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daba因为曾经是摩尔人在西班牙统治时期的首都,所以清真寺也曾遍布整个城市,据说当时大大小小的清真寺大约有一千多座,而今日我们要参观的大清真寺 (Mezquita)大约是阿拉伯人历史上最富丽堂皇的一座回教寺院了。它是在公元785年,Abd al-Rahman一世时期在原基督教教堂的基础上开始兴建的。建筑师Sidi直接取材于原教堂和古罗马废墟上的大理石柱,但是因为石柱的长短参差不齐,所以Sidi很动用了番心思。他把长柱子砸进地面,把短柱子接在长柱子上,两根短柱之间用红白相间的砖块做出拱形结构,以支撑屋顶。而在这道拱形结构下是另外一个马蹄形的拱形结构,同样是以红白相间的砖块做装饰。这些石柱加拱形结构看着很像小时候玩的积木,但是被放大这么多倍,再加上自然光下的阴影效果,就有些梦幻般的感觉。此后几个世纪,据说因为穆斯林的数目不断扩大,几朝的当政者也依照相同的风格不断地扩建。
1236年基督教徒重新夺回政权后,基督教的君主们开始在这座清真寺里做些零零碎碎地改动,至1523年,卡洛司五世下令在清真寺的中心位置修建一座具有巴洛克风格的基督教堂。尽管卡洛司五世后来意识到这是一个错误,因为教堂破坏了清真寺原有的整体美,但是后世的艺术家和建筑家们依然不遗余力地在这座清真寺上动脑筋,不断地加入他们的艺术创作,比如说18世纪由 Pedro Duque Cornejo雕刻的唱诗台。尽管很多人喜欢这座清真寺-大教堂所集中体现的不同的建筑风格和反映出的历史的变迁,但我是不喜欢这种不伦不类的怪异的。再加上里面空气阴冷,光线黯淡,我抖抖嗦嗦,手脚冰凉。无论是伊斯兰的拱形柱,还是基督教的精美雕刻都没有让我提起兴趣,倒是寺内的米哈拉布让我印象深刻。米哈拉布是一种壁龛,设在礼拜大殿后墙正中处,是礼拜殿的设施之一。米哈拉布有两个功能,其一是指示麦加方向,以防穆斯林教徒礼拜时搞错方位。同时米哈拉布还有扩音效果,可以扩大礼拜时站在壁龛前领导礼拜的伊玛目或其他统领者的声音。我在米哈拉布跟前驻足良久,细看了壁龛的样子,觉得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