出点数的骰子诱惑着福贵赌性沉迷的心窍。墨汁签署的债务账目上,也必须按下红色的指印,红色的指印本是程式,但是也被影片借用,渲染了红色的氛围。这里的红色,既有债务的红晕,也有利欲的诱惑。

福贵革命归来时,整条街道的墙壁上已是贴满了宣传共产主义的红色标语,像“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公审恶霸大会”等。这里的红色隐喻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张艺谋强化红色的一个道具和方式是皮影戏。红彤彤的色调作为皮影戏台的背景,映红了演员的肤色,照亮了前台白色的幕布,腾发出火红的激情。淡红点缀的皮影造型在白色的幕布上频频出彩。红色的皮影既是福贵的谋生之技也是作为内心发泄的方式,当他表演的时候,可以随情所欲地演唱。

随着电影情节的进展,影片中的红色开始成为共产主义的同义语。布满了红色的场景越来越普遍,标语也是变的越来越醒目——更大,更鲜明,并且越来越多。像宣传大炼钢铁的标语“只要铁水流的多,不怕汗水流成河”,还有“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等。

影片中表现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凤霞的婚礼。凤霞嫁给了一个叫二喜的红卫兵头目。结婚之前,二喜带着同志们到凤霞家中整修房屋,并且在院墙上画了上毛泽东主席的画像。在一幅巨大红亮的毛主席画像上写着一条标语:“工人阶级领导一切”。新婚夫妇、福贵和家珍每人捧着一本“小红书”,在光芒万丈的毛主席画像前站成一排拍下了一张照片。婚礼本身像一场盛大的革命庆典,一支热热闹闹乐队伴奏的队伍穿街过巷,捧着一幅幅毛主席画像,许多人都佩戴着红袖章。

对色彩有非常具体的追求是张艺谋和很多导演的显著区别之一。张艺谋在影片中通过对色彩的独特感受和概括,利用色彩本身对于人的视觉的美感效应以及色彩的象征意义,唤起了观众丰富的联想,调动了观众的审美体验,进而更好的表现了电影作品的主题。

北京电影学院教师杜庆春对张艺谋的视觉艺术的总结是,“西洋美术的造型构图和中国民俗的强烈色彩支持了他基本的视觉形式,又在其中嫁接了视觉隐喻的东西,用一种暴力的拼贴完成对宏大的要求。”⑦事实上,张艺谋不断地在影片中尝试使用更丰富的色彩和造型,他的造型艺术已不是一句话就说得清的了。

当然,完美的形式、情绪强烈的作品总是会夹裹创作者太多的指示,会带有强迫性和教化倾向,失去艺术的间离空间。并且,张艺谋的若干实践也有过分强调视觉效果而牺牲了电影叙事、沉醉于使用夸张的视觉色彩以强硬地传达自己的意图、不顾客观事实或者有所偏狭地创造电影造型等嫌疑。

总之,张艺谋在电影色彩和造型艺术上的不懈探索和努力大大加强了影片的艺术魅力,丰富了观众的视觉审美体验。他的影片无论是高潮的渲染或是形式的夸张都强烈而简单,浓墨重彩、酣畅淋漓,具有难以抗拒的视听冲击和情感冲击,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深层的文化底蕴,既具民族性,又有世界性,达到了其独特的主题表达和审美追求。

主要参考文献

① 《看<红高粱>谈电影艺术》,尹海峰,来源于网络。
② 鲁迅先生语
③ 来源于网络。
④ 《影视美学》,第275页,彭吉象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⑤ 来源于网络。
⑥ 来源于网络。
⑦ 《张艺谋的艺术霸权》,《三联生活周刊》,2004年7月。
[ 此贴被浮生在2006-02-16 02:23重新编辑 ]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六六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21楼  发表于: 2006-02-16   
哎呀,你不要小鸡肚肠了。再计较,你也成陈馒头一类了。

俺的小说被乱乱载,我都没说话呢,你这反正不当钱用,拉倒吧!
累嗳,不想说话。。。
Troublemaker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22楼  发表于: 2006-02-16   
引用
下面是引用六六于2006-02-16 07:56发表的:
哎呀,你不要小鸡肚肠了。再计较,你也成陈馒头一类了。

俺的小说被乱乱载,我都没说话呢,你这反正不当钱用,拉倒吧!



