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荐书: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我是佳佳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13-05-15   

荐书: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管理提醒: 本帖被 小白兔 设置为精华(2013-05-16)
作者简介
孙隆基,祖籍浙江,1945年生于重庆,在香港长大,在台湾受大学教育,获台湾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后赴美国深造,于明尼苏达大学专攻俄国史,获硕士学位,转赴斯坦福朋学专攻东亚史,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加拿大等多所大学任教。
他的研究兴趣是多方面的、有研究论文多篇,重要的着作有《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和The Chinese National Charaacter From Nationhood to Individulity。
现为美国孟菲斯大学历史系教授。


这本书从问世是在1983年,在中国大陆出版是2004年,这中间间隔了二十年。二十年的时段,又可以来定义一个“代”了。作者在在04年修改这本书再版的时候,担心“本书赖以立论的陈年旧事,如今是否只剩下了纪念的价值?在书中反复论述的“深层结构”,是否已失去“时效”?

其实不然,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优秀的人总会遭到熟悉的人的嫉妒甚至毒害,时至三十年后的今日,还在发生。作者所阐述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未曾改变过,甚至越来越“牢固”,所以像室友投毒的这样的事,越来越多。

审视自己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看到自己的“丑”和“恶”。文章中提及的这些,我在自己身上也看到。
我宁愿看到这些,因为看到这些的同时,也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及在这个文化中,我成为了怎样的人?我还有可能会成为怎样的人?
[ 此帖被我是佳佳在05-16-2013 18:01重新编辑 ]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清空我的评分动态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1条评分记录
小白兔 威望 +3 2013-05-15 thanks for sharing!
隐藏评分记录
除了你自己的内心,没有人可以是你的权威。
mjzq2002 离线
级别: 营长
显示用户信息 
26楼  发表于: 2013-06-30   
你把一个问题放到一个更大的空间中,问题就不存在了。
高层次的问题可以解决低层次的问题。

说得好
我是佳佳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25楼  发表于: 2013-05-29   
接 19楼 P112

笔者在美国人身上就看到这种情形:当母亲还继续想用食物填塞已经成年的子女时,后者往往作出烦躁的反应,说:“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或者,他们会在“性”方面联想到母亲已经是一个没有吸引力的对象―――在崇拜“青春”的美国,这个倾向尤其严重。有一次,笔者亲耳听到一个美国青年,美国妇人在停经期经常出现的那上尖声怪气,来向别人转述他母亲对他的啰嗦,类似的事情,在美国音乐剧《毛发》(Hair)中也出现过。

笔者并不是提倡这种态度,只是一种观察所得,用 说“性”知觉度高的成人对待母子关系的一种可能会出现的态度。因此,也不等于说:所有的美国人都持这 态度。事实上,很多人在成长以后,与父母保持一种平等的友情关系。两代之间如果关系良好的话,甚至还可以谈论私生活或房事时碰到的问题。

中国两代人之间虽然比本文人来得“亲”,却很少谈及这些问题。上一代对“性”,不用说,自然是一副讳莫如深的态度,即使自己一生中经历过的事,以及眼前的情绪问题,也很少主。这一方面是由于自己这个“自我”乏善可陈,另一方面是永恒地将下一代当作是不宜谈论这些问题的儿童。笔者在大陆时即碰到这要的情形:一位中年妇女只与一位挪威籍女留学生谈论她的私事,后者遂对她说:“你的女儿只比我小几岁,她已经不是小孩子,你为什么不也和她谈谈你的问题?”的确,中国人上一代的这一态度,往往搞到下一代对自己状态也乏善可陈,七情六欲不知如何表达(甚至怀疑这种表达有否合法性?),严重起来甚至搞到木口木面。我们在下面将指出:一成人与自己身上的“性”失去接触,就很容易容易导致与整个“自我”失去接触。在中国人的情形中,个体这种对“自我”的乏善可陈却是反映在另一代上,以迄无穷(详下“私人状态的不发达”)
除了你自己的内心,没有人可以是你的权威。
我是佳佳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24楼  发表于: 2013-05-29   
回到这本书,现在摘抄的这些口腔期,肛门期和生殖器期是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有点枯燥,但是有助于理解后面的比较有意思的观察


从网上拷了这个理论简单的介绍:


