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转载]诺曼·洛克威尔的“大翻身”
杉菜伊伊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14-02-13   

[转载]诺曼·洛克威尔的“大翻身”

原文地址:诺曼·洛克威尔的“大翻身”作者:临风看世界

我从来没有遇到一位不喜爱诺曼·洛克威尔(Norman Rockwell)作品的人。他的画总能使人发出会心的微笑,让人重新捕捉乡土的纯朴。然而,多年来他的作品在专业艺术界却一直不受到重视,被视为不过是迎合大众胃口的插图画而已。


可是,近年来这个观感逐渐在改变。继2006年以一千五百万美元的高价卖出《离家》,去年底(12月4日)苏富比拍卖行在美国举行的艺术品拍卖中,卖出了一位收藏家的七幅洛克威尔的原画,都是洛克威尔送给他的。这七幅画的印刷品都曾经在《周六晚报》上使用过。这七幅画一共以超过六千万美元的总价码卖给了不同的收藏者,其中一幅《祝谢》竟然以四千六百万美元的高价卖出。这幅画,1951年杂志社付给洛克威尔的酬金是$3500。




《传播谣言》,1948,可以从这幅画看到流言最终的结局。这幅画在这次拍卖中以八千五百万卖出。




《走到教堂》,1952,可以看出正在破落中的市中心,此画1953年被《周六晚报》使用。


有时候为什么一幅画可以卖到高价,这门学问并非科学。例如曾梵志这幅《最后的晚餐》,去年10月在香港竟然以$23.3百万美元的历史性高价卖出,让国内的专家都跌破了眼镜。然而,如果一位画家要持续受到重视,还是必须有艺术(而非政治)上的原因的。




曾梵志:《最后的晚餐》,2001。13位戴着面具,打着红领巾的少年先锋队员在分享“血淋林”的西瓜。其中那位打着黄领巾的,据作者说就是犹大,代表中国走向资本主义。


为了让大家对洛克威尔有更深的了解,我在此贴上2010年所写的一篇旧文。这次重读,还是让我感受到那份亲切。





《三人自画像》,1960


诺曼·洛克威尔(Norman Rockwell,1894-1978)在美国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廿世纪最著名的插画家,主要在《周六晚报》(Saturday Evening Post)与后来《瞭望》(Look)双周刊和《生活》(Life)杂志作封面画。他的画生动地展现美国的小镇生活。他可能是历史上最能用画来讲故事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不但使人发出会心的微笑,它更能让人不忍释手。虽然有人认为他早年的画“广告味”太浓,只看光明的一面。但总的来说,他的画还是最佳的“美国浓缩”。



他最脍炙人口的画可能要推那幅《三人自画像》了。在妻子玛丽去世以后,他因为极度伤痛,停止了一段时间没有作画。1960年,他和儿子托马斯合写了一本自传。这本传记的简介分八次登在《周六晚报》。这幅画与第一期同时刊出。画面上,除了左上角几幅小素描,他把自己一共画了三次,在画界是创举。右上角可以看到丢勒、伦勃朗和梵高的自画像。他一生最佩服伦勃朗。有一次,他到阿姆斯特丹的伦勃朗博物馆看画。在里面他大声“问”伦勃朗说,你看我的画怎样?当然没有回应,他出来告诉人说,伦勃朗没有置评。



其实,这种三人自画的方式也非洛克威尔首创,历史上是有先例的。例如这幅:





干普(Johannes Gumpp),1646


但是,由于他画的绝大多数是插画和广告画,所以,他的作品并没有受到艺术界的重视。他自己也接受这个事实。然而,这并不减低人们的喜爱,反而藉着大量印刷,流传得越广了。因着他的画通俗、传神,所以笔者特别提出来介绍。老实说,我个人感觉,他的画比那些廿世纪的波普画家(例如安迪·沃霍尔)更能代表美国。



在他去世后,有过一阵子的沉寂,近年来他的画又开始受到人们关注。有幅失踪的原画《离家》,2006年当收藏家去世后,后代在家里的夹壁里发现,由苏富比拍卖,最后卖价是$1540万美元。这幅画描绘一位父亲送儿子去上大学。父子俩坐在卡车边。父亲可能就是卡车司机。他心情沉重,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儿子一身新衣,口袋里塞着火车票,兴奋地东张西望。真是传神之作!





