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一石激起千層浪﹕孙维声明引发网上“朱令事件”大讨论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20楼  发表于: 2006-01-05   
很多人不了解zl案的中国国情
发信人: shakespear (fluke), 信区: Family
标 题: 很多人不了解zl案的中国国情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an 3 16:35:39 2006)

很多人不了解中国国情,包括sw的同学,他们在那里信誓旦旦的为别人打保票。

他们以为北京市公安局的那帮人都是吃干饭的?当真不知道谁是凶手?可以说,当了多年
警察的人,都是人精里面的人精。象这种环境背景简单,对手都是学生的案件,在他们眼
里都是小菜。通过交叉拷问,心理战术,突击审问,疲劳战术,决不可能放过凶手。看看
普渡杀人案警方的处理就知道了。sw的同学以为犯罪嫌疑人是那么好当的?没有大量的外
围突破,重大的犯罪嫌疑,警察会随随便便发出犯罪嫌疑人的传讯?你们也太小瞧人民民
主专政的力量了。

可是为什么警方仅仅讯问了八个小时就放人了?难道通过八个小时就能排除犯罪嫌疑?随
随便便就发了犯罪嫌疑人通知书仅仅为了讯问八个小时就放人?为什么要家里人领走而不
是直接放出来?很明显警方的目的就是要说明,我们没有对sw采取非常规的刑侦手段,现
在完好无损的把你们的女儿交还给你们。恐怕当时还有签字什么的。这就反证了sw家在当
时肯定施加了大量的压力。就算是没有办法证明sw是凶手,在没有新的线索,新的嫌疑人
之前,sw仍然是唯一犯罪嫌疑人。象这种杀人未遂的重大刑事案件,最后能让唯一一个犯
罪嫌疑人顺利出国,如果是一般家庭,让他们来试试看。首先护照这一关北京市公安局出
入境管理处根本就不会批。

许多人不相信sw家的高干背景。依我看来,sw家最坚硬的盾牌不是她爷爷,而是孙孚凌。
许多人不知道政协副主席的背景。中国有所谓“四副”,即政协,人大,国家,总理的四
种副职享有同等待遇。更何况孙家还有两个“四副”,孙孚凌又是政协里面排名很靠前的
副主席,相当于执行委员。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公安直到97年sw的爷爷去世以后仍然不敢把
她怎样。对这样的家庭, 别说是北京市公安局当时的局长张良基,就是北京市的政法委
书记要想进sw家的门,也只能提前和秘书预约,进门称“登门拜访”。可以想象,公安局
预审科的人恐怕连给人家提鞋都不配。可以想象,这边sw被当作犯罪嫌疑人签名传讯,那
边有人就可以直接通过中央政治局的常委直接给北京市公安局打电话要求放人。在这种情
况下,北京市的小警察怎么可能对抗的了我们党中央的“肝胆相照,患难与共”的亲密战
友?所以,sw拿那个窃听器说事,我觉得根本不可能。一般的刑事警察哪敢对党和国家的
领导人一家窃听?这可能吗?如果窃听泄漏了国家机密,谁负的起这个责任?而警察对sw
说得没有必要,是指这个案子已经被封,没有必要动用测谎窃听等手段了。

再其次,倘若sw真是冤枉的,这么多年来背着这个黑锅,就算是换作平常人家,能答应吗
?
看看那么多上访村的流民,想想可能吗?更何况现在竟然有人跳出来指着sw的鼻子说你就
是凶手,可是sw竟然躲在国外不疼不痒的发一个于事无补,越描越黑的声明,换做你,你
干吗? 再者说了,如果sw那么无辜,北京市公安何必封案?何不一查到底,洗清sw的冤情
,这样一来凸现自己神勇,二来对受害者,sw有个交代,三来向上级表现自己的能力?
可是北京的公安竟然放着这么有好处的事情不做,而是封案, 为什么? 而且是一封就是
十年不准动,直至如今。

中国的这种重大刑事案件如果得不到解决,大多有政治力量的干预。与这个案子类似的还
有杨沫的儿子老鬼指控歌唱家刘秉义杀害他的姐姐(当年江青给在拘留所里面的刘秉义送
去了一件军大衣,刘就被释放出来了),青海的赵晓民案等。

最可笑的是到现在清华的团支书还在粉饰团结友爱的班级气氛。大家都知道大学里面丢了
个钱包都会被大家疑神疑鬼,而且很快就会被查出来。可是他们班出了投毒杀人案,每个
人都是嫌疑犯,大家都跟没事人似的,可能吗?就算当时不知道是有人投毒,可是后来知
道了,而投毒者未伏法,大家还是和以前一样团结友爱?别逗了!

sw的申明里面还有一个逻辑缺陷就是,sw的哥哥证明了清华的有毒化学品管理不严。可是
,如果是随便的一个人能够带走有毒的化学药品,可是为什么他要拿走的是铊,而不是氰
化钾之类的更常见的毒品呢? 而且如果不是专业人员,有谁知道这个药品的下毒剂量,有
苦味需要用某些饮料遮盖?而外来的对铊属性熟悉的专业人员又怎么可能只对zl而不是其
他人投毒?所以凶手肯定是在他们系里。全班只有sw用这种药品作实验,除非凶手想要嫁
祸于人,否则没人会想到用铊来投毒,因为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想到毒品肯定是和氰化
钾之类。所以说来,还是sw有最大的嫌疑。

本案最为吊诡的地方是sw远走他乡以求得自由,可是小贝等人坚决不放,整个事件越闹越
大,sw现在有如被判了无期徒刑又被假释,或者是有人身自由的无期徒刑。天下千夫所指
,众口铄金。
--
http://mitbbs.com/mitbbs_article_t.php?board=Family&gid=151446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21楼  发表于: 2006-01-05   
见到朱令(2005年12月10号 星期六)
來源﹕搜狐博客>小倩的天空

    离开朋友坐上车,想到我要去看望朱令,在车上我祈祷我那些不安和等待在与车轮不断丈量路面的距离中销于无形。木木的话开始在我脑子里出现,木木说我这样去是一种不理智的做法,一个陌生的人突然间去拜访人家,不知人家会做何感想。也许你是善意的想法,但是人家会这么想嘛,有些事想想也就算了,不要真的去做。木木的话让我变得有一丝不安,但是我还是想去,我的心怎么也改变不了这个想法,我开始觉得自己怎么可以这么固执呢。车窗开了一点点缝,因为有点晕车,最近坐人太多的车就会变得眩晕,不知道是不是空气太稀薄的原因。冬天的风真的好冷,脸在阴冷的空气里,毛细血管因突如其来的寒冷微微跳动,倏忽膨胀,有一点点酸痛。把头靠在窗玻璃上,胃开始有点疼,闭上眼睛什么也不想,听到的就是一站又一站的站名。


