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当代孝子张尚昀感动中国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05-08-02   

当代孝子张尚昀感动中国

图:张尚昀在照料妈妈

来源:大河报


引子:

(2005年5月,许昌市襄城县湛北乡姜庄村;同年7月,郑州—长春—襄城)


2005年5月3日,像往年麦收前的春季一样,襄城县湛北乡组织的第二次群众度春荒情况普查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在这个乡的姜庄村,工作人员偶然听到一对母子,刚刚回村里老房子居住,生活很困难。这家家徒四壁,屋顶看得见天光,23岁的儿子张尚昀正在悉心照料躺在床上的病母张桂梅。

事实让乡干部们震惊:5年来,张尚昀一边求学,一边打工养母,给母亲治病。一个当代大学生背母打工求学的感人至深的故事,由此传开……


7月初,记者在郑州、赴长春、去许昌、到襄城,采访张尚昀母子,并寻访张尚昀的老师、同学、工友、邻居……

采访的过程就是一个心灵洗礼的历程。几度折服,几度哽咽;几度震撼,几度落泪。

一个感天动地的“当代孝子”,真实而鲜活地站在了我们面前。


那个只有一棵白菜的春节

(2000年寒假,襄城县文明街)

2000年农历腊月二十三的早晨,襄城县长途车站。从车上下来一个身材瘦高学生模样的青年,他脸上挂着返家的喜悦和急切,背着背包急匆匆地走着。

这个青年名叫张尚昀,在2000年的高考中,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长春税务学院。一放寒假,他就迫不及待地回家——母亲在县城一条偏僻的小街文明街赁房居住。

尚昀和妈的感情非常深,一学期没见妈了,在学校的新鲜事儿,大城市人们的生活,以及许许多多的心里话,尚昀想和妈说说。

这是个贫寒之家,妈辛辛苦苦在湛北乡畜牧站上班,每月只有200多元工资,要给尚昀寄钱,还养着年届九旬的尚昀的姥姥。尚昀希望,自己的返家,能给这个贫苦之家带来许多喜庆!

走进家门,尚昀一下子呆住了:

想象中欢天喜地迎接他的妈妈,正病蔫蔫地歪斜在床上;姥姥也劳累过度萎在床上昏睡。

“妈,你咋了?”尚昀惊叫着。

妈醒过来,看到日思夜想的儿子,泪一下下来了:“昀啊,妈病了,早就病了,不想让你知道耽误你学习……”母子俩和尚昀姥姥三人抱头痛哭。

妈妈的病是一种重度脑部残疾!

妈的日常工作是下乡搞动物检疫。2000年10月,遭遇车祸而骨折、脑出血,虽经抢救挽回了生命,但花完了自己积蓄的几百元和亲戚、单位拿的1000余元后,就再也无力继续救治,只好拖着半瘫的身体在家里卧病。

这是一个无比凄凉?惶的春节。

再过几天就要过年了,当时家里没有一点钱,吃的东西只有挂在墙上的一棵白菜。

那些个夜里,尚昀总是失眠。他是个坚强的人,可那段时间他总背着妈妈流泪。

(张尚昀:“那个寒假印象可深。这个家以后可咋整?除夕的时候,外面是万家灯火,我家却很凄凉。以后妈怎么办?我怎么办?这个家怎么办?还能上学吗?这些问题折磨着我,我总是背着妈一个人悄悄抹泪。不想上学了,可骨子里怎么会不想呢?!想想我才刚上了一学期的大学啊!又看看这个家,我不能太自私啊!我不断提醒自己,坚强,坚强!邻居送来了米和菜,我舀米下锅的时候,发现米里放着5块钱,我一辈子都忘不了那5块钱……”)


有妈就有家

(1982年~2000年,襄城县湛北乡姜庄村—县城)

尚昀记事的时候,妈就是这个家的顶梁柱。姥爷姥姥只有妈这个独女。妈上到初中就辍学了,但特别喜欢看书,这在农村很少见,她是喜欢书里那些个道理。到了嫁人的年龄,招了个上门女婿。尚昀出生18天,父亲就因为这个家老人多、负担重,离开了。1981年,妈接了从乡畜牧站退休的姥爷的班,从此成为一家的主心骨。

家里没有青壮劳力,妈还是一个住在姥爷家的女人,遇到各种困难在所难免;

家里只有姥姥分的二亩地,姥爷退休后每月只领25元钱,老人开的小药铺,对没钱买药的乡亲经常不收费,不落钱;

家里的老人很多,姥爷兄弟五个,大伯和五叔都无子女,都靠尚昀妈照顾。

上有老,下有小,妈把全身心都贡献给了这个家。为了让老人放心,她曾双膝跪地向父亲哭着发誓:“爹,我以后决不嫁人离开这个家!我要为您二老养老送终,要好好带孩子,让他成器!”

