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中国古代六大著名的婆媳关系[ZT]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06-04-29   

中国古代六大著名的婆媳关系[ZT]

作者:项目标准化
来源:搜狐> 婆媳关系

我的两位网友一直要我写点东西。这就是忙碌的一点小结果了。在文章的开始,感谢她们。

                      ————题记

你生活在城市么?你是丈夫的妻子么?你是妻子的丈夫么?你是孩子的母亲么?你是婆婆的媳妇么?你是媳妇的婆婆么?还是你即将成为这种种角色之一?

在不少儿媳眼里,婆婆是一种超级无敌怪兽,具有各种伤害与反扑的能力,恨不能把地球安全置之死地;而在相同数量的婆婆心里,儿媳却是一个闯进自己漂亮果园大摘果子,吃完了还要撒野的孙猴子。这个世界分别给了婆媳以不同的眼镜,让她们按照自己的怨恨塑造出各自的假想敌。她们开战,争执,歇斯底里,让彼此都失去理智,山河为之变色,日月为之失光,并把这种冤家关系千古流传至今。

  一 孔雀东南飞

——刘兰芝与焦母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这个故事的流传,似乎不用我再叙述。

  爱情,厌恶,分离,死亡。

  死亡成全了爱情的永恒。


  婆媳关系,自古就一言难尽,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之所以能以劳燕分飞的悲剧流传千年,就因为有了焦母这个恶婆婆。为什么把普通甚至是很好的女人分别放在婆婆与媳妇的位置上,世间就几千年都无法消掩婆媳关系这种你死我活的拚却和至死都不能释怀的悲屈呢?

  女主人公刘兰芝美丽、聪明、勤劳,知书达礼。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随着故事的展开,这种印象不断得到充实和加强。如“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表现了她出众的美丽,下文里写县令、太守纷纷派人到她家求亲也从侧面表现了她的美貌远近皆知。又如“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等,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她向焦母辞行时,虽然对焦母不无怨言,可最后还是说“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与小姑子告别时,则说“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温柔的话语里,见出她的善良、懂礼。

  兰芝忠于爱情,不为荣华所动。仲卿送她回家,两人告别时,她自比“纫如丝”的“蒲苇”,将仲卿比作“无转移”的磐石,以此表白她忠于爱情的心意,后来她确实做到了。回到娘家后,县令、太守两家先后来求亲,都不能令她动心。最后在拒婚不成的情况下,以死捍卫了她与仲卿的爱情。

  同时,兰芝身上还有很可贵的一点,就是不卑不亢,头脑清醒,行动坚决。诗前小序里说她“为仲卿母所遣”,而诗歌的一开头写她主动提出离开焦家。当然,她不会无缘无故地让焦母将她“遣”回娘家,很可能是焦母长期的百般挑剔,让她认识到焦母根本不喜欢自己,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会博得她的欢心,甚或是焦母近来脾气愈加坏,已经向兰芝暗示或明说她不愿再让她做儿媳妇。可是,从诗歌一开头兰芝向焦仲卿提出请求的话语看来,完全是她不堪忍受焦母的无理指责而主动要求回娘家的口吻。这是长期忍让、顺从后的爆发,她的话里有委屈、不满,又坚决有力,毫无伪饰。后来焦母也对仲卿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虽然焦母对兰芝的评价不免是偏颇之词,但也透露出兰芝确实不是低眉顺眼、任人摆布的小媳妇。兰芝向焦母作别时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同样让读者隐隐体会到兰芝不是一个标准的封建时代儿媳妇的形象。后来面对兄长的逼嫁,兰芝更进一步表现出清醒、坚决而不露声色的性格特征。

  《孔雀东南飞》的作者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

  儒家思想逐渐显露出它的反人性、反感性的一面,封建伦理道德思想正日渐束缚和禁锢人心,显示出它吃人的丑恶嘴脸。《孔雀东南飞》中婆母的虐待(顺从公婆是对中国妇女最基本的要求),焦仲卿对他母亲的消极顺从(顺从父母是对中国男子最基本的要求)和在这种顺从中表现出来的对其妻被弃命运的某种程度的漠然,母家兄长的推诿敷衍(中国女性没有继承父母财产的权利,女子被休或嫁不出是自己父兄的耻辱)等等,都表明这不仅仅是焦仲卿妻个人的悲剧命运的反映,更是中国妇女在中国社会关系中的悲剧地位的反映。


延伸阅读

  
孔雀东南飞



  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鸡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维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记。”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

  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阿女含泪答:“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言!”

