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下乡日记7《潼关.杨震.四知.渡口.渭河入黄》 --]

Bay Area Chinese--灣區華人 -> 散文随笔 -> 下乡日记7《潼关.杨震.四知.渡口.渭河入黄》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胡然 01-21-2011 16:20

下乡日记7《潼关.杨震.四知.渡口.渭河入黄》

下乡日记7《潼关.杨震.四知.渡口.渭河入黄》
  2004年10月31日——11月5日   地点:潼关县高桥乡四知村
  此次下乡任务是造林设计,根据公司与村上达成的租赁协议,估算五千亩,以最终勘测为准。五千亩可不是小面积,所以一到村里,就急于让村长带我们去看造林地,因为地块分散与否以及是否规整直接关乎我们的工作量。
  “四知”原名“吊桥”,过往班车至今仍称此地“吊桥”,改名不满十年。然说起“四知”,汉代人称“关西孔子”的那句“此事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而被传颂至今的“四知先生”杨震,安葬于此已近两千年—— “杨震墓址”紧挨村东。
  巧的是,村长兼书记亦姓杨,且大名鼎鼎。从临街的房门进入正房的客厅,“中国十大风采人物”、“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等奖牌证照赫然醒目,厅内摆设显示出家境殷实。村长今年43岁,个子不高,敦壮结实、沉稳寡言、衣着朴素,真乃真人不露相也。
  杨村长自驾自家的面包车,载着李副村长、牛工、陈远和我直奔造林地,其余人安排在对门张老汉家住宿。向北穿过村子,下个大坡,是渭河大堤。顺大堤东行500多米,是四知渡口。四知渡口乃渭河的最后一个渡口,再往下几百米,渭水就注入黄河了。
  首次见识这里的渡口和渡船,颇感新奇:两岸间横悬上下两根钢索,上钢索套一活扣钢索拽住渡船,防其被水流冲走;下钢索横亘渡船绞盘,人们使用一种带凹槽的木棒,卡住钢索,以杠杆力,手板脚蹬,来回互换,移动渡船。钢制渡船很大,一次摆渡六七辆农用车及几十个人不成问题。渡船两翼似古代城门吊桥,靠岸时放下,以便人车通行;离岸时收起,以减少摩擦阻力。
  
  

胡然 01-21-2011 16:22
渭河亦令人惊奇,在咸阳,那么宽阔,那么壮观;到了这里,最后归宿,竟“晚节不保”,宽不过百米,且污黑发臭,气味扑鼻。紧挨渡口有一官方的渭河监测站,房舍、监测船、车辆、卫星天线等设施一应俱全。
  过了渡口,就是黄河渭河间的三角形滩地。此片滩地显然已开垦多年,道路纵横,阡陌连理,多是棉田,点缀其间的麦田刚刚泛绿。正值秋高气爽的采棉季节,地里人头攒动,路上车来车往,一派繁忙。
  杨村长减慢车速,载着我们顺渭河北岸向东,直抵渭河入黄口,然后调头沿黄河南岸西北行,直抵黄河大堤,这一圈下来几乎二十华里,指给我们看的造林地,原来就是这些紧邻河边的边角地,大小不一,宽窄不等,极不规则,还随时会被河水冲走。尽管如此,凭经验估摸,这些地加起来最多一千亩,何来五千亩?
  站在敦厚高大如城墙的黄河大堤上向北眺望,只见宽阔无边的河床中,有一沙洲,当地人称“垒滩”,也有地方称“夹滩”,其上有人劳作,还隐约听见拖拉机轰响,我以为那是造林地。谁知李副村长竟指着这其间的河床,说,这才是造林地。我目瞪口呆。
  这是开玩笑?还是贬低我等智商?——见如此质问,杨村长竟忍俊不禁,扑哧笑出了声。李副村长却面色不改、神色不慌、郑重其事、正儿巴经,说,你们田部长、李总监、还有马部长、郭处长,他们来了好几次,亲眼看了,当面敲定,怎是开玩笑?——这当面说谎的功力和定力,我向来只会佩服而不会应对,亏他刚在车上还拉近乎,说他从小长在咸阳,以前咸阳北门口十字那个大车店就是他家开的。
  
  

胡然 01-21-2011 16:27
        回到住地,让陈远赶快给田部长打电话如实汇报,因为我们林科所与山川公司是听调不听宣的关系,陈远是其员工。谁知陈远竟遭田部长一顿训斥:让你测量你就测量,哪来恁多废话!——此答复令人匪夷所思,不禁也纳闷:李副村长没说谎?
  我和牛工商议,河床这块,绝不做设计,闹笑话事小,万一田部长倒打一耙,说:我们外行不懂,你们专业人士也不懂?——咱们怎么说?于是决定:明天先测绘这些边角零碎地,同时向我们所长汇报。
  大约是我们所长向公司汇报的结果,到了第三天,公司呼啦啦来了一大帮,马部长带队。马部长乃我所高工,公司抽调去任工程部副部长。我以为他不知详情,想陪他去察看,马部长却关怀备至,说,你们刚从地里回来,还没吃午饭,就不用去了。我感动之余,还不忘尽责,说,你去看看那草才刚刚露头,说明河床水退最多一月,河边多处还有积水;我还问过当地百姓:你们是否在这种过庄稼或树?老百姓还以为我是神经病……
  张建平却让我哑口无言。原来张建平是公司负责找地租地的,以前我们互不相识,此次大约也是接到公司电话,从别处赶了来。张建平坦承:那块村上所说的最大的滩地,他确实没去实地看过,不过,张建平分辨说,公司其他人来过,还怕吃不准,特意叫了李总监和马部长都来看过,据说看过还不止一次——看来李副村长真没说谎——张建平怕遇马工尴尬,找个借口匆匆离去。                  
  果然,马工从地里回来,绝口不提所见所闻,而是一副领导风度,嘘寒问暖,关心我们的生活,面无半点赧色。而且与张建平相似,也找了个借口匆匆要走,我实在忍不住,问:那块河床到底做不做设计?马工沉吟半晌,说,还是先做上吧。——真是奇谈怪论,哪有在河道里栽树的?别说明年春汛,估计今冬那里就会涨满水——马工只一句话就堵住了我的反驳:你可以在设计中注明此风险嘛!——认定一个如此确凿的事实竟会如此之难!
  