六六啊,不同意你的“拉倒吧”的话,声援浮生一把。

你的小说被乱乱载,你不需要说话,但你的经纪公司不能不说话。如果他们听之任之,你可以考虑换公司了,因为这不仅仅是财务损失的事。

浮生的文章被大段大段地“伪学术”引用,这和那馒头绝对不是一个层次的问题。

我觉得那馒头本来是陈夫妇的一个转机,原本可以借此好好地绝处逢生一回。都是个乐子嘛,别人帮你圆了一个梦,你们也就就坡打个滚,貌似大度地煞有介事地调侃一把,把所有的人都摆进去来个再再创作,也好挽回些子霉到不行的面子。没成想人家偏偏逆向操作,知道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行到半路,才发现骑上虎下不来的滋味更加憋屈了。不知道陈夫妇的“情商”是多少,眼瞅着他们可着劲一步一步紧逼盯人似的糟践自己,还有点不忍心了。

浮生的文章那是学术,那是教人坐在书桌前正经八百地噸足了精神来读,来思考的。我个人最不齿的就是那些所谓的剽窃来的学术骗子。没错,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但抄有抄的原则,抄也有抄的道义。美国的学校规定,在一篇论文中,除非出处明确的和文章的论述有关的引用,否则发现连续超过五个字节的关键词汇和公开发表的文字相同就视为剽窃(这是我自己在上写作课时,老师斩钉截铁地告知的)。我只要一想到那些舔着脸之乎者也地侃侃而谈,而实际上都是别人心血的所谓理论和见地时, 我就很想吐。要知道所谓的学术是要传程千秋的,一拨一拨地这么抄下去, 一拨一拨地这么真的“无耻”下去,那是真的会没有未来的。

另外还同意浮生反驳那毒药文章的话。谁说了你就是专家,你就是权威,凭什么你的界定就是定论。没见到任何的详实的论点论据支持,只是空中楼阁似的瞎嚷嚷,那不叫严肃,更叫不上有见地。姑且放在哗众取宠,试图引起眼球鼓一鼓的一类人中,以观后效。
六六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23楼  发表于: 2006-02-16   
大姐啊,你怎么没懂我的意思呢?枉费我开导浮生的心。

现在社会,法制还不健全。人的学术文章里已经写出来引自网络了,这网络的知识产权保护,著作保护法都没出来啊!你在网络上署名不就是浮生吗?谁知道现实里你是谁?人家完全可以把你这个似乎存在又不存在的名字抹去。

所以,这种闲气,不必生啦!告又告不赢。你说你是浮生,你怎么证明?

我那侵权的事情,我都不再问了。问也问不出个名堂来。你又能把人家杂志如何?人跟你道歉?人理都不理你。

中国随便都能定你个杀人犯的国家,孩子能到处倒卖的国家,杀人不用偿命的国家, 奸淫幼女还看是否幼女发育成熟的国家,你还指望他怎样吗?

俺真是伤心地看着俺的祖国一步步走向堕落。追悼八十年代严打的岁月。
累嗳,不想说话。。。
Troublemaker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24楼  发表于: 2006-02-16   
无奈呀归无奈,公理还是得讲的,都不讲那岂不是更糟。

黄小邪 离线
级别: 班长
显示用户信息 
25楼  发表于: 2006-03-27   
和浮生同学,两年前随手写的小文
活着

10/11/2004 周一

几年之后,不知第几次看电影《活着》,这次是与余华的小说比较来看。注意到很多以前因为观时太纵容感情而没注意的细节。

电影《活着》比之小说,强化了政治元素对平民生活的影响,淡化了原作中描述的生存的无力与绝望,结尾也多些希望。而其他元素的加入或改编,部分因为视觉的考虑。比如皮影,比如故事背景由乡村转入小城市。

