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写的原来贴在别的地方。
终于决定支持我家先生的重大决定,说:“只要你努力,我做好后盾,首先,管好你营养。想吃什么尽管说,保证你满意的。想吃我包的包子?明天就给你做。”
可是,哪里有酵母啊?!
最后在菜场那家卖面条的小店里找到了发酵粉。其实在老家时是不用这个的,因为发出来的面味道不好。在家里是用妈妈自制的酵子。
最炎热的夏天,妈妈选最大、最面、最甜的大甜瓜瓤做原料,用碧绿碧绿的新鲜麻叶裹了一层又一层,用细细的麻绳密密捆扎成硬实的球球,用余下的绳尾吊在屋檐下。由着它自己在里面变呀变,直至最后凤干。
这还不是酵母,是曲,大概和酿酒的曲同等作用吧。掰下一小块曲用水化开,拌入一点儿小麦粉和玉米粉,调成糊状。过一段时间看看,如果已经冒出足够多的泡泡,就再放一点儿小麦粉和玉米粉,调成糊状。如此反复,妈妈每次都是调过七遍的。最后把这经过七次调治的面团做成小小圆饼,风干,就是酵母了。
这个过程要特别小心,时间间隔不能太长,太长,会酸掉,发的面自然有股酸味儿。时间也不能太短,太短,发面的效果不好,甚至会不发。相对于农活、家务,这算是个细致的技术活儿。村子里一般少有人做曲,妈妈做的时候也总是做好几个,其实自家用,一个也用不完的。都是备着给别人来讨的。好象讨曲的人少,讨酵母的人常常有,三个、五个地要了去,似乎别人用的远比我们自家用的要多得多。
虽然用同样的酵母,似乎别人家的馒头总是远没有我家的白、软、韧和甜。
到了这里,吃不习惯这里加糖馒头,因为不是来自面粉天然的甜,也太软,面不够密实,没有韧性,没嚼头。还好,菜场边上发现一家卖馒头的,居然是老乡开的。居然也是不用发酵粉而用自制的酵子的。虽然味道和自家的没法比,但也足够安慰我这个不想改变习惯又懒惰的人了。
这一吃,居然就是近三年。
也常常怀念自己做的馒头包子和糖包。可是懒,就有借口,没酵母,就一直不曾再做。
昨天,晚饭后,准备试一下这发酵粉好不好用。
按说明,毛估估放了些发酵粉,再发估估放水化开,毛估估放面拌匀,揉成面团。锅里是加热好的水,把发好的面就盆放在锅里,这样面发的快。
大概四十多分钟,面就鼓胀开来,高高地鼓出了面盆。挖个洞看,面里全是气孔。嗯,发的不错。开心地喊老公来看,已经很有成就感了。
揉面,盘面,切成均匀大小,刀切馒头就做成了。
把刀切馒头压扁,擀成片状(茶杯做擀面杖,有创意吧?),中间放在白糖,匀着从面片的匀三等份的角度折上去,把边捏紧。糖角也做成了。
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盖上一条新的棉毛巾,静置十分钟,上锅!
上到一半竟然想到拍张照片留念,可惜,相机只提供拍三张照片的电量。
半个小时后,就是热气腾腾的馒头、糖角上桌了!
儿子说:“妈妈,有股什么味儿?”
“不好吃啊?下次不做了啊。”我故意说。
“好吃,好吃!”儿子忙吃他的糖角去了。
嗯,试验成功。下次就包包子。
嘿嘿,虽说,馒头切的不怎么齐整,糖角的角也不怎么均匀美观,可怜见的,体量我近三年没做过了呀!
上图:
哈, 歪好,歪好,不歪不好嘛~~~
嗯, 大大小小是一家嘛~~~
[ 此贴被泥人儿在01-31-2010 03:1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