  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史,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不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缕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阿母谓阿女:“适得府郡书,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久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府吏再拜还,长叹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 此贴被卡拉在04-29-2006 12:59重新编辑 ]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Ling1984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8楼  发表于: 2006-05-02   
婆媳問題千年難解   幸好時代漸漸開明進步 棒打鴛鴦 虐媳(婆)致死事件 比起古代少些
然而 這無解難題 在現今社會可用距離減低傷害 小家庭的結構 值得仿效
父母可住離子女近些 卻不要執意與子女同住

有一大前提 經濟能力要足夠 這就得自求多福了   男兒女兒均當自強
renée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7楼  发表于: 2006-04-29   
如此历史,又如此现实,一代一代地重演着......
一半是冰水,一半是火柴
一手臭牌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6楼  发表于: 2006-04-29   
还是恶婆婆多些。

谢谢卡拉,了解了不少历史真相,特别是同治皇帝一节。
一手臭牌打遍天下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5楼  发表于: 2006-04-29   
  六 金墉城的婆媳故事
                    ——-杨太后与贾皇后


  前面香消玉陨的都是媳妇,那么,没有悲惨的婆婆吗?   有。   我们来看这一对婆婆媳妇。

  婆婆:杨芷 (晋武帝皇后)
  媳妇:贾南风 (晋惠帝皇后)

  晋武帝司马炎的发妻杨艳临死时 恳求司马炎在她死后立其族妹杨芷为皇后。毕竟是结发夫妻,感情深厚,司马炎在杨艳死后果然立杨芷为后。这杨芷年轻貌美,“婉嫕有妇德,美暎椒房”,司马炎对她十分宠爱。杨芷生了一个儿子,不到两岁就夭折了,此后她再也没有生育。杨芷倒是个美人胚子,而且贤良温婉,不过不分好坏人。一次司马炎得知太子妃贾南风害死了一个怀上太子骨肉的宫女,他大发雷霆,决定废掉太子妃。善良的杨芷出言相劝,贾南风保住了太子妃的位置,但却怀疑是杨芷告密因而与杨芷结下仇怨。司马炎死后司马衷即位,是为惠帝。

  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是开国元老贾充之女,年龄大司马衷2岁,又矮又黑,凶狠多诈,也企图操纵晋惠帝以把持朝政。贾后秘密派人跟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联络。楚王司马玮从荆州带兵进了洛阳。贾后有了支持,在291年三月指使人让晋惠帝下诏书,宣称杨骏谋反,洛阳全城戒严,要楚王司马玮领军守皇宫,围杨骏府第。杀了太后杨芷的父亲辅政杨骏,灭了杨氏三族。

  出于“仁道”,特旨保全杨太后母亲庞氏的性命,命她们母女同住,以示恩典。实际上这是准备一网打尽。果然,过不多久,贾皇后便向杨芷母女下了毒手。贾南风指使爪牙修书进奏,说杨太后飞箭系书信,募勇效命,图谋社稷,这是大罪,理当废太后为庶人,囚禁于金墉城。

  贾皇后将这一奏章下交大臣廷议。大臣们刚经大乱,死里逃生,血腥味依旧飘散在殿中,谁敢认真?太后杨芷便被废为庶人。接着,又有奏章送达御案,说杨骏谋反,家属理当斩首;杨骏妻子庞氏之所以保全性命,是为了安慰太后,如今太后已废为庶人,太后不复存在,庞氏理当问斩,以正王法。贾南风郑重其事,又将此奏交大臣廷议。大臣自然附和。俯首听命的惠帝下诏,将庞氏斩首。

  金墉城一片宁静,但肃瑟之气笼罩着全城。城中宽大的院落兵士密布,年迈体弱的庞氏便是在宽大院落的临时刑场上被处死。庞氏没经历过这些,早已昏死过去。太后杨芷呼天喊地,苦苦求情。圣旨如山倒,行刑官和刽子手只能执行。杨芷情急之中,割下一绺头发,跪在地上,自称小妾,求贾皇后饶了她的母亲。哀求没有用,庞氏依旧被处死。金墉城中只剩下心如死灰、哭告无门的太后杨芷。全家被斩,三族尽除,母亲在她亲眼目睹下惨遭杀戮,杨芷奄奄一息。