“皮影”在影片中四次演出,五次出现,贯穿了不同历史时代,也标志了福贵命运的起伏。

皮影第一次出现是解放前福贵与龙二在赌场(之后不久福贵就输光了家产,将全家推入绝望境地);
第二次福贵唱戏谋生被国民党抓壮丁(离家几年九死一生,“从死人堆里爬出来”);
第三次给解放军唱戏(战战兢兢活着,但重新对生活有希望);
第四次大跃进时期鼓舞士气(之后不久儿子有庆意外身亡);
第五次出现,文革开始。跟随福贵出生入死经历艰难时代的皮影最终留不住,被付之一炬。因“越旧的东西越反动”,那都是些“才子佳人帝王将相”,暗示这场运动之席卷一切,之惊心动魄,之彻底和强有力。即使最平凡的个体生命都不再有保障。

集中体现就是凤霞的死。在小说中是因为“天灾”无法挽回,在电影中完全是“人祸”(医生被关牛棚,或被7个馒头噎昏,红卫兵小将无法处理此种紧急状况)。电影此处强化了政治环境里的秩序混乱。同班的印度同学提出是否真的有这种可能性,医院里一个“根红苗正”的医生都没剩下来;台湾同学也说《巴尔扎克和小裁缝》中还有妇产科医生可以给“小裁缝”做流产手术。

张艺谋将余华小说中描述的江南水乡移到北方小城市(在山东淄博拍摄),大约他对北方风土人情建筑布局更有把握些。而且背景转入城市后,平民生活受政治气氛影响更严重,人物关系也更复杂,丰富程度强过福贵和他的老牛以及水田。小说中的“村长”在这里改成了牛镇长,我们还有操办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食堂的革命群众,有街头巷尾的大字报,有工人造反派和学生红卫兵。

这部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在张艺谋所有电影中属于很“弱”的一类。《红高粱》中的“九儿”,《菊豆》中的菊豆,《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都是powerful,坚忍不拔的类型。此处的家珍,则是温良贤淑逆来顺受的传统家庭妇女。据说巩俐很不喜欢这个角色,看得出她很久才进入状态——在家珍步入中年时。

影片中有两次上坟场景,第一场给有庆上坟,场面悲伤;第二场给凤霞,大家情绪平静,甚至可以讲王医生的笑话。人们在苦难中习惯生活,习惯死亡。

小说中,家珍病故,二喜出事故惨死,苦根被豆子撑死(电影里此主意改成王医生被馒头噎坏),结尾只余福贵和老牛凄惨度日。而电影的结尾是个“happy ending”。一家四口幸福吃饭,且重提那个“鸡长大变成鹅”的乐观童话。

也许如今隐约觉察影片中的匠气?还发现福贵的老父是黄宗洛演的。万二喜在小说中被滑稽描述的翘头,在电影中改成了瘸腿。
黄小邪:加州阳光下
http://www.blogcn.com/User3/huangxiaoxie/index.html
lili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26楼  发表于: 2006-03-27   
不参加BAC聚会。。 怎能读出这贴子。 一层又一层的味道!!!!
黄小邪 离线
级别: 班长
显示用户信息 
27楼  发表于: 2006-03-27   
嘿嘿,咋听着那么暧昧泥
黄小邪:加州阳光下
http://www.blogcn.com/User3/huangxiaoxie/index.html
浮生 离线
级别: 班副

显示用户信息 
28楼  发表于: 2007-05-01   
真没想到啊,老夫的绌文被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统筹局列入新高中中国语文学习单元设计示例(初稿) 中,作为文选。

http://www.edb.gov.hk/FileManager/TC/Content_5805/nss_chi_learning_module_sample.pdf

见文件页码46-47, PDF页码54-55.

http://www.wenkoo.cn/wendang/gaozhong-zhongguo-4769 (还可从这个地址下载)

现将有关部分摘录如下:

選修單元一

名著及改編影視作品

一、學習目標

閱讀名著及觀看由名著改編的影視作品,提高閱讀名著的興趣,加強感受、分析、鑒賞、評價名著的能力,提高生活品味和文化素養。

二、建議學習重點

1. 感受名著和由名著改編的影視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氛圍;
2. 分析、比較、欣賞、評價名著和由名著改編的影視作品的表達手法和呈現效果;
3. 鑒賞名著和由名著改編的影視作品的內容美與形式美;
4. 培養閱讀名著的興趣。

