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媒体报道

健康时报:六六成医患沟通大使

六六成医患沟通大使

来源: 健康时报 第01版 & 23版  作者:  2012年04月26日


▲ 著名作家六六“卧底”医院所著《心术》同名电视剧开播在即。近日,在该剧看片会上,上海华山医院特别颁发“医患沟通大使”证书给六六及东方卫视主持人骆新,希望医患关系更和谐发展。相关内容详见本期23版。 余易安/文 颜立维/图

六六口述 健康时报记者 余易安整理

 编者按:北京同仁医院医生被砍、哈医大实习医生身亡、北大人民医院医生被刺,近期,医患关系又成社会焦点。由著名作家、《蜗居》和《双面胶》的作者六六担任编剧的医疗剧《心术》也将于近期开播。曾以患者和医生的身份“卧底”医院半年的六六,如何看待当前的医患关系?健康时报记者专访六六,试图为观察医患关系提供一个第三方视角。

  《心术》出版已有三年,我发现,这三年来,至少从表面上看,我们的医患关系并没有缓解,反而是尖锐了。

  同仁医院医生被砍、哈医大实习医生身亡、北大人民医院医生被刺,最近的新闻,看了让人心寒。

  这段时间,我的信箱都快成了医生们的知心大姐姐信箱,好多医生给我发邮件发微博私信,说他们的困惑、痛苦和想要撤退的决心。

  所有患者遇到的问题,我都遇到过

  写《心术》,缘起是2007年母亲因乳腺癌住院。

  所有患者遇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都遇到过。总觉得医护不够贴心,担心他们给多用药……甚至手术后很久,母亲经常胳膊疼,还一度怀疑这个手术是否真的必要。

  跟医生讨论后,我惊奇地发现,不同的医生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见解。有说,乳房切除是对的,因为母亲这个年纪,生命高于一切,割除最安全有效。也有说,人活着,生活质量很重要,母亲属乳腺癌早期,剔除病灶即可,没必要切除。

  这两派医生,都是我的朋友。

  于是我理解了,同一种病症,原来其实并没有一个标准的治疗方案,抛开利益之外,医生也会基于个人对医学的认知水平给出不同的判断。

  有意思的是,我还发现,与偶尔才生病去医院的人不一样,像母亲这种长期的病患,其实跟医生的关系都非常良好。因为时间久了,我们发现,医生并不冷漠,而是因为治病救人,必须相信自己的判断、必须承担生死的选择,所以“必须孤傲”。

  很多人对医生的误解,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医生的“孤傲”,总觉得医生态度不好脸难看,医生呢,一上午要看几十个病人,喝水上厕所都没时间,三两句话也没法安抚患者,矛盾由此产生。

  相互对立久了,彼此不信任

  我一个朋友,最近有感冒症状五六天都不好,跑到医院去看,医生诊断就是感冒,让他回家了。结果,引发脑膜炎,几近死亡的边缘。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医学是很复杂的,不要总抱有“一个小感冒怎么就要看掉三五百块钱”的成见,质疑医生开出的各种化验单,一些与感冒不相关的检查,其实是在排查与感冒症状相似的其他疾病。

  医生和病患之间发生冲突,绝大多数来源于信息不对称。患者不懂,医生又没时间解释,矛盾丛生。

  其实,医患信息不对称,在全世界都存在。但在其他国家,医生都是有绝对权威的,只有在中国,医生缺乏权威,他会问你你想怎么治。

  为什么?因为相互对立久了,彼此不信任。

  2009年我摔断胳膊,医生告诉我有两种治疗方案,一种是保守治疗,让骨头长在胳膊里,缺点是阴天下雨可能会疼。另一个是开刀治疗,取出碎片,缺点是有可能损伤运动神经。

  正常情况下,医生会说:“我告诉你两种后果,你自己决定治疗方法,我不能替你做决断。”

  我信任他,让他替我决断,他最终让我不开刀保守治疗。我的信任,为我省了一刀的费用和疼痛,且保护了我的运动神经。目前为止没出现下雨疼痛的症状。

  社会病了,医患在吃药

  不信任,不能怪患者。整个社会都存在这样一种不信任,医患关系只是社会矛盾冲突的焦点,是社会病了,医患在吃药。因为它跟生死相关,爆发得更强烈。

  如果我们有完善的医保制度,药品公平竞争,国家提高医生待遇,那么我们或许就不会再把原本属于制度的问题,直接推及到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上去。但体制保障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还是要给制度一点耐心。

  不要总是把手指头指向别人,责问别人为我们做了什么,也要看看,我为社会做了什么。

  对那些萌生退意的医生,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安慰他们、鼓励他们,告诉他们绝大多数的患者跟他们一样也是好人、是善良的人,不要因为那10%或者5%的患者丧失了对整个社会的信心。

  这也是我要给老百姓说的,绝大多数的医生是善良的。如果你相信自己是好人,你就要相信,坐在你对面的另一个人也是好人,因为只有信任,才能让社会改变。

  医护不仅看病,还要看心

  人在生病的时候,是最悲观失望对一切产生怀疑的时候。重新建立起一种良性循环,一定需要有一方先伸出手来。

  我们不能对患者要求更多。我一直强调,患者是弱势群体。无论多强的人,只要一生病,他就是弱者,医护人员承载的任务不仅是看病,还有看心。

  “卧底”医院期间,我对此深有体会。

  穿着白大褂,挂着照片和名牌,我这身“医生”的打扮外加一副和善的面孔迷惑了不少病急乱投医、抓住一个医生就不停倾诉的患者。我抽出相当一部分时间听他们说疾病的起源,家庭的纠纷,老板的残酷,未来的担忧,甚至房贷还有多少没还等等,听到动情处,我会提出我的意见甚至给予拥抱。

  让我诧异的是,完全没有医学背景的我,却起到了甚至连医生都起不到的作用。在我离开医院以后的好几个月,还有病人跟人打听,说“这个大夫,人特好”。

  所以我尽量地告诉医生朋友们,你如果换一种柔和的语气,多说哪怕一句关爱的话,病患和家属,都对你恨不起来。

http://www.jksb.com.cn/article.asp?id=45122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