《离家》,用于1954年9月25日《周六晚报》封面


此外,早先在2002年,一幅《女子铆钉工》的原画卖了将近五百万美元。这幅画描述美国在二次大战时,因为男子都去参战,有六百万女性进入工厂。这是美国接受穿长裤的女子出现公开场合的开始。





《女子铆钉工》,1943


你看,它是否与下面这幅有些共同点?





米开朗基罗在梵蒂冈的西斯廷小堂天花板上所画的《以赛亚》,1508-12


这幅《不准游泳》描绘几个孩子在不准游泳的池塘里游泳,被人发现后,那种夺路而逃的窘态。





《不准游泳》,1921


这位清纯玉女顾影自怜,我想也会激起许多人的共鸣吧?




《对镜的女孩》,1954


教室里老师忽然出现,受到惊吓的孩童一阵忙乱。你看到黑板上那祝福老师生日快乐的别字码?还有地上的粉笔,桌上的礼物,以及小男孩头上的黑板搽(不知道是哪位同学的恶作剧!)。这幅景象能不叫琼斯小姐感动流涕吗?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悠然之至 离线
级别: 师长
显示用户信息 
地下室  发表于: 2014-02-14   
谢谢伊伊的分享,有些明显带有政治色彩而不是绘画技艺。
鐡手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地板  发表于: 2014-02-13   
第一幅《传播谣言》,这要多么细致的观察力和抽象能力啊!佩服!

精神饱餐一顿,谢谢依依的精彩分享!
杉菜伊伊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板凳  发表于: 2014-02-13   
四大自由



洛克威尔可能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响应小罗斯福总统1941年1月“国情咨文”演讲所绘的“四大自由”。当时二战正在欧洲如火如荼地展开,而美国民意反对参战的意愿很高(美国是在1941年底珍珠港事变后才参战的)。罗斯福藉着这次“国情咨文”希望唤起民众认识自由的重要,而不只是满足于舒适的生活。面对纳粹的极权统治,和其对全人类自由的威胁,他期望将来的世界是建立在人类四大自由的基础上。这四者是:“言论自由”、“宗教信仰的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可以说,他为了对抗纳粹的侵略,立下了道德的基础,而不只是诉诸于爱国心或者美国的利益。



洛克威尔被这个演讲所深深地感动,他花了7个月的时间,专心画了这四幅画,画完后,人也瘦了15英磅!在1943年《周六晚报》逐期刊登以后,美国财政部把这套原画拿到16个城市去展览,并因此募集到1亿3千2百万元的战争公债。



值得注意的是,罗斯福总统的四大自由与美国宪法《人权法案》第一修正条款所列的: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出版自由、和平集会权利和向政府请愿、申冤的权利,这五点稍有些出入。这可能是因为罗斯福关心的是普世的基本需求,而不是美国的特殊国情。




《免于恐惧的自由》,1943


洛克威尔给《免于恐惧的自由》所选的题材很温馨,虽然这个自由所牵涉的课题很严肃,因为当时在纳粹德国生活下的人就没有这个自由权,犹太人正在集体被屠杀,日本在中国和亚洲也正在制造恐怖和屠杀。但是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对夫妇,他们正照顾着两位孩子入睡,说不定母亲还刚刚给他们讲完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到地上躺着的玩偶和楼梯间射进来柔和的灯光,一片安静、祥和的气氛。



大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热爱洛克威尔的画,也是他原画的收藏家。他曾提到在《太阳帝国》这部电影里面,他不但借用了这幅画的情景,描述这个在战乱中住在上海的家庭,后来当这位小男孩被送到日本集中营里面的时候,皮箱里就带着这幅画的印刷版。虽然这个插曲在时间上不太准确,但却是意义重大。这位与父母冲散,被关在集中营里的孩子,拥有了一张能够给他安全感的图片。





《免于匮乏的自由》,1943



《免于匮乏的自由》用的是感恩节大餐的镜头。我想它对美国人的意义可能更为重大。





《宗教信仰的自由》,1943



《宗教信仰的自由》(又作《崇拜的自由》)是洛克威尔比较满意的两幅之一。画的上方还写着:“各人按照自己良心的选择”,这真是宗教自由一个贴切的表达。没有人(包括师长、官员和邻居)有资格告诉你如何去崇拜,到那里崇拜,或是崇拜谁,因为他们无法取代你的良心。




