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小资女人”张爱玲和她的美国丈夫
六六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04-02-28   

小资女人”张爱玲和她的美国丈夫


“小资女人”张爱玲和她的美国丈夫

  刚到美国几个月的上海女作家张爱玲,已经充份感受到了在异国生存的艰难。她只得求助于基金会。1956年2月13日这一天,她填写了一份申请书,是寄给麦克道威尔文艺营的。
  
  一个月后,张爱玲出现在麦克道威尔文艺营的门口时,她的心涌上了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不是家的家。
  
  华丽缘
  
  文艺营创建于1907年。初衷就是要让有才华的艺术家可以摆脱世俗生活的牵绊,而在风景优雅的文艺营专心地从事文艺创作。文艺营的生活也是很有想象力的。除了早餐大家在一起外,其他的时间完全属于个人掌握。为了充份尊重个人的生活习惯,文艺营的日餐是放在大厅的一个篮子里,谁想吃了,谁就可以到篮子里去取。下午四点以后,才是大家重新聚会的时候。这时的聚会就像酒会,有鸡尾酒,有甜点,也有娱乐节目。说穿了,就是一个大型的文艺沙龙。
  
  张爱玲在文艺营与其他的营员一样,都有自己的工作室。一直在流离失所当中的张爱玲,下决心要在这里写出她的第二本英文小说《粉泪》。
  
  在文艺营,张爱玲除了自己在工作室里写作,就是读书,很少与其他营员交往。
  
  一天下午她感到大厅里的人声比较热闹,她便驱使自己去大厅接触那些她不愿意但必须接触的人。经验告诉她,人越多的时候,她的内心就越安宁。
  
  大厅里的确是人声鼎沸。靠窗的那一组的话题显然是最热闹的。
  
  她被这群人中的一人所吸引。这是一个年纪较大的白发长者。他的精神很有感染力,一看就知在人群中他是一个凝聚点,有几个气质不凡的艺术家正围着他,听他讲好莱坞的种种笑话。张爱玲在一边听着,也跟着他们的话题而微笑着。好像是一种感应一样,老人在讲到一句笑话后,便转过身来,他看了张爱玲一眼。张爱玲心中一动,她的脑子里就涌上了这样的句子:“这张脸好像写得很好的第一章,使人想看下去。”
  
  张爱玲走近了赖雅。
  
  甫德南·赖雅出生于美国费城的一个德国移民家庭。在还是孩子时,就能在各种庆典仪式上即兴赋诗。至少在20岁之前,就被认为是在文学上有成就的人。有了这样的经历,加之赖雅本身的才华横溢,他便选择了自由撰稿人的生活。第一次婚姻结束后,赖雅从此只谈爱情,不谈婚姻。
  
  生性浪漫的赖雅,在一个人的世界里逍遥自在。他有一分钱,就花一分,全没想过以后的日子。赖雅的生活基本上就构成了这样的模式。他一有了较高的稿费,就去周游列国,去享受生活。等到稿费花完了,他再写小说,剧本,文章,反正他用不完的是他的才华。
  
  赖雅的性情吸引了许多有才华的人,与他为伍的作家后来大都成了世界名人,如:刘易斯,还有布莱希特。前者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称赖雅早就应该得此奖;而后者成为戏剧界的一代大师,当年还是靠了赖雅的帮助才在美国定居。
  
  他是一个难得的又有才华又待人仁义的人。
  
  张爱玲何等眼光,她并不了解赖雅这么多,赖雅也不是在女人面前吹嘘自己的人。但他们交谈了几次,就已经彼此满意。
  
  赖雅先请爱玲到他的工作室参观,参观他手中的电影剧本,一些有意思但还没有成型的文章的开头。作为礼节,张爱玲也周到地邀请赖雅去她的工作室参观。这可以说是邀请他人来自己的密室了。张爱玲对此没有任何不安。
  
  短短的几天,对张爱玲来说好像恍过了十几年。
  
  她是幸运的,在茫茫人海里,能够找到一个大致相近的人。她愿意把自己交给一个虽不富有但有仁慈之心的人。这比富有更重要。更重要的是,他是聪明的。
  
  在分离中相聚
  
  赖雅在文艺营的通行证马上就要到期了。5月14日,赖雅就要离开文艺营,他要到纽约北部的耶多去,在那里的文艺营继续他的写作生活。这对刚刚在对方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的张爱玲和赖雅来说,真是一个不幸的消息。
  
