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大学教授:学术批评不用骂娘--梁文道
我是佳佳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13-01-22   

大学教授:学术批评不用骂娘--梁文道

大学教授:学术辩论不用骂娘 ^m5{:\ Xk  
    最近在看一本有关法国哲学家巴丢(Alain Badiou)的文集,编者是英国的霍瓦德(Peter Hallward)。霍瓦德不只翻译过巴丢的书。甚至还写过专书向英语世界介绍这位法国大哲的思想,如今又编了这么一本群英汇聚的文集;看来他跟巴丢的交情真不一般。然而就在这本文集的导论里,霍瓦德却提出了几条非常核心的问题,假如答不好.巴丢的整个理论体系就要从根本动摇了。 &AoWT:Ea  
1s*I   
    这样子为难好友,还算是好友吗?他是不是想彻底摧毁巴丢的学术生涯?这部文集的高潮就在于书末有巴丢的回复,一篇题为《回答一位很有要求的朋友》的短文。在这篇短文的开头,巴丢如此形容霍瓦德:“这位不可多得的读者、翻译者、同伴和批评者,这位严苛而且温柔的朋友。” v+\E%H  
p>MX}^6  
    既是同伴又是批评者,不只严苛同时温柔,这是种在当今中国知识界文化界很难想象的关系。在我们这里,你如果是大力推介我的好友,就很难同时是狠批我的批评家;你真的欣赏我,又为什么还是质疑我呢? tmm\V7sJ  
N%^mR>.`  
    在过去几个月里,中国学术界最好玩的八卦就是北京师范大学季广茂教授的骂人事件了。事缘四川师范大学的钟华教授在学术期刊上写了一篇书评。季教授觉得那是对他学术生命的根本否定。于是气往上冲。他一连在博客上发了十三篇文章把钟华说成是低级下流、不择手段、狰狞阴恶、无知、横蛮、无耻的“屁眼教授”;这还不止,那些粗话甚至还招呼到钟华教授的家人身上了。于是季教授立刻从象牙塔 'dx4L }d  
里一跃成为举国皆知的“粗话教授”,大家看笑话之余也不免要想,这到底是为什么? wo?C 7,-x  
r"0nUf*og:  
    坦白讲,钟教授那篇书评看起来确实有点不懂行情,对他要谈的文化研究掌握得不太全面;但起码他懂行规,行文下笔纵然不算客气,可也不逾规矩。为什么季教授要发这么大的火,斯文扫地,满口污言呢?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事要不是发生在现在,迟早也要发生在不久的将来;要不是发生在季教授身上,迟早也会发生在其他人身上。因为孕育整件事的土壤早已存在,其中的病根早已深植。其病在于整套来自西方的现代学术讨论规则并没有彻底移民到中国来,而我们原有的那种一看文章就要推断作者“不可告人”的用心与动机的阅读方法却从来未离开。 s&c^Wr  
V,>#!zUv  
    霍瓦德对好友的坦牢批评不是他个人的性格无私,巴丢对老友的诚恳响应也不是他的胸襟广阔,其实他俩的这种交往方式根本来自现代学术游戏规则。以前我看“某某教授荣休文集”之类的书,总见其门人友好不住献媚称美。后来读到一些外国大师的同类文选,却发现那些撰文的同行和学生竞毫不客气地炮火全开,颇有欺师灭祖的意思,很是不解。有朋友点醒了我,说这才叫真正的尊重。如今书籍出版的数量多如恒河沙数。随便一块街招掉下来都能砸死三个大学教授。你若不是很重要,又有谁会花功夫刻意批评你呢?批评一个人正正表示他是某种学问发展上的界碑,后人不超越他则再无寸进。难怪那些被人骂了个透的大师,最后还是总要客客气气地在文集结尾来一篇“回复我的批评者”,铭感大家的厚爱了。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除了你自己的内心,没有人可以是你的权威。
我是佳佳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17楼  发表于: 2013-01-25   
回 16楼(云久久) 的帖子
写得客观。 >Vn!kN6\  
KYlWV<sR  
贴上之前写的一篇围脖: B$7lL  
.d.7D ]Yn  
+8~S28"Wg3  
作为一个能说话的人,我们太容易以为有批评一切的权利,而放弃去深入理解和跟世界连接的机会。我们经常忘了,当我们批评时 我们就是自己批评的那类人,被我们批评的那些,或许是因为我们的主观蒙蔽双眼。谨以此警告自己。
除了你自己的内心,没有人可以是你的权威。
云久久 离线
级别: 营长
显示用户信息 
16楼  发表于: 2013-01-25   
ZT:柴静犯了什么错? 2013-01-25 00:14:06---作者:徐静波 (亚洲通讯社社长) >(\[$  
h>\}-|Ek  
d`^@/1tO  
浏览 67098 次 | 评论 62 条 X-t4irZ)  
y{kXd1,  
        今夜不谈日本,谈中国。 Ir]b. 6B  
H9&? <j1n  
        最近,中国流行一种潮流,叫“名人批名人”,最为典型的是,香港凤凰卫视的名记者闾丘露薇“批”了中央电视台名主持柴静,清口相声演员周立波“骂”了影视明星徐峥。 zO!`sPP  
6_9w1 ,W E  
        我在海外,很少有机会看柴静主持的节目。所以,我对柴静的主持风格和水平无法作出评价。上北京两会时,偶尔有见她,感觉只有两个字:“清爽”。而闾丘露薇经常是同车上会,我发现不了的新闻热点,她能发现,是一个难得的新闻天才。 L:'Y#VI{  
BL]^+KnP  
        凡是名记者名主持,大多是半路出家。半路出家的人之所以能够成名,是因为她(他)不走套路,没有学院派那样的观念束缚,容易形成自己的风格。所以说,柴静的主持风格有没有问题,不是谁说了算,而是观众喜爱不喜爱,其收视率高还是低来衡量的。柴静能够长期扛得住一档央视的重点节目,我觉得,她是有水平的。 AjZT- Q0L  
_Jx?m  
        山外有山,人无完人,只要不涉及道德和法律的问题,我觉得对于他人,都应该学会包容,同时学会赞美。 ^%\p; yhL  
EkJo.'0@  
        周立波先生最近骂人骂得很凶,原因是因为徐峥对他的演出提出了些批评,周先生看来容不下这些意见。 8y+Gvk:  
 *A_  
        看过前几年周先生的清口相声,因为我懂上海话,听起来觉得亲切,其内容也勾起不少儿时的嬉笑回忆。最近回国,又看了两期他的节目,感觉到内容少了,废话多了,口气霸了。我也没有兴趣了。 ~L?p/3m   
s  n?  
