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交錯的羅馬﹐不設防的城市 (2)
本來是上午到羅馬﹐下午就可以遊玩﹐但種種原因使我們浪費了半天。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們卻要在余下的短短兩天內看完這麼多的名勝古蹟﹐
幾乎是沒什麼可能﹐只能走馬觀花地看重點了。
睡了一宿好覺﹐打開窗子﹐一陣清風迎面吹來﹐真涼啊﹗
天湛藍湛藍的﹐雖然已經接近8點﹐外面還像清晨一樣﹐
初昇的太陽把大地和天空隔開﹐輪廓分明﹐是一個清爽的好天氣。
我們匆忙到餐廳吃了早餐﹐搭上metro﹐開始了我們的第一天正式觀光。
今天的第一站是梵帝岡﹐那是個參觀重點﹐要把最充沛的體力消耗在那裡。
近年來﹐羅馬的名聲不太好。說起她﹐最常出現的字眼就是‘偷’﹐
羅馬的扒手﹐和羅馬的名勝古蹟等比例地出現在人們的言談之中。
太多的負面傳聞包圍著我﹐使我幾乎變成了驚弓之鳥﹐
在我的頭腦中﹐似乎羅馬人只有兩種﹐男小偷和女小偷﹐
出街的時候﹐心情著實很緊張。
每當有人靠近我們﹐我就會本能地抱緊背囊﹐
同時還不時地提醒勞工和兒子﹐弄得他們不勝其煩。
但這種緊張局面只持續了幾個小時﹐
我的注意力就被羅馬的多姿多彩給吸去了﹐戒心也隨之而鬆懈下來。
像很多大都市一樣﹐羅馬的車很多。
但和大都市這個稱呼不相稱的是﹐羅馬的車實在是很遜色。
我對車沒有研究﹐但我猜想﹐羅馬的車一定是本地造﹐
在其他地方找不到這種奇形怪狀。
車很短﹐好像是按照我們常規的轎車長度﹐車頭車尾各斬下一截﹐
而且形狀也不太講究﹐有的像豬鼻子﹐有的像圓麵包﹐醜陋得很。
不僅車狀難看﹐車身也布滿了灰土﹐這在香港是絕對看不到的﹐
不是說汽車是男人的老婆嗎﹖這樣也能出來見人﹖
可能是古城的長年熏陶﹐使羅馬人已經放棄了追隨時尚﹐
也可能是羅馬的街道狹窄不適合長車行走﹐
總之﹐他們就是我行我素地堅持著自己的那一套。
請看圖片底部羅馬的汽車
和車相反的是﹐羅馬人的衣著很時髦﹐
也可能因為世界是跟在他們的後面走﹐所以界定為他們時髦。
但他們的時尚不像是刻意打扮出來的﹐而是漫不經心地展現出來﹐是骨子裡散發出來的時尚。
從人們的穿著也很難辨認出季節﹐
同樣的天氣﹐有人穿皮夾克帶頸巾﹐有人卻穿連衣裙或短褲﹐
無論男人女人﹐穿皮夾克的都多過穿套裝﹐
少了幾分端莊﹐多了幾分野性
由此﹐既反映了羅馬人的隨性﹐也可想像到羅馬天氣的不可捉摸。
下了地鐵﹐不必尋找﹐只要隨著人流﹐就會來到梵帝岡城。
梵帝岡的面積細小﹐據說只相當于北京故宮的五分之三﹐
但其宗教影響力卻實在是不容忽視。
進入梵帝岡的聖彼得廣場﹐要先排隊安全檢查﹐像機場一樣﹐
可能因為世界上的恐怖襲擊太猖狂﹐梵帝岡也不能不小心起來。
這裡對衣著也有限制﹐短褲和背心不能進內,
几对被隔在外面的游客,失望之情全写在脸上,大家以后去时要小心。
說梵帝岡廣場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廣場﹐沒人會否認。
這個廣場是由貝爾尼尼設計的﹐據說也是他最得意的作品﹐歷時十年完工。
廣場呈橢圓形﹐迎面看見的是天主教最大的教堂------聖彼得教堂。
教堂的兩側﹐由圓柱撐起的迴廊呈環抱式向兩邊伸展開來﹐
似在張開懷抱擁抱著前來的朝聖者﹐柱子共370多根。
迴廊的頂部邊緣排列著140尊聖人的塑像﹐都是聖經上的人物﹐
各個身高3米以上﹐姿態不一﹐栩栩如生﹐
其中只有少數是貝爾尼尼親手雕塑﹐其餘都是他的弟子們完成的。
廣場的中央是一座方形尖塔﹐建造者不詳。
這座方碑並不是廣場的原始設計﹐是後來的教宗又添上的精彩一筆﹐
整個方碑是從埃及搬來﹐據說原地是一個廢墟﹐
古埃及和古羅馬的文化就這麼和諧地融匯在一起了。
方塔的兩側是兩個噴泉﹐高約14米﹐(很奇怪我怎麼沒有拍下來)。
右邊噴泉的建造者叫馬德爾諾﹐左邊的是貝爾尼尼﹐
前者于1613年建成﹐後者是1675年再仿造的﹐
看來好像是先有噴泉﹐之後才有迴廊。
廣場正面﹐也就是教堂的中央陽臺﹐是馬德爾諾設計的﹐
連聘請者保羅五世波蓋塞的名字和頭銜都刻在上面。
在這裡﹐有一個‘祝福陽臺’ ﹐是宣佈每位教宗當選的地方﹐
新教宗在這裡做首次宗座祝福。
事有湊巧﹐那天﹐剛巧廣場有一個活動﹐所以進場的保安才這麼嚴密。
大教堂被封鎖﹐不許入內。打聽之下﹐說是要有一個‘奧典’(音譯) ﹐
我以為自己英文差﹐聽不懂﹐讓兒子又去問﹐結果一樣﹐
本想留下來觀看﹐但無奈時間有限﹐只好先去了下一個景點。
回來之後﹐果然人山人海﹐教宗在台上講話﹐
說的什麼我們也不懂﹐只見到人們興奮又誠摯的神情﹐
離得太遠﹐根本看不清教宗﹐反而看大銀幕更清楚。
有資料說廣場可以容納10萬人﹐有說可以容納20萬﹐
無論怎樣﹐從照片裡看到人和建筑的比例相差之大﹐就可以想象到廣場的巨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