  尤其是对张爱玲。
  
  张爱玲在一个月后也是要离开麦克道威尔文艺营。面对未知的世界,张爱玲的焦虑有增无减。这无形中将她与赖雅之间的距离迅速拉近了。
  
  赖雅离开文艺营的那一天,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小阳春。
  
  车站离文艺营还有一段步行的距离。爱玲这一路不由得向赖雅诉说了自己的担心。担心文艺营之后的生活,担心在美国出版商那里是否还能得到信任,她的小说在美国是否能有销路。
  
  赖雅听着,他所能做的就是不时用他宽大的手掌拍拍他疼爱的女人的肩膀。这些对他来说是从来就没有想过的。他的生活原则就是:“决不把明天的痛苦提前到今天晚上。”爱玲却是把几个月后的痛苦,不,是几年后的痛苦都提前到了今天晚上。
  
  张爱玲和赖雅走到了车站。她从手袋里掏出了早已准备好的现金。她的钱肯定是不多的,但能够表达她对赖雅关爱的,却只有金钱。她是实际的,对自己,也对自己的亲人。
  他还没有听清张爱玲说了什么的时候,他看到了递到他眼前的绿色的票子。
  
  这使他惊讶,惊喜,惊奇。
  
  这,他还没有经历过。他感到他真的被感动了,决不是因为钱,可又真的是因为钱。他觉得他对这个女人,不,是对这个民族的女人,油然而生了亲近感。宾至如归。
  
  赖雅收下了钱。这很自然,因为他需要,而张爱玲知道他是需要的。
  
  赖雅安定下来后,就给张爱玲写了信。距离使情感更加地浓厚了。通信使感情的表达又更加地生动,尤其对一个作家来说,信上谈情,尤生动于现实的恋爱。
  
  张爱玲怀孕了。
  
  赖雅是敦厚之人,他自然想到的就是结婚。
  
  他立即给爱玲写了求婚的信。
  
  就在赖雅的回信还在路上飞翔的时候,张爱玲做出决定,到赖雅住的小镇去。他们已有近两个月没有见面了。张爱玲很想实在地看见赖雅,看见自己在美国惟一的安慰。
  
  赖雅急不可待地去车站接。但是张爱玲搞错了,将时间提前了几个钟头,赖雅在几个钟头的等待中发现,期待自己的新娘的出现,真是一件妙不可言的事情。
  
  张爱玲在赖雅的等待中出现了。
  
  赖雅带张爱玲去了小镇上一家很有情调的餐馆。赖雅在合适的情调中,正式向张爱玲求婚。但同时,他又明确表示这个没有计划的“小东西”是不能要的。他的态度很明确,他可以有一个较为可心的中国女人做伴侣,但他决不愿意养育一个婴儿。
  
   8月14日,张爱玲与赖雅结婚。这一年,张爱玲36岁,赖雅却已经是65岁的高龄了。
  
  执子之手
  
  两人从新婚伊始就明显地表现出了生活上的差别。
  
  张爱玲是晚睡晚起,她仍旧不爱结交人。有了赖雅在身边,她更是连起居室的门都不出了。她对外界的了解全靠赖雅的沟通。在没有声息的夜晚,是她写作状态最佳的时候,那个时候,只有她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她充满了自信。
  
  而赖雅像一只勤劳的百灵鸟,早早地起床,在安静的晨曦中任意挥洒他的光阴,他可以就在玩赏一幅油画中度过整整一个上午。与爱玲结婚后,他不能像以前那样挥霍他的时间了,爱玲的生活自理能力比他还差,她很会享受生活,但她怕麻烦。比如她爱喝咖啡,但她不喜欢自己去煮。而赖雅是宁可花费一上午的时间去研磨咖啡,亲自动手烹制出真正的意大利咖啡。
  
  赖雅很快就显示出自己身体的真相。一天早晨,爱玲被赖雅的呼唤惊醒。她发现赖雅正半躺在地上不能翻身,这是中风的典型的徵兆,半身麻痹。爱玲吓坏了,她连忙将赖雅扶上床,喊来医生,给虚弱的赖雅吃上药。
  