        我很欣赏高仓健的艺德,这位81岁的日本影视泰斗,在拍完一部新片之后,会躲在自己的房间里,给导演,给摄影,给所有的大小演员,哪怕是刚出道的小影星,都会很认真地写上一张卡片:“辛苦了,谢谢你!”。 L*FnFRhU  
8^M5u>=t;  
        我们没有理由要求周立波先生成为高仓健,但是,做人的一个道理是贯通古今中外的,那就是“轻狂要出问题,谦虚总会赢得尊重。” fF>H7  
8o~\L= l  
        放到百年的艺术长河里,“周立波”只能是一种现象,而不会成为传世艺术。对于周立波先生来说,这话可能不中听,但是,结果可能就是如此。 dkCSqNFL)  
X_=oJi|:  
        有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人生好比稻穗,年轻气盛时,如同鲜嫩稻穗冲天。但是,越成熟头就越低。当一个人成名时,需要的是越来越谦恭的姿态,而不是轻狂! 8l?]UFM>C  
Va9vDb6  
        写到这,我想说啥? T nPC\.x  
GifD>c |z  
        其实只有一句话:柴静没错,错的是我们的社会缺少一种包容,更缺少一种赞美别人的勇气。周立波错了,错在哪里?错在太把自己当回事。 /AWHG._  
KnbP@!+c  
     LxMOs Nv  
[ 此帖被云久久在01-25-2013 01:21重新编辑 ]
我是佳佳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15楼  发表于: 2013-01-24   
引用
引用第14楼云久久于01-24-2013 18:47发表的  : ^GL0|G=(1  
谢谢佳佳转摘,我挺喜欢柴静的,有深度。不靠外表和矫情博眼球,靠的是真才实料。 X2o5Hc)l<  
G|H\(3hHLZ  
{9P<G]Z  
是的啊。我从她身上学到很多,对我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m.lNKIknQ  
#&DJ3(T  
她的这往篇采访稿有内容,不像批评她的那些东西言之无物。 i3f/ {D/  
` M\L 6o  
值得一看。
除了你自己的内心,没有人可以是你的权威。
云久久 离线
级别: 营长
显示用户信息 
14楼  发表于: 2013-01-24   
谢谢佳佳转摘,我挺喜欢柴静的,有深度。不靠外表和矫情博眼球,靠的是真才实料。
[ 此帖被云久久在01-24-2013 18:53重新编辑 ]
我是佳佳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13楼  发表于: 2013-01-24   
柴静回应“当代林徽因”称号:没必要辩解 mA{gj[@:x  
2013年01月25日09:10  解放牛网   我有话说 .H9!UQ&It  
R[o KhU  
  采写/本报记者 高慎盈 尹欣 陈俊珺 Rk`c'WP0*  
3{,Mpb@  
  20多岁时,柴静写了她的第一本书《用我一辈子去忘记》,字里行间满是文艺青年的调调。 '\ 6.GP  
<y!6HJ"  
  十多年后的柴静说,“这本书里通篇都是‘我我我’”。 c*LnLK/m  
Qa"R?dfr  
  在公共场合,如今的柴静习惯以优雅示人,不见咄咄逼人的姿态,人们听到的总是她的感悟和建议。 hX YVi6(k  
eeuAo&L&  
  在电视节目中,柴静的发问依然不失犀利,但态度更为平和,努力呈现客观和理性。 hu6)GOZbv  
(A"oMnjWd  
  许多人发现,从前的那个柴静,逐渐消失了。 r\L:JTZ$  
r?H {Y3 ,  
  你不要质疑,要疑问。质疑是你质问要找出什么,疑问是还有未解之余地。 m@"!=CTKd  
JB* *z00;  
  媒体一聚拢,聚光灯一打开,就像发了一场高烧,很容易被裹挟其中。 \QYs(nm?k  
o'R_kadN[T  
  做新闻做到现在,我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感受,那就是不要试图寻找传奇。 ' O2{0  
?jb7Oq#[  
  解放周末:你的新书叫《看见》,记录了你采访中的“看见”,听说你刚从兰考采访回来,这次在兰考你又“看见”了什么? RU[{!E  
yUBic~S  
  柴静:关于“看见”这个词,我在书里也写过,就是要从蒙昧中睁开眼,尽可能摆脱看见之前所形成的成见和概念。 q-p4k`]  
@-Gf+*GZys  
  这次我们去兰考之前,其实不论是袁厉害还是当地政府,都已经被概念化了。出发前搜索资料的时候我就觉得很奇怪,因为很多说她牟利或者贩卖孩子的材料来自于“据说”、“听说”、“传闻说”,都是些语焉不详的词汇。可能因为我是做调查记者出身,觉得还是要先求得事实的准确,放下任何预设,用亲眼所见的事实尽可能地抵达真相。不要出发之前就把目的地的一切都想好了。 XMuZ 'I  
D|UDLaz~  
  解放周末:听崔永元说过,柴静的一些报道虽然不是对新闻事件的最早触及,但却总能呈现不一样的“看见”。 nj)M$'  
9/^4W.  
  柴静:这也是我们做袁厉害这期节目遇到的挑战,我们到兰考的时候,很多媒体都已经在那儿了。媒体一聚拢,聚光灯一打开,就像发了一场高烧,很容易被裹挟其中。 “我要第一个发稿”,“我要拿独家信息”,“我一定要跟别人不一样”,这种急切,这种发烧的心态,会影响人对于新闻事实的观察。 =g?r.;OO  
\#~~,k 6f  
  不要急于跟别人不一样。做新闻做到现在,我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感受,那就是不要试图寻找传奇。为了寻找传奇,你就会在无意中把袁厉害给极端化了,要么认为她一定是个毫无瑕疵的人,要么就认定她是个贪图利益的人,对于当地政府也是这样。 <o p !dS  
XbG=H-|  
  世间事都在情理当中,不要寻找经验以外的刺激性的东西,而要寻找人生经验以内的东西。但同时对每种情绪都要有所戒备。比如我第一次见袁厉害的时候,她一把抱住我。我从来没有被采访对象那样抱过,有的人抱个两三分钟也就松开了,但她足足抱了我10分钟,而且抱得很紧,就好像全部依赖着你。 !L>'g  
E-n!3RQ(w  
  解放周末:你未挣脱吗? 69rVW~Z  
|nMbf  
  柴静:我没挣脱,但我也没安慰她。因为我刚到那里,还不能判断这个人。我就没动。 7dxY07 yu  
vChkSY([  
  解放周末:她知道你是谁吧? 3",6 E(  
J]$%1Y  
  柴静: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她知不知道我是谁,也可能她只是看到一个来自外界的人。所以,一定是有种很强烈的东西在里面,这个东西是什么,就是我们探寻的出发点。但同时也要保持警觉,不要因为你被拥抱,就倾向了她。我依然保持了关切和疑问。 92eS*x2@  
