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一石激起千層浪﹕孙维声明引发网上“朱令事件”大讨论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100楼  发表于: 2006-02-19   
中译英“孙维声明”前6部分 Declaration from Sun Wei
转自百度

Declaration from Sun Wei—Rebuttals against Rumors Arising from Zhu Ling’s Thallium Poisoning

Author: Sun Wei

Date of Submission: Dec.30, 2005

In 1994, my classmate Zhu Ling was poisoned by Thallium and permanently paralyzed by a wrong course of therapy, and this was a shock to the world. Just like thousands of good people, I felt sympathy for Zhu Lin and hoped to be helpful to her and her family, and I was looking forward to hear the truth about how Zhu Ling got poisoned. I participated with other classmates and did something to save Zhu Ling’s life at that time. Two years later, I was implicated in the case. The police investigated me for more than a year then cleared me of any suspicion.

This case has been passed around the Internet for years. Many people have been trying to help Zhu Ling and fervently calling for the attempted-murderer to be caught and legally punished. There have been many rumors spread about me on the Internet but I have remained silent. I believed that I was innocent and that was enough. To those people who were preoccupied with my case it was futile to explain anything. There were people putting me in the spotlight saying that I was the attempted-murderer. I wanted to stand up to them and explain but I didn’t. The reason was that this case was not yet solved and the poisoning became a mythical story. People have limitless imagination. If somebody thinks I am the attempted-murderer, any explanation from me would be a new cause of suspicion, which would bring more furious discussion and produce more rumors. What a common sadness for innocent people like me! So I decided to continue to keep silent. My friends who noticed this were very angry and wanted to defend me, but my family and I persuaded them not to.

However, these rumors against me are growing loud again recently to the point that keeping silent would also be suspicious. I was asked by my friends and people around me again and again about this but it is impossible explain to them all. Moreover, due to the complicated nature of the case, it is hard to make people understand. I am afraid that people would garble whatever I say, especially that malicious lies against me have already appeared. This is when I made up my mind to stand up to the rumors I saw on the Internet, to make necessary clarifications regarding them.

I declare that I am innocent. I am a victim in Zhu Ling’s case too.

This case was very complicated and many people and departments became involved. I will not mention any names except that of Zhu Ling’s and my own, so as to avoid bringing trouble and embarrassment to others. However, some institutions and departments must be mentioned for clarity and I apologize for that.

I am not going to engage in discussions, arguments nor will I provide answers to any questions after this clarification. I just want to lead a quiet life and to be left undisturbed. However I reserve the right to all legal protections due to me.

I guarantee that the facts I will mention are accurate and I am willing to take leg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m.

2

By the way, I found that there are two IDs, “孙维”and “sunwei” respectively. It seems that they have not been used since registered. These two Ids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me.

1. I was entangled in Zhu Ling’s Thallium poisoning case.

Zhu Ling was sick in the end of 1994, and her doctors were unable to make a diagnosis. She was in a dangerous situation then. In the end of April, 1995 a student from Beijing University came to our dorm and told us that Zhu Ling was diagnosed as having Thallium poisoning. He and his classmates received a lot of emails and asked us to give him a hand with translation. together with two other classmates. I immediately reported this to out department leader. That night several other girls and I stayed up all night to translate the emails. Since then the university Security Department and police started the investigation. Girls in my dorm, students in our class and the Art Group, and I were all questioned regarding the basic details. The police haven’t wanted me for two years since.

However, in April 2, 1997, right before my graduation, I was suddenly taken to police station 14 for inquiry and was asked with no evidence presented to sign a paper on which the words ”crime suspect” were written. After 8-hours of non-stop interrogation, they informed my family that they should take me home. I thought the police would ask me some more questions but they never did since, ever. On the contrary, my family and I urged the police hundreds of times to work on this case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give the public and us an answer, to prove that I was innocent.

It is strange that the police questioned my roommates about the case in between April and May after they questioned me. My roommates knew my moral quality and personality very well and insisted that it is impossible that I did it. They suggested that the police make wider inquiries about my personality. But the police didn’t accept this and said: “who is requesting this? You or us?” This was obvious unfair and biased investigation. We wrote an official complaint about this to the police. Later on, we consulted with legal experts. They said that even though the enforcement of a new criminal law, which adopted the principal of “one is innocent until proved guilty”, started in January 1997, police officers usually still worked under the old principle of ”one is guilty until proved innocent” in practice. Now, 8 years later, with improvements in the whole legal system and the exposure of several past wrong rulings, the principle of “ innocent until proved guilty” has become deeply ingrained in people’s mind. But back then in 1997 the situation was totally different. I was greatly impressed by this.

In August 1998, the police station 14 pronounced that they were clearing me of all suspicion, and they admitted that there was no evidence showing that I was related to Zhu Ling’s Thallium Poisoning case.

2. About the rumor that I was “the only student in the university who had access to Thallium”

The truth about when, where and how Zhu Ling was poisoned still remains unknown. It is not clear what the source of Thallium that poisoned Zhu Ling was. There are many possibilities but some people only focused on the Chemistry Lab and our dorm. I don’t know about the other locations where Zhu Ling possibly got herself poisoned, but I do know about the chemistry lab. I must explain. I will talk about my dorm later, in section 4.

3

I couldn’t believe what the police told me on April 2nd the first time I was questioned: I was the only student who had access to Thallium; the lab was operated under strict rules. These are complete lies!

I cannot believe that I was the only student who had access to Thallium. The Thallium solution I used to perform experiment for my advisor was made by other people and placed on the table. I reviewed the literature and found that Thallium solution has been used in experiments in the Chemistry Department for a long time. I could find research papers which were sent out on Oct.16, 1991(before I entered the college), Dec. 20, 1994, Aug.16, 1995, Oct.2nd, 1995, Nov. 8th, 1995 and Feb.16, 1996. The Chemistry Department had no prohibition on using Thallium until 1997 when the police began their investigation.

In addition, the department leader pointed out later that there was Thallium in other department labs besides the Chemistry Department.

Most importantly, poisonous reagents were not taken care of seriously; Thallium solution and other poisonous reagents had been placed together for years; the door of the lab sometime was unlocked. Many students helped professors perform experiments in the lab after class; the lab was open to students from other departments too. When students were performing experiments, they sometimes borrowed apparatus and chemicals from each other. This situation was like this for years and has not seen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even after Zhu Ling was poisoned.

To prove my previous point, in April 1997, my brother, who has never worked or studied in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had never been to the lab building before, sneaked into the lab building for the Chemistry Department with a borrowed family vidicon during daytime working hours. He entered several labs. He picked up a big bottle of poisonous reagent with a skeleton label on it from a table in one of the labs, faced it towards the camera, took it out of the lab building, and returned it to its original place. The whole process was recorded. He repeated this several times after that day and was never stopped.

I didn’t hand in the recording tape to the police because I loved my university. However, this is very important to me. It was not my fault and I should not be responsible for it. The university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it. So I came to the University Communist Party Office at 4 o’clock in the afternoon of May 5, 1997 and showed them the recording. I said, I had only one request that the university should tell the police the truth that I was not the only student who had access to Thallium, which was a better way to maintain the university’s reputation.

The next day (May.6th) morning, they started a thorough tidy-up in the labs, which was unexpected. Faculties and students were asked to stop their work to categorize all the chemicals and keep poisonous reagents locked in the cabinet. Staffs from the Security Department took recording. This action is very easily confirmed since many people witnessed it.

I was afraid the university was trying to conceal the fact that the management of the lab was loose. So I had to hand in the videotape and the literature I found to the police.

4

In July 28, 1997, the National Education Council office issued a document ‘A Notice regarding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of Dangerous Chemicals in School’s Labs’(No.13[1997]), pointing out:’ Two Thallium poisoning cases happened in May 1995 in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May 1997 in Beijing University,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to the conduct of the attempted-murderer, the fact that Thallium salt was not managed under poison management rules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crimes’.

3. About the fact that Tsinghua University withheld my graduation certificate.

In June 30, 1997, right before the graduation ceremony, the department leader informed me that the university had decided not to issue me a graduation certificate because I had been investigated by the police, and invited my family to the university to talk and told them that my graduation and degree certificates would be delayed because the university received a notice from the police asking them to do that. One leader from the University Communist Party Council who met with us said:’ after much reflection, we think the university is not responsible for Zhu Ling’s poisoning in any way.’

My parents went to the police station 14 immediately to ask for an explanation. However, the police said they hadn’t heard anything about Sun Wei’s student status. They said:’ our job is only to solve cases. Managing the status of student is within the authority of the university and has nothing to do with us. We never sent a notice like that to the university. It is impossible that we would have done so. If we did that through the telephone, there would be records. But we haven’t found any.’

During that time, my family and I wrote to the leader of the University Communist Party Council to ask for an officially stamped written notice regarding their decision to delay my graduation certificate. After much negotiation, the university insistently refused to produce the written notice.

After our repeated requests, in the late August, the leaders from the University Communist Party Council, University Office and the Chemistry Department met us in a university reception hotel (Bing Suo). We claimed that there were no rules that justified withholding my graduation and degree certificates. Unexpectedly the leader of the University Communist Party Council said:’ you have two options: either to require the university to admit that it was at fault, or you solve your own problems.’ However, he also said:’it is impossible to ask Tsinghua University to admit that it was at fault.’ The meeting ended unhappily.

Later on, we called the leader of the University Communist Party Council again and insisted on our request:’ the university should either issue my graduation certificate or send us a written notice.’ In September 29th, the department leader called us to get my certificate the next day.

4. About my dorm

After Zhu Ling’s poisoning, a journalist once came to our dorm to get an interview. She described our relationship as cold and hostile in her article. The truth was that we had very happy dorm life. We never quarreled and were always friendly; we remain good friends today. People who knew our dorm can confirm this. After this experience we were cautious with the press, although we continued to have faith in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of most reporters.

5

On one hand, I never had any conflict with Zhu Ling, on the other hand, I was indeed closer to my other roommates. The main reason was that Zhu Ling didn’t socialize with us. She was very active in the University Art Group. She spent more time at the Art Group than she did at our dorm. After she returned to school after the first time she got sick, she still went to the building where the Art Group resided to cook herbs prescrib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very day.

During investigation of Zhu Ling’s poisoning, some people, including those faculty members I used to respect, provided information that was far from truthful, to avoid taking the responsibility that they might have to take otherwise. But my roommates were all very objective when the police asked them about my personality and character traits, and my relationship with Zhu Ling, and this still moves me.

Zhu Ling became sick in 1994 but her doctors could not find out what kind of illness it was for a long time. Since my mother was a doctor, I told her about Zhu Ling’s symptoms (losing hair, pain in the skin and legs) and let her help in the analysis and inquiry. My mother said it might be Lupus Erythematosus. My roommates all knew this.