  这对婚后刚刚两个月的张爱玲是兜头一棒。写作并不顺利,面前又躺着精神上还很年轻但年龄已经不饶人的丈夫。
  
  当赖雅战胜中风回到文艺营时,张爱玲已经从心理上接受了赖雅的病状。她比任何时候都在意自己作品发表的情况,不是为了事业,而仅仅是为了那急需的稿费。
  
  渐渐康复的赖雅陪着张爱玲出了趟远门,去看望波士顿的表兄,还陪张爱玲去波士顿最大的百货公司购物。那是爱玲喜欢去的地方。看到爱玲喜悦地欣赏着那些华丽的商品,赖雅有些伤感。这是女人的通病,只是爱玲不挥霍,也没有资本挥霍。她只是给赖雅指点着,这个,那个,设计得多么巧妙,颜色用得多么地道。爱玲是欣赏多过于想要拥有。
  
  赖雅还陪爱玲去了纽约,到爱玲投稿的戴尔出版公司商谈爱玲小说的出版事宜。出版的情况不令人高兴,出版公司对出版一个中国女作家的小说没有信心,还要再研究研究。即使这样,爱玲对生活还是在有滋有味地品尝。她和赖雅去了纽约最大的商场,即使买上一件东西,爱玲也充满了欣赏和品味。她为赖雅选了一双上好的约翰·华德出品的皮鞋,也为自己买了一副做工精细的意大利产的皮手套。等到他们回到文艺营后,另一家广播公司传来佳音,张爱玲的小说《秧歌》将被改编为剧本,该公司付上了1350美元的改编费,还有90美元的翻译费。这笔钱看上去不多,但对急需钱用的爱玲和赖雅来说,将意味着他们在离开文艺营后的半年里可以租房子了。
  
  他们在文艺营的时间到期后,便搬到了离文艺营不远的一家公寓里。
  
  就在这个简陋的小屋里,两人开始了他们简单却又充实的生活。
  
  两人都是搞电影剧本的,对电影的欣赏简直就是职业性的欣赏,于是,看电影便成了他们晚上的主要活动。他们在这里看到很多电影。
  
  张爱玲的写作进行得并不顺利,出版也是如此。以前出版张爱玲的《秧歌》的出版公司不准备出版她在文艺营改写的小说《粉泪》,但仍旧断断续续地付给她微薄的版税。也仅是300美元而已。张爱玲在这种看不到希望的打击下病了一场,将近一个多月无法写作。病好后,她似乎也现实了许多,她把写作的重点放在了为香港写电影剧本上,这些电影剧本多是描写市民搞笑内容的本子,但为了□口,张爱玲仍旧接受了香港好友宋淇联系的剧本任务,因为写剧本的报酬还是很优厚的。
  
  张爱玲和赖雅又在开始为自己的定居而操心。他们四处申请,无非是先将眼下的日子能对付过去。终于在7月份,他们收到了亨廷顿·哈特福录取他们的消息。
  
  赖雅的背这时经常疼。他并不知道这其实是一种警告,是他的中风老毛病的前兆,他只是以为伏案太多的缘故。加之爱玲又会些穴位的按摩,在他疼得厉害时,也能按摩几下以缓和疼度。赖雅十分感动,他觉得他在晚年的时候能够和张爱玲生活在一起,简直是上帝给他的最大的奖赏。
  
  日子就这样向前走着,在张爱玲的有所期盼中,在赖雅的无所希望之中。
  
  处处拂尘埃
  
  张爱玲现在每写完一章都要计算一下劳动所得价值几何。她看上去是这样的矛盾,她不在乎赖雅的贫穷,也不在乎赖雅治病所需的医疗费用,但她却明明白白地在计较著自己的稿酬收入,算计着她的用度是否超支。这些经济的计算是这样明显地左右着她的情绪,进项丰厚些,她的快乐就多一些;进项少一些,她的情绪就低沉下来。
  
  他们要去的亨廷顿·哈特福基金会是在加州的洛杉矶附近,这是一座豪华的城市,世界上最富有的明星都居住在此,也是赖雅为之服务半生的好莱坞的大本营。张爱玲对前往的地方十分兴奋,不时地要向赖雅提问那里的传奇般的故事。旧地重游,对赖雅来说,不是一件好受的事情。他是在这里开始了自己的剧作家的生涯的,但也是从这里断送了他的写作生涯。张爱玲却不一样,到好莱坞,画卡通,喝咖啡,是她年少时的理想。
  
