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朱小棣|童年的作家
冰花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18-01-20   

朱小棣|童年的作家

童年的作家


2018年01月19日 12:56
听报道点击听报道T中

从成名的作家身上,看他(她)如何描述呈现自己的童年。比对名人的童年经历和所记得的印象深刻之事,就非常有趣,甚至能让我们悟出后来人生发展的诸多不同

     文|朱小棣
  财新文化专栏作家


  作家的童年,其实应该与普通人或者说其他人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不可能某一种童年专门孕育作家。尽管有不少名作家宣称不幸的童年是对成为作家最好的准备,但幸福童年尔后中断,所谓家道中落,也造就了不少名家。从曹雪芹到鲁迅,似乎都是这么一条路。
  而童年的作家,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概念,是指从成名的作家身上,看他(她)如何描述呈现自己的童年。看他们儿时的自己,是否已经有了后来发展的雏形,是否有过任何蛛丝马迹,能够与后来的命运有所联系。作家不一定都是名人,但名人或多或少都会自我交待一下自己的童年。所以推而广之,我们可以把这也看作是童年的名家,这么样一个概念。
  山东画报出版社薛原编著的《童年》一书,刚好让我有机会探索一下这一概念。书才看了不到二分之一,便急忙起草这篇随笔,因为怕等到看完全书,我的随想就随便如何也想不起来了。还是随想随记比较靠谱。
  书内共分四辑,第一辑里共八篇文章,分别出自胡适、沈从文、冰心、郁达夫、梁实秋、林语堂、丰子恺、杨绛之手。比对一下名人的童年经历和所记得的印象深刻之事,就非常有趣,甚至能让我们悟出后来人生发展的诸多不同。
  胡适少年老成,体弱多病,家里不让跟野孩子们玩。故而他说,“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地。所以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遂叫我做‘穈先生’”。“既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装出点‘先生’样子,更不能跟着顽童们‘野’了。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门口和一班孩子‘掷铜钱’,一位老辈走过,见了我,笑道:‘穈先生’也掷铜钱吗?‘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赤,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份!”今日想来,这样的胡适,肯定会和鲁迅不同,虽然都是杀向封建专制的排头兵,引领风骚的一代文人领袖,但胡适就既不可能呐喊,也不可能彷徨,而是一定会拿出一个做“先生”的样子来。
  沈从文则自小就很野,善打架,他说“感谢我那爸爸给了我一分勇气,人虽小,到什么地方去我总不害怕”,所以他是没有什么学历的,而敢于独自一人闯北京,做北漂。甚至从小就是一个逃学大王。他说,“现在说来,我在做孩子的时代,原来也不是个全不知自重的小孩子”,“但自从那表哥教会我逃学后,我便成为毫不自重的人了”。“我的长处到那时只是种种的说谎”。看到这里,我们是否能悟出一点他后来的人生道路?虚构小说自然是他的成就,而一旦条件不再允许,他也不怕的,自有勇气闯出另一番天地。
  冰心说她感谢母亲在四五岁时就把文字这把钥匙勉强地塞在了她的手里,记得首先得到手的是《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而《聊斋志异》里的“每个‘人‘都从字上站起来了!看得我有时欢笑,有时流泪,母亲说我看书看得疯了”。她还回忆起当年读林琴南翻译的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块肉余生述》,“当可怜的大卫,从虐待他的店主出走,去投奔他的姨婆,旅途中饥寒交迫的时候,我一边流泪,一边掰我手里母亲给我当点心吃的小面包,一块一块地往嘴里塞,以证明并体会我自己是幸福的!有时被母亲看见了,就说:‘你这孩子真奇怪,有书看,有东西吃,你还哭!’事情过去几十年了,这一段奇怪的心理,我从来没有对人说过!”当我看见冰心的这一段自白,立刻联想到她后来的写作与作品,仿佛一下子找到了解读的钥匙。有书看,有东西吃,还在哭!这就是冰心啊!
  郁达夫在《儿时的回忆》中说,“儿时的回忆,谁也在说,是最完美的一章,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第一,我所经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逼着我”。这是我原本所不知道的。还有两条我原本不知道的信息,一是,他小时候住在祖母家里,“静悄悄地在一张铺着被的藤榻上坐着,翻看几本刘永福镇台湾,日本蛮子桦山总督被擒的石印小画本”。二是,“对于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国文教员拿给我们看的报纸上的一张青年军官的半身肖像。他说,这一位革命义士,在哈尔滨被捕,在吉林被满清的大员及汉族的卖国奴等生生地杀掉了;我们要复仇,我们要努力用功”。当年郁达夫写下这样的儿时回忆,还不知道竟也会一语成谶呢。