  废为庶人后,侍候太后杨芷的侍从尽数撤走,杨芷生活自理。自小就娇生惯养、入宫后养尊处优的太后杨芷如何能生活自理!何况饮食日差,渐渐断绝了饮食?杨芷便就这样活活饿死于金墉城中。



  贾南风怕杨芷的阴魂向晋武帝诉冤,把杨太后面朝下埋葬,并放了符咒、药物等镇压。阴间告状,命埋葬杨芷时,将她脸朝下放入棺中,棺材上还放上压鬼魂的符书、灵物。

  好在天道有还,贾南风最后也在关押杨太后的金墉城被毒死。

延伸阅读:

中华野史镜鉴

西晋历史

 ★★★★★★★★★★★★★★★★★★★★★★★★★★★★
 
  这六个著名的婆媳妇故事都讲完了。

  死去的不仅仅是人,还有人性。

  悲剧总是以正义力量的失败和善良人物的毁灭来引起人们心灵的恐惧、震撼、悲哀、同情和崇敬,唤起人们对邪恶、不义与神秘的强制力量的痛恨、憎恶、厌弃,并油然而生改造与重建的激情。

  如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生命是有限的,而追求不朽。悲剧在将人生中最残酷的一面呈示给我们,引起我们惊悚的时候,更激发我们对美好的生活的追求。当我们具体感受悲剧之美的时候,无不给我们这种具体切实的体验。
[ 此贴被卡拉在04-29-2006 13:12重新编辑 ]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地下室  发表于: 2006-04-29   
五。 珍妃井
        ——末世的爱情与亲情



  提到珍妃井,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位于外东路的最北端,是参观故宫的最后一站。

  珍妃是光绪皇帝的爱妃,生于光绪二年(1876),是礼部左侍郎长叙的女儿。光绪十四年(1889)选秀女,珍妃和她姐姐同时应选入宫。光绪十九岁...由于珍妃年轻貌美,性情活泼,为人聪颖伶俐,特别是在政治上同情并支持光绪皇帝变法行动。珍妃,镶红旗,满洲,他他拉氏,生于光绪二年二月初三,为礼部左侍郎长叙之女。光绪十四年(1888年)10月初五慈禧太后选定其弟,副都统桂祥的女儿叶赫那拉氏为光绪帝之后,同时封珍妃与她的姐姐瑾妃为嫔,时瑾嫔15岁,珍嫔13岁。光绪二十年,两人同时晋封为妃。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将珍妃囚禁在北三所寿药房中.吃的是下人的饭,平常不能与人说话,逢年过节,慈禧太后还要打发太监来训斥她,就这样,珍妃在此生活了三年。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就在慈禧太后协光绪帝逃跑的前一天,她将珍妃传到颐和轩,她对珍妃说洋人就要打进来了,珍妃万一受辱会丢尽皇家颜面,带珍妃逃走又不方便,珍妃据理力争要求皇帝留守京师,慈禧恼羞成怒,吩咐人将珍妃投入井中。珍妃一路高喊“皇帝,来世再报您的恩德吧”,被推入位于慈宁宫后贞顺门的井中淹死。当时,珍妃年仅25岁。

  珍妃死后第二年,慈禧由西安返回北京。将珍妃尸体捞上来,葬在了内务府的茔地。慈禧太后死后,珍妃的姐姐谨妃于民国二年,将珍妃的陵墓由内务府迁到了光绪帝的崇陵旁.珍妃不光生前逢难,死后也不得安生,她的坟墓在若干年后遭到盗掘。

  延伸阅读:

  1 高阳:《母子君臣》《胭脂井》    
  2 电影:《夜盗珍妃墓》
  3 金易先生的《宫女谈往录》,记录了慈禧太后贴身宫女荣子的晚年追忆,似更富参考价值。

  据荣子说,珍妃之死是在慈禧逃跑的前一日:

