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常生活中的正念 KASw3!.W
k}o*=s>M
1. 有了無限的時間 aAX(M=3
[,1\>z|&
昨天,亞倫帶著他的兒子喬伊來拜訪我。喬伊長得真快!他已經七歲了,講得一口流利的英語跟法語,甚至夾雜著一些他從街上學來的俚語。 NgXV|) L
[8J/#!B
在法國養育小孩的方式和我們家鄉越南是非常不一樣的。這裡,父母相信「自由對於孩子的發展是必要的」。在我和亞倫談話的兩個小時裡,亞倫必須時時注意著喬伊。喬伊一下子嬉鬧、一下子喋喋不休,不時打斷我們,叫我們沒辦法好好的談話。我給了他幾本圖畫書,但他幾乎看都不看就把書丟到一邊,然後繼續打岔。他要大人不時地關注他。 EN!Q]O|
vid
(^2+
之後,喬伊穿上外套,跑出去和一個鄰居的小孩玩。我問亞倫:「你覺得家庭生活輕鬆嗎?」亞倫沒直接回答。他說,從兩個禮拜前鄂娜出生後,他就沒法好好睡上一覺。夜間,蘇因為自己太疲倦了,總會叫醒他,要他去確定鄂娜是不是還在呼吸。「我起床去看小嬰兒,然後再回去睡覺。這種情況,有時候一個晚上會有兩、三次。」 LBkAi(0rd
7P2?SW^
「家庭生活會比當個單身漢來得輕鬆嗎?」我問。亞倫也沒直接回答;但是我明白了。我又問了另一個問題:「很多人說有個家庭比較不寂寞,而且會比較有安全感,真的是這樣嗎?」亞倫點點頭,輕聲地咕噥了些什麼;我了解他的意思。 EFYyr f@
:)9^T<
然後亞倫說:「我發現可以讓自己有更多時間的方法。以前,我都把時間分割成好幾個部分,一部分陪喬伊,一部分陪蘇,一部分給鄂娜,另一部分拿來做家務。剩下的時間是我自己的CD我可以讀書、寫點東西、做些研究,或者去散散步。 u3>Dvl@
?TXe.h|u
「但是現在,我試著別再去分割時間了。 B-
VhUS
~Uet)y<
「我把跟喬伊和蘇在一起的時間也當作我自己的時間。幫喬伊看他的家庭作業時,我想辦法把他的時間看作是我自己的時間;我和他一起做作業,感受他的存在,並且想辦法讓自己對我們在那段時間中所做的事情感興趣。我和蘇在一起的時候也是這樣。 edW:(19}
b&$sY!iU
「結果,不可思議的是,現在我有了無限的時間給自己!」 NpIx\\d
D\H)uV`
亞倫微笑著說完這些話。我很驚訝。我知道這些不是亞倫從書上學來的;他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發現的。 8eVQnp*
V u`O%[Q/
2. 洗碗就是洗碗 ]ZjydQjo)
cI Byv I-
三十年前,我還是慈孝寺(Tu Hieu Pagada)的沙彌,那時,洗碗可不是件愜意的工作。在結夏安居1時,所有比丘都回到了寺院,有時甚至有逾百位的比丘,而所有煮飯、洗碗的工作,全靠我們兩個沙彌。那兒沒有肥皂;只有草灰、稻殼、椰子殼,就這樣。清洗堆積如山的碗盤可真是苦差;特別是冬天時,水凍得像冰一樣,你必須在洗碗前先熱好一大壺水。 uWSfr(loX
ZrA
OX'>u9
如今,廚房都有洗潔精、專用的菜瓜布、甚至一開即來的熱水,洗碗變得輕鬆多了。現在人們比較可以享受洗碗這件事;任何人都可以很輕易地洗好碗盤,然後坐下來喝杯茶。我可以接受用洗衣機洗衣服CD雖然我自己還是用手洗,但是用機器洗碗就有點過頭了! F/qx2E$*wo
eT|"6WJ:{
洗碗時,就應該只是洗碗,也就是說,洗碗時,應該對「正在洗碗」這個事實保持全然的覺照。 u9 yXHf
Apfs&{Uy
乍看之下,可能有點傻CD幹嘛要這麼強調這樣簡單的事呢?但這正是關鍵所在。 34$qV{Y%y
9W[ ~c"Ku
