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2006,还有谁听莫扎特
鹏飞 离线
级别: 军长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06-01-12   

2006,还有谁听莫扎特

来源: 新京报(北京)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3岁开始弹钢琴,5岁开始谱钢琴小品;7岁开始巡回演出;十几岁的时候开始写歌剧、交响曲;为伟大的皇亲国戚们演奏;接受专家们的测试;进行音乐学习的同时,在父亲(兼启蒙老师兼保姆)孜孜不倦的指导下,孜孜不可能不倦地学习着拉丁语、意大利语、法语等等等等,甚至,还教育过年轻的贝多芬。

  他就是莫扎特。

  1月27日,莫扎特的2006年,他满250岁,从这天起,全世界都将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在此时细细回顾这位不到36岁就早逝的音乐家的生平,却令人伤心。放眼当今世界,每一位音乐孩童背后,都站有跟莫扎特那位严酷的父亲持同样育儿观点的家长,天才也是修炼来的,朗朗的爹爹就说过,不打不成材。经过父亲的千锤百炼之后成才的莫扎特,人们都说,他的作品中洋溢着无与伦比的优美、欢乐———犹如幸福。不幸的是,莫扎特的姐姐批评这个天才弟弟“对一切实际事物表现出明显的无知”,同时代的莫扎特的朋友评价他“从来不曾幸福”。

  的确,莫扎特没有童年,决不富裕,谋生不顺,缺乏爱情,淡漠亲情,病魔缠身。

  常有教材说莫扎特用音乐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向往,实在莫名。莫扎特不关心除了音乐以外的一切、甚至连法国大革命也不能惊动他的神经。看看《魔笛》,这部歌剧在我所受的音乐教育记忆中,中心思想总是跟“莫扎特的乌托邦理想”脱不了关系,譬如表达了法国大革命背景下自由平等博爱云云。

  我能听到看到的只是一个情节发展并不怎么合逻辑、充满童稚的音乐神话故事。

  对于莫扎特来说,虽然永远没有机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孩子,但是在他的音乐中,成为另一种“孩子”。在他的歌剧中,无论是最终被小鬼头拉进地狱的唐·璜,还是成功保住美貌未婚妻的费加罗,都有一种跳跃的脉动若隐若现,似乎是一个永远嘴角上扬的孩子的笑容,个人感觉,大概也算一种自我补偿吧。

  听莫扎特,不是吟诵福音的巴赫,不是阐释命运的贝多芬,他只是包罗万象地、忠实地传达乐音,并且无论走过高山还是幽谷,荆棘还是花丛,必然会终止于充满胜利感的涅槃重生,作品字里句间经常蹦出的高低音符,或者特别的音色,都是潜藏的躁动的灵魂,随时跃出水面,昭示愉快作为上帝之爱,永远存在。

  记得多年前曾有一个著名的“莫扎特效应”,大致是说有几个不靠谱的美国心理学家发表论文,说给人听一定时间的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协奏曲后,这些人做智力测试的空间推理能力分数提高了。这么牛的发现当然上了《纽约时报》,“莫扎特效应”顿时风起云涌,不仅成为胎教首选,孩子们从早到晚也一律生活在莫扎特的音乐背景中。

  想象一下,早餐:A大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午餐:小步舞曲;晚餐:降E大调第39号交响曲第一乐章,去洗手间,大概可以用上费加罗的咏叹调……呵呵,这本来就已经很好笑,至于一度的牧场给奶牛听,园丁给植物听,就走火入魔啦。

  今年是“莫扎特年”,我们当然能看到古典主义热潮,估计莫扎特CD将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体面摆设,莫扎特作品演奏会也会人满为患。对此,周杰伦大概也在后悔自己的专辑怎么不叫做《十一月的莫扎特》。

  只是,莫扎特的2006还有谁在听呢?
[ 此贴被鹏飞在2006-01-12 07:36重新编辑 ]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人嗳,仁爱,忍捱,刃挨~~~
鹏飞 离线
级别: 军长

显示用户信息 
板凳  发表于: 2006-01-27   
Friday 27th January 2006
Today
 

Celebrating Mozart
 
 

250 years of genius
图片:mozart_wt_l_1.jpg
人嗳,仁爱,忍捱,刃挨~~~
鹏飞 离线
级别: 军长

显示用户信息 
沙发  发表于: 2006-01-12   
g小调第40交响曲
请欣赏:

下载: http://www.ziqiang.net/jpa/gd/mzt/40/1.wma

人嗳,仁爱,忍捱,刃挨~~~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3 * 6 = ? 正确答案:1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