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一部中国改革开发30年的社会写真集

一部中国改革开发30年的社会写真集

来源:万维博客–沁霈的博客  作者:沁霈 2010年04月02日


早已于圣诞节期间看完了《蜗居》,见各方评论精彩纷呈,也没打算谈点什么。最近因一些关于中国30年改革的话题,使我又联想到这部片子。

很久没有看长篇电视连续剧的热情了,是朋友的力荐以及网上的热议,才使这部片子产生了巨大诱惑力,让好奇心到了非看不行的地步。该剧剧情比较平淡,没有历史大片那样的恢宏气势,也没有爱恨情仇的大喜大悲,更没有吸人眼球的色情暴力,基本是以一种写实手法,把社会民生百态的真实现状展现给观众。顾名思义,《蜗居》是关于房子的故事,“房奴”,是当今最热门的话题,以此为重点的题材,显然能获得社会的高度关注。当然,作者超人的观察能力与演员精湛的表演技巧,也是当今首屈一指的。

有关故事情节结构,网上评论有很多,在此不作评价,本文只针对剧中几个代表性人物所折射的社会现象,作一些简单剖析。

该剧的时代气息很浓,宣扬追求高物质文明,是贯穿全剧的主要价值元素。从故事结构以及上映后的社会回应来看,作者和很大一部分比例的观众,对这一价值观是推崇备至的,这也是中国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作者以及剧中的几位主角,都是60年代至80年代生人,他们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成长起来的几代人,也是最先尝试改革成果的一代人,可以说,他们是共和国历史上最有福气的几代人。没有荒唐年代的伤痛经历,也没有历史回忆的沉重包袱,又不失时机地接受了新时代讯息的熏陶,由他们来演绎当今社会百态,应该是最接近真实的。

片中的男主角宋思明,是一个引起争议较多的人物。不管外界如何将他映射前上海某位下马贪官,但编导并没有在这个方面着意批判,而是通过写实手法来告诉人们一个事实:他也是时代的受害者。

这是一位60后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出身农村,家境贫寒,是以牺牲了弟弟的求学机会上的大学。他留过洋镀过金,充分享受了时代赋予他的机遇。海归后,在裙带势力和他游刃有余的“官场哲学”相互作用下,平步青云至一大都市呼风唤雨的市委秘书。

从整个故事来看,宋是一位地道的伪君子典范。他既抛弃了中国的传统道义,也没有接受西方的基督思想。他的无耻表现在,一面为了满足虚荣心和贪欲,不仅无情摧毁了自己的家庭和一位年轻女人的一生,玷污了爱情与婚姻的圣洁,给社会造成了严重伤害。一面还在高谈阔论人生哲理、社会正义。正是他这种人,公然把政治特权与公有资产玩弄于股掌之中,才将中国经济引向一个畸形的发展通道。

坦白说,这个人物形象很具俘虏性。他外表风度翩翩,处事稳健老练,也很清高,蔑视低级趣味和堕落,不时还会流露出些许同情心。特别是他善于高深莫测的侃侃而谈,很能笼络人,尤其对那些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据说有人在30~50岁年龄之间的女性中作过调查,在宋思明与小贝之间,居然有超过90%的人喜欢宋思明。这是一个多么荒谬和滑稽的现象啊!

错误的价值观导向,使人们失去了正确的判断力,善与恶、美与丑的标准统统错位,道德的堤坝,在物欲面前纷纷坍塌。所有事情的发生,看起来似乎是那么自然,甚至还那么合乎情理。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民意结果了。

女主角郭海萍和她的先生苏淳,是70后的知识分子代表。他们生不逢时,没有宋思明那样的机遇,错过了搭乘国家资本主义的末班车,所以没有进入当今社会的上流权贵阶层。尽管双双毕业于上海著名学府,但残酷的现实,却把他们塑造成不可理喻的悍妇与令人嗤笑的懦夫,所以有人说,中国70后的知识分子,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可怜、最无助的一代。在社会大变革的浪潮中,他们一边担负着继承传统的责任,一边又承载着时代发展的压力。在新旧观念的激荡下,最终虚荣战胜了精神追求,自尊、自强和理想都放到了一边。于是,他们无奈地在社会的夹缝中艰难前行,仅仅为了一个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住房,演绎了这样一部令人心酸的故事。

郭海萍和苏淳在剧中有这样两段台词,听后真的让人百感交集!

郭海萍说:“男人若真爱一个女人,别净玩虚的,你爱这个女人,要给的,既不是你的心,也不是你的身体。一是拍上一摞票子,让女人不必担心未来;二是奉上一套房子,至少在不能拥有男人的时候,心失落了,身体还有着落。”。

苏淳是这样对应的:“那个花季的姑娘,一路跟自己走来,从鲜花盛开到现在的憔悴。她虽然脾气暴躁,但那不是她的错,而是生活所 迫。一个女人,如果出门有车,入门有仆,是很难有恶劣脸孔的。在这样的一个浮光魅影的城市,有一个女人肯这样跟着一无所有的自己,应该感激她,包容她,爱她,让她快乐。”。

感叹之余,我在想,如果换一个角度,排开社会因素,假若他们放弃买大房子的计划,而是切合实际量力而行,这个故事是否会有另一个版本呢?