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史上的一个伟人,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三位犹太人之一。他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首次承认了非理性在人类生活当中的重要地位。心理结构理论、心理动力学说、心理防御机制、人格发展理论等等都是弗洛伊德所提出的。
问题中所提到的人格发展理论又称为人格性欲阶段理论,因为这个理论中人格阶段的划分方式是根据性兴奋的不同部位所提出的。整个理论将人格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口唇期:0——18个月,此时嘴唇、口舌是最主要的性兴奋点。如果这个时期个体获得的刺激不够或者是过头,就会在以后的生活过程中形成“口唇期人格”。
肛门期:18个月——约3岁,这一时期肛门成为最主要的动情点,而且这一时期刚好是小孩子如厕的训练时期,如果这一时期受到创伤,则会形成“肛门期人格”。
性器期:3——6岁,此时,儿童已经注意到性器官的不同,并且伴随着以性器官作为性兴奋点的行为。弗洛伊德特别强调这一时期,此时男孩子面临着俄狄浦斯情节,又称恋母情结,并出现了阉割焦虑。同时,女孩子也面临这相似的问题。
潜伏期:6岁——青春期,性欲表现不再那么明显。
生殖期:青春期及以后,此时的儿童对异性保有浓厚的性趣。如果前面的发展正常,此时他们将面临正常的性机能。
总之,心理性与发展理论充分体现了弗洛伊德对性本能的强调,正因为如此,这个理论也受到了很多的批评。
除了你自己的内心,没有人可以是你的权威。
我是佳佳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23楼  发表于: 2013-05-29   
插两句,


1.

在围脖上看到一个嫁给德国人的中国女士这样跟孩子讲生命的意义

"你知道你身上每一个细胞都是由什么组成的吗? 都是Urknall(英语bigbang)产生的Sternstaub(星际灰尘)漂过亿万年到达地球组成的,毁灭一个生命只要瞬间,但组成生命,却需要宇宙酝酿亿万年,各种元素缺一不可,所以一定要珍惜生命。

我们的父母通常跟我们这样讲:

你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肉,你手指破点皮都连着我的心啊,没了你我可活不下去啊。

这是非常典型非常明显的中西方差异,西方表达的是,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你本身就是个奇迹,你自己的生命就值得你好好活。

中国表达的是,你对我很重要,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


2.

上个礼拜听到一个老师讲了这么一句话:

你把一个问题放到一个更大的空间中,问题就不存在了。
高层次的问题可以解决低层次的问题。


一下子我就明白了,我自己为什么对这些的领域非常着迷。

我太想要解决我所面对的那些问题了,一直不断的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迷上了读书,不知不觉中给了自己更大的空间。
问题没有解决完的时候,但,我几年前的问题已解决。或者说,已经消失,因为那些问题,已经不存在了。

更直白一点,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生活正是我前几年梦想的,我对生活也越来越有把控的能力。这种感觉很棒。


说一点高层次的问题可以解决低层次的问题:

11年底,我在上一家公司,我的领导离职,空降的新领导把我工作架空,明摆了要赶我走。但是我走不了啊,这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找到下家,虽然那时候我也气头盛,但饱腹要紧啊,一定要呆到找到下一家才能离开。


我心里闪过恐惧。要是明天一来他把我开了怎么办?

后来想了想,这事可能性不大。(后来证明也没发生。)

如果要呆下来,这天天没活干,呆着恐怕也不好受。


当时同事来劝我,赶紧走啊,或者去说好话说软话求领导啊。

我当时心里有计划,一定要去家中意的公司,不随便跳,但那时没有合适的机会。我面试也有很大的问题,见人紧张到说不出话。


所以当时的问题是,必须要在这儿呆着,可呆着不爽,可怎么办?
某一天上班的路上,我问了自己几个问题:

1.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答:在这个行业里。。。
2.这样的人要有什么样的特质? 答:。。。。。
3.我现在欠缺什么? 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公共说话能力。。。

最后一个,我在能为我的以后做些什么? 答:准备这些。

那我现在有什么条件?答:时间,时间 ,还是时间。。。一天的工作俩小时就做完了,我能没时间嘛我。 :)

想明白了这个之后,我一刻也没慌过,

我每天早上跑步,问自己,今天要达成什么目标?