三、學習成果

1. 能領會名著和由名著改編的影視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表達之美;
2. 能分析、比較、欣賞、評價名著和由名著改編的影視作品的表達手法和呈現效果;
3. 享受閱讀名著和觀賞影視作品的樂趣,具有生活品味、文化素養。

四、課節

42 教節(約28 小時),每節40 分鐘

五、學習材料

甲 選用學習材料

1. 吳承恩《西遊記》
2. 阿城《棋王》
3. 張系國《棋王》
4. 陳源斌《萬家訴訟》
5. 余華《活著》
6. 張愛玲《傾城之戀》
7. 魯迅《祝福》
8. 夏衍《祝福》
9. 金庸《射鵰英雄傳》
10. 浮生《人生如同一場皮影戲——張藝謀電影〈活著〉觀後》
11. 樊明德《人物描寫‧張藝謀》

乙 建議配合閱讀書籍

1. 趙考思《影視劇本的創作及改編‧改編的一般條件和方法》
2. 盤劍主編《影視藝術學‧改編的方法》
3. 劉樹林《電視文學概論‧改編的主要方法》
4. 黃會林、周星《影視文學‧影視文學改編》
5. 夏衍、陳白塵等編劇《電影劇作集——根據魯迅小說改編》
6. 張翎編《再創作——電影改編問題討論集》
7. 曹祖亢《影視批評學‧影視批評的原則》
8. 宋家玲《影視文學創作論‧影視藝術鑒賞與評論》
9. 陳衛平《影視藝術欣賞與批評‧影視藝術欣賞與批評的角度》

丙 建議配合音像材料

1. 《西遊記》(不同版本的電視劇)
2. 《棋王》(電影)
3. 《秋菊打官司》(電影)
4. 《活著》(電影)


評鑑名著及改編影視作品的方法

第37-40 節

1. 教師講解評鑑名著及改編影視作品的主要原則及角度:

。評鑑的主要原則
。評鑑的主要角度


2. 教師講解評鑑的主要原則,注意以下四點:

‧ 實事求是
‧ 抓住關鍵
‧ 力求深入
‧ 分析具體

以上述幾講的作品為例,可以讓學生討論評論的原則和角度,目的在於讓學生學習如何評鑑名著及改編影視作品,培養學生分析及寫作評論的能力。

寫作評論屬於議論性質的文字,教師可在講解評鑑的主要原則前,先與學生重溫議論文寫作的主要概念:論點、論據和論證。然後聯繫評鑑的主要原則加以講解。

教學活動 構思和備註

3. 教師可以以上幾講涉獵的作品評論為例,分析評論文章能夠做到實事求是、抓住關鍵、力求深入和分析具體。

‧ 教師可以浮生《人生如同一場皮影戲— — 張藝謀電影《活著》觀後》為例與學生討論以下的問題:
‧ 從文章的論點和論據看,作者是否做到實事求是?
‧ 文章的論點能不能抓住作品的關鍵?
‧ 文章的論點是否深入?作者有沒有獨特的見解?
‧ 文章的論據是否準確和充分?
‧ 文章的論證過程是否合理?


4. 教師講解主要的評鑑角度:

‧ 文學的角度:作品主題、人物形象、情節結構、環境氣氛幾方面。
‧ 影視的角度:主題、人物形象、畫面感、聲音的運用等。
‧ 比較的角度︰人物與情節安排、敘述角度、抽象與具體、聲音、色彩和讀者(觀眾)的感受幾方面。

5. 教師總結評鑑名著及改編影視作品的主要原則及角度,可與以上幾講討論文字與影視媒介相同相異之處及名著改編為影視作品的步驟互相聯繫,使學生掌握評鑑的原則及角度。

6. 課業:教師選兩篇評論同一部作品,但觀點與角度不同的評論文章,讓學生比較其得失優劣,寫作一篇評論文章。

構思和備註

學生已於以上幾講閱讀了《活著》的小說,也欣賞了改編的電影,分析相關評論有助加強學生對作品的認
識,訓練其思考分析和寫作評論的能力。

可讓學生自讀文章,然後分組討論問題,小組匯報後教師再加以總結。

可以浮生《人生如同一場皮影戲— — 張藝謀電影〈活著〉觀後》及樊明德《人物描寫‧張藝謀》為例,比較兩篇評論文章不同的評鑑角度。可讓學生自讀兩篇文章,在課堂上報告閱讀心得。