岁月如梭,20年了,妈从来就没想过给自己再找一个家……

尚昀对妈的感情,用一句话形容就是:“有妈就有家,‘家’的概念,是和妈连在一起的。”

(张尚昀:“几岁的时候,总是一大早就起来,妈妈骑车走,我在后边撵着妈的车子,直到看不见她才回来。晚上妈下班总很晚,几乎每天傍晚,姥爷都带着我一起去接妈。有时候能一直走到十里外的公路下。有一次,天想下雨,我和姥爷拿了伞就往外跑。走出好远还没遇见妈,天黑了,雨大了,我们在雨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 一个响雷吓得我钻到姥爷怀里,雷电把杨树枝都打断了。快到公路才遇到妈,把伞给她,她已经浑身湿透了……只有过年的时候,我和姥姥、姥爷才能等着妈拿点肉回来开开荤。”)

日子虽然清寒,却很幸福,因为家里有浓浓的亲情,而浓浓的亲情才使这个有些残破的家,成其为真正的家。尚昀从小就深深地感受着这骨肉亲情,孝心、爱心、责任感已化入他的血脉。

妈妈养家的艰辛,尚昀永志难忘!1986年后,妈被安排搞检疫,她早上5点就起来,跑村串乡到各个屠宰点去例行检疫和收费,忙活一天很晚才能回到家里。 1997年家搬到县城,从县城到湛北乡的距离是20公里,她要5点多就及时赶到那些很早就营业的屠宰点去,一天竟奔波近百里路!至今,湛北乡的一些乡干部都还记得,当时总看到一个搞检疫的瘦瘦的妇女,“骑车在乡间土路上东跑西跑的”。

尚昀考上大学,妈高兴极了,儿子有出息了,妈感到自己所有的付出都值得。这个当时每月只有二三百元工资、月月出满勤的乡畜牧站女检疫员,破例请假出了趟远门,陪儿子到长春报到。尚昀记得报到交费时的一幕:妈把报名费缝在一侧裤腰上,取钱时感到难为情,便让儿子遮住自己,费了很大事才取出钱。人家交的钱在点钞机上“哗哗哗”地响,而妈交上去的是皱巴巴的票子, 收费员只好一张张手工清点。报了名,妈怕晚上住宿花钱没敢停留,当日就坐火车回家了。

买了站票、站在火车车厢里仍沉浸在幸福中的母亲,万万没料到,一场巨大的灾难在列车的目的地等待着她。

母亲哪,难道你就是苦难的化身吗?


擦干泪,去打工

(2001年~2003年,襄城-长春-郑州-襄城)

尚昀不想走!他怎么能丢下重病的妈去长春呢?!他呆在家里为妈做饭洗衣,端屎端尿。

“昀啊,你得上学,家里有你姥姥。”妈催了他无数次,他就是不听。

好心的邻居陈德生把他叫去:“孩子,上学出来才有出息,才能给你妈看病,让你妈过好日子。你放心走吧,这么多街坊邻居,能看着你妈过不下去吗?”

“叔,我不放心我妈啊!”

20多天过去了。直到有一天,妈绝望地骂他:“你这个不听话的逆子啊!你就这么呆在家里吗?你不去读书,成不了才,你不孝啊!”

尚昀哭了。“妈,我走,我去上学!”第二天,他背起行囊,带着邻居们凑的钱登上了北上的火车。

回到长春,再也不可能每月有一百块钱,像上学期那样,带着母亲的温情如期而至。他开始打工。像许多贫困大学生一样,他开头找的工作是家教。第一份家教是给一个初三学生辅导物理。每小时给10块钱,周日去一次,两个月才挣100块钱。

(张尚昀:“照这样下去,自己也养活不了自己,何况养活妈和姥姥?那时经常在操场上发呆,想以后的路该怎么走?想啊,想啊……思考的结果是:正常在校上课,根本不可能养活自己一家人,更别说挺到毕业了。没人知道我多热爱我的教室、我的课堂。但只有破釜沉舟了。出去打工!”)

他已别无选择!他必须像一个打工者那样生活,必须像一个来到陌生城市的农民工那样抓住任何生存的机会。他还没有毕业,就不得不去面对本来不该那么早就面对的社会。事实证明,这真是一个更大的、更复杂也更深刻、更艰辛也更有收获、更无奇不有的“课堂”。

2001年暑假,尚昀兼了4份家教,上午两份,下午、晚上各一份。最远的两份家教地点相距一个多小时公交车程,他根本来不及吃晚饭。

(张尚昀大学同学、中国贸促会长春分会工作人员谢军:“他越来越不在学校住,夜里床上空荡荡的。据说是在家教的人家住。他这个人非常有人缘,话不多,乐于助人,跟任何人都相处得很好。跟他在一起会感到很踏实。”)

干家教实在辛苦。尤其是2002年春节前的冬天,为能多带点钱回家,他每天坚持不吃早饭步行前往目的地。有一个家教对象在五环体育馆附近,距学校足足10里路。正是大雪天,雪一落地不一会儿就冻成了冰,走在厚厚的冰道上,又冷又饿,一不留神还摔跤,一路上不知摔了多少次跤。

收获不小!那时每月能挣二三百块,省着花一月能给家里寄50块,夹在信封里寄,够妈和姥姥在县城里生活一个月了。在信里他这么写:“妈,我一切都好,也能正常上课。勿念。”

妈在回信里说:“妈在家里撑得住,你可得安心读书!”

