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e^E>!
朝酒晚舞,酒桌即中国!酒精不燃烧,不能搞社交(图) 新周刊
BMJsR0
.!^}sp,E
“你可以瞧不起我,但你不能不喝这杯酒。。。。。。。” *;0Ods+IcY
]iHSU
P
酒精不燃烧,不能搞社交。 PX$_."
WA
xV+cX*4h
喝酒可大俗,可大雅,可论国事,可谈风月,可攀交情,可见性情,可怡情,可乱性,可养生,可伤身,可豪饮,可小酌,只是不可无酒。 }TD
oQ]P
V-N`R-FSr
无酒不成席。 .zQ'}H1.C
1oSU>I_i
酒是催化剂,桌是能量源。酒桌不是PK台,是PR场。 R/|2s
|{j\7G*5
在中国,酒是文化、礼仪、历史、风俗;最后酒酒归一,酒是关系,酒桌即中国。 l.Yq4qW
#$
?!P1
情在口中,话在杯中,各地酒桌不同酒风。《新周刊》遍约北京、上海、广州、成都、东北和香港的资深酒徒,谈不同城市里的酒桌、不同酒桌上的人情世故、不同人情世故里的中国社会酒规则。 .271at#-
]T<\d-!CZN
公款吃喝9000亿,是国防开支的5倍、医疗投入的4倍,这叫“酒桌经济”。抛开利益局,纯扯淡、纯聊天,开怀畅饮、放浪形骸,这叫“酒肉朋友”。“酒桌经济”难免,“酒肉朋友”难得。更多的是我请你喝酒、你帮我办事,喝酒成为一种工具理性。 r/e} DYL&
7A6: *
今天,你喝了吗? 5_yu4{@;y
\:pd+8
z"PU`v
必须买醉的中国人 +W}dO#
^*@D%U
中国朝酒晚舞 C
U 8s*
-nL!#R{e
酒是“前啜”,桌是“后啜”。酒和桌构成中国人精神与话语交流的阵地,也是面临各种社会压力的逃避之所。 0%b!ARix
j
+u3VP
文/胡赳赳 d+iV19 #i
ySP%i6!au
王朔在《新狂人日记》中描述过一个叫“三哥”的,大家每天都顶着“三哥”的名目吃饭:周一,三哥要去天津了;周二,三哥又不走了;周三,三哥真走了;周四,三哥回来了。王朔说:“剩下的就全周末——必须的。” }%lk$g';
./r#\X)dc
F=9
-po
这个三哥是典型的饭局达人,最“骇人”的一次是在某次聚会上,7个人互相介绍后发现,彼此全叫“三哥”,这几率真是小之又小,愣让王朔给碰上了。 l(j._j~p
-NL=^O$G
吃饭其实很累,但再累也得吃。所谓“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革命了,不就剩下“请客吃饭”么。美食专栏作家沈宏非说:“一周一个饭局是正常人,一天一个饭局是大红人,一天三个饭局是交际花,一天很多饭局,是餐厅服务员。” 7+c}D>/`
:
ysDGF@wZC
经济学家茅于轼长期以来有个观点,中国的粮食最起码够全中国再吃20年,所以他赞同退耕建房,这样房价就下来了。中国人的现状说到底是“吃穿住行”只解决了吃穿,没解决住行。基本温饱、略微小康、虽有中产、塔顶特权是社会的写照。住,房价太高,行,交通太堵。吃和穿则蔚为大观,钞票化做饭票、布票仍是主旋律,于是往死里吃、往出格中穿。
1<n'F
H3
Ts c2;I
酒、桌的中国形态 0/~20 KD{s
Ae3=o8p
喝红酒加电脑桌,从微博上接入世界;喝白酒加麻将桌,从领导处搞好关系;喝洋酒加谈判桌,从客户处套取利益。 6qYK"^+xu
bH1MDBb2
"NOll:5"(
现代人每天外出游弋,与原始社会出外打猎并无本质不同,碰运气、谈天气、讲义气、聚人气,“气场”各有不同,“公关”无处不在。早期在房地产领域流行的 “工作无非两件事——找资源、建人脉”现在人人心领神会。说白了就是:寻找猎物,自己能干掉就独吞,干不掉,那就找人来合伙干掉。 i[r>^U8O
f$I$A(0P
酒是用来壮胆的,桌子是用来拍板的,酒和桌拼在一起,则无事不可为。有的时候,一桌客满,硬挤不进来,你还得单开一桌,是为换个局;自己定喝酒规则,是为制度创新;吆喝人来,是为策划推广;分而食之,是为共同事业;酒醉饭饱,是为既得利益。陈天桥用网络游戏起家,江南春靠写字楼电视创业,马云凭电子商务致富,无他,但懂得一个“吃”字。 6EY
W: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