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 作者:查建英论坛:江湖谈琴作者:许许发表时间:2010-11-28 18:04 OU9=O>
Servant of the State \s<iM2]Kl
国家的仆人 gNs@Q!
Is China’s most eminent writer a reformer or an apologist? `iIYZ3i
中国最著名的作家是一名改革派还是一位护教者? wC=IN
BY JIANYING ZHA I U4[}x
作者:查建英 v1 oS f
2009年10月18日下午,作家王蒙在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发表演讲,是时座无虚席。这是书展的最后一天,而中国作为此次盛会的年度荣誉嘉宾,正努力展示其文化吸引力。中国共产党的部长与德国总理一起为中国主题馆开幕。钢琴家郎朗在古老的法兰克福歌剧院与德国艺术家们同台演出。还举办了京剧表演、中国民间艺术的展示以及关于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和政治实力的论坛。 $z@e19g T
76岁的王蒙可能是中国仍健在的最著名的作家。他个子不高,戴着黑框眼镜,仪表整洁,满头黑白相间的头发,他著述广泛,作品几乎涵括每种体裁。作为曾经的中国文化部部长,他对典礼应付自如。在法兰克福,王蒙被问及如何描述他的国家的文学现状。“中国文学发展非常快,读者的品味也是,“他用平淡的外交口吻说,”中国文学处在它最好的时候……中国现在有上百种文学刊物,诸多作家在从事纯文学创作,全国每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有上千部之多,中国可算是全世界的文学大国。“ xvp{F9~qT
他的评论在中国的互联网上受到了嘲笑。一个博客作者拿中国当代文学和中国制造的产品来比较:低价,大量,低附加值,没有品牌。很受欢迎的年轻博客作者李承鹏把王蒙称为谎言家和马屁精,他说:中国大部分文学刊物”都是假话加变态刊物,有诸多作家从事纯文学创作,也就是拿国家的钱从事废话加鬼话创作……王蒙的这个思路和各行各业的泰斗是一样的,只要够大够多够滥,中国的一切……都处于最好的时期。“几天之内,这篇博客文章点击次数超过15万,收到数千条读者评论。对于年轻的中国博客主们,王蒙就像是又一个老化的处理品,一个僵化的体制的代言人。 =
q5A@!D
这些谴责让我们想起1990年代王蒙所陷入的争论。1994年,来自南京的年轻批评家王彬彬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过于聪明的中国作家》。王彬彬认为,很多中国作家拥有娴熟的生存技巧,但当说真话变得危险的时候,他们缺乏说真话的勇气。他举的一个例子便是王蒙。 .,m$Cm
王蒙用一系列两篇文章作为回应,坚持说年轻的批评家是在追求名人效应,是红卫兵风格,主要目的是为自己赢得声名。但王轻蔑的语调相当刺耳,尤其是当他攻击从文学教授变成人权活动家的LXB的时候。在一篇题为《黑马与黑驹》的文章中,王蒙嘲笑王彬彬(即标题中的“黑驹”)是LXB的廉价翻版,LXB则是前一个十年的“黑马”。刘是今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在1989年的天安门抗议中,他是一个英勇的活动家,后来被监禁一年半。整个90年代,他在监狱和劳改营之间进进出出。由于身处警察监视之下,被禁止在中国从事教学和出版活动,刘只能为香港或海外的异议杂志写作,被贬抑在边缘化的异议分子群体中艰难生存。 ?e]4HHgU]
在文章中,王蒙无情地嘲笑LXB: 9S6vU7W
大约十年前,文坛出现了一匹黑马;他摆出了一副庄严的姿态,仿佛叱咤风云,可轻易击退千军万马;他高谈阔论 66)@4 3V
在刻薄地提及文革之后,王蒙下结论道:“他曾是一时之雄,但现在又在何方?” <`|}bt
高人一等的语气令人不寒而栗。王蒙怎么能够,用他全部的特权,来攻击一个无法公开发言的政治囚徒犯?很多人觉得,王蒙已经沉沦于人格谋杀。北京的一个朋友对我说,“在年轻人眼中,王蒙完了。”王在自由派知识分子中的声誉再未能完全恢复。 ])~*)I~Y
在中国文化生活中,这是那些几乎相当于地壳滑脱(山崩地裂?)的时刻之一,一条断层线变成了一条鸿沟。王蒙可以被讥讽地刻画成一个献媚的诗人,什么也不是;他的对手LXB,则作为一位被动的受害者,什么也不是。这种极端的对照提供了一种令人炫目的分野,重点是在炫目:这种论断对这两个人来说都是错的失败者。 F6Q #{Ufq
我从90年代早期就都认识了他们两人,而且,在王蒙去年在法兰克福的评论引发的怒潮中,我给他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表达我的失望。王的回复很简洁:“没事。让它去。我没有时间来为这类事情担心,而且我早就习惯了。谢谢。” |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