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孔庆东 《口号万岁》选辑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04-07-22   

孔庆东 《口号万岁》选辑

答客十六问(代序)

孔庆东
连载:口号万岁 出版社:华龄出版社 作者:孔庆东

  1.问:孔先生,您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学者,据说北大的学者又要搞科研又要搞教学,号称“两手都要硬”。您觉得自己是个好老师吗?

  答:我是个大言不惭的人,觉得自个儿当然是个好老师。这不仅是自己的追求、努力、判断,也有客观的具体评价。北大教务部门每年都让学生填写详细的教学调查问卷,我的得分相当高,评语也好得一塌糊涂。

  2.问: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您还愿意在北大当老师吗?如果不能如愿怎么办?

  答: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我还愿意在北大中文系当老师。否则,就当“土匪”。

  3.问:据说北大的老师特牛,上课都不点名,那您会不会担心没有学生去听您的课。有没有只有三两个学生听课的尴尬的时候?

  答:我从来不担心没有学生来听课,我也没有过只有三两个学生来听课的“尴尬的时候”。不过我觉得不能用听课人数来评价老师。有些老师的课学生比较少,那不一定说明他讲课不好,也可能是课程本身确实难度大。有些老师听课人数很多,但那也可能是因为老师会表演、老师长得漂亮或者考试很容易等因素。

  4.问:听说1989年后您当过三年中学语文老师,现在您好像经常对中学语文教材发出批判,那您当年是怎么给中学生上课的呢?

  答:是的,我参与了许多中学语文的改革工作,因为中学语文教材离实际生活过远了一些。近日的新闻联播里教育部领导又一次强调教材改革问题。我当中学老师时,发明了“二元真理法”,先告诉学生真的,然后让他们考试时候按照书上的回答。这样会让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又让他们高考成绩好。当然这是迫不得已的方法,有一定的“副作用”,我希望这个方法有一天“英雄无用武之地”,成为人们谈笑的对象。

  5.问:蔡元培先生曾经批评大学生追求升官发财,现在很多大学生又向着这个方向发展,您是否对他们进行过批评或劝告?

  答:现在的一部分大学生有向蔡元培先生所批评的那个方向发展的趋势,但这不能完全怪学生,和整个时代的弊病有关系。

  6.问:如今很多大学生整天泡在网上,但是网上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有,您对此有没有什么担忧?

  答:大学生上网从整体上看应该肯定。如果说读书是“开卷有益”,那么上网则是“开站有益”。至于网上鱼龙混杂,这不要紧,因为不上网更是鱼龙混杂。相信党和人民政府会把网络建设得健康文明,吃嘛嘛香的。

  7.问:有评论家说您的《47楼207》、《北大情事》等文章已经成为“大学生活的经典”,您认为在大学里最重要的学习是什么呢?有没有值得您推荐的“榜样”?

  答:我的《47楼207》、《北大情事》等文章不敢说是什么“大学生活的经典”,只能说是记录了大学生活的某些侧面。当然这些侧面是非常重要的。有少数文化水平不高的领导同志曾经误以为我的文章是提倡大学生不学习,整天无聊散漫,他们现在已经认识到自己的愚昧,不再因此找我的麻烦了。我认为“在大学里最重要的学习”是读书,当然,书不等于印刷品。尤其是理工科学生,一定要多读人文社科书。

  8.问:您的学生生涯那么丰富多彩,真让人羡慕。可是您却又说喜欢当老师。学生和老师,哪个更难当?您更愿意当什么?

  答:做学生和做老师,当然后者更难。如果有人养活我一辈子,我愿意做一辈子学生。我现在虽然做老师,仍然保持学生心态,凡事首先从学生立场去考虑。

  9.问:读书界对您有“生猛”之誉,您为什么能够那么生猛?您不惧怕某种排挤和迫害吗?您有没有软弱的时候?

  答:这是很简单的辩证问题。凡“生猛”者,必有“心太软”的一面。为了捍卫那柔软的一面,他才生猛。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为什么面对敌人的屠刀那么生猛?不就是因为他们面对水深火热的黎民百姓时“心太软”吗?

  10.问:有人传说您经常酗酒后大声训斥还未上学的儿子,是真的吗?

  答:这个传说不太准确。我酒量很小,也不经常喝,尤其不喜欢酒后训人。我训斥儿子主要是在他饭前便后,相当于“精神洗手”也。

  11.问:目前您的人生中最看重的是什么?

  答:目前在我的人生中,我看重的是我的专业研究如何能够更好地为中国人民服务。

  12.问:能简单谈谈您的夫人、儿子、家庭吗?

  答:我妻儿的名字都已经写在《空山疯语》的封底了。他们都是普通人,我通过爱他们具体感受我对人民的那份大爱。我的家庭很一般,但我喜欢的就是“一般”。我有一句格言是:思想要进步,语言要通俗,生活要落后。

  13.问:您在《北大情事》里说,世上对您最好的就是您的老婆。您能不能说说她究竟对您怎么个好法?

  答:其实对多数男人来说,对他最好的恐怕都是他的老婆。我老婆对我的好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非要我简单说一句的话,我告诉你们,我是党员,她是团员,她对我就像团对党那么好。

  14.问:您认为自己是不是非常聪明的人?您为什么能够活得那么快乐?

  答:我认为我自己是一个一般聪明的人。我不是最聪明的,也不是最刻苦的、最勇敢的、最仗义的、最善良的、最走运的……也就是说我单项成绩不太高,但是我有点聪明、有点刻苦、有点勇敢、有点仗义、有点善良、有点走运……所以加起来总分还凑合,自以为比那些聪明而狠毒,或者善良而愚昧的人活得有滋有味些。

  15.问:您的儿子多大了?他会背诵什么经典作品吗?

  答:小儿8岁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乘法口诀都背完了,《论语》背了不到一半。唐诗背了十来首,另外每天读些童话之类的“怪力乱神”。比起古人,实在愧煞。

  16.问:最后一个问题,您是新左派还是自由派?

