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日记7《潼关.杨震.四知.渡口.渭河入黄》
2004年10月31日——11月5日 地点:潼关县高桥乡四知村
此次下乡任务是造林设计,根据公司与村上达成的租赁协议,估算五千亩,以最终勘测为准。五千亩可不是小面积,所以一到村里,就急于让村长带我们去看造林地,因为地块分散与否以及是否规整直接关乎我们的工作量。
“四知”原名“吊桥”,过往班车至今仍称此地“吊桥”,改名不满十年。然说起“四知”,汉代人称“关西孔子”的那句“此事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而被传颂至今的“四知先生”杨震,安葬于此已近两千年—— “杨震墓址”紧挨村东。
巧的是,村长兼书记亦姓杨,且大名鼎鼎。从临街的房门进入正房的客厅,“中国十大风采人物”、“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等奖牌证照赫然醒目,厅内摆设显示出家境殷实。村长今年43岁,个子不高,敦壮结实、沉稳寡言、衣着朴素,真乃真人不露相也。
杨村长自驾自家的面包车,载着李副村长、牛工、陈远和我直奔造林地,其余人安排在对门张老汉家住宿。向北穿过村子,下个大坡,是渭河大堤。顺大堤东行500多米,是四知渡口。四知渡口乃渭河的最后一个渡口,再往下几百米,渭水就注入黄河了。
首次见识这里的渡口和渡船,颇感新奇:两岸间横悬上下两根钢索,上钢索套一活扣钢索拽住渡船,防其被水流冲走;下钢索横亘渡船绞盘,人们使用一种带凹槽的木棒,卡住钢索,以杠杆力,手板脚蹬,来回互换,移动渡船。钢制渡船很大,一次摆渡六七辆农用车及几十个人不成问题。渡船两翼似古代城门吊桥,靠岸时放下,以便人车通行;离岸时收起,以减少摩擦阻力。
描述:(渭河四知渡口及渡船,手机拍照,像素太低)
图片:渭河渡口.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