5. About the so called “motive”

Shouldn’t there be a motive for a person to poison another person?! If one is malicious enough to kill somebody, he or she must have a deep hatred towards that person. The made-up motive attributed to me was competition for performance opportunity, which is totally groundless.

There are the original words from the news provider:’ I heard something interesting. It was sai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n Wei and Zhu Ling was good since they both came from Beijing. Zhu Ling introduced Sun Wei to the Folk Music Group. There they both practiced Chinese Zither. Zhu Ling was in a higher level so Sun Wei had no way to compete for a performance opportunity. The first time Zhu Ling was poisoned was right before a performance opportunity for the Tsinghua Folk Music Group that would be held in Beijing Music Hall to commemorate the day ‘12.9’, which implies something.’

In fact, what Zhu Ling played was Guqin Solo instead of Chinese Zither. In the meantime she also participated in Zhongruan Accompaniment. I didn’t learn Guqin and only started to learn Zhongruan after I entered the Folk Music Group.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hat Zhongruan is only an accompaniment instrument and in a folk music concert there are several Zhongruan players whose role are equal. So I didn’t have to compete with Zhu Ling at all. I remember that in one competition in which our university was represented by the Tsinghua Folk Music Group, Zhu Ling, myself and several other Zhongruan Players were playing together onstage, and this can be confirmed by Folk Music Group photos and a video.

Furthermore, I quit the Folk Music Group in junior year because of heavy homework. So I did not participate in any “12.9” rehearsals and performance at the end of 1994. There should be records of when I participated in activities and when I quit which will easily confirm what I am saying. I honestly reported this to the police when they questioned me.

6. About the rumor that ‘my grandfather begged the top country leader to dismiss my case’

There were rumors on the internet: my grandfather ‘grasped the chairman’s hand’ and begged him and said, ‘free my granddaughter’ when the chairman visited my grandfather as he was dying; while on the other hand ‘the police were determined that ‘there is no way we will release her; we will beat [the bitch-translator] to death and put [her body--translator] in a hemp bag’, etc. The scenes were so vividly described it seemed like the author was present. This is malicious and deliberately made-up! In fact, the first time and the only time the police questioned me was in April 2nd, 1997 and my grandfather died in Dec.9th, 1995. If what this ‘internet author’ said was true, wasn’t it a dialogue between a live man and a ghost? Moreover, I have never been taken into custody for even a single day, not to mention, “released”.

In April 2nd, 1997, the police asked about my family members. I told them I had a father, a mother and an elder brother. They asked for more but I only said my grandfather and grandmother had already died without mentioning their name at all.

My grandfather was the person I honor most. He loved our country, loved his job, had integrity and honesty. He hated corruption most. When he was going to die he repeatedly insisted that his body be given up for medical dissection, that any useful organs and body parts be donated, and that the rest should be used as fertilizer for a green country; he asked that his funeral would be simple and inexpensive; that his savings be donated. His ashes were spread under an unmarked tree; all his savings were donated to schools in his hometown.

Anyone who made up a fake story about such an honorable old man who has passed away should be ashamed.

作者: 庸庸叶叶 2006-2-20 08:41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101楼  发表于: 2006-02-19   
美国驻北京使馆医生冲入协和:红颜依然凋谢 (上) 
原题:奇案十年 清华女仍在期盼公义 (上)

记者华天报导
来源:epochtime


她每天由父母亲扶起,试图从轮椅上起身。在偶尔来访的昔日同学面前,她或许能忆起11年前清华园的几个瞬间。

没有收入,没有保险,巨额医疗费靠日渐年迈的父母亲的退休金和外界捐款支撑。

有时,她会想起要回学校读书,然后慢慢意识到她的处境,一切又归于沉默无言。

1994年12月,才貌双全的清华大学女生朱令由于重金属铊盐中毒,脑神经被毁导致痴呆并且瘫痪。该案被定为投毒,并且锁定嫌疑人为受害者的同班同学,但案情调查在1997年被警方以未透露的“上级指示”中止。十余年来,民间关于此案议论不断。2005年底,一篇以该案嫌疑人姓名发表的辩解信在网上登出,引发大量网友新一轮激辩。

2005年12月20日,中国大陆的天涯网站论坛出现了一篇署名为孙维的声明。孙曾是被警方调查的投毒嫌疑人,也是受害人的同班同学和舍友。自案件发生十年来,孙从未公开为自己辩护过。从大量网友反应来看,此声明一方面有助于澄清部份事实,同时却引起更多网友的深层疑问。


清华岁月

这是一个沉重而又奇特的故事。有网友表示,它无疑是一出情节丰富的经典悲情剧:平民出身的美才女;高官家世的投毒嫌疑人;受害者的惨痛;遭重创的家庭;著名学府的屡屡失误;大牌医院因傲慢带来的误诊;海外专家互联网全球诊断;美国国务院医生的直接介入……其中互联网带来的绝处逢生奇迹,创造了中国第一起也是世界远程医学的经典。

几乎所有发言的网友都赞成一件事:真相还远未大白。最高领导人涉嫌下令中止调查;受害者亲人徒劳的上访;法院的无力;警方的无言;民间舆论的持续关注与官方的冷……网友愤怒叹息,年复一年。

2006年2月,当年曾通过互联网参与诊断并推动治疗的两位美国医生回顾了此一奇案。任职美国国务院并曾任驻北京大使馆医生的奥迪斯对记者表示:“几乎没有理由表明朱令有真正康复的希望。她受到的神经损伤是永久性的。现在应当寻求的当然是公义,为了朱令,也为了做那件事(投毒)的人。”

十年一梦

朱令1973年生于北京,1992年9月入清华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她父亲1959年入中国科技大学地球物理系,退休前为国家地震局高级工程师。

除了功课优秀外,朱令具有文体多方面才能,曾为清华民乐队员并获全国高校艺术表演奖,同时也是北京市二级游泳运动员。

她当年所在班班长和体育部长后来在网上着文“十年一梦间”。

“我曾经以为,这样的故事应当只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但是,它却真切地发生在我的身边,如此真实,纤毫毕现,让人心痛,让人期望它永远只是一个梦。。。”

“她的优秀是自外及内的,是全方位的,迄今为止,我还未曾见过如此完美地优秀的人。天生丽质的她有着明亮的双眸,白皙的面庞,加上高挑的身材,高雅的举止,举手投足间,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辅导员甚至曾经建议她参加礼仪大赛。”

“她在学习方面的优秀自是不用赘言,而她在其他方面更是令人佩服。文艺演出中,她的古琴演奏让人如痴如醉;田径场上,作为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我,也不得不对她的英姿暗自喝采;打字练习课她从未上过,可是考试时,一阵暴风雨般的敲击后,她以不可思议的优势获得满分。”

“而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来自她的优秀的压力的,则是在有机实验课上。每次她都是来得最晚,而又走得最早。由于我俩的学号相邻,因此我们的实验台也是相邻。当我已经开始准备,她才姗姗而来,然而在匆匆瞟过实验步骤后,她便一气呵成般地开始操作。其动作之熟练、麻利,就如同是特级厨师在烹调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结果她总是第一个做完,然后又匆匆离去。我曾经试图追赶她的速度,但是总是徒劳无功,即使有时在速度上接近,可是在质量上又有悬殊的差别。在她身边,我感到一种巨大的压力,我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怀疑是否选错了专业。”

另一位同学这样回忆第一次见到朱令的情景。“朱令第一次亮相时,带来了一架黑色的古琴。古琴由于难度高,会演奏的人很少……朱令的双手细长而灵活,她的手指在琴弦上自如而精确地滑动,让人叹为观止。乐队的指导老师都惊喜得合不拢嘴。后来听说朱令不仅会演奏古琴,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学习也很好,还是游泳健将,在校级比赛中拿过名次。我对朱令的钦佩油然而生,甚至有了一些微妙的敬畏。”

由于民乐队等诸多课外活动,朱令与同宿舍的女生们交往不多。但没有人怀疑,人生之路在这位如花似玉的姑娘面前,一切都是那么完美无缺。


凋谢的红颜

1994年12月11日,清华民乐队在北京文艺厅参加专场演出,这是大学所能获得的最高水平演出。朱令参加了大多数节目并且表演古琴独奏“广陵散”。

但在6天前的12月5日,朱令腰腹和四肢开始不明原因的疼痛,后来头痛、全身乏力,3天后开始脱发,两天内就已变秃。在北京同仁医院治疗约一月,后病情稍好转出院。

1995年2月,朱令再次发病,原因仍不明,病症与前相同,双脚疼痛难忍、双手麻木,再次脱发。

3月,北京协和医院专家初诊时,有教授怀疑铊中毒或砷中毒,但并获重视。后来做了砷和铅中毒检测,可能性被排除。由于铊中毒检测不易或并未重视而遭遗漏,铸下大错。

1995年3月15日,朱令入住协和医院。协和经过多方诊断,考虑为急性神经炎加以治疗。3月28日,朱令开始深度昏迷,并延续数月,以呼吸机维持生机。

4月10日,在所有人束手无策之际,一位朱令的高中同学贝志诚在被惨象震惊后有了一个灵感,决定利用当时尚不普及的互联网向海外求救。贝当时是北京大学学生,他有一位好友恰好是少数享有实验室电子邮件帐号的学生之一。

贝和几位同学将朱令病症翻译成英文发往全球。数小时后就收到了约600封回电,十天内收到了1000多封回电。

贝没有想到,他的行动创造了世界远程医学史上的一个经典范例。

从这时起,朱令案开始广为人知。直到今天,“天妒红颜:十年前的清华女生被毒事件”仍是网上人气最热的论坛话题之一。

互联网之道

1995年4月10日晚和11日,前美国驻北京大使馆医生、当时任职华盛顿DC美国国务院的约翰.奥迪斯医生以及美国西岸加州的罗伯特.芬克医生分别收到了同一封电子邮件求救信。从那天起,他们就和一位名叫朱令的中国姑娘结下了不解之缘。

“哈罗!这里是中国北京大学。有位年仅21岁的学生患一种罕见重病,奄奄一息。虽然经北京最好的医院医生诊治,也没能见效,甚至根本不知道所患的是什么病。所以我们现在向全世界呼救,谁能帮助我们?病症如下……”

其后几天之内,分处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地的七八位医生和教授们不但得出了“铊中毒”的结论,而且感到很可能是“故意下毒”。以下是英国图灵博士当时的电邮记录:

“如果朱令的确是被投毒,那么她是被投毒两次(再次阅读了描述),而且据我们所了解,如同我们讨论过的,投毒者一定是她病床边的人。另外,你能送电邮让他们尽快送一份血液样本到这儿吗?我们可以在Guys' Hospital的毒药中心进行分析。当然费用会由我们支付。我最后又仔细读了一下电邮,她在12月就有胃痛!!又一个典型症状。上帝呀,我正为这个可怜的女孩子祈祷,让我们祝愿她最终能挺过去吧,可能她的健康会永远受到损坏。我会3分钟后再查一次邮件。”

“赶紧读了你的信,我忽略了一个事实:朱令是一个化学系学生,这一点极大的增加了中毒的可能性(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如果他是被投毒的,可能投毒者给了她两次剂量,因为她第一次有所好转但随后又复发了。一定不能再发生这样的事了。把血液样本快递过来坐铊测试吧,我会负担邮递和测试费用的。赶快吧,记得给我传真和电话号码。”

在海外医生为朱令的病情急成热锅蚂蚁的同时,贝志诚在北大征集同学把海外电邮翻成中文,转交给协和大夫建议检测铊中毒,但不幸被以“干扰治疗”的名义拒绝。事后得知协和医院不相信铊中毒的部份原因是,清华大学曾向他们保证绝无重金属中毒可能,况且他们已做过砷和铅中毒检测,未发现异常。

贝志诚后来回忆:“4月18日,我到重症病区门口等大夫传送我们翻译好的电邮,希望他们能够采纳,但是我从早上8点等到下午5点,除了少数愿意看但是不起作用的年轻大夫外,其他人谁也不看。”贝等大学生们还被指责是在给院方“施加压力”。


十年过后,芬克医生在回忆当年情景时仍不胜惆怅。

“当时有的学生实验室里已经开始能上互联网,但是协和医院没有。我们的意见都要通过学生去转达,但那所医院的医生们不相信学生……他们不相信年轻人。朱令身体的排毒耽误了两个星期,就是因为这个……”

奥迪斯医生从贝同学处得到检测铊中毒建议被惨遭拒绝的消息后,疑惑不已。幸运的是,在他数十年任国务院驻亚洲和非洲使领馆“御医”生涯中,曾在1989-93以及1996-99年间任职于驻北京使馆,并且认识几位协和医院的同行。

奥迪斯第一次打电话给一位协和医生时,得到了“这些学生给我找这么多麻烦”的抱怨。他继续以电话和传真催促其他医生,却得知协和医院没有铊毒检测设备。

4月28日,经过朱令父母的奔波,终于在一处职业病防治所证实朱令铊中毒,当时毒物含量高达正常值一千倍。

接下来是寻找解药并说服协和医院改变治疗方案的过程。

1995年“五一”假日期间,协和医院的传真机被关闭。奥迪斯医生知道,他在和死神赛跑。他把治疗方案传真给美国驻北京大使馆友人,友人立即冲入协和医院。接下来的几天,海外医生们通过学生们的信息传递,一再催促协和医生坚决使用“普鲁士蓝”解药。

5月5日,协和的医生们终于被说服开始用普鲁士蓝化学剂排毒。仅一天之内,朱令体内铊含量大量下降,十天之后已检测不出毒量,中毒症状随之消失。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与此前高达数十万元的医疗费相比,普鲁士蓝总共只花费区区数十元。

然而由于毒物长时间对脑神经的损害,朱令仍然处于昏迷之中。

8月31日,朱令终于从长期昏迷中醒来,但随之而来的是严重后遗症造成的瘫痪和痴呆。

这一事件成为国际远程医学的著名案例而载入历史。芬克医生对于这段经历的印象是如此深刻,以至专为此写了一篇文章“互联网之道”。他在文章结尾处说:“在发展远程医学和其它交互技术的同时,我们切勿忘记,在这些美妙机器的背后是操作者的头脑、心灵和偏见。正是这个‘人文领域’才是我们必须加强教育的地方,唯有如此,现代数字时代的进步才能为人类和世界造福。”

典型的美国人

奥迪斯和芬克等美国医生们的沮丧可以想见。中国最著名的两所高等学府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一样,都是在美国的帮助下成立。协和医院也是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帮助建立,并且曾被公认为“在美国之外最美式”的模范医院。而在1995年4月和5月那些关键的日子里,他们从清华与协和所期盼的诚实公正和高效等“美式品质”无一兑现。

芬克医生把它归结为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他说“作为参与原始诊断的医生之一,我将持续关注此事的最终结局。由于‘失面子丢脸’的因素,当年治疗的医生们仍然选择不愿面对事实。”

他说,他领教了中国文化中“因丢面子而不认错”是怎么一回事。

奥迪斯医生更为不幸,他为此断送了和北京医生好友们的友谊。他说“最惨的是,我在协和医院的朋友们全部因此离我而去。我在那曾有一位最好的朋友,但他现在却讨厌我。在他们看来,我不该介入此事,但在我看来,我别无选择。”

尽管如此,奥迪斯医生仍然不忍心过度指责协和医生们的误诊,他认为他们毕竟已尽了力,过度指责是“令人不安”的。

“在这件事上其实不是哪些个人出的错。如果要恰如其分的话,是那套‘系统’造成了问题。在这场悲剧中,我没有见到任何想故意伤害朱令的人。只有那个人除外,那个给她下毒的人。”

奥迪斯医生至今仍然伤感不已。

“事实上,如果我们不介入的话,朱令一定早已身亡。但是,我们却把她救回到了一个痛苦的生活中来。中方大夫们的气愤是因为我们与他们之间的讨论后来被人们引用成好像是我在抨击他们,那当然绝非事实。他们都是朋友,我知道他们在尽一切可能在帮助朱令。他们也知道我是朋友,这使得我‘冒犯’他们的行动在他们眼中显得更不寻常。”

奥迪斯医生知道,在那个危急的日子里,他不可能循规蹈矩,袖手旁观。他说他只是个“典型的美国人”。

在朱令终身伤残几乎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人们关注的焦点集中到追查铊毒源上来。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102楼  发表于: 2006-02-19   
贝志城回忆朱令诊断过程:李舜伟比ICU主任杨荫昌强多了
转自百度贴吧

作者: 花沐兰 2006-2-15 15:02
我来回忆一下诊断过程:

在整个诊断期间,我只听朱令的父亲说过一次协和排除了铊中毒,并且告诉我曾经怀疑过重金属中毒(注意,并不是特指铊)。诊断的过程我们并不是依据回信的比例来判断的,实际上由于我们完全不懂医学,应该说到诊断出来之前,我记得并没有太强倾向性。如果根据回信比例,我还记得第一位是铊中毒,第二位是协和当时怀疑的神经炎,第三位是莱姆病。由于这三个可能只有铊中毒没做化验,而且美国医生们在这点上非常愤怒,所以我们当时催促化验比较急。

后来的报道把回信比例拿出来说(这个比例应该是黄开胜根据我给朱令家的部分信件统计的),是因为记者试图说明协和多么不负责任或者试图显示Internet的神奇。

李舜伟主任所说的他怀疑过铊中毒,我是在多年后朱令的父母起诉协和的时候才听到他父母讲的,不知什么原因过了这么多年又变成了高度怀疑。

后来的治疗等,李舜伟主任一直是个很负责的医生,至少比协和的ICU主任杨荫昌能够大骂新闻报道这件事是美帝国主义搞臭中国的阴谋要强多了。

但我一直不能忘记的是一位曾经和协和医生共同工作过的美国著名医生事后的话(因为他之前的信认为是神经炎):我有罪,因为我不能相信和我共同工作过的协和的优秀医生们会不经化验就排除了一种病的可能。我现在无法原谅自己......

他的话一直告诉我做人的标准在哪里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103楼  发表于: 2006-04-13   
清华女生铊中毒11年新现4大疑点 
来源:青年周末
http://www.yweekend.com/WebNews/060413/a03/060413A0302.shtml



■朱令室友孙维曾约凤凰鲁豫欲诉心声

■朱家首次透露第二次窃案细节疑有人蓄意

最新动态

■朱令母亲在律师陪同下前往协和医院,要求复印朱令全部病历,但院方拒绝朱家复印病程记录。
■朱令原同班同学、室友孙维在夫兄陪同下拟接受凤凰卫视专访,后中止。
■孙维父亲向记者证实,网上“孙维声明”确为孙维所写。
■孙维母亲11 年来首次致电朱令母亲,主动表达了沟通的愿望。
■朱令父母聘请律师调查,在网上公开征集破案线索。

  清华大学女生朱令铊中毒悬案,历经11年,网民持续关注。

  在记者近两个月的采访中,朱令父母及海外同学透露了他们发现的四大新疑点。朱令父母还首次披露了朱令中毒后,女儿存放在清华大学化学系的物品在警方封存后曾第二次被盗的细节。

  朱令的父亲吴承之今年66岁,母亲朱明新65岁。现在,他们最担心自己的身体还能撑多久。

  11年了,他们一直照顾着双目近乎失明,靠轮椅生活的女儿朱令。同时,他们坚持在记忆里搜索着每一个疑点,在现实中收集着每一个证据,追踪着投毒害女真凶的踪迹。

  1994-1995年间,正在清华大学化学系上大三的92级22岁女生朱令两次突发怪病,被送进北京协和医院。因未能确诊,1994年底朱令高中同学贝志城在网络上向世界求救。在国外专家的帮助下,朱令父母经自行寻找机构化验,促使医院最终确定朱令系铊中毒。朱令得救,但落下终身重残。

  1995年4月28日,朱令被确诊铊中毒后,朱家立即报案。5月,警方介入调查。1997年,朱令同班同学、室友孙维曾被警方传讯8个小时后释放。此案至今未破。

  朱令父亲吴承之对记者回忆,此前根本就没想过孙维,但1995年夏秋时分,警察曾经找过吴承之的单位领导,问吴在文革时是否与孙维的父亲有过节。这是第一次让他知道孙维。

  这次之后,朱家提出与孙家沟通,被拒绝。

  孙维在声明中说,自己希望在“公安在场的情况下”进行沟通,但公安部门表示没有义务为他们安排(见“孙维声明”)。

  朱家这才完全确认嫌疑人是孙维。之后,朱家再没有从警方处得到任何信息。

  去年底孙维在网上发帖自表清白,许多网友却指孙维说谎,反而更相信她涉嫌此案。

  近日,悬案又有了新的动态。

  朱令母亲在律师陪同下前往协和医院,要求复印朱令全部病历,但院方拒绝朱家复印病程记录;孙维在夫、兄陪同下拟接受凤凰卫视专访,后中止;孙维父亲向记者证实,网上“孙维声明”确为孙维所写;孙维母亲致电朱令母亲,表达了沟通的愿望;朱令父母聘请律师调查,在网上公开征集破案线索。