`\#Q r|GC  
  解放周末:疑问是有疑而问,没有预设的立场。 ]_5C5m  
 #] n[  
  柴静:当年庄殿君主任就对我说,你不要质疑,要疑问。质疑是你质问要找出什么,疑问是还有未解之余地。 \5X34'7   
m|e!1_ :H  
  我怕消费别人,尤其是消费一个正处于极端身体状况的人。她的身体是不会撒谎的,医生告诉我之前一天晚上,袁厉害的血压达到180(mmHg)。之前有一次接受采访时,她受过刺激,血压一下子就上来了,人就支撑不住了。我很担心发生这种情况,不能因为我要拿到一期采访,就置别人于险境,我受不了。我就告诉袁厉害,只要能通过外围采访回答的问题,我就不问你,我只要你回答几个非你不可的问题,你不想回答绝不要勉强。这就是我的态度。 NcqE)"yObo  
]+,Z()  
  解放周末:按理说袁厉害是你们这期节目最想“看见”的人,但是你没有像以往那样做一对一的专访。 /l@7MxE  
{:fyz#>>^  
  柴静:很多人看了这期节目也问我,为什么你们用了很多调查的手段,采访了那么多人,你是怎么考虑你们节目的属性的?我说我没考虑节目的属性,我只考虑我对一件事情想知道的愿望。如果只考虑属性,我就一对一访谈,但一对一对我来说可能抵达不了真相。采访多少人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真实。 zoO>N'b3)  
$g 5pKk  
  解放周末:那只是一种形式。 Fa@#nY|UV3  
5>$*#0%"}  
  柴静:当年我坐在演播室里的时候,就特别容易受到形式的拘束。当时要做三方嘉宾的连线,栏目的属性决定我必须要让三个人交流起来,隔两三分钟就要有个互动。当你满心想的都是栏目的属性,就把新闻忘了,就把真忘了。一位前辈跟我说,你根本不用考虑嘉宾的感受和观众的感受,你就考虑你对新闻事实的追求,只要你的追求在,哪怕30分钟你只问了一个人,只要你问的这个人能完成逻辑的拆解,其他两个人都晾在那儿,也没问题。 "PnYa)?1  
A@&+!sO  
  解放周末:跟节目的形态相比,更重要的是让人们接触到事实。 $D8KEkW  
8=t?rA  
  柴静:陈虻当时教我们,要想认识人,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把他(她)放在结构中,要产生各种关系,这种关系自然而然会提供一个审度这个人物的背景,像螺丝卡螺母一样。所以要了解袁厉害,就要看福利院院长跟她的关系,看孩子们、儿子、保姆、县长、警察跟她的关系。我们找各种各样的线索来完成这个人物,我们做的是他人,可是每个人物又都是为她服务的。人由他人构成,他人帮我们找到一种真实的方式把这个人物呈现出来。 IzkZ^;(N  
QZ h|6&yI  
  解放周末:这次采访了多少人? Y|KX :9Y@  
)WuuU [(  
  柴静:(扳起手指数)有袁厉害的亲生儿子、养子,有她的保姆、母亲、弟弟,还有县长、福利院院长,这些还不包括那几个孩子。 NOo&5@z;H  
&Gxk~p<  
  穷富没有标准,更用不着比较,人要是通过比较来界定自己的话,那就麻烦了。 /V:%}Z  
 m;8_A|$A  
  我为什么喜欢阅读,就是因为看到有人写的东西让我觉得很亲切。 J6\<>5 A?  
C \E Z8  
  你对做的事情本身是敬重的,做得稍有质量一点,读者就会给你回馈。 W~R_- ]k@g  
)V~<8/)  
  解放周末:《看见》这本书问世一个多月,已经卖了100多万册,有媒体形容你的签售会“堪比春运火车站”。这么多粉丝、这么大销量,这件事情本身让你看见了什么? >}_c<`:  
W._vikR  
  柴静:我原来没有细想过这件事。写书的人一般都有个惯性,觉得封笔的一瞬间,这本书就和自己没关系了,从此后你有你的路。但我很在意读者的检验,最终对这本书有决定权的,不是那些因为知道我名字而买书的人,而是那些真的翻过看过这本书、对这本书有评判的人。有一个陌生人过来跟我说,我看了你的书,看到哪儿掉眼泪了,他说不是因为你写得多么好,而是因为你写出了我想说但没说出来的话。他的这番话很打动我。 H| IsjCc  
dqPJ 2j $\  
  当年我为什么喜欢阅读,就是因为看到有人写的东西让我觉得很亲切,即使他是百年前的人,是已经故去的人,但我觉得他是我精神上的亲人。虽然我们身处不同时代,但我一直没有点破的东西,他却说出来了,我和他的感受是相近的。这也是写书本身的意外之喜。 m_U__CZ}Tt  
3Qn! `  
  解放周末:也许是本来的应有之义。 >>K) 4HYID  
Tf*X\{"  
  柴静:也许是,但我没做过这样的预设。我不知道这本书对他人来说有什么用,但对我自己来说是一种完成。 <@e6zQG  
8={(V f6  
  解放周末:对于很多销量大的书,有的人看见的是销量背后的巨额稿费。 p5>TL!4M  
%p^C,B{7w  
  柴静:要是以这个为出发点的话,我就不会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签这本书。他们来跟我谈的时候肯定不是把销量报得最高的。我最在意的也不是他们对外的声誉,或是受人尊重的名头,而是我喜欢他们的编辑,他们的几位编辑对文字的认真、那种读书人的风范,是让我钦佩的。这本书在后期的两三个月里有一次比较苦的打磨,以至于我的责任编辑到现在还没看过那本书,他甚至不愿意多看一眼了。 (笑)我特别尊重他们的修改意见,但反过来这会折磨他们。这个折磨是什么意思呢,我可能每天都改一稿发给他们看,他们说定稿了怎么又改了。但他们非常细致,我书里写的每一期节目,他们都会找出来看,时间、地点、人物,包括叙述的准确,甚至到行文和结构。 | u36-  
l{Xsh;%=  
  解放周末:之前有人调侃,说你是“央视最穷主持人”。 hoeOdWI pf  
-O. MfI+  
  柴静:穷富没有标准,更用不着比较,人要是通过比较来界定自己的话,那就麻烦了,会永远活在不安中。在目前的境遇里过得还挺舒服,这就够了。 /|BzpIfpN  
hg=\L5R  
  当年在电台工作的时候,工资很低,有位听众给我写了张明信片,上面写着 “有一天我们会为你发工资的”。传媒市场很有意思,我没有预期,但从这个事情回头来总结的话,这个行业可以给大家一些良性的信息,你对做的事情本身是敬重的,做得稍有质量一点,读者就会给你回馈。 )Z"7^ i  
U{{RRK|  
  不要动不动拿一个大坝把他的心拦起来,不让他进,不让他出,其实人是可以流淌的。 O^|,Cbon6  
(#7pGGp*E  
  人只有在狂妄的时候才把自己当回事,才会喜欢或厌恶某种名号。我现在觉得喜欢和厌恶都是虚荣本身,都没必要。 [ *R8XXuL  