家教收入低,尚昀必须找其他工作。记得第一次搞推销时,来到一户五楼人家门前,想敲门又不敢敲,心脏“怦怦”地跳,只好跑到四楼,但又不舍得放弃,就又上来。反反复复。到了第五次,他鼓足勇气敲响了房门,户主开门时问“干什么”,他却红着脸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我敲错门了……”然后飞快地跑下了楼。

无数的磨炼让人成熟,抹去了青年学子面对社会的胆怯、忐忑、爱面子、“放不下”等心理,他渐渐“放开了”。

(张尚昀:“只要你怀着诚心,对人以诚相待,付出总能得到回报,真心换真心呀。”)

他成了一名合格的“打工者”,什么活都愿干,几乎什么都能干。在2003年春季家里领到县里每月100元的民政救济款之前,他凭双手的劳动所得养活了一家人。每学期的最后一个月,他在学校集中上课和复习,加上平时一有空就自学,他不仅像正常上学的同学那样考过了一门门功课,而且取得了比较优异的成绩——在班里的40多名同学中第一个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第一批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在前6个学期中,有5个学期凭学习成绩拿到了奖学金。


妈妈的孩子在天涯

(2003年~2004年3月,长春-襄城-郑州-许昌-石家庄-唐山-沈阳,襄城县文明街)

2003年3月,张尚昀一辈子含辛茹苦的姥姥去世了。妈想到姥姥就哭,脑撞伤继发的癫痫犯得更加频繁。

尚昀此前基本上在长春打工,现在要常回家看母亲,并带母亲治病,就在郑州及一些周边城市打工。在郑州,他在饭店里洗过盘子、卖过菜。在许昌,他在一家煤矿干过财会。在石家庄和唐山,他主要是干搬运这样的体力活。

他印象最b深的是这么一件事儿。那是在石家庄,一天夜里他在搬运工呆的地方守活儿,一天都没守到一宗活儿,一整天也没吃饭。等到下半夜有个老板来叫人拉沙,他兴奋地和几个民工一直干到天亮。本来说好报酬是30块,老板看尚昀太瘦弱,动了恻隐之心,给他多加了10块。尚昀高兴极了,第一次“奢侈”地去饭铺买了碗热面条吃,这碗面条甭提有多香!

妈妈的孩子在远方,妈妈在家艰难度日。从1997年到县城,这个家曾搬过10多次。有时是嫌房租贵,有时是屋子给雨水泡塌了。2000年到2003年底,尚昀妈把家安在文明街上。这条小街民风淳朴,好心的邻居们给了尚昀妈巨大的帮助。

(邻居潘梅英大娘:“她刚强着呢。2002年她家从居委会北的小院搬到了10号院,搬来的头两个月,谁给她东西她都原封不动地退回。除非实在迫不得已,她从来不收。尚昀也是个好孩子,不时回来看他妈,孩子在外挣俩钱几乎都给他妈看病了。在家的时候,这孩子那是手不离书!”)

俗话说,“人必自助而后天助之”。尚昀母子身上所体现出的孝心、自立精神和善良的人性,强烈地感染着邻居们,使大家钦佩!这样的娘俩,咱们不帮谁帮!

开“文明小吃店”的陈德民等邻居经常给躺在床上的尚昀妈送饭送菜。居委会北边的邻居张秀兰,看到尚昀妈渐渐不能自理,特意送了100块钱。2005年的大年初三,60多岁的潘梅英大娘和老伴赵留义大爷,带着10棵大白菜、豆腐干、饼干去看望她。潘大娘正月十三又去看望,把口袋里仅有的50块钱掏出40块给尚昀妈留下。而潘大娘家子女下岗,自身的生活负担也很重。

文明街地处低洼,雨稍大点就家家积水。而尚昀妈租的小房子地势更低、积水更严重。一遇到这样的日子,邻居们就纷纷到尚昀家里帮助刮水。

(张桂梅:“没有这样的好心人,我现在都不知道在哪儿了!”)

2003年春,县民政部门了解到尚昀家的情况,简化手续,为他们办理了低保,每月补贴100元。这笔钱真是雪中送炭!

2003年8月一个雨天,县农行一位姓赵的信贷人员,穿着雨鞋踏着街道上横流的积水走进10号院。刚进屋子他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地下是淹到小腿肚的水,砖垫起来的床板上躺着病人,水上漂浮着锅碗瓢勺。床上的妇女挣扎着坐起来。

“同志,我知道你是来收3年前的助学贷款的,那3000块,我儿子回来就还上……”

小赵含着两眼热泪,扭头跑出去,到街上买了一碗胡辣汤、一笼水煎包,用塑料袋提着送回来。“大姐,你趁热吃吧。我不是来要贷款的,我是来看您的……我再也不来了!”

尚昀妈还有个叫“幸幸”的“女儿”。这个小幸幸身上折射着尚昀一家的朴实厚道、善良无私。幸幸1990年出生,两岁时父母离异,都不要她,尚昀姥爷将她带回家收养。起名字时姥爷沉思道:“这女娃太不幸了。就叫‘幸幸’吧,老天保佑她今后幸福。”

他们给了小幸幸一个真正的家,一个充满温暖和关爱的家。尚昀妈对幸幸就像亲闺女,尚昀对幸幸就像亲哥哥。有什么好吃、好穿的都尽着幸幸。1997年,幸幸该上学了,尽管还要辛辛苦苦供尚昀,尚昀妈还是在襄城四小给孩子交齐学费报了名。