  答:我最反对的就是把好好的人硬分成左派和右派。孔子是左派右派?鲁迅是左派右派?这种分法还是“文革”的思维方式。我交朋友不问立场,只看人品。比如是否经常迟到,借钱还不还,爱不爱告密,是否欺软怕硬等等。凡是开口就骂人是“帝国主义走狗”的家伙,我敬而远之。我希望不论左派右派,都要加强人品修养,而且不要以左右而自傲。一定要问我是什么派?我告诉你,我是人民派。不论左派右派,谁欺负人民,我就跟谁捣乱。不论左派右派,谁人品好,有人情味儿,我就跟他交友,跟他喝酒。这就是我的立场。我最后说个酒令结束吧:三字同头左、右、友,三字同旁清、淡、酒,同是左右友,请喝清淡酒。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阳阳妈妈 离线
级别: 军长
显示用户信息 
12楼  发表于: 2009-03-12   
引用
引用第11楼看麦娘于03-12-2009 05:44发表的  :
每次看他的文章,心情就会好起来,这两天正重温<47楼万岁>

47楼写得真好,让人禁不住笑出声来,孔庆东的人物描写确有功力,不愧是北大教授,2006年儿子准备中考,就推荐他孔庆东的书,让他上厕所和睡觉前看一会,减轻备考的压力,有段时间儿子拿着孔庆东的论鲁迅和鲁迅的小说对比着看,“口号万岁”,“47楼万岁”,“黑色的孤独”都不错,“独立寒秋”就差些。
看麦娘 离线
级别: 班副
显示用户信息 
11楼  发表于: 2009-03-12   
每次看他的文章,心情就会好起来,这两天正重温<47楼万岁>
clean0551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10楼  发表于: 2008-09-07   
这个人长得挺丑,写得挺好
俺的博客~欢迎来踩!
http://clean0551.blog.tianya.cn/
Troublemaker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9楼  发表于: 2004-07-22   
都说这是流氓治国的言论,
可我怎么觉得这流氓挺好呢?
我怎么觉得我说的话挺像这样呢?
坏了!
ohmy.gif
我也成了那。。。氓了?
sad.gif
不能吧?
我哪有那造化!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8楼  发表于: 2004-07-22   
无题谈诗

孔庆东
连载:口号万岁 出版社:华龄出版社 作者:孔庆东

  没有题目的文章实在不好做,就像没有项目的奥运会一样。倘若撒开缰绳漫无边际地扯上一通,难免被裁判为态度不严肃的墙头芦苇;倘若揣着裁判员的心思绞尽脑汁地大显其观诗慧眼,则又有企图凌越新诗专家的嫌疑。唐朝的科举我总有点看不惯,如果不是恩师看中了那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话,凭白居易的本事,还真说不定弄它个“八十老童生”呢。冒犯,冒犯。

  由此便想到,为什么胡适在答复絮如的信中,对他所了解的卞之琳的《第一盏灯》进行辩冤,而他不熟悉的何其芳的《扇上的烟云》却表示“哀怜”呢?

  自从读了“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之后,胡适的形象在我心中便永远也膨胀不起来了。据说他把名字改为“适”,来源于《天演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果说在个人生活上他还可算个“适者”,那么在文学见解上,他就越来越远离“优胜”而走向“劣败”了。从1937年《独立评论》上那场关于新诗“看不懂”的争论,我觉得胡适在美学观念上已经到了江淹的更年期。念念不忘把自己摆在新文学“第一盏灯”的地位,结果却大有化作“扇上的烟云”之虞也。

  无疑,胡适是个功臣。《尝试集》勇敢地扯下裹了千百年的脚带,在金莲玉笋的辱骂和轰笑声中,跌跌撞撞地印下一串解放的足迹。于是,便在一片天足的杂沓纷纭中,新诗走出了它的第一个十年。

  但是,这种原始的新诗如果一成不变地保留其生活方式,那夭折就不远了。早期原始社会人的寿命都不过十几岁而已。需要出英雄,于是,新文学史又亮起了第二个“第一盏灯”,即以汉语为外语的李金发。

  李金发以走私法国的象征主义而青史留名。我在《春风不度玉门关——象征主义在中国的命运鸟瞰》一文中某些有关的话,不妨剽窃于此:

  法国象征主义如同一股世纪初的春风,飞越千山万水,吹到中国这座刚刚解冻的花园,为放足不久的诗坛带来异域的芳香,带来新奇美的艺术追求,使中国产生了一批幼稚而又早熟的“七岁的诗人”(兰波诗题)。然而,中国的血型似乎永远是“AB”,可以容纳一切,但一切最终要变成“AB”。仅仅十余载,象征主义就昙花一现,枯萎于现实主义灼流滚滚的夏天。进步的艺术流派何以夭折呢?

  首先,中国诗坛乃至全民族的审美胃口实在太弱了,承受不了如此之大补。连胡适、艾青这样的大家都摇头侧目,只好慢慢地来了,此发展规律之必然。

  其次,作品实在幼稚,佳作极少。试作定量分析,可知模仿远远大于创造,长期竞争不过浪漫派和现实派,与法国祖师相比也有辱门风。只是到了上世纪30年代中期,才勉强占领了几年制高点,不过,那已是中国化的象征主义了。

  追求主体原因,则可看出诗人缺乏对诗歌发展规律的高层次把握,对古典诗歌修养不够,语言学知识欠缺,理论与创作分家等等。

  终于,我们只好叹息一声“春风不度玉门关”了。《中国初期象征派诗歌研究》一书中似乎也隐隐包含了这种情调。今天,把李金发这盏灯拾起来,只能是“自将磨洗认前朝”了。由于上述那些原因如今都已基本解决,所以,二三十年代那些风得以顺利地吹过来了,但可惜已不是春风了。

  现代诗歌的研究,应该成为中国新诗如何发展的重要依据。亦步亦趋,终非久计;何去何从,有待深思。舒婷与北岛,早已不再是少年时的江淹了。现代派现代派,很多人可以把梦话拿去发表,标榜为现代派。一切概念皆有其历史性。现实主义倘若一味坚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那结果必然将诗坛变成没有项目的奥运会。一种体育项目,玩的人多了,奥运会就分给它一块金牌,以后没人玩了,没人看了,自然无人报名,项目自然取消。但在体育史上,还是要研究它的起源发展、规模影响,谁拿过冠军,是否被观众认为粗暴野蛮不道德等等。例如拳击,是应该改革竞赛规则,还是一律以公开斗殴拘捕呢?