pcm|  
  你要用经验来处理人生,放下头脑中独断的东西。这个急,或者不宽厚,最后会沦为一种智力上的懒惰。 `7+?1 z  
%k1*&2"1#  
  解放周末:现在一些读者对你有两个称呼,一个是“意见领袖”,一个是“当代林徽因”,这两个称呼你更在乎哪一个?还是两个都在乎,或是两个都不在乎? H`B%6S /  
YIt:_][*  
  柴静:这两个称呼我都没怎么听过,读者和观众好像也都没拿这种标签相待。 :P;#Y7}Y$  
&# `d8}3D  
  解放周末:在一些人看来,所谓“意见领袖”是指你见解独特,所谓“当代林徽因”是说你文采斐然。 mqwN<:  
+qjW;]yxP  
  柴静:那我真无所谓。我对于加诸我名字之上的东西,都不在意。可能我二十啷当岁的时候,会把“柴静”这俩字看得非常重要,生怕沾上泥巴,也有虚荣心。 NS<lmWx+  
Yb414K  
  其实,人只有在狂妄的时候才把自己当回事,才会喜欢或厌恶某种名号。我现在觉得喜欢和厌恶都是虚荣本身,都没必要。比如我采访袁厉害、张海超,采访翻坠校车上生还的小孩,你看到他们,会觉得你自己算什么,根本没必要关注,也没有必要辩解。 T?E2;j0h'#  
4jO~kcad  
  解放周末:《看见》制片人李伦说,这些年你变宽厚了。在你看来,什么是宽厚?这个转变是一种自主的剥离还是自然的生长? m[]p IXc(  
ENjrv   
  柴静: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就像新叶的生长,就是从核心处往上长,长到强壮的时候,慢慢把老叶子顶掉了,有了自主的生长就有了对外的剥离。精神上的更新也是从核心开始的,在外面还察觉不到、还被包得密实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只要你别拿自己的虚荣去阻拦它,它总能长出来。 sK}Ru?a)  
cXtL3T+  
  宽厚不是道德,也不是性格。人的天性很难改变,那天我还和我妈聊天,我觉得我的性格有点像她,有点偏急躁。她很敏感、率真,有时候有点急,一急就过了,但她会立即调整过来。我也遗传了这种性格,多多少少。这样性格的人其实比较难以宽厚,尤其在30岁之前,因为你对外界的反应会有一个反弹,即使你抑制住了也只是抑制而已。 Hq6VwQu?  
2>?GD@GE  
  当年陈虻招我的时候,就看到了这点,他当时就跟我谈了这事。我回头看当时写的日记,都是气急败坏的,当年对他的很多情绪都写在里面,你管我呢,我做好我的工作就行了呗。他跟我说,宽厚不是道德,它是一种认识。这句话我花了很长时间去领会才明白。 1*G7Uh@K}  
x&8fmUS:@;  
  你所谓的急,其实是一种想要改造什么的愿望,现实不如我的理想,我看到一个更理想的世界,我要改变,我希望能够按更完美的方式去做,所以就急。宽厚就是要把所谓的理想主义放下。 AaKILIIQZ  
@^#y23R U  
  解放周末:宽厚也不是乡愿。  Zna }h{  
/>)>~_-3  
  柴静:对。你要用经验来处理人生,放下头脑中独断的东西。我不一定是正确的,或是我不是唯一正确的,即使我是正确的,他人也有可能是正确的,世间有无数道路。想明白这一点,我竟然花了三十多年时间。 G74<sD  
v" y e\ZG  
  人感受到一个事情和你明白一个道理是两回事,在你感受到之前,谁跟你说都没用,自己知道提醒自己也没用,感受很重要。我在书中就把自己一步步的感受,把那种血肉模糊的过程,都写了出来。这个急,或者不宽厚,最后会沦为一种智力上的懒惰,你不愿意去理解世界的复杂性,你觉得用情绪更容易解决问题。 v]Pw]m5=U  
WY0u9M4  
  解放周末:或者你认为自己就是对的。 U#@:"v|  
aD 24)?db-  
  柴静:顾准的话对我影响很大,他说,“什么是专制?专制就是认为自己绝不会错的想法。 ”批评别人前,要先扪心自问一下。 Qa(u+  
+=U`  
  解放周末:光有愤慨是不行的。 &UQKZ.  
"fS9Nx3  
  柴静:他也有愤慨,但他从这出发向更远处走了。我们也应该向远处走。我对曾国藩也感兴趣,曾国藩和顾准一样,都经历了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的转变,由善恶两分这种愤青似的世界观,转变为只对事实和明晓事理本身特别在意。他说“不晓事,小人固谬,君子亦谬”,不管你是君子小人,不讲道理都不对。晓事,比道德还重要。 \ssuO  
CM8WI~  
  解放周末:先有“事”,才论“道”。 Oj~k1+*  
V|<qO-#.  
  柴静:就像这次我去采访兰考县长,问题问得也很直接,我问他,为什么你们修两千万元的财政楼,却不修一个福利院;为什么要求袁厉害换个更好的环境,却不给她提供房子,到底是钱的问题还是意识的问题。在节目播出后,观众觉得问得挺直接,当地的干部也给我反馈信息,说你们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要揭批谁,或是把谁变成丑角,你们问的问题真的是疑问。 G8 f7N; D  
KiH#*u S  
  我采访翻坠校车,按理说这对当地是个负面新闻,但他们看完节目后也给我发了个短信,觉得你没有要煽动什么情绪,他们也承认有不作为之处,我没有给他们粉饰,但我也看到了他们的困境。什么是“对事苛刻,对人宽容”?我采访县长,他没回避,说怎么处理他都应该,那是孩子的命。他流下了眼泪,说总做恶梦睡不着,“我也有孩童时代,但他们没有了”。 ?Q:se  
*slZ17xg  
  一个人的自责会在什么时候流露出来,不是在逼问之下,也不是在压力之下,而是给他一个机会,让它自然地呈现出来。 R0-ARq#0<  
]qhVxeUm  
  解放周末:松松土,让它长出来。 u;1#eP\;  
P4Wd=Xoz6  
  柴静:芽儿已经拱出来了,你就别去拿脚践踏它。你用敌意的方式去问,他会出于防卫把自己的立场踩得像水泥那样硬实。不要动不动拿一个大坝把他的心拦起来,不让他进,不让他出,其实人是可以流淌的。 `hI1  
R# mZYg  
  所以他说,我甘愿接受一切处理,我跟你今天谈这个,就是想将来的人怎么能把事情做好。这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我的出发点,我感觉到这个出发点大家都意识到了。 jAN(r>zVL  
g`3 g#h$  
  我觉得 “文学青年”是个很好的词。 xLq+n jH E  
l.fNkLC#  
  这就是老舍说的,文学就是寻常与亲切。 +xFtGF)  
|0A n| 18  
  回头一看,多少年过去了还会有共鸣,这才叫文学,消费一个故事就没意思了。 {tF=c0Z  
h TH"jAC+  
  解放周末:不管称呼你什么,很多人都感觉你有“文学青年”的气质。 |oPqX %?  