  那一天下午,我和往常一样,陪侍在寝宫里,背靠寝宫的西墙坐在金砖的地上。……突然,老太后坐起来了,撩开帐子。平常撩帐子的事是侍女干的,今天很意外,吓了我一跳。我赶紧拍暗号,招呼其它的人。老太后匆匆洗完脸,烟也没吸,一杯奉上的冰镇菠萝也没吃,一声没吩咐,迳自走出了乐寿堂,就往北走。我匆忙地跟着。我心里有点发毛,急忙暗地里去通知小娟子(慈禧的另一贴身宫女)。小娟子也跑来了,我们跟随太后走到西廊子中间,老太后说:“你们不用伺候。”这是老太后午睡醒来的第一句话。我们眼看着老太后自个往北走,快下台阶的时候,见有个太监请跪安,和老太后说话。这个太监陪着老太后走,他背向我们,瞧着老太后单身进了颐和轩。

  农历七月的天气,午后闷热闷热的。大约有半个多时辰,老太后由颐和轩出来了,铁青的脸皮,一句话也不说。我们是在廊子上迎老太后回来的。

  其实,就在这一天,这个时候,这个地点,老太后赐死了珍妃。她让人把珍妃推到颐和轩后边井里去了。荣子的这段回忆,清楚地显示了西太后在处死珍妃这件事上,是考虑许久的,不是一时性起,而是蓄意谋杀。

  荣子还转述了太监二总管崔玉贵亲口告诉她处死珍妃的情节。崔玉贵说,14日午膳的时候,慈禧命他传旨,要在未正时刻在颐和轩召见珍妃。他是与颐和轩管事太监王德环一起去传旨的。珍妃穿着淡青色的绸子长旗袍,脚着墨绿色缎鞋,头上两把头摘去了两边的络子。到了颐和轩,太后已坐在那里了。轩里空落落的,一个宫女也没有,安静得连一根针掉地上都能听得出来。

  太后直截了当地说:洋人要打进城里来了,外头乱糟糟的,谁也保不定怎么样,万一受到了污辱,那就丢尽了皇家的脸,也对不起列祖列宗。

  珍妃愣了一下,说:我明白,不会给祖宗丢人。

  太后说:你年轻,容易惹事!我们要避一避,带你走不方便。

  珍妃说:您可以避一避,可以留皇上坐镇京师,维持大局。

  这句话戳到太后的要害,她马上把脸一翻,大声呵斥:你死到临头,还敢胡说。

  珍妃说:我没有该死的罪!

  太后说:不管你有罪没罪,也得死!

  珍妃说:我要见皇上一面,皇上没让我死!

  太后说:皇上也救不了你。把她扔到井里头去,来人哪!

  这时,崔玉贵和王德环连揪带推,把珍妃推到贞顺门内的井里。珍妃最后大声喊道:皇上,来世再报恩啦!

  多么惨烈的诀别。多么卑鄙的宫廷阴谋。而珍妃的临终话语,又显示出这个在冷宫中关了两年的青年女子,是何等的刚烈。对于国事,珍妃显然是有自己见解的。最简单地说来,宫外是中国农民的传统宗教对基督教势力广泛渗透入侵造成农村社会动荡变迁做出的直接反抗;宫内是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及上层保守势力试图废黜光绪帝位。而废帝,又遭到驻京外交团的反对,上层政治需要借用底层民众的街头政治力量。在这两种需求以扭曲的形式相结合,而将北京折腾得天翻地覆没有方向的当口,珍妃力主皇帝留京,主持大局,焉能不踩住太后的痛脚?
[ 此贴被卡拉在04-29-2006 13:06重新编辑 ]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地板  发表于: 2006-04-29   
四 无才是德?
          ——道光孝全成皇后之死


  1820年,嘉庆次子旻宁即位,是为道光帝。道光的嫡福晋钮祜禄氏在他即位两年前便已经病逝,只是被追封为孝穆成皇后。继嫡福晋佟佳氏于1822年立为皇后,在大清国江河日下之际,也只做了11年的皇后便病逝,谥为孝慎成皇后。