  但是,他们很快又要开拔了。
  
  基金会的接纳是有时间限制的。他们终于要离开洛杉矶,前往他们共同商定的旧金山定居了。他们照旧游览了旧金山一切好玩的地方。
  
  赖雅觉得精神好多了,便在住家不远的地方为自己租了一间工作室,每天都去坐坐。两个同是从事写作的人,是不可以与他人整天处在一起的。他在张爱玲的影响下,也制定了自己的工作计划,他要继续写他的剧本《克利丝汀》,还要帮助马克·休勒写《辛克莱·刘易斯》。而张爱玲也在繁忙的写作当中,改写两个剧本,每个可以拿到1500美元的稿费,她还通过宋淇夫妇的帮助,为美国香港新闻处做翻译。全是为了谋生而已。
  
  在旧金山的生活由于经济的宽松便过得较有规律。
  
   1960年的7月份,张爱玲在赖雅和他的好友培根的见证下,正式取得了美国公民的身份。
  
  当她拿到入籍的通知书时,她对赖雅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回到中国去,去台湾和香港。她对赖雅的解释是,她手上的英文小说《少帅》还需要大量的资料,这也是在赖雅的提议下她才动手写的。
  
  爱玲的这一动议使赖雅大为吃惊和不安。赖雅老矣,他每天看见一个别致而又有才华的中国女人在身边忙碌着,这便是他最大的安慰。这种稳定的生活他已经习惯了,多少年的漂泊生活他也疲倦了。他希望在他的有生之年,只是看着他心上的人儿,看着他崇敬了一生的文学书卷,余生足矣。
  
  爱玲要走,赖雅不能阻拦,他只是觉得他在突然间迅速地老下去了。爱玲是他精神的支柱,支柱抽走,他觉得他都不能坚持了。
  
   10月,张爱玲离开旧金山,飞往台湾。
  
  蜡烛成灰
  
  在台湾短短的几日,张爱玲的游览比较开心。正在张爱玲开始全身心地忘却6年来动荡的生活带给她的不安和焦虑时,张爱玲所最不愿听到的消息从台北传来了,赖雅又一次中风了。
  
  张爱玲听了神情黯然。这一次显然是因为张爱玲的离去而造成的。她很想去医院,握着赖雅的手对他说,她是不会离开他的。但她没有回到美国的足够的路费。就是能够回去,又能改变什么?张爱玲要到香港去,她必须在那里找到更多的剧本,赚来更多的稿酬应付他们的需要。
  
  张爱玲在香港呆了5个月,是失望和心力交瘁的5个月。这5个月里,她租了一间再小不过的公寓,来写电影剧本《红楼梦》,因为只有完稿才能拿到报酬。结果稿子始终是在修改当中,张爱玲也没有拿到她预期的钱。在香港期间,她生活十分拮据,就连买一双拖鞋也要等到圣诞节降价的时候。她必须一点一点地算着花钱。
  
  此时所幸赖雅的病情逐步稳定下来,他的来信对张爱玲是一个安慰。他得知张爱玲在香港的寻求也不尽人意,便频频写信催促爱玲回来。并按照张爱玲的嘱托,在女儿家附近找到了一所小巧的公寓。
  
  张爱玲终于在精疲力竭的时候,带着满心的失望飞回美国。身后的香港,在张爱玲看来,无异于一次她的滑铁卢,这是一次伤心之旅。
  
  华盛顿机场,两人相见,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张爱玲在拥抱着赖雅微微颤抖的身子时想着,她不会再离开他了,这是她最亲近的人。生活贫困并不能使两个相爱的人分离,真正相爱的人是不会被生活的贫困打散的。赖雅拥抱着爱玲,一遍又一遍的喃喃自语着:真好,爱玲在这里。真好,爱玲在这里。
  
  晚上,爱玲和赖雅一起去了赖雅的女儿菲丝家里,给他们带去了她从香港带回来的小礼物。一家人看上去其乐融融。使赖雅忍不住对爱玲说,爱玲,你把春天带回来了,你就是春天。赖雅是再也离不开爱玲了,他一时没有见到爱玲,就会感到大祸临头般的紧张。有一天,爱玲出去购物回来晚了,赖雅便到处打电话寻找她,甚至将电话打到警察局去,幸亏张爱玲及时回来了,才撤销了寻找。
  
  有一天,赖雅从国会图书馆回来时摔了一跤,便卧倒在床。与此同时,他又一次中风,这一次,他是彻底倒下了。在医院做完治疗,回到家里,由爱玲照顾。张爱玲为了照顾赖雅,便在赖雅的房间里放了一张行军床。这样,张爱玲一方面要做繁重的翻译工作,以养家,给赖雅治病;一方面又要担负一个护士的责任,照顾赖雅的起居生活。案头的工作再忙,爱玲会陷入其中而不觉其累,但照顾赖雅的艰难却是她没有料到的,也是她不堪承受的。她的每一个动作都很笨拙。
  