B_c(3n-"  
  柴静:我觉得“文学青年”是个很好的词。我身边的朋友,他们性格各异,如果说有什么共性的话,就都是文学青年。我们都是在小时候喜欢阅读,十几岁开始写东西,就像崔健说的,只要我有笔,谁也拦不住我。不论你是在吉林延边的小县城,还是山西的小县城里,一个小男孩或一个小女孩,在绿色格子里开始写文章的时候,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发表,也不是为了让人传阅,就是王小波说的,为了“自我”。就像叶子要展开一样,就这么简单,生命原始的劲儿就在这,它要张开,要表达,要看见。文学也是这样,它貌似无用,没有什么济世功名、经世致用的东西,但它对人的心灵是特别重要的。 DlfXzKn;  
Ay"x<JB{U2  
  解放周末:无用即大用。 &> }MoB  
SJIJV6}H  
  柴静:对,如果我没有保持对阅读持续的兴趣的话,我一定是个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人。这是肯定的。 A7~)h}~   
=:o)+NE  
  大概我四五岁的时候,就用小刀在我们家墙上刻着“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可能有的字还不太认识,刻错了,但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里面的意思小孩子是明白的,因为某个春天的早上起床的时候我看到了,感受到了,但还表达不出来,遥远的古人的这几个字就是我当时的感觉啊,音乐、韵律和色彩的美,我就把它刻下了,这是文学的共鸣。人的心灵与心灵相见了,世界突然多了一个纬度,让人觉得很深广。 T|ZT&x$z  
AY,6Ddw  
  就像我看李娟[微博]的书,她在阿勒泰的戈壁里,年三十放两只烟花,没别人看见,谁看得见啊,母女俩人在那头过着贫苦的生活,就是白欢喜,自得一下,她能为了什么,没有目的。但远在北京的我“看见”了,我心中一动,就不得不写下来告诉她,哎,我也看见了。这就是老舍说的,文学就是寻常与亲切。 ;,@3bu>r  
?W%3>A  
  解放周末:人们往往认为文学应该跌宕起伏。 9CUMqaY2  
B~yD4^  
  柴静:这可能和我的趣味有关,我的趣味是比较现实主义,托尔斯泰和曹雪芹教给我的关于人的知识和采访的知识,多过任何教科书。 5j,)}AYO  
Y13IrCA2  
  《红楼梦》也可以拍成通俗言情剧,大家一把鼻涕一把泪,好家伙,但真去看这本书的时候字里行间都是寻常的人生经验,隔了几百年也能感觉到男和女初相识的情愫,家族里的人都是寻常的。举个小例子,抄检大观园后,薛宝钗突然说要搬出园去住了,这里曹雪芹用了一句话,“李纨看着尤氏一笑,尤氏看着李纨也一笑”。笔墨之间如果不琢磨,就过去了。这一笑是什么意思呢,抄检大观园后亲戚家的姑娘为了避嫌搬走了,还得找这个借口,不能明说。我“剽窃”了这个,我的书里老范和老郝那段,她俩的表情让我想到了这点,你看,隔了那么多年,人和人又相见了。这是夹缝文章,以前我看不到这些,如果我不是日积月累地看,也看不到这些。 s 13Iu#  
",Ek| z  
  解放周末:你看了多少遍《红楼梦》? ^EZ)NG=e5  
R*VZ=i  
  柴静:很难说,但我当年从湖南到北京就带了这一本书。 tj{rSg7{  
E(8O3*=  
  解放周末:女孩子爱看《红楼梦》可以理解,但你为什么又特别喜欢看《顾准文集》? >3 qy'lm  
I`DdhMi7  
  柴静:里面都是人么。我看《红楼梦》看的也不是传奇、言情,我看的是人性,我看的是平等,我看的是曹雪芹对于各种人物同时加以理解的深度。顾准对于经济和政治的研究,一切都是为了人,从人出发去研究,才能不去建立天上王国,老老实实尊重规律。托尔斯泰也是这样,所以他才能把《安娜[微博]·卡列尼娜》从通俗剧写成文学。回头一看,多少年过去了还会有共鸣,这才叫文学,消费一个故事就没意思了。 f5mk\^  
QO%>RG  
  你做的事情可能很重要,但你自己并不重要,不要太爱惜自己的羽毛。 -D38>#Y  
_mA[^G=gY  
  文学和新闻,都是“看见人”。 {l\v J#r:  
Tb:n6a@  
  人是需要尊严和空间的,当她的悲伤来得太强烈的时候,你可以陪伴,但不要侵入。 r(J7&vR}h  
{RwwSqJ  
  解放周末:对文学的理解与对新闻的认知,这两者的相通之处是什么?  nPvR  
I{B8'n{cN  
  柴静:都是“看见人”。一切事件都是人的结果。人永远是个寻常,一切人都在情理之中,只不过发生在身上的事情是在意料之外。 ~sMn/T*fv  
$5%tGFh  
  解放周末:以前你的采访似乎更多关注的是事件,现在则更为关注事件中的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Scxf5x-  
 Ya304Pjd  
  柴静:这是我很重要的思想上的改变。 \'BKI;  
T-f+<Cxf  
  以前我认为事件影响人,所以那时我注重事件,认为事件造成了各种结果,这些结果对世界形成了影响。现在我的想法是人造就了世界,每个事件中的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他所处的位置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造成了事件,所以就回到人本身来认识事件。 hFylQfd  
AUzJ:([V  
  其实这也是受托尔斯泰的影响,他也是用很长时间才明白,所有事件都是人的爱恨欲念冲突交织的结果,而不是激发。拙劣的情景剧里人都是被激发的,情节发展不下去了,女主角立刻就得了白血病,或是男主角的初恋情人就回来了,这是靠外在的戏剧性来推动情节,使人产生情绪。真正的人生是靠各种欲念不断滚动发展冲撞来形成事件。 $P4hNb  
'00DUUa  
  比如做药家鑫案,你要从事件的结果往前推倒,一轮一轮,回到事件的初始点,若看不到这点,我们就拆解不出事件的本来面目。 bZERh:%o  
BRD>q4w  
  解放周末:也就错失了认识事件的机会。 kZPj{^c:  
&{ntx~Eq  
  柴静:昨天我还在和同事讨论这个事件与人的话题。我们是从袁厉害这期节目说起的,因为我们答应过身在病房里的袁厉害,拍下孩子们的近况,让她看看。当拍到一个聋哑小男孩的时候,他很聪明,让我蹲下来,在我的脸颊两边各亲了一口,然后指指自己的脸颊,让我亲他。我亲了一下,以为完了,他不干,示意我另一边也要亲。最后,我们把这个镜头放到节目中去了。大家都没有异议,觉得可以这样用。这个细节暗含着孩子在过去几年里的处境,他是如何被对待的,有价值。 lt5~rH2  
>(:KEA  
  也有同事问我,当采访对象和记者有情感交流的时候,应该怎么拿捏分寸。我觉得记者如果是被动的,当对方把情感施加在你身上的时候,只要以正常的人性承接就可以了,但不要主动施加什么,那样就逾越了分寸。他们就说,主动施加也没什么啊,会显得更有人情味啊。我觉得一个节目有它成熟的人格,我现在是完完全全的成年人,觉得自己在情感表达上应该是相对克制的,沉着的。 r{p?aG  
khc5h^0  
  我举了我采访张妙母亲时手搭她肩上安慰她的那个例子。如果20多岁时去采访,我还是会进屋,当我发现摄像师要掀帘子进来的时候,我很可能不会去阻拦。但当我到了现在这个年龄,用余光看到摄像师要掀帘子进来时,我会冲他摆下手,示意他停在帘子外,让他别拍,别直接拍采访对象的悲伤。人是需要尊严和空间的,当她的悲伤来得太强烈的时候,你可以陪伴,但不要侵入。 ] M_[*OAb  
/0Zwgxt4?7  
  解放周末:人与人之间应当有恰当的距离。 B~LB^ n(>@  
4>$>XL1  
  柴静:对,你要意识到你是个陌生人,别以为自己是记者就跟谁都“自来熟”,别觉得自己问什么做什么,都是理所当然的。关切过头了,就是冒犯。 |44CD3A%  
b>Vs5nY!  