  我有个想法,觉得诗歌这种形式在人类的艺术史上进入了晚年。记得在哪本刊物上看到过相似的观点,颇为欣慰。我认为,对现代派诗歌的研究最能有助于对这个问题的或肯或否,因为现代派是新诗艺术的珠穆朗玛峰。

  (发表于《敦煌诗刊》2002年卷)


要看全书,击点下列连接
http://book.sina.com.cn/nzt/1089022366_kon...ong/index.shtml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7楼  发表于: 2004-07-22   
孤行影自迷

孔庆东
连载:口号万岁 出版社:华龄出版社 作者:孔庆东

  信息时代的降临,是否使人变得更加孤独,这在我看来似乎是一个伪命题。古人云:“事不孤起,必有其邻。”从哲学上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虽然夜夜思君不见君,但是日日同饮一江水,因此绝对的孤独是不存在的。我们日常讲的孤独,大抵是一种鲁迅所说的“心造的幻影”,是我们的主观感觉。它不以客观事物的演变进化和客观环境的新旧好坏为转移,它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的泥坑”。

  其实,人类社会自从有了“文明”以来,就一直处在“信息时代”。结绳记事就是最早的“硬盘”,烽火戏诸侯就是一次典型的“黑客”行动,焚书坑儒则是一场大规模的病毒发作。我们目前所惊叹的这个“信息时代”,不过是早晚要来并早晚要过去的其中的一个小小的阶段。无非是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造成了一个什么“虚拟现实”,于是人们担心人与人的实际交往会进一步减少,阿Q不再去赵太爷家舂米,而是坐在电脑前彻夜搜索着“吴妈.COM”。然而冷静地想想,我们什么时候生活在不虚拟的现实里过?人类的文明说到底,就是虚拟文明,想象文明,人类的欢乐和痛苦都源于此。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我们是不折不扣的“唯心主义动物”。要说孤独,我们在伊甸园里的时候就是孤独的,在建造巴别塔的时候就是孤独的,在被女娲抛得满地打滚的时候就是孤独的,在周口店的河岸上相互撕咬的时候就是孤独的。要说不孤独,伊甸园里有恩爱,巴别塔下有合作,我们一起在女娲的肚皮上安营扎寨,我们一起在周口店的河岸上打渔杀家。孤独不孤独,不在于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数量,而在于人自己所选择的感情方式。

  孤独在有些人看来是无比高贵的,易卜生的一句“最孤独的人是最强有力的人”,坑害了多少中国好汉。孤独仿佛就是不俗,仿佛就是有思想,仿佛就是缺少知音,仿佛就是遭受迫害,仿佛就是“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如果说这种对孤独的崇拜在20世纪80年代是伴随着对个体的尊重和对思想的敬仰的话,那么到了20世纪90年代,它已经堕落成一种矫情的作秀。记得一部叫《柳河的故事》的电视剧中,一个老农民也无比深沉地呼喊道:“这人咋越活越孤独哇!”于是,我们理所当然地受到了矫情的惩罚,出现了一首歌,名字叫《孤独是可耻的》。

  正如萨特说自由是在监狱里也不能被剥夺的一样,孤独也是不能被制造和剥夺的。雷鸣般的掌声和海洋般的鲜花中,你可能感到孤独,而一个人被洪水围困于旗杆顶上八个昼夜,你也可能毫不孤独。杨子荣唱得好:“虽然是只身把龙潭虎穴闯,千百万阶级弟兄犹如在身旁。”杨子荣是人民英雄,所以他以不孤独为荣。我们大多数知识分子所追求的是成为个人英雄,所以我们常常以孤独为荣。而那些真正的“千百万阶级弟兄”,却浑不知孤独为何物,他们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上网便上网。信息时代的降临,并不等于黄宗羲说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电脑里长不出庄稼,网络上也不能做爱,一切生命问题,最后还要靠肉体来解决。在网上寻觅孤独的人,在网下也“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生活中两肋插刀的人,在BBS上也见义勇为。所谓信息时代,改变不了我们生活的本质。迷信技术革命的神话,才会使我们陷入预设的文化圈套。

  十多年前,全世界都在鼓吹“第三次浪潮”,好似共产主义就要实现了一般。我当时写下一首《将进酒》:“风吹万树暮云低,人海孤行影自迷。寒夜无眠非不困,晴天欲雨有何奇。愿闻金鼓飞黄鹤,岂爱玉笼锁碧鸡。温酒一杯且稍候,凤凰台上唱虹霓。”今天,面对更加汹涌的种种“科技邪教”,我还是这个态度,孤独是孤行的结果。如果你热爱孤独,那你就勇敢地孤行下去,不必担心你的身影被黑暗吞噬。如果你不那么热爱它,那你就勇敢地飞出各种神话的象牙塔。正像北方评书里常常用来卖关子的一句话:“拆破玉笼飞彩凤,顿开金锁走蛟龙。”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6楼  发表于: 2004-07-22   
中国的青楼文化(2)

孔庆东
连载:口号万岁 出版社:华龄出版社 作者:孔庆东

  中国古代的青楼,它的魅力是多方面的。最基本的层次当然是性的需求,但这里的“性”,是广义的,并不一定要与妓女makelove一回。即使从狭义方面理解,青楼的“性”也别具诱人之处。它使人体会到陌生化、自由感、罪恶感和“高峰体验”。比性的需求高一个层次的,是色的需求。色是一个见仁见智的美学概念,青楼女子正能满足社会上三教九流对色的不同需求。过去衡量一个人懂不懂得女人,不是看他的“性知识”,而是看他的“色知识”。这是需要很高深的学识和修养的。比性和色再高一个层次的,是艺术的魅力。妓女们要

会歌舞弹奏,琴棋书画。如果说中国的诗文书画是男性知识分子代代相传下来的,那么中国的音乐舞蹈则是由一代代青楼女子相传下来的。

  青楼的具体服务方式,不外上门和坐等两种。上门的需要“叫条子”,或称“叫局”。坐等则规矩较多,比如初登青楼要“点花茶”,清朝以后叫“打茶围”。官妓属于政府的财物,不能随官员调动。青楼的规矩随时代的不同自有演化变异,但大致都要有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这不仅仅是为了烘托气氛、培养感情、激发情欲,也不仅仅是为了多赚钱,这其中也含有一份对人的尊严、人的价值的看重,要极力用风雅柔情之举掩去铜臭,使交易带有艺术色彩。许多青楼的规矩流传到社会上,影响到其他行业。

  但青楼既是营业场所,就必有其金钱本性的一面。鸨母、龟奴经常使用威逼利诱等手段,拼命榨取嫖客的钱财。文学作品中的鸨母从来没有过正面形象,最多是个中间人物。青楼对外蒙骗嫖客,对内则压榨和凌辱妓女。鸨母往往是从前的妓女,大多对妓女比较凶狠。龟奴不但在妓女身上揩油榨取,而且还随时随地进行性骚扰。此外,青楼往往还受地方恶霸和黑社会的势力控制,美其名曰“保护”,实际是瓜分利润,较大的帮会都控制着相当数量的青楼等娱乐场所,有些青楼就是黑社会自己开设的。由于这些黑幕,青楼与许多犯罪活动有了不解之缘。杀人越货,吸毒走私,都可以把青楼当作隐身所,联络处。生活最底层的脉搏,在青楼那里活生生地跳动着。

