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洪晃一篇博文 g,G{%
dGsk
V`0Y
p
KGf@d*ZOMz
中央美院的潘院长给我打电话,说请我去上海在开幕前看世博会。我曾经跟着一群美国人已经进去看了一圈建筑,觉得有些馆真的很不简单。但是时间不凑巧,我去不了。就把大好机会给了点点姐姐,我们ilook的主笔,我认识潘院长也是她介绍的。她非常高兴地答应了,还同意写篇文章。可是回来后,连夜赶写的文章却是第一时间给了三联的朱伟,据点点姐姐说,她跟朱大主编说,这文章偏严肃,不适合时尚类刊物。朱大主编说:时尚不时尚,倒也无所谓。就这发行量而言,你也得给我们呀。于是,稿子去了三联并且被大主编给河蟹了。哈哈,所以转了一圈又回来了,可惜五月我们已经关书了,另外也要满足作者对大发行量的要求,所以就登在博客上,大家一睹为快。那些准备去世博的人尤其要看这篇文章。——洪晃 z%]3`_I
6FX]b4
Nx zAlu
以下是点点的文章: qYPgn_
RWB]uHzE
来自国家馆的内部消息 sDvy(5
7:zoF],s
V#B'm?aQ
真实演练吓人一跳 sC
?e%B
上海世博会的国家馆里有我朋友,久未联系,忽一日来电话问:“4月20日内部交流听意见,你来不来?”我说:“好。”遂于20日一早,带着相当自我精英的感觉赴这“内部交流”约。 *'BI=*`
k~2FlRoC^
眼前景象让我惊呆。数十万上海市民出现在世博园区主入口处,把这里堵得水泄不通。这算什么内部交流?明明完全外部,明明完全无法交流。朋友在电话里慌慌张张说他自己也进不去了,让“人山人海”堵在安检口外。朋友叫潘公凯,头衔是上海世博会国家馆艺术总策划和总设计。这么重要人物都堵在外面,我有什么话说?只好闭嘴不抱怨。 .zy2_3:
I-Q(kWc
一小时后终于被从“工作人员”通道“救”到国家馆里。总设计潘公凯仍然不见人影。那个救我们的人为安慰我们,让我们没排队就坐上观光车。排队人多,见有人不排队当然不满。我忍不住给人家道歉说,“对不起,对不起,我们是领导……。”假装领导那么容易?旁边有人眼毒,一针见血说:“一看就不是领导……。” xouBBb=
vl!o^_70(
正在中国古代石桥的模型中穿行,耳边流水潺潺。总设计潘公凯忽然无声无息出现在我们前排座位上。我惊问:“咦?你从哪里‘游’过来的?” /eBcPu"[Vb
<O41M\,
他指旁边假山石中一扇小门说:“那里。” 5Z(q|nn7P
aI;fNy/K
我问:“你在干吗?” _7R
6%^
"^ aSONz
他说:“在给演员弄衣服。” y#P_ }Kfo
np\*r|U
原来这些在假石桥上表演的演员们到底穿什么样的衣服,一直到今天早上才定下来,这些衣服只来得及裁,没来得及缝,匆忙上场只好用大头针别上……。我问:“怎么这么狼狈?他告诉我,领导认为园区运营应该早演练,早发现问题,所以今天原定内部交流改成真人进园区,所有20万张“演练”票免费发放。我看手里门票,确实赫然写着“综合演练”。只有他这个国家馆总设计总策划到最后还蒙在鼓里,和我一样昨天从北京赶来,今天一早在世博园入口处被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吓一大跳。 >_# A*B|
1wE`kbC<
原定参加交流的领导和专家此时不知去向。我心暗喜,总设计总策划潘公凯不管讲什么,岂不是都能成为独家“来自国家馆的内部消息”? #^_7i)=~
^U^K\rq 1u
&Z}}9dd
XM3~]
“我们一直在改,一直在改。” Q>xp 90&.n
中国馆又称国家馆。在这个红色斗拱样建筑中如何呈现“城市,使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到潘公凯接手的时候已经“吵”了两年半多。原先的创作团队是由头几名入选方案的设计者和他们的团队组成。大家都是顶极艺术家,说出来的都是“最专家”意见。各自的入选方案千差万别,思路纷繁,怎么磨合?怎么统一?眼看开幕日期临近,再吵下去黄瓜菜都凉了。大家想到中央美院,在北京奥运时有上好表现,且是全中国最“艺术”学院。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只好临危受命,拿到两张聘书,一张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陈总策划。另一张是总设计。他说:“我上任第一件事是拿到厚厚一摞文案,是2年多时间里他们几十次开会讨论的完全不同的意见。” /GO((v+J
|}: D_TX
潘公凯没时间看那些“吵架”记录,他必须根据现场条件,在最短时间里拿出设计方案。 -^*8D(j*
=y^g*9}_
他说,我们觉得讲中国城市发展,要讲其中的智慧。要讲智慧得分两块。一块是古代的历史智慧,另一块是最近30年城市发展的现代智慧。 +jN)$Y3Ya
dj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