  在朱令铊中毒案重新被提起时,三个人物再次引人关注。

  贝志城,11年后的今天,站出来用真名高调指责孙维是凶手;童宇峰,朱令大学同学,今年网上重提此案后,开始与知情同学联系,希望帮朱令一把;薛钢,朱令大学同学,当时的团支书,网友指其为“挺孙派”。

铊中毒4大新疑点掩盖了什么



■朱家最新透露朱令物品曾两次被盗
■为何丢了蜂蜜等可能是投毒介质的东西
■孙维当年翻译过“国外邮件”吗
■朱令第二次中毒现场在哪儿

  始于去年底在网络论战中,朱令的同学有了三种不同的表现:童宇峰等10余名同学,开始回忆当时细节,希望找出事实真相;原班级团支书薛刚和朱令另外两位室友等了解更多细节的6人,被网友认为是“挺孙派”。记者无法联系到薛刚本人,但联系到朱令一位室友及其丈夫,均不接受采访;剩下的则保持沉默。
对同一个事实,常有各种不同的版本。采访范围越扩大,记者的疑问越强烈。是记忆缺失还是倾向作祟?
朱令物品第二次失窃

  近日,朱令的母亲朱明新告诉记者,朱令在清华大学的物品于1998年第二次被盗。由于清华主动赔偿,态度很好,朱家就一直未将此事公开。

1998年12月,朱明新为朱令办理退学手续时,发现朱令的相机、蜂蜜、咖啡等不见了。而公安部门早在1995年就将这些物品封箱后存在化学系办公室,并给了朱家一份物品清单。化学系对此的解释是“系里搬了几次家,也许是装修工人偷的”,主动赔偿朱家3000元。记者联系清华化学系主任薛芳渝,他拒绝接受采访。

随着案子的重新被提起,朱家也开始思考,为何丢了像“蜂蜜、咖啡”等可能成为投毒介质的东西?
第一次失窃被广泛报道。1995年4月28日报案后几天,朱令寝室就发生失窃。“偶然还是蓄意?是有人通风报信?”朱令的父亲吴承之问。

  童宇峰对记者透露,薛刚与童的通信中,提到自己是从妻子(同为物化2班同学)处听说失窃案的,而另有同学告诉童宇峰,当年曾碰到薛刚“慌慌张张”从6号楼女生宿舍楼出来,说朱令宿舍失窃,并要求该同学不要声张。

朱令父母质疑:两次失窃丢的都是朱令的生活用品,有人要掩盖什么?

孙维为何对“铊中毒”保持沉默

  近日朱令的高中同学贝志城告诉记者,朱令确诊前,他拿出部分邮件,交给朱令的清华同学请求帮助翻译。之后贝与同学设计了一个邮件分析程序,分析全部诊断邮件。

而薛刚在天涯回帖反驳贝志城:当年5月1日之前,他接手邮件后就把邮件分发给班上很多同学翻译,包括孙维,隔天就交给系里转交协和医院。朱令另一室友在天涯以“太阳正暖”的ID发帖说,当时只有几个英语特别好的同学参与了翻译。

  据记者了解,当时物化2班入学英语分到3级班的只有5人:朱令、孙维、薛刚、张利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生。童宇峰说,“这位女生跟他明确表示,没有参加翻译的印象,而张利也在天涯发帖称,他是准备‘五一’假期才开始翻译。”

孙维在声明中也提到自己参与了翻译,并且自己由于参与课题组的实验,需要使用“配置好的铊溶液”。
有海外同学提出,既然孙维参与了翻译,为什么不告诉大家邮件的内容说朱令是铊中毒?

为何孙维在清华宣称学校没有铊时保持沉默?

“回帖纲要”惹来网络猜想

2006年1月29日,网上出现一名为《我们为孙维辩护的真相》的帖子。此帖称,在《孙维声明》贴出前,孙维及其家人给某些同学一份“回帖纲要”,指导各同学应如何配合回帖。如:

总纲:须每天逐渐发帖。尽量不要互相呼应。

证实维家庭廉洁 (须立刻跟帖,可为新ID),同时证明其人品和信任。

有顾虑的最好不用自己家的电脑/IP。

所有我们写在网上的信息朱令家人都会看到。所以不要给朱家提供额外的信息。

《孙维声明》贴出后,随即有数个ID以物化2班同学的身份迅速跟帖。

“回帖纲要”贴出后,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许多网友纷纷要求当事人予以证实,但始终没有等到。

贝志城告诉记者,《我们为孙维辩护的真相》贴出之前,有一名参与“回帖纲要”的知情同学发给他。“我保证‘回帖纲要’的真实性”,贝说。

童宇峰说,他曾在清华校友网内部讨论时,多次要求“回帖纲要”提及的几位物化2班同学证实或证伪这个“纲要”,但没有得到任何正面回答。

有网友质疑:“回帖纲要”是真的吗?为一个人作清白辩护,为什么需要用“回帖纲要”来指导?

朱令在哪儿再次中毒?

  一位在美华人说,她和薛刚今年2月初通过电话,薛刚称朱令第二次中毒前“还照常上课,去乐队训练、熬药什么的。”

朱令同班同学潘峰(与薛刚同被网友划归为“挺孙派”)在3月份来北京看望朱令时对朱令父母说:“要扩大怀疑面”。 潘峰不主张仅仅怀疑室友投毒。

  朱家对薛刚的说法提出质疑,“朱令第二次中毒前身体很虚弱,除了3次课,大多数时间都待在宿舍,期间到团委煎药,所以第二次投毒是在宿舍内发生的。”

  童宇峰说,他印象很深的是朱令在一次物理化学课上“非常虚弱的样子”。

另外两位同学潘波、李现平表示记得朱令上过课,但具体身体情况则不清楚。

朱令父母想知道,女儿第二次中毒之前的活动范围到底有多大?如果这个问题有确定的答案,也许能够缩小怀疑圈。



■没有“天”的概念
■不能听“孙维”的名字


没有“天”的概念

  朱令没有正常人对 “天”的概念,有时候整夜睡不着,有时候一睡就两天。朱明新说。

  氧气瓶上挂着几只旧玩具熊——在朱令少年时拍的一张照片里,玩具熊在她身后的钢琴上排排坐,朱令甜甜地笑着。

  朱明新已经好多年不看相册了。她面前的朱令,早已不似照片里定格的甜美。

  朱令浅棕色的瞳孔似乎蒙着一层薄雾,记者把手伸到她面前不到10厘米的距离,她还是没有反应。
  一次,朱明新把朱令的古琴放到她面前。笑着的朱令突然变得非常激动,喉咙深处发出嘶哑的喊叫: “拿走!”眼睛瞪大,嘴角也开始抽搐。

  也许她又一次意识到双眼已接近全盲,手指已无法抚弄琴弦。

  “她的手指又细又长,钢琴老师说特别适合弹肖邦的曲子。”朱明新握着朱令的手说。那双曾弹奏肖邦作品的手,由于频繁地扎针,血管透着紫色,肿得让人不忍心看。

她擅长古琴和钢琴,是清华大学民乐队的“台柱”;成绩优异。

  毫无征兆地,1994年11月底,腿疼,肚子疼,脱发……接踵而至。经过同仁医院治疗和寒假休养,略有好转,3月初,朱令二次发病,住进了协和医院。

1995年3月23日,朱令手术时出现昏迷并持续近半年。除了父母,没有人对朱令的苏醒抱有希望。
奇迹终于在8月底发生了。

  朱明新清楚地记得那天的情景:她像往常一样坐在病床旁和朱令说话:“令令,你要是听得见我说话,就动动眼睛吧!”

  朱令的眼睛缓缓睁开。

  朱令逃脱了变成植物人的命运,但各种严重的并发症已经产生:

  1995年3月开始,为维持朱令的生命,协和医院对朱令进行“血浆置换”,5月发现由于输血感染丙肝;

  1997年朱令被诊断出卵巢肿瘤;

  2000年之后依然频发肺部感染,肺萎缩至第四根肋骨;

  2005年发现有糖尿病;

  目前朱令的心智仅相当于七岁儿童。

  长期卧床,下肢萎缩严重……

  听到父亲表扬会露笑脸

  朱令的大部分活动要在轮椅上进行,包括刷牙洗脸。

  她慢慢地左右横向刷牙。在父亲吴承之的提醒下,她喝一口水,没有漱口,嘴张开,水流出来打湿了她的衣服。她突然开始上下刷牙,这是正确的刷牙动作。吴承之欣慰地笑了:“她记得的!”也许是听到父亲的表扬,朱令脸上露出一丝笑容。

  如果十一年前朱令在协和医院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今天的她,不会是个连刷牙都要教的人。

  协和医院拒绝朱家复印“病程记录”。为了保存证据,3月31日上午10点,记者与朱令的母亲朱明新、朱令代理律师李海霞一道来到协和医院复印朱令当年的病历。朱家已经在协和医院碰了好几次钉子了,这次终于等到病案室主任点头了。

由于曾与朱家打医疗官司,协和医院对朱令的病历一直“特别保存”,拒绝公开。

  病历厚达7厘米,卷起的纸边泛着黄。

  朱明新再三要求,但病程记录还是不让复印。“病程记录都是不让看的。除非上法院打官司,要求封存病历,到了法庭上才能打开。”

  朱明新和律师都认为,最能说明问题的恰恰是那并不厚的病程记录。

  1995年3月9日,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李舜伟接诊后第一反应:“太像铊中毒了”,并且写入病历。他曾经参与救治上世纪60年代清华大学一实验员铊中毒。

  随后朱令转入ICU(重症监护病房),铊检测却一直没有进行。

  朱令的中学同学贝志城告诉记者,4月10日开始,他收到的邮件中大部分认为是铊中毒,但医生的诊断完全不受邮件的影响。

  好在朱明新的一位同事帮助找到北京市职业病研究所(协和医院此前曾送检“砷”的地方)的陈震阳教授帮助化验。

  协和医院拒绝提供样本,朱明新将努力收集的朱令的皮肤、头发、血和脑脊液送到陈震阳处。当天下午,化验结果证实是铊中毒。

  朱令父母拿着化验单找到协和医院负责朱令的大夫魏镜。“她看后没什么表情。我冲到楼上找李舜伟,他拿了(化验单)就往ICU走。”

  4月28日,协和医院正式确诊朱令为铊中毒,距朱令入院已近两个月。

  1996年,朱令父母起诉协和医院对朱令误诊。2000年,终审裁定非医疗事故,但判协和医院“补偿”朱令10万元。

“我们还是输了。”朱明新说。强烈的无力感长久地伴随着老吴夫妇。

“孙维”二字不能提及

  有两个名字,朱明新夫妇尽量避免在朱令面前提起,一个是她1989年意外去世的姐姐吴今,还有一个,便是孙维。“听到‘孙维’这个名字,她就很烦,像神经了一样,我们尽量不在她面前提这个名字。”朱明新说。

  有一次,记者与朱令父亲吴承之说起孙维的名字,原本坐在钢琴前开心而笨拙地弹着《傻大哥》的朱令突然停了下来,沉默了一分钟后,开始嘶哑地表达着什么,但记者一个字也听不懂。

  “她清醒的时候反而很痛苦,钻牛角尖。”作为母亲,朱明新宁愿女儿永远不要意识到残酷的现实。“我不知道凶手是谁,如果知道,就寄一本《基督山伯爵》给他/她。”


朱令父母还能撑多久


办案警官反复强调要尊重历史

时隔7年再次见到办案警官

  2月24日下午,在两位代理律师的陪同下,时隔7年后,朱明新第一次见到了当年的两名办案警官。

  谈话中,警官反复强调“要尊重历史”。朱明新揣测,这是否意味着11年前的证据都还留着?这让她又觉得有了一丝希望。“他说要是有新的证据出来,他肯定会站出来。但是谁来找这些证据呢?我们说的疑点都不是直接证据,谁能求证?”