  尽管青楼掩藏着种种痛苦和罪恶,但狎客们还是纷至沓来。除了肉欲和声色之外,他们还希望在这里找到真情,甚至找到爱。文学作品里描写了不少生死不渝的青楼之爱,如蒋防的《霍小玉传》,还有《醒世恒言》中的《卖油郎独占花魁》。这种感情在家里一般是找不到的。中国古代的家庭,妻妾都是男人的奴隶,不平等的男女之间,是难以产生真情的。而青楼恰好补偿了家庭所欠缺的感情功能。在青楼里,男女双方都不承担伦理道德的责任,没有门第高低的顾虑,不受贞节操守的束缚,虽有金钱的因素使人反感,但比起家庭中主奴式的服从关系来,毕竟让人感到更自由、更平等,更能发挥和体现出个人本身的魅力和价值。所以青楼的存在,不但没有破坏家庭,反而大大促使家庭保持稳定,促使社会保持稳定。青楼与家,不但不相犯,而且恰好耦合为一个完整的性文化系统,保证了中国古代社会长期稳步的发展。尽管多数朝代都有过禁娼、禁狎的法令、措施,但青楼业就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关键就在于青楼是那个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子系统。有的嫖客把妓女长期包下来,有的还把妓女娶回家中。但妓女成为妻妾后,心理压力大,感觉也容易错位,往往要比普通妇女付出更大的艰辛。在这方面为人称道的模范是明代的名妓董?宛嫁给冒辟疆之事,这是一个“士妓恋爱”的典型。

  青楼妓女一开始,就是以艺术工作者的身份出现的,她们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作为统治阶级的基本力量和人才来源的“士”。士人一般具有中等以上的经济实力,但妓女喜欢与士人交往,并不是看中其经济实力,而是因为士人比起其他阶层的人来,要风流倜傥,不仅能十分内行地欣赏妓女的色与艺,而且他们自身的色与艺也反过来使妓女产生审美愉悦。这便是自古以来,才子须配佳人的道理。另外,与士人交往,提高了自己的身份,削弱了自卑感,士人的吟诗作赋,又可成为自己的广告。从士人一面来看,诗作能被妓女传唱,自然也声名远播。可见,士与妓是互有所需,互相欣赏,互相依赖的。功利目的之外,士与妓之间还能产生真正的友谊和爱情,互相理解,互相同情,互相尊重,彼此找到人生的慰藉。士与妓,可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对双璧,他们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留下了数不清的美丽动人的故事。士与妓的关系最密切的时代,也就是中华民族最强盛、最繁荣的时代。唐代的名妓薛涛和鱼玄机,都同时是著名诗人,她们交往的都是当时的一流士人。宋徽宗赵佶去嫖名妓李师师时,是以风流士人的身份,但还是输给了大词人周邦彦。名垂青史的妓女都不是依靠单纯的姿色,而是依靠她们的艺术才华和与重要士人?交往,比如明末的董小宛、柳如是、李香君几位,不仅与自己爱慕的士人建立了坚贞的爱情,还能在民族危亡之际,表现出大义凛然的操守气节。这应当是青楼文化最为夺目的闪光点。

  中国古代的青楼妓女因为自己的高超才智和艺术趣味而获得了比一般妇女更深的人生体验和更高的精神享受,同时也获得了社会舆论的尊重以至褒扬。这与今天妓女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不过,妓女的归宿却大都并不理想。一般是从良,入宫,出家,做鸨母,或者改行,寡居等等。从良有许多障碍,一是鸨母不放,二是很难找到真正喜欢的男人,三是从良后不能适应或不能忍受,许多妓女从良后又有反复。说到底,青楼是一个性与爱分离的场所,这个本质使得大多数妓女无法得到圆满的结局。青楼最大的悲剧还在于,妓女先在地被抽去了人的尊严,被排斥在正常的人的概念之外,这决定了妓女的“人之梦”在总体上是注定要毁灭的。

  青楼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它虽然是男性社会的重要标志,但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青楼是古代最重要的社交娱乐场所。达官贵人,文士商贾,都以青楼为集散地,重大礼仪活动也多有青楼人员到场。青楼的规矩、礼仪与上至皇宫内院,下至黑社会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青楼文化可说是中国各阶层文化的一个混合体。青楼还是古代最重要的消费场所,它不仅自身消费巨大,还引导着全社会的消费潮流,直接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青楼又是文化艺术之乡,撇开青楼,就无法透彻了解中国的艺术,中国的文学。

  另一方面,青楼的存在,虽有助于家庭稳定,却加剧了男女的不平等。它的消费方式中包含着大量的浪费。漫长的青楼史使中国人习惯于把妇女简单地分为两类,一类是贤妻良母,另一类是淫娃荡妇。这使得男女都不能正确地看待妇女,还容易对妇女解放问题发生理解上的偏差。妓女与士人命运地位的相似性,也使得中国的知识分子喜欢自伤自怜,经常把青楼当作逃避现实的隐身之所。

  青楼的产生和功罪都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同呼吸、共命运,所以当中国古代社会走向式微之际,青楼的没落和覆灭也同样是历史的必然了。

  (本文系在德国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文稿)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5楼  发表于: 2004-07-22   
中国的青楼文化(1)

孔庆东
连载:口号万岁 出版社:华龄出版社 作者:孔庆东

  在中国,描写青楼生活的作品很多,有的以人道主义精神下笔,有的以猎奇的态度欣赏。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青楼世界,把它置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宏大系统中进行观察,却是很少。其实,“道之所在,每愈下况”,青楼这样的“下九流”社会场所,恰恰汇聚了社会文化五光十色的各个侧面。研究中国文化如果企图绕开青楼,那肯定有许多问题是谈不清楚的。

  青楼一词,原来的意思是“用青漆粉饰之楼”。它起初所指并非妓院,而是一般比较华

丽的屋宇,有时作为豪门高户的代称。《太平御览》、《晋书》和魏晋南北朝的许多诗文中都是这样使用“青楼”的。但由于“华丽的屋宇”与艳丽奢华的生活有关,不知不觉间,青楼的意思发生了偏指,开始与娼妓发生关联。唐代以后,偏指之意后来居上,青楼成了烟花之地的专指,与平康、北里、行院、章台等词相比,不过多了一点形象感,多了一丝风雅气息而已。

