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中国青年》,你究竟在为谁励志?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7   

《中国青年》,你究竟在为谁励志?

作者:twins
来源:新语丝

作为创刊已有80余年历史的知名刊物,《中国青年》留给我的一直是美好的
形象。印在每期封面上的那句话,“奋斗改变命运,梦想让我们与众不同”,也
曾激励过我。尽管《中国青年》刊登的多是经过奋斗终获成功的故事,而现实却
多不如此,但人生总该有些希望才好,所以偶尔还是会找来看看。然而,如今
《中国青年》的美好形象在我心中已轰然坍塌,皆缘于2004年9月下半月号(第
18期)的封面人物--9月间也许还声名不彰,如今已是名满天下的《时差七小时》
女主角妞妞(原名李倩妮)!

  在该期杂志上,不仅妞妞的大头照赫然占据整个封面(照片可见
http://www.spark.com.cn/cyn/0409ba.htm),还以整整四个版面的篇幅刊出该
刊记者亓昕(音qi xin)采写的专访《北纬55°,梦在此改版》
http://www.spark.com.cn/cyn/0409b/10.htm),亓大记者为我们描绘的是这
样一个妞妞:只为了看帅哥就能到英国名校去念大学预科;只为了觉得美式英语
发音很动听就能到美国丹佛大学读国际金融;没写过任何剧本就会有导演主动找
上门来;在世界华人范围征选女主角,能够凭借实力击败“神仙姐姐”刘亦菲成
为女主角……而根据10月下旬起被《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北京青年
报》、《人民日报》下属的人民网等媒体陆续揭露的真相,原来妞妞正是这部影
片投资方、制作方深圳梦想隧道影视文化公司的总经理,其名下共拥有三家公司
的股份,总资产达769万元人民币。其父李意珍是深圳市委主管宣传的副书记,
其母则是出版《长翅膀的绵羊》的深圳海天出版社的负责人。我们当然可以天真
地认为这些巨额资产全都是他们的合法所得,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财产和权势
的背景下,妞妞的那些传奇经历,就绝不是亓大记者笔下“奋斗改变命运”、
“有了梦想便能成功”。假如我也梦想着拍部电影,会有人出2100万巨资赌我一
把吗?该期《中国青年》还同时刊登了该片导演阿甘的文章《不漂亮的女主角,
漂亮的青春》(http://www.spark.com.cn/cyn/0409b/13.htm),提及妞妞跑到
投资人那里陈述自己可以演好这部电影的理由,从而感动了投资人,但是既然投
资人就是她自己,莫非就是她自己向自己陈述理由喽?

  也许有人会说,2004年9月刊登该文时妞妞事件的内幕尚未曝光,因此也情
有可原。但那位亓大记者下笔难道没经过思考?不经任何调查就会去相信“她从
未想过写书,也从未想过当编剧,当电影主演,可她都一一成功了”这般离奇的
神话?

  如果仅将此文视作一篇小说,不论从谋篇布局,还是遣词造句,倒都有可圈
可点之处。且看全文结尾:“黄昏,妞妞到达比利时一个她听不懂语言的城市。
她走入人群,消失。”文字清新,颇有意境。可惜作者当然不是希望读者将这当
作小说来读的。如果不是深圳教育部门强制全市中小学集体观看电影而导致曝光,
我们的读者还会继续被这优美的文字所感动,相信只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响动,
不盲从于某种公认的价值”,便能出书、当编剧、当电影主角。无怪乎鲁迅在写
给许广平的遗言中说:“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
文学家或美术家。”后来在冯雪峰建议下才在“文学家”一词前加了“空头”二
字。《中青》妞妞事件再次印证了鲁迅先生的伟大先见。文学如果不是深刻地反
映现实,而只是用优美的文句做强权或金钱的婢女,那所谓的文学注定只能在民
众的唾弃中灭亡!这也正是我深恶那些空头文学家的原因。

  值得探究的是,像“封面人物”这类重要稿件,绝非一两个普通记者所能决
定,通常应该出自编辑部高层的策划。鲁迅先生曾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
恶意来揣测中国人的”,但我暂且还是用最善的善意来揣测《中国青年》,假定
其中并没有任何金钱交易,但这一事件,无疑已是中国媒体公信力集体腐烂的一
个表征。《中国青年》一向标榜自己是“中国励志第一刊”,可是,你究竟在为
谁励志?

