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朱小棣:有花如冰我不识
冰花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0   

朱小棣:有花如冰我不识

有花如冰我不识

朱小棣 【马里兰州】http://ny2.uschinapress.com/category/4222-12-18-2016.html

侨报 文学副刊 2016年12月18日

几天前应邀去华府华人作家协会去演讲。刚一入场就有一位高挑女子热情洋溢地朝我走来,自我介绍是多年前就已结识的网友,让我猜猜看她是谁。我两眼昏花、一时窘迫,只好承认自己是笨伯,于是她说她叫冰花。啊,原来是多年前我在网上曾经编辑过的一个文艺刊物的撰稿人,在海外华人圈子里亦颇有名气的诗人冰花。
热情洋溢的她,顶着这样一个笔名,夸张浪漫到了极致,难怪要去做诗人。在我演讲过程中,她一直恭恭敬敬地坐在第一排。轮到听众提问时,她开口便问我对诗歌的看法,简直近乎于问道于盲。我赶紧声明我不懂诗,又急中生智地找出一段收录于自己近作的“诗论”来做挡箭牌。
记得我是这样写的,“对于诗歌,我向来是门外汉。这里暂且不谈的是,解读诗歌会有分歧,因为那是肯定的。也不谈萝卜青菜,各有所爱,那也是必然的。同一首诗,你去问两个名家,一个可能说极好,一个可能说极坏。记得这话好像是刘半农说的,真真讲到了我的心坎儿上”。
也就是说,相比其他艺术形式而言,诗歌是最无定论的,各人眼中的好诗,往往大异其趣。手头现成的例子就是,当我演讲完毕,冰花拿出一本她的诗集相赠,我回家翻开一看,前面有两篇推荐性的序言。二位作者恭维举例推荐的冰花的诗,竟然没有一首是一样的。而在我这个诗盲眼里,先是完全不理解第一位的推荐,接下来虽然能领会第二位推荐的几首,但很快又不能理解他接下去推荐的另外几首了。可见就是在三位读者那里,也不能统一认识。

这本诗集名叫《这就是爱》,除了两篇序言外,还有冰花的诗作一百二十五篇,结集在这样一部书名下,应该都算是爱情诗了。可惜我不但不懂诗,尤其是不懂爱情诗。可怜我这一辈子,连一首情诗都没有写过,你说算不算情商等于零?
就连我这样的诗盲,也从冰花的这批诗里看出了一点情趣。例如,有一首诗是这样的:

《一句话的代价》

等待一句话
花了一年的代价
有了一句话
不是  等待的一句话
于是  付出了终生的代价

 真是一首具有哲理悟性的爱情小诗。然而,恕我直言,如果是我有这样的灵感写得
出这样的好诗,我会做一处细微的改动,细微到连一个字都不改,只是稍微挪动一个位置。我会把“不是 等待的一句话”,写成:“不 是等待的一句话”。这样调整一下音律的节奏,或许会更加顺畅自如一些。试问,变成这样可好?

《一句话的代价》

等待一句话
花了一年的代价
有了一句话
不  是等待的一句话
于是  付出了终生的代价 

这次阅读时,有一首小诗似曾相识,因为当年好像编入过我主编的网上文学杂志。它是这样写的:

《惊鸟》

哦 吓了一跳
原来是一只鸟
从树上飞走

不知道
是我吓着了它
还是它吓着了我

好牛的鸟
我回头
它没回头

我不知道这首诗,算不算爱情诗,哪里算爱情诗,但如果算,想一想,还真牛!

当然,冰花笔下还有更直白的爱情诗,但也写得深沉、大度、隽永。例如这样三首:


《爱恋》

有没有这样一种爱恋
离开你
变成你身后的一双眼
寒风来前
把披风搭在你的肩

有没有这样一种爱恋
离开你
变成你的左右手
下雨前
为你撑起一把伞

有没有这样一种爱恋
离开你
让往日的誓言
通过别人来兑现
你却蒙在鼓里边

有没有这样一种爱恋
离开你
忍辱负重吞下千恨万怨
只为你
有个更美好的明天

《如果》
如果我的爱
成了你的负担
如果我的真心呼唤
不能使你的心意回转
请你一定要告诉我
我会选择悄然离开

我会重新适应
没有你的生活
也会慢慢地寻找答案
为什么我真诚付出
收获却是如此的干瘪
我还会把你藏在心窝
也会为你
一声声祈祷平安

当你到了鬓发花白的残年
回忆你的一生的爱恋
我也能占据一个小小的空间
那样
我因你而苦了的余生
就没有了一丝丝的怨

《你在》
你在
有约见
有分手
你不在
天天见面
赶也赶不走

 当然,也有写得活泼有趣的,例如这一首,投入邮筒的岂止是一封信,分明是一颗心哟:
《投心》

早春
把狂跳的心
装入信封
羞到信箱
咬咬牙  手一松儿
一颗心滑入

脸红  捂住双眼
手缝里边  没人看见
跑开  一溜烟儿

 综上所述,冰花的这本诗集里,有着上述值得玩味的几首小诗。我曾在一篇写卞之琳的书话里说过,“舞台上的戏剧演员,哪怕是名角,随便哪场演出也不能稍有差错,一个晚上演砸了,很可能就毁了一辈子的名声。而对于诗人,读者则几乎是给予无尽的宽容,从来不在乎诗人写过多少坏诗烂诗,只要能有一首满意就行。一首十足的好诗,就能让一个人一辈子无愧于诗人的桂冠。”。
所以,能有以上几首不错的小诗,这本诗集也就应该算是物有所值了。何况还有下面这样一首:
《双面扇》

一面是春  一面是秋
你是那春  我是那秋

春与秋
一纸之隔 
天涯之遥

春与秋
常有相同的温度
却永远不属于
相同的季节


说了大半天,我这个诗盲
和诗人冰花,恰只是
常有相同的温度
却永远不属于
相同的季节

2016年12月13日星期二

http://ny2.uschinapress.com/category/4222-12-18-2016.html

[ 此帖被冰花在12-28-2016 17:31重新编辑 ]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http://blog.sina.com.cn/m/binghuablog
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

归卧故山秋。
冰花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沙发  发表于: 2016-12-20   
朱小棣,静品闲书 热话红尘
他用英文写家族的革命传奇,近期中文著作在国内陆续出版
□ 本刊记者 王晶晶 《 环球人物 》(2015年第33期)


    人物简介

    朱小棣,生于1958年,海外知名双语作家,作品有《红屋三十年》《新狄公案》《闲书闲话》《地老天荒读书闲》等。
    朱小棣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本科毕业后去了美国,学的专业、后来的工作都与写作无关,却凭借一手好文笔征服欧美文坛,他的中文随笔集也陆续在国内出版,可谓墙外开花两面香。“忙里偷闲读书写作,无非性格命运所致。命运没把我安排在风口浪尖的哨位,个性又让我不甘寂寞沉沦,便只好以书为伴”。采访中,他淡淡说道。
    不想让美国读者误读中国
    这次回国,朱小棣是为了出版父亲的画传。他的父亲朱启銮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1940年到南京从事情报工作,称得上是南京秘密战线的开拓者。解放南京前夕,他曾冒险渡江,亲手把长江军事部署图送交人民解放军总前委司令部。
    不止是父亲,朱小棣的长辈中,为革命打拼的不在少数。他的二叔曾是胡耀邦的部下;三叔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高级步兵学校政委;姑姑和姑父曾是周恩来、郭沫若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演剧队骨干。
    1987年,朱小棣刚到美国,一位华人女士所写的“文革”回忆录出版,媒体广为议论。有一天,朱小棣在报纸上看到一封读者来信,说这本书好极了,只是尚有一点不明:为何这位资本家太太1949年之后能养尊处优长达17年之久,直到1966年才被抄家?朱小棣一下子明白了,美国读者并不了解中国的历史过程,不知道中国革命都有哪些磨难,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出灾难的。“如果我把我们家庭的故事写出来,会有助于西方读者了解中国”。于是便有了朱小棣的英文处女作:《红屋三十年》。
    这本书写的是朱小棣出国前30年的经历和见闻,通过他们一家,尤其是父辈们的生活,展示中国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的历史。出版后,立刻引起热议,还入选了“杰出学术图书”。远在欧洲的韩素音女士也特意给他写了封贺信,认为这是“最为全面客观书写这一段历史的书籍”。
    挖掘狄仁杰的内心
    接下来用英文写狄仁杰,对朱小棣来说,“是想继续描绘中国的文化土壤、生存形态”。
    20世纪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曾著有系列侦探小说《大唐狄公案》,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让狄仁杰成为“中国的福尔摩斯”。
    朱小棣续写狄仁杰时,也像高罗佩那样,先去《棠阴比事》等古代典籍里找案例,“一看,才知道大部分好改的案子都被高罗佩写完了。只有一个涉及字谜的案件,他没把字谜转换成英文。我尝试了几十遍,终于用英语写成”。
    在朱小棣眼里,高罗佩是学养极深的汉学家,“他能写旧体诗与于右任等人唱和,岂是我辈能比。写完后我才发现,他所描绘的服饰,还真是符合沈从文先生的考据,推翻了其他一些学者的结论”。
    而从创新上来说,朱小棣觉得自己是“力图在高罗佩已经成功塑造的狄仁杰身上,挖掘开拓其内心世界”。因此,他着力刻画狄仁杰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与夫人、下属、同僚、上司的关系。一字一句中,把一位喜食臭豆腐、爱饮茶养性的狄公展现于读者面前,不正襟危坐,不树碑立传。
    这本《新狄公案》被翻译成法文出版后,获得了法国历史侦探小说大奖第四名。
    文学于我从来不是温室里的花朵
    美国一家出版社曾做过一本名家选集,题为《母亲》,只有一名华人入选,她就是《喜福会》的作者谭恩美。后来做续集《父亲》时,也只有一位华人入选,就是朱小棣。和他一起入选的作者里,有在美国赫赫有名的约翰·厄普代克、《阿甘正传》的小说原作者温斯顿·葛鲁姆等24位。 
    身为华人作家,朱小棣对同行与自己都有很清醒的认识:“谭恩美的小说之所以走红,恰恰是因为她能够同时用纯正英语(她自己的)和蹩脚英语(她母亲的)交织在一起写作,读来别有意趣。而哈金(第一个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华人作家,代表作《等待》)能够得到青睐的一大原因,则是他的英语中机智地保留了许多中文元素,凡是懂中文的人都能够看出其出处,忍俊不禁,西方读者则在其晓畅英文中偶遇中文元素,大饱眼福。而我在努力学习英文的同时,一直在努力甩掉中文羁绊,尽管写成流畅英语,却再无语言特色可言。这大概也可以算是一种尴尬吧。” 
    朱小棣没有书房,至今“蜗居”斗室,卧室内一张小小书桌,他觉得“也足矣”。
    哈佛大学的图书馆算得上是他的书房。他看书口味独特,喜欢冷僻的,很少碰风口浪尖上的畅销书。他曾说自己与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天才散文作家梁遇春很相投:“年轻时最让我动心的一面,是他懒得上课,懒得起床。他说自己脑子里所有那些聪明的想头、灵活的意思,多半是早上懒洋洋地赖在床上想出来的。”这种闲适散淡,成了朱小棣读书时的一贯风格。但同时,他也会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写作。《闲书闲话》《闲读近乎勇》等一系列以“闲”命名的随笔集,就是他近年来的成就。 
    朱小棣说:“写作本身,往往是在喃喃自语。每句话都是一边在心里念,一边用手敲击键盘写出来。”
    在海外漂泊多年的朱小棣,说他的写作,“并非想用独特的东方故事融入美国社会,而是因为有些难以融入,所以希望让美国人了解中国。我本来也未必有多少乡愁,父母均已过世。读书写作,反倒勾起几多对故乡的思念”。
    无论是自传、小说还是随笔,无论是用英语还是中文,朱小棣的写作肯定都并非单纯的文学尝试,而是写文化、写中国。正如他自己所说:“从儿时看鲁迅起,文学于我就从来不是温室里的花朵。”