《言论自由》,1943


《言论自由》这幅画是四幅中最受重视的作品,也是洛克威尔本人最喜爱的一幅。它描绘在镇民大会中,一个原本内向的人站起来发表异议。众人虽然不见得同意他,但却尊重他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这是民主风度的表现之一。言论自由、表达自由与出版(新闻)自由常常被相提并论,它是尊重并保护公民的表现,让他们可以凭着良心发言。民主的可贵并非因为它能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也不应当是个由大多数民意作决定,而消灭异声的(专制)制度,正确的民主是尊重,甚至保护,少数人的权益的。


但是所有的权利都有其责任和限制(制衡)。例如,我不可以假藉言论自由去伤害、毁谤他人。这中间的尺度就是法律和政治的议题,是有其政治和社会条件的。一个政治制度在观念上如果不看重个人的价值,不以保护弱势族群为己任,它就不会重视言论自由。洛克威尔这幅画就暗示了,这种尊重是自明的,它正与基督教的教义相吻合,深植于美国人的心中。(这里有个小插曲,不知道你有没有看到右后方画家自己的部分面孔?)


但是,相对于执政者的观念,这些责任和限制还有另一个先决条件,那也就是约翰·亚当斯总统1798年所说:“我们的宪法是只为有宗教心和有道德心的民众所设立的。它不适合用于管理任何其他的人群。”


我深深觉得这句话就是美国建国的关键点,有人说:“美国的宪法是建立在基督教信仰的基础上”。我认为,那远不如这句话:“美国的宪法是为有宗教心和道德心的人所设立的”要来得准确和恰当。面对一批暴民或强盗,就是再完善的制度也无济于事。


可是,随着美国社会的多元化,以及宗教心和道德心的下降,我们也看出“言论自由”所带来的一些问题。色情行业的泛滥就是一个例子,虽然公然色情买卖受到法律禁止,但是各种渲染色情的娱乐方式和出版却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使得许多青少年的身心受到残害,这难道是保护言论自由所必须付的代价?


又例如为了保护少数人的言论自由与表达自由,社会上加强立法,制止“仇恨犯罪”(hate crime)的发生(例如种族歧视、性向歧视、宗教歧视)。但是它也常常被用来保护另有企图的“活跃分子”,把道德议题转换为法律的问题,反而制止社会良心的发声。这难道是一个自由社会无法避免的“必须恶”(necessary evil)吗?


又到了选举的时候,特殊利益集团、政党和候选人不择手段,造谣攻奸,扭曲丑化,完全失去了“言论自由”的原意,让人看到民主政治最丑恶的一面。这种行径,其实在美国开国先贤的政治斗争中就开始了。只不过是“于今为烈”罢了。


但是,如果我们拉长距离,知道无论如何立法,政治程序本来就不是完美的。如果把制度建立在这个认知上,如此来看,美国的经验或许反而说明了,表面的“和谐”可能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在混乱中还能维持彼此尊重,还能够守法。


这表明,因为人类的堕落,民主与自由无法避免地会是乱糟糟的,也必定有其黑暗与不公的一面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更不能单用隐恶的方式维持表面的太平。其次,更是因为堕落和腐败不仅表现在民众的一边,也表现在执政的一边。因此一个由宪法保护,有制衡机制(checks and balances system)的民主和自由的制度,是在不完美的现实中最合理的管理方式。至于实行得是否完善,那就要靠人民的素质(文化、宗教、道德心)和政府的智慧来决定了。


我不知道洛克威尔作画的时候,或是历史学家与哲学家威尔·杜兰在那期《周六晚报》写相应文字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这些,但这却是我个人心里的感受。



说明:本文作于2010年,2012年被“以诺文化”收入《绘画大师的心灵世界》。
杉菜伊伊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沙发  发表于: 2014-02-13   



《琼斯老师生日快乐!》,1956


下面这个离家出走的小男孩,在店里碰上了警察伯伯。尴尬吧?





《离家出走》,1958


你看,那个新手上路,被这些老手们上下打量,那副模样可真让人担心啦!





