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两岸重新发现林语堂的魅力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06-04-04   

两岸重新发现林语堂的魅力

图:林语堂和太太在一起

来源:《亚洲周刊》

提要:《亚洲周刊》最新一期蓝慧/中国大陆重拍台湾十多年前拍过的《京华烟云》,在台湾与大陆都受欢迎,两岸人民重新发现林语堂的魅力。林语堂融合中西文化的智慧,让年轻一代惊艳。他的幽默及生活的艺术,与今天两岸民间社会所追寻的不谋而合。

今年三月二十六日,是世界文坛传奇华人作家林语堂逝世三十周年。而改编林语堂作品的电视剧及林语堂的书,都大受欢迎。此刻,「林语堂」成了两岸民间社会的关键辞。在台湾的奇摩雅虎网站输入「林语堂」三个字,出现一百五十多万笔记录,而在中国大陆的百度网站,则出现六十万笔记录。两岸新一代蓦然回首,发现这位上个世纪的「幽默大师」主张的《生活的艺术》,竟然跟他们今天追寻的「生活的艺术」不谋而合。

对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林语堂提供了鲁迅和胡适之外的选择,林语堂的世界超越了左右意识形态之争,没有感时忧国的沉重,而将生命回归到生活的艺术及趣味上,追寻「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境界。

两岸新一代发现林语堂的轨道,可以从两岸先后改编自林语堂的着名小说《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电视剧谈起。

正在台湾的民视播出、由大陆演员赵薇担纲的《京华烟云》收视率不错,吸引观众「寻根」,重新发现林语堂。《京华烟云》的女主角姚木兰温柔婉约。林语堂生前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这个角色港星赵雅芝曾经演过,而且早在十八年前于台湾的华视播出,也很受欢迎。《京》剧新版本播出,吸引当年影迷重温旧梦,把赵薇演出的《京华烟云》拿来和赵雅芝比较,看谁最像林语堂笔下「最完美的女人」,有些影迷则是和自己的儿女一起观赏新版《京》剧。两个世代因为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而有了新话题。

位于台北市阳明山仰德大道的「林语堂故居」也因应影迷要求,每周日播出十八年前赵雅芝演出的《京华烟云》电视剧,引发网友热烈讨论。新生代网友问:「赵雅芝饰演的京华烟云,当时评价好吗?收视率如何?」有网友立刻回答:「我是赵雅芝迷。我想,还是赵雅芝版较精彩。」不过,也有赵薇影迷表示:「赵薇版《京华烟云》上档前,赵薇曾忐忑不安地说:『不知道是不是能胜过当年的赵雅芝?』,赵薇有这份心,因此,她演得也很好。」

发明首部中文打字机

要不是电视剧《京华烟云》播映,台湾新生代对林语堂愈来愈陌生。网路上有网友询问:「林语堂是何许人?」「林语堂被称作什么大师?」熟知中华文化的网友迅即回答:「林语堂是文学家、旅游家、语言学家,也是发明家。他着作等身,中、英文都很好,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中文打字机、发明会挤出牙膏的牙刷。为了制造中文打字机,林语堂在四零年代投入所有积蓄,可惜因逢中国战乱,未能生产,使他濒临破产。为了中文打字机,林语堂在人生旅程中,散尽家财。」

还有网友更仔细,忙着写道:「林语堂生于民国前二十七年,也就是西元一八九五年,他以英文写作介绍中国文化,驰名国际,中文也很好,饱读诗书。他提倡幽默文学,有「幽默大师」之称。着有《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苏东坡传》等数十部经典作品。一九七六年三月二十六日逝世于香港,四月移灵台北,长眠于台北阳明山故居,享年八十二岁。」

有网友写道:「《京华烟云》一共七十万字,林语堂以纯熟精练的英文,花一年的时间书写完成。秘诀是靠着一根根的烟斗提神激发灵感。」不过,「烟斗神奇,有助灵感」引来少数网友质疑「真的这么灵?」于是,有网友说:「林语堂喜欢新事物,如果他活在今天,知道自己成为网路议题,也许会哈哈大笑,上网来和全球网友讨论。」

