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份之二:玉石共焚
Or7
mD
EkjgNEXq
1905年孙中山联合海外各派革命党组成同盟会,主张用暴力的方式来推翻清王朝。到 pe.Ml7o"
1908年冬,同盟会已经发动了六次武装起义,但都相继失败,大量革命青年为此失去 H(b)aw^(%
宝贵的生命,梁启超等保皇党则乘机批评革命党的暴力革命。 SrF x_n
*7ZtNo[+
梁启超特别批评革命党领袖们,自己躲在安全的海外,却唆使别人在国内搞送死的暴力革 b]T@g
J4H=
命。1908年冬,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撰文批评革命党领袖们:“徒骗人于死,己 dN< ,%}R
则安享高楼华屋,不过‘远距离革命家’而已”。梁启超批评革命党领袖的“远距离革命 ++b$E&lYU
家”作风,批评他们唆使别人送死而为自己谋取名利的作法,一时在海外华人中引起了很 >p0KFU
大的反响,掀起了一股批评革命党领袖的风潮。 >TY6O.]
}AlYNEY
同盟会内部也出现了反孙中山的运动,一些人主张“革命之前必须先革革命党之命”。反 _g~2R#2Q
孙派攻击孙中山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批评孙中山近似于独裁的领导作风,说孙中山“ \8
e2?(@"k
办事近于专横,常令人难堪”,第二是批评孙中山不公开革命经费的使用情况,不少人怀 Nar>FR7ut
疑孙中山将革命经费挪作私用。 Us
]=Y}(
(-,>qMQs
1907年日本政府“请”孙中山出国时,日本朋友公开赠送孙中山的赠款就有2000 V4|uas{0I:
0余日元(当时普通日本工薪阶层的月薪不过二、三十日元),而孙中山只给《民报》留 c
;9.KCpwx
下2000元经费,其余自己全部带走,使《民报》经常陷于经费拮据的苦境。1908 Lkn4<'un
年冬,《民报》主编章炳麟和孙中山诀别,章炳麟说:日本人向孙中山赠送的赠款,本来 HJIC<U
是赠送给革命党的革命经费,孙中山却把这些钱当作赠送给他个人的私人赠款使用。章炳 \w%@?Qik
麟批评孙中山这种作法“实在有损我同盟会之威信,而使日人启其轻侮之心”。 z
8E1 m"
,beS0U]
在“远距离革命家”批判和“倒孙狂潮”的夹攻下,党内党外对革命灰心和怀疑的人士大 <`)iA-Df;9
量出现,同盟会一时间陷入失败的边缘。汪精卫是同盟会中无条件坚决支持孙中山的孙派 "oR@JbdX
骨干,为了挽救革命、挽救同盟会,汪精卫主动提出自己去北京刺杀清政府高官,用鲜血 `rlk|&T1
来证明同盟会的领袖不是贪生怕死的“远距离革命家”,使党内党外的怀疑人士重新树立 (!3;X"l
起对革命的信心。 -\4zwIH
A|L'ih/
汪精卫刺杀清政府高官的设想,并不著眼于暗杀计划本身是否成功,而是著眼于用鲜血回 -}P7$|O&
击同盟会领袖是“远距离革命家”的讥讽,挽回民众对革命党的信心。汪精卫写给孙中山 #Y2i*:<
的《致南洋同志书》中写道:“吾侪同志,结义于港,誓与满酋拼一死,以事实示革命党 (,B#t7ka
之决心,使灰心者复归于热,怀疑者复归于信。今者北上赴京,若能唤醒中华睡狮,引导 9gy(IRGq/
反满革命火种,则吾侪成仁之志已竟。” !J3UqS
2s\BY%XY