  赖雅瘫痪了两年,她也曾想尝试着将赖雅送到女儿菲丝那里暂住一段,她到迈阿密大学去做驻校作家。但菲丝有三个小孩需要她的照顾,请女佣照顾又不能如意。张爱玲只得从迈阿密大学赶回来,自己带上赖雅,去大学做驻校作家。张爱玲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华盛顿。
  
  张爱玲对赖雅的照顾可谓是无微不至,尽管她在料理上会很费事,但她尽可能使赖雅乾净、舒服,有时间时,她还给赖雅念一些小报。赖雅开玩笑地说念的都是垃圾。爱玲回敬说,他们就是垃圾的制造者。
  
  赖雅的天性是不允许他就这样困苦地消极等死的。虽然他的身体是瘫痪了,但他的精神还在坚持着,他知道,他不能在实际中帮助爱玲,也应该从精神上给予她一些安慰。在他的精神好的时候,他会给爱玲讲好莱坞的笑话。这是张爱玲最爱听的“垃圾”。
  
  通过朋友的帮助,张爱玲又接到位于麻省康桥的赖德克利夫大学的邀请,便在1967年的4月,与赖雅悄悄地离开了迈阿密大学。
  
  张爱玲和赖雅来到康桥时,有一次,赖雅在彼得堡的表亲来看望赖雅,但当赖雅看见表亲时,竟将头扭转向墙壁,他向表亲挥了挥手,要他回去。他不愿让别人看到他的病情,为了他的境遇而难过。如果有条件,他希望能像大象那样悄悄地找一个地方,安静地睡过去。他把他的愿望告诉了张爱玲,张爱玲读懂了他,其实,这也是张爱玲自己的心愿。从此,张爱玲再也没有让任何人到家中来看望赖雅。他们只是安静地走着自己最后的路程。二十多年后,张爱玲离开人间的时候,也是选择了这样一个悄悄离去的方式,直到最后,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尊严。
  
  到康桥半年后,赖雅终于消耗完了自己的能量。在张爱玲一个人的陪伴下,赖雅走向了他向往已久的天国。他终于解脱了。他悄悄离去,没有举行葬礼,只是由菲丝安葬了他的骨灰。那一年,赖雅76岁,张爱玲47岁。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阿平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8楼  发表于: 2004-03-04   
上面的贴图许是太大还是甚么问题,如果给网页造成麻烦,请网管删了吧.这里再试着贴缩小的照片.

此照片是在San Pedro离海岸三哩的张爱玲海葬.
图片:ailing2.jpg
阿平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7楼  发表于: 2004-03-04   


张爱玲没有家具,没有珠宝,不置产,不置业,对身外之物,确是看得透,看得薄,也舍得丢。一般注重精神生活的艺术家都有这种倾向,不过就是不及她丢的切底。看她身后遗物的萧条情形,真是把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至!
她甚至要把她自已得骨灰,撒在运离尘世,无人空旷的地方!如此才能自由自在,平静安乐。
图片:Dscn0167.jpg
点滴 离线
级别: 排长
显示用户信息 
6楼  发表于: 2004-02-29   
张爱玲的奇不只在婚姻上。




有人说,爱美、喜欢服装是女子的天性。同意这句话的人想来很多,但未必喜欢服装的女性都懂得服装美。

二十世纪40年代的张爱玲,对于她的生活,她的才华向来有颇多的争议。然而张爱玲是真正理解服装的女性,她不仅熟悉中国近现代服装变迁,也懂得服装的色彩搭配和服装美的内涵。张爱玲在文坛走红的同时,她的服装也引起了社会上的普遍注意。

这个当时被称为“那个爱奇装炫人的张爱玲”,就是喜欢穿着翻老箱子翻出来的清末服装,配一个典型的西洋发型,不怕人地到处走……

有几件为时人熟知的逸事:

为出版《传奇》,她到印刷所去校对稿样,整个印刷所工人会停下工作,惊奇地看她的服装。

她到好友苏青家做客,整条里弄为之震动,她在前头走,后面跟着一大群孩子,一面追,一面叫。

其次她参加朋友的婚礼,穿了件自己设计的前清样式的绣花袄裤去道喜,整个婚宴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张爱玲身上。