  道光的第三位皇后,也是钮祜禄氏,一般称为小钮祜禄氏皇后。道光初年,小钮祜禄氏才13岁便因为道光皇帝的下诏求选而入宫,而此时道光皇帝已经39岁,比她足足大了26岁。这位皇后是二等侍卫颐龄之女,幼时随父亲上任江南而成长在苏州,江南的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深深地陶冶了她,养成了江南女子的纤巧秀慧。她 曾仿世俗所谓七巧板者,斫木片若干方,排成‘六合同春’四字,以为宫中新年玩具。因生长苏州之故,亦可想见其在“明慧”以外,还有江南女儿的温柔,这与旗下格格的开朗爽健是大异其趣的,此所以独蒙帝眷。还因为才、智、貌样样全优,被赐予“全”字的封号,先后被封为全嫔、全妃、全贵妃。道光十一年(1831)年,她生下了后即位为咸丰的皇四子奕詝,于是更得宠幸。1833年,孝慎成皇后去世,全贵妃晋升为皇贵妃,统摄六宫事。第二年,她被封为皇后,此时,她也不过27岁。

  可是,在封建社会里,作一个皇后作一个女人,要求的是妇德,并不需要什么聪明什么才华,年轻的皇后并不知道这一点。1836年,是孝和睿皇太后的六十大寿。道光皇帝亲制皇太后六旬寿颁十章。道光生母早死,而其人得以在热河期间没有找到遗诏的情况下 ,正是这位皇后大义为重,下了一道懿旨力挺非自己所生的皇次子(道光)登上皇位,当时有资格竞争皇位置的有四个皇子,其中皇三子、皇四子均为孝和太后亲生子)。所以道光非常感激孝敬这位太后。虽然这位嫡母只比道光皇帝大6岁,却极尽孝道。甚至于道光三十年太后去世,道光自己也在病中,却坚持住进苫帐中为其守孝,结果染上风寒,于太后逝后一个多月一命呜呼了。一味讲究“仁”、“孝”赔上了自己性命。
  而后孝全皇后被逼而死也和孝和太后有着密切的关系。

  孝全皇后,向来冰雪聪明,诗词歌赋,无一不能。她为了讨皇太后欢心,填词制诗,写成“恭和御诗十章”献上。可皇太后并不领情,还告戒道光,“皇后敏慧过人,未免可惜。妇女以德为重,德厚方能载福,若仗着一点才艺,恐非福相。”此话传到皇后耳里,从此太后与皇后之间渐生嫌隙。

  1839年,皇后喝了皇太后赐的一瓶酒后暴毙,死时,才33岁,谥为孝全成皇后。 当年十一月葬入龙泉峪地宫。经过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累次上谥,谥号全称为:孝全慈敬宽仁端悫安惠诚敏符天笃圣成皇后。


延伸阅读

  清宫词(一)

  “蕙质兰心并世无,垂髫曾记住姑苏,谱成六合同春字,绝胜璇玑织锦图。

  清宫词(二)

  如意多因少小怜,蚁杯鸩毒兆当筵,温成贵宠伤盘水,天语亲褒有孝全。

  原注:“孝全皇后由皇贵妃摄六宫事,旋正中宫,数年暴崩,事多隐秘。其时孝和太后尚在,家法森严,宣宗亦不敢违命也,故特谥之曰:‘全’。宣宗既痛孝全之逝,遂不立他妃嫔之子而立文宗,以其为孝全所出,且于诸子中年龄较长。” 孝全成皇后暴崩一事多有隐秘,还有奕詝母亲早逝给大行皇帝留下太多的遗憾,选中奕詝也是对孝全成皇后在天之灵的一种告慰吧。
[ 此贴被卡拉在04-29-2006 13:05重新编辑 ]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板凳  发表于: 2006-04-29   
三:婆婆,你见不得我们好么?
      ——同治与嘉顺皇后的故事


  隋文帝说:“吾贵为天子,不得自由!”其言也哀,其声可悲。世人都想做皇帝,却不知人在其位,难当其身。
 
  同治皇后阿鲁特氏“雍容端雅”,“美而有德”,且文才好。她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宦的家族,隶属于蒙古正蓝旗。她的祖父赛尚阿在嘉庆年间中举,曾为大学士,并曾任道光年间兵部尚书兼刑部尚书,可谓权倾一时。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赛尚阿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入广西镇压太平军。但太平军攻势凌厉,从广西一直打到湖南,赛尚阿由此被革职。父亲崇绮在道光二十八年即中举,因受祖父株连,亦被免掉工部主事的职位。 同治三年崇绮重新参加科举考试,居然夺得一甲一名的状元头衔皇后幼年在家,崇绮亲自授课,读书聪颖,十行俱下,“后幼读书,知大义,端静婉肃,内外称贤。及正位六宫,每闻谏阻,自奉俭约,时手一编”。她被册为皇后,同治帝很喜爱她,也很敬重她.