  不知道坐了多久的车,才终于到了要找的方庄。要找的小区距离我下车的地方还有多远呢,我心里还不是太清楚。路边过街天桥下,有好多电动三轮车在等待乘客,走过去寻问一位师傅小区距离这里有多远,那位师傅告诉我这里是三环,我要去的地方是二环,还有很远的路呢,很自然的就建议我要乘坐他的三轮车去。看了看街边站牌处的地图,看到要找的小区似乎并不是太远,谢了那位师傅想自己打算步行而去,刚走出两步,就听到身后那位师傅对其他的几位也在等生意的同行师傅说,这孩子简直是脑子有问题,这么远走着去……后面在说些什么,我也没有听太清楚,也不想再去听了。我自己对着空气傻傻的笑了笑。继续一直往前走,走到十字路口,我遇到一位老伯伯,又确定了一下自己走的方向是否正确,伯伯问清楚我要去的小区是第几栋几号楼,那位老伯伯告诉我走过大转盘往前一直走就到了。谢了老伯伯,我刚走出几步,那位老伯伯又在身后对我说,丫头记得过了大转盘就可以看到了,不清楚的再问问小区旁边遛弯的人。我转过身重重的点了一下头,说了声谢谢,心里暖暖的。要走的路似乎真的没有那位三轮车师傅说的那么远,很快在几位好心路人的指点下就找到了要找的那栋楼。在楼下的防盗门那里按下房间号码,听到 “嘟嘟…..”声,一直没有人接听,那短短的几妙钟在想是不是已经搬走了?不知道响到第几声的时候终于有人接听了,是一个伯伯的声音,接电话的是吴伯伯,我简单的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吴伯伯说天太冷,快上楼吧。坐电梯上去,阿姨站在楼道那里等我,告诉我她是令令的妈妈。朱阿姨个子很高,看上去非常清瘦,上身穿一件很单薄的毛衣,外面穿一件马甲,整个人看起来是那么的瘦弱。跟随阿姨进了屋子,整个屋子空间很小,令令姐正在保姆的陪同下做锻炼,阿姨告诉我令令姐每天都要做30分钟的腿部跟颈部的运动,以防止肌肉萎缩。吴伯伯端来了一杯热水,说外面天太冷,快喝点热水先暖和一下吧。吴伯伯个子不是很高,也是有些瘦瘦的,上身穿着一件薄毛衣,下身穿的是一条洗得有点发白的蓝色牛仔裤。阿姨告诉令令姐姐说,你的小妹妹来看你了,令令听到了吗。我不知道朱令是否能听到阿姨的话,阿姨依然会说给她听,听不到孩子的回答,但是会依然在这十年里坚持每天都跟她说话,这是一种怎样的爱,又是怎样的一种坚持,又是一种怎样的期盼。在锻炼的时候,阿姨的一句话,让我心里酸酸的,阿姨对着朱令说“别怕孩子,把腿伸开,有妈妈保护你。”


      那天我说的话并不多,似乎是一直在听,我觉得说太多的话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不想用那些平常而苍白的话语来安慰他们。吴伯伯给我讲朱令大学时候会弹一手漂亮的琴,对很多乐器都喜欢,生病那年回去补考还考的相当不错。我一直在听他们讲,而我相信,我坐在那里安静地听他们说,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安慰吧。那天,我心里很酸痛,我挤出一个笑容,尽管那个笑容可能极其难看。我有一些不知所措,我该怎么做才能够给予他们以深深的安慰?我有一时的僵滞,有泪水在眼里转动,我低头喝水,抬头已是一张笑脸。我不想让他们看到我的眼泪,眼泪不再有最初的意义,只会让那些过往的事变得更加伤感。他们能回忆起的是那些美好的事情,我能做的的就是安静的听。那些细琐的往事,成了时间碎片,无法修补,他们却永远无法舍弃,搁置在心里,任时间这尘土蒙了一层又一层。


  朱令锻炼完身体,吴伯伯给她倒了半塑料杯水喝,说每天都让朱令多喝一些水。朱令自己可以勉强拿住杯子,拿杯子的左手不停的颤抖,每喝一口都有水洒出来,我帮她慢慢把嘴边的水擦干净,她会抬头看看我,然后做出一个点头的动作,说一句含糊不清的话,听不太清楚她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抚摸着她的手心里好疼,想到这双手曾经弹奏过无数的乐器,想到照片上坐在钢琴边上转头莞尔一笑的那个女孩。看到现在的这双手变得肿胀,拿杯子都要不停的抖动的手,我的心开始隐隐的疼痛。有时候命运不是承受,是接受,是那么的残酷。


      跟吴伯伯和朱阿姨告别回来的路上,我的心里一直很难过。街灯依然闪烁不停,衬得街边的广告牌有些夸张的明亮。那样鲜艳的夸张的颜色有些失去真实感,艳丽到极致容易冰冷心。街上人潮熙攘,我的头发凌乱的垂下来一缕,躺在睫毛下的眼睛看的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无奈,只是我们不要让我们的表情变得太过于冷漠。欢喜和悲伤,聚散和过往,寂寞和喧嚣,人潮和街道,感情会凝固在心底,希望永远给心留一个温暖的地方,可以承载我们的情感。这个冬天很冷,但是希望所有过往的表情都不会让你觉得寒冷,也许只需要一个轻轻的微笑,那怕你不笑,只要不要让自己的心变得太过冷漠。

http://blog.sohu.com/members/yaoyedexue/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22楼  发表于: 2006-01-05   
往事悠悠: 清华民乐队老队员记朱令
作者:skyoneline 回复日期:2005-12-5 11:31:20   

  清华民乐团队员的回忆:
  
  
  对朱令的记忆早已经和清华的那种朝气蓬勃,青春浪漫的气息混淆在了一起。很多的片断已经遗忘了,但另一些随着时间的流逝却变得愈加清晰。
  
  我和朱令结缘于清华民乐队。那时的民乐队只有二三十号人,多数是上了清华后才开始学习乐器的非特招生。寥寥的几位从小就学乐器的艺术特招生,时常在排练时摆一摆架子。清华人有精益求精的传统,清华的乐队也不例外。虽然是业余,但排练演出的都是专业作品。一个乐队就像一块精密的手表,每一个零件都很重要。为了集体,为了艺术,大多数队员练琴都非常刻苦。那时清华学生宿舍管理很严,每晚十点四十熄灯锁门,由于没有电话,队员们联络很不方便,尤其是住在5,6,7,8号楼的女生。联系队员最好的方法是在晚上九点十点之间到音乐室的小琴房走一圈, 总能碰到几位拉二胡,几个吹笛子,几个敲锣打鼓的队员。
  
  朱令的出现是一个意外,因为她是头一位主动送上门来的水平卓越的非特招生。初识朱令是在西操背后老音乐室(现艺教中心前身)的走廊上。那时的她留着清爽帅气的短发,身着淡乳色的运动服,身材结实高大,脸上挂着自信而轻松的笑容,健康而漂亮。朱令第一次亮相时,带来了一架黑色年头不久的古琴。古琴在民乐器中是一件很稀罕的乐器,由于难度高,会演奏的人很少。我虽然了解不少的民乐器,但对古琴却很陌生。朱令在乐队十几人的围观下演奏了一曲,毫不怯场。我从小习琴,能通过音乐去解读人。朱令那天的演奏虽不十分丰满,但镇静而自然,颇有大家风范。朱令的双手细长而灵活,她右手指甲令人眼花缭乱的滚奏,左手手指在琴弦上自如而精确的滑动,让人叹为观止。乐队的指导老师和干部们对朱令这一送上门来的惊喜都高兴得合不拢嘴。后来听说朱令不仅会演奏古琴,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学习也很好,还是游泳健将,在校级比赛中拿过名次。我对朱令的钦佩油然而生,甚至有了一些微妙的敬畏。
   
  乐队的生活既有浪漫的一面,也有辛苦的一面。一个好的集体,总需要有人在幕后默默地奉献。而那些勤于奉献,甘当责任的人也往往从乐队的经历中得到更多的锤炼。朱令不仅艺术水准高,也有一个热爱集体的阳光性格。她对乐队的大小事务都非常热心,对人真诚和善没有架子。我们与她很快在一起的排练演出中熟悉起来。记得那时演得最多的是《老虎磨牙》。很多看过艺术团演出的校友对这个节目都很有印象。我和朱令同为第二代老虎(前一代主要是88,89的队友)。朱令的任务是用一对小镲片和一对响板营造老虎出山前的各种恐怖音效,我用大鼓槌在堂鼓上摆出老虎出山的形象,其他4人或扮虎爪,或扮虎牙,尽情发挥我们的艺术的想象。为了更好的融入乐队,朱令还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中阮(一种类似吉他的弹拨乐器),一举成为乐队不可缺少的骨干。记得我们那时喜欢演出器乐合奏《瑶族舞曲》。其间有段中阮独奏,难度较高,双手配合不好就容易卡壳,让人心惊肉跳。自从有了朱令,瑶族舞曲中的那段再也不让人担惊受怕,转而成为了美的享受。  
  