她将《倾城之恋》改编成话剧,为上演之事找柯灵帮忙,柯灵约了著名剧团主持人周剑云。周为战前明星公司三巨头之一,交游广泛,一见之下也不免拘谨,张爱玲的文名和她 那身打扮不免令人生怯。张爱玲的服装是什么样子的?据柯灵介绍,那是一袭拟古式齐膝夹袄,超级的宽身大袖,水红绸子,用特别宽的黑缎镶边,右襟下有一朵舒展的云头——也许是如意。长袍短套,罩在旗袍外面。《流言》中附的作者相片就是这个款式。

张爱玲还通过做服装来实践自己的主张。在香港读书时,连得几个奖学金,省下点钱,便自选衣料,自己设计服装。这件衣服她弟弟张子静曾见过,是一件矮领子的布旗袍,大红底子,上面印着一朵一朵蓝的白的大花,两边没有钮扣,领子下还打着一个结子,袖子短到肩膀,长度只到膝盖。张子静问她是不是香港最新样子,张爱玲笑道:“我还嫌这样子不够特别呢!”

有一次,她又从香港带回一段广东土布,刺目的玫瑰红上印着粉红花朵,嫩绿的叶子,印在深蓝或碧绿地上,是乡下婴儿穿的,她在上海做成了衣服,自我感觉非常之好,“仿佛穿着博物院的名画到处走,遍体森森然飘飘欲仙”,这自然可以“完全不管别人的观感。”

在上海,她又自己设计很多种服装款式。她的女友炎樱和她一样会画画,有很高鉴赏力,往往两人设计好就找裁缝做。她曾用祖母留下的一床被面——米色薄绸上洒淡墨点,隐着暗紫凤凰,很有画意——照炎樱设计做了一件连衣裙,紫凤凰图案集中在裙的下摆和两只宽大衣袖上,极为别致。她穿了参加1943年的游园会,曾与日本影星山口淑子(李香兰)合影留念,至今照片还收在《对照记》里。

时至暮年,张爱玲虽早失去在服装上惊世骇俗的兴趣,但在一些场合下,她仍注意自己的服装。庄信正夫人杨荣华说:“张爱玲很高,很重视仪表,头发梳得丝毫不乱,浅底洒着竹叶的旗袍更是典型出色。”著名华裔女作家於梨华说:“她穿一件暗灰薄呢窄裙洋装,长颈上系了条红丝巾,可不是胡乱搭在那里,而是巧妙地协调衣服的色泽及颈子的细长。头发则微波式,及肩,由漆黑发夹随意绾住,托住长圆脸盘……我不认为她好看,但她的模样确是独一无二(one of its kind)。”

在人们眼中,即使晚年,张爱玲在服装上仍有她独特的风格和品味,无愧于“旗袍丽人”。
图片:ailing3_2_1_.jpg
Troublemaker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5楼  发表于: 2004-02-29   
性格决定一个人命运,我认同。
前世今生, 都在这里了!
莲子 离线
级别: 师长

显示用户信息 
地下室  发表于: 2004-02-29   
读后很是唏嘘,

张这个女人,注定了生前身后的孤单的。

对于她的两段婚姻,在内地很少看到。看过之后,对张更多了些了解,与我之前读到的片段的关于她的生平更多了些有血有肉的感悟。也更印证了我对于她的作品的理解。

性格决定一个人命运,我认同。 blink.gif
臭孩兒 离线
级别: VIP
显示用户信息 
地板  发表于: 2004-02-28   

張愛玲就是這樣一個我行我素的人﹐我敬佩她。
六六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板凳  发表于: 2004-02-28   
张的勇气可嘉。很好奇她如何冲破压力先嫁一汉奸,后嫁一共产主义者。对第一个丈夫容忍其在外头三妻四妾,对第二个丈夫不在意大她29岁。

我于是想,张一定是头顶没有父母的。否则,爸妈的唾弃都能叫她不寒而栗。
六六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沙发  发表于: 2004-02-28   
唯一感触是,写书的人,不是为了利益而写书的人,只为喜欢而写的人,是永远靠不了这个发财的。

写书耽误挣钱啊!~

精神与肉体不能两全。

好几年前的时候我就说过,白天的忙碌是因为要饲养我的肉体,夜晚的忙碌是因为要饲养我的精神。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3 * 6 = ? 正确答案:1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