  为什么会有青楼这种东西出现?说穿了,这是男人世界的产物。自从人类进入父系社会以来,女子被男人统治和玩弄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实。关于妓女的起源,古今中外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例如有一种宗教说,认为妓女原是神庙里的女祭司,就如同殷商时代的女巫。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就记载过巴比伦神殿里所谓为女神尽职、实际供男人享乐的妓女。而在中国,情况则比较复杂。“娼妓”一词的本意并不是指以肉体换取金钱的女子,而是指“女乐”,即女性的歌舞表演者。史书记载,中国最早的妓女当推三皇时代的洪崖妓。据说夏桀蓄有女乐达3万人。从最高统治者的“宫妓”开始,各层统治者都拥有名目繁多的家妓,如侍姬、小妾、声妓、歌姬、舞姬、美人之类。而平民百姓则依靠“巫妓”来满足占有两个以上女人的欲望。家妓与巫妓的合流,便出现了官妓,即由政府操办的妓业。

  最早发明官妓的,是春秋时齐国的宰相管仲。他设置了拥有700名妓女的国家妓院。无独有偶,与管仲时代差不多的古希腊雅典的政治改革家梭伦,也开设了国家妓院,目的一是满足青年男子的要求,二是保护良家妇女不受骚扰。而管仲的妓院作用更大。一是通过税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二是有利于社会安定,三是吸引大量人才,四是送妓与敌,兵不血刃。管仲的发明很快被其他各国效仿,一时官妓大兴。

  官妓中有一种专门为军队服务的,叫做“营妓”,最早的发明者是越王勾践,而正式成为制度则在汉代。汉代以后,家妓兴盛起来,到南北朝达到顶峰。家妓的地位处于妾与婢之间。妾是满足主人肉体之需的,婢是端茶扫地,铺床叠被的,而家妓的作用是为主人提供艺术服务的。家妓普遍受到严格的艺术训练,实际上代表了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中国的音乐舞蹈不但是她们发扬光大的,也是她们传续下来的。但不论官妓家妓,都没有人身自由,主人对她们可以任意买卖和杀戮。

  随着商业的发展,都市的繁荣,在官妓、家妓之外,出现了个体营业的私妓,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青楼妓女。私妓在先秦已经出现,到六朝时开始活跃,至唐代走向兴盛,一直持续到宋元明清,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一大奇观。

  私妓可分两类。一类是向政府正式注册登记,隶属教坊的,叫做“市妓”。另一类“无照营业”户,是名副其实的“私妓”。私妓的艺术修养不如官妓和家妓,她们接触的社会面比较宽,文化构成也比较复杂。所有这些,都使得青楼文化充满了变幻多姿的色彩。

  今日人们脑海中的青楼,多半是诗化了的青楼。诗化青楼的文学作品,几乎是与青楼同始终,共命运的。没有青楼,中国文学恐怕要减色一半,而没有文学,青楼则只是简单的肉体交易场所。诗经时代风气开放,是男欢女爱的黄金时代。楚辞时代巫娼盛行,也没有直接吟咏妓女的作品。秦汉之后,咏妓之作开始出现,但妓女进入文学伊始,被重视的就是“艺”而不是“色”。《古诗十九首》里出现了整篇吟咏妓女的诗作,到六朝时,“听妓”、“看妓”之作多了起来。到唐代时更加繁盛。《全唐诗》将近5万首中,有关妓女的达2000多首,约占1/20。从初唐到盛唐,青楼妓女在文学中多处于一种被进行审美观照的位置,可以李白的诗作为代表。从中唐始,在“观妓”、“携妓”之外,出现了一批“别妓”、“怀妓”、“送妓”、“赠妓”、“伤妓”、“悼妓”之作,被诗化的青楼中增添了感伤的色彩,其中白居易的诗作颇具代表性。到了晚唐以后,诗文里的青楼多了一些生活气息,艳浮之作也不少,例如张鷟的《游仙窟》。到了宋朝,宋词与青楼的关系比唐诗与青楼的关系还要密切。比之于诗,词更加真实、更加细致地写出了妓女和客人们微妙曲折的心理情感。到了元朝,文人的地位与妓女不相上下,所以诗化青楼之作表现出两种倾向:一是把青楼写成淫冶放荡之所,借以抚慰或发泄自己不平衡的心情;二是反映青楼的黑暗面,写妓女的不幸和反抗,从中寄托自己的人生抱负,例如关汉卿的一些作品。到了明朝,青楼里出现了许多丑恶的场面,商品经济的气息涌入了青楼,出现了例如《金瓶梅》里那些败类形象。到了清朝,出现了大量的狎邪笔记和小说,青楼像家常便饭一样被谈论、被调侃。随着青楼的衰落,梦一般的青楼艺术也衰亡了。

  实际上的青楼风光,有详细记载的可从唐朝算起。唐代都城长安最著名的“红灯区”,位于“平康里”,因为靠近北门,也省称“北里”,后世因而把平康、北里作为青楼的代称。比之长安,扬州的青楼风光更加旖旎多情,杜牧等许多诗人都作过吟咏。那时青楼的规模一般都不大,多数是一个老鸨领着两个妓女和丫鬟,就可以了。到了宋朝,青楼规模扩展。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汴梁城里的娱乐场——瓦子,共有8座。周密的《武林旧事》记载临安城里达33座。青楼的设备也开始竞相奢华。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也记载了当时杭州的青楼风光。明朝时南京的妓院有著名的“十六楼”,秦淮河上桨声灯影,锦绣辉煌。山东的临清据《金瓶梅》上说,“有三十六条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楼”。山西大同的青楼生意不景气时,注册的人数还有2000之多。青楼风光到明朝时已经颇有一些不美、不雅的景象了。出现了不少赤裸裸肉体交易的“私窠子”,“窑子”。到了清朝,青楼已成了完全的私妓的天下,妓女们不再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嫖客们也根本不懂真正的风情。首都北京的“八大胡同”,代表着传统青楼的日见没落。而南方的上海和广州,则开始出现西方式的或中西混血的青楼现象。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地下室  发表于: 2004-07-22   
阿蛮语录(2)

孔庆东
连载:口号万岁 出版社:华龄出版社 作者:孔庆东

  光  腚

  夏天很热,爸爸脱光了上衣。阿蛮看见说:“爸爸上半身光着腚。”爸爸说:“上半身光着能叫光腚吗?”阿蛮想了想说:“那应该说是光着半个腚。”

  没  袖

  妈妈在厨房教阿蛮说:“妈妈穿的叫长袖,你穿的叫短袖。你到屋里看看你爸爸穿的是长袖还是短袖。”阿蛮进屋一看,爸爸上身光着,便说:“爸爸穿的是没袖。”孔子曰:“举一不能反三,则完蛋也。”幸我儿能反。