「我正站在這裡洗這些碗盤」這件事實,是個不可思議的真實。當下的我,正是完完整整的我自已,隨著我的呼吸、覺知到我的存在、覺察到我的思想和動作。我不會像個被浪花左拍右擊的瓶子一樣,毫無覺知地被拋來拋去。 X!w&ib-
;1&7v
3. 你手中的杯子 z^q ~|7
du:%{4
在美國,我有個叫做吉姆‧佛斯特(Jim Forest)的密友,八年前我第一次碰見他時,他在天主教和平聯會(Catholic Peace Fellowship)工作。 8+irul{H_
l]GUQcN=
去年冬天,吉姆來拜訪我。我通常會用完晚餐先洗碗,再坐下來和大家喝杯茶。有一天晚上,吉姆說讓他來洗,我說:「好呀,但是如果你要洗碗,你就得知道洗碗的方法。」吉姆回答道:「少來了,你以為我不知道怎麼洗碗嗎?」 *A,h^
vV?=r5j
我回答:「洗碗的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為了把碗洗乾淨而洗碗,第二種是為了洗碗而洗碗。」吉姆很高興地說:「我選第二種CD為了洗碗而洗碗。」從那時起,吉姆知道怎麼洗碗了。我把這個「責任」交給他整整一個星期。 Rf~? u)h1
!AGjiP$
如果在洗碗盤時,我們只想著接下來要喝的那杯茶,因此急急忙忙地把碗盤洗完,就好像它們很令人憎厭似的,那麼我們就不是「為了洗碗而洗碗」。進一步來說就是,洗碗的時候我們根本沒有活在當下;我們站在水槽前,完全不能體會生命的奇蹟。 @zH
TKi`
X~Yj#@
如果我們不懂得洗碗,我們很可能也不懂得喝茶:在喝茶的時候,我們又只會想著別的事,而幾乎沒有覺知到自己手中的這杯茶。這樣,我們就是被未來給吸走了CD不能夠實實在在地活著,甚至連一分鐘都不能。 {U,q!<@mq
BP7&wd
4. 吃橘子 @]EJbiGv
%Z"I=;=nxI
我記得數年前,吉姆和我第一次一起到美國旅行時,我們坐在樹下分一顆橘子吃。他開始談論我們將來要做些什麼。只要我們談到一個吸引人或令人振奮的計畫,吉姆就深深陷在其中,以致於完全忘了他當下正在做的事。他往嘴裡扔一瓣橘子,在還沒開始咀嚼前,就又準備往嘴裡扔進另外一瓣。他幾乎沒有意識到他正在吃橘子。我還得告訴他:「你應該先把已經含在嘴裡的那瓣橘子吃了。」吉姆這才驚覺到自己正在做什麼。 3]iBX`Ni
l{7q(
這就好像他根本沒在吃橘子。如果說他吃下了什麼,那麼他是在「吃」他未來的計畫。 y_=},a
#)r
一顆橘子有很多瓣。如果你懂得好好吃一瓣,你大概就懂得吃顆完整的橘子。但是如果你連一瓣橘子都不會吃,那麼你根本就不會吃橘子。吉姆明瞭了。他慢慢垂下頭,專注地吃那片已經在他嘴裡的橘子。他仔仔細細地咀嚼它之後,才伸手拿另一瓣。 _Zq2 <:
MJ)aY2
之後,吉姆因為反戰活動而入獄,我很擔心他能不能忍受監獄那四面牆的囚禁,我寫了封短信給他︰「記得我們一起分享的橘子嗎?你在那裡的生活就像那顆橘子。吃了它,與它合而為一。不用擔心明天會怎麼樣。」 }gr6naz
9z:P#=Q:
5. 日常的叮嚀 Y
lY3C
/4R|QD
三十多年前,我第一次踏入寺院時,法師給我一本寶華山的讀體律師2寫的小書《毗尼日用切要》,叫我背起來。這本書很薄,不到四十頁,但涵括了所有讀體律師做任何事務時用來喚醒自心覺知的正念思惟。 *:*Kdt`'G
ua^gG3n0
早上醒來時,他第一個念頭就是: 'z=QV {ni
$ 4&
)
睡眠始寤, _qPd)V6yb
hu
G]kv3F:
當願眾生, d1`us G"
BZP~m=kq
一切智覺,
6IVa(;
-PI_*
周顧十方。 `XJU$c
=nmvG%.hd
洗手時,他也這樣提醒自己維持正念︰ }4; \sY
i8tH0w/(M
以水盥掌, ezC2E/#
cS'|c06
當願眾生, Xyr
f$R'
F^v <z)x
得清淨手, X R =^zp?
