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gcontent.nddaily.com/1/d9/1d94108e907bb831/Blog/634/6baa03.html r|+Zni] [社论]期待一个没有墙的世界
&*iiQ3 类别:时事评论 作者:南都社论 原创 浏览量:
hS
Sq=(S 0
E_P]f% 发布时间:2009-11-09
9]iDNa/D 版次:AA02 版名:社论 稿源:南方都市报
.1;?#t]ZV 摘要:最后的时刻来得比人们想象的更快。20年前的今天,东德中央政治局委员沙伯夫斯基宣读了一份简短的新闻稿,宣布每位公民都有权拥有护照。东德民众连夜涌向柏林墙。这堵矗立了28年零91天的“反法西斯防卫墙”,顷刻间已不复存在,世界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tq[C"| dH 81&!!qhfS 最后的时刻来得比人们想象的更快。20年前的今天,东德中央政治局委员沙伯夫斯基宣读了一份简短的新闻稿,宣布每位公民都有权拥有护照。东德民众连夜涌向柏林墙。这堵矗立了28年零91天的“反法西斯防卫墙”,顷刻间已不复存在,世界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
XQ5> c }V{,
kK 被冷战一分为二的德国重归统一,无数家庭得以团聚,德国民众开始学习面对一个更加多元的社会,与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国民共同发展。一个在二战之后千疮百孔的民族,在抚平历史创口的道路上,得到了一个飞跃的机会,重获国际社会的尊敬。
_19k@a =0S7tNut 柏林墙的倒塌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同时发生的东欧剧变、随之而来的苏联解体,宣告了冷战时代的终结。意识形态至上的时代结束了,二元对立的时代结束了,劳民伤财的军事争霸结束了,陌生人之间的互相仇恨结束了。经济发展替代了政治对抗,全球化共识得到普遍的承认。
'J}lnt[V -zt\weqA 毫无疑问,中国人是这一变化的参与者及受益者。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的多元对话渐多,全球资本流动自由,为中国深化市场经济提供了良好的舞台。新一代的中国人,在相对而言更加轻松、更加包容的国际环境中成长起来,核武器的威胁越来越少,互联网的交流越来越多,比冷战时代的父辈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正在成长为世界公民。
`S|gfJ H;8(y4; 墙是人类文明中最值得反思的创造。在近代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墙是用来保护文明成果的东西,可谓没有墙就没有文明。从15世纪开始的大海航时代,开始了最早的拆墙行动。大约19世纪中期,人类日渐认识到,正是墙阻碍了文明的发展,开放和对话成为至今方兴未艾的文明共识。文明程度越高的社会,墙建得越少。
N~Gh>{N
SWt"QqBU 无庸讳言,在世界各个角落,在文明的诸多领域,在很多人的心中,都还有无数的墙没有推倒,甚至还在大力建设中。那堵用砖块、水泥和钢筋筑成的柏林墙倒塌了,但是德国人仍然要为清扫心中厚厚的阴霾而挣扎。只要他们还没有厘清历史,还在分辨东德人和西德人,只要西德人还在说东德人好吃懒做、东德人还在说西德人贪得无厌,这堵墙就依然矗立在他们心中。
(@zn[Nq &
CgLF] 尽管阶级斗争已经结束了,但是“斗人哲学”的阴影并没有散尽,由此造成的社会隔膜和阶层歧视同样是一堵厚厚的墙,需要中国人进一步去推倒。即便这堵墙已经残缺不堪,仍有无数的墙在阻碍我们通向前进的道路。当区分敌人和朋友、城市与乡村、西方和东方、“左派”与“右派”、80后与90后、男人和女人、网上与网下、智者与脑残……的时候,我们都得格外小心,因为每一次区分,都潜在着建墙的危险。
M6>l%
[ |j;`;"+B 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努力,推翻所有不该有的墙——— 无论是虚拟的,还是实体的,无论是政治的,还是心灵的——— 就是我们对柏林墙倒塌最好的纪念,因为它们都是柏林墙。
2B#WWb yd k 推翻柏林墙,不仅需要顷刻间的激情,更需要持久的行动;不仅需要愤怒,更需要理性;不仅需要铁锤,更需要思想;不仅需要德国人,更需要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全世界公民。
-kO=pYP*O !?96P|G 一个没有墙的世界,也许是过于美好的幻想,但是我们仍然充满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