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文短评

华人的风俗

 

华人的风俗

灣區華人 Posted: 05-04-2006


新加坡这里,叫汉语为华文,叫汉族为华人。

这两天我正为本地华人的风俗而大伤脑筋。附近楼有老人过世,在祖屋底下大办丧事。除了宴请亲朋以外,还请了乐队从早7点到晚11点不间断演奏,逢整点有和尚道士对着麦克风颂经超度。在强噪音下,我已经被浸染了48小时了,而此番折磨还要延续72小时。

新加坡这里讲究个种族和谐。各个种族在弹丸小地集合,这里没资源,生存空间狭小,竞争激烈,居然没出现过以巴冲突,黑白暴乱,种族歧视等现象,实在很不容易。政府鼓励各民族保留自己的风俗习惯,还生怕被其他种族给湮没了,大张旗鼓地发扬光大着。

于是,马来印度人在楼下办婚礼,华人在楼下办葬礼,周围庙宇三天两头搭戏台,今天这个大伯公寿,明天那个娘娘诞辰,彩旗飘扬,锣鼓喧天。到了鬼节,满大街飘扬着燃尽的纸钱,是棵树下头都供奉着祭祀。

我在享受新加坡清洁的环境,良好的治安的同时,也得附带忍受这些风俗。平时不觉得人多,只在楼下噪音四起的时候才发现,新加坡这里生老病死还真不少,隔不多一段我就得去投诉一番。当然投诉也没什么用处。警察局一句话就把你塞回来:这是风俗,请你理解。

我说,我理解。我理解各族人民都有自己的习惯,不过能不能在不影响其他种族人生活的情况下?比方说,办喜事丧事集中在社区的活动站,而不是放在每座楼的底下。比方说,喧嚣的时间控制在上班的时间段,比方说每天中午的时候给老人孩子留俩小时的午睡时间?

宝宝连续两天都兴奋得不想睡觉。好不容易眼睛已经迷离了,乐曲飘扬,锣鼓一敲他又跟吃了兴奋剂一样开始蹦弹。我不知道他还能不能吃得消,反正我们三个大人已经抗不住了。

每到节庆的时候,我才知道自己身为一个华人有多么叫人反感。人家马来印度人不晓得这么皱着眉头捏着鼻子忍受多久了。人家民族的欢庆活动顶多持续一天,播放的音乐也是悦耳欢快的。轮到华人的丧事,那个音乐真是鬼哭狼嚎,让人心烦意乱,而且那种刺耳得恐怖的声音让你觉得真有可能把鬼招来。

印度也有新年,马来也有新年,人家好象都安安静静的,独华人又放鞭炮又敲锣鼓,还开着车满大街巡礼,生怕人不知道。

归结到底,华人的风俗就是面子的风俗,啥时候都得大操大办,花钱听个响,自己花了钱还得让旁人跟着受点罪。要我说,与其等人死了以后砸钱让人觉得你孝顺,不如趁老人活着的时候对老人好点,把那白白奉送给锣鼓队扰民的钱都买成吃的孝敬老人好了。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中国共产党扫除一切牛鬼蛇神,废除乱七八糟的没任何实际意义的祭祀庆典活动,让我身为华人,身在海外,完全不了解中国以前还有这么多陋俗。

今天打电话去警察局投诉,被警察告知,你是华人,你会不知道这些风俗习惯吗?

我答:我是中国来的华人,中国进步了,这些陋俗都废除了。我们只在规定的地点用安静的方式寄托哀思。

我怀疑他汉语程度不好,听不懂什么叫“寄托哀思”。

抱歉,今天脾气尤其不好,实在是给噪音闹的,让我没办法思考,什么都干不了。那声音一起,我就觉得自己是戴着紧箍咒的孙悟空,头又开始疼了。楼下的唐僧们一直不断在念经。

同志们啊!你们要是问我,为什么在中国25年没成作家,跑海外来就造就人才了?我要告诉你们,我只能靠不间断地打字来保持汉语水平不下降。否则,我的会话程度就会沦为“字要写美美”“西瓜要买大大粒”“当心,咖啡很烧”“今年工资要涨20八仙”。

事实上,我现在就有这个趋向,经常在跟孩子们解释汉语的时候,不得不用通俗易懂的新加坡华语做注解。

“什么是字要写端正?”
“哦!就是写美美。”

“什么是订正作业?”
“就是把写错的再写一遍对的。”

“什么是不要撒谎?”
“就是不要说骗话。”

“什么是注意听讲?”
“就是上课的时候坐好好。”

“什么是不需要带来?”
“就是NO NEED LAH!”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