兴起读林语堂着作热

在这股林语堂风潮中,「林语堂故居」举办的「读原着学英文」活动,吸引民众参与,倾听台湾前国防部特等编译官卢穗荣授课,研读林语堂以英文写成的《京华烟云》。「林语堂故居」主任蔡佳芳说:「因为民初文人小说连续剧的播映,兴起一股读书热潮。」

《京华烟云》于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出版,是林语堂首部小说,以英文写成,曾获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全书以中国文学名着《红楼梦》为蓝本,描写近代中国变迁的故事,书中透过女主角姚木兰的半生经历,书写姚、曾、牛三代家族的兴衰史和三代人的悲欢离合。林语堂在《京》书前的小引写道:「它不过是一桩故事,说当代的男女,怎样成长并学着相处,怎样爱与憎、争辩与宽恕、痛苦与欢乐,某些生活习惯和思想怎样成形,尤其,在这个『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上,他们怎样调整自己,以适应生活环境。」

林语堂的大女儿林如斯生前曾为《京华烟云》写书评:「《京华烟云》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至于此书写作的因由,林如斯写道:「一九三八年春天,父亲突然想起翻译《红楼梦》,后来再三思虑而感此非其时也,且《红楼梦》与现代中国相离太远,所以,决定写一部小说。初两个月的预备期全是在脑中的,后来开始打算把表格画得整整齐齐的,把每个人的年龄都写了出来。几样重要事件也记下来。」

林如斯生前追忆,林语堂于一九三八年八月在巴黎开始动笔,到一九三九年八月搁笔。「每晨总在案上着作,有时八页,有时两页,有时十五页,而最后一天共写了十九页。」有一天,林语堂写完书中人物「红玉」之死,取出手帕擦擦眼睛而笑道:『古今至文皆血泪所写成』,今流泪,必至文也。」

林如斯评《京华烟云》:「此书的最优点不在于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绘画的巧妙,而是在它的哲学意义……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然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而我乃称叹叫绝也……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格言。」林语堂七十六岁时,林如斯自杀身亡,让他晚年悲伤不已。

在《京华烟云》电视剧影响下,林语堂故居吸引许多游人前往凭吊,重温他学贯中西的传奇历史,领略他当年自况的名言:「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人们在林语堂的书房「有不为斋」驻足,重炙大师风范,体会他一生的坚持:「我始终没有写过一行讨好权贵或博得他们欢心的文字。」

游客之中,有一些是大陆来台观光的民众,他们特别安排行程,走访林语堂故居。「林语堂」这三个字在中国大陆曾经是「禁忌」。一九三零年代,林语堂曾与鲁迅以及左翼文人论战,一九四九年之后,他的名字一度在大陆消失了。不过,一九七零年代末,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学界和出版界开始重新发现林语堂。

于是,在多重因素中,林语堂又成为两岸热门的名字。除了林语堂在阳明山的故居吸引中外人士探访,故居的网站(www.linyutang. org.tw)也有许多网友点阅。

林语堂生前写作《生活的艺术》一书时,曾提到「一本古书使读者在心灵上和长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对,当他读下去时,他便会想像到这位古作家是怎样的形态和怎样的一种人,孟子和大史家司马迁都表示这个意见。」这段话现在体现在林语堂身上,恰到好处。

除了《京华烟云》之外,这位「幽默大师」留下的「幽默话语」也成为林语堂在台湾新生代心中驻足的因素。网友们探讨《京》的同时,也传播了林语堂的两个着名笑话:有一次,林语堂参加某院校的毕业典礼,很多人发表长篇大论,轮到林语堂讲话时,已经十一点半了。林语堂站起来说:「演说要像迷你裙,愈短愈好。」全场哄堂大笑。