建議評估準則︰

- 能指出兩篇文章不同的評論觀點與角度。
- 能比較兩篇文章的得失優劣。
- 理據充分,條理清晰。

延伸閱讀:

1. 曹祖亢《影視批評學‧影視批評的原則》。
2. 黃會林、周星主編《影視文學‧影視文學評論與批評》。
3. 宋家玲《影視文學創作論‧影視藝術鑒賞與評論》。
4. 陳衛平《影視藝術欣賞與批評‧影視藝術欣賞與批評的角度》。
5. 浮生《人生如同一場皮影戲— — 張藝謀電影〈活著〉觀後》
6. 樊明德《人物描寫‧張藝謀》

(見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2 年12 月初版, 頁163-179。)
(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7 月初版, 頁327-382。)
(見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7 年9 月初版, 頁257-286。)
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10 月初版,頁141-179。
http://www.qingyun.net.cn
http://www1.nttu.edu.tw

2007-6-28更新稿地址
http://www.edb.gov.hk/FileManager/TC/Content_5805/06_famous_movie_20070628.doc
[ 此帖被浮生在08-22-2010 17:12重新编辑 ]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Troublemaker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29楼  发表于: 2007-05-01   
浮生同学,请不要谦虚。
按照常规,这种都叫范文,是让学生有样学样的。
你现在差不多跟老舍先生齐名了。

俺到今儿都记得当年学那祥子的节选《在烈日和暴雨下》时,老师吐沫星子飞溅,大谈特谈老舍先生如何会描写的情景。

恭喜先
Ling1984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30楼  发表于: 2007-05-02   
引用
引用第8楼浮生于06-13-2004 13:57发表的  :
哈哈,真没想到,我的文章在网上贴出一个礼拜之后就被一个台湾大学的学生给当作业给交了。真有意思。见下面连接http://ceiba.cc.ntu.edu.tw/politics_movies...essages/182.htm


The link seems to be broken now.  It's a shame to the Taiwan University.
I doubt if the professor could have distiguished the  dishonest behavior among the students. 
Somewhat feel like to apologize to 浮生 for such ungraceful piracy coming from my hometown.
六六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31楼  发表于: 2007-05-02   
这个也是我没想到的。

一篇那啥,泡妞的文章,还整这么大动静。
累嗳,不想说话。。。
Ling1984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32楼  发表于: 2007-05-02   
引用
引用第31楼六六于05-02-2007 12:07发表的  :
这个也是我没想到的。

一篇那啥,泡妞的文章,还整这么大动静。


六六啊!  你这不成心气煞浮生同学吗?  这篇影评文章铿锵有力 掷地有声 当然是大动静
就在大伙儿以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 忽焉在后的敬慕心态研读学习不亦乐乎之际
突闻泡妞之说颇为有趣  你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33楼  发表于: 2007-05-02   
我做了搜索,该教案是中國語文教学大纲中高中選修课一个单元《名著及改編影視作品》的设计示例

選修單元舉隅:

名著及改編影視作品
戲劇工作坊
小說與文化
文化專題探討
新聞與報道
多媒體與應用寫作
普通話傳意和應用
普通話與表演藝術
翻譯作品選讀
科普作品選讀

中國語文

1 中國語文

簡介 在現行課程中,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設有中國語文 中國語文及文化 中國文學和普通話四個科目 根據 高中學制檢討報告 的建議,在新高中學 制之下,課程建議 中國語文 是四個核心科目1 之一, 中國文學 是選修科目 之一 新高中中國語文課程是現行高中中國語文 普通話和中國語文及文化課程 的重新整合,

修訂日期: 16-Oct-2004   
http://www.emb.gov.hk/filemanager/tc/content_4036/chin_c.pdf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茶杯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34楼  发表于: 2007-05-02   
哇......这么好的文章我怎么才看到????郁闷!!! 这里的偶象太多了.....快要饭不过来了....

嗯,听六六这意思....嗯........我假装没看见六六说啥.....当扇子守则第一条:偶象永远是对的, 第二条, 万一偶象有啥不轨行为, 参照第一条.......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六六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35楼  发表于: 2007-05-03   
外外,你这话说的。是人追我我就上钩吗?