孩子对姨妈(幸幸对尚昀妈的称呼)的依恋之情,胜似亲生女儿。尚昀妈出事后,她守在姨妈身边。为了家里的生活,她在菜市场捡过烂菜叶,还利用假日在街上卖牛奶、冰棒,一声声稚嫩的叫卖,喊得人心痛。

(张桂梅:“幸幸编了几句‘顺口溜’:‘我有个不要我的爸爸,还有个管不了我的妈妈,有个不想要我的亲姨,仔细想想,对我好的还是我生病的姨妈。’每次听孩子念,我就禁不住抱住小幸幸,‘苦命的孩子啊,姨妈好了,还会好好养你。’”)

命运的打击接二连三。“姨妈”非但没好转,病情一下子恶化了。2003年冬天,一个深夜,张桂梅挣扎着下地,一跤摔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

(陈德民:“第二天大家闻讯前去,尚昀妈还躺在地上,身下幸幸给她垫了薄被子,都直责备她。她怕半夜打搅邻居,没让孩子去通知。幸幸抱着她姨妈在又冷又湿的地上睡了一夜。”)


骑上三轮带妈走

(2004年3月~4月,襄城—郑州—北京—唐山—天津)

(襄城县文明街邻居、县交通局退休职工赵留义:“那时尚昀妈头上抽风,嘴都张不开了,我们冲了奶粉也喂不进去。街上一个姓刘的大夫过来扎针,输液,好歹留住了一条命。大家伙儿给大夫50块钱,可人家不要。”)尚昀赶回来,屋子冷得像撂天野地。这又是一个难忘的春节。自己在外打工求学,小幸幸根本无法照料妈了, 怎么办?怎么办?

把妈带在身边!到长春去!自己边打工求学,边带妈看病。许多个不眠之夜后,他做了这个艰难的决定。

此前邻居王玉兰来看望尚昀妈,临走悄悄在尚昀妈兜里塞了500块钱。这500块加上邻居们你10块我20凑的钱,让尚昀带妈走有了些“底气”。

妈几乎无法走路,而且怕火车的咣当声和震动,尚昀产生了一个异乎寻常的想法……

他悄悄买了辆破三轮车。

出发时是3月初的一个大清早。那是个让人心碎的早晨。

13岁的小幸幸拉着姨妈的手,拉着三轮车,在凌晨四点的冷风中跟了好久好久。“回去吧,幸儿,老冷!”姨妈在车上说。“姨妈,你们啥时候回来呀?”幸幸哭着问。谁能回答她?!

骑出很远,尚昀耳朵里还回响着妹妹撕心裂肺的痛哭……

(张尚昀:“骑在路上我老是想起弘一法师的一句话:‘日日做不怕千万件事,日日走不怕千万里路’。还想起我一辈子刚强的姥爷的一句话‘孩子,遇事别麻烦别人,轻易接受别人东西是懦夫。’我这辈子都不能当懦夫。”)

骑啊,想啊。想啊,骑啊……

到了郑州,妈心疼孩子不让骑了。尚昀把车卖了30块钱,到医院给妈抓了药,娘俩坐上火车往前走。妈随时可能犯病,尚昀买的全是短途车票。所到之处他到处打听,求医问药。有时在城市里待一段,尚昀就去打零工,挣到的钱都用来给妈买药、扎针了。在北京,一个同学在医院工作的父亲为他们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使张桂梅的病情有所好转。但一听根治脑部疾病需要数万元,娘俩只好离开。他们又去过天津、唐山,凡是能给妈看病的地方,尚昀都背妈去看。而在那里逗留的其余时间尚昀争分夺秒地打工。

这人间至情大爱,让无情的病魔也退却!从襄城老家出来时,妈几乎不能行走。而一个多月后到了长春,她能慢慢扶着拐杖走动了。虽然累得脱了层皮,但尚昀仍满心欢喜!


长春,常春

(2004年4月~12月,长春)

长春的记忆基调十分温馨,这个寒冷的东北重镇,让张尚昀母子更深切地体会到生存的艰辛,但也让这娘俩体尝到了人间的温暖。

从4月到达长春到12月离开,尚昀和妈几乎什么样的恶劣居住条件都经受过了。

没完工的电信大楼底层的水泥毛坯房里;一汽西端名叫“红星屯”全是“趴趴房”的窝棚区;甚至露宿街头……

长春一汽区域内的锦程大街154栋楼是尚昀母子在长春住过的“最豪华的房间”。出于母亲过冬保暖需要,8月份尚昀找到了这间老宿舍。房屋中介一位女同志听尚昀说他妈妈害着重病而他们没多少钱,出面把每月300元的房租协调至200出头。

记者颇费周折找到了这个“豪华房间”。这是一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盖的老式职工宿舍楼,尚昀租的房子在一楼,和另一户共用一个大门和单元内的厨房,房间有八九平方米,显得很潮湿。我们问如今租住的几个女大学生:“冬天冷吗?”“可冷啦!哪会有不冷的?”心直口快的东北女孩指着屋角细细一根暖气管说。

(邻居、长春一汽退休职工于悦芳:“大伙都说这孩子太好了,太优秀了。每天早上都扶他妈去散步,手里拿着书看。在家里除了照顾他妈就是看书。我们都不知道这孩子是带着他妈出来打工上学的。俩人太俭省了,每天都是白菜萝卜,早上熬一锅米吃一天,也不见人家买过水果、肉。给送过去,总是说有,不要,太自尊了。本来我对河南人有点成见,我在市场里做生意一遇到河南人就免谈,可那母子俩彻底让我改变了看法,我一看到他们就踏实,一点戒备也没有。我还用那孩子的事儿教育我儿子。其实,我们帮助不值一提,是他们感动了我们,也教育了我们!”)