`V;vvHP A
受持佛法。 LJ+fZ
N
<~[A
這本書全部是由這類句子所組成,用來幫助初學者保持正念覺知。 j0LA
1P'R-I
讀體律師用一種相對簡單的方式,幫助我們這些小沙彌修習《正念經》(The Sutra of Mindfulness)3中所開示的事理。每當你穿衣、洗碗、上廁所、收起墊子、提水或刷牙時,你都能依循書中的偈頌來保持覺知。 B tZycI
wd/"! A4(
《正念經》說: -I'@4\<
l9%oKJ;
走路時,修行者一定要覺知自己在走路。坐著時,修行者一定要覺知自己正坐著。躺著時,修行者一定要覺知自己躺著EF不管身體是什麼樣的姿態,修行者一定要覺知那姿態。經由這樣的修習,修行者才能活在對身體的直接而不中斷的正念觀照中 h zh%ML3L
}h6N.vz
然而,僅僅對身體姿態的抱持正念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覺知到每一息呼吸、每一瞬移動、每一絲意念與感覺,和每一件與我們有關的事物。 pErre2fS
]y3'6!
但是經文為什麼要教導這些呢?何時是修習正念的時機?如果你整天都在修習正念,怎麼會有時間改變現狀並且建立一個更理想的社會呢?亞倫要如何在工作、幫喬伊看作業、把鄂娜的尿布拿到洗衣機時,同時修習正念呢? GV5hmDzRs
;LBq!
注釋 -<'&"-
Q+O3Wgjy
1結夏安居:出家眾在農曆夏季(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的三個月內結界安居,除非是為了父母、師長和佛法僧三寶等事,不得出界,以致力修行,名為「三月結夏,九旬安居」。起因是由於在佛陀的時代,印度的夏季雨季長達三個月,一切僧眾或在山間禪定,或在樹下經行,衣缽因此常為雨水所流失,而夏季期間,地上的蟲蟻常出來覓食,僧眾們沿路乞食不免踩傷地面上的蟲類及草樹的新芽,是故佛陀基於慈悲,避免居士們的譏嫌及實際上的需要,遂制定了夏季三個月,出家眾在界內精進用功的夏安居。後來大乘經典的結集,大都是佛陀夏安居時所說的言教。 \.R+|`{tf
#_,
l7q8U
2讀體律師(1601~1679),明末律宗千華派第二祖。俗姓許,字紹如,後改為見月,所以又稱做見月律師。所著之《傳戒正範》為我國近代三壇傳戒之典則。此外還著有《毗尼止持會集》、《沙彌尼律儀要略》、《毗尼日用切要》(又稱《毘尼日用》,收入《卍續藏》第106冊)等,對近代律學的重興有重大的影響。 3在台灣一般所謂的《正念經》,通常是指《大念處經》,但一行禪師在這兒是指《安般守意經》。在此經中,佛陀經常教導人們運用呼吸的方法入定(達至專注)(Anapanasati Sutta)。一行禪師所採的經典版本,大約在西元三世紀時,由越南一位中亞裔的禪師Khuong Tang Hoi翻譯注解。Ana是「呼」,pana是「吸」,sati則指「正念」,Tang Hoi將sati譯成「守意(保護心)」。
`qjiC>9
T =l4Vb{>
此經收在巴利經典中部第118經,內容即是教導人如何運用呼吸維持正念,共教授了十六種利用呼吸的方法。 "2}E ARa
V ?10O
漢譯的《安般守意經》又叫《佛說大安般守意經》,是東漢末年安世高(安清)所譯。佛教傳入中國,最早譯出的經典,就是修習禪觀方面的《安般守意經》。經上說,佛陀每年結夏安居期間,都要領導徒眾修習安般守意,也就是數息觀,因為修這個法門最容易入定。經上講,佛陀修數息觀時,一修就是九十天,實際上就是指三個月的結夏安居。結夏安居主要就修習安般,所以數息觀的確是佛教修行中最基礎的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