俺也得挑挑吧?
累嗳,不想说话。。。
茶杯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36楼  发表于: 2007-05-03   
引用
引用第35楼六六于05-03-2007 00:59发表的  :
外外,你这话说的。是人追我我就上钩吗?

俺也得挑挑吧?


哈哈哈......这么主动的跳啊? 你上不上钩没啥.....反正你的扇子都快被钩上去了....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ftzlyy 离线
级别: 班副
显示用户信息 
37楼  发表于: 2009-12-11   
不是那么引人入胜,慢节奏,没有共鸣
浮生 离线
级别: 班副

显示用户信息 
38楼  发表于: 2010-08-22   
我的文章再一次被剽窃
这次还是学术刊物,看样子我这次需要理论。这篇文章明显就是我在2004年写的网文的改写,我对这样的明目张胆的盗窃别人的思想的做法表示愤怒的谴责。

《电影评介》 2010年08期

皮影•贯穿《活着》全剧的魂
刘树华  刘岭峰  
【摘要】:皮影是贯穿《活着》全剧的一条主线。编导巧妙地将皮影结合在主人公福贵的命运之中,而这种结合又是有形的皮影和无形的演唱、乐曲的巧妙结合。皮影一直伴随着福贵的人生走向,皮影是电影《活着》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把电影的主题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境地。

【作者单位】: 唐山博物馆;唐山市艺术学校;
【关键词】: 皮影 命运 主线
【分类号】:J827
【DOI】:CNKI:SUN:DYPJ.0.2010-08-028
【正文快照】:

电影《活着》是导演张艺谋十多年前拍摄的一部影片,也是他诸多成功的作品之一。影片通过皮影在不同时代对主人公福贵生活所起的作用不同,串联起整个影片的结构,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编导巧妙地将皮影结合在福贵的命运之中,而这种结合又是有形的皮影和无形的演唱、乐曲的巧



摘要:皮影是贯穿《活着》全剧的一条主线。编导巧妙地将皮影结合在主人公福贵的命运之中,而这种结合又是有形的皮影和无形的演唱、乐曲的巧妙结合。皮影一直伴随着福责的人生走向,皮影是电影《活着》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把电影的主题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境地。

  关键词:皮影 命运 主线
  
  电影《活着》是导演张艺谋十多年前拍摄的一部影片,也是他诸多成功的作品之一。影片通过皮影在不同时代对主人公福贵生活所起的作用不同,串联起整个影 片的结构,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编导巧妙地将皮影结合在福贵的命运之中,而这种结合又是有形的皮影和无形的演唱、乐曲的巧妙结合。皮影一直伴随着福贵的 人生走向。电影《活着》是一个用皮影来表现的故事。
  
  一、编导的神来之笔
  
  电影《活着》根据余华同名小说改编。在余华的原著中,福贵是个日出而作的老农,终日对着那条同名老牛喃喃自语。电影基本忠实于原著,但皮影戏与余华的 同名小说《活着》毫无关联,由于原著太过沉重,所以张艺谋在电影中加入了皮影戏这一中国传统艺术元素作为缓冲。皮影戏绝不是编导信手拈来,而是经过深思熟 虑地选择。电影中主人公由老农变成皮影戏艺人显然会使整个故事更加耐看,给影片增加了独特的艺术趣味,更加富于戏剧性,也使影片有了新的含义。

  皮影戏赋予电影《活着》以全新的内涵,它的寓意是多面的。皮影戏是戏,他可以说古论今,可以演义、戏说;他可以不是真实的,由人们编纂、创作皮影戏它 有脚本(影卷),艺人们可以照本宣科,大部分剧目的剧情人们是熟悉的。所以,用皮影戏来衬托福贵的一生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浮生若梦,亦真亦幻。人生就如同一场早已安排好的戏。实际上,人生如戏是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譬喻。西方文豪莎士比亚也曾说过,“这世界是个舞台,男男 女女都是演员,人人有上台的时候,也有下台的时候。”既然人生如戏,那我们就不必把它当真,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电影《活着》尽管很压抑,而张艺谋在电影 中塑造出的气氛却不是那么沉重。皮影戏既是戏,戏本身就不真,皮影戏给这不真实又增加了一层虚幻,而操纵皮影演出在幕布上就更是虚上加虚,若隐若现。平面 的皮影在灯影下演绎人生的故事,把人生如戏,人生如梦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
  