  我曾经采访过一名遭受性侵的女孩,她因为杀死施暴者而被判刑。在看守所进行采访的时候,她提出不希望现场有男性,可摄像师和法警法官都是男的,而他们又必须在场。我告诉摄像师,就远远地拍女孩的剪影。然后我和她紧挨着用耳语完成了采访。在采访时,有些事我知道我可以问,但我没有。这事无关案情,有关人性,但这部分太私密,是人家与妈妈姐姐才能分担的部分,不要冒犯。 g7_ a8_  
gaTI:SKzc  
  解放周末:可在很多人看来,“追问”是记者的职责。 BU]9eF!>h  
q+|Dm<Ug  
  柴静:当一个人说“我追问某人”的时候,重点往往不在追问这个动词本身,也不在宾语上,而是在隐含未见的主语上,是“我”在追问,这个“我”显得很牛哦,虽然“我”没有出现,他要的是这种感觉。而现在对我来说,宾语最重要,对方最重要。我要感受他,我并没有之前就想好要怎么去处理各种突发情况,我不知道张妙家有没有帘子,我也不知道那个女孩会说什么话,我就尊重我当时的感受,作为一个成年人,我觉得这样做更合适。 dy|r:~j3  
O_(J',++  
  解放周末:你曾说过,真相是无底洞的底,作为记者难道不该去追寻真相吗? )wSsxX7:  
}^)M)8zS  
  柴静:当然,但不必挂个幌子叫嚷。这种叫嚷本身就很虚弱,还有就是特把自己当回事。我们每天去一个煎饼铺买煎饼,煎饼做得挺好的,可人家也没有挂过“德艺双馨煎饼铺”的牌子吧,把煎饼做好了,不卖臭鸡蛋,就这么简单。 /HI#8  
 QqtFNG  
  我们不要把身份看得那么神圣,弄得那么明晃晃,我们可以保持疑问。 “追问”是一个什么样的词,好像对方在前面,后面有一种紧张感。其实没有必要有那种紧张感,就像我们坐在一起,一问一答,一来一往,挺好。 gHYYxhW$  
}[D[ZLv  
  很多时候,你做的事情可能很重要,但你自己并不重要,不要太爱惜自己的羽毛。应该为了事情本身,去做那些对的、应该做的事情。 %0fj~s;  
`'+[Y;s_  
  解放周末:做对的事情,是为了什么? "AUY+ LN  
|hOqz2|  
  柴静:就是为了“对”。 ikyvst>O  
|F9/7 z\5+  
  认识事理越深,就越不能抱怨什么。 vnXpC!1  
m' z<d  
  每一个障碍都是你重新认识世界、认识你自己的机会。 w}oH]jVKL6  
&$< S1  
  我现在越来越感到,要向后看历史、向前看大势。 [u,B8DX  
p.8G]pS  
  解放周末:早年你在电台工作,后来到《东方时空》的“时空连线”、《新闻调查》,到现在的《看见》,这几个不同的岗位有没有让你感觉“不对劲”的? k3^S^Bv\  
u+XZdV  
  柴静:做“时空连线”时我身上散发出一种失败的气息,主要还是不懂,没有经验。没经验时人就没自信,就容易显得虚张声势,一虚张声势就显得更加虚弱,就是一个恶性循环。但也确实下了苦功夫,自己做策划、自己剪片子,每天报选题,让自己的肌肉变得强壮起来。叶子往外长碰到了石头,但它还要长,还是会长出来。 wyvs# T  
~`8`kk8  
  解放周末:这也说明,做“对”是需要积累的。每个人可能都想做“对”的事情,但往往会遭遇到“不对”的环境、“不对”的条件,这时候怎么办? J cvK]x  
(p^q3\  
  柴静:当年为什么我做《新闻调查》感到特别过瘾,调查是什么,就是不断碰到障碍又不断突破的过程。生而为人的很多乐趣都在这。人生如果没有障碍,还有什么乐趣可言?每一个障碍都是你重新认识世界、认识你自己的机会。认识事理越深,就越不能抱怨什么。 CZ|Y o  
J=zh+oLCV  
  解放周末:关键在于怎么作出判断。 {#Mz4s`M  
7&|fD{:4U  
  柴静:这个判断要准确,判断来自于你看到各种社会力量的流变,而且它们会在什么地方遇合,相互激荡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其实历史当中已经出现过了。对历史了解越多,对现实的观察越敏锐,判断力也会越精确。判断精确了,在契机来的时候,你所受到的阻碍也越少。所以要很敏感,像钉子一样毫不犹豫地嵌进缝里,那一瞬间要非常准确,不能犹豫。我现在越来越感到,要向后看历史、向前看大势,如果能让这两种视野纵深延展的话,那么我们对于现实的判断就会更准确一点。 a+r0@eFLc  
@qg=lt|(F  
  解放周末:你是通过什么方式向历史学习的? @0n #Qs|E!  