附原文:

《中国青年》2004年9月下半月号封面人物:妞妞

  题记

  她从未想过写书,也从未想过当编剧,当电影主演,可她都一一成功了。


  北纬55°,梦在此改版



  采访/本刊记者 亓昕

  《中国青年》2004年9月下半月号

  这是香港的街头。

  街中每个人,匆匆走过,皱着眉心。天空被楼宇割裂成窄窄的长条,没有英
国那个叫做Felsted的小镇那无际的湛蓝。这个城市,不怀旧,不蓝调,不属于
伤口与回忆。可是,有那样一个瞬间,妞妞仿佛真的看见了903DJ,他就站在马
路对面,还是那样明朗、清爽。她几乎停止了心跳,痴痴地跑过去,又失望地走
回……太想念一个人,就会自己制造幻觉。

  16岁在Felsted School认识903DJ,19岁那年,妞妞在美国把他弄丢了。22
岁的时候妞妞写了一本叫做《长翅膀的绵羊》的书,想找回他宽厚的肩膀,他们
一起仰望过的星斗,他为她煮的美味泡面……他终是下落不明,而她,竟意外地
找到了自己。



  只会说“Yes”的跟屁虫



  Felsted School,一个有着四个世纪历史的古老学校。作为大学预科生,妞
妞第一次跨进它的校园,辽阔得如同天空一样的草坪令她觉得自己忽然就那么渺
小。这之前,她是深圳一所高中的高二女生,有很抱歉的理科成绩,有眉来眼去
的小小恋爱,有父母不动声色的管教,能够到英国留学,是多酷的一件事情,最
起码,能把那些英伦帅哥看个够。

  想得很美,留学生涯开始得却很窝囊--她发现自己是个只会说“Yes”的跟
屁虫。同学以当地人与德国人居多,“外语”自然好。人家去教室,她跟在后面
走,虽然她的课可能半个小时以后才开始;人家一早排队洗澡,她也跟着排,虽
然在家的时候习惯晚上洗澡;吃饭时围坐在一起,笑着自己完全听不懂的笑话;
有人问问题,嘴角上翘努力微笑,统统回答“Yes”。有时,偌大的教室,或者
操场,或者宿舍,会只剩下她一个人,满世界静悄悄的,只听得到自己的足音,
16岁的孤独,那么刻骨,也……那么屈辱。

  她自己也感到奇怪,为什么可以流利地和大人们交谈,却无法和同学们说笑?
慢慢地她明白了,因为书本上学来的大多不够通俗,而同学们使用的英语却是
“年轻版”的,怎么顺畅怎么说,而且常常用一些口语和俚语,这些都是她以前
从未接触过的。

  有一次,妞妞路过厨房,突然听到自己的名字从两个正在聊天的女生口中蹦
出来:

  “你指那个从中国来的女孩?她还真逗,不管什么时候她都说‘是’。每一
次都这样!”

  “完全同意,她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跟屁虫。一点都不酷。”

  从那一刻起,学习“年轻版”的英语,成了她最重要的事。她终于知道:
“如果我不学,我会孤独;如果我不学,我会被瞧不起;如果我不学,即使别人不
侮辱我,我也有被侮辱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不学,我会被认为不酷。”

  低头猛学吧,给自己时间与涵养,把同学叽里呱啦的外语当磁带听,把那些
冷淡与高傲当曲奇饼,要平易近人温良谦让……可是,这就行了?

  那一次,男女同学在一起做一个游戏。她乐呵呵地跟着一起玩儿。轮到她的
时候,那个转转盘的男生竟然看也不看她,就对着另一个女生说:“轮到你了。
Jennifer(她的英文名字)不会明白这游戏的。”

  她站在那儿,突然哇啦哇啦地喊出来:“你凭什么这样?我当然懂这个愚蠢
的游戏。你们为什么总是忽略我?我不是透明的!”