  心  情

  爸爸问阿蛮:“我在韩国的时候,你妈妈想我吗?”阿蛮说:“我不了解她的心情。”一副新闻发言人的神态。

  包  子

  看到电视里出现的蒙古包,阿蛮说:“蒙古包就像一个包子。”阿蛮不知道,他爸爸曾经有个最大的梦想,就是吃一个房子那么大的大包子。他爸爸读研究生时,跟毛嘉和马天水站在47楼楼顶,畅谈革命理想,抒发豪情壮志,纵声言道:“将来,一定要做一个47楼这么大的大肉包子,外面是又白又软的皮儿,里面是香喷喷的肉馅儿,北大各系师生,团团围住,每人发一把崭新瓦亮的尖头铁锹,一锹一锹挖着吃……”如今看来,子承父业大有望,吃包子自有后来人。

  章  鱼

  吃水果时,阿蛮说:“吃过的橘子皮、香蕉皮都很像章鱼。”这个比喻是前无古人的。爸爸决定,以后还要带阿蛮多去海洋馆。

  阿蛮的秋思

  阿蛮5岁的秋天,有一天说道:“秋天的落叶,落在树上,小松鼠看见了,把它当作小勺子吃饭用。”爸爸赞道:“进乎技矣!无可评说之艺术也。写成日本的俳句就是:秋叶落枝头,松鼠持作勺。但远不如原句之清澈鲜活也。”

  志  向

  阿蛮快6岁了,妈妈说:“你长大了当个医生吧。”阿蛮坚定地说:“不!我长大了要当国家主席,买什么东西都不花钱。”爸爸知道后,忧心如焚,因为他知道毛主席、江主席买东西都是花钱的,将来这个“蛮主席”买什么都不给钱,人民可就倒霉了。

  自知之明

  阿蛮对父母说他喜欢幼儿园里的某个小女孩儿,但是人家不喜欢他。“你知道她为什么不喜欢我吗?第一因为我太淘气了,第二因为我长得黑。”

  活学活用

  阿蛮5岁多时,能够背诵全部的《三字经》、《百家姓》和一些诗歌等。一次一个小朋友不答理他了,阿蛮就说:“她性乃迁了。”还有一次阿蛮给爸爸送梨时说:“蛮4岁,能让梨。”

  你老公

  奶奶问阿蛮:“你知道你爷爷是谁吗?”阿蛮说:“不就是你老公么!”奶奶不禁笑了。爸爸说,这是能够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了。所以爸爸认为,阿蛮该上学了,他自由幸福的学前时代就要结束了。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地板  发表于: 2004-07-22   
阿蛮语录(1)

孔庆东
连载:口号万岁 出版社:华龄出版社 作者:孔庆东

  我儿孔繁闰先生,小名叫阿蛮,生于1995年6月8日。他有生以来,做出了许多可歌可泣、值得“永垂史册”的英雄事迹,特别是发表了一系列“一句顶一万句”的金玉良言。我这个不肖之父,因为又忙又懒,大多忽略了。这都是受了“伟人豪杰才配有语录传世”封建思想的毒害。现在亡羊补牢,搜索枯肠,仅就方便,草记若干则如下,与海内外无聊有聊之客共赏。

  Thankyou,不用谢!

  阿蛮3岁时,学会了“thankyou”是“谢谢”的意思,又学会了回答别人“谢谢”时说“不用谢”。一天,阿蛮给爸爸妈妈送西瓜,爸爸说“Thankyou”,阿蛮答道:“Thankyou,不用谢!”爸爸想起自己少年时,对英语也是不懂装懂,经常听别人说“Thankyouverymach!”于是就在别人对自己说“Thankyou”时,一脸真诚地答道:“verymach!verymuch!”今日儿子与昔日自己,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是你的儿子

  阿蛮淘气,爸爸把他关在阳台上罚站。一会儿,阿蛮敲门。爸爸问:“谁呀?”
  阿蛮答道:“我是你的儿子!”爸爸一阵感慨,便让他进屋了。语言这东西,怪哉。
  我舍不得吃
  阿蛮吃一种锅巴点心,觉得有点辣,就送给爸爸吃。爸爸说:“你怎么不吃呀?”
  阿蛮说:“我舍不得吃!”人言小孩无机心,大谬也!
  很美好
  晚饭后,爸爸问阿蛮:“你觉得生活怎么样?”阿蛮想了想,说道:“很美好。”真是令人回味无穷。
  
  前世在哪里

  爸爸无聊,问阿蛮:“你以前在什么地方?”阿蛮不明白。爸爸启发说:“就是你来我家以前,在什么地方。”阿蛮很费力地想着,慢慢说道:“我好像是在一个滑梯里,脑袋冲下呆着。”爸爸赶快记下来,说这是人的最原始记忆。

  比  喻

  阿蛮两岁半左右,能够运用比喻句了。爸爸让他捶腿,阿蛮说:“就像敲鼓一样。”电视里有一个钻石广告,阿蛮说:“像饮料似的。”爸爸称之曰:“不隔”。

  煮个鸭蛋吃

  奶奶教阿蛮一个歌谣:“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接姑娘,唤女婿。小外孙,也要去。姥姥家,没啥吃,煮个鸭蛋吃。”下次阿蛮去姥姥家,对姥姥说:“以前我上你家来,你家没啥吃的,就光给我煮个鸭蛋吃。”说得姥姥好不伤心。

  卷饼吃

  爸爸问阿蛮:“长大了你给爸爸买什么吃呀?”阿蛮说:“我给你吃老鼠。”爸爸说:“老鼠我怎么能吃呢?”阿蛮说:“我给你卷在饼里,你就看不见了。”爸爸想,这就是三十六计里的“瞒天过海”。

  我会想你的

  奶奶送阿蛮上幼儿园,阿蛮跟着幼儿园的阿姨往里走,回过头来说:“奶奶,我会想你的。”奶奶听了,真想把他抱回来。

  阿蛮和蛇

  爸爸给阿蛮讲故事,经常把故事的主人公定为“阿蛮”。一次,爸爸讲完了“阿蛮和蛇”的故事,让阿蛮自己讲一遍。阿蛮神色严峻地讲道:“从前,一个冬天,下着大雪,特别冷。阿蛮跟小朋友玩游戏以后回家。走到门口,看见地上有一条蛇,冻僵了,快要死了。阿蛮就把蛇拿起来,放到自己衣服里暖和。蛇慢慢地暖和过来了。它刚暖和过来,就咬了阿蛮一口……”讲到这里,阿蛮声音激愤,眼睛看着远方,“……蛇是有毒的。阿蛮被蛇咬了,就死了。阿蛮临死以前,说,小朋友们,毒蛇是害人的坏东西,不能救它呀!”讲到最后,阿蛮眼里已充满了泪水。爸爸则在一旁思考着“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袜子的眼睛