http://paper.people.com.cn/hqrw/html/2015-12/16/content_1667745.htm
[ 此帖被冰花在12-20-2016 17:38重新编辑 ]
http://blog.sina.com.cn/m/binghuablog
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

归卧故山秋。
冰花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板凳  发表于: 2016-12-24   
http://blog.sina.com.cn/m/binghuablog
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

归卧故山秋。
冰花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地板  发表于: 2016-12-25   
  


http://ny2.uschinapress.com/category/4216-12-13-2016.html
[ 此帖被冰花在12-26-2016 15:15重新编辑 ]
图片:thumbnail_IMG_3450.jpg
http://blog.sina.com.cn/m/binghuablog
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

归卧故山秋。
冰花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地下室  发表于: 2016-12-28   
朱小棣:有花如冰我不识——读冰花《这就是爱》诗集

http://www.washingtonchinesedailynews.com/images/file/paper/2016/WCN1229B03.pdf


华盛顿新闻 2016年12月29日
[ 此帖被冰花在12-28-2016 17:36重新编辑 ]
http://blog.sina.com.cn/m/binghuablog
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

归卧故山秋。
冰花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5楼  发表于: 2017-01-01   
http://blog.sina.com.cn/m/binghuablog
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

归卧故山秋。
冰花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6楼  发表于: 2017-01-14   
http://blog.sina.com.cn/m/binghuablog
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

归卧故山秋。
冰花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7楼  发表于: 2017-01-23   
http://blog.sina.com.cn/m/binghuablog
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

归卧故山秋。
冰花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8楼  发表于: 2017-04-16   
http://www.scdnews.com/images/paper/170110/170110B.pdf
[ 此帖被冰花在04-16-2017 15:12重新编辑 ]
http://blog.sina.com.cn/m/binghuablog
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

归卧故山秋。
冰花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9楼  发表于: 2017-04-23   
美南日报 2017年1月7日
http://blog.sina.com.cn/m/binghuablog
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

归卧故山秋。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3 * 6 = ? 正确答案:1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