  嘈杂的房间顿时安静下来,每个人都惊讶地望着这个Chinese Girl,她也被
自己吓呆了,回过神时想的第一个问题是:咦?发起飙来英语很流利的嘛……

  两秒钟的静默以后,有人带头鼓起掌来,接着,掌声竟如雷贯耳,那些同龄
的各色眼睛注视着她,流露出从未有过的赞赏。从这一刻起,那个可怜的跟屁虫
小姐终于“为自己站了起来”,虽然她还是那些欧洲同学中最矮小的一个,但是
没人再敢当她是隐形人。

  大概一个多月后,随着英语水平的逐步提高,排斥与冷眼消失了,妞妞逐渐
获得了自信、尊重与友谊。

  903DJ就站在纯蓝色的天空下。说:“我叫Alex,绰号903DJ,从香港来……”

  他有双忧郁的眼睛,笑容却是那么阳光。在纪律严明的学校食堂里,为了便
于彼此都能获得更为丰富的食物,他们结下了很深的“餐桌友谊”。

  这个惟一可以在身高上跟欧美同学抗衡的香港少年,讲很好听的普通话,用
摄影记日记,把英文歌唱得很煽情,迷香港著名的“叱咤903”电台,理想是成
为一名DJ。

  在Felsted School的三年,她最骄傲的记忆是为一次募捐活动策划了一场
“时装秀”--卖票的哦!那次,全体女生一起住、一起吃、一起臭美走猫步,一
起响亮地大笑。她和另外两个女生到小镇的商场跟人家借服装,以死缠烂打战术
很执著地坐冷板凳,借到了再一包包地往回运,一件件试穿、一次次夸张地尖
叫……

  是,“16岁没有国界”,妞妞的青春被早早地嫁接到异国,可能就会在孤单
里枯萎了,但她用勇气与努力为自己赢得了尊严,在五颜六色的发肤之间,那黑
的瞳仁和黄色的脸,一样醒目、鲜艳。



  弄丢903DJ



  903DJ第一次对妞妞说“我喜欢你”,是在学校那片他们经常去的小山坡上。
小山坡上有成片成片的蒲公英,那是世界上最接近梦幻的花朵。那天,妞妞不小
心扭了脚,找到903DJ的时候,他正在捡石头。

  “你为什么捡石头?”

  “因为我不想你再踩到石头,扭伤脚。”

  “你为什么害怕我接受篮球明星(一个喜欢妞妞的男生)?”

  “因为……我喜欢你。”

  她快乐得要死掉了……

  中国留学生的成绩都很好,妞妞也是。她一早就决定去美国读大学,没有太
深刻的原因,可能就是觉得美式发音很动听。1997年,她考上美国丹佛大学,读
国际金融专业。和许多学金融的人一样,她的理想在纽约华尔街。

  而大学期间有一门课恰巧是在那里上的--这可是纽约啊!大街上行走着赤橙
黄绿的人群,他们大多很年轻,虽然有的青春看上去很苍老,他们来纽约找人或
者找自己,找过去或是找未来。妞妞找到的最近的自己就是华尔街某证券所里,
那个华裔女职员自信而挺拔的背影,妞妞想到的最远的未来,也不过是四年后的
某天,她在那些代表一种上层生活的高雅场所里工作,穿深色制服,笑商业社会
里的招牌微笑,当然,还要赚很多的美金。

  903DJ最后留在了英国读大学。他对她说:“我希望你留下,但也害怕你留
下。”她回答:“我很想留下,但却不能留下。”是,他们都知道,18岁的爱情,
一定会为梦想让路。

  在机场,她拨打他的电话。年轻的情侣在电话里轻轻啜泣。

  “我会想你的,很想很想那种。”他的声音嘶哑。

  “我不会忘记你的,永远不会的那种。”她不等他说再见,就挂了电话。

  之后,他们开始了越洋恋爱。

  年轻是什么呢?是一团不稳定的气体?是一次次的邂逅与离别?或是早就埋
伏在那里的种种欢愉与遗憾?