  回忆中的乐队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93年五月,朱令入队的第二学期,是乐队历史的一个小高潮。由于清华民乐传统悠久,基础雄厚,我们一举囊括了北京高校民乐汇演的全部一二等奖。朱令自己参加了很多的节目,有独奏也有合奏,拿了很多的奖(包括我们的《老虎磨牙》)。93年的夏天我们一起在北京附近的昌平基地军训了一月,其间美国的一个爵士乐团到清华大礼堂访问演出,我和朱令一起搭公共汽车穿着军装从昌平赶回学校给美国人展示了我们的国粹。军训后,带着炭黑的皮肤我们和清华艺术团一起去郑州巡回演出,与劳动人民交流。在嵩山少林寺的塔林,以及嵩阳书院的庭院中,留下大家青春的印记。种种美好经历让人难以忘怀。  
  
  清华有很多能充分利用时间的人,朱令就是其中之一。像很多北京同学一样,她经常周末骑车回家,但仍能很好地兼顾学业和各种社会活动。百忙之中,居然还能抽出时间到北京电影乐团随著名的音乐演奏家孙桂生先生学习古琴。在那两年中,朱令在音乐上的进步是让人吃惊的。民乐队曾在大礼堂旁的西阶举办过一次民乐沙龙,目的是以轻松活跃的形式让更多的师生近距离地了解和接触民乐。那次我们照例演奏了《老虎磨牙》,《春江花月夜》,以及很多的独奏。朱令那天弹奏的是古曲《酒狂》。《酒狂》的来源我没有仔细研究过,但大意是描绘古时的圣贤借酒意表达高瞻卓识,抒发叛逆情感的情形,曲意轻松诙谐,潇洒如仙。朱令的演奏很成功,让我清晰地体味到这首乐曲的神韵。那天的演奏,体现了朱令在音乐上的突飞猛进,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她灵魂深处的自然与美丽。朱令演奏《酒狂》时的那种潇洒轻松,面含微笑是她那段青春时光最美好最真切的写照。现在每当我想起朱令时,《酒狂》的音乐还总能在耳边响起。  
  
  朱令性格虽和蔼,但也相当倔犟。有一次我就得罪了她,来龙去脉记不清楚了。只记得她举着拳头半真半假的对我说,如果要动手,我从她那里占不到任何便宜。我个子没有朱令高,也没有她强壮。我当时有些发懵,没想到她居然能对比她高一个年级的师兄说出这种话。那段时间觉得如果在乐队拍武侠片,朱令肯定是女一号。  
  
  94年的12月11日是让所有民乐队队员终生难忘的。那天我们实现了中国所有音乐爱好者的最高梦想,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了我们自己的专场演出。当音乐专业人士们四处走穴消极演奏,儿童们学习音乐只为升学时,我们代表中国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纯洁而庄严的艺术梦想。准备这场演出耗费了我们每个参与者数年的心血,但是大家士气高昂,排练演出都加倍的认真。每个人都明白,这样的梦想一生只能有一次。11日的早上所有人的脸上都写着两个字:兴奋。女生们梳妆打扮自不待言,平时有些邋遢的男生也都洗澡吹头,规规矩矩的让女生摆弄,生怕给乐队抹黑。到音乐厅时,已经是中午。安置好乐器,摆好台,大家稍事休息。我独自爬到音乐厅二楼的右侧座椅上躺了一会儿。望着金碧辉煌的音乐厅上高悬的挡音板,墙上凸出的巨大的管风琴共鸣管,心中有一种无法表达的满足感。那天的演出吸引了中国民乐届的泰斗彭修文,秦鹏章,国家领导宋平,和清华的校领导等众多名人。我们当然顾不上那么许多,台前台后,忙上忙下,紧张非凡。朱令那天生病了,松松的扎着长发,精神明显不好,脸色憔悴,虽然也兴奋,但话很少。朱令照例参加了大多数节目,她那天独奏的是古琴名曲《广陵散》(就是笑傲江湖中提到的那首),用的是从孙老师那里借来的百年老琴。我那时在后台忙着帮很多人定音,没能仔细欣赏她的演奏。偶尔听到几声,觉得她那天的音色似乎有一种往日没有的深沉与寂静。我们“伟大”的演出很快就在轰轰烈烈中结束了,大家照例合影留念,幸福非凡。演出完后在清华南门某餐厅的庆祝朱令没有参加,这时才听说朱令已经三天没吃饭,完全靠自己坚强的意志完成了所有演奏。大家以为是她得得是一般的肠胃病,也就没有特别放在心上。谁也没有想到,那次的演出竟然是朱令和我们在清华的最后一次合作。不少人从那天起,就再也没有见过朱令。命运的捉弄真让人难以置信,即便当它真的发生在眼前。后来才知道,朱令那天的病正是她第一次铊中毒的前期症状,朱令从那天以后就住进了医院,而后转入了重症监护室。命运竟然让她在最美丽,最辉煌的时候倒了下去。  
  
  朱令生病的事由于随后而来的期终考试而淡了下去,很多人都认为她会很快的康复。乐队里只有几个关系和她最密切的人知道事情的严重。朱令的病一直没有查出病因,听说她昏迷了很长事件,头发也脱落了很多。大家的心情都很灰暗,有些人不愿提到这件事。冬去春来,新的学期开始了。乐队又开始了正常的排练演出。没有朱令时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好在一时不用再排《瑶族舞曲》。不久,好消息传来,说朱令的病好了起来,可能很快就能回来排练。大家都很高兴,以为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有一天我去6号楼有事,刚进楼门忽然有人叫了我一声。我抬头一看竟然是朱令。她已经瘦得我几乎不敢认,穿着一件带斗篷的深绿色外衣,遮掩着她短短的头发,有种见风即倒的柔弱。我刚回过神,应了句"回来啦",她已经走出楼门去了。望着她孱弱的背影我心里复杂极了,我知道她坚强的自尊不愿让我看到她软弱的样子。我万万没想到,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心智健康的朱令。  
  
  过不多久听说朱令又住进了医院,比上次严重得多,长期昏迷,不断抢救,不知道能否熬得过去。听到这个消息我们都发了懵,不知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几个与朱令关系密切的老队员尤其忧心忡忡,恨不得把自己变成医生。听说这次事情极其严重,学校很重视,公安局也已立案侦查。朱令在期间转了好几次院但始终不能确诊病因,连协和医院也无能为力。就这样过了近一个月,终于在各界的帮助下确诊是重度铊中毒。朱令在此期间经历了无数次生与死,但终于还是奇迹般的生存了下来。医学我不明白,但我相信朱令顽强倔犟的性格帮她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不幸的是,严重的中毒和长期的误诊对朱令的神经系统造成了难以逆转的伤害,痊愈的希望渺茫。  
  
  95年的夏日的一天,在朱令住院几个月后,我和一位队友一起到协和医院看望她。协和虽然号称是中国最好的医院,但条件实在难以恭维。朱令的病房在协和的一栋破旧的西式大楼里。印象中的病房好像较阴暗,木质结构,没有空调。朱令躺在倾斜的病床上,身上插满了各种管道,旁边摆满了氧气瓶和其他监测脉搏呼吸的仪器,周期性的发出一种单调沉闷的脉冲声。朱令那时病情虽已稳定,但是大脑还没有苏醒过来。由于卧床的时间太长,她全身浮肿,有时会下意识的使劲挠痒,或而发出几声难以听懂的呻吟。朱令憔悴的母亲在旁边守着她,扇着扇子。朱令的每一个小动作都逃不过母亲的眼睛。看着健康的朱令变成这个怪样子,我们都难受极了,心中有一种特别沉重,特别无助的感觉。真想找个没人的地方,尽情地拉上一遍《江河水》(二胡名曲,表达伤痛)。 
  
  朱令的事对她家庭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为培养她,父母耗费了大量的心血,但却换来了这样的结果。尤其难以理解的是,这样的打击已不是头一次降临在这个家庭。朱令唯一的姐姐在朱令上清华前就因为事故离开了他们。没有人能解释为什么这么重大的不幸会一再发生在同一个家庭。朱令的遭遇影响很广,不仅彻底地改变了她和她家庭的命运,也深刻地改变民乐队一些队友,和她的一些同班同学的命运。  
  