那段时间,我每天学英语,去了英语演讲俱乐部,克服了公共场合下说话的问题,表达能力,学习了思维导图,利用我那一丁点的工作研究怎么样高效。就那一丁点的工作,我也不放过每次电话或者跟人谈判,交谈时的用词,场合控制,主动性的把握。
我还考取了心理咨询师,看了一百多本书,还看了半年的心理咨询。


后来,当我面试时,我问面试官,我现在的领导,会给我怎样的评价:我的领导说:思维清晰,细节控制好。

(经过一年的心理学习,我的恐惧心理也克服了不少。至少那次的面试中,以往出现的问题,那次面试没有影响到我。当然最大的原因,是我领导非常好,他们提供了很好的氛围,让我心情平稳。)

当我离开公司时,我跟旧同事说:

这是我非常宝贵的一段时间,有人开给我工资提供我学习的机会和时间。这样的机会,以后不会再有。

新工作入职后一个月,处理一件非常棘手的谈判,遗留了七八年的问题,我研究了一天,问了6个问题。

问题抛出去前,我心里过了很多遍,怎么样的立场是不能被攻击到的?这样的用词有不尊重对方吗?问题里有我自己的预设和预判吗?这些都加起来,我的分寸把握的好吗?给自己留空间和余地了吗?这些再都加起来,我这样把握到主动权了吗?

我们总监说,问得好!

后来我很快被告知通过试用期,提前一半的时间。这些都得益于我在前一家公司被放空时的学习。(我另外一个得益是:在那种情况下,别人都来告诉我,你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应该投降或者跑掉。我发现,不必非得这样二选一。这两个选择之外,我还可以有更好的选择。还有,从某种意义上,我也没被动。)

如果我沉浸在“必须要在这儿呆着,可呆着不爽,可怎么办?”这个问题中,每天要烦死了,越烦越恐惧失去工作,失去工作麻烦就大了。

所以,研究这个问题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往上问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出现了。换种说法,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是问题了。


[ 此帖被我是佳佳在05-29-2013 07:19重新编辑 ]
除了你自己的内心,没有人可以是你的权威。
weiwei 离线
级别: 师长
显示用户信息 
22楼  发表于: 2013-05-24   
回国时买一本来看看。

谢谢你的推荐
我是佳佳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21楼  发表于: 2013-05-20   
引用
引用第20楼黄胖胖于05-20-2013 19:57发表的  :
有意思,我找找看



看后讨论啊。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本书,拿到手后看了有三遍了。

这本书对中国人的描述基本客观,非常中肯。看了这本书,发现我之前很多烦恼都是没必要的。大文化之下的产物。
除了你自己的内心,没有人可以是你的权威。
黄胖胖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20楼  发表于: 2013-05-20   
有意思,我找找看
我是佳佳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19楼  发表于: 2013-05-17   
P112

接上

的确,中国人的上一代倾向于把下一代当作是从头到尾只有一个阶段,--口腔--阶段--的人。累此,长辈(尤其是女性的)在平日关怀成年子女 的方式就是在睡眠、衣着方面关心他们的“身体”。一此女性的长辈,在久不逢面之后的第一个关心反应,也总是说:“你瘦了!”这自然只是一个下意识的反应,因为,当你和她们说太胖会导致血压高以及有损美观时,她们的第二个反应也多半会同意你的说法。然后,从初步的本能反应中,仍然可以看出将成人当作是“小宝宝”的人倾向。

中国人的上一代,既然房屋地将下一代当作必须常用“进补”来维持白白胖胖东状态的“小宝宝”。因此,自然就会将他(她)当作是一个“性”还没有萌芽的“儿童”。在性方面,上一代永远是讳莫如深的,总是让成长中的一下代保持无知的惶惑状态。

将成人当作“性”还没有萌芽的儿童,自然也会对他们高男女关系大惊小怪。中国人的上一代, 考虑到青少年结交异性朋友时,总是抱持“他们还小”的错误态度。在中国文化形态保持得最完整的大陆,这个倾向又比港台严重得多。在大陆常可见到这类现象:大学生谈恋爱会被当局拆散,快到三十岁的妇女与异性正常交往也被长辈提醒“不要出事”。

的确,中国文化是用“万恶 淫为首”的态度来保持社群之和合怀的,同样的“非性化”措施也被用来维持代间的和合。因为,让一个“人”完全盛开,他就会变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并终于会与上一代断裂而且,在“自我”形成的过程中,也必定会不断与上一代发生冲突。弗洛伊德所谓的“弑父娶母”心理纠结,就是一个在心理方面 “性”的冲突性的成人反判的对象。针对母亲这一方来说,如果一个成人不让自己 保留口腔阶段的态度,而让母亲常用食物填塞自己 的话,也会容易倾向于从“性”的角度去对待她。当然,弗洛伊德的“慈母”,只是一个织,在现实善中,这个心理纠结多半表现为彼此分离,亦即是说当“性”在心理上也在一个人身上萌芽后,母亲就很容易变成“不亲”的对象。

