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媒体报道

读者评论:婆媳之间的战争——小说《双面胶》之叹

 

婆媳之间的战争——小说《双面胶》之叹

作者:希望在远方   来源:天涯>>『巴山夜雨』 >>[雾都文学]


   六六,在看这本书之前似乎没有听说过这么一个的作者,或许是我的偏好,或许是我的见识狭陋。编辑推荐语说,用大手笔写小文章。好,我向来深信惟有高明的作者才能于不经意处别有机抒,从这一点来说已经引人兴趣。又说,把上海的庸常生活表现得活色生香,六六似乎是当下第一人,不必和张爱玲比,不必和虹影比,好作家无需比拟。赫,好高的评价,虽不欲比,实则已经等同于张爱玲,虹影而不多让,仿佛倚天屠龙记里的少林、武当,峨嵋虽由“九阳真经”同出一源,却又各为一派,可以分庭抗礼了。我对编辑礼貌的用语,或者对于商业需要的颂扬,向来保持着敏感性。在重庆书城看到这本书时,只觉书页画面卡通而浮浅,放在一堆流行通俗小中,散发着都市小说的男欢女爱的气息。过于的夸饰有时不但不能引人好感,反到让人感觉恶俗了。


   天涯杂谈“我和李文一起骂”朋友发表的“一外男子娶了上海女孩,被迫承诺不接父母来新房住”一文回贴里不时有网友回复提及“双面胶”,仿佛是一个暗语,引发着我的好奇,又重新找到此书细阅。那时,才惊然发觉几乎错失了一本好书,错失了一个好的作者。


   《双面胶》的文笔清新细腻,作者的灵动幽默穿插其间,而不刻意。内容思想是深刻的,文笔到是轻松自然,让人忍不住一气读完,只留下掩卷叹息、感慨。如果说海岩的《永不瞑目》是描写我们大多数人,不容易接触的事件,那么六六的《双面胶》却是叙述着我们身边,大多数人可能时时发生的事情。


   《双面胶》叙述了这么一个故事。“上海姑娘丽鹃嫁给了一个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工作的东北小伙子亚平。亚平在丈母娘家的帮助下,在上海买了房子成了家。亚平在父母来上海前是个上海标准的普通的丈夫,对老婆嘘寒问暖,端茶倒水,小夫妻亲密无间,恩爱无比。但婆婆到来后,温馨的小家生活开始发生质变。婆婆传统思想严重,希望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影响改造上海媳妇,这些思想与丽鹃现代的生活方式完全冲突,婆媳之间的矛盾与日俱增,摩擦不断升级,两人变得水火不容……”


   我很难判定说事情的开始,婆婆和丽鹃之间谁是绝对的对谁是绝对的错,或者根本双方都没有错,只有观念上的差异,至少开始双方还是可以互相容忍的。为何后来积怨日深,以至于让事情不可收拾?是让人很是深思的。


   婆婆是东北人,在意识中有女人照顾男人的传统观念,看着儿子为上海媳妇面前端茶送水,心疼儿子受苦受累,对媳妇不满意。其实儿子亚平对于为媳妇丽鹃倒茶搀水到是很愿意,或者说并不觉得那是受苦受累,反到是对妻子的一种关心体贴后的温情。媳妇丽鹃起初似乎也体贴丈夫的心情忍让着,下班后与朋友同事逛街吃饭打发时间到婆婆就寝才回家,清晨又早早上班,躲避着婆婆,不正面冲突。书里有一段深刻的描述“不冲突不代表归顺,不代表忍气吞声,不代表妥协,这只是面对利刃当头,采取一种走偏锋的方法。” 这种似乎是让步的忍让,对于有传统观念的婆婆到不如与其说是变相的反抗。至少说明了媳妇丽鹃只在姿态上的改变而思想上并不曾妥协。这种上海和东北地域文化的差别,是诱因之一。刺激着矛盾的尖锐,积累了怨气。


   丽鹃借父母的钱给丈夫亚平姐姐、姐夫厂里参股积资钱的损失,在公公肺癌治病用钱的短缺,在亲情面前是否亲兄弟明算帐,还是亲情面前就应该不分彼此问题上的处理,以至引发后来丽鹃公公的死亡都是使矛盾不断走向尖锐和不可调和,怨恨的升级都让人无可奈何。


   矛盾爆发的导火线,丽鹃生了小孩儿,生母天然的归属权,婆婆在媳妇熙指气使面前,无力对孙子的控制,偏激的采用偷偷教小孩儿“妈妈坏”来报复。这个打击对于媳妇丽鹃无疑是崩溃不可接受的事实。“我要离婚。要告诉孩子他爹和奶奶是一窝狼”的悲呼,引发对来自东北婆婆的驱逐,和丈夫亚平听到离婚要求后的崩溃,发生了冲动打死媳妇丽鹃的悲剧。


   丈夫亚平是书中不能回避的人物,《双面胶》这个题目隐含着丈夫在自己母亲和妻子间做着类似于双面胶的粘合。书中有一个精彩的比喻“他像一勺鶏蛋糊,到在铁板上经受着两面的煎熬,成了一张香飘四逸的蛋卷”。他曾试着的调和着母亲和妻子的矛盾。他深爱着妻子,甚至想象办法送父母离开上海回到东北老家,以求家庭的安宁,和对妻子的爱,只是最后事情阴差阳错,走向了事件悲剧的宿命。


  我们如果只是在掩卷后的扼腕叹息,不免过于浮浅。我们似乎更应该深思规避,这一切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可能性。


   唐女诗人李治有首著名的《八至》诗:至远至近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我在深深叹息着,深爱着妻子的丈夫亚平,难道真是如女诗人所说的那样,夫妻关系至亲至疏,原本同被而眠的两人,转眼间就可以冲动到失手打死对方。而且后来的丈夫亚平在婆媳的战争中无可奈何,看到两个自己最亲最爱的人不断的冲突升级无所作为,是令人奇怪的,加以惋惜。


   婆婆的问题在于对儿子的爱是否真的必要以一个人为中心,而忘记媳妇的感受和存在,甚至是儿子的感受的好恶是否真的理解?是否注重过组成一个家庭的其他人的性格的多样性,不同的生活习惯的理解和休谅。而偏执的我行我素,家长命令式的作风引至事情走向悲剧,为之叹惜。


   我在深深同情媳妇丽鹃的背后,也对她于婆婆开始的忍让到后来直面的挑衅,以至事情的不可挽回,都应该加以反思。


   故事是在丈夫冲动失手打死妻子丽鹃后,嘎然而止,或许只能用这极端的死亡来结束这悲情。而我们正幸福生活着的人们或者正在亲身痛苦感受着这一切的人们可以深味了。
  

http://www.tianya.cn/new/TechForum/Content.asp?idWriter=0&Key=0&idItem=248&idArticle=2311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