  据记载,同治帝选皇后的时候,慈禧看中了侍郎凤秀家的闺女,凤女“艳绝侪辈”,但是“举止殊轻佻”;同治帝和东太后慈安却都看中了清朝唯一的“蒙古状元”崇绮之女阿鲁特氏。崇女长得相貌平常,可“雍容端雅”。最后,斗争的结果是他得到了自己喜欢的女人,但同时必须得搭配一个他不喜欢的女人。阿鲁特氏为皇后,凤秀女封为慧妃。事情没有由此而结束,慈禧太后一直耿耿于怀,看见婚后同治与皇后“伉俪綦笃”,这就更加激起了满腔的不快。 一个三十八岁的女人,守了十二年孤枕岁月。漫长的日子中,她再没有近距离接触任何异性。身边的儿子,无疑就是她生命的全部。她本就因儿子择妻不合己意而生闷气,如今发现竟不似往日之稚朴爱慕,只与新妇缠绵厮守,不由得生出几分不合时宜的嫉妒。故谕示载淳:慧妃贤明淑德,儿宜多加体贴;皇后年少,礼节未娴,儿不应太过耽迷,误了政事。一条冷酷的家规,毫不保留地显露了慈禧对阿鲁特氏的反感,这对仍然沉醉在新婚燕尔的小俩夫妻无异蓖钒艉取?

  这位天子,恋既不易,离又不能,可谓正处于恋离两难之困境。青葱岁月,却过着尴尬苦难的夫妻生活:想与喜欢的女人相宿,可母后不准;和自己讨厌的女人同床,自己却又不愿意。帝后之间的政治斗争被引申到了床上。无可奈何的他的反抗之举,就是干脆卷起铺盖终年独宿乾清宫,后来还有“可怜天子出天花”的说法。同治终于病染沉疴,弱不能支。翁同龢日记云:十一月二十三日,“晤太医李竹轩、庄某于内务府坐处,据云:脉息皆弱而无力,腰间肿处,两孔皆流脓,亦流腥水,而根盘甚大,渐流向背,外溃则口甚大,内溃则不可言,意甚为难。”

  在皇帝死前,皇后阿鲁特氏还冒险去看同治,夫妻相怜,其场面令人唏嘘。不料,这相见却不能相伴的夫妻匆忙一见,却促成了永世的分离。阿鲁特氏虽然一再克制自己的情绪,但看到同治的情形,还是忍不住声音哽咽。据《我的前半生》曾记载这事:一天同治病重,皇后前去养心殿探视,被慈禧皇太后知道。慈禧大怒不已,闯入暖阁,“牵后发以出,且痛抶之”,并叫来太监备大杖伺候。据说皇后情急之下说了句:“媳妇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请太后留媳妇的体面!”慈禧怒不可竭,同治被吓昏而去从床上跌落在地。慈禧见状,才未对皇后动刑。可这一惊一吓,也重病的同治又掉了几分魂魄。急传太医入阁请脉,但已牙关紧闭,滴药不进。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帝在皇宫养心殿衔憾而去。

  同治皇帝死后,阿鲁特氏大恸大悲,不思饮食。“今古悲欢终了了,为谁合眼想平生”。干脆吞金自杀,不料获救得生。残酷的皇太后说:“可随大行皇帝去罢!”摆在后妃五凤发簪她面前的只有一死,无论她愿意还是不愿意。阿鲁特氏并不是怕死,但在同治去世后她才知道自己已怀孕,的确像戏词中说的“娘怀儿一个月不知不觉,娘怀儿两个月方知有孕,娘怀儿三个月呕吐恶心”,从同治生天花去世一共是一个月零五天,正处于“不知不觉”之中;当她知道怀孕时虽然已经立了光绪,但她还是想把同治惟一的骨肉生下来,万一是个阿哥,大行皇帝也就有后嗣了;虽然慈禧已经给她断了御膳,但对于处在呕吐恶心状态的阿鲁特氏来说,她倒也无所谓,她相信太后一旦知道自己怀上同治的骨肉,起码也会让她活着把孩子生下来。 但阿鲁特氏想错了,慈禧对于惟一的儿子留下的遗腹子,也同样恨之入骨,惟恐阿鲁特氏生下皇子,名正言顺地当上太后。在阿鲁特氏已经能进食之后,慈禧依然不许给皇后进御膳,阿鲁特氏彻底绝望了,被阎王拒绝吞噬的她又无奈地把人生的惨剧推到了眼前,走上自己别无选择的一条自尽路。