  时间的流逝使朱令逐渐从乐队的视野里消失了,那以后我听到的只是一些关于她的小道消息。朱令的病情在逐渐的好转,但是神经系统的损伤和各种后遗症,使她成为了生活无法自理的重度伤残。最近一次见到朱令大概是97年的一天。我和另外两个队友一起去看望她。朱令坐在轮椅上,四肢除了胳膊外都完全不能移动。朱令显然还记得我们和以前那些有趣的事。我们的到来使她有些兴奋。虽然不能清楚地说话,但从音调中还能猜出她的话语。偶尔闪现出的眼光,让人联想起眼前的这个人曾经是多么的聪明和健康。朱令的父母都有些白发斑斑,谈起女儿的遭遇忍不住又流泪了。听朱妈妈说,朱令还能用一个手指在钢琴上弹出"瑶族舞曲"的旋律,最大的心愿仍然是回清华念书。朱令的每天都在康复和治疗中度过,每过一会儿就需要吸氧。我们去的那天稍微特殊,因为我们推着朱令到楼下的花园中遛弯呼吸新鲜空气。阳光中的朱令似乎恢复了往常的幸福和美丽。  
  
  十年在一晃中过去了,幸运的我们都经历了很多,但对朱令的记忆并没有消退。她的生命已经成为了我们每个人生命的一部分。每当想起朱令,想起她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的父母时,我总是问自己:我能为这样一个伟大而坚强的生命做些什么呢?

http://www13.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423177.shtml
[ 此贴被卡拉在2006-01-12 18:29重新编辑 ]
图片:16292_backchina.jpg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芸芸 离线
级别: VIP

显示用户信息 
23楼  发表于: 2006-01-06   
谴责杀人凶手!保持关注!让杀人者煎熬
鹏飞 离线
级别: 军长

显示用户信息 
24楼  发表于: 2006-01-07   
卡兄 你新发的贴子 看不到 ~~
人嗳,仁爱,忍捱,刃挨~~~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25楼  发表于: 2006-01-07   
引用
下面是引用鹏飞于2006-01-07 18:45发表的:
卡兄 你新发的贴子 看不到 ~~

用IE才可以看。firefox 和Opera 都不显示。估计是script 的原故。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鹏飞 离线
级别: 军长

显示用户信息 
26楼  发表于: 2006-01-07   
引用
下面是引用卡拉于2006-01-07 21:00发表的:

用IE才可以看。firefox 和Opera 都不显示。估计是script 的原故。


我用的 奏是IE呀 ~~~ 别的IE都能看吗?
人嗳,仁爱,忍捱,刃挨~~~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27楼  发表于: 2006-01-07   
引用
下面是引用鹏飞于2006-01-07 21:02发表的:


我用的 奏是IE呀 ~~~ 别的IE都能看吗?


现在应该可以了,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鹏飞 离线
级别: 军长

显示用户信息 
28楼  发表于: 2006-01-07   
引用
下面是引用卡拉于2006-01-07 21:13发表的:


现在应该可以了,


先别忙,看看别人的反馈再说,也许只是我一个人,那就不打紧 ~~

无法找到网页
您正在搜索的网页可能已经删除、更名或暂时不可用。

--------------------------------------------------------------------------------

请尝试下列操作:

如果您在“地址”栏中键入了网页地址,请检查其拼写是否正确。

打开 my.tianya.cn 主页,寻找指向所需信息的链接。
单击后退按钮尝试其他链接。
HTTP 404 - 无法找到文件
Internet 信息服务


--------------------------------------------------------------------------------

技术信息(支持个人)

详细信息:
Microsoft 支持
人嗳,仁爱,忍捱,刃挨~~~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29楼  发表于: 2006-01-07   
怪了。原网址如下,不知你打的开,打不开。
http://my.tianya.cn/xizi/zhuling.htm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鹏飞 离线
级别: 军长

显示用户信息 
30楼  发表于: 2006-01-07   
叫了'芝麻' 也没开 ~~~~

等天亮 鸡鸣 再没用 到月底 狗叫 准行  
人嗳,仁爱,忍捱,刃挨~~~
Troublemaker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31楼  发表于: 2006-01-07   
ZT: 北大投毒第一案
  
   这起案件,从事实到证据,从定性到量刑,相信都
  不会给我们的法律工作者留下太多难题。一个最高学府
  的天之骄子投毒杀人――在最初的震惊之后,这个故事
  也没有提供多少耸人听闻的情节来解决人们的惊讶和困
  惑。但正是从这个绝不耸人听闻的故事中,我们感受到
  了真正强烈的震惊和痛心。
    而反思,也绝不应该只留给和本案有关的人们。
    
    1994年,宁夏大学附中的王小龙被保送到北京大学
  化学系读书。这对拿过全国中学生数学联合竞赛三等奖、
  中国物理学会第十届中学生物理竞赛宁夏赛区三等奖和
  全国化学竞赛宁夏赛区理论和实验技能测试一等奖、全
  国化学冬令营化学竞赛二等奖的王小龙来说似乎是顺理
  成章的。
    9月的一天,他和同学坐火车来到了中国最负盛名的
  校园。阴天,下着小雨的校园有一点冷清,但这并不妨
  碍18岁的王小龙很快爱上这个雍容深厚的校园。大概是
  中学一连串的闪光点,他被老师指定为班长。那一段,
  王小龙清秀的脸上不时挂着热诚的笑容。他在生活上的
  自理能力也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酷爱干净,
  床上总收拾得整整齐齐,和一般的男生形成鲜明的对比。
    但两个多月后,王小龙辞去了班长的职务。北大自
  由开放的学术气氛此时深深吸引了王小龙,和化学有关
  的学术讲座他几乎一个不拉地去听,他开始想走一条科
  学研究的的道路,所有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传记成了他
  最喜欢的读物。而做学生干部,他觉得是走仕途的一部
  分,尽管做教师的母亲对他有这样一份期望,但现在,
  却有一个更为迷人也更富有挑战的世界向他敞开了一
  角。一个人只能做好一件事,王小龙决心一心一意走自
  己的路。
    对找到生活目标的王小龙来说,丰富多彩的大学生
  活变得平淡而简单。每年,他只走出校门两次,从学校
  到火车站。周末,他喜欢在图书馆看书,很少去找老乡
  串门;三年,只看过一场电影,没进过一场舞场。有时
  晚上12点,他会突然跑到宿舍楼上地质系和自己一起保
  送到北大的张鹏大聊一通。张鹏对自己的老同学不时会
  有一些羡慕,在他眼里,王小龙在北大比自己过得好,
  生活、学习上适应得都很好。他对自己的专业有兴趣,
  又找了份工作。而王小龙的同学们发现,安静的王小龙
  几乎称得上神出鬼没了,晚上总是十一二点才回宿舍,
  早上6点来钟他又背着书包走了。他在忙什么呢?直到去
  年王小龙投毒案发,很多人才知道他在化学实验室有一
  份工作。
    1994年的阳光平静地从王小龙的眼前滑过。这一年,
  只有一件事给他留下印象。那就是毕业于北大的卢刚在
  美国枪杀导师后自杀一案。在北京的高校里,不堪学习
  压力自杀的事件总会在学生们口中流传。还没来北大前,
  从事教育工作的母亲担心儿子会不适应大学的竞争压
  力,曾和王小龙专门探讨过这个话题,母亲一再叮嘱儿
  子要多与社会接触。在他们家的书橱中,也放着不少有
  关教育心理学的书籍。王小龙相信自己不会因此而自杀,
  他对自己这方面的心理素质深信不疑。但谁也没想到,
  他没有选择自杀却最终选择了杀人。
    那么,到底是心灵中哪一处黑暗的小角落,被他,
  被母亲,也被我们忽略了呢?
    