  记者拨通该警官的手机,他的回答始终模棱两可。“不能说归我管,也不能说不归我管……不能说有进展,也不能说没有进展。”最后,该警官说:“现在报朱令的事,早了点吧?”但记者追问何时才是好时机,李没有回答。

  比起始终徘徊在信访办门口,寄出的信一封封石沉大海,朱明新觉得能找到该警官已经很好了。“我不敢再放掉他这条线了。”朱明新说。

孙家首次主动提出沟通

  1月14日,孙维父母托朱令的大学同学转交给朱家一封信,主要内容是希望两家进行沟通。1月19日,孙维的母亲给朱明新打了个电话,依然表明沟通的意愿。

  “我接电话的时候没反应过来,沟通的时间、地点都没定。还有,和谁沟通?我想直接和孙维沟通,我想知道孙维会怎么消除我对她的怀疑。”朱明新说。

  “我想对孙维说,只要你想和我们沟通,我会一直等着。”

“大家都快撑不下去了”


■在母亲的提示下,朱令能断断续续地奏出乐曲片段

  朱令父母获取信息只能依靠一台拨号上网的旧电脑。电脑中有大量有关朱令事件的网页、帖子。“我们之前很少上网,连键盘都不太会用,最近上得多了。”吴承之说。

  在协和等候复印病历时,记者问起百度朱令吧里的情况,朱明新叹道:“我觉得大家都快撑不下去了”。由于案情始终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在网上关注朱令的人越来越少。朱明新担心又会像前几年时那样,朱令的名字和遭遇再次被人们遗忘。

  2004年底,朱明新由于劳累过度,从椅子上摔下来,做了开颅大手术。现在朱明新左侧拳头大的一块头盖骨没有了,代之一块钛合金板。

  她很明白,朱令不能没有她。虽然长期卧床,但朱令一次褥疮都没有长过。

  “我现在第一希望她能好,第二就希望真相大白。”朱明新说。她觉得,只有真相大白,朱令后半辈子才能有个着落。

  “要不然,等我们去了,她也只能跟着我们去了。”朱明新说。


孙维确与凤凰鲁豫曾有约


担心网上压力暂时取消受访计划

  4月11日,记者通过凤凰卫视公关部联系到《鲁豫有约》执行制片人曹志雄。曹志雄向记者证实了此前网上贴出的孙维与凤凰卫视接触一事,但由于孙维方面的原因,采访暂时中止。

  3月29日,一位网友在百度“朱令吧”贴出消息,称“凤凰卫视将采访孙维,却要经过孙家审查才能播出”,该帖很快被删。

  据知情人向记者透露,这个与孙维接触的栏目正是《鲁豫有约》。3月1日,孙维在丈夫、哥哥的陪同下来到北京凤凰会馆,与鲁豫见面。

  曹志雄说,《鲁豫有约》一直在关注朱令铊中毒事件,并且兵分两路,一路采朱家,一路在年前就尝试与孙维接触。孙家出面的主要是孙维的哥哥。

  “我们和孙家接触了三四次,鲁豫也和他们聊了整整一下午。虽然他们最终没有同意接受录制,但还是谈了很多东西。主要是理了一条时间线索,讲了从当初到现在的生活上的一些变化。”曹志雄也表示,不会涉及太多案情。“如果警方的人不出来说话,那会有失公允。”

  在谈及孙维为何不接受采访,曹志雄透露,最大理由是网上舆论给她的压力过大,她担心这种情况下出来说话会与网上舆论形成一种因果关系:“你逼我,我就出来说话,那你逼我不就有成效了吗?”基于多方面的考虑,到现在为止,孙维没有答应与鲁豫进行一次正式的访谈。

  但曹志雄表示《鲁豫有约》还与孙家一直保持联络,不排除今后有好时机做成节目。“我不逼你。都是高智商的人,我逼你效果也不会太好。自己愿意说最好。”

  网上同时盛传孙家与凤凰卫视签订了一个“内容保密协议”。曹志雄证明这个协议确实存在,主要规定不允许透露双方讲述的内容。“还行,孙维挺和蔼的。”曹志雄最后说。

孙父证实“孙维声明”


  2月7日,记者按照网上公布的地址找到孙维位于木樨地的家。大门口细心盘查访客的警卫显示出这个院子的不一般。

  记者见到了孙维的父亲。

  青年周末(以下简称“青周”):现在网上对孙维的议论很多,您和她本人是否想作出回应?

  孙父:你相信网上的东西吗?造谣造得我们自己都觉得,真是这样?太离谱。我们没有必要管。

  青周:在天涯网上以“孙维声明”为ID发表的两篇声明是孙维写的吗?

  孙父:这个我可以告诉你,只有这两篇声明是孙维写的,其它的都不是。

  青周:孙维为什么不选择传统媒体发表声明,而要选择在网上发帖的方式?

  孙父:我们以后会接受传统媒体的采访,但不是现在。

  你是第一个找上门来的记者,我希望你以后不要再采取这样的方式。我们现在不接受采访。

  记者后来数次拨打孙家电话,均无人接听。

“我无条件支持孙维”

  记者辗转与孙维的丈夫联系上时,他同样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请求。“我和我的家人无条件支持孙维。”他说。

  3月6日,记者来到孙维丈夫任总经理的公司,已是人去楼空,只有一台断线的电话。

  记者向物管公司询问时得知,从年后起这个办公室就一直没人,但没有退租。

  记者发稿前曾致电孙维家,电话接通后电话那边有一男声应答,但记者表明身份后,电话那边却沉默半分钟,挂上电话。
图片:060413a03.jpg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xiaolu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104楼  发表于: 2009-04-20   
朱令的事网上看了很多年了。  这次又仔仔细细地跟读, 看到了一些新的证据。  虽说没有直接证据, 那是因为直接证据被刻意销毁掉了。 

如果我是陪审团一员的话, 我绝对认为孙维有罪。 只有这个答案才能解释得通所有一切。 

特别同意六六对此案的分析。

孙维的心理素质绝对异于常人, 太冷酷了。
echozhang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105楼  发表于: 2009-04-20   
我多么希望我没有看过这个帖子。。。。
第一要真诚,其次要善良,最后要我们永不相忘
xiaolu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106楼  发表于: 2009-04-20   
另外, 同宿舍里的女生和朱令的关系怎么这么差, 也真是不可思议。  最多就是朱令参加社团活动多一点, 大家不是很了解吗, 怎么可以这么冷漠?
nkwzk 离线
级别: 班副
显示用户信息 
107楼  发表于: 2010-10-14   
Re:一石激起千层浪﹕孙维声明引发网上“朱令事件”大讨论 
哎  同情朱令,公安应该能够把案子破了吧 是不是又什么隐情
级别: 师长

显示用户信息 
108楼  发表于: 2013-04-16   
躲在阴暗里的人,你的心呢?
原标题:复旦医学院研究生疑遭室友投毒 16日下午去世

【新民网·独家报道】今天(4月16日)下午,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经抢救无效,于4月16日15:23在附属中山医院去世。

15日22时13分,复旦官方微博发布通报称,该校一医科在读研究生病重入院,寝室饮水机疑遭投毒,目前警方基本认定同寝室同学存在嫌疑。

事件回放

疑遭室友投毒

黄洋,男,27岁,生于1985年,四川自贡人,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在读研究生。据悉,黄洋不久前刚获得直升博士生机会,在考博过程中成绩位于耳鼻喉科的第一名。

据复旦官方微博15日发布的《关于我校一研究生突发事件的通报》称,4月1日,复旦一名2010级在读医科研究生出现身体不适,当晚被送至该校附属中山医院就诊。入院后,病情加重,先后出现昏迷、肝功能衰竭等症状。医院组织了多次全市专家会诊,并经病因学检查,未发现病因。学校要求医院全力救治,并请上海警方介入调查。

复旦大学称,事件发生后,学校已成立了工作小组,组织医疗力量全力抢救,积极配合警方侦查案件。4月11日,上海警方通报,在该学生的寝室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4月12日,基本认定同寝室某同学存在嫌疑。

警方上午透露,嫌疑人已被刑拘。据了解,那名被怀疑投毒的同寝室同学姓林,亦成绩优秀。两人在上海两家医院不同科室研究不同方向,不存在竞争关系。4月13日,林某已被警方带走。
乐淘淘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109楼  发表于: 2013-04-16   
回 6楼(卡拉) 的帖子
这个网址我熟悉,还曾联络到一位北美湾区的负责人见过面,她是原清华民乐队的一位队员,比朱令小几届。

当然,我捐款了,虽然不多,但如能帮到这位令人心疼的女孩一点点,就觉宽慰些了。
[ 此帖被乐淘淘在04-16-2013 21:19重新编辑 ]
我书无(吾)心,我写无(吾)意
乐淘淘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110楼  发表于: 2013-04-16   
Re:清华女生铊中毒11年新现4大疑点 
引用
引用第103楼卡拉于04-13-2006 17:43发表的 清华女生铊中毒11年新现4大疑点  :
来源:青年周末
http://www.yweekend.com/WebNews/060413/a03/060413A0302.shtml
。。。
“我无条件支持孙维”

  记者辗转与孙维的丈夫联系上时,他同样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请求。“我和我的家人无条件支持孙维。”他说。

.......


网上有消息说,孙维和丈夫谢飞宇离婚了,嫁去美国了。不知真假
http://tieba.baidu.com/p/1199698213
我书无(吾)心,我写无(吾)意
乐淘淘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111楼  发表于: 2013-04-16   
引用
引用第108楼东方不散人于04-16-2013 08:32发表的 躲在阴暗里的人,你的心呢? :
原标题:复旦医学院研究生疑遭室友投毒 16日下午去世
。。。
警方上午透露,嫌疑人已被刑拘。据了解,那名被怀疑投毒的同寝室同学姓林,亦成绩优秀。两人在上海两家医院不同科室研究不同方向,不存在竞争关系。
.......