  大三的时候,因为一点误会,她竟然就再也没找到903DJ。这一年她几乎是
“叱咤风云”,得到美妙的A+分数,以及很是受用的赞美。可是,那又怎样呢?
即便她在校园里昂首走路还是落寞的,即便“为了配合当地人的体型”吃得很胖,
起风时还是觉得好冷……她想了很多办法找他,没有线索。寄到学校的包裹被退
回来,写着“查无此人”。那个会唱很好听的歌会讲很好笑的笑话的903DJ丢了,
那么,是不是说,有一天,她还能找到他?



  改版青春



  大学毕业的时候,那个16岁的小妞妞已经22岁了,和很多留学美国的学生一
样,自信、独立,已然跃跃欲试地长大。这个时候,实习与打工使她已经有了很
多社会实践,学会了写字楼里的端庄姿态,偶尔也会穿着高级的礼服,擎着一杯
红酒穿梭在“很主流”的聚会上,或者,在安静的西餐厅里暗暗用力去切割还没
熟的牛排。可是,优雅的男男女女碰杯相祝的时候,她肯定会溅出几滴酒迸到礼
服上;她也搞不懂为什么就不能不让刀叉发出声响,那些弄得人很别扭的规矩,
都搞懂了又怎么样?还有,她怕死了公司里那个凶悍的40岁女主管,是,她是很
能干,可是,难道说长大就是要成为像她那样不可爱的人?难道,长大就是这么
无聊,就是不再做自己?

  好像,有什么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只是,我有别的选择吗?我大老远地来留学,难道不是为了过上这种很“转”
的生活吗?想到这儿,她总会用力摇摇头,纽约的街头艺人那么快乐地唱着自己
的歌,她出神地望一会儿,再转身离开。

  有一天和爸爸通越洋电话,爸爸忽然说:“把你留学六年的经历写本书,和
大家分享一下你留学的感受,也好练一练你的中文。”

  “写书?用中文?”她觉得老爸太搞笑了,这几年她写的惟一中文大概就是
寄回家里的明信片,即便寥寥几字,也把妈妈训练成了她的职业校对。写书?老
爸你真幽默。

  之后,拿到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录取通知书,回深圳办签证。爸爸又把
他的“笑话”讲了一遍,她还是打哈哈。

  直到那一天,她整理自己的旧物……

  903DJ送给她的那张经典英文专辑安静地躺在CD架上,她取下来,轻轻地吹
走那些覆盖着的灰尘,按下Play键,那首他曾唱给她的《Tryto remember》(回
忆),再一次响起……

  那一瞬间,所有的感觉都来了,她又回到了Felsted,那属于16岁的蓝天,
那无际的草坪,那些眼神和心跳……

  她决定动笔。

  半年后,也就是2002年7月,20余万字的《长翅膀的绵羊》出版。至今,已
再版十次,发行12万余册,并一口气拿下2003年度全国青年文学奖、第二届全国
女性文学奖、2003年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第四届深圳青年文学奖及第14届
广东省新人新作奖。第二年,深圳梦想隧道影视文化发展公司决定将其改编为剧
本,投资拍摄电影。

  这个时候,妞妞还在她的哥伦比亚大学里,学很抽象的经济学,或者,穿得
很“干吗”的样子,在酒会上听那些干瘪的笑话。

  有一天,导演阿甘找到她,直截了当地说:“那是你的生活,你自己来改编
剧本。”

  “剧本?没写过!别开玩笑。”

  “写写就会了……”

  她答应导演先写写看,每完成几页就Mail给他。几天后,导演发短消息给她:
你不当编剧真可惜了。

  她心里想:哄我写也不用这么不靠谱吧。不过还是挺乐的,起码还值得哄呢,
继续 ,继续!

  她体会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这快乐与她写书时的感觉相仿,她隐隐觉
得,这是另外的一种生活,跟她的不同,但是,这种生活里所隐含的某种东西似
乎更适于她,也更令她神往,只是,那是什么呢?