作为同盟会中坚分子的汪精卫,在北京行刺被捕的消息传来后,海内外对孙中山同盟会的 2Q@Y^t
看法大为改变,梁启超的“远距离革命家”批判不攻自破,人们重新树立起了对革命党同 7CGyC[[T~
盟会的信心。可以说当时同盟会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靠汪精卫牺牲自己的烈举挽回的。 :S -";.:"
如果当时汪精卫被清廷处死,汪精卫毫无疑问要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钦定英雄,永远载入史 0mTr-`s
册。汪精卫在《致南洋同志书》中的一段话,也在当时被流传为佳话:“此行无论事之成 FQk!d$BG
败,皆无生还之望。即流血于菜市街头,犹张目以望革命军之入都门也。” RO.U(T
Od
##U6e`
汪精卫最有名的文章是发表于《民报》26期上的《革命之决心》一文。汪精卫在文中说 I
`T1Pll
:现在四亿人民正如饥泣的赤子,正在盼等吃革命之饭。但烧熟米饭所需要的一是薪,二 ~W-cGb3c
是釜。薪燃烧自己化为灰烬,把自己的热移给了米,才使生米变成熟饭;釜则默默地忍受 )"|||\Iv
水煎火烤。所以革命党人的角色有二,一作为薪,为薪的人需要奉献的毅力,甘心把自己 H}/05e
当作柴薪,化自己为灰烬来煮成革命之饭;二作为釜,为釜的人需要坚韧的耐力,愿意把 ^`XCT
自己当作锅釜,煎熬自己来煮成革命之饭。 "u492^
uR$i48}
在同盟会中汪精卫最要好的朋友是胡汉民。胡汉民比汪精卫大四岁,不仅是和汪一起来日 |
&7S8Q
本留学的同乡,也是长年在《民报》一起工作的同事,汪一直把胡当作大哥看待。胡汉民 1y(UgEg
得知汪精卫要北上行刺时,劝汪说:你是同盟会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你的文才口才和号召 BRzfic:e
力都是无人可以取代的。如果你以一时之激情与虏酋拼命,对革命的损失太大。 '1Y\[T*
Z+4D.bA
汪精卫则说:梁启超骂我们这些革命党人是“远距离革命家”,章炳麟等人又背叛孙先生 \vRd}
和同盟会,已经到了“非口实所可弥缝,非手段所可挽回”的地步。现在我们必须拿出具 X:|8vS+0gU
体的行动来证明我们的革命之决心,才能使梁启超愧对民众,使章炳麟愧对党人,才能促 WF[bO7:
使同盟会内部团结和挽回民众对革命的信心。我以前在《革命之决心》一文中曾经说过, "hQgLG
革命党人要为革命作釜作薪,现在正是需要我当革命之薪的时候,若吝薪则何由有饭?但 j/KO|iNL2
不管汪精卫说什么,胡汉民都坚决反对汪的北上行刺计划。汪精卫临走时不敢向胡汉民告 O6X"RsI}
别,怕胡汉民会硬把他留下,于是咬破手指给胡汉民留下血书:“我今为薪,兄当为釜” /&^W#U$4
。胡汉民见到血书时,当场哭得昏了过去。 uOd&XW
UG](go't
孙中山等同盟会领导人并不反对用行刺清廷高官的形式,来挽回和唤醒民众对革命的信心 qtMD CXZ^n
。但考虑到汪精卫是同盟会中非常难得的人才,所以孙中山并没有表示支持汪精卫的北上 y t5H oy
行刺计划,但也没有表示反对。因为没有孙中山等同盟会领导人的明确支持,汪精卫不得 [%pRfjM
不自己寻找愿意和自己一起北上行刺,作革命之薪的人。汪精卫首先想到的是黄复生。 .UQE{.?