另一段名言是他在巴西爱格利港的一个集会上说的:「最理想的万国生活便是住英国的房子,用美国的水管设备,雇中国的厨师,娶日本太太,交法国的女朋友。」这些「老笑话」透过网路流传,有了新生命,让林语堂再度受到新新人类注意。

林语堂故居主任蔡佳芳表示:「自一九七六年三月林语堂先生辞世,家属尊重其遗愿,归葬现址。数年后,林夫人廖翠凤将先生的房舍及物品捐赠政府。一九八五年五月以『林语堂先生纪念图书馆』对外开放,一九九零年三月台北市政府决定将图书馆移拨文化局主管。」蔡佳芳说:「其后,台北市文化局以委外招标的方式,由佛光人文学院经营,以活化古迹,加深其人文广度,让隐遁山林的文学重现踪迹。林语堂故居于二零零二年三月二十六日开馆,成为结合参观、艺文讲座、餐饮休憩的多元化空间,完整呈现了林语堂先生的格调思想、发明创意、生活态度与文学成就。二零零五年十月一日改由东吴大学接手。以研究为指标,活络林语堂学。」

虽然,「林语堂故居」成为台北市的重要景点,不过,当年担任台北市文化局长的龙应台为了林语堂故居,曾被部份台湾政坛人士责怪。龙应台于二零零五年五月应北京《中国青年报》邀请,撰写《你不能不知道的台湾──观连宋访大陆有感》一文,即提到这件往事:「为国学大师钱穆和林语堂修葺故居时,我被怒骂质问:「钱林两人都是中国人,不是台湾人,不可以用台湾人的钱去修中国人的房子!」

龙应台为林语堂受责


为林语堂而被骂的详情,龙应台于二零零四年五月在香港《明报》发表《向核心价值迈进,超越台湾》一文中写得更详细:「一九九五年九月,以政务官的身份我站在台北市议会接受质询,晴天霹雳而来的不是质询,而是指控:『你,不是台湾人!』当我修复地层下陷的林语堂、钱穆故居时,隆隆的指责是:『林语堂、钱穆都是中国人,不是台湾人;你为什么修他们的房子!』当我试图将二二八纪念馆以公开竞标的方式寻找经营者时,我必须忍受被指为『文化杀手』,『外省文化局长在消灭台湾本土文化!』而时不时,一张匿名的传真信会交到我手上:『中国人,滚回去!』」

林语堂于一九五八年第一次到台湾,一九六六年决定定居台北,度过晚年。他在阳明山的房子是当时国民党政府送给他的,由林语堂亲自设计。整座房子以白墙蓝瓦中国四合院的架构,结合西班牙的设计,兼具现代感与古典美。林语堂曾经形容这座宅院「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

对于居所,林语堂说:「我要一个自己的书房,可以安心工作。」林语堂把书房命名为「有不为斋」,他为此写了一篇文章,「直接引起我这个斋名的是一个一八九八年时的维新党人康有为。既是「有为」,那么另一方面一定有「有不为」。当然一切相反的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在基本上,康有为与我也十分相符,虽然我们所论很不一样。」林语堂有哪些「不为」的事呢?他自己写道:「我憎恶强力,从不骑墙,也不翻斤斗,无论是身体的、精神的或政治的,我连看风头也不会……」

林语堂对于住处的想法是:「我想,一个人的房间,应有几分零乱,七分庄严中带三分随便,住起来才舒服。」晚饭后,他最喜欢坐在桌旁的藤椅上,含着烟斗,远眺观音山和淡水河。他在一篇文章里写到:「黄昏时候,工作完。看前山慢慢沉入夜色的朦里,下面天母(注:台北市北投区天母)灯光闪烁,清风徐来,若有所思,若无所思,不亦快哉!」