朴实直率的东北人,不看“虚”的,他们被至情至性、刚直自立的河南人感动了。

住同一单元的长春儿童医院退休职工时景春大爷和老伴,常送去蔬菜、做好的饭菜,但娘俩一般都不肯接受。有一次送了些葱,时大爷老两口到女儿家住,回来一看,葱都放坏了,可人家硬是连动也没动。

气归气,时大娘还托在医院上班的儿子给尚昀妈带过不少止痛药。有一次,她看尚昀学习时坐的小矮凳硌屁股,还特意做了个棉垫子送给尚昀。

一直到10月份报考公务员集中复习,尚昀都在外面拼命打工。打工时就带着母亲出门。说起来这很无奈,妈如果一个人在家,就会神志恍惚,焦虑不安,觉得儿子又去很远的地方再也找不到了。而且母亲随时可能犯病。有一次,他把妈留在家里,晚上回家后发现妈不见了,到处找不到,急疯了。这次她是被时大娘找回来的。她在街上柱着拐杖漫无目的地走,寻找儿子,而儿子在四处疯了似的找母亲,母子俩相见,失声而泣。

经过这样的事后,尚昀说啥也不敢让妈一个人在家了。外出的路上,能走的话,为省钱娘俩决不搭车。妈步履蹒跚,得经常背在背上,尤其是过马路时,否则妈就只会在原地打转。回来时,一多半的路途,就只能把疲倦的妈背上走。

(谢军:“10月份,我们班一个毕业的女同学亲眼看到,在人民广场附近尚昀背着他妈,很艰难地走着,当时是夜里10点多了,没公交车。天非常冷,不知道他背着他妈上哪儿。”)

那天夜里,他们的目的地就是锦程大街154栋楼。从长春税务学院到这个地方,地图距离是十几公里,打的起步价5元得需要20元。

尚昀打工一般就把妈放在附近商场、银行等的大厅里,那儿冬暖夏凉。打完工就上那儿接他妈。张桂梅累了,还躺在人家的长椅或沙发上休息。有时工作人员端水过来,让她就着带的东西喝。

他打的最长的一份工,是在华能药业下属的长春慧邦健康咨询中心,任务是推销该企业生产的芪龙胶囊等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物。

(打工同事、原中心市场部员工、现辽源地区经理梁志伟:“去年5月份我俩一起进的公司。我交友看两点,一是要对父母好;二是对朋友好。他都占了。他这人特别倔,从来不接受别人东西。别人给他买雪糕,大热天的,他也不吃。他挺有能力的,业绩那三四个月在我们几十人中都在前三名。”)

2004 年6月的一天,尚昀、梁志伟和几个同事坐283路公交车,到二道区搞推销。在一个车站,一个老大娘拿着老年证上车。承包车的司机把她赶了下去,老人站在车下直哭。尚昀取出一块钱对司机说,“让大娘上来吧,我给她买票。”当时,他身上只有几个钢 儿。这件事给梁志伟留下了深刻印象。

很多学习用书买不起,尚昀抽空去就近的书店看书。联合书城,红旗商场地下书城,人民大街的学人书店,前进大街书店,东北师大校内书店……他介绍起这些书店如数家珍。

(张桂梅:“他一到书店就‘迷’了,在座位上一坐就是半天。10月份他复习功课,总带着我去书店,最多的是红旗商场地下的大书店,我躺在长椅上,他看书,我看他看书,觉得儿子这个时候样子最好看!他能看书看到书店关门。”)

到医院给妈看病,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项目。尚昀在慧邦中心一个月能挣到700块,但后来准备回河南时,竟身无分文。存下的钱都用在了妈的病上。治疗妈的脑病,特效针一针即需要100多块。在长春,尚昀让妈基本上没断过药。

(张尚昀:“不知有多少次去人民医院和医大医院。但多数时候不看病,我要去挂号,妈不让,死拉着我。我们就在挂号大厅里坐一晌。妈说听听周围的脑病患者聊天,她感到不孤单,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多同病相怜的人。”)

尚昀之所以想报考公务员,是想在这个“社会服务员”的岗位上,帮助更多的人,他知道普通人生活的不易。11月30日“上战场”那天,差点误了“大事”。这天全国招收公务员考试举行。他和母亲照例起得很早,但等车等了很长时间,坐车一不留神过了考点东北师大附属中学两站。只有一刻钟就要开考了,尚昀背起妈就往考点跑,两里路他用了10分钟。到了考点不能把妈放在那么冷的街上啊,街对面是个电信局,尚昀想就是不让考试也得把妈安置好。他又背着妈穿过车水马龙的街道,看着妈躺在电信局的椅子上,才放心离开。这次妈得到的照顾好于任何一次,工作人员冲了奶粉给她喝,一听她儿子考公务员,都说有出息,这么孝顺的孩子会考好的。尚昀妈心里别提多高兴。一切预兆都好像特别的好。

果然,两个月后在许昌,尚昀背着妈到网吧查成绩,他在报考河南开封国税系统的1000多名考生中,取得了笔试、面试综合成绩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妈妈眼睛里闪烁着激动的泪花!

