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从咱们的老祖宗时期就开始困惑 已经困惑了数千年  要不怎会有孟子的性善说  又有荀子的性恶说
感觉教育可能因人而异   每个孩子秉性不同  先摸清了孩子的秉性比较重要  
同一套教育方式对付同一个家庭里两个孩子  产生的结果也不可能相同  这是有两孩子以上的父母共有的感受
我和老公在教育的观点上没有一致过  年轻时自己常生闷气  有一天突然想通了  这都干啥呢? 
孩子连姓都不跟着自己  夫妻俩着眼点都是为孩子好  要因教育问题吵离了  受苦受罪的何止是孩子  
这一通百通再也不跟自己过不去  将错就错  若真错了就让它错到底   
无为而治  孩子就也这么长大了  平安健康就好  龙应台的儿子不也明白的告诉她  
他就是辜负了妈妈的期望  没成为somebody,  so what?