郭海藻,这是该剧中备受争议的另一个角色。对于她的遭遇,我的评价是:既可怜又可嫌。

这是一个80后的知识分子典型。80年代是中国历史的分水岭。由于计划生育政策,这一代人显然远远幸运于他们的前代,自小在舒适的环境里生长。由于没有经历过贫困的磨练,外加社会道德伦理教育的先天缺失,他们不仅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也没有积极生活的方向和理想,更不用说社会责任了。走上社会后,面对突然而来的生活压力,使习惯于寄生环境的他们不知所措。在一个物欲横流、世风日下的社会里,就算他们求助也无门,最简单、最原始的自救方法,就是自甘堕落!

海藻虽然是计划外的超标,但自小在家人的百般呵护下,生活自是无忧无虑。她在片中给我的感觉,完全就像一个“废人”。这话也许过于尖刻,但实在找不出更合适的字眼了。一个青春焕发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不见她将所学之长发挥于社会,整日却沉迷于肤浅的追求时尚和高物质享受之中。当然,物质享受本身无可非议,但那应该是建立在辛勤劳动上的享受。非但没有看到她努力工作的场面,更多的却是在工作时间网络聊天。当然,最令人指责的,是她甘当宋思明的“二奶”。而最荒唐的,她竟然为这场典型的肉体交易,自欺欺人地蒙上一层“爱情”面纱。最不可原谅的,是她心安理得的周旋在宋思明和善良的小贝之间。

“海藻”,是一个值得社会警醒的现象!据说,目前有很多类似海藻这样的女大学生,由于贪图享受,加上不愿意面对就业的竞争压力,一出校门,有点甚至未出校门,就已经被大款,或权贵“保养”起来。我不禁要问,这是什么样的教育制度?竟然教育出这样一批“人才”?

小贝,是剧中我唯一喜欢的角色。他与海藻是同时代的80后,被人们称作未谙世事的“涩男”。小伙子不仅才情俱备,时时洋溢着青春活力,而且爱憎分明,为人有原则,处事有方法。生活有计划有步骤,按部就班,尤其是他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每每让我欣赏有加。这是80后的另一种类型,也让我看到未来中国的一丝希望。

当然,在小贝身上也有让我感到遗憾的地方,那就是他的社会责任感不强,缺少批判社会、改革社会的精神。面对强权,他没有任何反抗,只有服输、默认和躲避。从他身上可以看出高压政治的力量。这样一种国民心态,社会如何进步呢?试想,当小贝经过若干年的人生历练后,当他也具备了熟男宋思明的特质,他会不会也走上和宋相同的道路呢?

不错,发展经济是“硬道理”,但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幸福是体现在精神上的,精神上的富裕才是人的本质。从以上几位剧中人物来看,中国缺乏的不是越来越多的GDP,制度的腐朽,以及人的精神世界沙漠化,才是中国当前社会非常严重的事实!

该剧最令人称道的是对中国官场黑暗腐败的揭露。剧中有几段经典的台词,基本概括了中国当今官场的全貌。

1.关于房价:“房价其实是一个指标,是经济在增长还是放缓的一个龙头指标,我们也很关心。依我看,这房价不能跌,房子涨起来气势如潮,跌起来如山倒,万一一跌,引发的震荡不可估量,也很影响大局。”。这是宋思明与一位地产商通电话时说的一番话。

2.关于官场:宋思明的官场论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对此,孙书记也有一段精彩回复:“中国的为官哲学是,左右逢迎,与人为善,广交善友,恪守中庸。”“情和理,我是通的,可是度不好把握。你手中的权力大了,你交往的人就多了,交往多了,感情就深了。有些人对你有图,利于情感交织的时候,你就很难分得清楚,哪一部分是真情,哪一部分是假意。所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不通情理。”。现实中,真的能做到“不通情理”吗?

3.关于用人:“你现在选人,要选什么样的?能力强的?那是组织部干的事。能力越强的人,越觉得自己得到这个位置是理所应当的,他不会感恩于你。你在位的时候,他可能还尊重你,等你不在位的时候,这就难说了。相反的,那个礼义道德不通,四书五经不读的,他不会想那么多大道理,他就明白一个事情,那就是忠。你提拔一个人,究竟是要选个能力上业务上强过你的,让人日后记着他忘了你,还是找个不如你,跟随你,让人日后怀念你的呢?”

4.关于潜规则:“她是谁不重要,重要的她是个女的。在我们这个圈子里,这个有,那个有,我没有,很快就会被排出去,慢慢地就会被边缘化。你在这里干,就得遵守这里的潜规 则,你要是不遵守潜规则,那别的人就不会视你为知己,就会防着你、背着你,这也是我必须要收钱的原因。难道在你心里面,我真的是那种贪图财色的人吗?我早 就跟你说过,钱财是一种途径,但不是目的。”

5.关于司法:“关系这个东西呀,你就得常动,越动呢就越牵扯不清,牵扯不清你就烂在锅里了,要总能分得清你、我、他,生分了。每一次,你都得花时间去摆平,要的就是经常 欠,欠多了就不愁了,他替你办一件是办,办十件还是办啊。等办到最后,他一见到你头就疼,那你就赢了。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6.关于上市公司:“没有任何风险,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资产表尽快做出来,尽快让它上市,等一推向市场,这3亿就是30亿。你的钱还是你的,而以后,大家需要做什么,就方便多了。”

我无意于说教,更不愿对虚构的人物进行无聊的批判,是该片放映后所带来的社会反应,让我感到震惊!因为剧中的每个人物,每个情节,都可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一一对号入座。难怪有人一边看一边点头,同时还不住的唠叨,“可不是吗?”。

可不是吗?这不就是一部中国改革开发30年的社会写真集吗?!

http://blog.creaders.net/sky/user_blog_diary.php?did=58365

 

“网友评论:一部中国改革开发30年的社会写真集”上的146条回复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