儿子孝顺母亲,母亲何尝不心疼儿子!邻居时大娘介绍了一件让她潸然泪下的事。有一次尚昀妈学着走路碰伤了脚,那时天已经很冷,她的左脚几根脚趾都溃烂、感染了。“大妹子,去医院消毒吧,”时大娘说。可为了省钱,尚昀妈硬是自个用剪刀剪去烂肉,用一小瓶5毛钱买的碘酒洒在伤口上,钻心地疼啊!

2004 年中秋节前夕,街上铺天盖地全是月饼广告。妈想吃月饼,一打听,最便宜的也要十几块一斤,舍不得。中秋节这天尚昀没带妈出去,晚上回来,看到桌上放着半块月饼,好奇地问妈哪来的。妈高兴地说:“今天我拐着出去,看到路边月饼减价,我花两块钱买了一个。自己吃了半个,留了半个等你回来吃呢。”尚昀躲在厨房里,望着这半拉月饼,怎么也无法下咽……


拉他一把,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2000年~2005年,长春税务学院)

长春税务学院名气不大。但她以一种匪夷所思的开明方式,培养了一名异常优秀的大学生。

头几个学期,每次开学张尚昀总是晚回校一两个月,在校时间不超过一半。到最后两年,他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打工、为母亲治病上。如果换了其他学校,尚昀的命运就可能是被除名。

(张尚昀:“想想吧,一个学生复习时有时会记一些卡片,塞在上衣口袋里,考试时忘记取出来,被发现的后果是取消学位。每次考试因为这个原因而倒霉的同学都不少。我们学校有多严格吧!学校对我这样好,我真幸运!真感激!”)

当然,除了他品学兼优、各科成绩都考得不错这个主因外,他所在的税务系老师的爱护,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尚昀第二任班主任、系党总支副书记谷连辉:“他的事我知道一点……这个学生绝对不会在外面胡来。公事公办只有劝退。但我们想,拉他一把,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啊。”)

该校每年都将很大一部分学费以贫困助学金的方式,返还学生。通过系里推荐,尚昀自己就好几次领到这笔助学金,总额有数百元。

谷老师和尚昀的同学谢军、李原野(现长春一汽员工、在宿舍里叫“老六”)、张健(班长、宿舍里叫“老二”)等,对张尚昀最深的印象是他从不谈自己的困难,还时常热心地帮助别人。

(张健:“2001年,第二学期,大家知道我们宿舍‘老三’,也就是张尚昀家出事了。我们组织了一次捐款,我把捐的1000多块送给他,谁知他说啥也不要。后来我火了,我说大家看得起你才给你捐款,你是拒绝全班同学的爱心啊。他最后只拿了200块。从那时起他就老惦记着‘欠班里每个同学5块钱’。”)

(李原野:“那时他实在困难,冬天东北多冷,没羽绒服和像样的大衣,穿的是个薄棉袄,根本不顶事儿。脚上的鞋是个单鞋,还老开胶。但他从不和同学提他的困难。他特别聪明,在学校大家常向他请教学习上的问题。谁有求于他他从不推辞。大三时我们班两个女生先后视网膜脱落,大家献爱心捐款,他也踊跃捐款,而且还到医院陪护。”)

尚昀班有个同学,父亲去世对他打击很大,一度消沉。尚昀当时在校,没事总去开导,让他树立生活的信心,帮助这个同学很快走出了心理阴影。

(张尚昀:“那个同学的父亲是个老板,我总觉得他受的磨难并不比我小。他从小娇生惯养没吃过苦,受到的打击比我更剧烈,他更不易承受。”)

谷老师讲了张尚昀两拒系爱心基金的事情。“现在提到这件事儿我还生气呢!”

爱心基金是税务系近千名师生每月每人捐献1元钱建立的(据该校宣传部副部长张建华介绍,全校12个系有7个采取了这种助学方式)。2003年冬天的一天,谷老师把尚昀叫到办公室,把系里决定给他的1000元爱心基金递给他。“谷老师,我打工,不缺钱,系里还有更困难的同学。”尚昀坚决不要。谷老师说,“想通了,你再来找我。”

过了半个月,快放假了,谷老师在教学楼里遇到了尚昀,便招招手,“过来,还能坚持吗?”

“老师,没事儿,还有点钱。”

“多少?”

“一百零几。”

“回家咋办?”

“老师,我打工还能挣些。”

放假时,谷老师又把尚昀找到办公室。尚昀还是不接受。谷老师可真生气了:“像你这么拒绝,是我第一次碰到,而且还拒绝了两次。老师同学有什么恶意吗?”

“没有,老师。从小长辈就教育我不要轻易给人家找麻烦。接受这样的帮助我心里很不安。这钱用到别人身上会更有作用,我打工还能养活自己。”

“你是一个学生,还没能力养这个家啊,再说还有重病的母亲!你要是再拒绝的话,可真伤了老师、同学的心……”

尚昀流着泪接受了。后来,谷老师好几次50元、100元地资助尚昀,还悄悄为尚昀垫交一些他该交的费用。

爱心无处不在,而这,或许是让尚昀“挺住”的最为强大的动力和坚强的心灵支柱!


