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荐书: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我是佳佳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13-05-15   

荐书: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管理提醒: 本帖被 小白兔 设置为精华(2013-05-16)
作者简介
孙隆基,祖籍浙江,1945年生于重庆,在香港长大,在台湾受大学教育,获台湾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后赴美国深造,于明尼苏达大学专攻俄国史,获硕士学位,转赴斯坦福朋学专攻东亚史,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加拿大等多所大学任教。
他的研究兴趣是多方面的、有研究论文多篇,重要的着作有《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和The Chinese National Charaacter From Nationhood to Individulity。
现为美国孟菲斯大学历史系教授。


这本书从问世是在1983年,在中国大陆出版是2004年,这中间间隔了二十年。二十年的时段,又可以来定义一个“代”了。作者在在04年修改这本书再版的时候,担心“本书赖以立论的陈年旧事,如今是否只剩下了纪念的价值?在书中反复论述的“深层结构”,是否已失去“时效”?

其实不然,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优秀的人总会遭到熟悉的人的嫉妒甚至毒害,时至三十年后的今日,还在发生。作者所阐述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未曾改变过,甚至越来越“牢固”,所以像室友投毒的这样的事,越来越多。

审视自己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看到自己的“丑”和“恶”。文章中提及的这些,我在自己身上也看到。
我宁愿看到这些,因为看到这些的同时,也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及在这个文化中,我成为了怎样的人?我还有可能会成为怎样的人?
[ 此帖被我是佳佳在05-16-2013 18:01重新编辑 ]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清空我的评分动态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1条评分记录
小白兔 威望 +3 2013-05-15 thanks for sharing!
隐藏评分记录
除了你自己的内心,没有人可以是你的权威。
我是佳佳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沙发  发表于: 2013-05-15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其实探讨的正是个人与社会,在20世纪的中国受到哪些因素的左右。“仁者,人也。”儒家思想影响了多少人的心理结构,中国人缺乏自我自主意识,也是其中一斑。全书视野开阔,令人心服。

大约在十七八年前,有一本书悄悄地在大学里流传,与其说书,不如说是一份复印本,篇名叫《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作者名为孙隆基,据说他是香港人,而且到美国留的学。那个时候,正是“文化热”如火如荼的时候。文化人见了面,就要谈文化。书也是这样,只要染上“文化”二字,就立即洛阳纸贵,印个四五万册,是家常便饭之事。在这本书里,孙氏不仅谈文化,而且还是文化的深层结构,这就不能不撩拨起大家的好奇心了。


-------

本书对中国人讨论,首先是从中国人定义“人”开始的。“仁者,人也。”把个人置于人与人的关系中,个人才存在。这也是本书的主线,从中国人 人与人的关系 的细节,来呈现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 此帖被我是佳佳在05-16-2013 18:02重新编辑 ]
除了你自己的内心,没有人可以是你的权威。
我是佳佳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板凳  发表于: 2013-05-15   
P 273

弱者道之用

中国人的人格既然是“自我压缩”的,因此,整个文化基本上是一个弱者的文化。然而,它除了造成大多数人弱化之外,却也同时产生了弱者取胜之道,那就是: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退为进,欲取先予,欲擒故纵,借力打力,等等。



因此,中国人一方面 可以因“自我压缩”而搞到事事逆来顺受,另一方面又可以将自我贬抑当作是一种姿势,来满足私欲。在中国人那样提倡“和为贵”与“息争”的文化中,如果公然地逐利,就会变成众矢之的,而成为被“铲平”的对象,因此,必须在表面上推让,造成自己“无私”的形象, 一旦建立了自己 在道德上的优越性后,就可以在别人不知觉的情形下用转弯抹角的方式去谋利。正如老子所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帮能成其私。”


不少中国人,在面对 人时,第一回合往往先作自我贬抑的姿势,但是后面紧跟着言词或者动作则是抬高自己 。因此,就有点像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一书中描写的希普一角----他总是对人说:“我是很卑贱的。。。”然而却没有阻止他去用卑下的手法推进自己。在中国文化底下,希普式的人物确实太多了。