    二年级时,王小龙和同系的江林成了好朋友。这不
  过是每个人生命历程中的平常事件,但却成为一起恶性
  案件的起始。江林有一双热情的圆眼睛,说话也挺风趣。
  他们在游泳课上熟悉起来后,就很快形影不离了。一起
  去练游泳,一起去食堂,一起去上课,一起去自习,在
  哪儿看到王小龙也准能看到江林。两人成为朋友后,王
  小龙和同学们就更不来往了。江林一向对计算机颇有兴
  趣,有一次他问王小龙:“你觉得计算机的发展前途怎么
  样?”对化学情有独钟的王小龙毫不犹豫地说:“不怎么
  样。化学比计算机有前途,能出成果。”受他影响,江林
  的兴趣也渐渐转到化学上来。王小龙的实验操作能力非
  常强,他常常把自己做实验的体会、在实验过程中的有
  意思的地方告诉江林。生活上,王小龙也喜欢帮江林干
  些活。
    两个男孩子亲密无间的友谊,惹来了同学们微妙的
  议论。但王小龙却毫不在意,他喜欢和江林在一起。但
  一些极微小的细节却像阴影在他心中挥之不去。
    1996年9月27日,是王小龙的生日。那天正是八月
  十五,也是星期五。做完实验,王小龙便兴致勃勃地邀
  请江林一起出去吃饭。吃饭时,王小龙问起江林的生日,
  江林随口便告诉了他。过了不久,王小龙去买饭票,江
  林让他帮他带一些,便把学生证给了王小龙。王小龙在
  路上打开一看,上面赫然写着的出生日期和江林那天告
  诉他的并不一样。一丝被欺骗的感觉顿时像细小的蚂蚁
  噬啮着他的心。心细如发的王小龙开始不动声色地观察
  江林。对他来说,这也是一种实验,他要看看自己的好
  朋友是否在有意欺骗他。
    图书馆的开架阅览室每次只许拿三本书。有一次,
  江林拿了十来本,放在旁边的一个座位上。管理员过来
  要罚款,江林却否认是自己拿的。这个小小的细节被王
  小龙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也许是因为同学们的议论,江林开始疏远王小龙。
  1996年11月左右,两人第一次发生公开冲突。晚上,王
  小龙照例约江林去上自习,江林编了个理由说不想去。
  等王小龙走后,江林一个人去了自习教室。没过多久,
  王小龙却找来了,把他叫出教室,在走廊上,王小龙气
  愤地对江林说:“我真希望信任你的每一句话。”他用一
  个大嘴巴表达了这种愤怒。1997年4月27日,两人在考
  试前讨论起考试目的时又发生了口角,最终演变成激烈
  的争吵。江林从此不再理王小龙。而王小龙觉得江林利
  用他把学习搞上去了,就不需要他了。莫名的愤恨充斥
  了他的心间。
    “在恨他的那一瞬,我决定了投毒。”案发后,王小
  龙这样描述他的作案经过。动机如此简单,简单得令人
  难以置信:“等我投完毒以后,我的气一下就消了,我又
  有精力投入到我的科研工作中去了。”当自我的愉快、痛
  苦和目标成为他生命体验中唯一重要的东西时,他人生
  命的意义在他眼里便无足重轻了。
    4月29日,王小龙在实验室做实验时,发现药架上
  有一个药瓶,装着一些白色的硫酸亚铊晶粒。当天他就
  去了图书馆查阅有关铊的资料。《毒理学》上写着铊对人
  的致死量是8―14mg/kg,而脱发是铊中毒的主要反映。
  他又查了别的书,知道铊毒的解药是普鲁士兰。
    在王小龙被捕归案后,一位曾是他中学校友的女同
  学在听过别人描述的王小龙的投毒过程后,无比感慨地
  说:“我实在不能想象一个清秀、聪明、有为,刚刚21
  岁的北大学生,怎么可以那么冷静、理智地实施犯罪呢?”
    4月30日早上8点,王小龙去实验室,用天平称出
  200mg的铊盐。5月1日晚,他来到宿舍对面江林的宿舍,
  一眼就看到江林的水杯放在桌上,杯里有小半杯水,他
  把那些白色的晶粒全部放进了水杯中,又加了一些水,
  便回宿舍睡觉去了。窗外,初夏的暖风舞弄着白杨树宽
  大的树叶,白色的树干上有一双双吃惊的眼睛。但这是
  晚上,王小龙看不见。第二天一大早,江林端着杯子来
  王小龙的宿舍倒开水。王小龙看见江林杯中的水只有一
  半了,突然觉得有些不忍,就对江林说:“你的杯子太脏
  了,水也冷了,你把冷的倒了,再倒些热的喝吧。”江林
  便把杯中残存的水倒了。
    过了几天,王小龙在江林身上没看到任何中毒的症
  状。他想起他在图书馆查书时看到的两本书上关于铊毒
  毒性的描述并不一样,就从实验室又称了500mg的铊,
  他想先在谁身上实验一下铊的毒性到底如何。回到宿舍,
  他发现同屋陆晨光的奶粉袋歪在桌上。他知道陆有每天
  喝奶粉的习惯。他决定把陆当作自己的实验对象。事后,
  王小龙说他选择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他们之间并
  没有过节。只是因为偶然――这样的偶然里包含着一个
  人对他人生命的多么可怕的漠视!
    5月3日早上,王小龙把带回的铊放到了陆晨光的奶
  粉袋中,还掺拌了几下。8日,他发现陆的奶粉喝光了。
  又听同学们说陆病了,吃什么吐什么,但并没有出现脱
  发症状。陆当天就住进了301医院。
    那几天,王小龙照常上课、做实验,谁也没看出他
  的异样。只是有一天晚上11点多了,他跑到张鹏那儿,
  说他不想再上学了。张鹏问他是想出国还是想工作,他
  烦躁地说什么也不想。
    5月10日,王小龙再次从实验室偷出200mg铊来,
  当天中午便把它们全部投进江林的水杯中。13日晚上,
  他看见江林没去上晚自习,而是在和同学玩牌,王小龙
  走过去和他说话,江林没理他。王小龙到外面打电话给
  江林,江林态度也非常不好,后来王小龙便打电话给江
  林同屋的马强,让他去实验室陪陪他。马强去了,王小
  龙对马强说他该教江林的都教了,他没有利用价值了,
  他被最好的朋友给骗了。马强安慰了王小龙几句便回了
  宿舍。那天晚上,王小龙一个人在实验室呆了一夜。
    那一夜王小龙想了些什么无人知道。第二天,他再
  偷出200mg的铊。15日课间他又去了江林的宿舍,把铊
  再一次投进江林的杯中。
    17日,王小龙听说江林病了,就去他们宿舍看江林。
  看到江林的症状后,他意识到铊毒在江林身上开始发作
  了,他突然感到害怕,害怕江林会死去。他回实验室关
  掉仪器后,回来就拉着江林上医院。江林说已在校医院
  看过,不想再去了。王小龙拉上江林就走。在车上,他
  告诉江林是他下的毒,但有解药,一切法律后果他负责。
  江林说如果有解药,就说是自己不小心误食的算了。到
  了中日友好医院,王小龙一见医生就问有没有普鲁士兰。
  江林告诉医生他误食了铊毒,但医院仍要做常规检查。
  王小龙急了,才说出是他下的毒,让医院赶紧解毒。
    第二天,在301住院的陆晨光也开始解毒。截止到
  解毒时,身为班上足球运动员的陆晨光连站着两分种拍X
  光片的力气都没有了。
    
