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略说四声与平仄
级别: 师长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13-02-05   
来源于 转帖 分类

略说四声与平仄

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普通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平仄所值得注意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一般说来,平声字音平和,有较长的尾音。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尾音。近代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首先肯定了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的分析是正确的。半农先生又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补充,他说:“平声平去,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上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应为非平衡调。入声最短,称促调。”半农先生的论述,简单而明了。张世禄先生更为简要地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两大类,平声是长音步所在,仄声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长与短的区别。笔者还认为,古汉语四声,除了有长音步和短音步之分外,读音高低也是大相径庭的,如以:“东董冻笃”为例,从平声起,音阶逐渐升高,至去声达到顶峰,亦即第三声读音最高。入声一落千丈,音量低短而简捷。简言之: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上列散论,只是一般方法,读者可在学习和实践中再行验证。
为了练习辨别四声的本领,古人列举了如下三十二个字,作为平仄基本知识锻炼的文字,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字的平仄,那么其他字的平仄,就可触类旁通,一读即知了。
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按次序分别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字的平仄分别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字分别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
4.必须知道: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如看、教、为、思、傍……略举数例如下:
(1)“看”作平声:日用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看”作仄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3)“教”作平声:樱杏桃榴次第开,故教一一傍窗栽;毵毵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阴入户来。
(4)“教”作仄声:粉笔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满园桃李生机鬯,化雨春风次第开。
(5)“为”作平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为”作仄声:本为汉王建大功,未将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绝终烹狗,悔不淮阴坐钓终。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心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1)平声。这个声调到现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上声。这个声调到现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去声。这个声调到现代仍是去声。
(4)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
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还。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开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强烈.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本文部分内容参阅多篇前人著作,如有雷同,纯属抄袭.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cexo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6楼  发表于: 2013-02-21   
啊,大开眼了,跟我以前学的太不一样了

我一直以为,平仄声就是我们发音的一二三四声调,一、二声就是平音,三、四声就是仄声。比如:春、纯、蠢、寸(打不了拼音的声调),前两个就是平音,后两个就是仄声,今年贴对联时还拿这个来教育老爸怎么分清上下联的

感情我实在是一知半解乱解一气啊!
木子李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5楼  发表于: 2013-02-06   
东方和智者都是高人啊,深藏不入。

坦言之,我对有古诗词、古典文学修养的男人比较仰慕,可惜我家大男人.....完全靠不上边。

我只好借这个“仰慕”之情来熏陶小男人。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智者乐水 离线
级别: 营长
显示用户信息 
地下室  发表于: 2013-02-06   
东方这篇文字很好,勾起了我对此类题目的回忆。特地奉上08年的一片习作,算是与东方的唱和呼应吧。

 
《从“中国加油”说开去》

      5月19日。下午14时28分。全国哀悼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为地震遇难者默哀三分钟之后,群众难以抑制情绪,自发呼喊“四川加油,中国加油”,排山倒海,经久不息。完全没有组织,没有动员,没有约定,如此统一,如此整齐,如此雄壮。“中国加油”的吼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震惊了全世界。

      美国《时代》周刊惊呼:这是中国民众对灾区“井喷式的支持”。这是一种“集体的顿悟”;香港媒体《大公网》载文说:“中国加油”将会成为2008年的中国最流行语。

      可以想见,参加哀悼仪式的群众,在默哀三分钟之后,还有很多话语要表达,还有很多情感要倾诉,还有很多激情要迸发,如何在这么大的场合,表达每个人的心情?人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高呼口号:“中国加油!”

      关于“加油”一词的由来,也引起人们的关注。

      有的认为,它是外来语,与汽车有关。说是在历史上第一次汽车拉力赛上,意大利的5号车与冠军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突然熄火,原来汽油耗尽。这时,被誉为“赛车之父”的意大利人恩佐-法拉利先生大叫:“你们……加油……”四周观众以为是一种鼓励方式,也跟着大叫:“加油、加油……”自此,“加油”便成为对赛车手的鼓励方式,后来再沿用到各种赛事上,成为全世界流行的一种激励方式。

      还有人认为,“加油”一词出自中国古代。传说明代的军师刘伯温,偶然发现三国时代的军师诸葛亮墓地。进入墓穴里,发现长明灯(应该是油灯)将要熄灭,灯旁有一纸条,上面写到:“老刘老刘,加油加油”。刘伯温看到,赶忙在诸葛亮棺前叩了三个响头,为诸葛亮扫了墓,加了灯油,表示敬佩之情。后人就以“加油”来表达继续、激励的意思。

      这些说法可靠与否,没有必要深究。然而有一点可以肯定,从语言学角度说,“加油”一词,用汉语呼喊出来,肯定是最科学的。

      汉语的词是由字构成的,而字的发音是单音节的。每个字是一个音节,每个音节由音素组成。例如,中国的“中”,就由“zh”“o”“ng”三个音素组成。发音时,由声母“zh”与韵母“ong”合为一体,成为一个音节“zhong”。由单音节的字组成词,组成词组,组成句子,组成语段,这就是汉语的特点。由于这种特点,中国人的语言,很讲究节奏。一般来说,四个字一组的词组,有力、短促、有利于发声和换气的交替。

      纵观中国当代,很多激励人心的口号,都是四字一组的绝妙组合。孙中山先生上世纪初曾经喊出:“驱除鞑虏,振兴中华”;毛泽东在延安最困难时期大笔书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解放初期面对战争威胁全国呼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邓小平复出大声疾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胡锦涛高屋建瓴为两岸关系发展重新定位:“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而广大民众面对地震和奥运的双重考验,喊出了最为振奋的心声:“四川挺住!中国加油!”

      “中国加油”一词,必将载入中国史册,流芳百世,永励国人。

智者乐水
茶杯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地板  发表于: 2013-02-06   
呼唤LING姐---------这儿有高手出没,出来跟他华山论剑一下!!!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级别: 师长

显示用户信息 
板凳  发表于: 2013-02-05   
引用
引用第1楼尘姥姥于02-05-2013 14:13发表的  :
东方还是诗词高手哎!

姥姥误会了,这是我以前从网上收藏的。
今天刚好翻看到,想想湾区也许会有喜欢诗词的XDJM,便拿出来分享。

尘姥姥 离线
级别: 军长
显示用户信息 
沙发  发表于: 2013-02-05   
东方还是诗词高手哎!
在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快乐的愚婆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3 * 6 = ? 正确答案:1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