,6{iT,~@8
黄复生是四川人,和汪精卫一样也是发起同盟会的元老,担任同盟会的高层干部。黄复生 IeP
WOpj3
读了汪精卫《革命之决心》一文后非常感动,对汪精卫说:“我也愿意作革命之薪”。汪 $!B}$I;cd
精卫把自己北上行刺的计划告诉黄复生,汪精卫还没有讲完,黄复生就大笑道:“铭兄, [M%._u,
有话何不直说。我和你一起去北京”。汪精卫说:“去北京行刺可是九死一生,毫无生还 #+k*1Jg
的可能……”黄复生豪爽地说:“我参加革命时早已立志为革命而死,还谈什么生还的问 w!&
~??&=}
题,这次就让我们一起作革命之薪吧。” ac8P\2{"
Z6Fp\aI8@
汪精卫再找到同盟会中会作炸弹的喻培伦,请他帮助作炸弹,喻培伦也爽快地答应了,愿 iOCqE 5d3
意和汪精卫一同北上。当然最坚决和汪精卫一起北上的是陈璧君,有人半开玩笑地说:“ j.%K_h?V5
你有一张英国臣民的护照,当然不怕死。到关键时刻,你把英国护照一抛,英国领事馆自 esX)"_xf
会来救你。”陈璧君听完二话不说,拿出英国护照当场撕成碎片,满座皆惊,也让那位说 vUesV%9hq
风凉话的人羞得恨不得钻入地缝。可惜现在再也看不到陈璧君那样有志气撕毁自己外国护 ?6"{!s{v
照的烈女了。 ++jAz<46
~b)74M
/
汪精卫计划他和黄复生先到北京作好准备,然后喻培伦、陈璧君等人再携带炸弹到北京。 >/=> B7
1909年10月,汪精卫、黄复生两人先乘英国船到天津,同盟会的郑毓秀迎接他们。 Mxl]"?z
郑毓秀的父亲是天津有名的实业家,她本人精通外文,是天津有名的交际花。郑毓秀经廖 ,R2U`EO;
仲恺介绍加入同盟会,这次廖仲恺特别写信给郑毓秀,要求她全力帮助汪精卫等人的暗杀 R[jEvyD>(
行动。汪精卫平日接触的都是陈璧君那样的革命烈女,见到郑毓秀这样风姿绰约的美人交 5T?-zFMM
际花,觉得十分不自然。 "N5!mpD"
?!'ZfQ:zK
汪精卫说:“听说最近北京的火车站盘查得很严。我们这些男人携带炸弹容易引起怀疑, Pw[g
想请你帮我们把炸弹带入北京。不过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炸弹在路上一不小心就有可 E\U`2{^.
能爆炸……”郑毓秀当即答应:“如果不会爆炸,还叫什么炸弹?这事就交给我了。”汪 Nd@~>&F
精卫是个相貌英俊的美少年,又精通诗词文章,郑毓秀对汪很是倾心,多次以教她作诗为 _>yoX
借口和汪精卫接近,汪却极力避开和郑毓秀的单独接触。汪精卫此时已经下定决心象柴薪 ,|h)bg7.
那样为革命献身,早把男女私情置之度外,和郑毓秀的关系从来没有越过同志的关系。后 4a''Mi`u
来郑毓秀感叹说:“汪精卫真是少见的道学先生”。 oM1Qh?
,r8Tbk]m
汪精卫和黄复生到北京的琉璃厂租了一栋房子,挂上“守真照相馆”的招牌,因为照相馆 -LW[7s$
的暗室最适合搞炸弹的组装,照相馆里飘出化学药品的味道也不会引人怀疑。不久喻培伦 JSr$-C
fH
传来话:正月十五(1910年2月10日)将带铁西瓜入京,请汪等人去前门车站接站 _S`o1^Ad
。汪精卫和黄复生赶到前门站,见郑毓秀挽著一位白人绅士的手悠然走出车站,白人绅士 4vWkT8HQ
的手里提著一个沉重的皮箱,里面装著炸弹,车站的警官看也没看就让他们走出了车站。 mJ}opy!{;
原来当时外国人在中国有治外法权,因此没有人敢随便检查外国人的行李。这个白人是法 2
=iH$v
国大使馆的职员,曾一直追求郑毓秀,这次郑毓秀请他帮忙,那人当然一口答应。 >V$ Gx>I
bt$)Xu<R
炸弹运到北京后,喻培伦和陈璧君也赶到北京,他们一起商量暗杀的具体计划。第一次暗 ,xf
O;yd
杀行动是刺杀摄政王载沣的弟弟载洵贝子和载涛贝勒(贝子和贝勒为清王室的爵位名,亲 Qk9 76
王之下为贝子,贝子之下为贝勒)。2月底载洵和载涛从欧洲访问返京,汪精卫等人准备 ?LK 2g
在载洵和载涛走出前门车站时,投掷炸弹炸死载洵和载涛。当天汪精卫、黄复生、陈璧君 gckI.[!b
三人雇一辆骡车前往前门站,汪精卫和黄复生携带装有炸弹的皮箱在车站门口等候,陈璧 [p;E~-S
君则在骡车上接应。但没有想到当时清廷正搞廉政运动,载洵和载涛不摆架子,混杂在一 1P(&J
般民众中一起出站。由于出站的人群中戴红顶子官帽的人极多,汪精卫和黄复生无法识别 y[?-@7i
目标,只好终止暗杀计划。 S DLvi!y
SF[FmN!^^
这次刺杀失败后,汪精卫等人把暗杀的目标定为清廷的最高领导人摄政王载沣。他们吸取 i+{yMol1
了上次计划不周而失败的教训,开始详细调查载沣的行踪。醇亲王载沣的醇王府在什刹海 )]htm&q5
附近,载沣每天早上8点出王府,经过鼓楼大街从景山后门进入皇宫。汪精卫等人本准备 OI}cs2m
在鼓楼大街的矮墙后投炸弹,但正赶上鼓楼大街修扩马路,闲杂人太多,无法行动。他们 hA1-){aw3q
后来注意到什刹海和后海分界处的一座小桥银锭桥,环境非常僻静,而小桥附近又有一条 XYrJ/!*.