  二、皮影见证了各个时代的风云
  
  导演将全剧划分了几个阶段,试图通过不同时代的皮影对福贵人生所起的作用不同,串联起整个影片的结构。

  影片一开始,主人公福贵还没有出场。皮影戏就出现在赌场的背景中,皮影调成了背景音乐,为人生如戏埋下了深深的伏笔。此时的福贵虽有唱皮影的天赋,但 对福贵来说,皮影纯粹是纨绔子弟偶尔喊两嗓子的娱乐消遣。在影班班主龙二和赌场老板设好的圈套中,福贵越陷越深,浑然不觉中输光了自家的全部家产,成了一 个名副其实的穷光蛋。

  倾家荡产后的福贵,为了养家糊口,携带从龙二那里借来的一箱皮影,开始了四处奔波的流浪艺人生涯。皮影已经不是曾经浪荡公子阔气的逗趣和显呗,而是从艺术享乐道具转变成自己的生存工具。由此福贵也发生了身份的转变,从游手好闲的阔少爷变成了靠出卖演艺的江湖艺人。

  当刺刀迎面劈开皮影戏的白色幕布时,艺人们呆若木鸡,短暂辛苦的江湖游历由此终止吗,福贵背着他这箱皮影被强行驱赶到行军的队伍中。福贵被国民党抓了 壮丁,之后又成了解放军的俘虏,最后幸运地回到家中,一家人得以团圆,皮影成了他干过革命工作的有利证据。在这一系列的变故中,福贵就像皮影戏中的人物, 受人操纵,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

  大炼钢铁运动中,编导把皮影戏演唱安排到了炼钢工地,使两个热闹的场面融汇在一起,象征着在这样的运动中,福贵和所有的人一样都身不由己。

  文化大革命时期,是“打倒一切牛鬼蛇神”、“破除四旧”的年代,皮影无疑在“四旧”之列,应统统销毁。此时的皮影对福贵来说,它已由原来的生存工具变 成了人生的依恋,无法割舍。但即使再舍不得也不能保留,善良的人们无力抗拒外界的压力。当怅然若失的福贵看到自己心爱的皮影被无情地烧掉时,画面隐含的是 一种撕心裂肺的伤痛,一种眼泪往肚子里咽的哀悼。即便如此,他依旧舍不得扔掉影箱。影片的最后,福贵将外孙的一窝小鸡放进影箱中,暖暖的阳光照进来,意味 着一种生活的希望。这些生活细节在原著小说中是没有的,而这些增添也正是电影所渲染的时代的产物。

  一箱皮影从最初的娱乐工具转变成生存工具,继而又成了干革命工作的本钱,最后到特殊时期的悄然毁灭,它经历了历史兴衰与时代风云更迭,更见证了福贵一家在苍茫人生中的痛苦与挣扎。
  
  三、皮影是光影造型艺术
  
  “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这是对融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为一体的皮影艺术的真实写照。它历史久远,最早关于“影戏”的记载,是宋代高承 在《事物纪原》中,“少翁夜为方帐,张灯烛,帝坐他帐,自帐中望见之,仿佛夫人像也,盖不得就视之。由是世间有影戏”之说。皮影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瑰 宝,它的形态、色彩、雕刻、动作等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皮影,又称“灯影戏”或“影戏人”,是广泛留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民间戏曲艺术,其戏曲内容及完整的艺术效果,通过灯光、影幕(俗称“亮 子”)、音响、唱腔和由演员操纵的影人的表演表现出来。影戏演出所用的皮影人既是戏曲表演的道具,又是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品。在农村,农闲时期演 出相对集中,皮影班每到一地演出,十里八乡村民都争相观看。武场上,影人刀枪剑影、上下翻腾,热闹非凡文场上,音乐与唱腔激昂或缠绵,声情并茂,扣人心 弦。小小人影,喜可让人心舒气爽,悲能催人泣然泪下。有一种说法:人生如同一场皮影戏一方面,人是玩偶的操纵者另一方面,人也如同玩偶被一种不可知的强 大力量所操纵。这就是人在世上的双重角色在皮影戏中的演绎。古老的皮影戏带给我们的不止是单纯的快乐,它还勾起我们对于一种古老文化的缅怀、对于人生的沉 思……