    案发后,学校给王小龙出具的平时表现证明中写道:
  “……王小龙在校期间表现良好,……学习勤奋,尊敬
  师长,……在实验室工作期间,认真负责,表现出一定
  的科研潜力,得到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而安康医院出具的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书则认定,王
  小龙投毒时处于生理性激情状态,动机现实,辨认和控
  制能力存在,有责任能力。
    这是一个确实难以找到犯罪学上犯罪根源的个案。
  在今年2月20日的庭审中,王小龙年轻苍白的面容、机
  敏的反应和有条不紊的辩护更使人痛惜。他虽然表示认
  真伏法,但他并不强烈的负罪感却让人震惊。在看守所
  里,当一位调查人员问他对此事后悔不后悔时,他的声
  音激动而委屈:“肯定后悔。我毁他也毁了我自己。我毁
  自己比毁他还大。我的损失还小吗?”对王小龙来说,如
  果没有此案,他今年可以被保送上研究生,到2001年,
  他将去美国深造,一步步接近他的人生目标。而如今,
  这一切都完了。
    江林和陆晨光如今已脱险,仪器现在查不到体内有
  毒,但对将来是否会有影响,还很难说。江林暂休学一
  年。在北大校园里,他拒不面对记者的采访。他的脸上
  依然不时会浮现笑容,但笑容中却有无法掩饰的戒奋和
  惊悸。
    当这个事故以各种版本在校园里流传,当一位男生
  淡淡地评价此事为“紧张生活中又一个人崩溃了”,当许
  多人将心理脆弱归咎为投毒根源,另一则故事却让人再
  一次震惊感慨。故事的主人公依然是年轻自信的有为青
  年,某外企的高级白领,不足26岁。但这样一位笑容怡
  人的白领丽人却将公司里一位女同事逼疯了。为了树立
  自己在公司的中心地位,她一次又一次在公开或私人场
  合贬低和损害女同事的能力和自尊,更运用她可以操纵
  的权力。女同事终于出现了幻听、幻觉,每天都处于对
  她恐惧中。当公司最后不得不出钱安置这位女同事时,
  这位白领丽人轻松地评价女同事“太缺乏竞争力”,然后,
  她便因出色的工作业绩无牵无挂地飞去了美国。在一个
  不能说母语的国家,她的自信令老外也惊叹。一家传媒
  用YONG ASIA为标题来形容像她一样“成功的新一代”。
  如果她真代表着亚洲年轻一代,我们不得不问,我们将
  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在看守所里,王小龙很巧地看到一本书上有关卢刚
  的故事。他觉得他们很类似――他们都无法克服人际关
  系给他们带来的心灵创伤。
    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创伤,居然深重到必须以毁
  灭、伤害他人生命来平复?
    当自我的追逐成为一代人的生活理想,个人实现成
  为每个生命个体完全的人生目标,当他(她)不再考虑别
  的生命的意义,痛苦与否,快乐与否,一种极度的自私
  便会无情地扼杀掉我们人类普遍的善心――王小龙就这
  样毫不迟疑地将剧毒投入了他人的杯中;那位白领丽人
  也毫不愧疚地毁掉了一个和她同样年轻女孩的健康和未
  来。当人们不再关怀别的生命,相信我们的未来将会变
  得耸人听闻地可怕。
    当我们从此而重新关照王小龙们的成长空间,我们
  才发现,一切的原因和理由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
  们成长的过程中,究竟是什么在左右着、构建着他们的
  人生目标和价值判断?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学校、我们的
  社会,为这一代人在一个开放、多元、复杂变化的时代
  里的成长做好了应有的准备吗?我们的社会,我们每一个
  对未来有责任的人们,是不是在为他们建立直面人生的
  信仰和价值判断过程中提供着一个健康有益的成长空间?
  当“孔融让梨”这样的传统经典故事被孩子们所不屑和
  漠视,我们怎么能保证将来他们会关怀一个陌生生命的
  哀乐悲欢?当利益驱动一切,成功成为唯一的价值标准,
  自我畸形膨胀为现代人最不可侵犯的领地,自我的痛苦
  和欢愉是否便会被无限放大,成为现代人放弃责任、关
  怀和善心的最大藉口?
    王小龙已让我们体会到这个代价的沉重和无谓。而
  这样的代价,我们还会付出多少?
六六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32楼  发表于: 2006-01-08   
所以我说,成绩好不好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有健全的人格和慈悲的心。
累嗳,不想说话。。。
伍胥之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33楼  发表于: 2006-01-09   
俺根据KL给的地址打开了天涯上的专辑,看到下半夜,虽然事发时对此案有所关注,再看还是感觉痛心。

这事重新启动侦查程序一是很难,二是重要证据多半湮灭了,所以无论如何不会再有结果。既然当初上面指示封案,其中的蹊跷是不言自明的。

也看到六六本本案的评价被人转帖到了天涯,不过好像不是从咱们这儿转过去的,因为人家转的帖子出自“少妇六六”而不是六六。也许是从俺打不开的文学城转去的吧!

这是一场不会有结果的辩论:小贝一方永远证明不了孙维有罪(他自己也明白这一点),同样孙维也永远证明不了她自己的清白(我个人的看法是她根本就没有清白)。

很有意思的是:朱家一直在上访要求追查投毒人,孙维家后来也“强烈要求公安局彻查此案,一方面告慰朱家,另一方面还孙维清白”(大意,非直接引语),可是北京市公安局却硬硬地中止了侦查程序,把这样一个恶情大案变成了悬案,后来有过多次清理积案的浩大运动,却从未再启动此案(对于一个影响如此之大,性质如此之恶劣的案子,换了在其它地方,早就成了公安部挂牌督办的案子了)。如果说是清华的原因吧,更不可能。对这样的重大刑事案件,借给清华几个胆,也不敢要求公安局中止办案,而且清华对北京市分安局也没有这样大的影响力,更何况看不出清华这样做的意义与动机。另外,清华居然扣了人家孙维的毕业证和派谴证(也许叫就业推荐书)。

所以这个案子的异常中止就中止地特别蹊跷。哪一方对公安局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呢?市公安局长怎么说的咱没听见,那"放什么放?... ..."的传言咱也大可不信。但显然是公安受到了外部的强烈压力的。

孙维啊孙维,你有点太傻了!跑到网上来讨什么清白啊?要求公安局还给你清白啊!你为什么沉冤十年啊!不是因为小贝跟你过不去,揪住你不放,而是因为97年公安局那一次用写有“犯罪嫌疑人”字样的传讯通知来传讯过你唯一的一次啊!从此你就被戴上了这个帽子贴上了这个标签。

再从孙家说说:
咱家不管怎么说也是很高很高的高干家庭,可北京市公安局居然在“没有什么任何直接证据的情况下”,以“犯罪嫌疑人”的身份传询孙维,谁都知道那并不是一般地找她调查了解情况啊!让咱家的孩子受了多大的委曲啊!这TMD北京市公安局居然后来也不给任何解释就把孩子放回来了,给咱家孩子戴上个“犯罪嫌疑人”的帽子就不了了之了!那有这么便宜的事?!就是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也不能说传询你是对的放你也是对的吧?咱家孩子这十多年是咋过来的啊!承受了多大的压力啊!怎么着咱也得要求公安局认真调查一下,TNND的市公安局不买帐咱得找公安部挂牌督办!咱这样做也算不上以权谋私啊!连自己的孩子的基本人权都保障不了怎么能够保障广大劳动人民的人权呢?!这事如果放在咱不知道的老百姓家的孩子身上,也许没有引起咱的高度重视,算咱们官僚主义了一次,可是发生在咱身边的事,总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咱一辈子为民作主,可是自己的孩子也是人民的一员啊!不能因为她是一个官员的孩子就不能伸冤啊!
一句话!咱要放下官员身份,以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份、一个受害人家属的身份,上书中央,要求国家公安部介入此案,要求北京市公安局重新启动侦查程序,彻查此案!如果找不到证据,根据疑罪从无的原则,北京市公安局应当宣布咱家孩子是清白的、无辜的!至于当初没有证据的怀疑所造成的后果(十年啊!这精神伤害简直无法计算,咱家孩子最宝贵的青春就是在阴影中度过的)也要给个说法。咱不要他们的臭钱(并不是咱家不缺这个,咱只要求索赔一元钱就够了,名誉比什么都重要!当然,如果能赔的更多,咱也可以考虑让孙维自己作主,以她的名字为朱令设立一个朱令救助基金,毕竟她也为自己的同学无辜受害感到无比痛心,多年来也一直想尽各种办法来帮助令令不是?而且朱家一直为以后的治疗费发愁),就是要争这口气!清华无故扣发毕业证的帐过后再跟他们算。如果万一找到真凶更好,令令也咱孙维的同学嘛!跟着沾点光也很好。虽然朱家对咱家一直有成见,咱也得大人大量,理解受害者的心情不是?所以就可以一笑泯恩仇了,冤家宜解不宜结嘛!