阴沟可容藏身。于是汪精卫决定事先将炸弹埋在小桥下,汪精卫自己藏身于阴沟里,待载 .@ F]Pht
沣过桥时用电线引爆炸弹,和载沣同归于尽。 /i]y$^
3W_PE+:Kr
1910年3月31日深夜,黄复生和喻培伦前往银锭桥埋炸弹,留下汪精卫和陈璧君两 ~j9O$s~)
人。陈璧君知道汪精卫明天将在爆炸中和载沣同归于尽,这将是他们两人最后的一夜。陈 Qf $|_&|
璧君拉著汪精卫的手轻声地哭泣,汪精卫本想找一些话安慰她,可是却不知道该说什么才 j+-P :xvP
好。汪精卫内心是深爱陈璧君的,他也知道陈璧君同样深爱著他,但汪精卫越爱陈璧君, &--ej
|n
就越不愿看到陈璧君为了他而失去一生的幸福。汪精卫努力压下和自己心爱之人的生死离 cC'x6\a
别之情,只是拉著陈璧君的手默默无语,让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E4XIn
UVQ7L9%?f
突然喻培伦匆匆跑进来说:“大事不好,有人看见我们埋炸弹了”,不久黄复生也跑回来 r^,<(pbd
说:“警察已经发现我们的炸弹了”。 7 msAhz
kgi>}
%
本来他们以为在寒冬的夜晚人迹稀少,在寒冷的深夜行事不会有人发现。可是天公不作美 T0z n,ej
,银锭桥附近一家人的妻子突然和别人私奔,男人晚上妒气得睡不著觉,深夜走出家门去 vVl; |
散气。该人走到银锭桥附近,忽然看到有人影在桥下挖土,他立即联想到人们埋藏财宝的 ._O
故事,于是潜伏在一旁偷看,想事后取走财宝。可是看到黄复生和喻培伦,埋好炸弹后又 XB59Vm0E=
开始拉电线埋电线时,该人感觉到情况不对,这不是埋财宝,而是一个重大的阴谋,于是 hrGH}CU"
从藏身之处跑出来前去报警。 w= P9FxB
T r0B[QF
黄复生和喻培伦刚埋好炸弹,忽然看到从附近闪出一个黑影跑走,立刻意识到他们的行动 [*:6oo98'
被人偷看到了。于是喻培伦先跑回去向汪精卫报告,黄复生则在附近监视。不一会儿那个 $*R/tJ.
男人带著两个巡警前来,黄复生意识到他们的计划已彻底暴露,也跑回去向汪精卫等人报 i0jBZW"_1$
警。喻培伦建议他们现在立即离开北京,还来得及逃过清廷的追捕。但汪精卫说虽然发现 U}
k9 Py
了炸弹,但警察未必就能查出来是他们干的,所以不用著急,看看风头再说。 uxaYCa?
\ZU1Jb1c
第二天北京各大报纸都登出了银锭桥下发现炸弹,有人想行刺摄政王的新闻,不过报纸上 wU\s;
dK
的分析却都认为这是清廷内部的势力斗争。有人说炸弹中包炸药的报纸写有伦敦字样,而 Q'O[R+YT ,
载洵贝子和载涛贝勒正好刚从伦敦回来,很可能是他们搞的暗杀阴谋;也有人分析认为是 VVP:w%yW
庆亲王想篡权的阴谋,但没有一篇新闻怀疑到革命党,使汪精卫等人大为安心。三天后又 jPZaD>!