娘俩的“长征”

(2004年12月~2005年1月,长春-四平-沈阳-锦州-山海关-唐山-天津-郑州-襄城)

2004年长春严寒的冬季降临了。屋子里冷气刺骨。妈的病因摔的那一跤渐渐沉重,想家的念头日益强烈。

12月1日,尚昀背着妈出现在长春火车站。当时他手头只有向同学借的500块钱。

(张健:“他回家前没一点钱了。我给他银行卡上打了500元。回去后他很快就还了,也是打在我卡上。都是老同学了,他这人特较真!”)

买两个人的票到许昌,得460元。这可是妈的救命钱啊!而进站口根本不允许妈一个人上车。尚昀头抵在售票厅的柱子上,默默站了很久。

——一个念头涌上他的脑际。但他担心妈啊。谁知妈竟一口答应了:“昀啊,咱们还是留着钱,花在刀刃上吧!”

火车站总是有运货的三轮车要处理。他托一个卖报的小贩花30块买了辆破三轮车。尚昀把他妈安顿在车斗里,捂了三床被子,买了方便面和几瓶水,就上路了。

这是一次什么样的行程啊!

12月的东北大地,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尚昀蹬着三轮,拉着病卧的母亲,向着遥远的南方、遥远的故乡,行进。

为了不让妈颠得慌,尚昀还把车胎放了点气,骑得很慢,像蜗牛似的爬行在长得望不到尽头的公路上。

尚昀戴着一顶棉帽,身上穿了两件毛衣,外套一件红色羽绒服,手上戴着一双花了两块五毛钱买的毛线手套。在零下30来摄氏度的天气里,很快所有的衣服都被冻透了。

冷。麻。再后来,身上好像失去了知觉.

他怕妈冻着,不时回头问:“妈,冷吗?”

“妈不冷。昀啊,你冷吗?”

“不冷,妈,蹬着车子暖和着哪!”

拼命地蹬车取暖,可刚刚出一点汗,片刻就被钻进衣服内的风吹成了冰水。

妈意识不清,一天当中总要问几次:“昀啊,到家了吗?”“快了,妈,快到家了。快到河南了。快到襄城了。”

“妈,我好像看见那些邻居们了,看见以前的好同学了。我还看见我姥爷、姥姥,还有幸幸,她个头长高了。他们在前边等着咱娘俩呢。”

路啊,好像没有个尽头。太阳一次次地从左后方升起,又一次次地在右前方落下。尚昀面向西南方、面向故乡,千万遍地重复着机械的动作。

故乡怎么会是这样的遥远啊!

故乡在地平线下。故乡好像远在天涯。

他的脸冻烂了,烂的地方血又在寒冷中凝结起来。而他一点感觉也没有。遇到有雪的地方,他就按路人告诉的办法,捧起雪在脸上、手上狠狠地搓。

(张尚昀:“总是想到在长春医大医院的情景。妈摔着那次我背她去看,把她放在挂号大厅的长椅上休息,我去挂号。回来后发现妈身上盖了一件红羽绒服,就是我骑车时穿的那件……那次还有个老大爷给我妈手里塞了100块,妈让我追上还给人家,老大爷火了,‘你这孩子咋这么筻?快给你妈看病要紧!’我问大爷叫啥,他说,东北人,没名没姓!想着,想着,心里很暖和。你的心不冷,你就不会害怕寒冷。”)

广袤的黑土地上,公路边人烟稀少。有时到半夜才能寻到一家。东北的乡亲热情地端来开水,吃食,请母子进屋,但母子俩为了不过分打搅人家,往往在避风的屋檐下,偎依着躺在三轮车上,在怒号的风声中度过漫漫长夜。慷慨的东北人让母子俩用院子里堆积如山的玉米秆、稻草烧火取暖。

在锦州郊外,一户人家执意将母子俩拉进屋子,已经是半夜了,主人还烙玉米饼给他们吃。第二天一大早,不仅有玉米饼,还有玉米糁、豆子、红枣熬的粥。吃下后尚昀有精神了。“妈,有劲了,玉米饼比方便面挡饥多了。”

(张桂梅:“当时都快没意识了,眼前却总出现那些帮助过我的好人,那么多,想都想不完!好心人哪,我把你们装在心里。那个我连面孔都没见到的好人,你的红鸭绒袄救了我孩子一命!我总是在为你祈福啊!”)

长春-四平-沈阳-锦州-山海关-唐山。800多公里的路程,尚昀用了20多天时间,拉着母亲骑三轮车一尺尺走了过来。

在唐山一个小饭店,尚昀给妈买了两个豆沙包。妈这时清醒了,发现儿子是用胳膊把包子搂在胸前。

“孩子你手咋了?”“妈,没事……”

“快让妈看看。”

妈坚决要看,扒下儿子的手套一看,顿时泪如雨下:手套下的皮肤,从小胳膊以下,全是黑紫色,肿得老高。(后来很长时间,尚昀吃饭时手都端不住碗。)

“孩子,咱不骑车了!”妈大哭着说。

在唐山车站候车室,尚昀安顿妈躺在椅子上,买了包子、花生奶放在妈身边,说,“妈我出去一会儿。”

三个小时后尚昀才回来。他血痂斑斑的瘦脸上,挂着兴奋的笑,“妈,我挣了15块钱,这下好了,几天的饭钱有了!”