旁观者:
让他们争去吧!要永远顶住这个帖子,永远不要让人忘记这个案子,永远要让真正的犯罪嫌疑人感受到压力(来自上帝的、来自心灵的的来自汪洋大海的)。这样做不仅是为了朱令,也是为了中国的法制建设,为了我们自己。

(该帖可自由转帖,无权利限制,敬请转帖时把只跟BAC论坛有关的段落删掉)
[ 此贴被伍胥之在2006-01-09 07:49重新编辑 ]
杺栫杣杊椌柮栬,䒴蓉艿芖。
黄玫瑰 离线
级别: 班副
显示用户信息 
34楼  发表于: 2006-01-09   
孔融如果活在当代,也只能望树兴叹,因为梨早已被虎视眈眈的偷光抢光,拿什么让?
人之初 性本善?
人之初 性本恶?
人之初 一堆肉......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35楼  发表于: 2006-01-10   
是什么将她推入地狱:清华女生11年前的铊中毒
作者: 于任飞  
来源: 新闻晨报

  假使意识能有片刻清醒,朱令或许仍会选择那一幕作为此生记忆的最后落点:金色聚光灯下,一曲悲壮的《广陵散》呜咽着从她指间滑落,端坐古琴旁的她身着白衣长裙,静默的空间是她一个人的世界。

  这之后11年的经历在她脑海中是个空白。100%伤残、全身瘫痪、双目近乎失明、大脑迟钝、100公斤的体重和基本语言能力丧失是她的真实状况。

  她曾是中国首位利用互联网向全球寻求拯救的病人,一次离奇的“铊中毒”,11年前美丽的清华女生朱令被硬生生拖向深渊。

  当初到底是不是有人“蓄意投毒”,警方至今都没有明确的说法。但外界对此的争论却从未停止,至今发展到网络热议,这其中,朱令同宿舍的一个女生一直被朱令父母认为是“最大嫌疑人”。而多年来一直为朱令筹款募捐的国内国外同学会也在近日再次发出呼吁,希望社会重新关注这个不幸的女生。

  半个月前,一篇发布在网上的文字,被认为是“最大嫌疑人”终于打破了11年的沉默,首度公开为自己辩解。

  最大嫌疑人首度打破沉默

  悬疑:只因她太优秀,室友故意投毒?

  11年来,吴承之夫妇除了在寻找让朱令康复的治疗方法外,他们还在试图探究一个真相---"这么大剂量的稀有金属铊,究竟是怎么进入我女儿体内的?一切都太匪夷所思了。"

  在吴承之夫妇试图找出幕后真凶的过程中,有一个人始终在他们的怀疑范围之内,她就是与朱令同宿舍的女生孙维。"因为清华大学校方告诉我们,孙维一直在跟一位老师做课题,她是清华内唯一可以接触到铊的学生。"

  因嫉妒,室友故意投毒?

  据吴承之说,朱令病发后,协和医院也曾经怀疑过她患的是中毒性疾病。虽然自己是化学系学生,但是朱令仔细回忆过后非常明确地否定了她曾经接触过重金属,“况且作为仅次于氰化物的剧毒物品,铊也不是随便谁都能接触到的,那么剩下的答案只有一个,就是有人故意投毒!”

  一位曾经在清华大学化学系工作过的老师也向记者证实,校方对于毒品柜的管理是十分严格的,“钥匙分别掌握在两个人手中,两人必须同时到场方能打开。”

  “而且检验结果证明,朱令是先后两次铊中毒,第二次中毒时间是在第一次中毒康复后她回到学校时,也就是1995年2月20日至3月3日之间,在这个时间段内,因为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朱令大部分时间都躺在宿舍的床上,这就说明她不大可能在宿舍以外的地方第二次铊中毒,中毒的地点显然就在宿舍内。”

  吴承之说,1995年4月28日朱令“铊中毒”的检验结果出来后,他们就通过校方向清华派出所报了案,但几天后朱令的宿舍就发生了一起离奇的盗窃案。

  “据当时勘察现场的民警后来跟我们说,钱撒了一地,其他同学的东西都没丢,唯一不见的是朱令曾经用过的一些洗漱用品。”“朱令用过的不锈钢杯子也被扔到了床下,我们怀疑凶手在消灭投毒证据。”

  “我后来回忆起在发病前朱令曾经跟我谈起过孙维。”朱明新说,据她了解在宿舍里朱令和孙维的关系比较好。“但有一天她心事重重地问我,为什么关系好的朋友有时候反而感觉也不好呢。”“还有一次朱令生气地跟我讲,校乐队开课,孙维跑到老师面前说朱令的音乐水平已经很高了,不用再学了,老师因此把朱令安排在了靠后的位置。”

  1997年4月2日警方将孙维带走询问,但是在1998年8月警方宣布解除孙维的嫌疑,因为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她和朱令中毒有关。

  尽管如此,11年中,关于孙维是投毒凶手的说法却一直在流传着。

  “嫌疑室友”11年来首度开口

  面对外界的传言,作为当事人,孙维却从来没有公开为自己辩白过。然而就在2005年12月20日,一篇署着她名字的声明出现在了网上。这份声明里解释了孙维一直保持沉默的原因,并且就外界最关注的“孙维是清华唯一可以接触到铊的学生”这一焦点问题进行了说明。

  “许多人一直在想方设法帮助朱令,同时也愤怒地要求缉拿和惩罚凶手,其中关于我的流言很多,但多年来我一直保持沉默。因为我相信清者自清……但是最近网络上关于我的谣言愈演愈烈,不断有身边的朋友、熟人向我询问……使我不得已决定针对看到过的流言作一些必要的声明。”

  “我是清白无辜的。我也是朱令案件的受害人。”声明中说,1997年4月2日孙维接受了警方的询问,询问8个小时后警方通知孙维家人将其领走,之后再也没找过她。1998年8月警方宣布解除孙维的嫌疑,因为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她和朱令中毒有关。

  “我4月2日被讯问时第一次从公安那里了解到的情况竟然是:我是唯一能接触到铊的学生,而且实验室的‘管理非常严格’。但这完全是谎言!”

  声明中说,孙维每次帮老师做实验使用的铊溶液是别人已经配好了放在桌上的。“最重要的是学校对于有毒试剂没有严格管理,铊溶液和其他有毒试剂在桌上一放就是好几年,实验室有时也不锁门。很多同学课余时间下实验室帮老师做实验,实验室也对外系学生开放。”声明中称,为了验证,1997年4月孙维的哥哥在白天工作时间进了化学系实验楼,先后去了几个实验室,并从其中一个实验室里拿了一大瓶有骷髅标记的有毒试剂,把它带出实验楼,然后又送回原处,并拍摄下整个过程,但每次都无人过问。

  11年后的今天,朱令铊中毒的真正原因仍旧扑朔迷离,也许确实存在着一个“幕后真凶”,也许没有。但是一个现实的情况却是朱令的病情正在一天天恶化,她的家庭也因为巨额的医疗费陷入了窘境。“我们也没办法陪她一辈子,总有一天我们都要离开她,等到了那一天,瘫在床上的她该怎么办?”朱明新的声音哽咽了。

  如果不是“铊”,朱令的人生可能会和班上其他同学一样充满着玫瑰色:也许她正在海外求学,也许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公司或是早已为人妻母。但1994年12月11日晚,朱令人生中的全部精彩随着她在北京音乐厅舞台上的完美谢幕戛然而止。

  铊毒已向她的全身侵蚀

  “你抵住她的腰,别让她往下沉。”吴承之边高声指挥着妻子朱明新,边躬着身子费力地从轮椅上架起女儿朱令的双臂,一点一点地把她挪到了客厅里一部简陋的用于训练站立的康复机上。

  朱令站稳的一瞬间,吴承之顺势用康复机上的带子牢牢绑住了她的腰,就在此时,女儿发出了一声声低沉的呼喊声。“她这是感到疼了,以前住院时她的肚子上开过刀,每次上康复机都会碰到伤口。”“但是即便如此也得训练,否则她只能一辈子躺在床上。”