有报纸登出新闻,说银锭桥炸弹案的凶犯已经抓获,汪精卫等人更为安心,于是开始策划 ^BQrbY
下一次行动,让喻培伦去东京买炸药,陈璧君去南洋筹款,汪精卫和黄复生继续潜伏在北 cWyW~Ek
京进行下一次暗杀的策划。 n\z,/'d"
^vilgg~
然而汪精卫等人却中了清廷的计谋。清廷警察发现炸弹后,立即明白是革命党所为。为了 Uyx!E4pl(
防止暗杀者们逃跑,清廷故意向新闻界放出朝廷内部暗斗和凶手已经捕获的小道消息,使 !> }.~[M
暗杀者们安心留在北京。清廷警察发现炸弹中的炸药是外国制,但几颗螺丝钉却是新近制 :GpDg
作的。警探到北京市内各个铜铁店调查,骡马市大街的鸿太永铁铺认出螺丝为该店所作, 3&&9_`r&_
是琉璃厂“守真照相馆”的老板要求他们作的。警探开始监视“守真照相馆”,正好赶上 T"7~AbgNU
“守真照相馆”搞装修,一些密探混入装修工人中,从“守真照相馆”中盗出了革命党的 ={>Lrig:l
机密文件,发现这次暗杀正是革命党所为,首谋就是清廷出10万两白银悬赏人头的朝廷 )lk&z8;.=
钦犯汪精卫。1910年4月16日,警察包围了“守真照相馆”,将汪精卫和黄复生一 &0zT
I?c
举抓获。 xg_Df,
jz58E}
由于谋刺摄政王是一个大案,民政部尚书肃亲王善耆亲自审理此案。肃亲王是清朝建国元 :j }fC8'
勋八大世袭王室的第一家,是当时清廷中头脑见识过人的少有人才。顺便说几句题外话: :>R
v!x`
辛亥革命成功后肃亲王亡命日本租界旅顺,和日本人川岛浪速结拜兄弟,并将一个王女托 6Htg5o|W
川岛浪速收养,这就是后来有名的川岛芳子。肃亲王看到从汪精卫身上搜缴的三篇汪精卫 L2Pujk
的亲笔手稿《革命之趋势》、《革命之决心》、《告别同志书》之后,感慨万分,非常佩 XxIHoX&
服汪精卫的人品见识,更佩服汪精卫为革命献身的精神。肃亲王对清廷的腐败也感到深恶 9d[5{"2j
痛绝,所以对革命党人的反叛行为也十分同情,他后来说:“如果我不是出生在王族,我 YjOs}TD lx
早就加入革命党反叛朝廷了”。 {
FZ=olZ
#n0Y6Pr
由于清廷已经宣布预备立宪,1910年4月25日清廷法部按照文明国家之法,开庭审 rE9I>|tX
理汪精卫行刺未遂案。汪精卫在被告席上昂首挺胸,慷慨陈词地宣读了他即时写成的四千 3I\n_V<
余言的供词:“本名汪兆铭,别号精卫。前在东京时为《民报》主笔。生平宗旨,均刊登 !`41q=r
于《民报》,不再多言。孙中山先生起事兵败后,我决心炸死载沣以振奋天下人之心。。 /zDi9W*~1
。”。汪精卫和黄复生在法庭上不但没有招供同党,反而争著说自己是行刺的主谋,希望 V-'K6mn;
以此来为对方减轻刑罚,令在场人士十分感动。 2owEw*5jl/
w }^ I
看到汪精卫和黄复生视死如归,保护同志的常烘,肃亲王意识到:革命党人行刺的目的就 W6 H,6v
是玉石共焚、杀身成仁,他们早已作好“薪尽饭熟”的献身准备。杀了他们不仅不能吓倒 o6
E!IX+
那些不怕死的革命党人,反而会激发民众对清廷的憎恶和反感。本来加害皇族是满门抄斩 r$Co0!.