台湾有林语堂故居,中国大陆也有「林语堂纪念馆」。该馆位于福建漳州西郊的五里沙,林语堂的父母在此长眠。零一年,芗城区、天宝镇和当地村民投资一百六十多万元人民币,建成林语堂纪念馆。林语堂的二女儿林太乙于零二年三月在台湾参加了林语堂故居重新揭幕后,即飞往漳州五里沙的林语堂纪念馆,为林语堂塑像揭幕。

林语堂育有三女,长女林如斯于林语堂七十六岁时,自绝身亡。晚年丧女是林语堂夫妇一大打击。林语堂次女林太乙承继林语堂的文采,出任《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辑,并着有《林语堂传》、《林家次女》、《金盘街》等名作。林太乙于一九九二年七月五日逝世,享年七十七岁。

林太乙生前写作的《林语堂传》中写道:「我生长在一个很特别的家庭,父母亲是个性完全相反的人,一个是出身闽南乡山中乐观成性的穷牧师的儿子,一个是厦门鼓浪屿严肃的钱庄老板的女儿。我一直想把他们那不寻常的婚姻故事写出来。」倜傥不群的林语堂认为,一部字典在手,什么学问都可以自修。「一个人只要肯自修,什么事都难不倒」,林语堂即以他特殊的教育方式,任由林太乙自由发挥。

三女儿喜欢旅行

林语堂的三女林相如是一位科学家,偏爱理科。林相如今年七十多岁了,住在美国。她像林语堂一样,喜欢旅行。亚洲周刊和林相如连络时,她正计画前往欧洲。林相如于二零零一年台北林语堂故居开放时曾返台。谈起父亲,林相如在当时的座谈会上表示:「一九七四年,父亲身体状况日渐不佳,与母亲搬到香港与我同住。我常陪他们逛街。有一天,我突然问他:『人活在世上有什么意思?』他马上说:『我认为生活的目的是要真正享受人生。』」

林语堂对饮食特别讲究,林相如追忆:「在台湾的几年,是他一生最愉快的日子。因为台湾的食物很合他胃口,比如说用早晨刚从山上砍下来的笋尖煮的鲜汤;或是新鲜的蛤蜊汤。他尤其喜观吃西瓜,常故意做大快朵颐状,任凭汁液从嘴角滴落。他说,这样才过瘾。」

饮食与文学之美

为了研究林语堂的饮食与文学,林语堂故居与东吴大学文学创作研究室将于今年四月到六月举办周末艺文讲座,由名师授课,剖析林语堂的饮食味觉与文艺心理。接下来也将举办系列讲座,今年十月还计画举办国际研讨会,邀请学者专家发表论文,探讨林语堂在文史哲方面的贡献。

「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优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这段林语堂生前写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的话语,也许正是他长眠台北阳明山仰德大道居所的心情。


林语堂小档案

林语堂(1895~1976),福建省龙溪(漳州)县人,谱名「和乐」。父亲林至诚牧师,母亲杨顺命女士,有兄弟六人,姊姊二人。曾获上海圣约翰大学学士学位、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学位、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是一位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旅游家、发明家于一身的全球知名学者。

林语堂十七岁入上海知名英文学校圣约翰大学,在预备学校奠定英语基础,改名玉堂。二十一岁与厦门富商廖悦发之女廖翠凤订亲。二十五岁于上海与廖翠凤女士结婚。二十八岁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再度获胡适资助。进入以语言学驰名的莱比锡大学攻读博士,研究中国音韵学。二十九岁以论文《古代中国语音学》获语言学博士学位。其后,任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兼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讲师,开始署名语堂发表文章。

一九二四年五月将英文的Humor译为「幽默」,为「幽默」一词出现之始。一九三二年起,他先后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三本杂志,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编写范围与态度,提倡幽默文学。《论语》的成功,使先生得到「幽默大师」的美称。

一九四七年,林语堂发明「明快中文打字机」,一九五二年获美国专利。一九五四年,出任新加坡南洋大学首任校长。一九六六年返台定居,一九七二年,《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出版,一九七五年,小说《京华烟云》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作品。