没有任何利益关系,竞争关系。。。还要这样的踩人家?想抬高自己?。。。
最终只能是害人害己。呵呵。。。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我书无(吾)心,我写无(吾)意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112楼  发表于: 2013-04-18   
Re:一石激起千层浪﹕孙维声明引发网上“朱令事件”大讨论 
7年过去了,孙维再次在【天涯】上发帖,为自己辩护。


[ 此帖被卡拉在04-18-2013 17:54重新编辑 ]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maggie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113楼  发表于: 2013-04-18   
哎,时隔这么多年,估计真相也很模糊了。

当年天涯这个高楼,我还追着看的。
嫁给了猪猪的兔子
露佳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114楼  发表于: 2013-04-18   
[转帖] 孙维——不怕你声明什么,只怕你什么也不声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a1c9cf0101klk7.html?tj=1

       我已经是一名执业二十年的老律师,近几年来主要从事婚姻家庭方面民商案件,早年经常承办死刑案件的法律援助,经常会一审被判处死刑被告人,我们律师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分析证人证言、被告人的供述、陈述。

       朱令事件我很早就在关注和追踪,看一次痛一次,孙维在天涯的声明我早就读过,一直沉默的原因是我以为案件还在侦破中,我不想给孙维提供太多的法律常识供她反侦察,今天听说朱令父亲接受采访时已经明确此案已结,我身为律师在这里对孙维的声明进行一些分析,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孙维的声明里问题非常多。大家知道人的思维有从自己立场角度出发的一种定式,一个犯过罪实施过投毒行为的人,与没有投过毒的人,思维的角度和方式是不同的,人的思维经过自我训练可以很严谨无漏洞,但是思维定式由于自己的立场无法改变角度。  

  孙维的声明里把这么一起已经被明确立案过的投毒犯罪案件,她当年被逮捕过,涉嫌的罪名一定写着投毒罪,她在这些文书上都必须签字,她一定非常清楚地看到过投毒罪这个罪名,但她在声明中就偏偏写成中毒案件,她在刻意回避投,为什么?她为什么这么害怕投毒二字?  

       我是一名律师,长期分析证人证言以前被告人的供述和陈述,我在执业当中发现,我办过的每一位死刑案件被告人,他可以花一整个上午跟你说这个事情的前因和后果,谈得非常详细,但却避而不谈杀人发生的现场的情况,一旦涉及到核心关键问题,就卡壳,她可以详细谈她的爷爷,谈其他这个那个,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但就是不谈与朱令被投毒相关的任何细节!包括凤凰卫视的记者在采访的时候也提到过,说她可以详细讲出某天的天气,却一涉及到关键问题就答非所问,含糊其辞。最后连同情她的现场记者也高度怀疑她是凶手,采访中断,她扬长而去。

    孙维的声明中有许多漏洞,其中她讲到朱令返校后煎药并不在宿舍,她竟然清楚记得朱令要煎药,且不在宿舍,可见对她生活轨迹极为关注,她讲这个细节的目的,意在暗示网友,她可能并不是在宿舍被投毒的,完全有可能在别处。这其实就是一种投毒人的才有的特有的思维定式,只在在宿舍里投过毒的才会这么转移视线,因为她希望把投毒的现场转移在与她没有任何关系的宿舍外,没有投过毒的人首先关注到底是谁投的毒,而不是在哪里投毒,然后是怀疑所有其他人有可能投毒,包括自己的室友每个人在没有投过毒的人眼里全是嫌疑人,但是她不怀疑任何自己的室友,而是重点暗示犯罪现场不在宿舍。这就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思维定式,只有投毒人才有。

  我读大学的时候,对面宿舍发生多起失窃案件,今天丢吃的,明天丢饭票,钱,后天丢照相机,在没有破案前,室友们关系极紧张,没有偷东西的同学之间互相怀疑,但是孙维的室友无条件高度一致团结,她们凭什么不互相怀疑,当发生投毒案后?因为她们一定有着一个共同的利益,这个利益导致她们至今还团结一致,这种团结绝对不是人品过硬值得相信,而是她们知道谁是投毒的人,所以她们才如此放心地拧成一团。

  有关动机,孙维一定学习过相关的法律知识,她应该是个学习高手,智商相当高,所以她在声明中特别强调动机,我们专业人士都知道,动机是非常重要的,她为什么对动机作了了特别声明?因为她很高兴地发现网友对她的动机分析错误,所以她抓住这一点详细说明这些动机的不可能性。我的猜测是,她的动机可能并不全是嫉恨,她其实并不需要去嫉恨朱令,或者她潜意识里也许有嫉恨,但她不认为她嫉恨朱令,所以她洋洋洒洒开始驳斥这一点。但她毕竟不是专业人士,以为驳斥了不是嫉恨这一动机,就没有动机了,事实上,她在法律上是有作案动机的,比如她自己讲到朱令早出晚归,大家对此非常有意见,现在的人可能不太能理解为什么早出晚归有意见,当年的大学生住宿条件并不好,我跟朱令是同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一个宿舍住八个人,环境差,又没有空调,到了夏天没放假时我们甚至整夜无法入睡,只能泡到泳池里避暑,由于这些客观原因,所以对睡眠的要求相对高一些,希望能睡个好觉,但朱令的特立独行破坏了她们的安静,睡不好的抓狂就是一个非常合理的动机。而她当时的身份地位,很可能在宿舍扮的是大姐大,所以她必须为室友们出头,必须清除解决朱令。

        孙维的整个声明其实是一篇对自己无罪的辩护词,而正是这篇无罪辩护词暴露了她的投毒人特定思维模式,我们都知道一个真正受冤枉的人最急于做的是洗清不白之冤,浙江被冤强奸罪的叔侄二人当中,不管是不认罪的叔叔还是认了罪的侄儿,他们最关心的就是凶手是谁。叔叔非常关心强奸案的所有细节以及他高度怀疑的人,因为他知道只有抓到真正的凶手才能还自己清白,但是孙维的声明里看不到这一点,她毫不关心凶手是谁,甚至在她被公开的一切文本里从来没有出现过怀疑任何人,对一个没投毒被冤枉的人来说,胡乱怀疑是他的救命稻草,被冤急的人是不惜怀疑任何可以怀疑的人的,但孙维这个团体除了倒打一耙说是贝志诚外,从来没有显示过任何一点被冤枉人才有的特定思维,而是狗急跳墙,以指责贝志诚来泄愤。她把矛盾指向贝,不是一种真正的怀疑,而是把事情搞复杂,把视线搞乱的做法,一种投毒人被揭穿的报复模式。此外她对凶手没有任何愤怒、气极的情绪,别说她素质好,法律意识高,没有证据不乱怀疑,狗急了要跳墙,人被冤成杀人犯,本能就是怀疑一切,而不是忙着撇清自己,只有投毒的人才会有为自己辩护的意识,讲到动机的时候,孙维有着极强烈的辩护意识,即自己不在现场,自己没有作案动机,自己不知道跟案件有关的一切,包括铊的毒性。这就是典型的辩护意识,真正没有投毒的人,思维模式为:到底谁是凶手。如果我卷入,那我一定是被栽赃了,她从没有这种意识。

        孙维在为自己辩护时特别强调了证据,她说朱令家人自己承认没有证据,还说她是凶手,她为此非常不解。她死死抓住没有证据这一点,为什么?投毒的人最关心的就是有没有证据被别人抓住,如果没有证据被抓住,自己就无罪。而不是象普通人那样想的是我真的没有做这件事情,不管有没有证据,我都没有做过啊,事实就是凶手不是我啊。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怀疑别人,这是没有投毒过的人的典型思维,投过毒的人才会去想有证据才能证明,没有证据就不能证明,对证据的要求非常高。

  孙维在给同学的邮件里有一次提到,姐妹们,我上刑场了~~她说的不是战场,而是刑场,一个从没有犯过罪的人,可能会设想自己死,但绝对不会设想自己上刑场,上刑场这个场面,估计在孙维的脑海里不知道出现过多少次?为什么会想到自己上刑场?呵呵

  我是一名律师,我知道在我们有生之年,可能看不到孙维上刑场,刑场只能偶尔出现在孙维的脑海里了,或者在她午夜梦回惊出一身汗的时候回想自己做了什么恶梦了。  

  我知道警察必须收集证据,没有证据不能再逮捕她了,检察院没有证据不能起诉她,法院没有证据不能判她有罪,她从法律上讲,确实是无罪的,。她可以自由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直到终老~~她很可能会一辈子就这么可恨地自由平安健康生活在我们眼皮底下,甚至她一定会比朱令命长~~  法律不可以判决她有罪,但是民众可以分析她是否有罪,可以推理,可以叫她嫌疑人,且是唯一嫌疑人。  民众的分析怀疑可以跟随她终身,希望这个质疑永远存在,一百年之后,还在这里质疑她!世世代代~

  而我,不得不承认,第一次看到这个案件的报道时,一个人独自坐在电脑前号淘大哭,第二次再看到这个案件的时候,我又一次放声痛哭。久经沙场的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哭得鼻涕冒泡、狼狈失态。

  我承办过许多死刑案件,我为许多死刑犯真诚勤勉尽职地辩护,我从来都不相信我经办的当事人有罪,我总认为他们是无辜的,可是这一次,我毫不置疑地相信孙维有罪,她是投毒人,她就是凶手。
[ 此帖被露佳在04-19-2013 17:14重新编辑 ]
沧桑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115楼  发表于: 2013-04-19   
朱令—孙维—贝至城事件目前为止基本数据列表(zt)
http://bbs.tianya.cn/post-free-450609-1.shtml

朱令—孙维—贝至城事件目前为止基本数据列表
  
  看了静山石推理的朱令案逻辑推演之一:时间流程草推,我也来总结一下目前为止这个事件基本的数据。我尽量做到客观,不代表任何一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这个总结的数据都来源于相关报道和相关人等声明,很多数据都有待证明,并不一定代表真正的事实。
  
  数据来源
  1。“探访当年奇异“铊”中毒的清华女生朱令”
   http://news.tsinghua.edu.cn/new/news.php?id=473
  2。“医院:被延误的病人和从不延误的权力”
   http://edu.sina.com.cn/i/20848.shtml
  3。“朱令案件的一些情况”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report/zhuling9.txt
  4。“天妒红颜:十年前的清华女生被毒事件”
   http://www13.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421182.shtml
  5。“孙维的声明--驳斥朱令铊中毒案件引发的谣言”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446431.shtml
  6。“关于朱令事件的几点说明—贝志城”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448606.shtml
  7。看过的报纸和网上的讨论。
  