  阿蛮看见爸爸的袜子上有几个小洞,说:“你的袜子上有眼睛。”爸爸想:“要是袜子上真有眼睛就好了,走路永远不会摔跤。”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板凳  发表于: 2004-07-22   
快餐中的精品

孔庆东
连载:口号万岁 出版社:华龄出版社 作者:孔庆东

  现如今小说的产量不但多,而且又个顶个地长,连四五万字一个方面军的作品也觍着脸号称短篇小说。如果您不是专门从事文学这一行的,哪有闲功夫去给那些裹脚布捧场呢?可是您又喜欢文学,很希望在干完了自己的那一摊儿以后,得到一顿精美的艺术晚餐,可是快餐与美味往往难以兼得。这里,给您推荐一位世界上最著名的精品快餐厨师——星新一,以及他烹制的珍馐——一分钟小说。

  星新一这个名字,也许您并不陌生。的确,日本人的名字,很少有这么漂亮动听的,就像他那一篇篇作品一样剔透玲珑。也许您看不起一分钟小说,觉得它算不上“纯文学”。这大概要归罪于我们某些偷懒的文人,把给小孩子讲的瞎话一类演绎成所谓小小说,结果倒了您的胃口。实际上可不是如此。您听听美国当代作家罗伯特•奥斯特给这种小说下的定义吧:“不超过1500字,却要具备小说的一切要素。”这种超短篇小说的鼻祖,美国作家欧•亨利还为之规定了三要素:立意新颖,情节严谨,结局新奇。要真正做到这些,没有一流文豪的大脑是不行的。

  您读上几篇星新一的一分钟小说,就会发现,它简直是日本的《聊斋志异》。星新一的创作坚持一个“新”字。他广猎博取,学习了美国超短篇小说的许多技巧,继承了川端康成“掌篇小说”的传统,并吸取了蒲松龄《聊斋志异》以及莫泊桑、契诃夫、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等人的长处,把一分钟小说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星新一小说的题材往往是非现实性的,比如主人公奇遇天外来客或未来世界的人,主人公发明了一种奇妙无穷的机器或药物等等,但这既不是科幻、推理,也不是寓言、童话,而是为您打开一个奇特的观察口,把现实社会形形色色的内伤剖现在您的眼前。

  给您举个例吧。比如《不景气》,写一个S博士,发明了一种药水,能够刺激顾客的购买欲望。S博士于是发了财,与他心爱的姑娘相会了,可谁知木匠戴枷,自作自受——那个姑娘由于沾染了那种药水,觉得一个丈夫满足不了她的欲望……于是,小说令您想到的就不仅仅是S博士能否顺利结婚了。

  星新一的小说结构精妙,尤其是结尾,常常令人拍案叫绝。例如《自称便衣警察的人》,两个青年互相敲诈,弄不清到底谁是负有机密使命的警察。偷听的老板又出来敲诈二人,拉拢二人入伙,结果二人齐扑上去—原来他俩真的是便衣警察,设计抓住了要捉的主犯。还有《照料入微的生活》,描写2056年一个叫特尔的人的无比舒适的生活。从早上起,他的一切都由机器料理,机器手抱他起床沐浴、吃饭,送他上车。直到公司,同事才发现特尔由于心脏病发作,已经断气有10个钟头了。

  当代的一分钟小说,不仅需要结构、情节上的出神入化,在艺术手法上还注重字句的凝练、笔墨的诗意、幽默。星新一的作品在日本已被称为“小说中的俳句”。他的小说中,您见不到那种平铺直叙,步步为营的写法。时间、场所、人物,都尽可能地压缩、集中,像他自己所说:“我的作品中的主人公,性格都是些懒汉。大多是从敲门声开始,到室内谈话结束为止。登场人物的活动距离,很少超过几十米。”这样,就对作者艺术水平的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作品活似中国的单口相声,通篇蓄势,结尾一个响亮的包袱,不由人不暗竖拇指。

  星新一的作品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有三不写:一、不写风俗时事;二、不写色情;三、不用先锋派的手法。所以我们读着他的小说,如同滋润在“优美的雨露”中一般。所有的作品都显示出鲜明的倾向性,即对善良的人寄予满腔的同情,而对恶人则总是尽力嘲弄。这些小说几乎每一篇都能掀动读者感情的波澜,使您或解恨地笑,或同情地忧。从一滴水珠看到它所反映的大千世界。

  星新一的一分钟小说,在创作数量上是世界第一,已经突破1000大关。凭星新一的才华,若想赚取大量稿费,完全可把它们拉成普通的短篇或中篇,然而,他以一个真正文学家的严肃态度没有那样做,因为他不把一分钟小说看成文学园地里一株无名小草,而是当成一棵吊钟花那样精心培育着……

  (发表于《中华读书报》)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沙发  发表于: 2004-07-22   
口号万岁

孔庆东
连载:口号万岁 出版社:华龄出版社 作者:孔庆东

  咱中华上国堂堂五千年文明史,随便说个四大发明绕口令什么的,就能把洋鬼子吓得一溜托马斯全旋接后空翻转体3600度。其中标语口号,尤其是咱们国粹中的国粹,专门起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神圣作用。这个奥秘,鲁迅、周作人、胡适、钱玄同等老一辈中产阶级革命家早已论述过多次。胡适说:“我们中国已成了标语口号的世界”(《打倒名教》),我老师的老师的老师朱自清先生也说过:“标语口号既然多而且滥,就不免落套子,就不免公式化,因此让人们觉得没分量,不值钱”(《论标语与口号》)。我本来很佩服他们的见解,

没什么可续貂的了。但昨晚看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的报道,吉林省四平市为了促销吉烟,向全市父老摊派,并且到处刷写着“抽吉烟,爱四平”的标语,我不禁觉得老一辈革命家毕竟没有赶上好时候,我还是能写几句他们写不出的文章来的。他们不过是批评标语口号的知行脱节或者枯燥无味,哪里料到在我们这个新时代,标语口号就像电脑中的瘟98瘟99一样奇妙无穷、日新月异呢?所以我便充满信心地写下了这个本身就是个口号的题目。