诚然“弱者道之用”的原理,使中国人悟出了弱者战胜强者之道,有利于弱者的自卫,并使弱国在强大的侵略者面前有克敌制胜之道。

然后,历史上纵然有小国打败大国,弱国战胜强国的事例,在现代世界中,最好还是做到不“弱”,否则,纵使战胜对方,这场战争还是要在自己国境之内打。国此,如果自己本来就弱,不妨运用弱者制胜之道,但是,却毋需将“弱”变成一种美德。至于对整个文化的前途来说,这种态度就更要不得,因为它培养了奸狡猾贼,并且会让弱者用不公平竞赛的方法去战胜强者,造成反淘汰。
除了你自己的内心,没有人可以是你的权威。
weiwei 离线
级别: 师长
显示用户信息 
地板  发表于: 2013-05-15   
谢谢推荐,
我没看过这本书,是不是和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有些相同之处?
我是佳佳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地下室  发表于: 2013-05-15   
回 3楼(weiwei) 的帖子
回WEIWEI,

我没看过柏杨的这本书,听别人讲,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的着笔点是:作者柏杨认为他自己是优于他所谈论的中国人的,在书中可以看到作者本人对于他所谈论的中国人的厌恶之情。而孙隆基更多是一个对中国文化的观察者和思考者。客观理智。从两本书的书名也可以看出这种差别。
[ 此帖被我是佳佳在05-15-2013 20:04重新编辑 ]
除了你自己的内心,没有人可以是你的权威。
peace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5楼  发表于: 2013-05-15   
请继续讲。
我是佳佳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6楼  发表于: 2013-05-15   
谢谢PEACE关注。

说几句这个“弱者道之用”

我不止一次的听到女孩子们讲,不要太优秀,太优秀就没有人要了,不要太强大,太强大了男人不喜欢,不要太聪明,太聪明就嫁不出去了。

这也是一种“弱者道之用”。女性的弱者道之用。

如果你问说这些话的女性,什么是优秀,什么是强大,什么样的女孩子可以称为聪明?

她们大半也答不上来。 这些概念从幼时即被灌输,灌输这些概念和理念的大人们,也未曾想明白过,何为优秀,强大和聪明。你可以看到,这样灌输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一体的:如果你不成为这样(优秀,强大和聪明)的人,就容易被男性所需要,又笨又普通又软弱,对男性是没有任何威胁的,所以,这样的“我”,也是容易被摆布的。

这样的女性,没有任何自我发展和成长的趋向。似乎这个社会就需要这样的女性。

前段时间流行的一篇文章:长跑十年的女友要嫁人了,新郎不是我。文中的女主角就是这样的女性,她漂亮纯洁美好,很容易得到男士的青睐和爱慕。但,从她念大学到硕士毕业,除了谈了一场恋爱,被一个男人宠爱之外,个人对世界的认识,个人的发展,都不见有任何长进。最终,她没能抗争到底嫁给所“爱”的男主的原因是:跟过别的男人,不再纯洁,担心男主以后会变了心不爱她。-----可以看到,这里面没有自己的需要,“我嫁给这个男主,或者文中的男配,我幸福吗?快乐吗?哪个是我要的呢?”


宁愿跟一个不痛不痒的人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也不愿意问一下自己内心,到底想跟谁过怎样的生活?我应该付出怎样的努力去得到我要的生活?---这些问题都在一个问题之下被淹没了,这个问题是:他以后不爱我了怎么办?我就被抛弃了。与其以后被抛弃,不如现在就放弃。

这是弱者用之道的悲哀之处,看似以弱者道赢得的某些好处和利益,但,却幸福,生活,都不是在自己掌控中。



那么,成为一个优秀的,强大的,聪明的女人,这样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她有魅力吗?她能被男人接受和喜爱吗?

