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这本书,我还在想,到底是什么吸引我看得如此津津有味?
对于禅,所知几乎为零,于我那是高深莫测的一个境界或者领域。寺庙、僧侣、佛经跟我的生活及兴趣领域也几无交集。只是因为一个朋友的推荐,我拿起来了这本书。竟然还是一个叫比尔波特的美国人写的,意外之外的意外。
这个美国人从北京开始到香港结束,寻访了十几个城市中的几十座禅院。一个人背包在路上,不管自然条件优劣、天气状况好坏、路途平坦曲折、遇人合拍纠结,他一直那么兴致不减地走了下去。随遇而安,唯此四个可配他。这个随遇而安却是有着一个竖定不变的前提:完成计划,寻访禅宗大德。信仰二字,从没有在他的文字中出现,可是,我知道,正是因为他内心的信仰,他才如此从容淡定地一路走过来,有了这样一本内容丰富,耐人寻味的好书。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信仰的力量有着世俗无法解释的力量。在这一点上,我很羡慕他,也很佩服他。佩服这种来自他内心深处的力量。
背包在路上,一个人在异国他乡,可他却走得那样笃定。
每一天,他都有自己的计划,要寻访的禅院,要拜访的高僧,要获得的资料。有时,一个寺庙就呆那么一两个小时,有时,要住下几天。沙尘蔽日的燕赵之乡,大雪封路的深山,坎坷泥泞的乡村小道,甚至草长坡陡的荒野,只为了心中的目标,他全然不顾一切,只管向前。睡在可以看到马路的破旧公交车上,甚至为了赶路,翻过高速公路的铁丝网护栏,差点儿被那护栏撕成两半。他一直那么客观平淡的面对自己遇到的一切,从不报怨,更没有丝毫犹豫不决,更没有却步不前。就算走错路再回头,他也没有任何不快,从容接受一切的一切来临,就像它本来就是那样理所当然。
遇到的僧人中,有普通的沙弥,也有掌握经济实权的库头,还有总理一切的监院,当然还有位高权重的方丈。不管是热情尽力的招待,还是意见相左甚至含有敌意的对待,他都从容面对,并以轻松的笔触展现。不批判,不评论,只是如实再现,当然带着他个人的感悟色彩。他从不有意回避自己真实的感觉。只是,不责怪,不强求,顺其自然。可是,通过他的一支笔,他的一双眼,那个禅的世界如实地展现在你的眼前。小心谨慎的僧人,自以为是的僧人,世故圆滑的僧人,甚至有些愤青的僧人你都会在他的笔下见到,和俗世里一样纷繁。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得到什么样的对待,他都能进退自如,恰到好处。宽容博大的胸怀,除了这个词,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好用来解释。
在旅途中,他笔下那些遇到的人,虽然总是简单的那么几句话,可是那些人个个形象鲜明地站在了你的眼前。售票员、出租车司机、三轮车夫、按摩师、同路的女生、酒店的门童、茶叶店老板……所有的人,简单的相遇,简单的相交,简单的文字,却有着不简单的意境。从北到南,差不多纵贯中国内陆,不一样的地域,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性格,他都应对从容,下笔精到传神。
平原山川,河流小溪,庄稼草木,风土人情,都在他的笔下一一出现。因为所到之处多为名山禅院,风景自是非同一般,他的这部书又完全可以当做旅游指南来看,或者自助游攻略备查。
每一处寺庙的由来,它的历史,它的变迁,它的中兴,它的发展,书中都有详细的介绍,相当丰富又精确的历史资料。我惊异于他的博闻强志,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真的让我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吃惊。他已不仅仅是中国通,而是中国精。甚至中国的那些方言俗语及成语他都用得那样得心应手,让人不禁会意微笑。对,还有他的幽默。他的幽默无处不在,请相信一个幽默的人拥有的智慧。妙语如珠散落在字里行间,等着给你眼睛一个又一个惊喜。
如果,这个人,这个外国人,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我会少一点儿吃惊,可是他是一个留在一把白胡子,有着灰白头发的六十岁的不再年轻的人,但,我却不能称他为老人。背负着沉重的旅行包,日复一日地行进在路上,就算是正当年的小伙子,怕也会认为是种负累。你怎么会把这一切和一个六十岁的老人联系在一起呢?他年龄六十岁,可是,他不老,他比一个小伙子更像年轻人!一路风尘,一路向前,一步一步走完了他计划中要走的路,完成他计划中要完成的事情。
忽然,我想起了中学课文里那往篇“蜀之鄙,有二僧”的故事。他这样的旅行计划,他这样的写作计划,一般人肯定认为是不可完成的事情吧? 可是,这个外国人完成了,而且完成得这么完美。
向比尔波特致敬!我不知道除了向他致敬外,我还能怎样表达我的心!
本书的译者是叶南。也许正是因为叶南的翻译使本书如此鲜活生动、妙语连珠吧。
向叶南致敬!
最后,分享作者比尔波特的一段话:
“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生命的起点一路跋涉而来,途中难免患得患失,背上的行囊也一日重似一日,令我们无法看清前面的方向。在这声漫长的旅行之中,有些包袱一念之间便可放下,有些则或许背负经年,更些竟至令人终其一生无法割舍。但所有这些,都不过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幻像罢了。”
我怎么一下子就想到安放在我心底某个角落的你,是不是,就是我背负经年的幻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