&[23DrI8  
  柴静:主要还是阅读吧,历史类的书在我的书架上大约占到一半。 @i6D&e=  
L{<E'#@F  
  解放周末:每天会花多少时间来读书? CQ#p2  
Ms^,]Q1{  
  柴静:我基本属于只要能腾出手就会看,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随时随地都会看,要专门有个阅读时间也挺麻烦的。我的包里总装着书。 Jq/([  
VGq2ITg9eE  
  解放周末:即使化妆品不带,也会带书。 E83{4A4  
vTP'\^;  
  柴静:化妆品倒经常忘带。 (笑)这两天我在看《忧郁的热带》,也觉得很好,我对社会学、人类学的内容都很感兴趣。我们要向西方新闻写作学习,我说我看托尔斯泰什么的,但你要知道其间的差距太大了,要把这些台阶一步步走实,你要先知道好的东西在哪,要避免从较差的开始,要从比较好的一步一步践行之。 \>:(++g  
RHVMlMX  
  “作家”这两个字在我心中太重了,我觉得我配不上。 :+!hR4Z~\;  
rs 7R5 F  
  人生的阅读总是充满惊喜,好比你认识了一个亲人,他又给你介绍了另一个亲戚。亲切的人总会相遇。 F-UY~i8  
\T<?=A  
  真正的作家是什么人?我想应该是“年轻人”,他们在精神上永远不衰老。 zx0{cNPK5  
Wa ,[#H  
  解放周末:有没有想过以后不当记者不做主持人,纯粹当个作家? w9i1ag  
$;$_N43  
  柴静:不会吧,“作家”这两个字在我心中太重了,我觉得我配不上。 ]>*Z 1g;  
]UFf-  
  解放周末:现在有的人业余画了几幅画就敢称自己是画家,有的人匆匆出了一本书就敢说自己是作家。 qo$<&'r  
|w:7).P  
  柴静:有的人自称作家,我不管,但我心中有我对作家的标准。 0dXZd2oK@  
`Z/"Dd;F^3  
  解放周末:在你心中哪些人可以称为真正的作家? Jw"'ZW#W  
A3M)yWq  
  柴静: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巴比尔、曹雪芹,还有好多。我有自己喜爱的人,这个群体的人都有相近处。像我最近刚读完勃兰兑斯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我非常喜欢,对我有很大的影响。他写的是十九世纪的文学,听上去多枯燥啊,讲的都是拜伦、雪莱这些人,我连他们的诗都没怎么看过,但我却被这套书完全迷住了,以至于读到精彩的段落时,会忍不住站起来,在我们家屋子里走上两圈。 )CihqsA2  
J& {E  
  真正的作家是什么人?我想应该是“年轻人”,他们在精神上永远不衰老,即使隔了一百年、两百年,永远不老,永远年轻。就像勃兰兑斯,我是看了他对歌德的评价,才去买了歌德的书看,后来又看了朱光潜写的《歌德回忆录》。人生的阅读总是充满惊喜,好比你有一个亲人,他又给你介绍了另一个亲戚,亲切的人总会相遇。 a"#5JcR3  
wQ4/eQ*  
  他们这类人精神比较雄壮,就像大橡树,不会在贫瘠的土地里成长,因为在那里它长不高,它也不会跟其他树挤在一起,因为那样会长得很细。橡树总是独自在山崖上,在沙土层里,经历了跟风雨的搏斗后,才长成苍天大树,展现出特别雄壮摇曳的姿态。我欣赏的有文学气息的人,就是这样一类人。 9K FWa0G  
<7?MutHM-  
  解放周末:所以对于“作家”二字,你虽心向往之,但还没有实现。 `6Y'H2WJ?  
k\zNh<^  
  柴静:也不可能实现。我只是一个博客爱好者。 (笑)我很了解自己的才干,我对自己的角色认定很清楚。我希望自己能一直做记者的原因就是,对世界了解越深,对自己的了解就越深。不要说我没有第一流的才能,我连第二流、第三流的才能都没有,但我可能有第四流的才能,只要不自甘下流,仍可以有所作为,我可以把第一流、第二流人的精神呈现出来。比如像卢安克这样的人,我把他呈现出来了,虽然呈现得还不够,但我尽力了,并将它传播出去。这就是做对的事情。 iMJjWkk  
/38^N|/Zr  
  解放周末:所谓做对的事,就是看见人的寻常、亲切,这也是你的出发点和归宿?  $p}7CP  
"mHSbG  
  柴静:对,是出发点也是归宿,但不是目的。如果看见人是为了目的,就把人当成了为了论证你的观点正确而使用的工具。 ^om(6JL2  
=;^2#UxXA&  
  我个人也很少用“目的”、“意义”这两个词,如果你总是抱着盲目的乐观主义,给世界设计一个模式,并坚信世界会按你的设计发展,那太狂妄了。
除了你自己的内心,没有人可以是你的权威。
我是佳佳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12楼  发表于: 2013-01-23   
引用
引用第7楼尘姥姥于01-23-2013 09:27发表的  : nuhKM.a{  
有朋友点醒了我,说这才叫真正的尊重。如今书籍出版的数量多如恒河沙数。随便一块街招掉下来都能砸死三个大学教授。你若不是很重要,又有谁会花功夫刻意批评你呢?批评一个人正正表示他是某种学问发展上的界碑,后人不超越他则再无寸进。 dhsQfWg#}  
~~~~~~~~~~~~~~~~~~~~~~~~~~~~~~~~~~~~~~~~~~~~~~~~~~ umSbxEZU@  
是敬之深责之切还是当之为更上一层楼的阶梯? <EJ}9`t  
V\X.AGc  
? vk;b!  
我的理解,真正欣赏你的人是这样的: Fag%#jxI  
 d,+d8X  
比如,我希望我变得更好。我的朋友欣赏我的这一特质,但如果我做了让我变得不好,背离自己目标的事。他会骂我。我当然不喜欢让他骂,他说好。我不骂你,你自己去实现你的目标去吧。别来找我了。 o;_v'  
话说得比这难听多了,最让我受不了的话是:你就这村姑思维,还在上海混?回家去算了,省得饿死在这儿。 K`PF|=z  
我有一百次想跟他断绝关系,不要再见到这个人了。 *%\z#Bje@  
?5jkb  
而过了一百次的坎,当我一节一节往上走,眼界更广阔的时候,我发现,他说的简直太对太对了。而那时候的我,只想听好听的,赞扬我的话,因为脆弱的小心灵需要抚慰。如果我停止在那里,我就走不到今天。 8]'qJ;E2  
所以,我的理解是,如果一个人不欣赏你,干嘛来责骂你呢? n\wO[l)  
当然,如果一个无赖来骂,自然不必理他便是。
除了你自己的内心,没有人可以是你的权威。
我是佳佳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11楼  发表于: 2013-01-23   
Re:回 4楼(东方不散人) 的帖子
引用
引用第6楼尘姥姥于01-23-2013 09:21发表的 回 4楼(东方不散人) 的帖子 : *d?,i -Q.+  
网络上是砍柴之声、砍柴之人四起。 >&Y8VLcK  
~~~~~~~~~~~~~~~ OUS@)Tyh  
忍不住说一句: 这句话很逗! Rco#?'  
3dQV5E.  