着有《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朱门》、《老子的智慧》、《苏东坡传》等经典名着。

一九七六年三月廿六日病逝香港,四月移灵台北,四月一日,一部圣经伴随林语堂遗体,安葬于故居后园,享年八十二岁。挚友钱穆题字碑上。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我的话》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吾国吾民》

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乾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一夕话》

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苏东坡传》

作家的笔正如鞋匠的锥,越用越锐利,到后来竟可以尖如缝衣之针。但他的观念的范围则必日渐广博,犹如一个人的登山观景,爬得越高,所望见者越远。──《生活的艺术》

艺术应该是一种讽刺文学,对我们麻木了的情感、死气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种警告。它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真挚。──《生活的艺术》

……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 ──《生活的艺术》

一个女子最美丽的时候是在她立在摇篮的面前的时候;最恳切最庄严的时候是在她怀抱婴儿或搀着四五岁小孩行走的时候;最快乐的时候则如我所看见的一幅西洋画像中一般,是在拥抱一个婴儿睡在枕上逗弄的时候。──《生活的艺术》

凡是谈到真理的人,都反而损害了它;凡是企图证明它的人,都反而伤残歪曲了它;凡是替它加上一个标识和定出一个思想派别的人,都反而杀害了它:而凡是自称为信仰它的人,都埋葬了它。所以一个真理,等到被竖立成为一个系统时,它已死了三次,并被埋葬了三次了。──《生活的艺术》

那些有能力的人、聪明的人、有野心的人、傲慢的人,同时,也就是最懦弱而糊涂的人,缺乏幽默家的勇气、深刻和机巧。他们永远在处理琐碎的事情。他们并不知那些心思较旷达的幽默家更能应付伟大的事情。 ──《生活的艺术》

一个学者是像一只吐出所吃的食物以饲小鸟的老鹰;一个思想家则像一条蚕,他所吐的不是桑叶而是丝。──《生活的艺术》
图片:1128932939002.jpg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tulip 离线
级别: 营长
显示用户信息 
5楼  发表于: 2006-04-07   
一直就很敬仰林语堂。

沈从文的文章也很喜欢。

写围城的那一位就更不用说了。
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不管生活怎样,开开心心过每一天......
多余 离线
级别: 师长
显示用户信息 
地下室  发表于: 2006-04-07   
谢卡拉! 准备复习老先生的文章啦。:))
renée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地板  发表于: 2006-04-04   
卡拉编了这么丰富的资料在这里。
一半是冰水,一半是火柴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板凳  发表于: 2006-04-04   
幽默大师林语堂与妻子的相处之道
李健生/文
来源:人民日报

廖翠凤女士喜欢谈论家事,回忆过去,检讨生活,所以幽默大师林语堂最能博得太太欢心的表现,便是坐在椅子里,不看书报,只抽着烟斗,也不要有任何声音,静静地听她说话。如果太太在生气,连话也不说一句,保持沉默。倘若真的吵架了,也是吵过就算了,他的绝招是“少说一句,比多说一句好;有一个人不说,那就更好了。”他认为夫妻吵嘴,无非是意见不同,在气头上多说一句都是废话,徒然增添摩擦,毫无益处。这当然是幽默大师善于运用幽默来“调和阴阳”了,所谓“调和阴阳”,这是他发表过的一篇演词题目。他说:“有句话可以告诉先生们,怎样做个好丈夫?就是太太在喜欢的时候,你跟着她喜欢,可是太太生气的时候,你不要跟她生气。”

廖女士最忌讳别人说她胖,最喜欢人家赞美她又尖又挺直的鼻子;所以大师每逢太太不开心的时候,就去捏她的鼻子,太太自然就会笑起来了。大师有时在饭后会帮忙洗碗碟,不过太太对丈夫在厨房里的大动作,和打碎碗碟的声浪,既惊且怕,但念及丈夫体贴的心意,就由他去表演了。