  是自由!是真实!——随着剧本的改编,她越来越清晰地体味到她所向往的
就是它们。她终于知道,这些在商业社会里日渐稀薄的品质恰是心灵的氧气。这
期间,她被学校一个剧团选为《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女主角轻舞飞扬。越接近表
演,妞妞就越发热爱电影。她开始留心学校是否有电影专业,因为在那种热爱里
她真切地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她要给自己坚持了六年的人生改版,做个电影人,
过自由而真实的青春。

  2003年,妞妞作了一个令很多人大跌眼镜的决定:放弃炙手可热的哥大经济
学硕士,转入纽约大学电影学院攻读电影制作与表演。同年,由《长翅膀的绵羊》
改编而成的电影剧本《时差七小时》基本就绪,并签下男主角--陈冠希。之后,
在世界华人范围内征选女主角。

  而妞妞又作了一个决定:报名、试镜,自己出演女主角!在别人看来这几乎
疯狂,对她却是本能的反应,仅仅出于对电影的热爱已足够成为她要试一下的理
由。

  但是,她不被看好。确切地说,她自己也不看好自己。竞争对手之一是“神
仙姐姐”刘亦菲,其他的,都比她漂亮,比她修长,比她看上去“偶像”。

  抱着“可能要失望的希望”去试镜,结果很糟糕,情绪低落,但还是撑着。
之后,深圳的报纸炒得沸沸扬扬,有很多大大的问号--妞妞要自编自演?她则绝
口不提,即便她跟导演像哥们儿一样亲,可是,就是不敢问:“我是女主角吗?”
因为怕他回答:“不是。”

  剧组要开拔赴英国外景地拍摄了,临登机的前一秒钟,制片人告诉妞妞女主
角是她,她没敢随便兴奋,导演说过:不到最后一刻就不能确定。

  到了英国,化妆师、造型师全部到位,把妞妞打扮成女主角那一刻,她冲镜
子里的自己大喊“耶——”这最后的一刻,她终于相信这是真的了!

  投资方的意图很明确:《时差七小时》不是偶像电影,是一部“用胶片拍的
真人秀”。

  开机仪式上,终于见到了陈冠希。几个月以前,别说跟他排戏,就是见到他
也要晕的。不不,今天我是女主角,不是女Fans,要矜持,要内敛……

  陈冠希是很谦和的艺人,教她黄秋生在《无间道》里教给他的技巧,他也是
很率真的明星,有不满直接喊出来。

  那段日子,她好脆弱,表现就是善于自责,拍摄出现任何拖延都主动算在自
己的名下,然后就“波涛汹涌”地哭。那一次,陈冠希走过来,柔声地安慰她:
“你哭什么啊,有什么问题谁都不会找你的。”她眼泪鼻涕地乐出了声,张大眼
睛望着眼前这个睁眼说瞎话的家伙--就在几天前,他因为剧本跟她大发脾气。

  二十几天后,陈冠希要走了。她去拍照留念,请他签名。像每一个喜欢帅哥
的女影迷。他刷刷地签字,她凑过去“真诚”地说:“我以前很喜欢你的,你演
《特警新人类》那会儿。”

  他假装生气:“以前喜欢我?哦,那谢谢你。”

  那天她在日记里写:这是剧组第一次有人离开。

  2003年11月17日,北纬55°的天空缀满大颗大颗的星星。电影拍摄完毕,剧
组解散。

  她选择去旅游。她在那天的日记里写:“我需要远离人群,到一个陌生的地
方寻找、舍弃、解剖、审视、面对、认识自己。过去的两个月里,激荡颠沛的心
情,大起大落的情绪,很艰难,也很快乐。”

  激荡颠沛的,又何止是那两个月呢?从未想过写书,从未想过当编剧,也从
未想过演电影,可是这些,在短短的两年内都发生了。她听从自己内心的响动,
不盲从于某种公认的价值,这才是对年轻与真实的注解。

  黄昏,妞妞到达比利时一个她听不懂语言的城市。

  她走入人群,消失。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3 * 6 = ? 正确答案:1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