  在漫长的岁月中,皮影戏遍及中国的大江南北,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皮影艺术,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从造型到唱腔都大大丰富了皮影的内 涵。不同的地区,由于方言、习俗特点不一,皮影的皮料选择、造型也不一样,同样唱腔也有鲜明的地方性。唐山、陕西、东北、四川、杭州、上海、云南等地都有 自己的皮影,且风格迥异。尽管风格各异,其中却蕴涵着许多共同的审美特征。

  电影《活着》里演唱的是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陕西皮影,这与张艺谋的文化情结有着直接的关系。高亢的秦腔在导演张艺谋的心坎里响彻陕西的沟沟坎坎,山山坳坳。他将皮影巧妙地应用于电影《活着》之中显示了他高超的编导艺术。
  
  四、皮影隐喻人生
  
  《活着》实际告诉人们就是一个信念。对福贵来说,从他输掉家产的那天晚上起,才真正认真地去活着,从此,越来越深刻认识到人活着是多么不容易,人能活 着是多么幸福又多么痛苦,越来越明白人无论如何都要活下去的真理。而怎么活着,如何活着,一个偶然的机遇,皮影成了他活着的支撑。

  电影《活着》的落脚点始终在人物故事身上,关注的是时代下人的反映以及故事本身的起起伏伏,皮影是其中的一条暗线。于是为了突出影片节奏,编导舍弃了现实时空与回忆时空交叉的表达方式,而是选择顺时呈现,并且通过强化时代背景增强故事的逼真与精彩。

  《活着》是个悲剧。现实中的福贵虽然在幕后用双手耍弄影人,把观众的情绪引向高峰和峡谷,控制住了演出的影窗,但却掌握不住自己的人生。在命运面前, 福贵身不由己,被命运玩弄于股掌之中,任由命运摆弄,最后和皮影一同被时光吞噬,只剩下苍凉和无奈,正像皮影艺人手中的皮影一样。完全由人操纵。而人们在 强大不可测的命运面前,也只不过是其手中的玩偶而已!影片中皮影受人操纵和福贵受命运操纵互相交映,编导把宿命思想推到了极致。电影《活着轨全释的答案: 活着,便要承受活着或者死亡的痛苦与幸福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无论遭遇多大的不幸也要活着,坚韧地活着,充满希望地活着

  电影《活着》在表面上看没有什么视觉张力,色彩不如张艺谋的其他电影那么张扬,其实《活着》的风格和张艺谋其他的电影一脉相承。贯穿全剧的皮影戏承担 了视觉符号这一角色_皮影戏是电影《活着》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但增添了观众视觉的享受,更是把电影的主题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境地。

参考文献
[1]孙建君.中国民间皮影艺术.中国书画, 2003,162(2):12—15.
[2] 陶炜程.如戏皮影.人文新刊,2002,28(3):7—9.

作者简介
刘树华,唐山博物馆。
刘岭峰,唐山市艺术学校。

http://www.csscipaper.com/culture/classic-film-reviews/181529_2.html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YPJ201008028.htm

文中红字为全抄,蓝字为稍作改动。
[ 此帖被浮生在08-22-2010 19:50重新编辑 ]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浮生 离线
级别: 班副

显示用户信息 
39楼  发表于: 2010-08-22   
《电影评介》
主管单位:贵州省文化厅
主办单位:贵州省群众艺术馆
编辑出版:电影评介杂志社
社长/主编:刘斯奇
编辑部主任:周喀伦
通联部主任:悦 超
社  址:贵阳市富水北路9号
邮  编:550001
电  话:021-5825939
国际统一刊号:ISSN1002-6916 
国内统一刊号:CN52-1014/J
邮发代号:66-9
定  价:10.00元


[ 此帖被浮生在08-22-2010 21:02重新编辑 ]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3 * 6 = ? 正确答案:1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