  
  基本数据列表
  
  1973年11月,朱令(随母姓)出生,家里有一姐姐吴今(随父姓)。
  
  1987年9月,朱令的姐姐吴今进入北大生物系学习。
  
  1989年4月,吴今与同学周末去野山坡春游失踪,三天后在一个悬崖下面找到了尸体。
  
  1994年12月5日,朱令首次因不明原因发病,腹、腰四肢关节痛。在北京同仁医院治疗近一个月。病因无法确诊,头发全部掉光后病情好转出院。
   急性铊中毒的患者开始有恶心、呕吐、腹泻和胃肠道出血等症状,随后有胸痛、呼吸困难、震颤、多发性神经炎和精神障碍等。慢性铊中毒患者的症状主要是食欲减退、头晕、头痛、全身乏力、消瘦、下肢麻木和疼痛、视力减退等。但最典型的症状是脱发,可出现斑秃,也可在短期内全秃。铊经口进入人体后,潜伏期长短与剂量大小有关,一般约在12~24小时,甚至长达48小时。---数据来源:网上回帖和google。
   1994年12月5日是星期一。
  
  1994年12月11日,清华民乐队在北京文艺厅专场演出纪念一二九。朱令参加大多数节目,并且古琴独奏“广陵散”。
   孙维是朱令同班同学,也是乐队成员,一二九演出孙维是朱令的替补。---数据来源:贝至城的公安朋友和民乐队朋友告知贝至城。
   熟悉清华民乐队的成员对此说表示怀疑,认为一来二人练习的乐器不同(孙维练习中阮,朱令练习古琴),二来孙维的音乐水平无法充当朱令的替补。---数据来源:天涯回帖。
  
  1995年2月,开学一周后,朱令再次因不明原因发病,双脚疼痛难忍、双手麻木,再次脱发。
   急性铊中毒的患者开始有恶心、呕吐、腹泻和胃肠道出血等症状,随后有胸痛、呼吸困难、震颤、多发性神经炎和精神障碍等。慢性铊中毒患者的症状主要是食欲减退、头晕、头痛、全身乏力、消瘦、下肢麻木和疼痛、视力减退等。但最典型的症状是脱发,可出现斑秃,也可在短期内全秃。铊经口进入人体后,潜伏期长短与剂量大小有关,一般约在12~24小时,甚至长达48小时。---数据来源:网上回帖和google。
  
  1995年3月9日,朱令前往北京市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专家门诊就医,神内主任李舜伟教授接诊后,经初诊“高度怀疑铊中毒”,并请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与卫生职业病研究所的张寿林大夫会诊,张提出可能是“铊中毒”或“砷中毒”,但因该所当时不能做检测,张建议到朝阳医院做检测,但没去。朱令就在协和医院急诊室一边观察一边等待住院床位。
  
  1995年3月15日,朱令住院。协和医院曾怀疑她犯中毒性疾病的可能。朱令否认自己有过重金属接触史。而且临床病程表现不像,所以一再排除。协和医院有过多种诊断考虑,主要考虑为‘急性波散性脑脊髓神经根神经炎’。
  
  1995年3月20日,朱令病历显示丙肝抗体正常。
  
  1995年3月22日,朱令吃东西开始呛,医院对她做为了抢救和维持生命必须的气管切开术,手术中她产生昏迷。
  
  1995年3月24日,协和医院对朱令开始的血浆置换疗法尽管对在确诊不得的情况下维持她的生命起了相当的作用,前后8次,每次均在1000CC以上的换血量却使她感染了丙肝。
  
  1995年3月25日,朱令出现吸氧不稳定的情况。
  
  1995年3月26日,朱令被收入ICU,靠呼吸机生存。
  
  1995年3月28日,朱令进入长达两个多月的深度昏迷。
  
  1995年4月5日,朱令事件引起社会关注。
  
  1995年4月8日,朱令中学同学贝至城和5名中学同学去医院看望朱令。事后希望能找到方法帮助朱令。
   贝至城和朱令是中学同学,初三同班,当时关系不错。但之后朱令姐姐意外身故后,朱令性格比较孤僻了,打交道就少了。大学后完全没见过面,所以朱令第一次中毒也没有去看望过。第二次朱令大概05年3月中中毒,也是到4月有同学告知说朱令可能不行了,去见最后一面吧,才去探访的。---数据来源:天涯ID“花沐兰”,也是贝至城借用发贴的ID。
  
  1995年4月10日,贝至城在互联网上发贴,描述朱令病情,希望得到专家意见以确定病因。
  
  1995年4月下旬,贝至城和同学希望朱令班级一起帮忙翻译收到的电子邮件。双方产生误会。朱令方团支书组织班级里同学将邮件翻译好后没有交回给贝方,而是经由系里老师转给协和。
  
  1995年4月18日,贝至城到协和ICU病区门口等大夫传送翻译好的电子邮件,希望能够被采纳,从早上8点等到下午5点,除了少数愿意看但是不起作用的年轻大夫外,其他人谁也不看。
  
  1995年4月20日,收到的回应主要指向铊中毒。
  
  1995年4月28日,协和开始用普鲁士蓝化学剂排毒,一个月后朱令体内的铊含量基本排除,中毒的症状消失,然而严重的后遗症却将和她相伴终生。
  
  1995年4月底,协和认为朱令是二次中毒。公安部门介入调查。
  
  1995年下半年,朱令的同学,熟人,和朋友被广泛的调查,其中包括孙维和贝至城。
  
  1995年下半年,
   警方从孙维床下孙维的箱子里搜出了一个彻底洗干净的朱令的咖啡杯。孙维说在朱令住院期间,怕杯子落灰洗干净了收藏好。---数据来源:贝至城听朱令的母亲说,朱令的母亲听市公安局的一位离休干部说。
   警方公开搜查朱令的宿舍,带走朱令东西的时候没有出现发现咖啡杯的事情。---数据来源:孙维和朱令地同宿舍同学,当时在场,并且和警方合作指出朱令的东西。
  
  1995年下半年,
   清华有谣言说朱令之所以中毒是因为朱令的父亲走私铊,不小心沾染的。谣言的起源最终查明是孙维。---数据来源:贝至城听大学同学的清华女朋友说。
   从来没有听到过这个谣言。---数据来源:孙维和朱令的大学同学。
  
  1995年底,孙维被列为唯一嫌疑人。
   警方调查时,清华的校方先是矢口否认有任何学生可以接触到铊的来源。后来承认孙维是唯一能接触铊的学生。---数据来源:贝至城的公安朋友告知贝至城。孙维1997年从警方直接得知。
   1995年底以前,贝至城得知孙维是唯一嫌疑人。---数据来源:贝至城的公安朋友告知贝至城。
   “怀疑孙维并不是我的臆断,1995年之前,我根本不知道孙维是谁。朱令铊中毒距现在已经11年了,警方透露给朱令家属的唯一嫌疑人,就是孙维。并不是我以及朱令家属怀疑孙维,警方才开始调查孙维,而是警方长时间地调查孙维,我们才知道了孙维是这个案件的嫌疑人。”---数据来源:贝至城
  
  1995年12月9日,孙维的爷爷孙越崎去世,享年103岁。孙越崎曾任民革副主席。
   孙越崎去世前,江总书记探访,孙拉着江总书记的手求情要求把孙维放出来。---数据来源:贝至城的公安朋友告知贝至城。
   北京市公安局长大发雷霆,说“放他妈什么放,打死了装在麻袋里放出去”---数据来源:贝至城听朱令的父母说,朱令的父母听一位已经过世的老公安说。
   孙维从来没有被警察关押过,根本谈不上求情放出来这一说法,可以随时去公安查证。---数据来源:孙维。
  
  1996年,警方没有传讯任何人。
  
  1996年12月,朱令的父亲朱明新决定起诉协和医疗事故。
  
  1997年3月,朱令家人致信北京市公安局长,指出朱令的同学即将毕业离校,其中很多人将出国留学,此案急需抓紧侦破。不久又上书国家领导人。
  
  1997年4月2日,孙维被公安局14处作为朱令投毒案唯一嫌疑人带走讯问,持续8小时,然后放回。此后再也没找过孙维。孙维在这次讯问中得知清华出具材料声称孙维是唯一能接触到铊的学生,而且实验室的管理非常严格。
   这是孙维被公安局讯问的唯一一次,可以查证。---数据来源:孙维
   孙维胡说,在95年的时候孙维就被调查过,1995年底之前贝至城就知道怀疑是孙维。---数据来源:贝至城。
  
  1997年4月,孙维方写信至清华派出所了解情况。之后给系办、系领导、校办、校保卫处、校派出所、公安14处等相关部门多次去信去电面谈。
  
  1997年4月,孙维哥哥多次独自一人在白天工作时间进出清华化学系实验楼,取出有毒试剂,带出实验楼并全程录像。每次都无人过问。
  
  1997年4月11日,朱令舅舅给孙维父亲打电话要求私下谈谈,声称手里有不利于孙维的证据。孙父拒绝,并将详细通话记录以文字形式递交了公安机关。
  
  1997年4月26日,孙维收到朱令舅舅寄到宿舍的恐吓信件,明指孙维为凶手,并且提到了黑社会。相似的信件也发给了班里其他一些同学,要求同学们配合朱家提供有关孙维是凶手的证据。
  
  1997年4月29日,孙维方因收到恐吓信去清华派出所报案,同时提出对孙维测谎的要求,没有收到答复。
  
  1997年5月5日,孙维找到清华党委办公室,把孙维哥哥拍摄的录像放映,要求学校向公安反映真实情况,说明孙维不是唯一能够接触到铊的学生。
  
  1997年5月6日,清华的实验室大整改,要求师生停下工作,把所有药品严格分类管理,有毒试剂上锁,并由保卫处进行了拍摄。
  
  1997年5月9日,孙维收到朱令舅舅寄到宿舍的第二封恐吓信。
  
  1997年6月30日,清华大学92级毕业典礼。之前,化学系领导通知孙维,由于孙维被公安调查,学校通过官方渠道接到公安通知缓发孙维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孙维方当即去公安局14处了解情况,14处否认发出此通知,表示警方只管破案,学籍管理是学校自己的事儿,和公安没关系,公安局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向学校发这样通知的。
  
  1997年7月18日,孙维方把孙维哥哥拍摄的录像带和查到的其他师生使用铊的文献交给公安。
  
  1997年7月28日,国家教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学校实验室化学危险品管理工作的通知”(教备厅[1997]13号),指出:“1995年5月,1997年5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先后发生了两起学生铊盐中毒案件。除涉嫌人为作案外,铊盐未按剧毒品管理是其重要原因。”
  