[ 此帖被我是佳佳在05-17-2013 06:56重新编辑 ]
除了你自己的内心,没有人可以是你的权威。
我是佳佳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18楼  发表于: 2013-05-17   
Re:回 4楼(我是佳佳) 的帖子
引用
引用第16楼weiwei于05-17-2013 00:10发表的 回 4楼(我是佳佳) 的帖子 :
我看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时还很年轻,当时没觉得他对于他所谈论的中国人的厌恶之情,因为很少看到有人能把中国人的缺点写得那么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还觉得这本书很好看的。

现在如果再看,我不知道我会有什么感受。


这个厌恶之情我只是听别人说的,我自己没看过。:)
除了你自己的内心,没有人可以是你的权威。
我是佳佳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17楼  发表于: 2013-05-17   
回 16楼(weiwei) 的帖子
年轻的时候,我也会觉得观点和评判让人淋漓尽致,现在我更喜欢做一个观察者。
除了你自己的内心,没有人可以是你的权威。
weiwei 离线
级别: 师长
显示用户信息 
16楼  发表于: 2013-05-17   
回 4楼(我是佳佳) 的帖子
我看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时还很年轻,当时没觉得他对于他所谈论的中国人的厌恶之情,因为很少看到有人能把中国人的缺点写得那么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还觉得这本书很好看的。

现在如果再看,我不知道我会有什么感受。
我是佳佳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15楼  发表于: 2013-05-16   
引用
引用第14楼peace于05-16-2013 18:10发表的  :
说白了就是绕着弯子的自私。



确实是这样。
因为“个人”的欲望如果光明正大的提出,就会被道德评判,这个代价是很大的,所以“个人”的欲望不能被光明正大的提出,也不能以正当的方式满足。

但每个“个人”都有欲望, 这是铁打的事实。既然不能光明正大,就只能在各种“美德”的掩饰下进行。而且你会发现,索取的一方,会有道德上的优越感,被索取的一方,苦不堪言。
除了你自己的内心,没有人可以是你的权威。
peace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14楼  发表于: 2013-05-16   
说白了就是绕着弯子的自私。
我是佳佳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13楼  发表于: 2013-05-16   
回 12楼(木子李) 的帖子
回木子李

这本书我读来觉得还是偏重于中国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的特质。

通过读这本书,对我自己,对我所处的环境,我所经历的事,都有了另外一个角度的认识。

本来我是在一个事物中间,看不到事物整个的面貌,读了这本书,把自己放在一个大的环境和文化中,对事物的了解更全面了,自己也限制也会打开一些。
除了你自己的内心,没有人可以是你的权威。
木子李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12楼  发表于: 2013-05-16   
这本书有点偏重人类学的观点,不知道可读性如何?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我是佳佳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11楼  发表于: 2013-05-16   
接上P 112

中国人上一代对下一代的态度,也总是把后者当作“儿童”。不管下一代已经到了三四十岁,上一代(尤其是女性)总是倾向于将他们当作是必须常用食物填塞的“小宝宝”。在吃饭时,长辈表达自己“心意”之方式,就是硬塞对方食物。因此,中国人即使在成人之间的交往,表达“心意”的方式也总少不了食物,例如“请客吃饭”。笔者在大陆时去探访熟人,有时对方正在家务忙碌,无暇照应,为了避免客人独坐无聊,就将家中的糖果急饼干通通挖出来,放在桌上,然后才自顾自地去干活。
除了你自己的内心,没有人可以是你的权威。
我是佳佳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10楼  发表于: 2013-05-16   
P 111


1.口腔阶段

在上面“身体化的倾向”一节中,已经指出:整个中国文化弥漫着很深厚的口腔化倾向。在“口腔化的倾向”这一个小分节中,我们也曾指出:中国人是用“口”来计算的,也有用“口”去面对世界的倾向。在“生”与“熟”该分节中,也指出: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也是采取“吃”的态度的。