大师和一般懂得体贴太太的丈夫一样,对女人爱穿着打扮的方面,表现得毫不吝啬;他知道太太讲究穿鞋,每次经过鞋店,总是鼓励太太进去选购,自己则带着孩子打发时间。而太太也在必要的时候,提醒丈夫文章“别写太长,太长了,人家不爱看的。”


大师曾经说过:“只有苦中作乐的回忆,才是最甜蜜的回忆。”他们即使穷得没有钱去看一场电影,也可以去图书馆借回一叠书,俩人守住一盏灯相对夜读,其乐不改。所以大师亦说,穷并不等于“苦”,他从来没有“苦”的感觉;世俗所谓的“贫穷夫妻百事哀”的逻辑,完全被他推翻了。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沙发  发表于: 2006-04-04   
专访林语堂的甥媳、乾女儿兼秘书张陈守荆
来源:《亚洲周刊》

提要:《亚洲周刊》最新一期蓝慧/张陈守荆是林语堂晚年在台湾的秘书,随侍在侧,弥补林语堂晚年大女儿林如斯自杀之痛。她说,林语堂爱吃零食,工作到累时总爱翻冰箱。林语堂很爱他太太,说自己很有福气。

张陈守荆今年七十多岁了,她是林语堂生前在台湾的秘书,也是甥媳、乾女儿,跟随林语堂十多年,曾和林语堂一起编字典,也为他回信。在林语堂逝世三十周年前夕,张陈守荆回忆一代大师林语堂,她说:「林先生很纯真,很厚道,他的一生可说是多采多姿。」

张陈女士最难忘的是,和林语堂一起编字典,她对亚洲周刊表示:「其实,林先生在大陆当教授时,整本字典就有腹稿了。只是,因为战乱未能完成。后来,香港中文大学邀请他编字典。这对他来说,很容易。因为整本字典本来就在他肚子里了。经过时光的沉淀,他编起来更好、更多、更精。」

担任林语堂的秘书十多年,张陈守荆说:「林先生有个原则,一封信不超过三行,打电话连络事情,不超过两分钟。他认为,简短,说重点就好。」「林先生胃口很好,特别爱吃润饼卷、爱吃零食。以前,我们一起工作,每当做得很累的时候,他就说:『我们去翻冰箱,看看有什么可以吃的。』那表情,那语言都顽皮得像个孩子。」

「林先生爱喝咖啡,工作累时,他会要我打电话给我先生(林语堂的外甥),大家一起到山下的统一饭店喝咖啡。有时,他半夜也起来喝咖啡,我们担心他喝了咖啡睡不着,他笑说:『我不喝咖啡睡不着』。」

张陈守荆记得很深刻:「林先生很懂得吃,他的太太很会烧菜。有一回,他太太和女儿太乙一起下厨,分别做同一道菜。菜分别上桌,他一尝就知道那一盘是太太做的,那一盘是女儿烹调的。」而林语堂生前也说:「人世间如果有任何事,值得我们慎重其事的不是宗教也不是学问而是吃。」

去闻林语堂的烟味

张陈守荆为林语堂工作时,才三十多岁,当时林语堂已七十多岁了。张陈守荆回忆:「那时,我很惶恐。我在厦门大学读的是中文,面对博学的林先生,总觉得自己学问不够。林先生却不这么认为,他总让我信心十足。熟悉语言的他每天拨时间教我英文、德文,让我受益匪浅。」

「林先生写作时,都是翘着腿,刁着烟斗。有时并不是真正吸烟,但仍要刁着烟斗,吸一口就放下,拿笔书写方才的灵思。」对于做学问的道理,张陈守荆说:「有时,来访者请教林先生学问之道,他直言:『你们不要读书,你们要去教授家闻烟味,就会很有学问。』这句幽默的话语让听者都笑了,其实,林先生的意思是,求学之道要常和教授相处,从身教中学习。」