原来他跑到车站长途托运点,给人家扛包去了,扛一个包一块钱。这活,他在长春车站干过,试着在唐山站一找,竟然很快找到了!

一路奔波,1月初的一个夜里,尚昀背着妈下了车,母子俩终于回到了襄城。尚昀一刻也没停,就到许昌一个搞运输的车主那里打工了,不久还在瑞贝卡公司找了份工作。邻居们、小幸幸都来看望桂梅,这个苦难的母亲,一下子又被爱心和温情包围了。小幸幸在许昌一所初中读书,她回来后,没进家门就“哇”地哭了,她扑进姨妈怀里哭了很长、很长时间。

“姨妈,我们不会再分开了吧?”“不会了,幸幸,不会了……姨妈要亲眼看着你长大成才。”


美丽心灵感动世人

(2005年1月~7月,襄城-郑州-……)

采访张尚昀,他曾屡次表示,“自己是一棵小草,不要把我看成一棵大树。我觉得自己做的很平常。”

采访张尚昀母子,记者感受最深的是,母子俩都很有修养,它不因外在的侵蚀而褪色,也没随生活的风雨而流失;与善良、刚强、谦虚、不事张扬一起,凝固成一种令人感喟的人性光辉。

张尚昀的“大义至孝”,感人肺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他身上那种与古老中原深沉朴厚人文精神血脉相连的道德力量,震撼着社会公众!尚昀母子身上体现出的“扼住命运咽喉”的人格力量,叩问着我们每一个人人生道路上的命运之门。

古希腊先哲说:人是宇宙的尺度。其实,宇宙也是人的尺度。宇宙有多恢宏,星汉有多灿烂,人类的心灵就可能有多么的博大和美丽。

这美丽的心灵,感动着世人。

今年5月初,湛北乡动员党政干部为尚昀母子捐款5000元。

5月底,张尚昀的事迹经许昌、省会媒体披露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一些单位表示欢迎尚昀前去工作,并组织为尚昀捐款。对于这些捐款张尚昀一律婉言谢绝。

5 月31日,郑州国医堂脑病医院院长韩群英,带着护士长,开着救护车,赶到襄城县湛北乡姜庄村,接尚昀妈来郑免费治疗。经过一个多月的悉心护理和救治,张桂梅脑外伤引起的中枢性硬瘫、继起的癫痫和神经综合征,都得到了控制,并趋于好转。她已经可以行走,生活基本可以自理了。

省委书记徐光春等专门批示,号召向这位“当代孝子”学习。

国医堂医院一位大夫90岁的父亲,知道张尚昀母子的事迹后深为感动,让子女搀扶着到医院看望母子俩,对张桂梅说:“好闺女,你培养了一个多么好的儿子!”

他们的事迹教育了许多人。尚昀同学谢军的女朋友是独生女,家境优越,谢军带她到网上看尚昀的事迹,看一次,女朋友哭一次,心灵受到极大震撼。

艰苦的生活,在张尚昀和张桂梅身上,融铸了一颗感激之心,一颗炽热的爱心。

张尚昀有两个从不示人的笔记本,据说上面记录了别人给他的一次次帮助,一笔笔得到的资助款,他都认真记在上面。他表示日后他一定要偿还这些好心人所给予他们的帮助。

一位省外女记者来到病房,看到采访媒体很多、张妈妈很疲惫,对张妈妈说:“大妈,我不采访了。看到您我就很高兴,回去后我会更勤奋地工作,更好地做人。”她将一个从泰山带回的开光菩萨像挂在张妈妈床前:“好人一生平安!”

就让我们以俄罗斯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亚·索尔仁尼琴在其名作《玛特琳娜的家》末尾的一段话,献给尚昀母子以及他们所遇到的、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善良的人们吧——

“我们就生活在她身边,她就是最正直的人。俗话说,要是离开了这种人,就不会有村庄存在。也不会有城市存在。更不会有我们的整个地球存在。”
[ ������卡拉��2005-08-02 22:10���±༭ ]
图片:2020236.jpg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clean0551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地板  发表于: 2005-08-04   
这个妈妈长得好清秀啊~
唉,谁说河南人不好啊,中原人还是纯朴居多。光看见网上说河南人的坏话了,这样的好事却无人宣传。
认真地看了全文,泪如雨下……
俺的博客~欢迎来踩!
http://clean0551.blog.tianya.cn/
Troublemaker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板凳  发表于: 2005-08-03   
不管是真的假的, 偶就爱看这种能煽出眼泪来的故事。

通篇看都是人心向善,情暖人间的写照,俺都激动得不行了。从这个故事的背后俺看到了许多的希望和真情,也许咱们国人的良知本就应该是这样的,也许叙述里出现的都是没钱没权的普通人,总之看完之后觉得有别于以前的一些报道, 看到了国内不是以前有些报道说得那样完全的道德沦丧,人心不古。

替这个小伙子骄傲, 更希望这种精神能让很多年轻人受益。
小澜 离线
级别: 师长
显示用户信息 
沙发  发表于: 2005-08-03   
衷心地祝愿你:健康,平安,快乐,幸福,和睦,美满,直到永远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3 * 6 = ? 正确答案:1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