  1997年7,8月,孙维方给清华党委领导写信,要求学校将缓发毕业证书的决定尽快以书面形式通知孙维方并加盖公章。经多次交涉,学校坚持不给书面通知。
  
  1997年8月下旬,在孙维方要求下,清华校党委、校办及系领导等再次在校招待所(丙所)接待孙维及其家人,谈话不欢而散。之后,孙维方又给党委领导打了两次电话,坚持要求学校如不发证书就应该给一份不发证书的书面通知。
  
  1997年9月29日,清华大学化学系领导打电话给孙维方通知孙维第二天去学校领证书。
  
  1997年10月,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中心作出鉴定,认为协和医院在朱令案中没有过失,不属于医疗事故。
  
  1998年8月26日,公安14处宣布解除对孙维的嫌疑,承认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孙维和朱令中毒有关。
  
  1999年4月2日,朱明新起诉协和败诉。
  
  1999年12月,朱明新委托浩天律师事务所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出再次对朱令作出鉴定的申请。
  
  2000年6月,鉴定基本否认协和医院曾对朱令铊中毒四处寻求检测机构的努力。从而认为:“(协和医院)该不作为的行为导致被鉴定人朱令病情被诊断的延误,因此,北京协和医院在本次医疗行为上存在一定的不当之处。”
  
  2000年11月26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协和医院补偿朱令医疗等损失10万元。
  
  2002年,贝至城发表文章“朱令案件的一些情况”,明确表示怀疑孙维为凶手。
  
  2002年至2005年,朱令事件每年都在网上流传,至少mitbbs几乎每年一次,其中孙维祖父拉最高领导人求情说和公安局长的麻袋说广为传播,每次的传言都指明了孙维是凶手。
  
  2005年11月30日,skyoneline在天涯贴出“天妒红颜:十年前的清华女生被毒事件”。不知道是原创还是转载。此前我在别的地方看过该文。
  
  2005年12月30日,孙维在天涯贴出“孙维的声明--驳斥朱令铊中毒案件引发的谣言”
  
  2006年1月3日,贝至城在天涯贴出“关于朱令事件的几点说明—贝志城”
沧桑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116楼  发表于: 2013-04-19   
说实话,我不认为孙维是唯一的嫌疑。
2006,2007年当我关心这个案例时,我在网上搜过,有好几处卖铊盐的,价格是8000多元一吨,而且铊盐曾是杀鼠药的有效成分。成吨在卖的东西,真的会像报道的那样,全北京只有二十几人能接触到铊盐?
据同学的贴,朱令当时有男朋友,出了这样的事,不演出一场惊天动地的爱情剧,至少也会有一点点表示吧?有哪个全面了解这事件的人能告诉我,男朋友出现过吗?
朱令当时很少在宿舍里待,基本上就是回去睡觉。那么,除了宿舍同学外,肯定有其他的社会关系,有人分析过吗?
朱令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在朱令中毒前五年,她姐姐吴今在和同学们外出郊游时失踪,三天后在悬崖下发现她的尸体,死亡性质不明。
本来,这种下毒案应该是全面排查,包括贝同学。
贝同学说了很多不靠谱的话,我对他原来有的好感已经基本被磨灭了。他还说:"但是在中国,按照公安的朋友的说法,虽然此案证据不足,按当年的公检法水平,一是肯定会逼供、二是旁证也足以判了。但有高层这个批示,没有确凿证据只能放人。中国的事情就是这么让人啼笑皆非。"
应该庆幸,孙维出生在一个还有点牛气的家庭,否则,无论她是否投毒,都已经在监狱里。
这不是在网上刚刚被狠骂的聂神检的流派吗?相比而言,孙维投毒的可能性还不及聂神检所判的冤案中的那对浙江叔侄。一个大姑娘,跟叔侄的车去外地,活人上车,再见到已被强奸致死。但这对叔侄坐了十一年的牢后却被平反,而聂神检在全国出了臭名。令人疑惑的是:死命骂着聂神检的网人,却只想着把孙维投进监狱,无论她是否是真正的投毒人,无论是否有足够的证据。
loveapple 离线
级别: 军长
显示用户信息 
117楼  发表于: 2013-04-19   
复旦的林会不会是屈打成招?
seasea 离线
级别: 班长
显示用户信息 
118楼  发表于: 2013-04-19   
如果我是无辜的孙维,我会急着列出自己知道的朱令中毒前的细节。 强烈要求公安部门追查凶手。 号召同学们追查凶手。 而且我会生怕自己也中毒了。
而这些年寝室里的同学当时分吃朱令的面包, 后来口径一致,枪口一致对外,也有些匪夷所思。
此外,我还有点小惊讶,这案件里,怎么没有一丝恋情或恋人的痕迹(贝同学不算)
沧桑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119楼  发表于: 2013-04-20   
引用
引用第118楼seasea于04-19-2013 22:03发表的  :
如果我是无辜的孙维,我会急着列出自己知道的朱令中毒前的细节。 ..............


孙维在那个声明中,其实已经说了很多。公安已经解除她的嫌疑,那整天跑公安局,就显得很不正常了。发生了凶杀案,凶手往往会表现得不寻常。很多号召别人抓凶手的,恰恰自己就是凶手,过往有很多这样的案例。
我看过正反很多贴,孙维表现基本还算正常,有比孙维更不正常的人。
再转一个贴,贴中漏了一些关键的证据:比如说,在孙维床下的箱子边,找到了"完全清醒干净的咖啡杯",这被认为是凶器。但同宿舍的同学,没人记得有这么一个咖啡杯。不知真假。就算是真的,什么叫完全清洗干净?就是说没检测出铊。这种导向真要命,就如你隔壁有人被人杀了,然后有人传言,你家里有完全被清洗干净的刀具。
另外,据说中央的批示是:秉公执法。


标题:【转】清华女生朱令被投毒事件,是孙维所为吗?证据有哪些?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8378106/
一个很荒谬的事件。

因为被害人很美丽,很有才,很可怜, 而嫌疑人不好看,家势高,没有疯狂分辩,就可以在没有物证和没有人证的情况下指认嫌疑人为凶手?
因为贝志城当年救过人,因为他帅,因为他多金,因为他是名人,所以他漏洞百出的推断就是事实,所以他就是英雄?所以他支持的黑客行为就是正确的(包括黑入孙维同学圈的个人邮箱)?
然后无数知情人——我一个14处的朋友,我一个公安部的叔叔,我一个清华的长辈 跑出来指定,孙维肯定就是凶手,只是因为家中权倾天下而不抓。然后无数刑侦高手站出,以势比柯南的架势认定,孙维当年不招就是因为没有刑讯,通过测谎仪是因为她训练有素。
中国的法制精神何在?有罪推定的意愿是多么的强?仇权的憎恨又是多么的不理智?
现在此事已经发展到孙维的同室朋友全部被怀疑是共犯的情况了。
网上还充斥着如@张磊 “如果孙维不是凶手,孙维的家族不需要保护她,只需要动用政治势力将此案一查到底,找出真凶,给朱令公道,还孙维清白, 但孙维的家族没有这样做,而是任凭怀疑孙维的言论铺天盖地,保持所谓的沉默,还口口声声“清者自清”——显而易见,孙维到底是不是凶手?”
这样的想当然的认定。所谓的证据还包括清华不发孙维毕业证等等。

好吧,我也来说说那些你们不知道的料:
孙维的家族有权吗?有。但你们知不知道朱令家族有没有权?朱令家当年为何没请律师?是因为不需请律师,他们有关系直达天听,朱令的爷爷是北京市委的官员,后官至北京高级人 民法院 顾问,一二九运动的老革命,曾任燕京学生自治会主席,和副总理,黄 华是老同学老战友,所以才可以让黄 华 和朱 容 基这两位总理直接批示GA提审孙维及其室友,具体而言就是真青红。朱家的背景并不象大多数人想的那样弱!(燕大校友通讯第24期,1997年8月刊中有这样一 段叙述:“送上校友朱焘谱同志交我的关于他外孙女朱令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发生铊中毒事件的详细材料。。。”。朱焘谱即朱令之祖父,后改名朱启明。孙维家找人了没有?找了,其祖父直接找到领导,要求的秉公执法,孙维才能被放回。)
贝志城为何一直视孙为凶手?因为他的英雄主义。事实上贝志城因为过度参与此事,影响颇大而被北大劝退,没得到毕业证,这也是他一直的心结,虽然在外面包装得很好,说自己是因为要退学创业。而且,其父和孙维之姑父在农业部同部为官,曾多有矛盾。
为什么孙维的同室同学都支持孙维?因为她们当年被粗暴地讯问过。
为什么清华不发孙维的毕业证,不给开证明?因为孙维及其家人通过各种渠道证实清华在铊制度管理上的不严。
GA为什么不批捕孙维?不是因为她势力大,而是没有物证,人证。而没有物证的原因是GA当年技术水平差,在取证上出现了失误,导致证据已经被损毁。

当年的“真象”就是,朱令父母痛失女儿,找清华大闹,清华无奈,提供孙维为重点怀疑对象(因孙有背景),朱令父母认定孙为杀人凶手,动用关系要严惩,谁料孙家也不容小视。而此案因缺少物证和人证,一直不能结案。
朱令父母在情绪悲愤下,认为某人就是凶手的情绪可以理解,当年,他们也是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和清华方及协和方闹僵。
而所谓孙维为什么不站出来分辩之类,我个人只是想失笑,事实上,从06年起,我作为旁边人士,曾经对此案提出了一定的疑惑。但网友们立即以“你是孙维吧”“你就是孙党”“不得好死”一类的言论轰炸攻击。孙维本人也未曾没有分辩,但立即被仇恨的大浪淹没了。
当年物化二班的同学为什么没有一个以真实姓名站出来?不是冷漠,是不想涉及事中,引来无谓之灾。(已经有人人肉了他们了)
当初真正发信求助于互联网的蔡全清为什么从不出面?而让当年只是一个协作者的贝志城出尽了风头?因为他不愿意再谈往事。
这世上简单的愤怒很容易,但清醒的理智却太难。
试问,当有朝一日真有证据显示,孙维的不是真凶,请问贝君及网上诸君又如何回视当日的言论?
佘祥林,聂树斌,这样的个案还少吗?
所谓法治,就是以理智代替情感,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要法庭一日没对他定罪,那么,无论她是平民百姓还是高官之女,她都是一个无罪的人。
——————————————————
本人同情朱令,并向其母朱明新女士的的账户捐过100美元。但本人并不支持在没有物证或人证的情况下,认定孙维就是凶手。
本人从94年事件发生之日关注至今,与此有关的天涯,朱令吧,以及北美的所有的高楼都看过。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3 * 6 = ? 正确答案:1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