  吴承之直起身子擦了擦前额白发下渗出的汗,“这样的训练每天要进行4次,过不了几年我们两个就没力气抬动她了。”说这话时,声音低得几乎只有他自己才能听见。

  站在康复机上的朱令咿咿呀呀含糊不清地说着什么,从歪斜的嘴角流出的口水打湿了胸前的衣襟。被绷带固定住的双腿不由自主地微微颤抖着,似乎随时都有瘫软下去的可能。她的头摇摇晃晃没办法摆正,始终向左歪着。她的眼睛睁得很大,听见声音便艰难地四处张望,然而事实上她却什么也看不见。由于卧床11年,她的身形已经完全变形,像怀了孕的中年妇女。

  在给朱令海外同学的回信中,母亲朱明新这样描述女儿现在的情况:大脑开始萎缩,智力下降到幼童水平;体重已经达到100公斤,腰部肌肉能支撑背部,可不靠椅背独立坐着,但平衡控制功能差,重心稍有偏离就会倒;视力很糟,只可辨别不到一米远的手指数。

  “现在的情况更糟,她已经查出患了糖尿病,而且肺里有一个皮球大小的囊肿,大小便不能自理。”“铊毒已经开始慢慢向她的全身器官侵蚀,走到哪里毁到哪里。”

  她曾是我见过的最完美的人

  朱令的班长张利这样回忆朱令:“她的优秀是自外及内的,是全方位的,迄今为止,我还未曾见过如此完美的人。天生丽质的她有着明亮的双眸、白皙的面庞,加上高挑的身材、高雅的举止,举手投足间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辅导员甚至曾经建议她参加礼仪大赛。”

  “而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来自她优秀的压力,则是在有机实验课上。每次她都是来得最晚,而又走得最早。在匆匆瞟过实验步骤后,她便一气呵成地开始操作。其动作熟练、麻利。我曾经试图追赶她的速度,但总是徒劳无功,即使有时在速度上接近,可是在质量上又有悬殊的差别。在她身边,我感到一种巨大的压力,我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怀疑是否选错了专业。”

  朱令的同学童宇峰在2004年11月10日的文章中回忆了他第一次见到朱令的情景。 “朱令第一次亮相时,带来了一架黑色的古琴。古琴由于难度高,会演奏的人很少……朱令的双手细长而灵活,她的手指在琴弦上自如而精确地滑动,让人叹为观止。乐队的指导老师都惊喜得合不拢嘴。后来听说朱令不仅会演奏古琴,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学习也很好,还是游泳健将,在校级比赛中拿过名次。我对朱令的钦佩油然而生,甚至有了一些微妙的敬畏。”

  然而现在看来,所有的描述似乎都像在说另外一个人。记者眼前的朱令,却是一个瘫在床上,五官扭曲、神情痴呆的中年妇女。

  被疑铊中毒,生命精彩戛然而止

  朱令人生中的全部精彩随着她在1994年12月11日晚上在北京音乐厅舞台上的完美谢幕戛然而止,那次她作为清华大学民乐队的成员参加演出,并进行了古琴独奏,可是就在第二天,铊毒开始在她体内全面发作。

  “我当时在台下就觉得她弹古琴时是在强忍着疼痛。”朱明新说她几乎是含着泪看完了朱令的演出。

  朱令的父亲吴承之是上海人,1959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地球物理系,退休前是国家地震局高级工程师。他有两个女儿,这对夫妇原本可能会比其他父母更幸福,因为两个女儿先后在1987年和1992年考入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可是他们却遭遇了别的父母难以想象的苦难。大女儿吴今在考入大学后第二年的一个周末与同学春游时失踪,3天后在一个悬崖下找到了她的尸体。

  大女儿意外身亡后,朱明新祈盼厄运到此为止了,然而她并不知道这仅仅是开始。

  “其实在演出之前,朱令的身体已经出现了异常。她吃不下东西,直喊肚子疼。”朱明新对此并没有太放在心上:“我们估计可能是她忙于准备演出,过分紧张引起了肠胃不适。”直到4个月以后,朱令被正式确诊为“铊中毒”,他们才知道“肚子疼”是这种中毒的典型表现。

  演出后的第二天,剧烈的腹痛让朱令不得不回了家,朱明新急忙带她到同仁医院就诊。“在北京同仁医院治疗近一个月,病因始终无法确诊,头发全部掉光后病情好转出院。2月20日回校上学,仅过了一周,她再次发病,双脚疼痛难忍、双手麻木,再次脱发。”

  1995年3月9日,朱令前往北京市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专家门诊就医,神经内科主任李舜伟教授接诊后,初诊“高度怀疑铊中毒”,并请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与卫生职业病研究所的张寿林大夫会诊,张提出可能是“铊中毒”或“砷中毒”,但因为条件有限始终没能做相关化验。

  因为没办法确诊,朱令的病情日益严重。1995年3月26日,朱令被收入ICU,靠呼吸机生存,1995年3月28日,朱令进入长达两个多月的深度昏迷。

  SOS! 有个中国女孩需要帮助

  “她几乎全身赤裸地躺在ICU病床上,身上插满了管子。我的第一反应是拔腿想走,但是双腿已经不听使唤。”11年后,贝志诚向记者回忆起那一幕时语气依旧沉重。那是贝志诚中学毕业后第一次见到朱令,当时他正在北京大学力学系读大三。贝志诚决心为朱令做点什么。

  “既然国内没办法确诊,那我就向全世界求救。”贝志诚想到了当时正在北大进行试验的互联网,他决定利用这个向海外发送求救邮件。

  “这里是中国北京大学。一个年轻的女孩正在死去,医生没办法确定她的病因,我们需要得到你的帮助。”贝志诚在邮件的开头这样写道,他在信中详细描述了朱令的症状。1995年4月10日,贝志诚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

  “3个小时后我收到了第一封回信,紧接着第二封回信到了,来信人明确指出朱令是典型的铊中毒症状,解毒药是普鲁士蓝。”贝志诚说前后他总共收到了约3000封回信,“这其中有60%认为是铊中毒。”

  贝志诚以最快速度将这些邮件送给了朱令的主治大夫和朱令的家属。“然而,大夫们根本不看这些资料,并且说我在给他们治疗施加压力。”

  吴承之带着朱令的脑积液、血液、尿液、指甲和头发来到了北京职业病防治所做化验。结果很快出来了,专家很明确地告诉他,朱令体内的铊含量超标一千多倍,足以致人死亡,必须立刻服用普鲁士蓝解毒。

  “我们发了疯似地四处寻找普鲁士蓝。”吴承之在协和医院的配合下,终于在中日友好医院库房里找到了仅存的20针普鲁士蓝化学剂,后来又在北京市劳动卫生所找到了十盒普鲁士蓝,“你知道吗?只要3毛钱一支!可是朱令发病50天以后我们才知道它能救朱令的命。”

  一个月后朱令体内的铊含量降为零,中毒症状消失。“但是因为延误了治疗时间,毒物已经侵害到了她的大脑神经、视觉神经和四肢神经,给她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2000年11月26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以“(协和医院)不作为的行为导致被鉴定人朱令病情被诊断延误”为由,终审判决协和医院补偿朱令医疗等损失10万元。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雨人 离线
级别: 班副
显示用户信息 
36楼  发表于: 2006-01-10   
这就叫做‘令人发指’
雨人 离线
级别: 班副
显示用户信息 
37楼  发表于: 2006-01-10   
伍胥之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38楼  发表于: 2006-01-10   
好。终于引起了传统媒体对此案的关注。

这个案子最奇特的一点就是:在天涯上吵得热火朝天的事件,传统媒体也会跟进。但是这个案子例外,所有的传统媒体集体失语,总让人觉得媒体似乎受了什么暗示一样。
杺栫杣杊椌柮栬,䒴蓉艿芖。
moonpie 离线
级别: 团长

显示用户信息 
39楼  发表于: 2006-01-11   
我不认为孙唯有罪。大多数人因为她的沉默而认为她有疑点。人和人不一样,如果换作是我,也会选择沉默的。我也遭遇过这样的事情,只不过不是杀人那么严重。所以,我太清楚清者自清这句话的含义了。当时,就有人出来问我,她这么诋毁你,你为什么不站出来说话?你肯定有问题。所以,如果孙维是凶手,那么她实在是令人发指,如果她不是,那么她是仅次于朱令的可怜人。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3 * 6 = ? 正确答案:1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