  我一直以为自己的处女作是发表在大学时代,今日忽然明白,原来三四岁的时候我就开始了笔耕生涯。那时我是独生子,经常遭受那些不遵守计划生育政策人家子女的欺负,于是楼里楼外的墙上,便不时出现了我的大作。比如“打倒小军”,“王小花大王八”,“小杰是汉奸”,这属于宣言类。长大一些,创作水平有了提高,便有“杨长生偷死鸡吃”,“小勇天天尿炕”,“立兵他爸把他妈卖了”,这属于诬陷类。还有“齐伟出门让车轧死”,“刘波变成大疯狗”,“张霞全家中煤气”,这属于诅咒类。不管哪一类,都不是生活中的真事,所以后来读到萨特的“创作是对生活的反抗”,心领神会,一拍即合。等我长大到不再经常受欺侮,并且可以欺侮别人的时候,创作风格才发生了转变,由标语口号改成了吟风弄月。

  然而,我身处的时代却似乎始终不肯长大,标语口号如同每日三餐一样想离都离不开。我不像鲁迅、胡适他们那样一概反对标语口号,我认为许多标语口号是自然的,必需的。比如我小时的那些口号虽然没有让他们轧死或者变成大王八,但使他们很怕我,有时还讨好我,大大改善了我的生存环境。词典上说口号是“供口头呼喊的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而标语是“用简短的文字写出的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即标语也是口号。这样看来,标语口号本身无罪,只看人们编造的是什么口号和如何运用这口号。“时日盍丧,予及汝皆亡”,是思想性艺术性兼备的好口号;“大楚兴,陈胜王”,是思想性差但艺术性和有效性比较好的口号;“吃他娘,穿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是阿Q式的潜伏着危机的功利性口号;“劳工神圣”,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精辟的经典性口号;“建设王道乐土的大东亚新秩序”,是一厢情愿的欺骗性口号;“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是特定年代激动人心的但不能跨越时代乱用的好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是现实针对性强但理论上经不起严格推敲的实用性口号;至于“抽吉烟,爱四平”,则是强奸民意、厚颜无耻的连文字也不通的拙劣口号,写这口号的人忘记了“困长春,打四平”时代人民子弟兵洒在四平街的滚滚鲜血……

  口号由于简短和目的性强,往往产生一些言外之意甚至是意想不到的副作用。我近年来在祖国各地发现了不少值得一提的口号。比如关于计划生育的,在西北,我看到了“计划生育,丈夫有责”,这说明那里的主要障碍在男方。在山东,我看到了“一人结扎,全家光荣”,我仿佛回到了“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战争年代,不知道结扎这事有何荣可光,难道说也放鞭炮、骑大马、戴红花,逢人便趾高气扬地宣布:“俺结扎啦!快来俺家喝酒吧!”在河南,更有邪门的,叫做“该扎不扎,房倒屋塌;该流不流,扒房牵牛”,这说明那里的计生工作很艰难,经常要采取严厉手段,但用“扒房牵牛”来强迫人家流产,一是违法,二是容易给帝国主义国家和境外敌对势力趁机攻击我人权政策造成口实。

  说到法制,也有一些有意思的口号。在河北,我看到一条标语:“武装抗税是非法行为”,真令人哭笑不得,它的意思是说,和平抗税就是合法的了。高速公路旁闪过一条标语:“不得袭击警车”,我不禁一阵紧张,因为我坐的是“民车”。于是想到许多口号本是人们普遍应该做到的,比如十字路口写着:“红灯时请您停车”,但我想假如一个人连红灯都不在意的话,他对这个红灯的“画外音”恐怕也不屑一顾。公共厕所里写着:“请您便溺入池”,我不懂一个人既然已经进了公共厕所,为什么还要在里面随地便溺。倒是一所大学的厕所里一条外国留学生写的标语让我觉得格外触目:“中国同学,请你便后冲水!”

  车子驶过一座县城,这个县的支柱产业是散装水泥,马路上空赫然高悬着巨幅标语:“大力发展散装水泥,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我身居北京城,心向党中央,从未听说有过这么一项“基本国策”,暗想这个县的干部可真大胆,要在封建时代,这叫做“矫诏”,是杀头之罪呀。

  除了这些奇怪的口号,那些我们司空见惯的标语,倘若细想起来,也往往问题甚多。比如建筑工地上常见这样的标语:“大干××天,工程提前完”。首先这个“完”让人产生疑惑,是“完成”呢?还是“完蛋”呢?更重要的是,工程为什么要“提前完”?一个工程需要多少天完成,应该是有严格的科学依据的,需要100天完成的,你50天完成了,质量能让人放心吗?君不见,几乎所有的“献礼工程”,都在节日过去以后,开膛破肚,重新“梳笼”,还美其名曰“多快好省,坏了再整”。所以“提前完”的结果多数是要提前完蛋。最近又流行一个公式化的口号,叫做“某某是我家,清洁卫生靠大家”,很多城市和单位都竖起了这样的标语牌。我刚刚去过的世界头号污染城市太原的街头,就立着不少烟熏火燎、污渍斑斑的牌子,上写“太原是我家,清洁卫生靠大家”,宛如是故意讽刺。回到北京,发现我们小区也立起了牌子,上写“育新花园是我家,清洁卫生靠大家”。但我们中国,凡是靠“大家”的事,等于谁也不靠。中学时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唱到“创造这奇迹要靠谁”时,都笑望别人唱道“要靠你,要靠你”,而唱到“美好的未来属于谁”时,则都唱“属于我,属于我”。什么事都靠“大家”,还要政府和公仆干什么?

  朱自清说:“标语口号用在战斗当中,有实现性的必然的。”(同上)的确,标语口号的“精神变力量”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战争年代,在如今的和平建设年代,主要应该提倡按客观规律办事,按邓小平理论办事。可我们许多同志的思想还停留在战争年代,盖一座楼叫“会战”,谈一次话叫“交锋”,连泡了个妞都叫“拿下”,看来我们还要长期生活在战争的阴影底下。不过,如今另外一种口号也包围上来了,那就是商业口号。比如“存款到农行,可靠又吉祥”,我的款是存在工商行的,看来是“危险又泡汤”了。还有“大大方方补肾,踏踏实实做人”,我们这些不去补肾的家伙,从此都成了不安定因素。以前说“大寨的姑娘都是铁肩膀”,现在则变成了“做女人‘挺’好”,教唆得女人你追我赶比“波段”,满街望去,都是麻将中的“二筒”……胡适气愤地喊出:“打倒名教”,但他这话本身就是一个口号。还是我老人家高瞻远瞩,口号是我们永远打不倒的,相反永远是口号打倒我们,我们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打倒过,被“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打倒过,被“宁吃社会主义的草,不吃资本主义的苗”打倒过,今天正在被“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和“穿金猴皮鞋,走金光大道”所打倒。因此我趁早趋炎附势,高喊一声“口号万岁”,也算混入了辉煌的口号发明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口号照汗青!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3 * 6 = ? 正确答案:1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