[ 此帖被我是佳佳在05-16-2013 18:02重新编辑 ]
除了你自己的内心,没有人可以是你的权威。
我是佳佳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7楼  发表于: 2013-05-16   
接上面的话题:

假设生活是要乘风波浪摆着小船过大海,如果一个女子在自己的船上恐慌不已,惊恐万分。定然会引起一些男士的的保护欲,与她共船,呵护她剩下的航程。这样很好。

但若偏偏你就是那个有愿意去掌控自己的船,向往乘风前行的自由与快活。于是你了解水性,时时了解船所在的环境,学习如果撑船,在这样的过程中,习得了属于自己的生存的智慧,并且,你很享受这样的过程。

这两种情景相比,我们把后一种定义为强,优秀,聪明。这个无争议吧?

男人会喜欢这样的女子吗?

一定会有男人不喜欢,身边的女人太能干了,便显不出自己的男子气了。这也是常见的一种说辞和对男女关系的态度。

这样的男人与前一种女人相配,刚刚好。如果一起走下去的路上,两个人的思想都固化在这里,不前进。也能相伴到终点。

就怕,男人撑船累了,怪罪起身边女人的无能来,女人又偏偏固化在柔弱需要被保护的想法里,没有改变。这个时候,两个人便会互相怪罪起来。

这个时候女人的弱之道之用,便失去了作用。但通常会演化出另外的理由为自己解脱:想当初怎样怎样的海山誓盟,现在全都变了,这个男人没良心。

聪明的女人开始便避免了这些,自己享受自己 选择的生活方式,自己承担责任。

会有男人喜欢吗?我的答案是:当然。

我见过不少。如果不信,便永远没有机会知道。

-----似乎有点跑题了。
[ 此帖被我是佳佳在05-16-2013 18:03重新编辑 ]
除了你自己的内心,没有人可以是你的权威。
我是佳佳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8楼  发表于: 2013-05-16   
再谈谈长辈的弱者用之道。

我跟我妈所有的谈话也好,争论也好。她一定是对的。

我小时候怕她,也被她说得昏头转向,不知道从哪些跟她对话。把我骂急了,我只能是来硬的,大哭大闹,离家出走。反倒被她讲,这孩子这么不听话,这么不让大人省心啊。我都快冤死了。

这两年,我不在对她的话和情绪有这么大的反应,发现她的话都经不住推,她自己 认为对的东西,她自己认为自己做对的事,我一下子就能点破。

当初刚刚做到这些的时候,我心里痛快极了,终于,你不再什么都对了!终于,我也能翻身了!

没料到我妈说,我老了。

从此,她老了。就成了她做错所有的理由。我这辈子别想在她面前做个“正确”的人了。

我在大街上,也常常看到这样的人,一个稍微年长的人,对年轻人说,我老了,你别跟我计较。 

一个人做错事,就应当自己有担当。如果对方不计较,那是对方的事。如果自己让别人不跟自己计较,而不计较的原因是:我老了。

我老了,我是弱者,你不能跟我计较。

活脱脱的弱者用之道。

在这人社会中,你可以看到很多,只要我很弱,我就可以游离于规则,不承担责任。

这样难免会影响到他人的公平。
[ 此帖被我是佳佳在05-16-2013 18:04重新编辑 ]
除了你自己的内心,没有人可以是你的权威。
我是佳佳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9楼  发表于: 2013-05-16   
P109 “心”对“身”的组织

我们在前面曾经提及:中国人的“身”,并不是由自我去组织的,而是由人伦、社群、集体关系的“心”去组织的。自然,在任何社会中,都有人伦、社群、集体关系。不过,中国人的这类关系却有点特别---安代替了“自我”的一个原理,甚至用来组织“自我”的一个原理。

在传统时代,如果一个中国人搞发家致富,他总不能说为了自己,--这样说会被认为是“自私”的--他必须说为了光宗耀祖、光大门楣以及为了下一代的福利着想。因此,每一代都说是为了前人与后人,就是没有了今人。

在下面,我们将会采取人格成长理论去解释上列倾向的形成。然而,必须先声明,本书的分析架构并不是将整个中国文化的起源后劲人格成长的过程上去。反正,人格成长并不是因,也不是果;可以这么说:中国人的人格成长的方式只是整个文化对“人”的设计的一个表现。当今的人格成长论有许多家的说法,每一家都将人的成长 分成数目不同的阶段。至于笔者在下面对“口腔阶段”、“肛门阶段”、“生殖器阶段”等概述的运用,则仍然是用来“结构”一些现象的方法,而不是整个文化的起源论。


