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朱小蔓、朱小棣姐弟报告会被赞为“超乎预期的精神享受”
作者:蒋永华 发布时间:2015-09-16 22:42:17
2015年9月6日,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邀请著名教育学家朱小蔓教授和著名美籍华人作家朱小棣姐弟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 “读书--研究--人生”报告,这是20周年社庆系列报告的第5场报告会。来自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专家、老师及其研究生等100多人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后,南京师范大学唐万宏副校长拜会、感谢了朱小蔓、朱小棣教授姐弟。两位教授同台报告,阐释了他们的闲适读书观、普适好人观、启发对话式教学观、人文性和精神性出版观;形式特别,以生成性的、叙事与对话式的方式展开,相互激发、评判、补充,或者争论,诙谐有趣。两位教授还与南京师范大学的老师、编辑、营销编辑、研究生互动,回答了许多问题,大家评论这次报告会“超乎预期的精神享受”。彭志斌社长、戴联荣副总编分别主持了报告会。彭志斌社长高度评价了这场报告对于出版界、出版人成长的价值,强调指出,朱小蔓教授告诫“为提升国人人文性和精神性水平而努力”,非常符合中央提出的“全民阅读计划”要求;非常符合新闻出版总署近来考核出版文化企业“社会效益占70%,经济效益占30%”的理念。“出版是灵魂的流淌”,出版就是要让灵魂重新燃烧,寻找到进入灵魂深处的东西。出版人应该是有灵魂的,书是有灵魂的,文化人有文化的自信和自觉。 闲适读书观朱小蔓教授回顾了自己的学习、研究过程中的读书经历和人生感悟,强调海德格尔的观点,将人的存在等同于语言的存在,阅读什么样的书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方式,即阅读构成了生命的底色,读什么样的书就形成什么样的精神结构;国人要改变说话、语言的一律化、模式化、失去主体性和创造力、魅力的毛病。朱小棣教授也总结了自己阅读、创作的体验和重大价值,他认为做研究与阅读之间,可以相干也可以不相干,要有巨大的“闲读近乎勇”的大气和意志力,追求非功利的读闲书、闲读书、读书闲的境界,才能使自己看到未来、体悟人生,真正有创造力、想象力、超越性。读书不是为了武装自己,不是刻意增加自己的养分,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心、精神和灵魂深处的渴求。读书可以超越眼前的处境,接触不同的灵魂。他借用林语堂语:读书是一个灵魂寻找另一个灵魂。读书人自由方寸,一卷在握,宁静致远;心静之后阅读闲书,方可心安勿燥(按:原文如此,应为躁。),寻找书中的“颜如玉”。60年代初,她阅读了许多批判苏联修正主义作风的文学作品。朱教授声称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苏联文化的影响颇深,在中学时期与苏联小朋友通信、与苏联来华专家交流、看苏联电影、听苏联歌曲。弟弟的阅读与姐姐既有相同,又有出入。朱小棣教授在刚接触文学的时候就开始了“文革”,他阅读鲁迅文学时没有受到任何外界评论的影响,鲁迅的作品、写作风格已经融入了他的血液。启发对话式教学观朱小蔓教授讲述了自己对情感教育的理解。她强调亚里士多德的话:“同样的种子不一定长成同样的树”,成长中的形式因与质料相互作用,形式应是人们内心的期盼、灵魂塑造。她认为教育的价值,是很多外在的、形式化的东西去掉之后,剩下的那些才是最重要的。她回顾自己大学的经历,当时学生与老师一同成长、生活,亦师亦友,学生与老师在闲聊中学习、体悟人生,是真正的润物细无声。后来,她从事了情感教育研究、并阅读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之后更加体会到,中国文化的本质是情感文化,看待生命需经历反复、持续、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感性、知性到理性是人类理解世界的步骤。因此,教育是个体力量的有机发展和展开,是缓慢的过程,如果把教育附着太多外在的东西,就会使其功利化、异化。情感教育是母胎,从而升华为课堂、教师、学生、学校文化的情感。因此,研究人的情感、内在精神,是教育很重要的内容。她非常怀念、敬佩自己的导师萧焜焘教授的教学风格、教书育人风范,这位辩证法大师上课,天马行空,视野开阔,发人深思,将行云流水阐释 “概念”与自己的生命经验----历史反思----问题意识----哲学创新融合一体;使她终身获益,利于感性、知性和理性的精神发育,融化在我们的血液之中。她调侃说,如果用今天的一些大学教学评估标准来衡量这位大师,也许是不合格的。朱小棣教授从“三明治哲学”的角度,结合儿子在美国波士顿学院、哈佛大学的经历和成长,阐发了自己的教育观。他认为事物的发展分为下、中、上三个层次,教师从不会授课发展到通过教案授课再到脱离教案授课是一个连续性上升的过程。因此,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再现场组织语言进行授课,是高层次的教学方式。学习是在主体有需求和自觉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的。现象学哲学讲究回到情境中去。教学不是灌输,而是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应对。人文性和精神性出版观两位教授结合出版,阐释了自己的认识。出版从策划、编辑到营销环节,都需要有思想定位,品牌追求:为提升国人人文性和精神性水平而努力。策划人、出版人需要有思想、远见、眼光和坚持、坚守的勇气;编辑不仅需要有一丝不苟的敬业态度,还需要有处理思想与文字的水平,修改、调整、提升作品水平的能力。营销需要真心的、不遗余力地推荐好书的态度、智慧、办法。他们特别肯定、表扬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朱小蔓与朱小棣越洋对话——出国留学与教育“立人”》的策划人、责任编辑,是真正下功夫修改文稿,有思想、有能力和担当的,在当下的出版界殊为难得。普适好人观朱小棣回忆了父亲朱启銮先生对自己的影响。他认为父亲对自己主要是精神气质的影响。在父亲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在一个超出个人自我的环境中成长,从来没有把个人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对于生命的价值,一直是把它与社会利益与人类福祉联系在一起的。他在自己的著作《红屋三十年》中回忆了父亲的一生和对自己的影响,西方读者普遍认为像他的父亲这样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好人。在任何社会,无论被打上什么意识形态的标签,对“好人”的认同和尊敬都是全然一致的,这才是普世价值。附:朱小蔓是中国知名教育学家,建国6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教育人物之一,现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俄罗斯联邦教科院外籍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朱小棣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长期在哈佛大学从事研究工作,现任美国安生文教交流基金会华盛顿办公室副主任,著有自传、小说、随笔等多部中英文著作。两位近期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朱小蔓与朱小棣越洋对话——出国留学与教育“立人”》,就中美教育差异展开对话,针对出国留学的非物质性准备这一话题,从教育的根本目的说起,以自身受教育经历、见闻和感受为依据,详细介绍和分析了中美大中小学教育中的一系列个案实例。著作反响很大,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周颖若 吴洁 报道) http://wap.sciencenet.cn/blogview.aspx?id=92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