《新手》,1957


《黄金定律》是采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7章12节:“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藉着这幅画,洛克威尔要告诉美国人民,耶稣的这段话也是全世界绝大多数宗教所共同遵行的。如果我们都能这样去行,这个世界该会有多美满啊。





《黄金定律》,1961



诺曼 洛克威尔工作努力,一生所作的原画有四千多幅。他1943年以前的原画大多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毁,其余绝大多数都由私人或机构所收藏。




《原来爸爸就是圣诞老人!》,1956



许多严肃的评论家或艺术家总认为,洛克威尔只是位“插画家”,他的画不过是为印刷设计的,色彩简单而平面。然而,许多看过原件的人说,事实并非如此。他油画的原件色彩精细,用笔变化多端。他们说:“你不能从印刷品中看出他绘画的功力。”从早年开始,他作画的时候,总在画布上方贴着一张写着“100%”的纸条,就在提醒自己,每幅画都要用百分之百的精力摆上。



不过,他大部分的画的确很少触及社会上的负面现象。甚至在美国大萧条期间,或是在战争阴影之下,他还是只描绘人们生活中幽默可爱的点点滴滴。例如1938年的这幅《影帝-女孩心中的偶像》。





《影帝-女孩心中的偶像》,1938



连洛克威尔自己也说,他不知道怎样去画邪恶的题目。可是另一方面,这种印象也并非完全正确。例如这幅《族谱》显示,许多白种人家庭的出身并没有那么高贵,有些还可能是海盗,祖先中也可能有其他有色人种,其反对种族主义的色彩相当明显。




《族谱》,1959



这幅《祝谢》我感觉更有讽刺的意味。只有母亲和孩童在作谢饭祷告,两位成长的孩子都在抽烟看报,两者间有着强烈的对比。






《祝谢》,1951(用于感恩节)


这种对社会批判的画作,在他1961年与退休的英语老师结婚以后就更为明显了,因为这位老太太是位关心社会公义的积极分子。例如1964年的《我们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就是一幅极富时代意义的画。





《我们所共同面临的问题》,1964


这幅画捕捉了美国民权运动史上一个重要的图像和里程碑。为了响应联邦法院的命令,1960年11月14日,6岁的鲁比?布里基斯(Ruby Bridges)是美国南方第一个步入黑白合校的黑人孩子。住在新奥尔良市的布里斯基夫妇,同意让他们的女儿鲁比作为打破黑白分校的先锋。这次创举一共有6位黑种小孩参与,他们一举一动受到了全国媒体高度的重视。



洛克威尔选择从鲁比的视角高度来作画,让观众有真实的参与感。有如礼拜天上教堂一般,鲁比穿着整齐干净的白色衣服。她左手拿着文具,一个人挺身昂首地走在四个大汉中间。她后来说,看到那么多的人在那里围观,还以为有什么节庆活动呢。我们从画里可以看到动乱的迹象,墙上不但留着“黑鬼”(nigger)的字迹,还有刚刚扔过来的番茄留在地上,这个背景与鲁比天真的表情成为强烈的对比。我们虽然看不见他们的脸孔,这四个白人大汉可都是双手握拳,带着臂章的联邦警官。这幅画透射着种族歧视的丑恶和联邦政府的决心,真是栩栩如生,胜过千言万语的描述。





《南方的正义》,1965


这幅《南方的正义》记述1964年夏天在密西西比州,三位民权工作者被白人种族主义者谋杀的事件。因为白人间彼此的袒护,美国法院几十年都找不到真正的凶手。它说明,人们心目中的仇恨和歧视,并不因为制度的修正而可以立即消除。就算制度修正了,改变人心的工作还是个漫长的路程。如果当年约翰逊总统没有不顾保守人士强力的反对,而不去推行“民权法案”,那么今天会是什么光景?我真是不敢想象。因为推行“民权法案”(当然还有越战的因素),使得他得罪了自己南方的票源,以至于在1968年大选时落败,这个代价也是不小的。



在画里,已经有一位民权工作者被杀害了,其他两位正面对着一群陌生的凶手。虽然我们只能看到凶手们的影子,但是我们知道,那结局是很悲惨的。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3 * 6 = ? 正确答案:1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