除了你自己的内心,没有人可以是你的权威。
我是佳佳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10楼  发表于: 2013-05-16   
P 111


1.口腔阶段

在上面“身体化的倾向”一节中,已经指出:整个中国文化弥漫着很深厚的口腔化倾向。在“口腔化的倾向”这一个小分节中,我们也曾指出:中国人是用“口”来计算的,也有用“口”去面对世界的倾向。在“生”与“熟”该分节中,也指出: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也是采取“吃”的态度的。

从人格发展阶段的角度来看问题,口腔期 是初生婴儿经历的阶段,因为他整个生存的意向都集中在口欲的满足之上。在他这一方来说,首先接触到的存在着的客体就是母亲的乳房,面且,饿了就要闹,不会有其他的考虑,一旦被填塞食物就会平息,因此基本上是用“口”去面对世界的。在父母这一方来说,也将他当作是常需要食物的生命,以及是一个可以用来填塞食物的方式来向他表达爱心的“小宝宝”。在任何文化中,父母与口腔阶段孩提之“二人”对应的关系,大概都是这样。

因此,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说中国人的人格发展停留在这个阶段上,而只是想指出:他们的人格组成中,具有很严重的口腔期的遗留。这种遗留在任何人身上都会有,差别只在多少。不过,就整个中国文化来说,却确实遗留比别人多。中国人在成了年以后,仍需时常受到人情的磁力场的温暖包围,并且从中“吸食”人情,可以说是对母亲的温暖怀抱仍具留恋之延续。因此,上面多处提及的对“安身”的强调,常常需要获得别人“有心”的照顾,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而在这种人情往来中又总少不了实物(包括食物)交往等倾向,都是从口腔阶段在中国人成年以后的表现形态。我们在上面也曾稍为涉及中国人“儿童化”的倾向。这个倾向的内容之一就是:在自己的“身体化”需要获得别人‘有心’的照顾之时,就会向对方交心,面对权威时,这个“二人”对应关系就会演变为“听话”于对方。因此,才会出现在“亲民”式专制下的老百姓被“子民化”的现象。

除了你自己的内心,没有人可以是你的权威。
我是佳佳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11楼  发表于: 2013-05-16   
接上P 112

中国人上一代对下一代的态度,也总是把后者当作“儿童”。不管下一代已经到了三四十岁,上一代(尤其是女性)总是倾向于将他们当作是必须常用食物填塞的“小宝宝”。在吃饭时,长辈表达自己“心意”之方式,就是硬塞对方食物。因此,中国人即使在成人之间的交往,表达“心意”的方式也总少不了食物,例如“请客吃饭”。笔者在大陆时去探访熟人,有时对方正在家务忙碌,无暇照应,为了避免客人独坐无聊,就将家中的糖果急饼干通通挖出来,放在桌上,然后才自顾自地去干活。
除了你自己的内心,没有人可以是你的权威。
木子李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12楼  发表于: 2013-05-16   
这本书有点偏重人类学的观点,不知道可读性如何?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我是佳佳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13楼  发表于: 2013-05-16   
回 12楼(木子李) 的帖子
回木子李

这本书我读来觉得还是偏重于中国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的特质。

通过读这本书,对我自己,对我所处的环境,我所经历的事,都有了另外一个角度的认识。

本来我是在一个事物中间,看不到事物整个的面貌,读了这本书,把自己放在一个大的环境和文化中,对事物的了解更全面了,自己也限制也会打开一些。
除了你自己的内心,没有人可以是你的权威。
peace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14楼  发表于: 2013-05-16   
说白了就是绕着弯子的自私。
我是佳佳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15楼  发表于: 2013-05-16   
引用
引用第14楼peace于05-16-2013 18:10发表的  :
说白了就是绕着弯子的自私。