从人格发展阶段的角度来看问题,口腔期 是初生婴儿经历的阶段,因为他整个生存的意向都集中在口欲的满足之上。在他这一方来说,首先接触到的存在着的客体就是母亲的乳房,面且,饿了就要闹,不会有其他的考虑,一旦被填塞食物就会平息,因此基本上是用“口”去面对世界的。在父母这一方来说,也将他当作是常需要食物的生命,以及是一个可以用来填塞食物的方式来向他表达爱心的“小宝宝”。在任何文化中,父母与口腔阶段孩提之“二人”对应的关系,大概都是这样。

因此,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说中国人的人格发展停留在这个阶段上,而只是想指出:他们的人格组成中,具有很严重的口腔期的遗留。这种遗留在任何人身上都会有,差别只在多少。不过,就整个中国文化来说,却确实遗留比别人多。中国人在成了年以后,仍需时常受到人情的磁力场的温暖包围,并且从中“吸食”人情,可以说是对母亲的温暖怀抱仍具留恋之延续。因此,上面多处提及的对“安身”的强调,常常需要获得别人“有心”的照顾,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而在这种人情往来中又总少不了实物(包括食物)交往等倾向,都是从口腔阶段在中国人成年以后的表现形态。我们在上面也曾稍为涉及中国人“儿童化”的倾向。这个倾向的内容之一就是:在自己的“身体化”需要获得别人‘有心’的照顾之时,就会向对方交心,面对权威时,这个“二人”对应关系就会演变为“听话”于对方。因此,才会出现在“亲民”式专制下的老百姓被“子民化”的现象。

除了你自己的内心,没有人可以是你的权威。
我是佳佳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9楼  发表于: 2013-05-16   
P109 “心”对“身”的组织

我们在前面曾经提及:中国人的“身”,并不是由自我去组织的,而是由人伦、社群、集体关系的“心”去组织的。自然,在任何社会中,都有人伦、社群、集体关系。不过,中国人的这类关系却有点特别---安代替了“自我”的一个原理,甚至用来组织“自我”的一个原理。

在传统时代,如果一个中国人搞发家致富,他总不能说为了自己,--这样说会被认为是“自私”的--他必须说为了光宗耀祖、光大门楣以及为了下一代的福利着想。因此,每一代都说是为了前人与后人,就是没有了今人。

在下面,我们将会采取人格成长理论去解释上列倾向的形成。然而,必须先声明,本书的分析架构并不是将整个中国文化的起源后劲人格成长的过程上去。反正,人格成长并不是因,也不是果;可以这么说:中国人的人格成长的方式只是整个文化对“人”的设计的一个表现。当今的人格成长论有许多家的说法,每一家都将人的成长 分成数目不同的阶段。至于笔者在下面对“口腔阶段”、“肛门阶段”、“生殖器阶段”等概述的运用,则仍然是用来“结构”一些现象的方法,而不是整个文化的起源论。


除了你自己的内心,没有人可以是你的权威。
我是佳佳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8楼  发表于: 2013-05-16   
再谈谈长辈的弱者用之道。

我跟我妈所有的谈话也好,争论也好。她一定是对的。

我小时候怕她,也被她说得昏头转向,不知道从哪些跟她对话。把我骂急了,我只能是来硬的,大哭大闹,离家出走。反倒被她讲,这孩子这么不听话,这么不让大人省心啊。我都快冤死了。

这两年,我不在对她的话和情绪有这么大的反应,发现她的话都经不住推,她自己 认为对的东西,她自己认为自己做对的事,我一下子就能点破。

当初刚刚做到这些的时候,我心里痛快极了,终于,你不再什么都对了!终于,我也能翻身了!

没料到我妈说,我老了。

从此,她老了。就成了她做错所有的理由。我这辈子别想在她面前做个“正确”的人了。

我在大街上,也常常看到这样的人,一个稍微年长的人,对年轻人说,我老了,你别跟我计较。 

一个人做错事,就应当自己有担当。如果对方不计较,那是对方的事。如果自己让别人不跟自己计较,而不计较的原因是:我老了。

我老了,我是弱者,你不能跟我计较。

活脱脱的弱者用之道。

在这人社会中,你可以看到很多,只要我很弱,我就可以游离于规则,不承担责任。

这样难免会影响到他人的公平。
[ 此帖被我是佳佳在05-16-2013 18:04重新编辑 ]
除了你自己的内心,没有人可以是你的权威。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3 * 6 = ? 正确答案:1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