的死罪,但肃亲王决定从轻发落汪黄二人,以安抚天下人心。摄政王载沣最初主张立斩汪 sm[94,26
黄二人,但经过肃亲王的反复劝说,同意从轻发落汪黄二人。1910年4月29日,清 B/~%h |
廷以汪黄二人“误解朝廷政策”为由,免除汪黄二人死罪,判处二人永远监禁。 &e-U5'(6v_
~vlype3/EF
汪精卫接到免死的判决时,有捡来一条命的感觉。汪精卫入狱后,肃亲王亲自到狱中看望 \.YS%"Vz
汪精卫。汪精卫以前以为清廷的官员都是愚钝无能的昏官污吏,没想到肃亲王肯屈身访问 8{`?=&%6
他这个囚犯,而且以礼相待,谈吐文雅,让汪精卫十分吃惊,也很佩服肃亲王的见识才干 $Iv2j">3)
。后来人们问起汪精卫对肃亲王的印象时,汪精卫说:“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 @Z>ZiU,^
JM1R ;i6
肃亲王说:“汪先生在《民报》的篇篇大作,我都拜读过。汪先生主张中国必须自强自立 Tou/5?#%e
,改革政体,提倡民众参政,效法西方立宪,这些与朝廷的主张都是一致的。目前朝廷正 t58e(dgi
在筹办预备立宪,建立国会让民众参政议政,这些不正是先生所争取的革命目标吗?” ;{h CF
l7# yZ*<v
汪精卫反论说:“我们革命党人所主张的绝不是立宪,而是要推翻封建专制,实行三民主 r}[7x]sP
义。亲王既然读过汪某在《民报》上的文章,对汪某的革命主张应有所了解。” ,C%eBna4Iq
!$N<ds.
肃亲王说:“你们革命党的确有很多杰出的主见,但你们也应该认真倾耳听听我们的看法 WOuEW
w=
。说实话,我认为‘三民主义’是一种见识偏狭的理论,不能成为今后中国的指导理念。 Um#Wu]i
为什么要宣扬灭满兴汉?这样宣扬民族仇视能够使中国实现五族协和吗?为什么要搞平地 ib{-A&
起风波的流血革命,我们不是已经答应实行宪政,让各种政治主张都有实现的机会。用和 ^uv<6
平的宪政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是比用多量人命财产损坏的革命方式来实现自己 Q'_
z<V
的政治主张更好吗?邻国日本不正是君主立宪的成功榜样吗?” bwiPS1+);
Vq;dJ%sY
汪精卫反论说:“我们主张革命的时候,很多人用日本君主立宪成功的事例来反对革命。 A+hT3;lp
但日本明治维新,是西乡隆盛用武力从幕府手中夺来的政权,绝不是幕府微笑著把政权交 ?v>ET2wD
出来的。现在中国搞君主立宪,并不能解决长年的腐败弊害,而且把国会作为民权的支柱 *HEuorl
不过是一种幻想,国会只不过是君主的傀儡走狗而已。只有民主革命才是救中国的唯一道 7qTE('zt
路。” #Zrlp.M4
L|bwZ,M=}?
肃亲王说:“中国的政治十分复杂,各种民意纷缠不一,改革政体岂能操之过急?螳螂在 EdZ\1'&/9
前,黄雀在后,列强不是在觊觎著我们吗?不忍不谋则乱,还请汪先生三思。” r{l(O,|e
g~(E>6Y
汪精卫和肃亲王的辩论总是在两条平行线上,谁也说服不了谁。当年汪精卫正值年青的2 .`>y@p!
8岁,而肃亲王却是初老的45岁,但两人都对对方的才学见识产生了敬佩之心。肃亲王 oy<WsbnS
原想说降汪精卫为清廷效力,但见汪精卫革命志坚,也就没有再为难汪精卫。后来肃亲王 jReXyRmo({
不时来狱中看望汪精卫,两人之间的关系似乎不是政敌,倒有些近似朋友的关系了。 ^&y$Wd]6
<! )**
孙中山在纽约得知汪精卫被捕的消息时喟然长叹道:“兆铭是吾党一位大人才,失去他好 34\(7JO
比断了我一支手臂”。同盟会东京总部和世界各地的支部也发起了营救汪精卫的行动,胡 (=~&+z
汉民亲自奔走各地为营救汪精卫演讲筹款。通过营救汪精卫的活动,使一度陷于分裂的同 }!IL]0q
盟会内部开始弥合,也使民众重新认识到革命党的决心,对后来辛亥革命的成功起到了十 F 8B#}%JE
分重要的作用。 ,^# yo6-
orOt>5}b<
汪精卫在狱中无事,每日作诗。汪精卫狱中诗作最有名的一首是《被逮口占》(又名《慷 pPd#N'\*
慨篇》)。 y~()|L[
5j~$Mj`
街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 yR(x+Gs{]
孤飞终不倦,羞逐海浪浮。 _6ay-u
诧紫嫣红色,从知渲染难; ?QE,;QtpK
他时好花发,认取血痕斑。 a!O0,y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6 G=j6gK%P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E:,lA
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 8Q_
SRwN
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xhcK~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