确实是这样。
因为“个人”的欲望如果光明正大的提出,就会被道德评判,这个代价是很大的,所以“个人”的欲望不能被光明正大的提出,也不能以正当的方式满足。

但每个“个人”都有欲望, 这是铁打的事实。既然不能光明正大,就只能在各种“美德”的掩饰下进行。而且你会发现,索取的一方,会有道德上的优越感,被索取的一方,苦不堪言。
除了你自己的内心,没有人可以是你的权威。
weiwei 离线
级别: 师长
显示用户信息 
16楼  发表于: 2013-05-17   
回 4楼(我是佳佳) 的帖子
我看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时还很年轻,当时没觉得他对于他所谈论的中国人的厌恶之情,因为很少看到有人能把中国人的缺点写得那么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还觉得这本书很好看的。

现在如果再看,我不知道我会有什么感受。
我是佳佳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17楼  发表于: 2013-05-17   
回 16楼(weiwei) 的帖子
年轻的时候,我也会觉得观点和评判让人淋漓尽致,现在我更喜欢做一个观察者。
除了你自己的内心,没有人可以是你的权威。
我是佳佳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18楼  发表于: 2013-05-17   
Re:回 4楼(我是佳佳) 的帖子
引用
引用第16楼weiwei于05-17-2013 00:10发表的 回 4楼(我是佳佳) 的帖子 :
我看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时还很年轻,当时没觉得他对于他所谈论的中国人的厌恶之情,因为很少看到有人能把中国人的缺点写得那么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还觉得这本书很好看的。

现在如果再看,我不知道我会有什么感受。


这个厌恶之情我只是听别人说的,我自己没看过。:)
除了你自己的内心,没有人可以是你的权威。
我是佳佳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19楼  发表于: 2013-05-17   
P112

接上

的确,中国人的上一代倾向于把下一代当作是从头到尾只有一个阶段,--口腔--阶段--的人。累此,长辈(尤其是女性的)在平日关怀成年子女 的方式就是在睡眠、衣着方面关心他们的“身体”。一此女性的长辈,在久不逢面之后的第一个关心反应,也总是说:“你瘦了!”这自然只是一个下意识的反应,因为,当你和她们说太胖会导致血压高以及有损美观时,她们的第二个反应也多半会同意你的说法。然后,从初步的本能反应中,仍然可以看出将成人当作是“小宝宝”的人倾向。

中国人的上一代,既然房屋地将下一代当作必须常用“进补”来维持白白胖胖东状态的“小宝宝”。因此,自然就会将他(她)当作是一个“性”还没有萌芽的“儿童”。在性方面,上一代永远是讳莫如深的,总是让成长中的一下代保持无知的惶惑状态。

将成人当作“性”还没有萌芽的儿童,自然也会对他们高男女关系大惊小怪。中国人的上一代, 考虑到青少年结交异性朋友时,总是抱持“他们还小”的错误态度。在中国文化形态保持得最完整的大陆,这个倾向又比港台严重得多。在大陆常可见到这类现象:大学生谈恋爱会被当局拆散,快到三十岁的妇女与异性正常交往也被长辈提醒“不要出事”。

的确,中国文化是用“万恶 淫为首”的态度来保持社群之和合怀的,同样的“非性化”措施也被用来维持代间的和合。因为,让一个“人”完全盛开,他就会变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并终于会与上一代断裂而且,在“自我”形成的过程中,也必定会不断与上一代发生冲突。弗洛伊德所谓的“弑父娶母”心理纠结,就是一个在心理方面 “性”的冲突性的成人反判的对象。针对母亲这一方来说,如果一个成人不让自己 保留口腔阶段的态度,而让母亲常用食物填塞自己 的话,也会容易倾向于从“性”的角度去对待她。当然,弗洛伊德的“慈母”,只是一个织,在现实善中,这个心理纠结多半表现为彼此分离,亦即是说当“性”在心理上也在一个人身上萌芽后,母亲就很容易变成“不亲”的对象。

[ 此帖被我是佳佳在05-17-2013 06:56重新编辑 ]
除了你自己的内心,没有人可以是你的权威。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3 * 6 = ? 正确答案:1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