「晚年的他依然很像孩童,很纯真,非常平易近人。有一次,他在阳明山的房子进行整修,工人忙着粉刷,整理花园。为了让工人解渴,我们买了汽水,倒在玻璃杯里,方便工人饮用。工人喝了一些,继续做工,剩下的就随手放在庭院里的大理石桌上。林先生从外面回来,看到那一桌剩下的汽水,就拿起来喝。我告诉他:『那是工人喝剩的。』他回答:『我才不相信世界上有那么多细菌。』接着,他把其他杯剩下的,也拿起来喝掉。」

爱与农人谈天说笑

「林先生欣赏每个人,提拔每个人。他觉得每个人都有优点。有时候,他会到阳明山和农人谈天。有一天,他从外散步回来,满脸笑容,直说,方才与种蕃薯的农人聊天,好愉快。有时候家里来了访客,即使面对名人或大官,他累了,真想睡时,会直言:『现在,我想睡了。请你回去吧。』」

张陈守荆说:「林先生很爱太太,总是说太太是绝世美人,说自己很有福气,娶得这么好的太太。有一回,他说:『我是一个汽球,我太太是一个砖头。如果汽球不是绑在砖头上,早就飞走了。』」林语堂虽然在年少时期曾喜欢一女子,但他与妻子结婚后,白头偕老。林语堂曾写道:「婚姻生活,如渡大海,风波是一定有的。婚姻是叫两个个性不同的人,去共过一种生活。女人的美不是在脸孔上,是在心灵上。等你失败了,她会鼓励你,你遭污陷了,而她会相信你,那时她是真正的美。你看她教养督责女儿,看到她牺牲、温柔、谅解、操持、忍耐,那时,你要称她是安琪儿,也是可以的。」

林先生对三个女儿:如斯,太乙,相如,都同等看待。「林先生的三女儿林相如个性很好。她和林先生一样,很随性。例如饮食方面,即使是路边摊,她也坐下来吃,并不挑剔。平日穿着牛仔裤,衬衫。六十岁时,仍像个孩子。现在,她大约七十岁了。」

「林相如学的是理科,但她也爱文科。相如是科学家,是生物、化学方面的博士。平日喜欢旅行,也像她父亲林语堂一样,喜欢尝美食。前阵子,相如带姐姐林太乙的女儿到北京,让从小在美国成长的下一代体验中国,后来,她们也回到阳明山探访外祖父生前的居所。」

「林先生七十六岁时,大女儿林如斯过世。刚开始,他像所有为人父母一样,十分难过。后来,他的心情渐渐平复。因为,他的两个女儿太乙、相如都很孝顺,他很满足。大女儿逝世一年后,林先生收我为乾女儿。他说:『我有三个女儿,现在丢了一个。你来当我女儿。我又有三个女儿了。』大家的印象是,林博士是文人,其实,林先生晚年曾说:『我应该选理科。』」回想起林语堂的生前事迹,张陈守荆对亚洲周刊表示:「林先生一生写作、发明,他最大的梦想是编字典和做中文打字机。编字典的事完成了,只可惜中文打字机需要很大资本,后来没有圆梦。」

张陈守荆是虔诚的基督徒,除了定期做礼拜,参加教会唱诗班和相关聚会,也在台北的基督教会当义工。张陈守荆说,「林先生信奉基督。但他常说:『圣经里说,坏人要下地狱。我觉得,只要一个人有妈妈的爱,不会下地狱的。』林先生说,上帝叫人彼此相爱,爱自己爱家人。他认为,这份爱应扩充为:爱国家,爱社会,进而爱邻国,那么,世界就不会有战争了。」

张陈守荆说,担任林语堂秘书十七年,受到林语堂的人生观以及言行所影响,她真是受益匪浅。「林先生爱妻子,以『让』为秘诀。」张陈守荆也深爱丈夫,育有三个孩子,也信奉基督教。她说:「我从林先生身上学到很多!」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3 * 6 = ? 正确答案:1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