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给外国观众看,孙俪给中国观众看
(2008-08-04 15:17:07)
转载标签:孙俪《金山》杂谈娱乐 分类:影视评论
传统影评模式一般是这样:这电影不错,但有些情节不合常理,有些造型不搭调,有些台词有问题,有些细节得推敲,等等。如果用传统模式评论号称投资一个亿的《金山》,会得出很中庸的结论:电影不错,但小虎身为女人,怎么可能关在逼仄船舱几十天不上厕所?怎么可能看到詹姆士跟白种女人一起就吃那么大的醋?《金山》里19世纪香港农民的名字怎么这么象1980年代出生的祖国大陆人名字?——这些观察到的东西很有趣吗?没趣。从《赤壁(上)》开始,我们就能很自如地按照“一、二、三、买单”式条件反射分析一切中外电影,用放大镜挑剔所有不符合我们思路的细节,显示我们的小聪明,并沉湎于这种良好自我感觉中。
按既定思路看,跟“按既定方针办”一样与时俱退,《金山》肯定从来不打算成为一部反映华工血泪史的主旋律传记片,因此它没象许多国产电影那样弄十好几个历史顾问,没想过把每段铁轨用的钢都还原成百多年前的,也没想过把每件道具做得比潘家园的还逼真,爱挑刺的观众和影评人一定能在《金山》找到很大发挥空间。但《金山》编导决没想过规避上述风险,他们只想表现自己所理解的人性,通过特殊时期的特殊爱情、家庭遭际,来展现那段铁与血(The iron and blood)的往事。
孙俪扮演的角色“小虎”,最后才知道闺名叫“丽君”,按我的经验,中国观众看到这肯定会笑场,但老外不会。他们认为“丽君”就是Mary,会浮现酸楚感,而不是象部分中国观众一下抖机灵联想到邓丽君或孟丽君,随即“嗤”一声出口。中国观众总是比编剧聪明比导演智慧,因此《金山》给老外看似乎更对胃口,他们更能接受细节不一定那么合逻辑的浪漫。东方人分分钟把《金山》当成信史,西方人则更需要人性的生动描摹。——昨晚我看了一部美国二战片《The Poet》,德军侵入波兰村庄打死一村妇,她丈夫手抚尸首用美声唱起咏叹调,德军逼近,丈夫仍然旁若无人高歌,结果被“突突”一梭子了结。这些浪漫得震撼或震撼得凄美的场面西方观众很接受,但中国导演如果敢在中国片子里那么表现,多半会因“不可能”而被目为“神经病”。
《金山》给老外看,因此“小虎”醋劲大发后可以脚踢水桶,但孙俪是给中国观众看的。孙俪的脸总让人联想到“贫血”两个字,她的样子其实比章子怡更能代表东方女人,偏瘦、面白、眼大、眼神更平和,看《金山》,你一定联想不到《幸福象花儿一样》那个“军花”,但美还在,就算抹了煤灰。由于隐瞒女性特征,孙俪很多时候是在用“背”演戏,她的背影在电影里确实是个男孩,善良而调皮,待恢复“丽君”身份后,背影又开始有了女人感觉。这种细小变化充分说明孙俪很细致地揣摩了这个人物,并寻找到精准的引爆点。
还有同行认为《金山》另一引爆点是孙俪的英语,孙俪英语比当年的章子怡好多了,但肯定比不上现在的章小姐,因为章的男友毕竟是美国人,而邓超是中国人。孙俪跟那个睫毛很长貌似外国版蔡国庆的男主角倒挺般配,爱上这样的英俊老外也算跟国格不忤。最能说明孙俪是给中国观众看的一幕是:丽君跟詹姆士的床上戏很节制,很东方,只看到肩以上部位,这让那些嫉妒邓超或詹姆士的男观众多少觅得些安慰。
谭飞/文(PS:赵宁宇兄演的莫雷也引我思考,一个人怎么能做到戏好、教学好、文章好?下次见面向他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