  梁实秋的文章起头说他“在六七岁的时候开始描红模子,念字号儿”,而文章结尾处,讲完曾经绘画得奖之后,却又来了这么一句自谦的话:“‘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如今想想这话颇有道理”。而我所留意到的文字中,印象最深的却是这么一小段话:“另一件使我困惑的事是大家之口出秽言的习惯。有些人各自秉承家教,不只是‘三字经’常挂在嘴边,高谈阔论起来其内容往往涉及‘素女经’,而且有几位特别胆大的还不惜把他在家中所见所闻的实例不厌其详地描写出来。讲的人眉飞色舞,听的人津津有味。学校好几百人共用一个厕所,其环境之脏可想而知,但是有些同学们入厕之后其嘴巴比那环境还脏。所以我视如厕为畏途”。不知道梁先生后来写作《雅舍小品》《雅舍谈吃》时,这些书名是否是由于下意识地受到这一段儿时记忆的暗中影响。
  中国作家中最成功地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人伦者,非林语堂莫属。在他的《少之时》里,我注意到这样一段文字。“一个小孩子需要家庭的爱情,而我有的是,很多很多。我本是一个很顽皮的童子:也许正因这缘故,我父母十分疼爱我。我深识父亲的爱、母亲的爱、兄弟的爱和姐妹的爱。生平有一小事,其印象常镂刻在我的记忆中者,就是我已故的次姐之出阁。她比我长五岁,故当我十三岁正在中学念书时,她年约十八岁,美艳如桃,快乐似雀”。“那时她快要嫁给一个乡绅,那是大违她的私愿的”,“我们是贫寒之家,到出嫁的那一天,二姐给我四毛钱,含泪而微笑对我说:‘我们很穷,姐姐不能多给你了。你去好好用功念书,因为你必得要成名。我是一个女儿,不能进大学去。你从学校回家时,来这里看我吧。’不幸她结婚后约十个月便去世了”。这段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也相信这在林语堂的人生中绝对不是一件小事。
  而丰子恺的《学画回忆》中,也有一件事情肯定对他后来成为画家具有深远影响。说的是有一天在私塾中被老师翻开抽斗检查,没收了他的图画本。第二天老师指着画本中一副孔子像对他说,你能照这样子画一个大的么?“我没有防到先生也会要我画起画来,有些‘受宠若惊’的感觉,支吾地回答说‘能’。其实我向来只是‘印’,不能‘放大’。这个‘能’字是被先生的威严吓出来的”。后来还是回到家中,由大姐教他用打格子的方法,分别在原画和要作画的大纸上映出来加以“放大”。他说,“我现在回想大姐所教我的画法,其聪明实在值得佩服”。又是一位有过重要意义的姐姐。回头我还要再说一段妹妹的故事。
  接下来先看杨绛的这篇回忆《大王庙》,话说五四运动那年秋天,她随家从北京迁居无锡,在沙巷口的大王庙小学上学。按说无锡是鱼米之乡,也是文化之乡,不料我却读出这样一段故事。说的是当地小学的教员“孙光头”。“在大王庙读什么书,我全忘了,只记得国文教科书上有一课是:‘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孙光头’把‘子曰’解作‘儿子说’”。天呐,那年头也有这样的笑话。所以我们不要动不动就笑话今日教育质量之差。作者经历过这样的“先生”,清高孤傲一世,也就完全可以理解。
  《童年》一书内的第二辑名叫“青灯有味”,打头是一篇梁漱溟的文章,标题是“一个瘠弱而又呆笨的孩子”。才翻到第二页就让我笑出声来。文中写道,“小时候,我不但瘠弱,并且很呆笨的。约莫六岁了,自己还不会穿裤子。因裤上有带条,要从背后系引到前面来,打一结扣,而我不会。一次早起,母亲隔屋喊我,为何还不起床。我大声气愤地说:‘妹妹不给我穿裤子呀!’招引得家里人都笑了。原来天天要妹妹替我打着结扣才行”。看到这里,我真的是笑喷了,因为想起梁漱溟和毛泽东那次著名的历史对话。有胆量那样理直气壮地质问毛泽东,敢情儿底气是自小打从妹妹那里就得来的呀。
  这就是童年对人一生的影响,不管他是作家还是其他什么名人。■

责任编辑:陆跃玲 | 版面编辑:朱蕊

http://m.culture.caixin.com/m/2018-01-19/101199960.html?cxw=Android&Sfrom=Wechat&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http://blog.sina.com.cn/m/binghuablog
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

归卧故山秋。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3 * 6 = ? 正确答案:1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