  

angela_whz 01-21-2011 16:51
这设计能获诺贝尔大奖哈

Troublemaker 01-21-2011 19:46
匪夷所思的事哪儿都有

我也同意安扎拉的推测

大奖!

宝子妈 01-22-2011 04:23
终于明白胡然写《凶案》的笔锋为何如此犀利了。
这世上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胡然 01-22-2011 15:28
        不过,除了这个小插曲,这次下乡总体还是愉快的。这里民风淳朴,交通方便,晋陕公路穿村而过、高速公路紧贴村南。村中天天有早市,米、面、肉、菜、蛋、禽、商店、饭馆、小吃摊一应俱全,繁华如集镇。村民们似也早已习惯在早市上吃早点,家家早上无炊烟。此次下乡有两位女同事同行,田野作业之余,还挖荠菜为我们包了两次饺子(借张老汉家的锅灶)。在张老汉家住店,每人每天只收4元。村中饭馆的烩饼别具风味,物美价廉。我们在此只短短几天,许多村民和小吃摊老板见面都热情打招呼,令人心暖。
  此次工作也很顺利。以往下乡,常有我们测量的土地面积与村民们报的面积不符,要么给村民解释,要么就得重量或带村民去地里边量边解释。而这次边脚地块这么多,形状又极其复杂,为防返工,每测量一块,就与李副村长核对一下面积,李副村长竟哼哼哈哈心中无数,几次下来我们恍然大悟,紧贴河边,不是今年被冲走一块,就是明年又淤出一片,何来准确面积?为加快速度也为偷懒,后来遇到过于复杂的地形,干脆就让牛工拿着GPS顺着地边跑上一圈,面积、形状、海拔、方位全有了,还省了绘图。等边角地测绘完,一看汇总,造林地恰如三角形滩地的外围屏障。佩服农民聪明的同时,也感叹公司精英竟然如此愚蠢。
  该极不情愿测量那片河床了,我和牛工发扬阿Q精神,相互勉励或宽慰,说,咱只当校验一下GPS精度,找了片无积水能站人稍宽阔的河床,人工与GPS同步进行,测量结果仅仅500余亩,GPS与人工测量误差小于百分之一。
  渭河入黄口稍稍拐弯向北,直面黄河,景象毫不壮观,也无美感,一股黑水悄无声息地流入母亲河,黑黄分明,并行相伴,前行老远。黄河由此拐弯东流,奔向大海。渭河入黄三角形滩地的角尖,是一大片适生下湿地的菖蒲,说明这是片新淤成的滩地。正是结蒲棒的季节,蒲棒酷似夜市上卖的烤火腿肠,两位女同事掐摘了许多带回家给孩子玩。还有那灵秀轻盈的芦花。
  村东路边,目前只有“杨震墓址”碑而无杨震墓,乃因渭河南侵冲刷使南岸塌陷,1959年国家文物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后,墓已无存。
  
  

胡然 01-22-2011 15:33
临回来前一天的下午,我们去游玩位于港口的潼关黄河风景区:



胡然 01-22-2011 15:36
(以下引自百度)
  
    潼关黄河风景区位于闻名遐迩的古军事名关――潼关古城边,距西安140公里,距华山仅20公里,奔腾南下的黄河,穿秦晋峡谷,“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益增其奔猛”(毛泽东语),在潼关古城外,兼容了西来东去渭、洛河水,三河交汇后在此忽急折东流,形成黄河上惟一一个小于90度的急弯,故潼关黄河长年均紧靠河南岸而流,岸水之间无沼泽泥滩相困扰,伸脚即可下水。区内有黄河、渭河、女娲陵、潼关西城及众多的古战场遗址。
    传说这里是整个人类的诞生地,《上下五千年》载:“女娲在此抟地造人,创造了人类”;《水经注》等书载:“女娲陵在潼关东门外三华里左右的黄河岸边,且建有女娲祠”。潼关段黄河与310国道、二级路、高速路并行,相距仅百米,与郑州、三门峡及陕西其他临黄县市公路远离黄河形成显明对照,不需专往游览顺路停歇即可观光,景区距华山仅十分钟路程。
  
  

胡然 01-22-2011 15:38
        四知村位于上图西边那条白色公路紧挨渭河处。由此步行去风景区也不远。我们乘车每人一元钱先到黄河大桥,然后步行折返。风景区建设已颇具规模,由于下午,游人不多,河岸停泊一艘三层高的游船,已改作餐饮舞厅娱乐场所。区内还有一个小小的孔雀园,养着几只孔雀。乘小艇游黄河大桥及渭河入黄口、品尝黄河鲶鱼汤,乃景区特色。
    谚曰:“往东十里不见天,往西十里脚不干”,形容古潼关的地形地貌。张老汉说,吊桥原名“吊孝”,却不知来历,令人浮想联翩——千年雄关古战场,曾有多少悲壮的故事不为人知!


查看完整版本: [-- 下乡日记7《潼关.杨震.四知.渡口.渭河入黄》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7.5 SP3 Code ©2003-2010 PHPWind
Time 0.007782 second(s),query:2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