  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同治帝死后75天,年仅二十二岁的皇后阿鲁特氏“遽尔崩逝”, 吐出胸中的最后一口怨恨之气,带着未出世的孩子走了,去与阔别多时的爱人再续九泉之约。

  阿鲁特氏死后被封为“嘉顺皇后”。既然她已经不能对慈禧的垂帘听政构成任何威胁,慈禧也以赏赐一点点哀荣来显示自己的宽宏大量和不计前嫌。 慈禧专门为已故的同治皇后下了两道懿旨,用来表彰她的嘉德懿行。 懿旨当中措辞恳切,似乎真为自己的儿媳选择殉葬而伤怀。 也许只有地下的“嘉顺皇后”最清楚,她的婆婆是一个怎样的女人。

  阿鲁特氏,这个谨守妇德的皇后 即使能够活下来,也绝对斗不过擅长权术的慈禧,虽然她是满腹经纶的状元之女。 阿鲁特氏死后与同治皇帝合葬于惠陵地宫。 在生前,他们的共枕而眠总是受到太后的干扰,如今在另一个世界总可以享受同穴而眠的恬静了.
[ 此贴被卡拉在04-29-2006 13:03重新编辑 ]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沙发  发表于: 2006-04-29   
 二 永失我爱

——钗头凤的故事


  陆游早年娶其表妹唐婉为妻,伉丽相得、情谊甚笃。 然而不知何故,唐婉却不为其姑母(陆游之母)所容,进而逼迫陆游休妻。游不忍绝之,背着母亲另置房舍安排唐婉居住。被母发现,终强令休之。于是,时年二十未几的陆游,第一次品尝到人伦之大变的苦涩。 唐婉后改嫁其同郡宗子赵士程。

  此后数年,陆、唐春日出游,相遇于绍兴禹迹寺南之沈氏园。唐向赵说明缘由后,遣人送酒肴赠陆,以示心意。游怅然良久,题《钗头凤》词于园壁间,这就是《钗头凤》的来历。 沈园相见后不久,唐婉因抑郁成疾与世长辞。

  从史实看,在秦桧专权以前,陆游的大哥二哥已场出仕作官,在秦桧专权以后,陆游却因为志在恢复中原而三试不中,难登仕途,这对于希望光宗耀祖的母亲不啻是五雷轰顶。唐夫人听信堂侄陆仲高的谋划,要为陆游在杭州谋求官职,而陆游却不肯向秦桧低头,矛盾冲突不可调和。而唐琬一心扑在陆游身上,导致婆母迁怒于媳妇,屡责唐琬“放纵丈夫堕于学”,最终成了母子矛盾的替罪羊和封建礼教的牺牲者。

  每个社会有每个社会的特征,我们今天说他们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但我们今天的爱情呢,放的太开了,又时时受到太多的诱惑。分分合合,有几个人能又能真正理解我们所同情的这些爱情呢。终究是要求太多而导致那美丽的爱情之花总是过早的凋谢、枯萎……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站在桥上是无可奈何的进退两难,世俗伦理与随心所欲的纠缠,进,孟婆汤在桥的另一端,前尘忘却,往事随风飘散退,退,无路可退,找不到的彼岸,不想忘却,不愿忘却,也,不能忘却执着选择,前世无望的痴缠,无悔执念,只因为你我的世界,与他人无关。


延伸阅读



  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依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唐婉以泪相和的答词: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长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

  瞒,瞒,瞒。


  沈园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 此贴被卡拉在04-29-2006 13:01重新编辑 ]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3 * 6 = ? 正确答案:1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