然后再问: 柴静出啥事了? kImS'i{A  
oG3>lqBwD2  
*|a_(bQ4@  
我也不知道,柴静到底惹了谁了?新书卖得好,招来一波又一骂声。 u ;f~  
除了你自己的内心,没有人可以是你的权威。
我是佳佳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10楼  发表于: 2013-01-23   
引用
引用第4楼东方不散人于01-23-2013 02:08发表的  : {%)bxk6  
这真是一个不厚道的世界。 Z)~.OqRw]  
当柴静还是女神的时候,网络上很少看到批评的文字。 $*\[I{Zau}  
一夜之间,风云变幻。现在打开电脑,网络上是砍柴之声、砍柴之人四起。 v\'E o* 4  
27<~m=`}d  
这也算是个新闻事件吧,事件的背后。 h%8[];*DpN  
....... ))K3pKyb  
hg/G7Ur"  
>RG } u  
其实,女神也不是她要当的,被砍也是她不能控制的。 /60 8P:U  
>MauuL,.j  
这个网络世界非常好玩,被人奉为女神,又莫名被人砍。其实她大约只想做好自己而已,我若是她,会被这种无奈压垮的吧? z v* hA/  
g0: mm,t\  
一个没有背景的人到了央视,又有了一个以她为中心的平台和团队,这是为什么呢?如果去了解她,会知道,因为她自己不断努力,不断反省自己的,她自己一直要自己往上走,对环境反而没要求。我觉得走到今天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t"cGv32b  
Pa 'g=-  
当然那些骂她的人不信这个。 Ugp[Ugr  
C1:efa<wV  
我相信实践,那个自省之道,也是我内心向往的。我从她那里学习如何追寻这个道。经实践,非常管用。我相信我也会一直往上走。 "\Zsr6y  
t5\~Z}G8  
当然她不完美,可是这些不完美,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我只要能学习到我要的就行了。我自己也不完美,何必去要求别人呢? hl(M0cxEWP  
XkDjA#nx`  
如果骂她的人能这么想, 还会接着骂她吗? cz~Fz;)2{N  
除了你自己的内心,没有人可以是你的权威。
我是佳佳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9楼  发表于: 2013-01-23   
引用
引用第3楼晓诺于01-22-2013 23:48发表的  : <5%x3e"7u  
柴静的书周末才能到手、暂时没有发言权的人飘过 j7IX"O%f\  
66NJ&ac  
K;a]+9C  
我是在广州方所文化实体店里买的她的书,那天她去那边读者见面会,我当时在广州还没落下脚,没来得及她的见面会。留下遗憾,来日再完成。 {*RyT.J  
书拿到后两个晚上读完,非常震动我。对我的工作也很有帮助。
除了你自己的内心,没有人可以是你的权威。
我是佳佳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8楼  发表于: 2013-01-23   
引用
引用第2楼卡拉兄弟于01-22-2013 20:20发表的  : F)Oe;z6  
观点不同的人是可以互相交流的,只要他们有着一些共同的公理、逻辑,比如质量、速度、时间等等,之所以看同一个事物得出的意见不一样,是因为每个人的角度不同。 KSe `G;{  
`O4Ysk72x9  
00X~/'!  
如果观点不同的人可有互相交流,那自然是极好的!
除了你自己的内心,没有人可以是你的权威。
尘姥姥 离线
级别: 军长
显示用户信息 
7楼  发表于: 2013-01-23   
有朋友点醒了我,说这才叫真正的尊重。如今书籍出版的数量多如恒河沙数。随便一块街招掉下来都能砸死三个大学教授。你若不是很重要,又有谁会花功夫刻意批评你呢?批评一个人正正表示他是某种学问发展上的界碑,后人不超越他则再无寸进。 'id] <<F  
~~~~~~~~~~~~~~~~~~~~~~~~~~~~~~~~~~~~~~~~~~~~~~~~~~ 96x$Xl;  
是敬之深责之切还是当之为更上一层楼的阶梯?
[ 此帖被尘姥姥在01-23-2013 09:45重新编辑 ]
在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快乐的愚婆
尘姥姥 离线
级别: 军长
显示用户信息 
6楼  发表于: 2013-01-23   
回 4楼(东方不散人) 的帖子
网络上是砍柴之声、砍柴之人四起。 FRqJ#yd]  
~~~~~~~~~~~~~~~ \wwY?lOe  
忍不住说一句: 这句话很逗! kcGs2Y_*&  
Jn!-Wa,  
然后再问: 柴静出啥事了?
在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快乐的愚婆
卡拉兄弟 离线
级别: 营长
显示用户信息 
5楼  发表于: 2013-01-23   
柴静怎么了?为啥都开始骂她? f"My;K$l;  
d~ n|F|`:  
级别: 师长

显示用户信息 
地下室  发表于: 2013-01-23   
这真是一个不厚道的世界。 EX zA(igS  
当柴静还是女神的时候,网络上很少看到批评的文字。 mux_S2x9m\  
一夜之间,风云变幻。现在打开电脑,网络上是砍柴之声、砍柴之人四起。 &Z3g$R 9  
M+4>l\   
这也算是个新闻事件吧,事件的背后。 *-0t j~)>  
柴静她顶着CCTV的牌子,坐在CCTV的演播室,一个为她打造的平台,一个以她为中心的团队。 x$ z9:'U  
{6d)|';%  
柴静,也许只是演好了那个需要演的她自己。  ntK#7(U'  
一如姜文曾经说过:“我是那个演姜文的人。” TN!8J=sx.  
,v(K |P@  
晓诺 离线
级别: 营长
显示用户信息 
地板  发表于: 2013-01-22   
柴静的书周末才能到手、暂时没有发言权的人飘过
卡拉兄弟 离线
级别: 营长
显示用户信息 
板凳  发表于: 2013-01-22   
观点不同的人是可以互相交流的,只要他们有着一些共同的公理、逻辑,比如质量、速度、时间等等,之所以看同一个事物得出的意见不一样,是因为每个人的角度不同。
我是佳佳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沙发  发表于: 2013-01-22   
一早看到露薇同学批评柴静同学的文章。想了想,不知道从哪儿开始说,正好上班的路上翻到了梁文道的这篇小文。 sv}k_6XgY  
BCUn[4Gp  
霍瓦德不只翻译过巴丢的书。甚至还写过专书向英语世界介绍这位法国大哲的思想,如今又编了这么一本群英汇聚的文集;看来他跟巴丢的交情真不一般。然而就在这本文集的导论里,然而就在这本文集的导论里,霍瓦德却提出了几条非常核心的问题,假如答不好.巴丢的整个理论体系就要从根本动摇了。 e\o>(is  
MC=pN(l  
我欣赏霍瓦德的批评方式,“几条非常核心的问题,假如回答不好,巴丢的整个理论体系就要从根本动摇了。” N_<wiwI <  
批评就要拿出点真东西来,至少在同一水平上讲话,如果他回答不好,体系就从根本动摇。如果觉得有可以撬一撬的地方,就去撬他,如果他是真的,经得住撬,就说明你的理论是对的。而巴丢的回复也很大度让人欣赏,“这位不可多得的读者、翻译者、同伴和批评者,这位严苛而且温柔的朋友。” +Wgp~$o4  
l@:|OGD;8  
除了你自己的内心,没有人可以是你的权威。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3 * 6 = ? 正确答案:1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